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仁者,下午好!我们今天下午来继续把《女诫》的最后一篇「和叔妹」,我们来学习一下。《女诫》它一共只有七篇,全文不是很长,但是的确对於女性修养女德、齐家、治国是一个根本。我们知道,《女诫》开篇是「卑弱篇」,终篇,最后一篇,是「和叔妹篇」,什么意思?女性以卑弱起修,以卑弱利德,然后就能够让自己的家和睦亲邻,家和万事兴。这个叔是指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妹是指丈夫的妹妹,我们一般叫小姑子。在这开篇里,我把上午跟大家分享的一个小尾巴,给大家先占用几分钟时间讲一下。
因为我下课之后有一个老师就提到,说你要讲一下,你是怎么把从对婆婆的那个怨就给扭转过来了,一般人就是转不过来,你怎么转?我说光忏悔不够,我们第一步可能是忏悔自己做错了,的确不对,这个道理明白了,然后接下来我们过日子怎么做?一心只想婆婆的好处,我一开始是这样,我给大家分享一下这几个历程。就是想婆婆,就用脑子拼命想,婆婆曾经送我一件衣服,虽然不是很贵重,但是是婆婆亲手做的,想人家的好处,既然人家对你这样,那你就要回报。等想著想著到后来,比如我现在的状态,我跟大家说没有那种念头,不是说我为了因为婆婆对我好我才去对婆婆好,没有,就是我就应该这么做,我只是希望婆婆能够健康长寿,能够快乐,她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因为她高兴了,全家都高兴,就是这种感觉。 其实在「曲从篇」最后一句,我们没有讲,它指出来了,叫「妇如影响,焉不可赏」。就是做媳妇的,这个影和响是什么?影,就是婆婆要是那个身子,你就像婆婆身后那个影子,随时随地,亦步亦趋跟著;婆婆要是敲一下这个声,你就是随时答应一声,就是婆婆的影响,就是这样子的。大家如果在婆媳关系上有一些难处和不理解的,千万别总说婆婆的不是,因为你说一遍就加深一遍不好的印象,不说,首先从嘴上不说。如果别人提这个话茬,不搭理、不答应。然后自己只关注自己做没做到,你就反覆学《女诫》、学《女论语》,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谦卑,是不是真的能够敬顺,是不是真的专心,就关注当下、关注自己。然后想方设法做一切婆婆欢喜的事情,婆婆怎么欢喜,咱们就「亲所好,力为具」,就这么简单。别的都是会误入歧途的,因为你愈想愈不好。 所以你说和,我们学六和敬也是,我们听所有的善知识给我们讲,都是从自己和,不能要求别人跟咱和,不能要求。你真是不能把心放在外面人的身上,没准,不定,你给它把握著自己,我只要跟人和了就行了。自己怎么才能做到和?的的确确心得平、心得定、心得守戒。你说你不守戒,心没有定力,你不平,很分别,你很难和,这是女性的特别大的障碍。女子现在就是不拘小节,没有规矩,不讲规矩,你上网查查看有没有女德的网站,全国讲女德的老师看看有几个,讲《女诫》的,没有,很少,没有人讲。也就是说人们脑子里都没有这个意识,没有这个概念,然后心严重的不平,不平等,婆婆跟自己的妈不平等,自己家里的亲人、亲戚都不平等,不是高就是下,所以你这就很难和。 所以我们讲六和,我自己想我们就先做到两样。第一个,自己的心放在和上,心要和,我心里时时有这个念头,我跟一切人和。第二个嘴要和,哪怕你心还没做到,你嘴上也要和,你不能别人一说说,说一些长短是非的话,破坏和合的话,你就随顺过去了,那你的心就很难在定力上、在定位上。我们在能够心和、能够口和的前提下,我们的所作所为都符合和,那就对了。和从哪做起?就先从家里做起,你看我们这个《女诫》篇,先从跟自己的丈夫怎么和,和睦相处,然后跟自己的公婆怎么和睦相处,最后跟自己的小叔子、小姑子、大姑姐、亲朋好友去和,这不就是《孝经》的那个孝道的圆满吗?
你看你孝,「始於事亲」,你对父母都不孝亲,你说你对你的公婆能孝敬吗?能孝亲吗?「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这个君,谁是你的君?丈夫是你的君,公婆是你的君,不是说外面你的老板是你的那个君,不是的。先在家里找到君的位置,你先给他们,把孝道从自己当女儿的时候对父母的那种孝,延展到你嫁到婆婆家对公婆和对丈夫尽这个孝道,最后再延展到能够对家族里所有的亲朋好友,足已了。女性如果能这样的话,你试试,你到单位,到外面跟朋友相处,一定可以做到和,心平气和,不急不躁,稳重大方,一切心里都有数。 不是我空头说,有现成的例子,比我做得还好。山东青岛芳子总裁的刘芳老师,你看她对父母、对公婆、对丈夫、对亲朋好友,到最后到公司里对所有的员工,对身边的朋友,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生活美满,儿子孝顺,真是给人的感觉如沐春风!所以它是一个从头到尾这样的顺序,这个顺序就是儒家里告诉我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样的顺序。你说你女子身不修,你就结婚成家,你这个家怎么能齐?家都不齐,你说你出去找工作,在工作里你能做得很好,出类拔萃,上下无怨?好像还是有点问题。当然也不排除有这样的女性,女强人在现代社会中很多,给人的感觉是伶俐风行,男人也不放在眼里,符合现在的价值观,女性要独立、要自强。可是你看看她们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是不是都很幸福、很美满?还是需要按照传统文化教我们的道理来考量一下。 「和叔妹篇」它重点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想不失意於公婆,你还要得到公婆家里其他孩子的认可。在第一句里它就说了,它这一篇文字很长,我们希望尽力争取给它讲完。「妇人之得意於夫主,由舅姑之爱己也;舅姑之爱己,由叔妹之誉己也。由此言之,我之臧否毁誉,一由叔妹,叔妹之心,不可失也」。讲什么意思?就是媳妇想要得到丈夫的认可,是因为公婆比较爱怜这个媳妇,可是你想要得到公婆的认可,你还得得到叔妹的认可,叔妹的心也不可以失。怎么能够得到叔妹的心?下一句话它就说了,「人皆莫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亲,其蔽也哉」,也就说你跟叔妹不和,你就跟公婆之间有障碍了,那个蔽是障碍,总是疙疙瘩瘩的。它这里为什么尤其强调叔妹?它后面有解释,因为叔妹是丈夫的弟弟、妹妹,做嫂子的她有时候就容易起这种傲慢心,比我要小一辈。后面《女诫》讲得很清楚,你应该怎么看待这种关系,不是这么看,我们一点点来分享。 紧接著班昭说了这样的话,「自非圣人,鲜能无过。故颜子贵於能改,仲尼嘉其不贰,而况於妇人者也」,就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昨天在学何老师课的时候,特别重要,《文昌帝君阴骘文》里的一段,四个字「容人之过」,何老师讲了两个小时的课还没有讲完。孔先生,孔老夫子,对於容人之过讲了很多,一个女人一定要大气,不能学小家子气,不能自狭其量,你这个心眼小,日子就愈过愈窄,你就把自己的美好前途给过到头了。你把心放大,你的生活就感觉愈过天地愈宽阔,愈幸福、愈自在。 怎么把这个心放大?我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体会。首先舍得。我们一开始这个舍得的时候,尤其是女子,第一个念头就是钱财不舍得,划分得很清楚,我们家多少钱,他这条件比我不好,比如说你的兄弟们,你先生的兄弟们,不舍得。你不舍,你就不得,不得是得不到什么?得不到公婆对你的认可。我们听刘素云老师的光盘,她在婚姻与家庭生活问题的讲解里谈这个谈了很多,舍自己的财,全都是帮了她老公的亲戚,她先生的亲戚,哪怕是舍错了,舍出过了,她也不在意,不看人家的过错。跟谁学?跟这些善知识学,愈学心量就跟他们一样大了。你也不是完人,何必咱五十步笑百步的?咱也走了这么几步,你没有必要去笑话人家。我们多布施,尤其是在钱财上,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就是你要是学圣贤文化,你说话大家就愿意听,愿意跟著你学。多学,多受传统文化的薰陶,怎么样?大家的过都一点点的少了,一点点的减了,一起都能容人之过。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在去年的时候,我大姑姐的孩子要上大学,她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都是我来拿钱供养的,钱不是很多。但是上大学的时候钱就要很多,我大姑姐就不好意思跟我说,很隐约的就跟我婆婆说,我婆婆也比较为难,我就看出来了,因为暑期她到我们家来总是欲言又止。我就主动问我大姑姐,我说你洋洋上学是不是要有学费?她说对,我很愁。因为我大姑姐是离异,生活也很艰难,后来我说那需要多少钱?她跟我说了一个大概的数目。我说那行,我说洋洋她也大了,都快二十了,我说这件事情我单独跟她谈,好不好?我大姑姐就说好。因为管我叫舅妈,也算是半个妈,那天晚上我就把几万块钱准备好,我就把这个孩子叫到楼上,我就跟孩子说,我说你知不知道你这次上大学需要花多少学费?孩子很不以为然,说不知道,不清楚。我说那你就把入学通知书拿出来,你算一下,算完了你告诉我。她就给取出来了,拿个纸、拿个笔,她就开始在那算,算完了,就算出一个数,然后自己还说怎么这么多,需要几万几千还有个零头。 后来我就把钱拿出来了,我说给你凑个整拿这些,我说这个钱放在这,你在拿去之前,我要跟你说一些话,我说因为你已经长大成人了。第一,我希望你能够不要因为这钱是我拿的,你就感激我,不要感激我,首先你要感激你父母,因为没有你父母,你今天不会有机会去上大学,我说心里永远都要感恩父母。我后来就跟她讲了一些这些,那孩子就一直听,还比较听话。我说第二,你要知道任何人挣钱都不容易,这钱它不是天上自己就掉下来了,我说这个钱也是你老舅和我们辛辛苦苦挣出来的,你要懂得珍惜,你要知恩报恩,不是报我的恩,是用你的学识回报国家、回报社会,我说我们不求你的报。我说第三点是希望你能够好好的学习,好好的做一个女孩子,上大学,我提出来的,我说不允许交男朋友,我说因为我拿钱我有说话权,不要交男友,把心思放在学业上,然后少说话,多看书,多听老师讲的课,因为它有一些选修。我说就这几点。她也没说话,她说好,记住了,她就把钱拿走了。 中间我是隔两个月给她邮一次钱,往她卡里,一个月一千生活费。一开始,我大姑姐就很委婉的说,可能一千她过得就会有点紧巴。后来我就跟我大姑姐说,我说女孩子紧巴一点好,不要那么大手大脚的,我说大姐你就不用管了,这一千她够花。我就跟洋洋,每次打钱之前,我都会跟她有一些短信,我告诉她要珍惜这个钱怎么花。结果这孩子不仅自己够花了,还节省出来的钱,在她姥姥过生日,就是我婆婆过生日的时候,给姥姥买的生日礼物,买了条小裤子,姥姥很高兴。然后今年父亲节的时候,正好赶上快过父亲节,我又给她打钱,打钱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明天就是父亲节,然后我就多给她打了一千块钱,就打了三千,因为我一次打都是打两个月的。我就跟她说,因为她对自己的这个后父,就是她母亲又找的这个,一直不是态度很好,我就跟她讲,我说洋洋,你听舅妈的话,你要想真孝顺你妈,你就对这个爸爸也好,你发自内心的对他好,我说都是爸爸,我说可能前世你们就是父女,你不要总对他有想法,这样你妈妈很为难。我说舅妈多给你打这一千,五百给你亲父,亲生父亲,不在当地了,在外地,我说你邮去;另外这五百就给你现在这个父亲,或者你给他买点礼物,我就说了很多。 这个孩子就变了,她原先比较,因为从小离异,比较内向,不是很听话,很强,变化特别大。前两天我回长春,我本来不想告诉她,因为我给奶奶过生日,过完我就想走,很紧张。结果她听说了,她就知道我学佛,买了一大捧莲花,自己就跑到酒店去看我,还买了好多水果,跟我说舅妈,这是我给你买的。我就笑了,我说舅妈走的时候也不方便,我能不能麻烦你一件事情,舅妈给你拿钱,你打个车把这水果和这莲花送到长春的百国兴隆寺,你帮我供佛。她就愣了一下,后来她说舅妈,你要高兴这样,我就去帮你做。我说我很高兴,你代我供养一下。她就特别高兴她就去了。回来还跟我说,她说舅妈,我还进去念了一会佛。我说好。然后这个孩子对我就真的像女儿一样。所以后来我先生就总说需不需要再要一个?我说不要,因为我两个大姑姐两个女儿,两个女孩子,我说都像我的女儿一样。 然后我就想跟大家分享什么?就是这个孩子变化之后,尤其是对她母亲和对她这个父亲,我大姑姐原先跟我是比较还是有点生疏,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当然因为她年纪比我大十多岁,把我当成一个小妹妹,对我还可以那样。但是就从这些事情之后,她对我发自内心的那种,我说不上,就没有把我当成妹妹了,对我特别的,我觉得挺敬重的。打电话也是。有一次,有什么事著急了,都会找到我,说静瑜,怎么办,你帮帮我。她其实个性很好强。然后我就告诉她怎么做,然后顺便我就把传统文化的书和光盘我就都邮给她,她在外地。她就开始跟著我就看,学,变化特别大。然后她这个一转变,因为她原先跟我婆婆这关系有时候还,两人都挺强的,还有冲突,她就变化了,就是她妈妈说什么她不顶嘴了。有一次她实在受不了了,我婆婆批评她,她受不了了,她就给我打电话哭,她说这个是不是我亲妈?她哭,很委屈。我就用传统文化这些道理给她讲,我说妈永远是最亲的,妈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我说这个你不要怨,人一怨,你本来有的那点孝顺积的福报也都报光了。后来她就心气就比较顺,她就心情很好,她就不怨。 第二天我婆婆,因为她那段正好在大连看我婆婆,婆婆就觉得她这次批评完态度还挺好,第二天我就特意去了一下,我婆婆就说,她现在变了,变得能虚心接受意见。我心里还想,昨天晚上其实是痛哭完了一场。后来我说对,我说妈,都会变,因为学习传统文化了。但是我就想跟大家分享是什么?就是人没有没有过错的,不看人家那个过错,别说不看,想都不想,容都没有容的概念,无所谓容,你自己也是一大堆过错和问题。你就一味的去对人家好,去对家人好,你最后得到的回报可能就是这个和,你处在这个很和的磁场里,你心情当然就舒畅,家里都没有什么争夺、争执、吵闹。因为原先我自己还总是在琢磨,这个容、这个忍、这个顺,后来我发现,不琢磨,你愈琢磨,你心里还是有一丝罣碍。就是一心为善,不想它的,你就一心想著别人怎么过得高兴、怎么快乐,他的快乐就是你的快乐,他不快乐你就想办法让他快乐,那大家就都快乐了。 我就两个大姑姐,我自己没有姐姐,我是两个弟弟,两个姐比我长十几岁。我头几年,头十来年在她家,我像个妹妹,这两年我像个姐姐,她们什么事就都跑到我这来了,我是她们的定心丸,这事没有问题,包在我身上,那件事情放心我来办。我大姑姐条件不好,我就在财力上多支援她,但是绝对大家千万不要自以为我拿钱了,人家就应该怎么怎么样,或者我拿钱了,我就好像是比人家高一等,不要有这个念头,提都不要提。我给我大姑姐拿钱,我先生都不知道,我婆婆也不知道。因为我觉得你到处说,人都有面子的,我大姑姐她很好强,她会觉得很没有面子,那么大年纪,不要提。还有一个就不要跟大姑姐说,我给你钱了,怎么了,不要提。有的时候我就跟我大姑姐,我就说我其实挺感恩你的,我说我这个钱也不算是我的,汇集到我这来了,还正好不知道怎么花,你正好就给我这个机会,我正好就能够花到很正确的地方,谁用不是用,家人用也一样。你说济人之急,救人之难,你连家人的急和难都不救,你去救外面的,你去赈灾,好像是说不过去。所以救急也好,救难也好,从家里开始。然后我大姑姐,可能这么多年,她就很感恩,我们相处得就很和谐。 我另外一个姐姐,二姑姐,她条件好,她家这孩子生活条件很不错,我跟她分享的就不是钱财方面的问题,我更多的跟她分享这个孩子怎么引导她面对自己的这个福报。因为在去年有一次的时候,我就跟她孩子我就说,我说你最好学《弟子规》。这孩子就很不以为然的说我都会背,这个很简单,我早就会背。我说背了,你没做到。她说凭什么说我没做到?我说舅妈现在站著,你现在坐著,「长者立,幼勿坐」,你没做到。她一想是,是《弟子规》里的话,她就起来瞅瞅我。后来我一想,这说话没有力度,好像也是这布施得不够。所以有一次,那个孩子也大了,也都十六、七岁,我就把我年轻时候好多漂亮衣服找出来,我就给她,我说你看你喜欢哪个,你就拿哪个。小女孩都很高兴。 然后赶上逢年过节她过来跟我儿子在一起,我就请他们出去吃饭,吃了几次,后来我说话她就有点听了。我就给她提了小小的建议,我说我们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你以后可不可以不要你想吃哪个菜,你就一定要把那个菜先转到自己跟前,甚至把那个菜盘子拿下来放到自己边上吃。我说这是女孩子最起码的礼数,吃饭要先让别人吃,不要就想著自己,贪吃的女孩下场不好。她也一愣,十六、七岁的小女孩,她说怎么不好?我说第一,你会长得肥胖;第二,面相会愈来愈丑,吓唬她。后来等这次我婆婆过生日,全家人都看到她的这个变化了,我先生还说,她叫婷婷,这个婷婷变化太大了,这个菜都不会挑著自己那个了。然后她正好坐我旁边,我也没有吱声,我也在那夸,我说对,也学传统文化了。 还有就是给孩子红包,我们过年可能都会给小孩子红包,以前我都会给得比较多。从今年开始,我先生就跟我说,别人家的,就是我大姑姐她们、二姑姐家的孩子,可以多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人包里只装二十块钱。我一听我很赞同。然后特意跟我儿子谈了一盘,我说儿子关於红包的问题,妈妈有几点想法,第一,红包只是一个象徵、一个祝福,既然是一种祝福,不在钱多少,有这个心意就够了,所以爸爸妈妈决定今年只给你二十块钱,我们俩一人十块,合起来二十。我说第二,因为每年过年我先生会有很多朋友到我们家来给孩子钱,红包都很多,你又挡不住,我说第二,叔叔阿姨们来给的红包一律要上交。我儿子当即就反对,凭什么,给我的?我就把那个词拿出来了,我说你德不配位,你的德还配不上钱这个位。他说那我怎么能配上?我说妈妈拿你这个钱去做好事,给他举了一些做好事的例子,我说你这个福报就会愈舍愈多,反覆给他讲舍得,这个儿子就理解了。 理解了之后,那天又反过来跟我谈了一盘,说妈妈,这个红包我决定这么处理,我觉得也符合舍得。第一,你给我放生,他自己提出来的。第二,你拿一部分给我奶奶,给爷爷奶奶,我要孝敬他们,他们年纪比较大。第三,我上学时候的这个学费从这里出,红包里,就是叔叔阿姨给红包的钱,就都是这样。我说很好,我跟儿子就这么定了。所以今年过年的时候很有趣,那些叔叔们来了给红包,他就把红包都拿起来,说妈妈那三件事别忘了,同时把二宝的也都收缴上来,说妈妈他也一样,他这是三件事,他上幼儿园的钱从这里出。我觉得孩子一定要给他这种的引导,很重要,我把这个经验也推广给我两个姐姐,大姑姐、二姑姐,她们也以此效法,很好。否则孩子以前就是这样,就盘算自己的小算盘,我这收多少钱了,怎么怎么样了,然后要买什么东西。 所以前一段,我先生跟两个客户吃饭,恰好我领著儿子也去那,他让我过去,然后那两个客户,那两个朋友,见到我儿子就一人硬给塞了个红包。然后回家之后,我儿子乖乖的上交,妈妈你去给我,他叫种福田,他说妈妈,你看看是印经好还是放生好,给你!从小反正我就给他灌输这个观念。我一看一个里头一千块钱,我就都毫不犹豫拿去印经了。所以他自然而然就养成这种习惯,他自己就没有占有欲和私欲了。因为可能现在国内都会,到过年肯定是给钱,小孩子面对这种红包怎么处理。我大儿子把舍得用得很好,他有一次老二玩小汽车不给他,他就原封不动的跟他讲解舍得,其实老二只有三岁还不到,他说你把这个舍了,你就会得到大的,你不舍你就得不到大的。然后老二也不怎么明白,就迷迷糊糊把小汽车给他了,我大儿子进到屋里就拿了个大汽车,说你看你就得到这个大的了,这就是舍得,跟他讲。然后那老二瞅著那个大汽车,然后跟他哥哥说我还是很喜欢玩小的。他哥哥说大的好,你玩大的,他就给他讲。其实可能孩子有的时候并不是很懂,但是我们做父母的要把这些最起码做人的道理告诉他,不要让他有这种私心和欲望,不让他掉到那个钱眼里,他掉到钱眼里他就看不见别人了,看不见外面那个广阔天地。 容人之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不见人过,是什么?因为我每天都读一篇《了凡四训》,是从今年开始,这不精进吗?《了凡四训》里有一段话我印象很深,是什么?「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这三点很重要。我们经常是这样,拿著自己这个才干、才华,你看你怎么都做不到,你怎么都不行。你说著说著,你的傲慢,你的不以为然,就全都起来了。然后别人的小过,在你眼里就变成大过,你就愈来愈看他不起,愈来愈不能跟他相处,这个人不行。然后经常拿自己,尤其可能我们学佛的人比较愿意做好事、做善事,你看我都能做,他都不能做。因为原先,我记得很清楚,我一个朋友,比如说看见别的人吃饭的时候那种挑菜、拣菜,还要只吃中间那个饭,她是学佛的,她就会很嗤之以鼻说,这种人挑三拣四,怎么怎么样,你看我,我都不挑食,我吃饭我都会很节俭,不会扔一粒米。善是假的,我都在想那个福报会不会积下来?功德是肯定没有,好像做出来的这些都是做为自己傲慢的资本,我能这么做,你看你不行。包括甚至忏悔都是这样,你看我能忏悔,你不能忏悔,你说不出来!当它成为你傲慢的资本的时候,这个人一步都不会前进了,你那个善全都是假善。 我以前有,以前我就会想,这个人他怎么都不做这个好事,很容易做,不难,又不多,对不对?我拿一万,你拿十块也行。后来我一点这个念头都没有了,没有的原因就是多读圣贤书,你读一遍品不出来,你读一百遍,读一百遍你还品不出来,你好好静下心来想想,一字一句的去品,然后跟自己的实际行为对照。你一样样对照之后,你就顾不得去看别人的过错了,自己一身的毛病,哪有时间去管别人,管不了别人。有生之年,有限的时间,先把自己弄好,弄明白。 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更是。应该怎么样?「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给它掩盖起来,「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对别人一定要隐恶扬善,对自己要隐善扬恶,这么做就对了。我们往往是相反,你这样子做就很容易让自己最后掉到一种迷阱里,不知道,不自知。过错,重点是下次不再犯,我们可能不一定能保证我们有那么高的根性,马上下次就不再犯了。我给大家讲讲我是怎么改过和修行的,我在家,可能年轻人会比较好一点,我是有一个Excel的表格,这Excel表格是叫我的功过格。每天有任务,每天定的功课是哪些,做到了就一样样给它写下来。这个过我把我重点的给挑出来,比如说我愿意发脾气,愿意冲谁发脾气,然后我喜欢看人过失,喜欢看谁过失,容易起傲慢心,今天就什么事对谁起了傲慢心,还在贪恋什么,反正就按照这几点。只要有一个,今天出现一个过错,我那些功,就是前面做的那些功课,我就都给它删掉,白做了,因为没有用。你说你该念的也念,该读的也读,你这面还在犯,自己就特别不好意思。 打开那个Excel表格,我一开始是比较多,今天,我不等到晚上,我一般是上午,我十二点来钟吃饭之前我就总结一下,我就这半年在家修行,下午四点来钟吃饭之前总结一下,晚上十点钟睡觉之前又总结一下。一开始挺多的,特别严重的错误很容易看见的,我当时就觉得,真是那阵就觉得顾不上看别人,我怎么能犯这么多过错,到底原因出在哪?我一定要改。比如说我就瞅他不顺眼,我就找他那个好处。我原先瞅单位一个人不顺眼,总觉得这员工怎么瞅都别扭,后来我就在家找他的好处,先从找好处开始。我就一样样找,找出来大概十多条之后,后来我就想,你说这个人,他这么多条好处,足以当我的老师,我好像都没有,我说这会不会是佛菩萨派来专门教我的,我还在那挑老师的毛病,好像孝亲尊师没有做到。我没有尊重这个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老师我没尊重,最起码的做人的这个根,三福的第一福我没有,一点福没有得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没有奉,也没有事。就按照那个对,自己在后面就写个心得。有时候Excel表格不够写心得的,我有个Word文档,我就这一天自己写个心得,忏悔心得,就什么问题什么原因,我应该怎么转念头去看。反正能转过来,我这个转的方式就对了。就是把烦恼,咱说转菩提、转智慧怎么转,我就自己琢磨。没转过来,那我这个转的力度还不够,反求诸己这个反没反过来。然后第二天接著转,第三天接著转。彻底转过来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特别欢喜,你就会觉得你说这么好的老师,这不都是来成就我的吗? 我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还说我现在特别理解那几句话,为什么要感恩毁谤你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为什么?全是来给你送福报的,你没接住,你还当成是恶人,还跟他们对立,你的福一点都没接住。原先我一个朋友就跟我说,静瑜,你要记住,你一生的成就,最大的就是叫逆行菩萨,跟你对著干的那个菩萨,就是让你成就最快的。当他这么来的时候你特别欢喜的,你接受,毫无怨言,你还很感恩,你这就对了,你就没有烦恼。我这个大半年我是,这个表格很重要,反正我这个表格已经很长很长了,后来就是感觉自己每天那种恶念会减少,会少。就是一开始会很多,多得记不下来那么多,先把重点的给记出来,后来大的就比较少,就是记微细的。后来我就发现了,如果想把微细的不起,就是常念阿弥陀佛。所以我现在基本上走到的时候,有时候会忘,但是马上就会提醒起来,就是像刘素云老师那样,右脚一出去就阿弥,然后左脚紧跟上陀佛,就这样的,脑子里不想别的,就什么这个那个、这事那事都不想,然后你的心感觉会清净很多。我达不到百分之百,但是可能一天会有百分之十、二十,会尽力把自己的念头拉回来。然后你就觉得你这个妄念或者是那些没用的念头,想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他怎么会这样,他怎么会不好,你就都没有了。其实最后就是控制住自己的念头,你想念头能控制住,当然在行为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偏差。 就像有的时候,我也会碰见,比如说我大姑姐刚一提她妈怎么怎么样,我就打住,我说妈挺好的,妈这个老太太就是大菩萨,她都来成就我们的。我这么一说,这个话头就打住了。赶上我要去美容院什么的,有个人一提起,我婆婆不好,怎么怎么的。我马上就打住,我说婆婆就是妈。人家不是学佛的,不能乱说。我说婆婆就是妈,婆婆跟妈没有两样,我说女人到这个世界上就是给你配好了两个妈两个爸,两个妈都给弄平等了,弄得心里欢喜,你就好了。反正我这么说完人家就没有下话了,话不投机半句多,她不说,反正我也没听到那些不好的,也不会把我那些。以前就是人家刚一提,我也是,我婆婆这样那样的,最后就是很气愤,反正这个脸是美容了,心里很难受。因为我去美容院就有一个女孩子,可能我也有这种境缘,我一去她就跟我叨咕她婆婆,我就觉得特投机,我也是,怎么都会碰见这样的婆婆。后来我再去她就跟我说,我就打住了,打住后她就再不说了。而且后来我就找不到这个女孩了,再问都说她不上班了,调工作了。我还想挺好的,正好她不来跟我说这个话题。有的时候我妈妈可能也会提,就是觉得这个婆婆怎么样。我就打住,我说妈妈,你也是婆婆,别忘了,我说你夸人家这婆婆,你这个婆婆就被人夸,都是这样的。我说你要多夸我婆婆,你媳妇就夸你。我妈说,我妈是一个很单纯的人,她说明白了,这个容易,那就夸她,容易。她就跟我说你婆婆好,这老太太明理,你婆婆好,这么大岁数不容易。反正我就引导她这个话题,不让那个恶的话题出现,只要一说就打住,后来慢慢就没人说了。 所以自己首先自己要有这种定力,要特别坚定跟自己烦恼习气对抗的那种决心。我回家是这个Excel表格我好一顿设计,每天一开始看著那表格,我挺上火的。所以我刚回家,今年修习女德的时候,那个又吐又拉,然后又上火。后面,我妈说不用刮痧都能起痧了,特上火。我说怎么这么多问题,怎么办,能不能行?特别坚定,然后就是一定得改,没什么可说的,女德我不是给别人学的,就是先学给自己,也不是打算给别人讲的,先把自己给讲明白、讲通了,就是这样子。所以供大家来借鉴自己的一些修学的体会。 后面一句话就是,「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就是说你即便有贤慧女子的德行,你也不能够是完备的,离圣贤的境界差得太远了。我们通过学《弟子规》就会品到怎么做,第一篇入则孝都做得不够,更何况后面?我们就从第一句开始,什么是「父母呼,应勿缓」?不是说表面妈妈叫一句,婆婆叫一句,答应,不是的。就是父母内心的那种呼声,你能不能够时时相应,心心相印。像王希海老师一样,父亲任何一个心理他都能够抓摸到,能够随时随地的服侍到位。我们好像还是想自己要多一些,想父母要少一些。所以就是头四句,「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这四句,你就反覆学,学一辈子也学不到。这四句我们都学不明白,你怎么能说是一个贤女?你自己也没有那么完美,你何必去要求别人?所以这个人真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改过,把自己能够弄明白。 接下来班昭是通过正面劝导、反面警戒来强调家里上下亲和的这种重要性。正面怎么劝导?她说「故室人」,室就是房室的室,「和则谤掩」,毁谤的谤,就给掩护起来了,就给掩盖了,和则谤掩。「内外离则过扬」,你心里有内有外,你分离了,你这个过错你就会到处宣扬,就是这个表面意思。「此必然之势也。《易》曰」,就是指《易经》,《易经》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此之谓也」。我们想一想在一个家里相处是不是这样,家丑还不可外扬,我们女人往往是这样。我以前有过这样的习气和毛病,我观察好像好多女性都是这样,三、五俩一聚会的时候就开始了,你婆婆怎么样,我家大姑姐怎么样,我家小姑子怎么样。好像说好的不多,泄忿的、抱怨的比较多,发泄一下。很多人都觉得发泄一下好像无所谓,因为是跟朋友。但是如果我们懂得其中很甚深的道理的时候,你就不会说一个字、一个句。 我们这两天听师父讲经,师父反覆说的是什么?不用说话,你动一个念头,怎么样?尽虚空遍法界,世界、宇宙都知道,丢人!那好,你说我不懂佛,别跟我说这些,这个宇宙我还提不上。我们就想想,这个人总说这样的话,磁场好不好?我们看很多现代的女性那个面相,脸真的是很尖,愈来愈尖,眼角愈来愈往下耷,这个嘴角愈来愈往下耷,好像都不是那种慈眉善目、和气祥祥那个样,都是像要打架、像要怨恨,像要反正欠钱那个样,不是欠钱就是欠债。我自己以前,就有老师问我,说你以前是这样吗?我说不是。我以前很严肃,不爱笑,然后身边也没有朋友,很孤家寡人一个,下班就回家,回家就看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事都不管,你让我做我就做,不让我做,乐得清闲。我拿出我前年的一张照片,因为我会想,相由心转,我自己看镜子好像不大明显,我把我以前的相片拿出来,我就把我前年的相片和今年学女德之后,还不是现在,大概三个月前的相片拿出来,面貌变化特别大、特别大。我以前,我觉得反正那个相不好看,别人看了肯定不生欢喜心。 昨天何美慧老师讲,提到刘善人,有一个女子找到刘善人,说我丈夫总打我。刘善人说我也想打你。她说为什么?他说你长得就是一个找人打的相,那个都要吊吊著,面无表情。她说那怎么办?他说你不用治病,你就回家笑就好了,你一笑,你丈夫就不打你了。她就是这样,回家她就笑。她第一天笑,给她丈夫吓一跳,以为她精神有问题,没打她。又连著笑了几天,她丈夫也就不打了。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的?还不是学女德,我是从进入二00六年开始做服务行业,我不爱笑,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爱笑的,我们家那个小服务员都面无表情,特别严肃。我们家客人就反应,说你们家怎么卖货的时候都这么严肃。后来我就买了一个小镜子,我就让他们练笑,从我开始练,就很职业的那种微笑,没有真诚心,估计笑也打动不了人,但是也在练。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欢喜,我觉得是自性里,你的德性里流露出来的笑,你特别高兴。 我后期讲女德,我也不明白我为啥那么愿意笑,我就是讲得挺高兴的,可能讲得也很差、也不好,但是我特别开心。然后底下的人听著,那些老师就说,有个小女孩十三岁,跟她妈一起去听,就跟她妈说,说我特别喜欢听静瑜老师讲课,主要喜欢听她那个声和看她那个笑容。听得也不大听懂,很小。所以我们学这个女德,因为它是跟我们的自性相辅的,你愈学愈贴近自性,你那欢喜心,那个自在相,你就不由自主流出来了,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就很高兴。反正愈讲愈高兴,在家愈做也愈高兴,没有什么原因。你要让我说,我只能引用师父讲经的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去这么做了,你就高兴。你说我怀疑,为什么要这样?我们职业女性怎么可以回到家里相夫教子,多老套,贤妻良母,太土?你就不会有这种。很多人都会问我这个问题,这个太土了。甚至有,我一开始学《弟子规》,有人说你这么高学识,你怎么能学这种小儿科的东西?我说问题就差在这儿,小儿科的东西我还没弄明白,你说我这大人能做好吗? 所以真正的行为,你的所有行动,来源於你的愿力,你的愿力的确是来源於你的信心。你有信心,你发愿,你就有行动,行动力。你说我们做人,在工作中也要有行动力,你要特别想当官,当总经理,挣大钱,你就有行动力,拼死拼活的干活,挣钱。你想成就自己的德行,你有这个行动力,也是来源於你的愿力。你说我愿意学女德,我发心要做好好太太、好母亲,就最起码这个小家里的事。而且后来我也听明白了,你说我们的自性,无量的宝藏,无量的德能和相好,都无量。那你说让我们身心和谐一下,让我们的家庭幸福美满一下,让我们身边的人事关系能够人缘更好一下,就我们的自性来讲,那不是小菜一碟吗?我觉得是很容易就能够做到,我可能才得了那么一点点、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利益,但是你在家里它就有受用。所以大家就是相信它就好。 你心和,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忽视那些不好的话,谤言,谤不是好话,你就不会宣传它,不会到处去逢人就讲,跟这个也说,跟那个也说。说多了,就把自己说下去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的确确没有一个人独处。我们女人为什么那么强调夫妻关系?一辈子你看得最多的就是你身边这个人,你还不得不看,一回家就要面对他,经常会看到你所有的细节。所以同心同德,先从跟先生做起。跟先生能做到,你就能跟他的父母能做到,继而跟他的兄弟姐妹都能做到,这个不难。 下面一句是「夫叔妹者,体敌而分尊,恩疏而义亲。若淑媛谦顺之人,则能依义以笃好,崇恩以结援,使徽美显章,而瑕过隐塞,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声誉曜於邑邻,休光延于父母」。大家可能没有文字,听著会比较晦涩。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就讲跟你先生的弟弟妹妹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跟他们相处。如果你站在,把自己的位置抬得比较高,不懂得守住我们《女诫》的第一篇「卑弱篇」,就麻烦了。它这里讲到体敌而分,这个应该念「份」,分尊,辈分是尊贵的,他比你尊贵。所以你称先生的弟弟叫小叔子,称先生的妹妹叫小姑子。他的姐姐更不用说了,叫大姑姐、二姑姐。我们北方都是这样称呼,都带一个姑字,带个叔字。丈夫的哥哥我们称大伯哥,带个伯,都是比你辈分高的。在这个字里行间里,隐藏的意思是什么?尽到人家的媳妇,把自己的位置要放到最低。为什么放到最低?为什么要有这种的心态?这是一个家族能不能兴旺,这个家庭能不能长久持续下去的根基。 造家之福,造家之基,始於新进门来的媳妇怎么把自己放到最低,把自己这块大地放得最平、最稳,承受住上面的一切,你要做大地,把他们都能够承载住。你不去当那个地,你心里总不平,总是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上火,这个家就乱套了。本来你没过门的时候人家还好,打从你一过门,这个家就出现了种种问题,你想想这个家族还能不能兴旺?这个家族的家运都掌握在你这个女人的手里,你要不要把这个道理明白,把这个女德修好?所以「和叔妹」这一篇它在最后。你前面那个理,从谦卑、卑弱开始,到敬慎、到妇行、到专心,全明白了。到这里你会自然而然的就愿意去当这个大地,去厚德载物,去忍辱含垢。因为大地它没有区别,你这个地不会说这块你不能踩,那块你不能吐唾沫,这块你不能种这个,这个大地它成什么了?清水,水至清则无鱼,什么都长不出来了,孕育不了万物。所以我们把这个道理明白了,你想你对先生的弟弟妹妹都能这样守住谦卑,对哥哥姐姐就更不用说了,肯定是最谦卑的,最愿意去做人都不爱干的事。 我们来看「媳妇」两个字,我自己想的,因为我觉得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都是象形文字。这个媳是女儿的女,女字旁,加一个休息的息。也就是说你一嫁人,做女儿的那种安逸的日子就停止了,休息了。然后怎么样?这个女你就要做妇,妇后面那个是笤帚的简写,就要拿起笤帚,悄默声的干活,多干活少说话,人家都不做,你来做。反正我一进门接受的就是这个考验。我结婚第一年,第一个春节,我那时还小,我大概是二十三岁。我在家里,因为我们家族也比较大,平时有干活,但是过年的时候,都是我的长辈,姑姑、婶婶,她们去做饭、做家务。第一次,嫁给我老公,这个过年的时候,没想到这个重任是落在我身上,我婆婆只跟我说了一句话,就说今天三十的饭,我们家从来都是八菜一汤,你来做。我不敢说不会,也不敢说不做。因为从小我这个家教,有的老师问过我,我爷爷奶奶是比较严,绝对不能跟长辈顶嘴。反正就是忍和顺还是可以,我就进厨房了,我就在那,自己,因为学生,我就拿了一个本,我就在那写哪八个菜,自己琢磨了八个菜,弄了一个汤,汤也不会做,就西红柿鸡蛋汤。然后我写出来之后,我就问我婆婆,出去我说婆婆,这个八个菜和汤行不行?我婆婆没意见,她说行,你去弄。 然后我记得当年我两个大姑姐和她们的丈夫,和我先生,和我公公婆婆,就都在屋里,他们在看电视。我一个人,年纪又比较小,家里又没干过,还不敢说话,就手忙脚乱。反正剥鱼的时候就把手给弄出血了,出来偷偷的找个纱布给缠上,还不敢说。然后切青椒的时候,我就在那想切成丝还是切成块,琢磨了半天就下了,反正就是不是很像样的饭菜,好不容易就是炒得炒,弄得弄,炖得炖,我就给做出来了。做出来之后我都摆上,就是请公公婆婆上桌吃饭,心里其实就挺委屈的。后来我就跑到洗手间,我就去哭了,哭了是什么?其实就很想家,我想我要在家这些都不用干上一篇:陈宏:看远些,还有来生 下一篇:陈静瑜:千万不要穿很暴露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