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宗禅佛教术语,又作北禅、北宗。为南宗禅之对称。禅宗五祖弘忍之门下大通神秀,以弘法于北方,故称北宗。五祖入寂后,神秀迁至江陵当阳山(湖北),力主渐悟之说,其教说盛行于长安、洛阳等北地。中国禅宗史上乃有所谓南宗北宗、南顿北渐等名称。然北宗之称,并非神秀派之自称,而系惠能之弟子神会所加者。受神秀付嘱者,有普寂、敬贤、义福、玉山惠福等四人。于武则天、中宗、睿宗之时,神秀皆被尊为国师。普寂亦被称为三帝之国师。义福、敬贤、惠福等人则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大振北宗门风。
神秀(606年—706年)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50岁时,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在湖北黄梅县东北)谒禅宗五祖弘忍求法,后出家受具足戒。曾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六年。弘忍深为器重,称其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令为“教授师”。相传弘忍为付衣法,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未付衣法。弘忍死后,他在江陵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四海僧俗闻风而至,声誉甚高。武则天闻其盛名,于久视元年(700年)遣使迎至洛阳,后召到长安内道场,时年90余岁
北宗禅在佛门中时非常重要的,因为里面是有很多的经典和法门的,坚持的去修行是对师兄是非常好的。当我们去修行是我们还要多去了解佛门中故事,这样是可以让师兄更好的去修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北宗禅创始人是谁吧!
神秀大师,俗姓李,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是唐朝时期的一名得道高僧。师父为禅宗五祖弘忍,自己则是北宗禅的创始人。少年时为儒生博览群书,游学江南,博览经史,兼通老、庄,玄学。早慧聪敏的神秀虽然才高八斗,但并不迷恋红尘的繁华,而是很早就遁入空门,游历四方。有些事情,也许只能用注定的宿命来解释。早年曾当过道士,后于隋朝末年出家当和尚。
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从此钻研三乘经论,四分律仪,多有心得。至50岁时,听说蕲州黄梅县双峰山弘忍禅师是禅门宗师,大启法门,乃翻山越岭,不远千里前往礼谒。相见接谈之后,顷心推尊,叹为“此真吾师也”,便投于弘忍门下,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来求法来磨炼自己。服勤6年,夜以继日,每天定时静坐、排除一切杂念、使得心神恬静自在的“坐禅”为修行功课,深为弘忍所器重,擢为上首弟子。
龙朔元年(66年),弘忍选择法嗣,命徒众各作偈语以见禅学悟解深浅。徒众一致推让神秀,以为众人见解无出其右。
神秀知道这个事情之后,认为这个偈语十分重要,于是经过反复琢磨之后,在半夜里,打着灯将偈语题在了墙上。神秀偈语如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第二天天亮后,众人发现了这个题在墙上的偈语,觉得写得十分的好。身要像菩提树那样正直,心也像明镜台,但也仍然要时时的拂拭,不要被俗世的尘埃所招惹。
弘忍看见此偈,赞扬说:“依此修行,一定大有利益。”五祖看完后,也觉得不错,认为一般的普通人,按照神秀偈语上所说的那样去做,也是可以不堕入俗尘的。
神秀偈语上所说的对我们今天的人非常有效,我们就是要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不要让自己的佛性被烦恼所污染所遮蔽,保持一个平常心和清净心。整首偈语强调的是一个“渐悟”。就是认为应该勤奋休息,一步一步慢慢来领悟佛法。
虽然弘忍大师最后选择慧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并不是因为神秀大师不够优秀。而是因为禅宗至高的理念就是“顿悟”,而慧能所作的偈语主旨就是“顿悟”。“顿悟”与“渐悟”其实出发点是一样的,但是“顿悟”更需要不断渐修累积的智慧。突然顿悟那也是要有累世渐修的基础的,因此渐渐熏陶修习是顿悟的基础,没有神秀大师的前偈做基础又哪来慧能大师的后来者居上呢。所以后人更要先渐修熏习而后有了基础才有顿悟的可能。 慧能大师也绝非一世的修行成就的顿悟。两位大师通过这则公案只是给我们后人做个表法让吾等后学明白而已。
虽然禅宗至高无上的南宗顿法是慧能大师为代表,但是禅宗的基础渐法却是北宗的神秀大师为代表。五祖弘忍入灭后,其门下弟子四处传教,影响力最大的更要数神秀这一支。公元700年,一代女皇武则天还亲自将神秀大师迎接进京,还对他行了跪拜之礼,以示虔诚。
公元701年,武则天对神秀大师礼遇有加,为他建造了多座寺庙。比如在神秀大师当初传教的当阳山,建造了一座度门寺;在神秀大师出生的汴州尉氏,建造了一座报恩寺。公元705年,唐中宗即位,神秀大师所受到的礼遇更加重了。公元706年,神秀大师圆寂了,当时神秀大师已经足足一百岁了。
神秀大师圆寂后,其门下弟子嵩山普寂、西京义福两大弟子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还是坚持将神秀大师的宗风传扬出去,盛极一时。这两人在当时受到佛教教徒的尊崇不亚于神秀大师。普寂大师的弟子道璇后来还将北宗禅传到了日本去。北宗禅是神秀大师的力作,其不同于南宗禅的最大原因是他更适合于普通人的修行,而南宗禅则要求比较高,没有渐修基础慢慢就衰落了。
北宗神秀大师的禅学思想实际上仍是弘忍禅学思想中一个重要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原来,弘忍的禅学思想已经含有顿与渐、教外别传与藉教悟宗两个方面的因素。慧能将其顿悟和教外别传的因素加以深化和发展,神秀则走著渐悟和藉教悟宗的老路,“特奉《楞伽》,递为心要”,继续弘扬以心为宗的禅法。故楞伽宗仍把神秀看作弘忍的嫡传。在楞伽宗的承传系统中,于达摩之前增列《楞伽经》译者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分别为第二、三、四、五、六祖,而以神秀为第七祖。不过神秀并不单重《楞伽经》,也很重视其他经典。相传他作有《大乘五方便》一书(又称《北宗五方便门》或《大乘无生方便门》),其五方便门即是:
一、总彰佛体门,亦称离念门,依《起信论》说心体离念;
二、开智慧门,亦称不动门,依《法华经》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三、显不思议解脱门,依《维摩经》说无思无想为解脱;
四、明诸法正性门,依《思益经》说心不起离自性为正性;
五、见不异门,依《华严经》说见诸法无异,自然无碍解脱
神秀的禅法大行于北方,除了禅僧以外,许多士大夫也投到他门下,向他学习禅要。例如玄宗朝官至宰相张说就是神秀的一位在俗弟子,对他极为恭敬。经过这些僧俗弟子的宣传揄扬,神秀的大名传到了皇宫中。武则天听到他的盛名,于久视元年(700年)遣使迎请。第二年(大足元年,70年)神秀以90多岁的高龄来到了神都洛阳,受到极隆重的礼遇,趺坐觐君,肩舆上殿,武则天亲加跪礼,时时问道;京城中王公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武则天还特地下诏,在神秀长期传教的湖北当阳山建立度门寺一所,又在神秀故乡尉氏旧宅建立报恩寺一所,借以表示对他的深切敬意。唐中宗即位后,对神秀更加敬重。神秀在洛阳居留凡6年,受到的礼遇与日俱增,先后享有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的殊荣。
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神秀在洛阳天宫寺圆寂,享年100岁。朝廷以极高的规格为他治丧,中宗亲派使者吊哀,侯王纷纷赙赠。出殡之日,皇帝御驾送至午桥,王公百官一直送到伊水,仪仗则陈设至山龛,太常卿鼓吹导引,城门郎护监丧葬,的确是极尽哀荣,无可伦比了。朝廷还于神秀死后不几日便册谥他为大通禅师,赠谥之迅速,在佛教史上也是难可比拟的。六祖慧能大师也说,神秀大师的戒定慧接引大乘人。
神秀大师的门人甚多,其中“入堂七十,闻道三千”嗣法弟子有9人,其中嵩山普寂、西京义福两人最为著名。神秀死后,普寂、义福继续领众,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使神秀宗风盛极一时,有“两京之间皆宗神秀”之概。
以上就是对北宗禅创始人是谁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对于修行一定要多加用心和虔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领悟其中的含义。如果师兄在修行的时候不用心或者不坚持,这样我们获得不了智慧和自在。
...查看更多现在慢慢的修行的师兄是非常多的,因为坚持修行佛门或者禅宗都是对自己是非常好的。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多去了解他们的历史和经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领悟它们。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北宗禅的教旨吧!
本宗教旨,依宗密之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下所叙之七家,北宗为第一家,其文云(卍续一四·二七七上):“此宗秀大师为宗源,弟子普寂等大弘之。拂尘者,即彼本偈云:‘时时须拂拭,莫遣有尘埃’是也。意云: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如镜之尘。息灭妄念,念尽即本性圆明,如磨拂尘尽镜明,即物无不极。”神秀曾撰“观心论”,并提出“五方便门”之说,以之为修道阶段之次第法门,此一论点,成为神会攻击北宗之目标
以上就是对北宗禅的教旨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就是修行佛门或者禅宗就是要多加去了解它的来源和经典,多多去了解,还要加上自己的用心和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体会其中的含义。
...查看更多北宗禅已经存在很多的年了,现在也是有很多的师兄开始去修行,这样是对自己身体是非常好的,能够让师兄获得不少智慧和功德。我们在修行时要用心和坚持,这样才能慢慢的领悟。那下面就一起详细看看崇尚朴素自然的北宗禅吧!
五祖弘忍禅师以后,其门徒有十,禅系各表,发展最兴盛的还数神秀禅师为代表的北宗禅,其禅法继承并保留了达摩祖师以来如来禅法的特点。
神秀禅师(606-706),俗姓李,东京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少览经史,博综多闻,既而奋志出家。剃染受法。老庄儒学,佛教三藏,无不通晓。后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参五祖弘忍禅师,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弘忍禅师对神秀禅师也十分器重,曾言“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张说《大通禅师碑》)。命神秀禅师为上座,弘忍禅师圆寂后,神秀禅师先止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四海缁徒,向风而靡。大足元年(701),武则天召神秀禅师入京,“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时王公以下,京邑士庶,竟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宠重”(《宋高僧传·神秀传》)。神秀被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张说《大通禅师碑》)。神秀禅师离开幽寂山林,传法于达官显贵之中,受到了朝廷的尊崇和礼遇,使其禅法大盛于世。神龙二年(706)神秀禅师圆寂,诏赐谥“大通禅师”。
神秀禅师作为弘忍禅师十大弟子之首,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威望,其传法以嵩洛为中心,被称为“北宗”,与惠能禅师为代表的“南宗”成为达摩祖后以后如中国禅宗的两大主流法系。
神秀禅师继承了东山法门“持奉《楞伽》,递为心要”的禅法特点(张说《大通禅师碑》),依持《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立论,以“观心”发扬弘忍禅师的“守本真心”说,以“五方便法门”发扬道信禅师的修心五方便禅法。指出“心者,万法之根本也。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行具备。”《观心论》
神秀禅师认为“心”为万法之本,万化之源。因此,唯观心一法,总摄诸行,是求佛道最为捷要的修行之法。强调自心起用而有染净二心,指出清净的真如之心和污染的无明之心,都是“自然本来俱有”的,净乐恒乐善业,染心常思恶业。守净心就可以远离诸苦而享永乐,随染心则会沉沦三界而受轮回之苦。因此,自心是“众善之源”,同时也是“万恶之主”,“观心”就是要去妄显真,除染还净,摄心守净,从而断灭诸苦,自然解脱。认为众生只要明白“心为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的要义,就能依持“观心”修行。
神秀禅师的观心重在对治真如之体受无明妄心障蔽令众生轮回受苦的根源,以淡泊情感欲望、物欲追求来息妄归真。正如他所呈心得偈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以保持清净无染的本心为修行第一要务,后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将神秀禅师的禅法定义为“息妄修心宗”,认为:
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试,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又须明解趣入禅境方便,远离惯闹,调身调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镜。南诜、北秀、保唐、宣什等门下,皆此类也。
由此可见,神秀禅师继承了传统如来禅的禅法,依持人人本具的清净心,并依师言教,心注一境而背境观心,从而达到息灭妄念的渐修顿悟。
立足于返身向内、“总摄诸行”的观心说,神秀禅师反对“修伽蓝、铸形像、烧香、散花、燃灯供佛”等形式化行事,认为“广费财宝,多积水陆,妄营佛塔”是“背正归邪”的作为,“于真性一无利益”(《观心论》)。神秀禅师这种不劳外求,于心地上用功夫的行持与惠能禅师所强调的“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敦煌本《坛经》)的看法基本一致。说明东山法门下各系始终秉承着如来禅注重修心、重顿悟心性的传统。其实神秀禅师的北宗观心禅法也是主张“顿悟”的,神秀禅师将佛所说三大阿僧祗劫阐释为“三毒心”,认为通过观心而去除一念当中的“三毒心”,就是度得三大阿僧祗劫了,从而把无限变成了当下的有限。只是神秀禅师认为顿悟要依持“心”而渐修,要勤拂拭以守住本觉的真心,要求“依师言教,背境观心”以“息灭妄念”,这个“顿悟”必须要经历种种观心的渐修过程,是对《楞伽经》思想的继承和发挥。这与惠能禅师的“顿悟”就有了一定区别,惠能禅师是主张直了见性,当下即是。
最初,顿渐仅仅是各自禅法的不同表述,也可以说是行持上的差别,并没有高低上的分别。一个重顿悟,一个重渐修,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从这个观点来看,二者并不茅盾。直到惠能禅师门下神会禅师北上入洛,为标榜惠能禅师的法统地位公然评击神秀禅师北宗“法门是渐”,从而掀起了“南顿北渐”的门庭之争。
宗密禅师在《圆觉悟大疏钞》中以“拂尘看净,方便通经”来概括神秀禅师的禅法特点。前者是“时时勤拂试”的观心守心,后者则是神秀禅师把四祖道信禅师的五种方便禅法与经教融会贯通后,所提出的新主张。
第一总彰佛体,依《大乘起信论》的心体本觉说,阐明众生皆有本觉真心,为无明妄念障覆而不觉,心体离念,即恢复本觉,觉者即佛,故又名“无念门”。
第二开智慧门,依《法华经》开示悟入佛知见,行由定发慧的方便,即本觉的心体不动,无念而得佛知见之用,又名“不动门”。
第三显不思议门,依《维摩经》说,由观心、守心而达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第四明诸法正性门,依《思益梵天所问经》,强调一切法如如平等而显现诸法正性,由明诸法正性心识不起而得智慧之用,从而成就佛道。
第五了无异自然无碍解脱门,依《华严经》圆融无碍说,将禅修方便与所证之境融摄于“自心”,以“心无分别”了悟一切法无异,从而就能自然无碍和解脱。
神秀禅师的观心论是对心之体用的理解而强调观心守心的重要性,而五方便说则是体用不二在禅修实践中随缘适用。神秀禅师和惠能禅师都继承了东山法门的禅法,以“心”为宗,强调通过修心而达到觉悟,只是在对心的认知上,立场不同,因此在如何修心的行持上也就产生了分歧。
神秀禅师所说的心是指人本觉的真心,肯定有一个清净心体的存在,认为它时刻受到妄念情欲的污染,要通过熏修达到转染成净的觉悟。而惠能禅师所说的心则是指人人本具的当下一念心。惠能禅师认为人的心时刻都在无常变化中,无妄念即是真,无妄情即是自然,因此,不存在一个可以观、可以修、可以拂试的清净心。有心可修与无心可修成为神秀禅师与惠能禅师禅法的最大差别。
神秀禅师主张离念去情,有证有修,通过观心看净、时时勤拂拭的渐修而顿悟清净心。惠能禅师则主张无念息情,无证无修,强调真心与妄心都不离人们当下的一念之心,起心修证就是妄心有为,反而失却了清净本然之心。因此评判神秀禅师的禅法:“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不见自性本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却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敦煌本《坛经》)。
神秀禅师的禅法特点是更多地保留了佛教传统修行方式,在重视禅修的同时,要求行者保持时时勤拂拭的力行,克服外在物欲的诱惑从而达到身心的解脱;而惠能禅师则反对执著于坐禅、诵经等形式化的修行,强调心不起念,不起息情之念,任运自然地随缘应世,饥来吃饭,困来眠,保持人人本具的圆满自足的本心。一个是因修而悟真,一个是立足当下,息妄显真,因此才产生了“顿”与“渐”的分别。
神秀禅师的北宗禅法在帝王扶持下曾盛极一时,后来渐渐被惠能禅师南宗所替代,终至湮没无闻
以上就是对崇尚朴素自然的北宗禅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对于修行,我们就是要坚持和用心,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体会其中的含义和功德,让师兄得到解脱自己的内心,让师兄可以轻松自己的生活。
...查看更多北宗禅通常指的是神秀一脉的禅法传承,但也包括当时在北方流行的与神秀一脉近似的各家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