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龙派特点

"

黄龙派为临济禅之支派。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又称黄龙宗。以黄龙慧南(1002~1069)为宗祖。慧南为临济宗第七祖石霜楚圆之门下,于宋景祐三年(1036)住江西隆兴(现修水县)黄龙山,盛弘教化,遂成黄龙派。黄龙派初祖──黄龙慧南大师,是宋代信州玉山(江西)人氏,俗姓章,从小个性就很沉静,如同大人一般,从不沾荤食,也不与一般孩童一样喜欢玩闹嬉戏。十一岁时跟随怀玉定水院智銮法师出家。

黄龙派特点_黄龙派三祖_黄龙派传承

黄龙派特点_黄龙派三祖_黄龙派传承

黄龙派创始人是谁
黄龙派创始人是谁

禅宗中的分为很多种,每种都是有它自己的特点的,它们包含很多经典和智慧,坚持的去修行是对师兄是非常好的。我们在修行黄龙派的时候,还要多去了解它的发源,下面就以前来看看临济宗黄龙派之发源吧!

隋唐至宋,江西禅宗兴旺。南禅宗五家七宗中,就有青原行思之净居寺、曹洞宗祖庭之洞山普利寺(往期已介绍),还有临济宗祖庭之黄檗山、沩仰宗之宜春仰山栖隐寺、法眼宗之抚州崇寿院、黄龙宗之修水黄龙山黄龙寺、杨岐宗之萍乡杨岐山普通寺。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六祖惠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此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从马祖道一禅师一系分出临济宗、沩仰宗,而临济宗又分出黄龙派和杨岐派;从青原行思一系分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合称为五家七宗。

黄龙寺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黄龙山东麓,修水县西北黄龙村境内,是我国佛教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黄龙派之发源地和祖庭。

黄龙山又名幕阜山,以幕阜山脉名之,有海拔1000米以上高峰28处,为湘、鄂、赣三省的天然屏障。晋代葛洪《幕阜山记》记载:

山有石壁刻铭,上言:禹治水,登此山,高于平地一千八百丈,周五百里,二十四气,福德之乡。洪水之灾,居其上可以度世,又有列仙之宝坛场在其侧。旁有竹两本,修翠猗然,随风拂拂,各扫坛竹。其上有池,水正澄洁,时有二鱼游泳其中。有葛仙翁炼丹井,药臼尚存。山无秽草,惟杞与芳之属。有石如丹珠。绝顶有石田数十亩,塍渠隐然,非人力所能为!有僧园曰长庆,有宫曰玉清。鸟道断绝,不可登览,左黄龙,右凤凰,皆在山麓。

黄龙山

唐乾宁二年(895),超慧禅师行至此,言曰:“凝三山之灵秀,蓄九泉之源流,九关十三锁,真佛境也。”遂创建建黄龙寺,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相传,超慧禅师曾降伏吕洞宾,使其甘愿拜于门下做三年侍客童子

黄龙派创始人是谁

。黄龙寺也因此声名鹊起,有“法窟”之称。


黄龙古寺

北宋景佑三年(1036),临济宗名僧慧南禅师入主黄龙寺,创立黄龙宗,以“三关”之法接引学人,赢得“三关陷虎,坐断十方”之美名,自成黄龙一宗,名扬天下,声振丛林,弟子“横披天下”,远传日本、朝鲜及东南亚。

北宋时期,临济宗分为黄龙派和杨歧派,而慧南禅师便是临济宗黄龙派之祖。慧南禅师(1002—1069),世称黄龙慧南,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19岁受戒后游四方,先习云门宗之禅法,后承法于临济宗传人,创黄龙一派,宗风大振。佛界评价慧南禅师“住黄龙法席之盛,追媲泐潭马祖、百丈大智”。

历代以来,苏轼、黄庭坚、张商英、徐禧等一大批文人士大夫常游至此地,黄庭坚曾手书楷书“三言诗帖”、大行楷“晦堂和尚开堂疏”、行书“观音赞”“烧香颂”以及摩崖石刻“灵源”“黄龙山”“法窟”等;明代,军师刘伯温曾为黄龙寺题联一幅:“吕祖参禅到此间,始释修行奥妙;黄公访道登斯地,方明出世因缘”。

上:黄庭坚题字;下:刘伯温题联

据僧谱所载,黄龙寺初建时,一进九重,规模宏大,有韦陀殿、天王殿、钟鼓楼、金刚殿、大雄宝殿等殿宇,气魄雄伟。鼎盛时期,黄龙寺有高僧塔林有300多座,堪称寺庙拥有高僧塔林之最。

宋代,黄龙寺为江南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唐、宋时期,朝廷就曾三次旌表超慧禅师和黄龙寺为“黄龙大德祖师”“黄龙祖师”与“崇恩黄龙禅院”,因之有“三敕崇恩禅院”之称。

至清末民国初,黄龙寺惨遭破坏。如今,黄龙山上依然存有众多历史遗迹,如遍布寺周的僧坟、摩崖石刻及景观“九关十三锁”等,表明了昔日香火的旺盛。

以上就是对临济宗黄龙派之发源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对于修行就是要有耐心和恭敬,还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去修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体会,如果随便的去修行,这样是对自己是非常不好的。

...查看更多
黄龙派的解释
黄龙派的解释

黄龙派是禅宗中很重要的,现在有不少的师兄开始去修行。黄龙派对禅宗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清心加持的去修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多去了解黄龙派,下面就一起来卡看看黄龙派接引学人的三句话是什么吧!

第一句为初关,指人人都因前世因缘转生而来,确抄立人生空幻的世界观。第二句为重关,指悟得一切皆空的道理后,懂得我手与佛手没有差百别,众生即佛,问题在于众生能否体验到。第三句为生死牢关,指人与其他有情众生也无本质度区别,都在六道中轮回,也都能成佛。第一句重在破,知破除邪见,立一切皆空的正见。第二句是透,透过我与佛的等同关系,体悟自心佛性,超佛越祖。第三句是出,顿悟佛性后,顺利出关,进入自由境界

黄龙派的解释

。道黄龙派在南宋时绝脉。


以上就是对黄龙派接引学人的三句话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修行黄龙派的时候要心存敬意,还要每天坚持不断的去修行,自己的内心千万不要随意的去学习,这样是自己不好的,最后也获得不了什么。

...查看更多
黄龙慧南──临济宗黄龙派初祖
黄龙慧南──临济宗黄龙派初祖 黄龙慧南  慧南(1002-1069年),佛教禅宗临济宗黄龙派的创始人。宋代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俗姓章,世称黄龙慧南。慧南初学禅宗云门宗,后承法于临济宗传人楚圆禅师。慧南主张“真如缘起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真如”派生的,所以“极小同大”,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极大同小”,可纳须弥山入芥子中。慧南后至黄龙山崇恩院,开衍出黄龙派,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七派之一,临济宗的一派。  【开宗】  临济宗黄龙派的创始人慧南,临济下八世,俗姓章,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年11为童行。侍奉信州怀玉寺智銮,随智銮出,路上见祠庙,常杖击火毁而去。19岁落发受具,先依庐山归宗寺,后依栖贤寺澄諟。继而又依蕲州三角山(今属湖北)怀澄学云门宗,受怀澄印证,令分座接物,名振诸方。临济宗人云峰文悦见之,既赞赏其为人、见识,又叹息其未得“本色钳锤”。云峰文悦认为怀澄所传道法并非云门正宗,而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死语”。为了“争取”慧南,文悦禅师故意邀慧南同游西山,并把话题引到云门宗旨与怀澄所授之旨。文悦禅师乘机阐明己见,说“澄公虽是云门之后,道法异矣”;又说: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澄公如药汞银,好看不中用,入煅即流失。慧南听罢大怒,以枕击文悦。第二天,文悦向慧南赔不是,接着又说:“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语也。死语,其能活人乎?”接着又介绍慧南投石霜楚圆(即慈明禅师)。慧南心想,文悦并非石霜楚圆门人,而又要他投楚圆,想必并无恶意。于是便抢着试试看的心情,往投石霜。途中,又听说楚圆不事事,慢侮丛林同道,又改变主意,折往衡岳,投依福严贤,贤对慧南倒也看重,命他掌书记。不久,贤禅师圆寂,郡守便以楚圆继贤禅师之位。慧南心中暗喜,想借此机会观察楚圆为人,并检验文悦禅师之言。楚圆既至,便贬剥诸家之说,斥为邪说。昔日慧南所授的怀澄“密旨”,也全在被驳之列。慧南听文悦禅师之言后,对怀澄的思想实际上已有所怀疑,经楚圆一说,慧南更痛感昔日所学之非。于是便怀香造室拜访楚圆,请求指教。楚圆开始时还有些推托,不愿接受慧南弟子礼。说慧南已“领徒游方,名闻丛林”,即使有疑难,若蒙不弃,可坐下商讨,何必行大礼。说罢便命侍者进榻,请坐。后经慧南一再请求,又经过一番“面试”,才总算接受慧南的弟子礼。慧南曾献偈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以路为仇”。楚圆以手点“没”字,慧南顿悟,即将“没”字改为“有”,心中暗服楚圆妙密。慧南侍楚圆月余,又辞往他方,时年35。  公元1036年,慧南又到隆兴黄龙山开法,慧南在此30年,以“击将颓之法鼓,整已坠入玄纲”为己任,法席盛极一时。公元1069年示寂,谥普觉禅师,有《黄龙禅师语录》等行世,嗣法弟子有黄龙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等,门叶繁茂,形成临济宗黄龙派。  【游历】  后慧南又游方广后洞,识泉大道。泉大道:“机辩逸群”,对慧南很赏识。后来慧南来到同安(福建同安)崇胜禅院开法,对泐谭怀澄遣僧来审慧南提倡之语。慧南回答“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觉妄无虚,即凡心而见佛。便尔休去,将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此句的前半段是宣传慧南“即凡而佛”的解脱思想,后半段暗示他与怀澄已分道扬镳。后来慧南又移住庐山归宗寺。不久,归宗寺失火,慧南受累入狱。县吏百端求其隙,慧南却怡然引咎,不以累人。慧南获释后从不提县吏横逆之事。后来慧南到筠州黄檗山(江西万安县境),结庵于溪,名曰积翠。江、湖、闽、粤之信徒多有来从者。  【弘法】  对于道,慧南禅师认为,“道”是一种恒常不变的存在,“古之天地日月,犹今之天地日月;古之万物性情,犹今之万物性情。天地日月固无易也,万物性情固无变化,道何为而独变乎?”而且在慧南禅师看来,道无疑滞,无始无终,无前无后,无形无记。虽不假言说,但为使人体悟此道,不得已而说之:“大道无中,谁复前后?长空绝迹,何用量之?空即如是,道岂言哉?虽然如是,上根辈不假言论,中下之流又争免得。”非仅如此,慧南禅师在奉行“道不假修”祖训的前提下,对于有志之士,则寄予更大的期望,要他们志存高远,悟道日深。因为“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道之与圣,总在归宗杖头上。汝等诸人,何不识取?”而且,慧南禅师以为“道如山,愈升而愈高,愈行而愈远。学者卑浅,尽其力而止身。惟有志于道者,乃能穷其高远。”  在教导学人正确认识与把握道的同时,慧南禅师也教示他们要正确认识“法身”,强调“法身无相,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于日用而不知,想变体殊,趣业缘而莫返。”“法身无相,应物现形。般若无知,随缘即照。”慧南禅师开示学人,要懂得体道见性成佛,关键认识佛性,进而体道。然而,对此之首要在于有志于道。所以慧南禅师对于出家僧众要求很严,教导他们既出家,就要禀丈夫决烈之志:“夫出家者,须禀丈夫决烈之志,截断两头,归家稳坐。然后大开门户,运出自己家财。”要践酬这样的大志,就要不落两边,杜绝分别心,抛弃万法差别相。同时注重息心、忘念,坚持专心恒一,勤奋不懈,不断积累,“夫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后扩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对学人的接引,慧南禅师在使用“三关”之法的同时,还用“一足令”。据《黄龙四家语录》卷一载,僧问:“作家不啐啄,啐啄不作家。大众临筵,诸师作家相见。”师垂下一足。进云:“焰里寻飞雪,水下火烧天。”师乃收足。慧南禅师的此举,禅林称曰“一足令”。“一足令”的最早使用当推青原行思和尚,但其后无人再用。慧南禅师将其发扬光大,在丛林获誉很高,“黄龙行此令,十方诸佛,无敢违者;一切圣贤,无敢越者,无量法门,一切妙义,天下老和尚舌头,始终一印,无敢异者。”慧南禅师遁入空门之后,数十年如一日,深入经藏,恒心苦修,恪守祖师“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的信条,但是看到当时文字禅的蔓延,似有成灾之虞,因而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是教诫学佛法不在言句本身,认为“诸佛出世,假设言论,祖师西来,不挂唇吻”,文字禅是“呈华丽言句”之作,强调“我佛如来,摩揭陀国亲行此令,二十八祖递相传授。洎后石头、马祖,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德山,棒喝疾如雷电。后来儿孙不肖,虽举其令而不能行,但呈华丽言句。”而且语重心长地指出,热衷“文字禅”是“后来子孙不肖,祖父田园,不耕不种,一时荒废,向外弛求。纵有些少知解,尽是浮财不实。”强调“古人求道求自心,求得心空道自亲。今人求道外求声,寻声逐色转劳神。劳神复劳神,颠倒何纷纷!”因此,慧南禅师诚恳地劝告他们:“所以作家不如归家,多虚不如少实。”其次,慧南禅师主张应该恪守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祖训,但面对末法时代,上根之人不多的实际,必要的“提唱”是应当的。“不有提唱,孰辨宗由?不有问答,孰明邪正?”所以,应当是出语随缘,视机而施,  不可固执,要使活语,切不可热衷于玩弄文字,“古人随时一言半句,亦无巧妙。今人用尽心力安排,终不到他境界,用此思维辨于佛境,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纵经尘劫,终不能著。”可见慧南禅师对于以语言文字来显示、传达、保存、弘传佛法的态度是圆融的,希望学人在使用语言文字弘传佛法时,切不可执着,更不能雕琢,以免舍本逐末,误己误人。  慧南禅师自开法以来,数坐道场,对于丛林建设多有建树。首先,慧南禅师强调丛林建设好坏,长老人选很为重要,认为“夫长者之职,乃道德之器。先圣建丛林,陈纲纪,立名位,选择有道德衲子,命之曰长老者,非苟窃是名也。慈明先师尝曰:‘与其守道老死丘壑,不若行道领众建丛林。’岂非善守长老之职者?则佛祖之道德存欤?”有了有道德的长老,丛林的下一步关键在于规矩要严,道风要正。这就要求每个常住僧众严守戒律,循规蹈矩,做到“进止严重,见者敬畏”。千万不可有违规矩,否则“规矩既乱,诸事参差。一人失事,众人不安”,那丛林也就难以维系了。其次,对于丛林建设,还应注意得众,尤其是丛林的长老,要正确地对待“人情”,认为“人情者,为世之福田,盖理道所由生也。故时之否泰,事之损益,惟圣人通天下之情。”所以,慧南禅师自己就很注意人情的圆融,在接引学人时,因人施教,视机而行,当机立断,切入为宜,“遇方则方,遇圆即圆”。一旦看中,大胆使用,一梁一柱,所以强将手下无弱兵,门下学人“一个个硬剥剥地”而非等闲之辈。也正是这样,慧南禅师法筵一开,四方衲子慕名而至,“人天大善知识,须是和尚始得。”尤其是晚年开法黄龙,座下徒嗣甚众,后人评之曰“天下有志学道者皆集南公。”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黄龙得势,首在得人”。  【禅理】  慧南主张“真如缘起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真如”派生的,所以“极小同大”,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极大同小”,可纳须弥山入芥子中。  慧南在黄龙常问僧众:“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正答问间,却又改变话题问:“我脚何似驴脚”。30余年,反复如此

黄龙慧南──临济宗黄龙派初祖

。此三句话说的是一种“禅机”,佛教界称之为“黄龙三关”,慧南为此也写了一首偈颂:“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慧南用此考验信徒是否参悟,能否触机即悟,但实际上,学法者“多不凑机”。直至今日,也还很难说,什么是慧南的标准答案。

慧南禅师一生虔诚奉佛,悟道之后,先后开法庐山归宗、黄檗积翠、隆兴黄龙数座道场。尤其在黄龙,晋院之始即发“黄龙出世,时当末运,击将颓之法鼓,整已坠之玄纲”之宏愿。而后一直以“翻思有负公侯命,旦夕彷徨益厚颜”而自励,以振兴宗门为己任。苦心经营,终于黄龙一派,横被天下,名震千秋。当时,黄龙“法席之盛,堪比泐潭马祖、百丈大智。”黄龙寺则被称为“天生狮子之窟,不二旃檀之林。”慧南禅师座下法筵常盛,嗣法弟子有祖心晦堂、宝峰克文、东林常感、云居元 祐、隆庆庆闲、泐潭洪英等数十人。此后,代相传承,形成险绝凌厉之宗风,人称“黄龙宗”,即史称“五家七宗”之一。宋淳熙三年(1186),日僧明庵荣西来华,于虚庵怀敝门下受授黄龙宗脉。归国之后,开日本临济宗建仁寺一派,成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中之黄龙派。不仅如此,慧南禅师的禅法,遍传缁素,就连宋明理学大家周敦颐也曾自道“吾此妙心实启黄龙”[2] 。

...查看更多
黄龙派的初祖
黄龙派的初祖

黄龙派的初祖

禅宗在佛门中也是很重要,禅宗中也是有很多的分派的,其中黄龙派就是其中一个。黄龙派在禅宗中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修行,千万不要随意的放弃。那师兄你知道临济宗黄龙派慧南禅法思想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北宋王朝(960—1127)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的社会动乱和地区分治局面,再次出现的全国的统一。吸取唐代藩镇割据造成国家衰落并分裂的教训,加强以皇帝为首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致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的繁荣,百姓的生活有的一定保障。振兴文教事业,使中国出现继唐朝之后的又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王朝。

佛教诸宗经过唐末五代之战乱,趋于衰运。虽到宋代诸多宗派有如枯木逢春之势,除的天台和净土之外,很难恢复到如唐时那么活跃。北宋初年,佛教诸宗中,最有影响的是华严宗、法相宗和律宗,禅宗尚未盛行。禅宗发展的契机,是太监李允将自己在京城的第宅奏请改建为禅寺。仁宗有意扶助禅宗在京城的传播,敕此寺名“十方净因禅寺”,请云门宗的僧人圆通居讷(1010—1071)入京任住持。居讷以身体有病为由而推脱,改请大觉怀琏(1009-1090)为住持,从此禅宗在皇室和儒者士大夫的理解和支持下,由此因缘禅宗在京城和北方开始兴盛起来。禅宗的越加兴盛,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

在禅门五宗沩仰宗在宋代以前已经衰微不传了。进入宋代后,相继的禅门派别是法眼宗、云门宗、临济宗,最后是曹洞宗。临济宗继云门宗有后来居上势,特别是石霜楚圆(986—1039)之后,在南方传播非常的迅速。楚圆的座下出了不少高僧,在佛教中影响很大。其中慧南(1002 -1069)与方会(992—1049)创立临济宗的黄龙派、杨歧派,将临济宗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此,禅宗有了“五家七宗”之称。“五家”就是禅门五宗: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外加上临济宗的黄龙派和杨歧派成为的“七宗”。然而,这一称法只是表示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禅门五家、七宗,并非表示他们一直并行同时存在。

一、临济禅法的基本特征

临济宗的创始人是义玄(?-866),长期在镇州(治今河北正定)临济院传播禅法,得到镇守成德镇的节度使王氏政权的大力支持。根据《景德传灯录》的记载来看,义玄的嗣法弟子22人,著名并且有语录传世的有16人。但基本上都是以长江以北地区传法的人居多。但今天临济宗的法系传播下来的,是兴化存奖(830—888)这一支脉。存奖以魏府兴化寺为传法中心,有弟子慧颙等人。慧颙生活在唐末五代,在汝州(治今河南汝州)宝应寺(南院)传法,著名的弟子有延沼等人。延沼生活在五代末和北宋之初,在汝州风穴寺传法,著名的弟子有省念。在北宋之初,省念长期在汝州首山传法,培养弟子。从此临济宗开始真正的发展起来。省念的弟子善昭,在汾阳(今山西)太平寺太子院传法,门下出了不少优秀的弟子,逐渐使临济宗兴隆于天下。北宋的临济宗分为黄龙派和杨歧派,是中国禅宗史上重要的事件。这两个派别就是从善昭的弟子楚圆的门下产生的。此后,中国佛教史书上,把禅宗的派别统称为“五家七宗”,然而实际上临济宗已经不在单独存在,不是属于黄龙派就是杨歧派了。本文主要是介绍黄龙派的始祖慧南禅师的禅法。为了更好的清晰全面的认识黄龙派慧南的禅法思想,及历史地位,因此对临济禅法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概述。

义玄(787—866)是在上承南宗慧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黄檗希运的禅法基础上创立的临济宗。马祖道一至黄檗希运的洪州禅法基本有两个特征,基本是一脉相传的。

一、强调人人皆有佛性“即心即佛”。一般人认为成佛,或者清净的佛性、清净的本性离凡夫众生非常的遥远,让一帮人感到可望不可及。为了消除这层距离,让大家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心就是佛,讲佛性(心)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一切地方,一切现象之中,所谓的“立处皆真”。

二、主张通过取得对世俗世界“空寂”的认识,“离一切相”,在心识中断除所有是非、善恶、有无等差别的绝对世界,以达到与清净无为的真如佛性相契合的精神世界。义玄将此两点继承下来,不仅在阐述中有新的发展,而且在传授禅法和接引学人方面提出自己的一套做法,形成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临济禅法和临济门风。

临济禅法的特点,历史上有很多的评价。最早是五代时的清凉文益禅师(885—958)在他的《宗门十规论》对四宗的家风作了点评。如说:

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云门)则涵盖截留,沩仰则方圆默契。

文益认为四宗的宗眼曹洞是敲唱、临济是互换、云门是涵盖、沩仰是默契,虽然说四宗所用的名词有点不同,再深一步的思考还是相同的。如在《宗门十规论》又提到说:

且如曹洞家风,则有偏有正、有明有暗;临济有主有宾、有体有用。然建化之不类,且血脉而相通。

文益认为,曹洞和临济的家风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内在(血脉)而是相通的。不过义玄的禅法既然能独树一帜,肯定尤其原因的。

北宋的契嵩禅师认为一个宗派的建立,要具有以下的几个条件:如传法广、传承人多、学者务自家说、后世传承得人而各自家师没有根本区别。如宋契嵩《传法正宗记》中说:

宗至大鉴传既广,而学者遂各务其师之说,天下于是异焉。竞自为家,故有沩仰云者、有曹洞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云门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数。而云门、临济、法眼三家之徒,于今尤盛,沩仰已熄,而曹洞者仅存,绵绵然犹大旱之引孤泉。然其盛衰者,岂法有强弱也?盖后世相承得人,与不得人耳。《书》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法脉能延续下来的先决条件在于得人和不得人。因为有后人对先师之学说,进行发扬和传播,不离自己先师的思想特色,那么这个宗派就能建立了。义玄的禅法,到底和马祖黄檗的差异在那里呢?其实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也不失自己的禅法特色。宋代以三玄、三要、四料简为临济宗禅法的特点,都不是太贴切。清代的性统归纳出临济的禅法:“以无位真人为宗,或喝或棒,或树拂明之。”如其在《五家宗旨纂要》中说:

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纵擒,杀活自在;埽除情见,迥脱廉纤。以无位真人为宗,或喝或棒,或竖拂明之。

这里指出临济宗是“以无位真人为宗”,“或喝或棒,或竖拂明之”。同时也指出,临济的“家风”是:“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这些的描述,都是说明临济宗在传播佛法时的那种气势。在《临济录》中,义玄用“无依真人”或者是“无位真人”来说和佛性没有区别。这“无位真人”和“无依真人”其实就是大乘佛教两大重要的思想体系般若思想和佛性论的活用体现,有机的结合。目的就是启发弟子,直下承担,一切宗教的施设都是为“人”而服务。

柳田圣山评价说:“临济义玄的历史地位在于他具有人间性。这一点远远超过他作为临济禅祖师的地位。这就是因为没有人像他那样,从人的立场出发,深入窥视展现人的本性。高扬人的价值,而这正是临济义玄禅的本质特征和归宿。” 杨曾文教授所说的“临济独特佛性自身论。”

义玄的禅法以临机指点闻名,尤其他的棒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以直接体悟心性为入路特点,所以注重由“心”(意识)导入“般若观照”。最为直截了当,最易达到圆具、透彻的大悟。第一,在佛教大乘思想中,万法唯心生,因万法唯心之故,一心可以统摄万法。这自然对‘执着’提起较为清楚的认识,可以做到当下放下,摆脱某些没有必要的认识,可以直接的认识实相。其实一切事物都是离不开缘起因果法则,只要我们相信因果缘起,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起颠倒和恐惧,当下就可以承担。第二,强调心性是一切动力之源,所以临济家风就是做到“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奔驰电挚”,并能“卷舒纵擒,杀活自在”。正是本着这种特点,佛教的“应机说法”之点发挥到及至,使临济禅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因此能在北宋以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以上就是对临济宗黄龙派慧南禅法思想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都师兄有帮助。佛法中的智慧是非常多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学习的,在学习的时候就是要耐心,千万不要放弃,因为那些是对师兄非常不好的。

...查看更多
结语

黄龙派亦称黄龙宗。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的支派。其嗣法弟子有八十三人,著名的有晦堂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等,皆独领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