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头宗传承

"

牛头宗,亦称牛头禅。中国佛教禅宗派别。以牛头法融为初祖。因法融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石室长期修习禅法,其弟子也均传法于牛头山,故名。牛头宗原出于三论宗。始于牛头法融大师,相传为四祖道信法嗣,是禅宗的旁支(据本人历史考证,道信大师与法融仅仅是交流关系,而非师徒关系)。根据台湾印顺法师考证,牛头宗应是受北方三论宗与天台宗影响,在禅理上与南方禅观竟然出奇地一致而已,从而是独立发展出的地区性宗派。

牛头宗传承_牛头宗思想_牛头宗的创始人_牛头宗属于什么派

牛头宗传承_牛头宗思想_牛头宗的创始人_牛头宗属于什么派

牛头宗的禅派
牛头宗的禅派

学佛的师兄现在是有很多,相信很多的师兄也是知道牛头宗,它是我们国家的禅宗中的一个宗派,是非常厉害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修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还要多加去了解它的历史,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佛教初期,在佛陀还住世的时候,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分歧。直到他涅槃后,弟子们才分成各种不同的派别。期间又经过几十代的演变才传到中国。

其佛学的理论融入中国文化后,又发展成几大宗派,各宗派的分支更是多得难以统计。这时佛教的思想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禅宗作为最具有中国特色宗派。在历史上经久不衰,最受人欢迎。因为其影响太大,因此也有很多小宗来自认其祖。中国人向来有认祖的习惯,中国的佛教也不例外,牛头宗就是这么一个存在。

严格意义上说,牛头宗并不是禅宗的一个分支,因为它的理论并非出自禅宗,之所以称它为禅宗的外传,只是由于四祖道信跟牛头宗的初祖法融的那个公案。

《续高僧传》中有详细的记载了四祖见法融并传法给他的这个著名公案,这个公案很长,我就不再复述。但这个公案在后世的解读很多,我个人是比较认可印顺法师的观点,他说《续高僧传》之所收录这个公案,是想说明:

一是法融虽然得法于道信,但道信没见他之前,他本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而后只是得到了道信的印证而已。

第二,道信是到牛头山来见法融,而不是法融到双峰山朝拜道信,即此维护了牛头宗独立的尊严:

第三,道信前来给法融印证也很有关系,因为那个年代,传承很重要,很多人也把印证当作传承,当然也不排除当时牛头宗还未正式立宗,向禅宗挂靠也很正常。

因此,那段公案包含了这几层意思, 所以印顺认为这个公案:“相信这是牛头山传说的原始意义”。 但是,关于法融的佛法是否来自于道信,这一点已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中国的禅宗体系增添了一个独特的分支。

牛头宗因为寺院在牛头山,因此得名。其初祖法融本身也是一个传奇,他还没觉悟之前,曾被人称为“懒融”,因为在世人的眼里,也可以说是没觉悟的人眼里,他的行为和做法并不为世人所接受的原因吧!

印顺法师认为,牛头宗这个分支其实极其重要:“南岳、青原下的中国禅宗, 与印度禅是不同的。印度禅,即使是达摩禅,还是以‘安心’为方便, 定慧为方便。从印度禅蜕变为中国禅宗,其实,不但不是神会,也不是慧能。中华禅的根源,中华禅的建立者,是牛头。应该说,是‘东夏之达摩’---法融。 ”

印顺法师的这段评价,真可谓极其高大上,他认为法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超过慧能,并且是中华禅的真正创建者,他把法融视为中国的达摩,那么法融有怎样的禅学思想让他得别这么高的声誉呢?他的禅法是怎样

牛头宗的禅派

?


按照道宣的说法,“览其指要, 聊一观之都融,融实斯融,斯言是矣”,道宣的解释是:法融的禅学思想就如同他的名字样,就是一个“融”字,也就是他融汇了不同的佛学理念。

据说法融出家之时,就是拜明法师为师。这样看起来,法融最初所学是三论宗,因此三论宗的空观对他影响较深。

《中国禅宗思想史》一书中的观点很有启示性,这本书认为:法融是把三论宗的一些观念融进了禅宗之内, 这种融合方式被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评价为:“牛头禅法,多排遣之言,倾于空宗,势所不能免。其说心性也,着眼虚寂,而似失于灵机活用。”

法融除了精通三论宗,同时他还研习《般若经》,尤其对《大集经》有特殊偏好。《大集经》 从内容上说,较为博杂,这部经很少说玄理,重点讲述的鬼神佑护。此经中讲到菩萨能在“时中, 示人万四千种色”,这种说法是佛教向多神发展的重要经典。

从法融的著作《心铭》《绝观论》看,他的基本思想是讲三论宗的无心之理,由‘无心’即‘心性本空’的基础出发,因此他所得出的结论乃是 ‘绝观忘守’,无所谓有心可守,更没有什么可观。

一方面,三论宗向来不谈鬼神系统,因为谈鬼神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三论经典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又颇为高深,本质上并不利于在普通大众中传播。

然而在据《续高僧传》的记载,而法融在当地宣讲《大集经》,受到了当地民众极大欢迎,被当地的听众赞誉说“闻所未闻, 可谓中兴大法于斯人也。 听众道俗三千余人,讲解《大集经》,时称荣观。”,据说当时还有很多佛教界的前辈也来听讲,可见法融在江南影响之大。

也许正是因为这此思想的汇集, 才渐渐形成了法融独特的教观,这也应当就是牛头宗的特色所在吧。

以上就是对牛头宗的历史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不管是学习那种佛法,我们都要坚持用心和诚心去修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领悟其中的精髓,让师兄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功德,让师兄可以更好的生活。

...查看更多
法融另辟牛头宗
法融另辟牛头宗

相信很多的人都是知道牛头宗的,它是佛门中的宗派,属于禅宗的。现在有不少的人在修行,有不少的人获得了许多智慧,所以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修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牛头宗是什么意思吧!

唐佛教宗派

法融另辟牛头宗

。属禅宗,亦称牛头禅。贞观十七年(643),法融入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石室修禅法。后经禅宗四祖道信认可,为牛头禅初祖。自是参禅人众,法席大盛。该宗认为人生若梦,万事皆空,世人以无为有,因而见荣枯贵贱等事,生是非爱恶之情,情则为一切痛苦之本源。提倡修法当求愚昧无知,“丧己忘情”,方可超脱一切苦难。其特色在于排遣多言,着眼于空寂。法融下传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合称牛头六祖。代宗时,智威再传弟子道钦,在径山立寺传法,颇受信仰,赐号国一。唐末该宗渐衰。日僧最澄入唐求法,曾在天台山禅林寺受牛头禅法,遂传日本。


以上就是对牛头宗是什么意思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牛头宗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好好的去修行,同时我们还要多加去了解牛头宗的知识,这样是对自己的修行是非常好的,坚持下去最后能够获得更多好处和智慧。

...查看更多
牛头宗的地域性限制
牛头宗的地域性限制

牛头宗在现在是有不少的师兄在用心的去修行,牛头宗在禅宗中的位置是非常高的。就是师兄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去修行,在修行时千万要用心和诚心这样我们才能领悟其中的含义。那师兄你知道牛头宗的发源地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牛首见鹤林,梯径绕幽岑。

春光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古往今来,描写南京牛首山的诗句很多,而自己最喜欢的一直是杜甫的《望牛头寺》,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牛首山秀丽的风景,也将牛头宗道场的盛景十分传神地展现了出来,颇具禅意。

在古都 南京一直有“春牛首,秋栖霞 ”之说,其实,牛首山的秋天也很美。一座牛首山,如同半部南京史。短短今生一面镜,需要前世多少香火缘。我虽不信佛,但对其深感敬畏之心,因家中长辈一生敬佛拜佛,从小便与佛结缘。

牛首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最集中之地,在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牛首山独占三景:“牛首烟岚”,“献花清兴”,“祖堂振锡”,其无不令信佛之人心向往之。所以,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到访,这里都不缺人气

牛头宗的地域性限制


自梁代到明代的千余年间,牛首山一直是僧人咸集,群贤毕至之地。作为中国禅宗牛头宗的发源地,千百年来,佛禅文化与其他文化融汇于此,深厚的佛禅渊源为其寺塔增光。

秋游牛首山,任季节流转,

在天地之间觅得一方安详,

听风雨,听山语,听禅语。

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

以上就是对牛头宗的发源地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除了学习牛头宗以外,我们还要多去了解一些其他的知识,这也是我们才能慢慢的领悟其中的内容,这样时可以让师兄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无量功德。

...查看更多
牛头宗的解释
牛头宗的解释

牛头宗在禅宗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有很多的师兄开始去修行了,不少的师兄已经从中获得了不少智慧,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修行。那师兄你知道牛头宗的传承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牛头六祖的传承

牛头宗的传承,一向说是:四祖道信付法融,别出牛头一派。法融为牛头初祖,以下是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经近代的研究,对道信与法融,法融与智岩,智严与慧方,是否有师资授受的关系,是很有问题的。一般以为法持从弘忍修学,开始与达摩禅发生关系,其实也还值得研究。

一、牛头初祖法融(或作“慧融”):

道宣《续僧传》卷二0(附编)《法融传》,采录当时的传闻,极为详备(大正五0,603下-605中)。依《僧传》说:法融在十九岁(612)时,从茅山(今江苏句容县)“三论之匠”炅法师出家。据唐惠祥的《弘赞法华传》卷三说:“依茅(原误作“第”)山丰乐寺大明法师,听三论,及华严、大品、大集、维摩、法华等诸经”(大正五一,18下)。“炅法师”,就是“明法师”,是继承兴皇法朗的三论宗大师。明与冥可以通用,如朱明又作朱冥,玄明又作玄冥。“炅”,大抵为“冥”字的脱落,误写而成的。武德七年(624),政府解散部分的僧众。法融为了护持佛教,江表五千僧的安全,到京都去请愿。约在这个时候,法融就移住牛头山(今江苏江宁县)佛窟寺。寺有内外经书七藏,法融在八年中,遍读抄略,然后移居幽栖寺。法融以为“慧(文字的)发乱踪,定开心府”,所以凝心宴默,前后达二十年。贞观十七年,法融五十岁了,才在幽栖寺的北岩下,别立禅室。跟从他息心习禅的,一百多人,经常为大众讲《法华经》等。永徽三年(652),受当地宰官的礼请,在建初寺(在今南京)讲《大品经》,听众一千多人,是当时希有的法会!睦州妖女陈硕真作乱,法融的禅室中,住了三百多众,生活非常艰困。法融每天去城里乞粮,自己背负回来,经过一百多天,乱事才平息下来。法融护法的热忱,用心的慈悲,非常难得!显庆元年(656),再受请出山,在建初寺讲经。二年(657)二月去世,年六十四。从法融的修学与弘化来说,是一位禅教并重,更重于禅悟的学者。

法融与道宣同时,但在道宣的记录中,并没有道信付法与法融的事。在现存文记中,最早传说道信别传法融的,是李华所撰《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全唐文卷320),如说:

“初达摩祖师传法三世,至信大师。信门人达者,曰融大师,居牛头山,得自然智慧。信大师就而证之,且曰:七佛教戒,诸三昧门,语有差别,义无差别。群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摄而归一。凉风既至,百实皆成。汝能总持,吾亦随喜。由此无上觉路,分为此宗。融大师讲法则金莲冬敷,顿锡而灵泉满溢。东夷西域得神足者,赴会听焉。融授岩大师,岩授方大师,方授持大师,持授威大师,凡七世矣”

牛头宗的解释


“故径山大师”,指鹤林玄素,天宝十一年(752)去世。道信传法于法融的传说,在法融去世(656)一百年,才见于文记。道信什么时候传法给法融呢?刘禹锡(772-842)撰《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说:“贞观中,双峰(道信)过江,望牛头,顿锡曰:此山有道气,宜有得之者。乃东,果与(融)大师相遇”(全唐文卷606)(《传灯录》卷四《法融传》同)。《祖堂集》《法融传》,作“武德七年秋”。《传灯录》卷三《道信传》也说:“吾武德中游庐山”(与卷四《法融传》矛盾)。如依《祖堂集》,道信见法融,是武德七年(624),那是还没有去黄梅的时候。依刘禹锡碑,是“贞观中”,道信又过江,去江东一趟。然武德七年,江东的僧众遭难,法融正去长安。如是“贞观中”,法融于贞观十七年(643),才移住幽栖寺北岩下。那时,来依止修定的,达一百多人,也与《传灯录》所说,个人独修的“懒融”不合。

二、智岩:

《续僧传》卷二0(附编)有《智岩传》(大正五0,602上-下)。隋末、唐初,曾“身任军帅”,立有军功。武德四年(621),在舒州峘公山(今安徽省潜山县西),从宝月禅师出家,一直在山中修道。贞观十七年(643),年六十六岁,才到建业(今南京)来,依山结草庵,为众(百余人)随机说法,常在白马寺住。后来,又往石头城疠人坊,为病人说法,服务。永徽五年(654)去世,年七十八岁。

《续僧传》没有说到智岩到牛头山去,没有说到与法融的任何关系。智岩到建业,“依山结草”,正是法融在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禅室”那一年(贞观十七年)。与法融共住的,“百有余人”;而与智岩共住的,也是“僧众百有余人”,这是两地同时施化的。贞观十七年,法融五十岁,智岩已六十六岁。虽然禅法的传授,不限年龄的大小,但智岩永徽五年(654)去世,比法融(657)还早了三年。从继位弘扬的意义来说,智岩继法融而称二祖,是很难想像的。《传灯录》编者,也许发觉到这点,所以改为:智岩“于仪凤二年(677)正月十日示灭”。

这也许有师资传承的可能,但这么一改,完全陷于矛盾了!《传灯录》所传智岩的事实,是依《续僧传》的,也说“唐武德中,年四十”出家;“年七十八”。如武德年中年四十,那仪凤二年,至少是九十岁以上,怎么还是七十八岁呢?而且,道宣卒于干封二年(667);智岩死了,道宣已为他作传,怎么能活到仪凤二年呢!《传灯录》的改窜,是不足采信的。

三、惠方:

《续僧传》与《宋僧传》,都没有惠方传。仅《宋僧传》卷八《法持传》(大正五0,757下)说到:(法持)“后归青山,重事方禅师,更明宗极。命其入室,传灯继明”。

《传灯录》卷四《惠方传》(大正五一,228下),为惠方的唯一资料。依《传灯录》,惠方在没有到牛头山(青山)以前,就“洞明经论”。后来“入牛头山,谒岩禅师,咨询秘要”。在山中住不到十年,就受四方学众的参礼。后来,“以正法付法持禅师,遂归茅山”。数年后去世,时为天册二年(695)。“寿六十七,腊四十”。惠方受具,是六五六年(28岁)。那时,智岩禅师已死去二年了。惠方后来去牛头山,从智岩受法,也是不可能的。惠方“洞明经论”;晚年“归茅山”,看来也是与三论宗有关的禅师。

四、法持:

《宋僧传》卷八(大正五0,757下),《传灯录》卷四(大正五一,228下),都有传记,内容一致。法持三十岁(664),曾参礼黄梅弘忍。回来,到青山(牛头山)参礼方禅师,为方禅师的入室弟子。等到将正法付嘱了弟子智威,法持就出山,住江宁的延祚寺。延祚寺与牛头山幽栖寺,似乎有密切的关系。智威后来也是出住延祚寺的。长安二年(702)去世,年六十八岁。

法持的参礼黄梅,《宋僧传》作十三岁(647)。那时还是道信住世的时代,所以应为三十岁的误写。法持被传说为弘忍十大弟子之一,如《宋僧传》卷八说:“时黄梅谢缘去世,谓弟子玄赜曰:后传吾法者,可十人耳,金陵法持即其一也”。

弘忍告诉玄赜的话,出于玄赜弟子净觉的《楞伽师资记》,但十人中没有法持。《历代法宝记》也有十弟子说,与《楞伽师资记》相合,也没有法持。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列举弘忍弟子,也没有法持。《师资承袭图》,才有“江宁持”(原误作“江州宁持”)的名字。

法持被传为弘忍十弟子之一,是宗密时代的事了。还有,宋戒珠编《净土往生传》卷中(大正五一,119下-120上)说:“持于净土以系于念,凡九年,俯仰进止,必资观想”。“吾生之日,不能以净土开诱群物,吾死之后,可宜露骸松下,令诸禽兽食血肉者起净土因”。

这一专心净土的传说,是《宋僧传》与《传灯录》所没有的,不知戒珠有什么根据?《宋僧传》只是说:“遗嘱令露骸松下,饲诸禽兽,令得饮血肉者发菩提心”。戒珠的系念净土,显然是由此演绎而来的。然死了以血肉饲鸟兽,并不能证明与净土有关。牛头宗风,如法融、智岩,以及后来的慧忠、玄素,都没有他力念佛,求生净土的形迹。所以说法持念佛,或称之为“念佛禅”,是不了解当时禅风,误信传说所引起的虚谈。

五、智威:

《宋僧传》卷八(大正五0,758中-下),《传灯录》卷四(大正五一,258下-259上),所传相同。智威是牛头山附近的人。二十岁(665)出家,属幽岩寺(似是牛头山的寺名),后来就从法持习禅法。晚年,将护持法门的责任,付嘱了弟子慧忠,自己出山,住在延祚寺。开元十年(722)去世,遗嘱也以遗体饲林中的鸟兽。

六、慧忠:

继承智威而在牛头山弘化的,是慧忠,被称为牛头六祖。《宋僧传》卷十九(大正五0,834下-835中),《传灯录》卷四有传(大正五一,229上-中),事迹一致。慧忠是神龙元年(705),二十三岁出家的。后到牛头山参智威,智威一见,就说“山主来矣”,为说顿悟无上法门。慧忠在山四十年,到天宝初年(742-),应请出山,住庄严寺,因而重修了庄严寺。大历四年(769)去世,年八十七岁。据‘传灯录’,得法弟子卅四人,各化一方。

传说中的牛头宗,六代相承。但真有师承关系的,最早也只能从慧方传法持开始。从法持到智威,才逐渐兴起。到了智威以下,出了牛头慧忠,鹤林玄素,而法门才大大的兴盛起来,成为与南宗、北宗并立的牛头宗。时代与荷泽神会相当;比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要迟二十年;比道一、希迁,却又早二十年。

以上就是对牛头宗的传承的相关介绍,希望可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就是师兄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然后深入经文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领悟其中的意思,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在修行的路上更轻松一些。

...查看更多
结语

牛头宗并不是禅宗的一个分支,因为它的理论并非出自禅宗,之所以称它为禅宗的外传,只是由于四祖道信跟牛头宗的初祖法融的那个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