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罗汉果位

"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音译(Arhat)。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阿罗汉果位_阿罗汉图片_阿罗汉照片_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阿罗汉果位_阿罗汉图片_阿罗汉照片_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须菩提,人中第一阿罗汉
须菩提,人中第一阿罗汉 须菩提,人中第一阿罗汉

须菩提的生活和心境,恬淡自在,时时都在空三昧解脱者的境界里。

在世上做人,即使是一位圣者,毁谤讥嘲仍然会加诸于他,不管是怎样的白璧无染,远离名闻利养,为众生做了很多事情,但世上的凡夫俗子,总爱造谣生事,说别人怎么不好。

须菩提修道、弘化,日日忙着普利群生的工作,但冷酷的人情,讥讽的言语,仍然不放过他。不过尊者对这些都看如平淡的风云,从来不因此而动心生气。

有一天,须菩提在弘化说法的途中,忽然听到有人批评他的言论,他们说:「须菩提有什么了不起,他大概没什么修行,你看他在比丘中痴痴呆呆的,一点活动都没有。」

有些比丘们听了很为须菩提不平,都问他为什么不和那些人辩白?

须菩提心平气和的回答道:

「诸比丘!谢谢你们对须菩提的关怀友爱,但请不要作这不平之想。要知道,无谓的辩白就是诤论,诤论是胜负心,与真理相违背。我们修道者,对于讥嘲毁谤,甚至逆境磨难,都要看成是助道的增上缘,藉此可以消除业障,增强信心。而且,在真理的世界中,实在没有诤的必要。真理是无我无人的,无彼无此的,无高无下的,无圣无凡的。我知道一相平等,无住真空之理,所以我的心像万里朗朗的晴空,什么都没有,何必辩白?」

解空的须菩提,他的心境、胸襟就是如此阔达自在,诸比丘对他的作风都很钦佩!

须菩提对众生忍让的美德,确实高人一等,他常说:「假若有众生嫌我站立不好的话,我就终日端坐不起;如果厌恶我坐着不好的时候,我就终日立不移处。我于一切法中绝不起一烦恼,绝不恼一众生。」

须菩提,能随顺世间,行大忍辱,对任何一个人,都无恼无诤,这就是由于他通达空性的缘故。

佛陀知道须菩提有这样的修行后,很是欢喜高兴,有一次曾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道:

「须菩提!在我的弟子中,修行能到你这种程度,算是很难的了。你已证得无诤三昧,这是人中最为第一,我为你恭喜,你已经是第一的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听到佛陀的称赞,心中非常欢喜又感激,但又像是不敢当似的。他合十顶礼说道:

「佛陀!您对我们布施慈悲爱语,给我们鼓励,我是满腔诉不尽的感激之情。佛陀!您说我是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但是,我绝不做如此想,假若我有这样的想法,就代表我执还没有断除,终日还是沉在有得有证的法执之中,佛陀!我没有这样想,也没有这样行,以无生无为的缘故,佛陀才对我说这样的爱语美词

须菩提,人中第一阿罗汉

。其实,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才是真正的离欲阿罗汉!」


很谦虚而又善于言词的须菩提,从他的说话中,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证得圣果的阿罗汉了。

返回目录 上页 下页

...查看更多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道各是什么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道各是什么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道各是什么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是小乘佛法中修行次第的四个阶段(果位),合起来称为“四果罗汉”。也就是说,要修到“阿罗汉”这个层次,要先后经过这四个阶段。

1、须陀洹,又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南传佛教中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

2、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阶、果位名称,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

3、阿那含,佛教术语,由后秦鸠摩罗什由梵语译为阿那含,“不来”或“不还”之义,声闻第三果。

4、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道各是什么

。是佛教声闻中最高果位。


扩展资料:

南传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南传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南传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

第一果为须陀洹,意为预流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

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

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阿罗汉是佛陀十大称号之一。

以上四个果位中,前三果称“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也就是说前三果的圣人烦恼尚未断尽,尚需继续修行。唯有阿罗汉断除三界见思二惑,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原始佛教的究竟果位,南传佛教完全依从原始佛法教诲。但是佛陀灭度六百年后逐渐出现的大乘(北传)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萨,然后才是罗汉。


...查看更多
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到阿罗汉果位,不如广宣说此经半句!
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到阿罗汉果位,不如广宣说此经半句!


您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到阿罗汉果位,不如广宣说此经半句!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有很多高僧大德讲解过此经,在网上可搜索:《圆觉经》讲解,有慧律法师,南怀瑾老师,元音老人,圆瑛大师等的讲解视频音频文字,还有白话文等!用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用来布施,都不如您闻此经的名字和一句话的功德大!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到阿罗汉果位,都不如您宣说这部经的教义,而且只宣说半句偈语就够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受持此经,广宣流布,广为人说啊!法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和眷属,对佛说:“世尊,如果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够持守坚定大乘信仰的人,我们一定好好守护这样的人,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凡是他们的修行道场,我们各位金刚决心各自带领自己的部属,从早到晚进行守护!使他们坚信佛法,修持道行的信念力不退转,并使得他们的家庭眷属永远不蒙受灾难,不会被瘟疫疾病侵害,家中的财宝丰富充足!永远不会减少!多么殊胜啊!大家一定要受持广为人说此经啊!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会守护持有这部经书的人,让他们经常能得到安稳,使他们奉佛的心不减弱不退转!大力鬼王名吉槃荼,与十万鬼王,会守护奉持这部经书的人,从早到晚侍卫在他们身旁!使得他们的修道之心永不退转!使得他们不受委屈!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一由旬内,如果有鬼神侵犯干扰,定会使得他们粉碎像微尘一样!多么殊胜啊!您一定要受持此经,广宣流布,广为人说啊 !

现在为您略说此法宝殊胜功德(摘自经文原文):

一:“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大家一定要信受此经,为人广说,广宣流布啊!】

二: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功德非常殊胜!大家不要犹豫,赶快受持此经,转发,为人广宣说啊!】

三: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四: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

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到阿罗汉果位,不如广宣说此经半句!

!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五: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六:“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用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用来布施,都不如您闻此经的名字和一句话的功德大!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到阿罗汉果位,都不如您宣说这部经的教义,而且只宣说半句偈语就够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受持此经,广宣流布,广为人说啊!】

七: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这时,法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和眷属,对佛说:“世尊,如果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够持守坚定大乘信仰的人,我们一定好好守护这样的人,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凡是他们的修行道场,我们各位金刚决心各自带领自己的部属,从早到晚进行守护!使他们坚信佛法,修持道行的信念力不退转,并使得他们的家庭眷属永远不蒙受灾难,不会被瘟疫疾病侵害,家中的财宝丰富充足!永远不会减少!多么殊胜啊!大家一定要受持广为人说此经啊!】

八: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会守护持有这部经书的人,让他们经常能得到安稳,使他们奉佛的心不减弱不退转!】

九: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会守护奉持这部经书的人,从早到晚侍卫在他们身旁!使得他们的修道之心永不退转!使得他们不受委屈!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一由旬内,如果有鬼神侵犯干扰,定会使得他们粉碎像微尘一样!多么殊胜啊!您一定要受持此经,广宣流布,广为人说啊 !】


...查看更多
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高僧自述过去世邪YIN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

有一天,她们进入巴嗒厘子城托钵,用完餐后一起走到恒河边散步,在一处无人的沙滩上,快乐地坐着。

菩提长老尼比较年长,她好奇地问依西达西长老尼:

“圣尼依西达西,你长得端庄可爱,又青春年少,你见到了居家的什么过患,而导致你出家,过着出离的梵行生活?”

于是,依西达西长老尼,讲述了她那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她出生在中印度西南方,阿槃提国的伍揭尼城中,一个很富翁的家庭。

她的父亲,不仅有钱而且品德很好,非常疼爱自己的独生女依西达西,她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她变得既贤淑又可爱。等她到婚龄时,父亲把她嫁给萨给德城的,一个门当户对的富贵人家子弟。依西达西成为人妻之后,她恪守妇道。

她在未嫁时,就很孝顺自己的父母,为人妻后也很孝顺公婆。每天起早贪黑,凡事都恭亲力行,照顾家人无微不至。

因此,当时的依西达西,是古印度妇女中,贤妻良母的优秀典范。可是好景不长,她在夫家只做了一个月时间的新娘。

有一天,她的丈夫,对其父母说:“我再也不想和依西达西一起生活了,我要离家出走!”

丈夫的父母,大惑不解:“儿啊!不要这样说。依西达西聪慧贤淑,伶俐勤勉,你为什么不喜欢她呢?”

“依西达西从来都没有伤害过我,但我就是不想和她生活在一起,我只感到嫌恶和厌弃,我觉得受够了,我想离家出走!”

他的父母感到很难过,不知他们小两口是否有难言之隐,于是找到依西达西,询问道:“是不是你有什么过失呢?请照实对我们说吧!”

“我不曾犯过任何的过错,也不曾伤害过他,甚至不曾恶言相向。我也不知道做错了什么,丈夫那么厌烦我?”

他的父母确实很无奈,如果媳妇不离开的话,他们将会失去自己的儿子。为了挽留住儿子,他们对依西达西说:

“为了保住儿子,我们没有福份,留住你这个漂亮的天女。”并不得不把她送回其父亲的家。

作为弃妇,依西达西悲痛欲绝,让她的父亲领回了家。她想不明白,自己根本没有得罪过丈夫,为何这样无缘无故地被丈夫抛弃。

无论如何,毕竟还是要承认现实。不久,她父亲又给她找了一个夫家,也是一个有钱的富家子。这一次再嫁,嫁妆只有初嫁时的一半。

就这样,依西达西第二次嫁人了。这一次,她又犹如奴婢一般服侍和体贴第二任丈夫,做个柔顺贤惠的妻子。

不过,命运偏偏要和她开玩笑。一个月后,第二任丈夫也以嫌恶为由把她休了。依西达西只能再次回到娘家。

一天,有个乞丐到她家要饭,她父亲发现这个乞丐是个克制、平静的人,于是对他说:“把你的破衣和乞碗扔掉,你入赘做我的女婿吧!”这乞丐做梦都没有想到,一下子可以娶到貌如天仙的富家女,还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是立刻答应这场婚事。

但是命运再次跟依西达西过不去,新婚之后才半个月,那个乞丐就来找依西达西的父亲说:“请把我的破衣、破碗还给我,我还是想继续做乞丐。”

她的父亲、母亲和所有的亲戚都先后找他谈话,尽力挽留道:“只要你愿意留在这里不离开,你有什么要求快点说,我们都可以答应你。”

但乞丐坚决地回答:“我是个独立自由的人,我已经受够了依西达西,我宁愿当乞丐,也不想再和她一起生活!”说完后头也不回就走了。依西达西此时万念俱灰,她再也不想嫁人了,只想独身,并希望她父亲允许她离开,不是自杀就是出家。

就在依西达西感到万分绝望时,持戒、多闻的基那达答长老尼,正好来到她父亲家托钵。依西达西看到这位长老尼,满心欢喜地请她进入自己的家中,供养饮食后,热切地请求出家。

她把出家的想法向父亲表白,父亲对她说:“女儿啊!你可以继续留在家中修行像出家一样的梵行等法,还可以用饮食来满足沙门和婆罗门。”

她已立定决心想要出家,痛哭流涕着合掌礼敬父亲,说:“我过去一定是做过什么恶业,我要让它消失!”

父亲见她去意已决,勉励道:“去吧,去证得两足之尊的正自觉者所证悟的,圆满菩提、至上之法和涅槃吧!”于是,依西达西拜别父母和所有的亲戚出家了。出家之后,依西达西为了寻求生命不解之迷的答案,

解开一直以来困扰着自己的命运诅咒,她很精进地修行,结果在第七天就证得圣果,成为三明阿拉汉。哪三明?宿住随念明、有情死生明和漏尽明。宿住随念明,是有能力看到自己的过去世,清楚过去世的许多细节。

有情死生明,指可以看到自己和他人的死亡与投生,是依照业果法则运作的。漏尽明,是指断尽了一切烦恼。由于她已经证得宿住随念明,能够看清自己的过去世,当她一直追溯到前七世时,终于真相大白了!

很久很久以前,那是依西达西的过去第七世。她那时是香蒲泽城的一个金匠,由于家中有钱,

他趁着青春年少,放荡淫乱,经常勾引他人的妻子,和她们通奸。这个风流倜傥的金匠死后,堕落到地狱。他在地狱里被折磨煎熬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后,往生为一只猴子。就在它出生后的第七天,它的生殖器就被猴群中的大猴咬掉了。

这是由于他过去生和他人妻子通奸的恶业,所招致的果报。

这只猴子死后,往生到信塔瓦国森林中一只瞎眼又跛脚的母羊胎里。在那一生中,它痛苦地活了十二年,

除了被阉割之外,生殖器官饱受寄生虫的折磨,而且还要经常运载小孩。这都是过去生通奸恶业,所招致的果报。

这头羊死后,往生到一个牛贩子的母牛胎中。在它出生后的第十二个月,还是一头长着铜色毛的小牛犊时,即被牛主人给阉了。这一世这头牛也很痛苦,除了要拉犁耕地以外,还要拉车,后来又瞎了眼,饱受痛苦的折磨

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这都是过去生通奸恶业招来的果报。


这样辛苦地过了一生后,终于可以投生为人,但是由于过去生通奸恶业的果报,她投生到通往城市的路边一个女奴家中,

一出生,他即是个两性人——无因结生的不男不女之人。这个两性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死后,她投生为一个车夫家庭的女儿。她父亲是一个穷光蛋,欠了别人一屁股的债,债主们经常到她家里去逼债。当债务愈欠愈多,债台高筑时,她被车帮主人从家中强行抢走,做人家的奴婢。

当这个小女孩长到16岁时,已经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结果被名叫基利达思的车帮主人的儿子看上了。

但是他已经有了妻子,而且原配妻子是一个很有修养、有品德、有名声的女人,于是少主人纳她为妾。这个贱民女孩成为少主人的小妾后,既出于对丈夫的爱著,又出于对原配夫人的妒嫉,凡事都要和她争,搞得鸡犬不宁,家无宁日。

她经常在丈夫面前,挑拨离间说原配夫人的不好,只要能使丈夫憎恨原配夫人,她就无所不用其极。这个贱民女人,就这样在争风吃醋、兴风作浪中度过了一生。她没有很好地珍惜她那来之不易的人生,结果今世投生为依西达西。

由于依西达西长老尼,在过去第七世中所造作的,和他人妻子通奸的后后受业,使她从过去前六世开始,一直到今生今世,都要承受由此产生的果报。

堕落地狱遭受煎熬,是邪淫恶业的结果。从地狱出来后,接下来的三世,都是做畜生:投生为猴子,生殖器被咬掉,投生为羊遭阉割,投生为牛也是被阉割。之后,又往生到女奴之胎并出生为两性人,这些都是那一生中通奸淫乱的果报。

由于过去世淫乱恶业的余报,同时又由于她在前一生中,敌意对待原配夫人恶业的果报,

使她在今生今世,尽管像奴婢一般服侍她的丈夫们,最终还是遭到他们一次又一次,毫不留情地抛弃。

当然,由于依西达西长老尼,在今世已经证悟了至高的阿拉汉圣果,今生之后,所有那些恶业,都将成为无效业,她再也不用遭受任何痛苦了。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共戒邪淫、广积阴德、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查看更多
结语

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是佛教声闻中最高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