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观是佛家修持法之一,为佛教五门禅法之一种,通常由不净观、白骨观、白骨生肌和白骨流光四步组成。主要的目的是息灭对色身的贪恋并厌恶另一半。《禅秘要法经》有多大段详解,有说观想尸体腐烂变白骨的,有说观想满世界白骨嘈杂的,用来破除我执。白骨观修炼得好就是“凝神以成躯”,身体一定健康的,袪病延年健康长寿不成问题。因为白骨观一观成,那就是真正的“凝神以成躯”。其实不是真的白骨,是“凝神”凝拢来的。
“观身不净”是佛陀初转法轮时讲述的法门。不净观有多种,其中一种称作“白骨观”。这种观的逐步形成,对不善调节者而言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在完全可以把握的范围中,此观会成为大乘人修行的直接动力。
白骨观是观什么?观自身的白色骨架。对凡夫而言,进行自身的白骨观可以对治贪欲。释迦牟尼佛讲述此观后,又说出另一种观:慈悲观,也称为慈心观。此观可避免因修习白骨观而产生的过分厌离,它们是互相调节的。所以,修行是一件需要小心谨慎的事。
佛的初转法轮期间,一部分阿罗汉在尚未证得阿罗汉果位时修观白骨。行持过程中,首先是内外的循身(内循身、外循身,很像现在的瑜伽,但此种修习是基于佛理的)。
循身观:坐在座位上,安静下来,心无杂缘,身心收持到座位上。想:我现在是在打坐,已经没有任何分心的事情,我现在是坐在坐垫上……一再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确定之后,再从上到下循身——教瑜伽的张蕙兰讲的是“上下检查放松”,其实就是循身观。
“检查放松”,比如检查头皮放松了没有?检查面部肌肉放松了没有?如果没放松就放松一下。检查肩部、检查腿部、检查脚趾放松了没有?如果放松了就继续检查下一部位,如果没放松就调节一下——这是在体表所做的循身观。
循身观的根本作用,是将人向外驰逐的心意识收回来。“这人很可恶”“那生意应该做”……分析这些事时,人心意识外散,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让气流溢到脉管外面。
有人打点滴时,医生扎针前在他手上拍两下,见脉还没鼓起来,便说:“你的静脉不好找啊!”这是气秉藏到脉的深处,说明此人的心过分内收。有人将胳膊绑起来,一拍就发现静脉很粗,一针就扎进去了,根本不费劲,医生说:“你的静脉很粗啊!”为什么会出现粗大的情况呢?是心过分外散。
气与脉是两样东西:脉,是身体中比较固定成型的脉管,比如血管、静脉与动脉;气,是顺着脉管流通的根本生命元素,分为若干种。当人心外驰时,气便向外散,人心也显得粗大;当过分思考自我的问题,比如过于低沉、过于算计或过于失意、过于自卑,气便内收到最核心的部分,脉管也随之缩小。
循身观将过于内收的向外放,过于外放的向内收,进行合理调配,让气血如理如法地走人身气脉的轨道,不致发生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调心方式。
为什么循身观只检查几个部位是否放松便能让气脉归位?按修行的道理讲,需要理解一个重要原理:气就是念头。
平常说的“呼吸”,书本上讲是进出的气,但我告诉你,实际它就是念头。“气”便是念头,念头粗大气就急促,念头细小气就轻和。
内在来讲,就像佛的自受用身一样,对于人的“自受用”而言,气就是念头;对于“他受用”、身表以外的形式而言,气有一些进出,是流动性的物质。
明白这个道理便会发现:四念住的修行实际是调整气脉,调整气脉实际又是在调整心念。原来它是一个调心的方式,这一调心的方式很简单:循身观,从上到下了解自己,从内向外了解自己,这便是自我调节的方式。有对内在血管、骨肉的调节方式,有对外在皮肤、腠理的调理方式。总而言之,白骨观之类的观法都是利用这一原理。
释迦牟尼佛指导一群修行者修习白骨观时,眼看白骨观即将修成。大家坐下来一循身,生理的骨架包括手脚的骨质便都出来了。
这绝不是联想,而是内观所得。因为平日的执著,才使得人们了解色彩的方式必须要通过眼球,但是当一个人进行内在的循身观,有了一定基础之后,眼根便逐渐开始脱离对眼球的依靠,一些内在景象便浮现出来了:发现内脏很清楚,骨骼也很清楚……
一旦内观到了骨架的程度,便开始从观念上彻底改变对社会、对自我价值的理解。一开始还能有一些贪心,还能有几个朋友;等到发现自己原来就是这样一种状况时,便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了——这群人开始厌世。
由此可以知道:人对自我的支撑,完全在乎观察的深入程度、对于自我的了解程度。对自我了解到一个比较和谐的程度,便觉得生活很有希望;对自我了解到一个极其严苛的程度,或是了解到骨架、骨髓、皮肤里或是血肉细胞的程度,就开始想要放弃生命了。
他们过激地单方面热衷白骨观,观出了骨架,观出了头盖骨、脚趾骨……而且一旦观出,睁着眼睛有这些,闭着眼睛还是这些,醒着是它,睡着了还是它(真正修行一定是如此,只要一用功,便一定会延续)——这便称为“内障”。
出现内障后,有人考虑:“还是去问一下佛吧
释迦牟尼佛看到这么多人自杀,便派阿难尊者与其他弟子立刻赶到那儿将剩余的人召集回来,告诫说:“你们的白骨观即将要修成功,紧接着修下一步,便可获得果位。”于是大家按佛的教授修慈心观。
慈心观是观什么呢?坐着修行时,观想母亲,观想那些在生命中慈善柔和的形象,以产生慈悲心。
已经具备白骨观成就的人,观照能力极强。观照母亲时,观想从生他、养他到逐渐长大的过程,一作慈心观,母亲的形象便出现,白天晚上挥之不去,这样也很难过。观到母亲如此辛劳,很多人孝子心切:“佛啊,我就不出家了吧?回去孝敬母亲吧!”这也有问题,于是佛接下来让大家观“舍”,将所有观的功德回向于“舍”。不管她有多么慈悲,也要逐渐地远离。因为世间不管是人还是物,都是无常的,是苦的。
依此方式观修,很快便舍离了对于这种境界的深入,也舍离了对于那种境界的深入,最终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便没有观念上的反复,没有了对于人生价值理解的危险。
...查看更多白骨观是佛家中很重要的修行方法,但是我们要正确的方法修行,在修行的时候要用心和坚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和功德。那师兄你知道白骨观的修持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观想身体,观想的方法如前,所以不在这反复介绍了。当然,从观想到肌肉浮肿腐烂掉落露出白骨并且露出的白骨发出很亮的白光来,是需要相当的修持时间和功夫的。所以,只有通过长期的精进努力专心修持,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这时,我们只是留下了一具白骨,一具会发光的白骨,我已经死了,白骨也当然不可能会是我了,这样不就等于做到了无我吗?修持到了这一步,当我们能观到这境界了,这有到了这一境界,白骨观的修持第一点才算是完成、成功,才算是完成了第一步的修持。才算是白骨观修持达到了初步的成功。
那么,我们已经达到了白骨观修持的初步成功,完成了白骨观修持的第一步修持,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修持呢?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去观一个他,这个他可以是你一个所恨的人或是所爱所喜欢的人,观一个你一生中最恨或是最爱最喜欢的人,你恨谁就观谁,你爱谁你就观谁,你喜欢谁就观谁,比如说吧,你就恨我吧,那么你就把我找来,并让我坐在你的面前,哦为什么要恨我,恨一个人其实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理由的,从来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当然,爱一个人或是喜欢一个人同样地不需要什么理由,大家可以想一下,是不是这样,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无故地恨上一个人或是爱上喜欢上一个人,而这恨、爱或喜欢根本就没有什么理由,当你看到一个人,看上去特别不顺眼,或是看到一个人特别顺眼,那就恨上了或是爱上喜欢上了,所以恨一个人或是爱一个人喜欢一个人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的,而我们经常地在这种无愿无故的爱恨情仇中生活,只要我们不喜欢的,不理解的,有些误会的,那么就可以去恨了,不是这样吗?所以恨我就更不需要任何理由了,因为我的面容长的就可憎可恨,三分不象人,七分到象鬼,生着一张爷爷不爱姥姥不要的脸,就是一个可恨的最大理由了,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呵呵,还有如,一个可恨的老板领导,那理由也是很充分的,没我有本事,面貌可憎,克扣我工资,还做我的老板和领导,你说是不是更为气人可恨呢?还有如欺负过你骂过你打过你的人,那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更为可恨了,反正是你恨谁就观谁,你爱谁就观谁,你喜欢谁就观谁,把这些可恨的可爱的喜欢的都找来,让他们都坐在你面前,排成一排的,然后就观想他们,突然间,全身肌肉都开始浮肿起来,并开始腐烂掉落,露出一具白骨来,跟自己完全一样,也只是留下一具白骨,这时坐在你面前的可恨可爱喜欢的人,都变成了一堆白骨,而这一具具白骨都发着白光,是很亮的白光,不过,大家千万别光想着解恨而把正事给忘了,一定要把这些白骨观出白光来,是很亮的白光,因为,只有观出了很亮的白光,才算是成功,这时,大家想一下,前面通过观想,而无我,这一观想观得无他,无恨无爱,因为不管是恨的也好,爱的也罢,都不过是具白骨,都死了,也空了,这时,我们已经做到了无我无他的境界了。
前面二步,我们已经做到了无我无他的境界,那么接下来,我们又该怎么观了呢?或是说观什么呢?在完成了前面的修持后,接下来我们该观一切众生了,我们可以通过观想,把一些原认识的不认识的,即不恨也不爱的人都找来,让这些人都排成一排的,开始观想,观到这些人全部身体肌肉浮肿起来,并开始腐烂,而腐烂的肌肉全部掉落,只留下一具具白骨来,并且也一定要观到这一具具白骨发出白光,很亮的白光,这时,也就是说,众生也全部死了,只是留下一堆会发光的白骨,那么观到此,属那一种境界呢
再来,你就得通过观想,在体内也就是在你的丹田处,引发火种,并把这一火种燃烧起来并成一团火,因为你通过前面的长期修持,你的丹田之力已经相当强大了,你当你观想到这团火时,轰地一下,把自己的那具白骨燃烧起来,把这燃烧的火引向那些你恨的爱的喜欢的那些白骨上,也燃烧了起来,并且再把这燃烧的火再引向那些你认识的不认识的不爱也不恨的众生白骨上,也使之燃烧了起来,记住一点,要把自己的白骨和他的白骨及众生的白骨全部烧掉,烧干净了哦。到此,你其实已经进入了大定之中,也就是在火光三昧的定中了,而这定也可称为火光三昧大定。
若是你修到这个定境中,达到了这个境界,那你已经证得空性了,也可说是证得了阿罗汉果,阿罗汉的境界不是无我无他无众生,也可称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句话是金刚经中所说,你修持到达了这境界,那你就是阿罗汉了。因为你的心性境界到了。
讲到这儿,大家应该知道,白骨观修持的最高境界就是空性。这时,你应该去找些乐趣来调济一下自己,因为,这时的你,乐也是空,空也是乐,当你在这乐空大定中,会变的对人生了无生趣,会变的消极起来,所以你一定要给自己找些个乐趣来调济一下自己,才不会使自己走向消极的人生,才会留在这世上毫无意义,其实跳舞是空,唱歌是空,爱恨情仇皆是空,一切皆是空空空。其实,到的这一境界还是有许多的妙趣,因为你在这火光大定中,可以消除许多的烦恼,大家想一下,烦恼从何生起,就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无我了无他无众生相了,那么还会有什么烦恼呢?没有了,什么烦恼都不会有了。因为恩爱情仇都是空的,还那来的烦恼呢。这时,别人骂你也好,说你坏话也好,说你好话也行,什么都是空的,你都不会在意了,因为你这时的境界已经与空性境界完全吻合了,已经出了三界,了脱了这生死烦恼。其实,大家还可以想一下,你依此而修,观的世上已经无有我无有他无有众生存在,那怎么还会有人来骂你爱你喜欢你呢?不会再有了,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呢?
当然,作为我们一个佛****,学佛修行不单纯为了自己脱离生死烦恼,还要有一个渡他助人之心。当你修到此境界后,应发一大心,为渡众生觉悟之心,转小为大。这时你只要转小为大,以自我觉悟为众生即是大乘法了,一切大乘法修持者,皆是以小乘法的空性正见为基础的,如是没有这一正见空性的话,那是不可能证的大乘果位的,所以大家不应该去看低了小乘法,小乘法是一切大乘法之基础,还有,我们还只是凡人,更没理由去看轻看低小乘果位,小乘果位也是出三界的圣者。
好了,讲到此,我已经把白骨观的修法作了一个简单的述说,如有观点不到之处,往有缘同修大德给予指正,我在此先感谢大家了。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以上就是对白骨观的修持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师兄有帮助。坚持修行佛法是非常好的,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用心,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功德。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静心和清心,锻炼自己的心性。
...查看更多如今修佛法的人在不断的增加,坚持修行是可以锻炼自己的心性增加自己的定力,对我们都是非常好的。修行啥都是有前提准备工作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修习白骨观的三个前提吧!
最近看南怀瑾老师的《南禅七日》讲法(光碟),他的台湾学生在南普陀禅堂汇报,谈到修白骨观某个半夜忽然痛苦撞墙想要自杀,情急之中给南老师打电话说想自杀,南老师电话里甩给一个当头棒喝:“那你就自杀吧!”这个当法医的学生听了这个话一下子清醒回来。南怀瑾老师说,修白骨观到一定火候,有自杀心魔出现,这就要有明师指导,不可不慎。
我过去写过《南怀瑾的白骨禅观》随笔,因自己并没有实际修炼,也就是没有实证经验,怕说错了,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又删除了。虽然没有练习白骨观,但一直很关注这个课题。现在用台下看戏的视角,说说修白骨观的前提:
第一,要有一定的打坐功夫。禅修的人到一定境界,都有很好的打坐功夫,净土学人如果想修白骨观,先得过“腿关”,把打坐功夫补起来。近来观摩学习南怀瑾老师的《南禅七日》,得到一个很重要的修行理念:打坐修禅定是佛法中的共法,所谓“共法”,不管佛门什么宗,不管佛教还是基督教,不管佛法还是外道,都必须修习的基本课。佛法比外道高,可人家外道都会的,学佛人如果不会,就是自欺欺人了。打坐修定不一定能悟道成佛,但学佛一定要学会打坐修定。我打个比方,中小学生会吃饭睡觉,不一定就学习成绩好,但既然是学生就必须学会吃饭睡觉。学佛要学释迦牟尼佛,佛祖就会打坐;念佛人要学祖师,净土祖师没有一个不会打坐。
第二,要有看死尸烂尸的经历。我曾经尝试修白骨观,感觉观起来很难,因为自己是个没有定功的凡夫,后来看到一篇关于南怀瑾老师谈六妙门修法的文章,才知道自己不得力的重要原因:从来没有见过死尸烂尸。我进而想到有个谚语说,“一朝遭蛇咬,终身怕井绳”,一个人没有被蛇咬过,就不会观想蛇的可怕;而一旦有被蛇咬的经历,连井绳都能观想成毒蛇。南怀瑾老师修成白骨观的经验是:他常看白骨图片或骨架模型,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看了很多的死尸,后来在医院里也常看到,能闭上双眼就想象出非常清楚的骷髅架子。
第三,要有修白骨观的动力。学佛人并非一定要修白骨观,佛祖时代有些阿罗汉也在佛祖指导下修白骨观,中国净土宗大祖师善导大师却因修“观无量寿”而成道,即观西方极乐世界,现代学佛人很多人修不净观、无我观、空观。所以,选择修白骨观,一定是有大心大愿望,因为难修,愿力和动力非常重要。中国人考研究生就很难,但有了愿力和动力,考研者才会下功夫啃英语和政治。我曾听清华大学的英语教授说,研究生英语考题出题策略是,凡是考生会的都不考,考的是你不会的。修白骨观很类似考研英语,修的都是不会的。修白骨观,有助于打通全身经脉,把久病不愈的身体调整过来。
南怀瑾老师的系统有效的“白骨禅观”大致这样的:跏趺坐,或双盘,或单盘。观想白骨。观想之前,对人体骨架应有所了解,日常多看白骨图片或骨架模型。闭上双眼,能想象出非常清楚的骷髅架子,才算做好了准备功夫。上座之后,想象自己的左脚大趾开始溃烂,渐渐地往上蔓延,至踝、至足、胫、股、手、臂、肱、尻、脊、肩、颐、面、顶,直至全身。起先可能一无所“想”,更无所“观”,但须有耐心、恒心和信心,须知,初步的“观”就是“想”。
“想”出来了整体白骨之后,功夫精进,慢慢在“心眼”里呈现白骨,由模模糊糊以至于清清楚楚,玲珑剔透,渐渐的功夫纯熟。只要略微起观,全体白骨就会现前,功夫到了这个地步,“所”“能”“观”到的,无论在公车上、马路边、无非是白骨
功夫至此,很快可以“观”到“白骨流光”。所谓“白骨流光”,就是在“观”到整体的白骨之后,渐渐的开始流出无限的光芒。其变化如泰山观日。最先看到海天的那一边,一片黄金色彤云,渐增渐大,而后大日轮冉冉上升,蛋黄似的大太阳,渐渐地,越来越大,光芒越来越强,以至于一片金光,而日轮反而看不到了。“白骨流光”亦复如是。在起初流光的时候尚可以“观”见到非常清晰的“白骨”,渐渐的光度越大越强,越强越大,到后来,白骨化流于光明中,以至无相无住。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怎么说都是多余。
在这修观的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的各种奇妙变化,明师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起观中,每每因心行闭塞,难解难分的当儿,老师契机地颂一首诗、一句偈,甚或来一声香板,必然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受用无穷。
修观丝毫不能着急,须恬然无事,好象闲到极点的样子。懒懒散散当中,微微提起念头,轻轻集中到所观之处。心越空灵,越轻松,越容易起观。慢慢养成习惯,自然就观起来了。如果观不起来,要检讨平时六根是否渗漏太多。比如,电视看多了,上网太久了,都会使人心念散乱。还有,饮食调节失当,也会多生念头,障碍清修。
由白骨观到不净观,先应循序而进,然后才可灵活运用作观。但有时为了对治身心的觉受习气,也可以不循固定程序而颠倒修为。白骨的初观修法,必须从左脚大拇指起观,循序上来到颈骨为止。然后转入不净观时,先从头骨部分头皮开始,而下历五脏而及内外皮肉。此一上下往来的作修法门,大致概括了色身气脉觉受循环往复的妙用。(2010年1月5日)
以上就是对修习白骨观的三个前提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现在禅定是很好的修行的方法,禅定是可以锻炼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可以变的很是清净,培养自己的定力,让自己更加的沉稳。
...查看更多白骨观是现在佛用教中很重要的修行方法,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功德。但还是有很多的人白骨观是什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佛法的修持讲色空不二,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实际上修气脉,是从有进手,证得空相,最后达亦空亦有的境界。有和空是无差别的。以修气脉而言,气是风大,脉是水大、地大和火大的综合,气脉通不了,色法就空不了,实相般若就无法现前,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就是五蕴,其中,色相当于物质,受、想、行、识相当于精力(心理),由五蕴构成世界,即精力和物质是不可分的,这正是佛法所说的心物一元论,即是不二法门。
《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就是要从心法和色法上证得空性,才敢度一切苦厄,了脱生死
了脱生死,修道证果的法门有很多,从色(身)法上了的,修气脉,以心法上了的,修止观,观心。还有从信仰上了的,念佛念法念僧,总之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般若的差别智,都是根本般若演发出来的差别聪慧和方法。
方法如:
当自观身作一白骨人,极使白净,令头倒下,入臗骨中。澄心一处,极使分明。此想成已,观身四面,周匝四方,皆有骨人。……乃至见于无量无边诸白骨人,纷乱纵横,或大或小,或破或完。……谛观是已,当自思惟,正有纵横,诸杂乱骨,何处有我,及与他身。尔时行者,思惟无我,身意泰然,安隐快乐。
以上就是对白骨观的详细的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修行白骨观的时候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坚持修行是可以解脱自己的内心,让师兄可以轻松幸福的生活。
...查看更多白骨观是佛家修持法之一,为佛教五门禅法之一种,通常由不净观、白骨观、白骨生肌和白骨流光四步组成。主要的目的是息灭对色身的贪恋并厌恶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