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修行源自古印度无上瑜伽密法,闭关在佛教中指个人或数人结伴,闭门专心结期修禅或数人结伴,闭门专心结期修禅或学经、忏悔、写作等,断绝一切事务与人事交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闭关修行,只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才可以,闭关期间他们不吃五谷杂粮,只吃少量的水果蔬菜,饮少量的水,维持生命的最低需求。正是在这种极端的状态下,人的潜能才得以发挥,所以闭关修行一年往往相当于普通修行几年。
佛教在线江西讯 东林寺金鸡之年的最后一项法务活动——24日闭关,于2018年2月8日圆满出关,悠扬的梵音之中,护关法师带领一百多位佛子分别在山顶关房和法堂进行了庄严的大回向和出关分享。
此次报名闭关的人员中,比丘法师人数多,首届净土学院研习班学员多,他们迫切期盼通过这次闭关检验自己一年来的成绩。
本次冬季闭关,历时24天,时间很长,没有多次闭关的经验很难顺利坚持下来,在这期间莲友们都经历了诸多考验:闭关第10天,恰值九江大雪伴随着冻雨,气温骤降,有北方的莲友感慨简直就像“冰锥子扎着自己那样的冷”;严寒天气导致水管爆裂,维修不易,有几天时间,饮用水都需要护关人员汲取山泉水运送,冲洗卫生间的水则只能靠雪水融化;同时冰雪导致二期闭关房的外走廊路面湿滑,闭关人员无法出门打饭,为能让闭关顺利进行,监香庄戒师父果断将55位莲友转移到了山下莲香楼,而这个过程对大家的心力亦是考验。
幸而,在全体护关人员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齐心合力的护持下,闭关得以顺利圆满,众佛子法喜充满,纷纷分享自己的闭关体验。比丘法师们的分享质朴平实,简简单单的语言法味香醇,让人豁然开朗。居士们的分享依然激情难抑,感恩、喜悦尽在其中。
记者尝试将一些重要体验总结记录下来,以飨大众:
日常觉照和放下十分重要
一位执事法师分享说,虽然昏沉情况比往日减少,但因为平时事务繁忙,念头当中妄想依然纷飞,工作的事情常常冒出来。因此平时要觉照自己不把念头着于事项上,随时做事,随时放下。训练自己时刻把生死大事放在心头,做事时知道做事的归宿是往生西方,是在为往生西方积累资粮,及时觉察妄心,及时安住在佛号或者愿生心上。
五浊恶世 靠自己无力出离
一位法师说,此次闭关是自己三次闭关中最辛苦的一次,但收获是信愿更加坚固。他说,闭关中有时也妄念纷飞,思维自己所造恶业,悔恨万分。由是更体悟到,身处五浊恶世,靠自己真是无力出离啊,除靠阿弥陀佛外,别无办法!佛号给他带来了欢喜安乐,当安住在佛号当中时,感觉身处于洁净和真善美慧的清凉之地。
不理妄想 专注佛号
一位法师采用计数和计时相结合、交替进行的方式,感觉妄念少了,当妄念来时“它妄想它的,我念我的佛号”。
一位法师说,自己经过了最初几天的散乱后,改用十念计数法,发现这也是需要功夫的,遂改为念佛、拜佛交替进行,常常思维祖师法语,收获颇丰:一专注摄心念佛十分必要;二佛号收摄力很强,阿弥陀佛的愿力弘深而不可思议。他说,闭关中,自己过去的事情象过电影一样出现,遂不理这些妄想,专注于佛号,慢慢地他感觉清宁下来。经此,他体会到,自己做什么都是业力,唯有依靠阿弥陀佛。
反复出现的镜头:至诚恭敬
一位法师说,闭关中慢慢发现自己怎么是这样一个人?竟然各种恶业都造过。他的梦境中反复出现四个字:恭敬、至诚。他反复思维觉察到,自己念佛不至诚、不庄重,懈怠放逸,遂忏悔改过
想往生的心很飘 不真实
一位年轻居士闭关20天后出现小偏差,她恐慌万分。在法师的多次开示、疏导之下,她明白自己念佛出现偏差,问题在于只为完成任务而念佛,没有恳切的愿生之心引导下的念佛,是无法与佛心相应的。纠偏之后的几天,她发现自己是个恶人,一无是处。她在纸上列举了自己不孝、傲慢、自私等等几十条问题,才恍然明白,原来自己根本没有真正想往生的心,根本没有真为生死之心。若真具信愿,一定能生起广大的菩提心,生起自利利他之心,而不是执着自己的得失,执着自我的一切感受。
一位居士说,发现自己想往生的心很飘,不真实,真实的心其实很颠倒。闭关当中,她通过不断地观苦,不停地在苦的觉受上思维,迸发出一种强大的厌离之心;通过念诵、思维《西方发愿文》等,欢喜心越来越强,越思维越细致,向往极乐世界的忻庆之心越强。从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信愿之心,也称为推动她念佛的动力。她说以前念佛妄念多,是因为信愿心不强,通过观苦,强化了自己的信愿心,更有弥陀愿力的加持,往生必定。
一位居士说,自己学佛很多年,在寺院护持很多年,本以为出离心很强。这次闭关前,她遇到了生活中很大的烦恼,却发现当过特种兵的自己有一种毁灭别人的冲动,根本不怕死,对轮回和生死没有敬畏心,自己只求解恨而轻视生死,面对逆境无法真心念佛,该干嘛干嘛。闭关中也照样妄念纷飞,幸好有佛力的加持,让她终于释然,明白一切都是无常,唯有好好念佛,今生才能得以解脱娑婆之苦。
一位法师分享说,现代人根机差,信愿不坚固,泛泛悠悠念佛的话,往生比较难。
祖师的话要老实听
一位由练气功转入净土法门念佛的居士感叹说,自己过去完全不懂佛法,现在才明白,佛法与外道的差别原来在心念上,佛号的力量更加不可思议。他在网络班学习的课程,让他在这次闭关中得到了很大的受用,他体会到,祖师的话要老老实实地听,正确地理解,实修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在祖师论著中找到答案。
原来佛号念得多少与心念有关
一位研习班学员说,自己一开始用十念计数法,没有刻意强调数量,觉得自己反正能往生,不必执着数量,而且觉得自己不可能念那么多,也不理解别人怎么能念那么多。第三天的时候,她开始注重数量,从一天八万、十万到十二万,最多的时候竟然一小时就能念一万。她明白了,原来念多念少与心念有关啊。
以念念求往生的心,做得生想
一位师兄分享时说,她在病苦之中祈求阿弥陀佛:若寿命尽,就快点接引她往生,若寿命没尽,请消除她的业障。就这个想法的对错,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位老居士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分享说,自己有三十多年的严重糖尿病,这次闭关,自己谨记法师的开示,不求病好,以求往生之心往死里拼命念,效果不可思议,很多病状都好转了。
庄戒法师总结开示说,不要执着业障,不要念业障,要以念念求往生的心,时刻安住在佛号上,安住在弥陀的愿力上。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名号中自然就有功德力用在其中,佛号就是阿伽陀药。
真为生死的智慧从哪里培养
在讨论当中,庄戒法师开示说,真为生死还是要从净业三福处下手,从尽孝处下手,念念为众生即是大孝,尽力为三宝做事也是孝。做事时要从真实心中做,从敦伦尽分开始,从本职工作开始,踏踏实实地去做;从无我开始,从佛言祖语开始,每天进行圣言量的熏习,多诵经、多闻思十分必要。
分享结束时,庄戒法师说,临近年关了,丛林中常把腊月三十称为“过生死关”,就是勉励大众要常精进,不放逸。希望大家今后能够珍惜东林道场,珍惜善知识,常常熏习大安法师的讲法,让心安住在佛号的光明愿力之中。
(文、图:江西庐山东林寺微信公众号)
...查看更多药师山紫云居士
好多年前偶然间总会听到「闭关」两字的语词,笔者非常好奇!为什么一定要闭关呢?闭关的来由?及好处又是什么?修行有成就一定要闭关吗?综观整个目前社会对「闭关」二字,充满了「一些」也代表了「一些」或「有」什么的事情。
一、首先探讨闭关的由来。佛陀在世时并没有闭关的事情;佛陀涅槃之后也没有闭关之事。这可以由佛陀行踪的四部阿含经及广律中没有提到闭关的记载,只有在「善见律婆沙卷」中说明佛陀教授不净观时的方法是『我乐入静半月独住,勿会余人来至我所,唯听一人送食。』这应该说明「禁足」或不愿他人干扰生活,也明确指出修行人要关闭六根,不去攀缘六尘之意,而求「心」的情境,或反省「心」的层次。
二、中国佛教多种宗派,禅宗内有『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 (a)禅宗在破本参之后,要经过重关、牢关才算究竟
每年时节各宗不同,宗下分两季,正月十五日和七月十五日,谓冬参夏学;律下分四季,正月十五日叫解冬、四月十五日叫结夏、七月十五日叫解夏、十月十五日叫结冬。
一般律下的结夏安居时坐吉祥草,行寿结界九十天,不能出界外一步。佛制夏安居是有种慈悲为怀的理由。因夏天时,很容易踏上虫蚁,以慈悲为本,怕伤了虫蚁而且连草也不踏,夏天的禁足是为「护生」。
又夏日较为酷热多汗,外出化饭,披衣汗流有失威仪,故禁足不出。同时夏热穿衣不威仪,僧人化饭入舍不方便,所以要夏安居。这种生活方式也类似闭关之说。
(c)西藏密宗闭观分黑关、白关两种。 白关可以见光亮与一般相同。 黑关则关入房中加以密封,不见一丝光。白天、晚上没差别。 密宗闭关的人,一般修行者要经一段时间修持,且有善知识教导或上师指导得到修行法要,才能说到「闭关」之事。
三、道教:中国道教也盛行闭关。强调闭关后可以得某神明开示;也强调闭关的时间、地点及一切准备就绪才可闭关。因此,道教的闭关是必须具足『财、法、侣、地』的条件,要准备好才可闭关。 财:是指生活所需求的用品。 法:所用功的法门。 侣:须有人护持的同修伴侣。 地:须择一个山明水秀之地。
由上述可知,佛、道及密对闭关的认识各有认知不同。以笔者所见,现代工商社会,生活忙碌,若暂时将心放下寻求一日、二日……多日的宁静,以求心灵的暂时解脱,也不是不好。若是学佛有基础可以深入修行,专心研修佛学、参禅打坐、从事著作及一些深入禅密的特殊境界,那是更殊胜了。
笔者希望各位以平常心看待闭关,要「心正」才不会遭受魔障,将「心」放置在最恰当的境界,更希望学佛的师兄、姊们能多亲近善知识,能求一门深入的学佛,必然能知「佛门的特殊意境」。
...查看更多
闭关应注意哪些禁忌?闭关不怕不用功,只怕乱用功。一般来说,闭关要注意如下禁忌。一是克期求生净土。即恳切祈愿,克期求生。以此躁妄祈求之心,必定感召错乱,求升反堕。弥陀大愿,是临终接引;急迫求生,是自心生魔。印祖云“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着。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功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印祖文钞三编下册—复念佛居士书)二是速求佛立现前。有人急得念佛三昧,佛立现前、得证圣果,甚至克期求生,此行违反随愿自在往生之理。末世凡夫,业障重重,全赖弥陀大愿,带业往生也要愿力大于业力。否则不自量力,不识身份,急迫狂躁,执著分别,只有魔事现前。念佛应当安住当下,保持一向专念之状态,唯愿临终往生,别无祈求;若利根者,功夫成熟,或可当生成就三昧,即使不成,亦得带业往生,必不召魔患。三是强迫一心不乱。有人为速成一心不乱而勤勤用功,由于用心过紧过久,超过自己心力所能承受范围,因此而心力惶愦召感邪缘,或急猛之行快速激发众多恶业种子,使其同时现前障碍,从而不能自控。用功须渐次增加,不可有急功近利之心。无论是事一心不乱,还是理一心不乱,都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切忌用有为之心修无为之法。四是召请冤亲共修。有云不超度完冤亲债主不能往生者,于是很多人都忙于超度,更有召债主来与自己一同诵经念佛,为他们立牌位,给他们回向。结果来了很多冥界众生,而且来了便不去,整日跟着行者,使其四肢僵硬,目光呆滞,嘴唇发青,眼圈发黑,自言自语,恍惚不能自控,著魔发狂,可不悲哉。净土法门特别之处就在于带业往生,若云不超度完毕就不能往生,即与带业往生相违,与祖教相违,当然不必遵行,因此不必在意冤家债主,只要安住信愿念佛,自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何得“鬼”不障道而自障其道耶。五是好乐求异见奇。有人不安于平常心,常常期待出现过人境界,比如现前见佛菩萨、见光、见华、见鬼神、得神通等等;有人不守真常,稍有异相,便自认为圣境界出现,从而用心推寻
这是一个不安的年代,物质泛滥、压力爆炸,「快乐」与人们若即若离、似有还无。加上近年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灾难,远的如台湾、美国风灾;近的如日本、云南、纽西兰地震。不仅造成现实的人命损失,更冲击了许多弱小心灵,动摇了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咏给明就仁波切是著名的西藏禅修大师,更是著名的「快乐大师」。众所周知,他早年曾患惊恐症(恐慌症),靠自己禅修治愈。后来被美国大学的高科技仪器测量到禅修时脑部快乐指数大增,《时代杂志》遂称他为「世上最快乐的人」。以他的经历和「成就」,相信能够针对时局提出独到的建议。难得他在三年闭关修行前到港,笔者特地拜访了他。
努力当下
我们首先由近期的天灾谈起。有些人认为天灾频繁,与众生的所作所为(业)有关。明就仁波切指出,佛法相信因果,因(主要条件)加上缘(次要条件)就会产生果(结果)。有些因果关系是个人的(别业),有些则是集体的(共业)。例如各人不同的财政或心理状况是别业;你我共处一室、看见相同的东西,就是共业。
仁波切继续解释,所有事情的发生,都可能源于从无始以来多生多世所积集的因,以及现在直接造作的因。前者导致的业障,不容易改变;后者引致的问题则较容易解决。日本、中国等地的天灾,可能是过往生的业因所致,也可能是现世的因素所致。我们无法知道哪件事情是出于哪类原因,但最重要的是现世
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正如当年许多人问佛陀关于前生、宿业或世界起源的问题,佛陀比喻说,一个人在森林被毒箭射中,不应只顾四处寻找箭从何来、何人射箭、为何射我,否则只会毒发身忙。应该什么都不想便马上拔掉毒箭──专注当下的问题。若问题有解决办法,你无须担忧;若无法解决,你担心也没用!
我们的人生就像大海波涛般起起落落,无常不定。明白生命本质如此,则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坦然接受。然而,接受不等于放弃。我们拥有智慧、能力、慈爱、善巧,可以尽力尝试解决问题。“千万别轻言放弃!”仁波切很强调这一点。
认清事实
灾难中的受害者及其家属于悲剧过后往往难以平伏情绪,形成「创伤后压力疾患」,大大影响日常生活。而明就仁波切7、8岁时所患的惊恐症,某些症状如饮食失调、害怕与人接触、内心经常忐忑不安等,与PTSD很相似。因此,仁波切也可算作半个「过来人」,其经验可能会对PTSD患者有所启发。
仁波切谓,人们都相信人生应该是好的、世界应该是美的,当发生了一些事情,动摇我们的信念,内心便会变得抑郁、不安、恐惧,失去希望及自信。佛法认为,许多问题都是源于我们没认识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期望与事实不符所致。
事物的真正本质有两个层面──相对实相及绝对实相。相对实相就是无常,因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若明乎此,提早预期生命中出现不幸事件的可能性,惨剧发生时则不会过份忧伤。正如佛陀所言,明白苦就是解脱苦的最佳方法;若不了解苦,苦便会被夸大。
于绝对实相层面中,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和自己内在的佛性同样美好。因为我们全都拥有智慧、慈悲、大爱、善巧、能力等,不论外在情况多糟糕,这些内在的基本优点都不会改变。
简言之,如果一个人能接受相对实相中世事总有起落、总是无常不定,但同时明白无论如何,绝对实相中永远都是美好的。那就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看穿问题
单一灾难事件之所以演变为世界性的问题,乃因除了当事人外,现在连普罗大众也可能受绘影绘声的传媒报导影响,代入受害者的角色,出现「替代性创伤」。
仁波切建议「替代性创伤」患者尝试三种禅修方法。
第一种是觉知──把意念专注于头顶,再慢慢下移,让意念「扫描」全身一次。觉知好比明灯,譬如你进入一间充满家具和美食的房子,却没有灯光,房子内的东西只会让你碰撞受伤,反而成为祸根。若你亮起灯光,灯光虽然不会改变房子,却会令其变得清楚。当你看清问题,便可能摆脱了问题。正如你在山中时看不见山,当看到山时,表示你已离开了山。
第二种方法是慈心禅。
第三种方法是,思维问题并非真正存在,而是由自己的思想制造出来的。当然问题可能有少许成份是真实的,但其余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心的想像。明白这道理,自然放下问题。
以上三种方法,可任择其一,反覆练习,待厌倦时便转用另一种方法。(笔者按:仁波切在此的简介,可能不足以让初入门者完全掌握禅修技巧,请前往各大道场学习。)
欣赏自己
专家指由于生活压力,部份城市人心理健康较差,甚至患了情绪病,所以才这么容易受灾难报导影响。仁波切对此表示同意,并补充说这是因为人们不懂得欣赏自己早已具备的优点。我们有很多美好的内在特质,而外在的条件也比过去改善了许多,现代人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困难都较少。可惜,我们不懂欣赏这一切,反而变得更贪婪。
如今我们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正是因为人们越来越贪心、自私、急功近利,经常互相比较及竞争,引发不满足感及压力,容易罹患心理病。若我们能认识自己拥有什么,抱持欣赏态度,身心都会更健康。若一直追求更多,根本不可能永远有「更多」;处之泰然,反而能得着更多!
快乐,就在心中
除了压力外,另一令人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可能是人际关系疏离。人们好像很多机会接触,却仍觉孤独。仁波切也认同人际关系疏离是一个问题,但这问题背后的症结也是我们的心,而非外在环境。若明白快乐源自内心,则何时何地、任何情况都会快乐。若从外界找快乐,快乐便会像股票市场一样时起时落。把问题归咎于外界,怨天尤人,则永远都会有很多问题。
仁波切分享其个人经验:“我??小时候患上惊恐症,但我把惊恐症用作禅修的所缘(专注对象),于是惊恐被转化为快乐的因。同样的,我们也可把任何问题转化为快乐的因。真正的平静、智慧、慈爱早已具足,只待我们发现。”
仁波切笑道,世界当然是像股票市场般时好时坏的,但我们坦然接受,这便是无常,没啥大不了。股票市场有上有落,所以才有生意可做;生命有起有跌,所以才多姿多采,所以才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问题可以成为你的老师,甚至你的好朋友。
明就仁波切仿佛是快乐的代言人。他言简意赅,直指问题核心,从其经验中自然流露出应对良方,相信颇值得读者参考。
闭关指僧人独居一处,静修佛法,不与任何人交往,满一定期限才外出,而且闭关修行的好处是很大的,因为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从而更好的去领悟佛法,体会到其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