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丘尼是什么意思

"

比丘尼(梵文Bhikkhuni)是梵语的音译词,佛教用语,俗称尼姑,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中国第一个比丘尼是净检。在东晋升平元年(三五七年)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了比丘尼。依《大爱道比丘尼经》所载,比丘尼的出家,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许出家受戒。在我国,依《比丘尼传》卷一所述,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我国比丘尼的开始。

比丘尼是什么意思_比丘尼技能_比丘尼成就_比丘尼念诵

比丘尼是什么意思_比丘尼技能_比丘尼成就_比丘尼念诵

舞师女作比丘尼缘
舞师女作比丘尼缘

舞师女作比丘尼缘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彼城中。豪富长者。各相率合。设大节会。作诸伎乐。而自娱乐。时有舞师夫妇二人。从南方来。将一美女。字青莲华。端政殊妙。世所希有。聪明智慧。难可酬对。妇人所有六十四艺。皆悉备知。善解舞法。回转俯仰。曲得节解。作是唱言。今此城中。颇有能舞如我者不。明解经论。能问答不。时人答曰。有佛世尊。在迦兰陀竹林。善能问答使汝无疑。舞女闻已。寻将诸人

舞师女作比丘尼缘

。共相随逐。且歌且舞到竹林中。见佛世尊。犹故憍慢放逸戏笑。不敬如来。


尔时世尊。见其如是。即以神力变此舞女。如百岁老母。发白面皱。牙齿疏缺。俯偻而行。时彼舞女。自观其身形状极老。而作是言。今我此身。以何因缘。卒有如是衰老相现。今者必是佛之威神。使我故尔。即于佛前。深生惭愧。前白佛言。我于今者。在世尊前。憍慢自大。放情纵意。唯愿世尊当见原恕。

尔时世尊知此舞女心中调伏。以神通力。变舞女身如前无异。时诸大众。见此舞女。卒老卒壮。无有常定。各生厌离。解悟非常。心开意解。有得须陀洹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罗汉者。有发辟支佛心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

时彼舞女。及其父母。即于佛前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尼。头发自落。法服着身。成比丘尼。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诸天世人。所见敬仰。

时诸大众。见是事已。前白佛言。乃能化此放逸妖姿不信之人。使令开悟出家得道。

尔时世尊。告诸大众。非但今者能化彼耶。过去世时。我亦化彼。

时诸大众。闻是语已。复白佛言。不审世尊。过去世时。其事云何。唯愿世尊。敷演解说。

尔时世尊告诸大众。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王有太子。字孙陀利。入山学道。获五神通。见紧耶罗女。端政殊妙。状如诸天。作诸姿态。且歌且舞。鼓动我心。望使染着退失仙道。我于彼时。心遂坚固。无有欲想。语彼女言。一切有为。无有常定。我今观汝。形体臭秽。充满其中。薄皮覆上。不可久保。正尔当有发白面皱俯偻而行。汝今何为憍慢放恣乃至如是。向者歌声。其音以变。何故在此。作诸恣态。

于是紧那罗女。闻是语已。寻向仙人。忏悔罪咎。因发愿言。使我来世得断生死。我于汝边得获道果。

佛告大众。欲知彼时王子学仙道者。则我身是。彼时紧那罗女。今青莲花比丘尼是。由于彼时发愿力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查看更多
珍珠鬘比丘尼缘
珍珠鬘比丘尼缘

珍珠鬘比丘尼缘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法度众。当时城中有一位富豪长者名为沸疏,拥有数不尽的财富珍宝;到了适婚之年,他从门当户对的望族中,迎娶一位才德出众的女子。后来,夫人怀孕产下一女,此女相貌庄严,端正脱俗,且一出生额头上即有一串珍珠。长者及夫人见了非常欢喜,都认为是吉庆之兆,于是请了城内命相师来为女儿占卜相命。命相师依此女出生时的瑞相,为其命名「珍珠鬘」。

珍珠鬘长大后愈加娉婷动人,且性情慈悲贤淑,遇有孤苦贫穷、老弱之人前来乞食,即解下珍珠布施,而其额上又会自然地长出珍珠。她的慈心赢得众人的敬重,而沸疏夫妇更是对珍珠鬘疼爱有加。

当时须达长者听闻有关珍珠鬘的事迹,乃派遣差使至沸疏家中,表明须达长者要重金下聘,迎娶珍珠鬘为儿媳妇。珍珠鬘知道了这消息,哀泣着向父母乞求:「若要我嫁为须达长者的儿媳妇,他儿子定要发誓与我一起出家;若对方不答应,我宁可不嫁。」沸疏夫妇爱女心切,于是向须达长者表明女儿的心意。须达长者知道后,很快地答应了这项请求。

婚后不久的珍珠鬘夫妇,体察生老病死等无常之苦,乃心生出离,一起来到佛前请求出家。佛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对他们说:「善来比丘、比丘尼,须发自落,法服着身!」珍珠鬘夫妇现了庄严的出家相,他们各自精进修行,不久证得罗汉果位。

当时比丘见此情形,甚感奇特,请求世尊开示珍珠鬘夫妇出家证果的因缘。佛陀即为大众开示:

过去贤劫时,迦叶佛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为众比丘说法,当时有一位长者阿沙罗知道迦叶佛正在此国弘化度众,乃发愿言:「我应当劝说城中所有民众,上至国王、下至平民百姓,不分贵贱,把握此次难得因缘,成就无遮大法会,以获得大法益。」于是阿沙罗骑着白象,游走于市集间,处处劝化诸人成就无遮法会。

一日,有位妇人头戴宝珠,见到阿沙罗正在劝化,于是欢喜地解下宝珠布施。回到家后,妇人的丈夫发现她头上的宝珠不见了,问道:「你头上的宝珠怎么不见了,你送给谁呢?」妇人答言:「今日有长者阿沙罗在城中劝募人民布施,以筹办无遮法会,供佛及僧,这么殊胜难得的因缘,怎可错过?所以我将宝珠供养布施

珍珠鬘比丘尼缘

。」丈夫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取出更多珠宝来布施,且发愿言:「愿我来世莫堕入三涂恶道,且生生世世常有珠鬘随我而生。」


佛陀告诉诸比丘,由于珍珠鬘夫妇过去布施珠宝,供佛及僧的殊胜功德,所以今世得值佛世出家得道。诸比丘闻言,莫不欢喜,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八》

省思

当世人盲目地追逐金钱、纵身跳进欲望的深渊,即卷入生死轮回的漩涡。所以「贪则近贫」,这是因果相酬的结果,若不想坐困愁城,欲寻回心灵的富裕及宁静,必须从因上努力──广行布施着手。

布施是以世间有形不实的财物、言语、行为,转化为无形真实的福德,是简易的修行法门,只要以恭敬心、不分别心来布施,即能使三毒炽盛的众生,变成为清凉自在的菩萨。施舍财物能饶益众生,成就无上福德智慧,故布施是度化众生解脱苦恼的首要。

...查看更多
宝光比丘尼得宝珠缘
宝光比丘尼得宝珠缘

佛陀时代,舍卫城中有一位大富长者名叫“善贤”,他的女儿一出生,头顶即有一颗湛然晶莹的宝珠,散发的光芒将舍卫城映照得犹如白昼,因此长者将她取名为“宝光”。宝光一天天地长大,不仅美丽端严,温柔善良,还有一副慈悲的好心肠

宝光比丘尼得宝珠缘

。如果有人向她乞索这颗明珠,她一定欢喜地送给对方;一旦宝珠送给别人,头顶又会再生出一颗宝珠,永远取之不尽。


一天,善贤夫妇带着宝光到精舍顶礼佛陀。宝光见到佛陀,非常法喜,当下顶礼佛足,求索出家。佛说:“善来比丘尼,头发自落,法服着身。”话才说完,宝光即现比丘尼相。出家后的宝光比丘尼,十分精进用功,不久即得三明六通,证阿罗汉果,为诸天世人所敬仰。

比丘们见到宝光比丘尼如此殊胜的果报,都升起欢喜赞叹之心,于是请示佛陀:“是什么原因使宝光比丘尼今生相好殊特,生具异相,出家后又那么快成就道果呢?”于是,佛陀为大众慈悲开示其中的因缘:“过去毗婆尸佛入涅槃时,有个国王名叫‘梵摩达多’,他建了一座四宝塔,以供养佛荼毗后的舍利。当时,有一个人供养佛塔一颗宝珠,将其挂在门旁的木柱上,并且恳切地发愿。因为这样的因缘,自此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往来天上人间,生生世世都有宝珠随他受生。他就是宝光比丘尼的前身,因为供养的因缘,所以今生能值遇佛陀,出家证果。”诸比丘闻佛所说,皆信受教诲,欢喜奉行。

省思:

修行犹如金师善巧炼金,每一分的发心、每一分的考验,都如火炼金般成就我们的善根,调柔我们的烦恼,增长我们的智慧。经云:“一切诸佛皆修供养。”可知欲成就如来果德,当效法如来因地行持,广修供养,累积福慧,以去除内心的贪瞋痴等烦恼,最后必能圆成佛道。

...查看更多
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缘

当佛陀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弘法教化时,梵摩达王的妻子怀孕十月后,生下一位女儿。这女孩不但长得端正可爱,而且一生下来身上即披着袈裟,世所稀有。于是国王特别请占相师来为女儿看相,相师们询问国王:‘孩子出生时,有何瑞相?’国王回答:‘孩子一出生即身披袈裟。’相师们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因此为其取名为‘伽尸孙陀利’。伽尸孙陀利天性贤淑善良,非常的仁慈孝顺,而且不可思议的是随着伽尸孙陀利渐渐长大,身上的袈裟也 越变越大。

有一天,伽尸孙陀利带着侍卫,出城游玩,不知不觉来到了佛陀所在的鹿野苑中。伽尸孙陀利一见到佛陀殊胜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及其普照朗耀之光明,顿时心中充满无限欢喜,于是向前至诚顶礼佛足,并且退坐一旁,听佛为其解说四谛真理。听完佛陀的开示,伽尸孙陀利当下心开意解,证得须陀洹果。

回到王宫之后,伽尸孙陀利立刻秉告梵摩达王:‘父王!今天女儿出城到鹿野苑时,见到了尊贵慈悲的佛陀,世尊具有种种相好,威仪庠序、圆满庄严,祈求父王能够答应女儿跟随佛陀出家学道。’身为父亲的梵摩达王,因为非常疼爱伽尸孙陀利的缘故,不忍心违背她的心意,于是答应了她的请求,并且带着伽尸孙陀利来到佛前,让她亲自向佛陀请求出家修行。佛陀随即对伽尸孙陀利说道:‘善来比丘尼!’伽尸孙陀利一听,当下头发自落,法服着身,成为了一名比丘尼。伽尸孙陀利出家之后,因为精进修道,所以证得阿罗汉果,具有种种神通,获得无上解脱,为天上人间所共同敬仰。

当时有诸多比丘,见到这件事后,向佛陀请示:‘这位伽尸孙陀利比丘尼,过去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缘,以至于今生能有这样的福报,不仅生长在豪贵之家,一出生即有袈裟披身之瑞相,甚至最后能够得证道果?’于是佛陀慈悲为大众解说:‘在过去无量世以前,有佛出现于世,号;加那加牟尼。当时加那加牟尼佛正带着比丘们在波罗奈国游行教化,路途中恰巧遇见了国王的女儿。国王的女儿一见到佛陀及诸位比丘,霎时心中满怀着喜悦,向前顶礼佛足,并且衷心祈求佛陀能带领比丘们接受其三个月的供养,加那加牟尼佛慈悲的应允了她的请求。三个月后,国王的女儿更以恭敬之心,供养佛陀及诸位比丘每人一件袈裟。因为这样殊胜的功德,所以无论其在天上、人间都能拥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并且常常感得袈裟随身而生之瑞相。而当时那位恭敬供养的女子,就是现在的伽尸孙陀利比丘尼。’诸位比丘听完佛陀的开示,心中感到无比欢喜,同时更加坚定对佛法的信心,继续修行向道。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八》

省思

佛法强调因果,所谓‘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伽尸孙陀利以恭敬供养之心供佛斋僧,所以结下清净殊胜的法缘,感得无量的福报庄严。其实因果法则正提醒着我们,要把握每一个能行善积福的当下,以无所求、欢喜之心种下善因,便能开出结实累累的善果

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缘


...查看更多
结语

比丘尼念诵经文或者是咒语的时候,千万不能盲目的去念诵,一定要找对方法,按照正确的方法念诵,才能体会到经文或者是咒语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