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圣谛

"

八圣谛——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及方便说,心得决定者,此则信解说二圣谛。如是难知难解者,谓说二圣谛义。何等为说二圣谛义?谓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

八圣谛_八圣谛的解释_四正见八圣谛

八圣谛_八圣谛的解释_四正见八圣谛

苦灭道迹圣谛
苦灭道迹圣谛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4 苦灭道迹圣谛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所谓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南传相应部六 谛相应316-317)

八支圣道,梵语 āryāstāvgika-mār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是三十七道品中,引领实践解脱法门之代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

(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

(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

(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苦灭道迹圣谛


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是趣向解脱的唯一古先人道路,其中以正见为首,以引领其它支迈向正解脱慧。如果对佛、法、僧、圣戒与四圣谛,无有信心甚至曲解,就如脱离轨道之车头,迈向歧途而无法正向目的地。因此初学佛者对佛法正确知见的建立是非常重要且不可轻忽的,接着将对八正道做进一步之详细之说明。

...查看更多
苦 圣谛
苦 圣谛

第二章、生命的本质 第一节、苦圣谛

佛陀的教导以四圣谛为根本。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是苦圣谛。那么,什么是苦呢?

有人听到佛教讲苦,就认为佛教是苦的宗教,是消极、悲观的宗教。其实,这里所讲的苦,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痛苦的苦。那它是什么意思呢?

苦,在这里特指生命现象。

佛教有一部很重要的禅修论著叫做《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该论解释说:苦,巴利语为dukkha,由du(下劣的)+kha(空无的)构成。因为生命是许多祸害的依处,亦即是说有了生命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圆满,所以说是下劣

苦 圣谛

。同时,生命在根本上并不存在那些愚痴的人们所执着的恒常、清净、快乐、自我的本质,所以说是空无。因为下劣和空无,所以称为“苦”。


上面是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的。在经典中,佛陀通常这样解释“苦”:

什么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虑、悲哀、痛苦、忧伤、烦恼是苦,与所讨厌的在一起是苦,与所喜爱的分开、别离是苦,不能实现追求、愿望是苦。简而言之:执取身心即是苦。

佛教虽然强调“苦”,但并不否认生命有快乐和幸福的存在。佛陀曾经说过,假如作为欲乐目标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等完全是苦,完全没有快乐可言,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从中获得快乐。正是因为这些对象有让人产生快乐的特性,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和享受,所以才会去追求它们、执着它们。由于追求、执着它们,从而使自己被污染。

...查看更多
苦灭圣谛
苦灭圣谛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3 苦灭圣谛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谓:于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而无执着

苦灭圣谛

。 (南传相应部六 谛相应316-317)


诸比丘!云何为苦灭圣谛耶?将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是无执着。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北传杂阿含一五、二四(大正藏二、一 O五 a))

前二项苦、集圣谛,是说明众生在三界不断地轮回流转的果与因,而苦灭圣谛及苦灭道迹圣谛,是在说明如何熄灭、止息不断轮回状态的理论与方法。从苦、集二圣谛众生的流转面可知,对于『我』及从属于『我的』一切,随处欢喜的原因是渴爱。

渴爱是因为有接触,远离令己产生可爱的人、事、物,是第一步骤。虽然远离了,但心里还是不断地忆念、思念那渴爱境界,因此心里必须作意渴爱境界的过失与过患,止息心里的渴望,这是第二步骤。但欲界欲望牵引力是强大的,摆脱强大欲界麤重欲望是四禅定,修习未到定乃至四禅定是第三步骤。完成四念处与七觉支,成就八正道解脱而无执着,是第四步骤。因此循着离灭→弃舍→定弃→解脱,使渴爱无余是为圣者所说的苦灭圣谛。

...查看更多
苦集圣谛
苦集圣谛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2 苦集圣谛

诸比丘!云何为苦集圣谛耶?后有起而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南传相应部六 谛相应316-317)

五取蕴中「取」是取着,取并不可怕,因有取亦可舍,但「着」字是不断地串习、粘附,日渐累积增长「蕴」育成习而痴迷其中。金钱、珠宝、男女、美丑、权势、富贵……世间许许多多,对一个婴儿来说并不会感到兴趣,但逐渐成长后,受父母、朋友、师长、亲属……等许多世俗社会熏染,造就了许多的嗜好与价值观,左右了你对世间的人、事、物的喜好与厌恶。喜好的不断地亲近甚至拥有;厌恶的则起瞋或远离。

后有起是有因缘条件则发生,无因缘条件则不起。喜贪犹如兄弟,有喜才会起贪,而随处欢喜但无法得到时,则产生强烈如饥渴般的渴爱。

欲爱即对五欲之贪爱妄执,是三界中较粗重之烦恼。此外凡夫因执着色、无色二界为解脱之境界,常易于生起解脱之念,而妄求生于此二界,为遮止此一类有情,故于此二界设立诸种之「有」,以显示其非真解脱之境界;因此称色、无色二界之贪为「有贪」,或称色、无色界之爱为「有爱」,这三爱是众生能知、所知的范围,超越了这范围则一无所知,譬如涅槃界,在有『我』的普遍、熟悉观念下,听闻了『无我』之见则起断灭见甚至起大恐布,因此这三爱是众生不断来回游走,在无知(无明)之下,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有出期的原因

苦集圣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林中,与众多上座比丘俱。尔时、众多上座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议:「诸尊!于意云何?谓眼系色耶?色系眼耶?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意系法耶?法系意耶」?时质多罗长者行有所营,便过精舍,见诸上座比丘,集于食堂。即便前礼诸上座足,礼足已,问言:「尊者!集于食堂,论说何法」?诸上座答言:「长者!我等今日集此食堂,作如此论:为眼系色耶?色系眼耶?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意系法耶?为法系意耶」?长者问言:「诸尊者!于此义云何记说」?诸上座言:「于长者意云何」?长者答诸上座言:「如我意,谓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然中间有欲贪者,随彼系也。譬如二牛,一黑,一白,驾以轭鞅。有人问言:为黑牛系白牛?为白牛系黑牛?为等问不」?答言:「长者!非等问也。所以者何?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彼轭鞅,是其系也」。「如是尊者!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然其中间,欲贪是其系也」。时质多罗长者,闻诸上座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北传杂含571(五七二))

这是质多罗长者篇中,最常被拿来做比喻的黑牛白牛喻,根身与外境的接触,从一期生命乃至无始以来不断生死从不曾间断,不间断的原因不是六根亦不是六尘,而是六根接触到六尘所产生的六识分别执取,取着的前身是贪爱,因此「……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然其中间,欲贪是其系也。」,这就是圣者说的苦集圣谛。

...查看更多
结语

八圣谛指八种圣谛,有作之四谛与无作之四谛的合称。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有作之四谛为小乘之观谛,彼观未究竟,后更须有所修作,故称为有作。无作之四谛为大乘之观谛,后更无修作,称为无作。又二乘之智力有限量,故又称有量;佛智无限量,故又称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