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禅的图片

"

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

参禅的图片_参禅的意思_参禅打坐_参禅的方法

参禅的图片_参禅的意思_参禅打坐_参禅的方法

虚云老和尚:参禅的具体方法
虚云老和尚:参禅的具体方法

我们都是听说过参禅的,因为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但是现在的人们却是对参禅并不是很了解的,比如参禅的目的是什么呢?

宗门住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

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于一念抵制万念

虚云老和尚:参禅的具体方法

。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治疗,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


上面就是关于参禅的目的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的认真恭敬,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而且我们平时在念诵佛经之后一定要进行回向。

...查看更多
虚云法师八首参禅偈!
虚云法师八首参禅偈!

参禅不是玄,体会究根源。

心外原无法,那云天外天

虚云法师八首参禅偈!


参禅非多闻,多闻成禅病。

良哉观世音,返闻闻自性。

参禅不得说,说时无壅塞。

证等虚空时,尘说与刹说。

参禅参自性,处处常随顺。

亦不假磋磨,本源常清净。

参禅如采宝,但向山家讨。

蓦地忽现前,一决一切了。

参禅一着子,诀云免生死。

仔细拈来看,笑倒寒山子。

参禅需大疑,大疑决路岐。

踏倒妙高峰,翻天覆地时。

参禅没阶级,顿超诸佛地。

拄杖才拈起,当观第一义。

...查看更多
用功参禅
用功参禅


用功的人谓“一人与万人敌”。这一句话在古人最好,在今人则不行。何以呢?

古人道心充足,百折不回,一勇可以超过去;今人道心不坚,一折就回,一勇再勇,也超不出去。不但超不出去,不勇不敌还好,一勇一敌,反过来要降他了,不降不得过。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我们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他们一万人个个都是力最很大的。万人是什么?是贪嗔痴慢疑,种种的烦恼无明。这一万个念头是一向纯熟的,不要你去近它,它会自然地随顺你。这一种自然随顺的一个念头有无量的力量,万个念头,力量更大到不得了。今天用功的一个念头是向来没有见过、又没有做过,它哪里会随顺你?不但不随顺你,还要你去寻它、顺它,可见一个寻它的念头极小极生疏,力量很小。

譬如一个家庭,儿女孙侄以及眷属,都是自然团结一致的。忽然外面来了一个生人说:“你们出去!这个家是我的。”你们看,这一家人还肯让他吗?不是要敌他吗?你一人向他们要,他们一家人向你敌,你还敌得过他们吗?我们这一念敌一万个念头也是如此,一万个妄想是熟的,是家里现成的;这一念用功是生的,是才有的,与它们不同伙。你们想想,如同一个人要他的家,他一家人跟你拼命,你一人还敌得过他一家人吗?同是一理。那么敌不过,又是怎么办法呢?不能随顺它去就罢了!办法是有,先要你们明了不能敌它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明白了这个地方当然才有办法,因为你一人要与万人敌,你早已有了敌的念头——就是敌的心。心既有敌,念头的形色自然是一个敌的形状。你这有了敌的形状表示当然是因敌人而有的,敌人见你要敌他,他当然要敌你。

譬如一个人预备与人打仗,一定手上要拿刀,头上戴盔,身上穿甲,站在一个宽大的地方。你有了这个预备,不是对方一万个人也就要来与你相打?他们各人不是也要拿刀拿枪?这一万个人的刀枪汹涌地来了,你一见还敢打吗?不是一见就要降他吗?次则,你能预备拿刀拿枪打人,不但一万人要求与你打,就是一个人两个人看见也要与你打。何以呢?你与他是对头,他当然视你也是对头,岂有不打之理?对吗?这都是譬喻,我们要舍喻法。你们以为妄想来了,赶快把“念佛是谁”打开,把眉耸起来,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就这么与它敌,三敌两敌,不知不觉随妄想去了。半天知道了,以为:“奇怪!我参‘念佛是谁’降伏妄想,怎么打了半天妄想,还不知道呢?”再来参“念佛是谁”。一刻业障翻起来了,你还照前敌它,三敌五敌,不知不觉又随业障去了,还是翻了半天才知道。你们照这样一天到晚与它敌,不知不觉随顺它,这就是你们用功“一人与万人敌”。实在今世人不能用。要怎么样使他这一万人化恶为善、一律投诚呢?

我们单单地,念佛是谁?不明白;究竟是谁

用功参禅

?还不知道到底是哪一个。妄想来了,我不问它;业障来了,我也不问。总之不离“念佛是谁”,佛是哪一个念的?任它情来、爱来,种种的不得了,来的再多,我也不问,我还是“念佛是哪一个”。清清爽爽的,历历明明的,不慌、不忙、不急、不缓地参。正是你打你的妄想,我参我的“念佛是谁”,各人做各人的事。你打妄想也好,你不打也好,我的“念佛是什么人”,不知道,总是参。它们的妄想打够了,打到不打了,看看我还是这样参,挠也挠不动。久久的,它不是要向我投降吗?令它至心投诚,不是返妄归真吗?


譬如我穿一件破衲袍,搭一顶衣,头上戴一顶合掌尖的帽子,我是站着或盘腿子坐在路旁,任是千军万马、拿刀拿枪走经我这里,有什么关系?不是他走他的?因为我不是他的敌人,他哪里会打我?久久的,他跑来跑去跑熟了,他还来请教,请教我谈谈心,很友好的,还不是归顺我吗?你们大家想想,对不对?我与他为敌,他就与我拼命;我不与他为敌,他就亲近我,照常随顺我。你们想想,我单单一个“念佛是谁?”不明白,任什么妄想一概不问,不以它为恶友,亦不以它为良朋;不去近它,亦不远它。

这样子参禅用功何等好!足见得这一句“念佛是谁”认真参究,不与一切妄想业障为侣,不与天人修罗为侣,亦不与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为侣。你们恐怕又有一点疑问:“说‘念佛是谁’不与妄想业障为侣还可以,不与诸佛、菩萨为侣我倒有点不相信!”对罢!不相信不怪你,我要问你:“念佛是谁”你参没有参?假使没有参,你信我的话,参参“念佛是谁”到底是谁,究竟是谁?你这么一天到晚不断一下子,一点空档子也没有,正在疑情得力的时候,你打开眼腈来望一望,还有佛性,还有祖在吗?

这,就要你们自己行到那里才可见到。参!(信息来源:摘自《来果禅师年谱》)

编辑:明蓝


...查看更多
学书如参禅


禅是从悟开始的。有悟始有禅。所谓:“一念觉即佛;念迷即众生。”就是说人们要成佛,成为一个觉悟的人,完全在其本心一念的作用。

长庆慧棱禅师二十余年坐破了七个蒲团,仍然没有见性,直到有一天,偶然卷起窗帘,才恍然大悟。便作颂说:“也大差,也大差,卷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头打。”又灵云初在沩山,因见桃花悟道。有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沩山禅师见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乃曰:“从缘悟道,永无退失。”《五灯会元》中这类禅师悟道的公案很多。桃花流水,青天白云,原本是自然平常的事物,悟前与悟后却大相径庭。就像一杯水,无须讨论冷热,尝了便知

学书如参禅

。禅主张“平常心是道”,道在日用常行,担水劈材,无非妙道,通过这些看似平常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自得才是悟,悟就是自得。


唐僧人释巩光在《书论》中写道:“书法犹如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虞世南《笔髓论》云:“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可见学书也是由悟而见道的。

宋朱长文《续书断》写张旭:“尝见公出,担夫争路,而人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后观倡公孙舞西河剑器而得其神,由是笔迹大进。盖积虑于中,触物以感之,则通达无方矣。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以为之,未有能至焉者。”唐陆羽《怀素别传》中有《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蜂,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拆壁之路,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两位书家的一问一答好似六祖在弘忍处的一悟再悟,是当下的契合与领会。这里的忽然默契,就是“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禅称之为顿悟。有学而不悟者,在孙过庭看来只能是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外状其形而内迷其理。(信息来源:摘自《宁波佛教》)

编辑:明蓝


...查看更多
结语

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而参禅的目的就是于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