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到道观里做道士,或到寺院里做尼姑、和尚。一般出家后的人每天得吃斋修道、不能结婚生子,以解脱为目标精进修行。古大德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在《出家功德经》中说,若人自己发心出家,或帮助他人出家,所获福报功德,不能说尽。但若破坏他人出家,破环他人进入佛门,其恶果亦不可思议。出家为清净智慧法,出家为灭恶生善法,出家为修持净戒趣解脱法,若破坏此类善法,常堕三途受苦,罪免做人,即使生而为人,也会贫穷、愚昧、无明,不得解脱。这都是因果循环,善恶报应。
窥基本是唐金吾卫将军尉迟敬宗之子,后从玄奘出家,成了玄奘的高足弟子。他一生著述无数,宣扬玄奘传入的法相唯识学,是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然而,窥基出家的原因却非常奇特,是被父亲一怒之下赶出来的。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游印度归来,在长安(今西安)创办译经道场,一边翻译佛典,一边讲经说法传道。在从事传译事业的同时,他也很注意物色、培养说法的人才。
一次,玄奘在路上行走,碰上了眉清目秀、举止大方的窥基,便欲度他为弟子。可一打听才知道,眼前这位少年竟是尉迟敬宗将军的公子。这位公子的名气在京都是人人皆知的,他虽然出身将门,却自幼通学儒典,善于属文,他的文章也早已得到许多公卿大夫的赏识。这样一位宝贝儿子,尉迟将军能够割爱相舍吗?玄奘心想:不论如何都应先试试再说。
这一天,玄奘特意来到尉迟将军家中做客,为了达到目的,他还带上了一位比窥基年纪小的童子。那位童子说起来也非同小可,本是西域人,却聪颖绝伦,过目成诵,记忆的天才很少有人能及得上他。玄奘自印度东归时,遇上并收留了这位童子。
玄奘带着童子来到将军府上,东扯西拉,不一会儿便把话题转到了窥基身上。玄奘说:“听说将军的公子文采横溢,才华出众,何不请出来让贫僧见识一下呢?”
尉迟敬宗哈哈大笑,道:“小小的孩子能有什么才华文采,还不是大家捧着说嘛。”口上虽然谦虚,心中却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孩子而骄傲。他随即唤出儿子,说:“这位法师想见识一下你的学问。咱们武将人家又有什么学问?除了兵书韬略,还能会什么?你就把自己学过的兵书背给法师听听吧。要用心背,别扫了法师的雅兴。”
尉迟敬宗官至将军,自小便教给窥基兵书战法,他让儿子背兵书,正是要让儿子背诵他最熟悉的,以便向玄奘显示,自己的儿子的确名不虚传。
儿子得到父亲指令,便把自己学过的兵书毫不停顿,从头至尾地背诵起来,果然是一字不错。玄奘听他背书,越听心中就越喜欢,同时几次向那位童子使眼色,要他用心记忆兵书的内容。
小慰迟把洋洋数千言的兵书背完,玄奘道:“果然名不虚传,真是将门虎子啊。”
尉迟敬宗谢道:“哪里的话,法师您太过奖了,小心别把孩子宠坏了。”
这时,玄奘对身边的童子说:“这是上古兵书,刚才那位哥哥背了一遍;你也背背,看到底能记住多少。”
那位童子于是便背诵起来,从头至尾,也是一字不错。
这下可把尉迟敬宗气坏了,他不敢得罪玄奘,便迁怒于儿子说:“你这个孽子,把我的脸丢尽了。刚学了几天就卖弄学问,却连个胡人的孩子都不如,还留你何用,看我不杀了你。”
玄奘一看妙计生效,连忙劝阻说:“将军息怒,公子还是聪明绝伦的。你既不喜欢他,不如送我做弟子算了。我在印度的时候,有人给我算卦,劝我回来,说我的弟子已出世了。算起来那位卦师所指的就是你的公子了。”
尉迟敬宗说:“此子粗俗不堪,只怕难成大器。”
玄奘笑说:“此子的学问气度,只有将军才能生得出来,也只贫僧才能识得。如果将军同意,便送给我做弟子好了。”
尉迟敬宗余怒未息,也不细加考虑,便同意了玄奘的请求。
但小尉迟却心有不甘,他觉得出家当和尚太苦了,不能饮酒吃肉,每天只许吃一餐,还要节制情欲,自己实在受不了。他于是提出条件说:“要我出家也可以,只是得答应我三个条件:一是不要强迫我节制情欲,出家后我照样要娶妻纳妾,软玉温香抱满怀;二是要让我大鱼大肉吃个痛快;三是要允许我随意饮食,不必遵守每日一餐的僧规。如答应这三个条件,我随你出家就是了,反正父亲也不要我了。”
玄奘一听,大喜过望
窥基所提的三个条件,件件触犯佛教重戒,荒唐透顶,但却显示出窥基磊落不群的个性。玄奘听了他的无理要求,却不动声色,一口应承,正表现了玄奘临机应变、机智灵活的大士用心。
在生活中,敢于打破常规,善于随机应变,能够因人制宜,灵活处理复杂情况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聪明。
佛法大海,渐次而入。从皈依三宝,到发心出家,经过剃发,受十戒,乃至圆满具足戒,这是一个渐次的过程。正如《多论》所说:染习佛法,必须次第。先受五戒,以自调伏;信乐渐增,次受十戒;善心渐增,然后受具。得法味故,好乐坚固,难可退败,不破威仪。一时受者,反上失次,又破威仪。如游大海,渐渐深也。
按照律典的规定,度人出家的师父及欲剃发出家的弟子,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现在,仅就求度者,简单谈谈应具备的条件。在此之前,先简单分析一下剃发与出家的关系,以明确这两者的差别。
一、剃发与出家
依律制,剃发是出家必备的条件之一。故《四分律藏》云:应剃发,着袈裟。即现出家相,与公认的沙门释子形象相同,以区别于俗人、外道。但是,如果只是剃发,受五戒,而没受十戒,仍然还是一个光头俗汉,律中称为形同沙弥、形同沙弥尼。因为最初在寺庙内度人出家,同寺内的其它僧人都不知道,其家人来问,回答有差,而招致讥嫌。所以,佛制:若度出家者,应和僧作法,告知大众。也就是必须寺庙内全体僧众集中在一起作法,允许为此人剃发。依南山律祖道宣律师所说,此时大众僧作的法,就叫做形同单白羯磨(单白羯磨,这是僧中决议事情的方法之一)。
因此,出家,除了剃除须发,着袈裟,在外相上现出家相外,最重要的还是受十戒。因为只有受了十戒,才算真正出家,称为法同沙弥、法同沙弥尼。依南山律典,受十戒时所作的法,叫做法同单白羯磨。
可见,剃发不等于出家,但出家必须剃发。
二、求度者的条件
作为度人之师,一定要依律,如法谨慎地考察求度者,不可盲目度人。
依南山律《行事钞》,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检查请求剃度出家的人。只有符合出家条件的人,才能被接纳。
1、简老少。首先,要求年纪符合条件,不能太老、太小。依《僧律》,7岁以上,70岁以下,有智慧,堪能忍苦,才符合教限。彼律中说:7岁解知好恶者,应与出家。80、90太老,过70,卧起须人,不听度。当然,如果过70岁,仍然能修习道业,最多是允许此人出家作沙弥(尼)。
经中,央掘摩罗的老母求佛出家。佛说偈制止:汝今年衰老,出家时已过。但当深信心,以法自苏息。律中,净饭王,即佛的父亲也求佛出家,佛说:但观无常诸行,足以得道,不须出家。由此说明,年纪太大的人,是不适合出家的。
2、简根具。其次,要求此人六根具足无缺,身心健康。如果是一身具男女二根的二形人,或者根本不具备男女根的黄门,虽然依大乘佛法可以受戒,但是,依小乘律制,是绝对不允许出家的。推其原因,正如南山律祖所说:失男女相,其心不定,结使多,智慧浅薄故。又说:但以其心邪曲,难可拔济。如稠林曳曲木故,不得入佛法中。另外,诸部律中,列了很多六根缺限的情况,仅《四分律》中,就列有140多种。最后总结说:一切污辱众僧的人,都不得受戒。
3、简听否。第三,要征求其父母的同意,不违国法,方可出家。就父母许可,方听出家这一点,诸部律中,都有缘起。如《四分律》中,因为佛的儿子罗罗出家,令佛陀父亲净饭王极度忧伤。于是,他悲泣来到僧伽蓝中,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对佛说:世尊出家,我有少望心,难陀童子当为家业;而世尊复度令出家。难陀既出家已,我复有少望心,罗罗当为家业,绍嗣不绝;而今世尊复度出家。父母于子多所饶益,乳养瞻视。逮其成长,世人所观。而诸比丘,父母不听,辄便度之。唯愿世尊,自今已去,诸比丘,父母不听,不得度令出家。世尊默然受王语。之后,就以此因缘集比丘僧,说:父母于子多所饶益,养育乳哺,冀其长大,世人所观。自今已去,父母不听,不得度令出家。若度,当如法治。
另外,如果是在职的官员,或者是违法犯罪的人,或者是为了躲避债务而来求出家的,律中,都不允许度其出家。
最后,再补充一点:就是必须信仰三宝,动机正确,因为道由信立,德自信生。这是求出家的根本要素
以上,只是略为解释剃发出家应该具备的条件,这不过是概括地列示而已。其实,还有很多,如:对男女众出家的条件,随性别的差异,律教也略有差别等等。
...查看更多
595、《往生咒》需要学梵文吗?怎样持咒利益大?
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
《往生咒》梵文,学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别心,谓此略文为非。一起此念,则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谓为未合佛意。须知译经之人,皆非聊尔,何可以他译不同,便藐视之乎?千余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胜数。岂千余年来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又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50页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596、出家的条件是什么?印祖为什么不鼓励出家?
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己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
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2页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
597、五伦中为什么没有列老师?
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诱掖奖劝,以达其材,则属于兄;丽泽互益,则属于友。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故五伦之中,不列其师。
夫人生大伦,其数唯五: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而父生,师教,君食,三者相等。何五伦之中,不列其师?不知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诱掖奖劝,以达其材,则属于兄。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次则丽泽互益,如二月互照,二手互援,则属于友。(朋从二月,友从二手,古文友作“”,又,手也,系又之变体,)故佛门每谓寻师访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1页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
出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的,要知道出家的条件,这样才能正确出家,同时对于出家是寺庙也要选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