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那什么意思

"

禅那这个层次,就是以清净圆觉之心,永远超越一切幻化之境(一切存在与非存在),达到没有任何阻碍和无阻碍的境界,也就是说,修行之人修到了禅那这个层次之后,就会一切不住不着,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出离一切相。但这种境界并不是死去,而是强调不住于一切外缘和外境,同时身心又能够继续感知这个红尘世界。

禅那什么意思_禅那手印_梵文禅那

禅那什么意思_禅那手印_梵文禅那

达到禅那
达到禅那

业处篇 第十一节、达到禅那

如果禅修者的心态达到平衡,把五根平衡了,再提升正念,持续地将心专注在禅相上。随着定力越来越提升,禅修者将能够超越近行定的阶段,达到安止定(appanà-samàpatti)。在刚开始练习进入安止定的阶段,禅修者不应当经常检查自己,而应当练习把心投入禅相当中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

如果禅修者能够持续地专注似相,心与似相完全融为一体,如此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乃至更长的时间,他就很可能证得初禅。

为什么专注似相能够证得色界的禅那呢?似相是由色法构成的概念,因色法而生。我们的呼吸、似相都是由色法所形成的概念。因此,禅修者通过专注色法所形成的概念,可以达到色界禅那。

再举其他的例子,比如地遍,为什么修地遍能够证得禅那呢?因为地的遍相是基于色法而生的概念。水遍呢?水遍也是基于色法而生的概念。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也是这样。修习三十二身分的时候,身体也是色法的概念;修习不净的时候,不净的尸体也是色法的概念。通过专注基于色法而产生的相为所缘,可以达到色界的禅那。所以,色界的禅那是基于取色法的概念为所缘而证得的。它的所缘既不是究竟色法,也不是名法。这一点大家要清楚。

当禅修者可以持续地把心投进似相当中,维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那么他很可能证得禅那。为什么说很可能呢?因为还没有经过检查的缘故。在禅修的每一个阶段,只要他的禅修方法是正确的,他的经验就必须经得起经论的检验。我们禅修应当根据两项原则,不能够偏离两项原则:

第一、禅修必须依循佛陀的教导,必须依据三藏。如果不依照佛陀的教导,不依照经论,那很可能只是某些大师的个人经验,甚至有可能是外道,自己走了歪路都不知道,很危险。对此要谨慎!

第二、禅修要依照传统、依照传承。要有传承、有系统,遵从系统而学。假如离开了传承,离开了明师的指导,只是自己翻翻几本经书,靠自己的理解去修行的话,很容易变成盲修瞎练,这也是很危险的。几乎所有的“走火入魔”,都是因为盲修瞎练造成的!

因此,在禅修的时候,既要依照佛陀的教法,依照经论,又要有传承,有善知识指导,这样的修行才是稳当的,禅修的路子才是正确的。这两者缺一不可。既不能够只是看几本经典,然后自己凭空创造一种禅法出来,也不能够只是依靠传承,认为我这个是某某大师的教导,然而却跟佛陀的教导货不对板。所以,这两点是我们禅修的根本点,大家应当谨记!

如何检验自己的禅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当禅修者有能力持续地专注禅相达到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乃至更久,业处导师将会指导他查有分。这里的“有分”是借用的名词,它并不是在阿毗达摩意义上的“有分”,严格上来说是心所依处。

根据阿毗达摩,一切的意界和意识界都是依靠心所依处,亦即是心脏里的血而产生的。

如果禅修者能够持续地专注禅相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之后,他应当练习查有分,有分在心脏这个地方。在他出定之后,借着很强的禅定之光去看心脏里面这个地方。刚刚开始学习查有分的时候,不应当查太久,大概一到两秒钟就行。当他可以查到有分之后,再学习在有分这个地方逐一地辨识五禅支。

若禅修者能够进入初禅,其初禅将具足五禅支。禅支,巴利语jhàna?ga。jhàna即禅那;a?ga意为成分,要素。这五禅支是五种心所,它们个别分开来叫禅支,整体总合起来则叫初禅。

这五禅支分别是:

1.寻(vitakka)——将心投入并安置于似相。

2.伺(vicàra)——心持续地省察似相。

3.喜(p?ti)——喜欢似相。

4.乐(sukha)——体验似相的那一份乐受。

5.一境性(ekaggatà)——心持续地专注似相。

查禅支并不是依靠感觉去揣摩自己是不是有这五种心理作用,而必须用禅那之光在心所依处这个地方辨识。为什么呢?因为心所依处是作为禅那心的依靠处,所以要在有分这里辨识禅支。

在初次练习辨识的时候,只应当一次辨识一个禅支,等能够逐一辨识五个禅支之后,再练习一起辨识所有的五禅支。

可以辨识到五禅支后,还必须练习初禅的五自在。什么是五自在呢?它们分别是:

1.转向自在:能在出定后转向于禅支。

2.入定自在:随意何时入定就能入定。

3.住定自在:能随自己的意愿入定多久。

4.出定自在:随意何时出定就能出定。

5.省察自在:能在出定后省察禅支。

有能力达到初禅的禅修者应当练习初禅的五自在。应当练习自己能自在地入定,想要在什么时候入定就可以入定,想要住定多久就可以住定多久,想要在什么时候出定就可以出定。他可以用决意的方法:“让我入定两个小时”、“让我入定三个小时”……

练习五自在的禅修者决意:“让我入定两个小时。”他这样决意之后,就将心专注于呼吸。当他专注呼吸的时候,禅相很快就会出现。他决意把心投进禅相,除了似相之外不去注意任何其他的所缘,于是他的心就能随其所愿地持续专注在似相上两个小时。当他突然生起一个念头:“我应该出定了。”当他在查完禅支,睁开眼睛的时候,就是两个小时,这才是自在。如果相差二十分钟、十分钟、五分钟,那不叫自在。

如果禅修者还没有练习初禅的五自在,就想急急地证得第二禅的话,就会像佛陀教导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所讲的《母山牛经》一样:一只愚蠢的母山牛为了吃山顶上的草,在爬陡峭的山坡时,前脚跟还没有站稳,后脚跟就提起来,结果,它不仅不能够爬到山顶上去吃草,还可能会从山坡上滚下来。

同样的,当禅修者的初禅还不稳固,还没有练习初禅五自在的话,就想急急地上第二禅,他不仅不能够上第二禅,而且连初禅也可能会掉。所以,证得了初禅的禅修者必须修习五自在。

一位禅修者证得了初禅,并且练习了初禅的五自在之后,必须进一步修习第二禅。想要修习第二禅,他应当先进入初禅。他可以先进入初禅一个小时,从初禅出定之后,再去查五禅支。查到五禅支之后,他应当思维:“初禅因为接近敌对的五盖,所以是低劣的;同时,在这五禅支当中,寻和伺是很粗的,它们使初禅不如无寻、无伺的第二禅那么寂静。”

如此省思了初禅的过患和生起对第二禅的希求之后,他决意舍去寻、伺两种禅支,决意进入只有喜、乐、一境性的第二禅。从第二禅出定之后再查禅支。第二禅只有三个禅支,也就是:喜、乐、一境性。因为寻、伺已经舍掉了。如果他可以进入第二禅,他应练习第二禅的五自在

达到禅那

。练习了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后,他可以再练习上第三禅。


想要上第三禅的时候,他也应当依次地进入初禅、第二禅,从第二禅出定并查到喜、乐、一境性三个禅支之后,他思维:“第二禅因为接近敌对的初禅,所以是低劣的;同时,第二禅有喜的搅动,所以喜禅支也是粗的,它使第二禅不如无喜的第三禅那么寂静。”然后,他决意舍去喜禅支,进入只有乐与一境性两种禅支的第三禅。

如果可以进入第三禅,出定之后再查禅支。第三禅只有乐和一境性两个禅支。他应练习第三禅的五自在。练习了第三禅的五自在之后,他可以再练习进入第四禅。

想要上第四禅之前,他也应依次地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从第三禅出定并查了禅支后,他接着省思:“第三禅因为接近敌对的第二禅,所以是低劣的;同时,乐禅支也是粗劣的,它使第三禅不如无乐的第四禅那么寂静。”于是他平静了乐禅支,进入只有舍与一境性的第四禅。能够进入第四禅之后,再练习第四禅的五自在。

这四种禅那是层层殊胜的。有第二禅体验的禅修者会发现初禅是粗劣的;虽然初禅也有喜、乐,但是由于有寻、伺的搅动,使初禅感觉很粗。第二禅比初禅更加殊胜,喜与乐遍布全身。

有了第三禅体验的禅修者会发现第二禅也是粗劣的,由于第二禅有喜禅支的搅动,第二禅也是很粗的。

有了第四禅体验的禅修者会发现第三禅也是很粗劣的,第四禅更加平静、超然。当他达到第四禅的时候,呼吸已经停止,他的心处于非常宁静、寂静、殊胜的状态。

禅修者修习入出息念业处,通过专注自己的呼吸,以呼吸为所缘,有次第地、有系统地培育起定力之后,依次证得了四种色界禅那。之后,他可以转修其他业处,修习地遍、火遍、水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他也可以进一步修习慈心、修习悲心、修习喜心、修习舍心;他还可以修习三十二身分、白骨想、不净业处;可以修习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四界差别等等。

当然,最难过的关是第一种业处。如果一个人有了禅那,例如已经证得了入出息念的第四禅,他能以第四禅为根本业处转修佛随念,也许只用一座,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可以成就佛随念。如果想转修白遍,他也许只用一座的时间就可以取到白遍的遍相并进入白遍初禅。为什么能够这么快呢?因为得到禅那支助的心是非常强有力。正如佛陀在《相应部》里面的很多经典都这么强调说:

?Samàdhiü, bhikkhave, bhàvetha, samà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àbh?taü pajànàti.?

“诸比库,应当修习定。诸比库,有定力的比库能如实地了知。”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禅修者在没有定力的情况下观照三十二身分,思维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他会感到很费劲,可能花了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都不一定能够如实地观照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然而,有定力的禅修者可先进入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利用强有力的光来照见身体的这些部分,他可以只用一个小时,甚至不用半小时就可以把三十二身分清楚地、如实地观照出来。

同样地,有定力的禅修者能够在业处导师的指导下,如实地观照自身的色法、观照外在的色法,观照自相续流的名法、观照外在的名法,这些色法跟名法都可以如实地呈现出来。正因如此,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面强调:

“诸比库,应当修习定。诸比库,有定力的比库能如实地了知。”

在八支圣道当中,佛陀把正定作为最后一支圣道。在禅修的三增上学――戒、定、慧当中,定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拥有定力的人、有定的心,跟没有定力的人、没有定的心是天壤之别。如果我们用恭恭敬敬的态度、踏踏实实的心态来禅修,依照戒、定、慧的次第,先持戒清净,再培育定力,然后修观,培育智慧,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今生今世切实地体验到佛陀教法的利益。

同时,禅修离不开善知识,修习如此严密、系统的止观禅法更是如此。当禅修者生起了希求解脱之心,他就应当寻求明师。从把取业处开始,一直到证悟涅槃的整个过程,禅修者都应以恭敬、忠诚、老实的态度依止明师、依教奉行,在业处导师的指导之下次第地禅修。

这就是依照《大念处经》以及《清净道论》等经典,依照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承所讲述的修行入出息念一直到证入第四禅的禅修次第。

...查看更多
解脱的技能 禅那技巧
解脱的技能 禅那技巧

禅那技巧

刹那定好比草房,房柱由软木做成。刹那定不是禅那。近行定好比瓦房,房柱由硬木做成。安止定好比牢固的水泥房,这才是我们在一乘道[ekayana-magga] 上“合一”之处。好比独个坐在椅上、躺在床上,没有人来占据我们的位置。或者好比独个在房里,没有人来打扰我们。我们独个在屋里时,就自在了。如果愿意,甚至可以把衣服脱去。我们可以规规矩矩,也可以无拘无束,没有人抱怨。这就是为什么,安居于禅那的心,有自在。它拥有一口深井,可以从井里得到足够水分,达到可以放开寻想与评估、只留下乐感的地步: 这个时候,觉受成了你的念住之处[vedananupassana-satipatthana] 。色身有充足感。地、水、火、风四元素都有充足感。心这般充足时,什么也不缺。那就是喜。你不再想要四元素了。心在这个喜感中沈浸许久时,好比你把东西长久泡在水里。水必然饱和它。这种喜感是第二禅那。喜感开始动起来时,你就不自在了,好比船开始摇晃时,你想回岸上去。因此,一旦喜感充满身体,你就放开它,只留下乐感与置心一处。当心在乐感中浸泡、达到饱和点时,也把它放开,只剩下一种平等无偏[舍] 的空旷感。心真正达到空性时,它宽敞、明亮。它越沈浸在平等无偏之中,越寂止,升起一种内在光明感。光度强大时,你达到了正念。

*

寻想,是专注于呼吸、不受干扰,它好比种树。评估好比松土、施肥、从根到顶给树浇水。色身好比土壤,会松软起来,让肥料与水渗透到根部。喜感好比那棵树叶色鲜绿,绽放出花朵(喜感有五类(1)一种色身特殊的重感或轻感; (2)色身的漂浮感; (3)凉感或热感; (4)色身表面一种微颤感; (5)色身开始摇动。) 乐感的意思是,身与心寂止,不着五盖。置心一处[心一境] 意思是,对其它事物持中性感,完全寂止于专一目标。这就是佛陀所说,随着戒德而成熟起来的定力,有大善益、大果报的意思。

*

寻想好比站着看窗外。有谁经过,我们知道,但不去招呼 ;他们走过,我们不转头跟着看。我们只站在窗口一动不动。

*

对呼吸作寻想与评估,好比修车技工。心好比总技师。我们开车,必须注意观察,不断检查机械零件,比如方向盘、缓冲器、轮胎、输油管,看哪个部件有磨损、不正常。发现有部件不正常,得立即修。那样,汽车会载着我们安全到达目的地。你在修习定力时,也必须注意观察,检查呼吸是否平缓,作调整,使它舒适。那样你的定力会一步步提高,最后把你带到超世。 ;

*

人们批评你耽于禅那的盲目境界,那也强过无禅那可驻。如果他们说,你就像不出壳的雏鸡,那也好。雏鸡在壳里时,鹰鹫不会冲下来抓它。等它破壳而出时,便成了猎物。

*

人们也许会说你坐着禅定像“树桩”,不要听他们的,因为树桩有树桩的用处。有时它们会长出新枝嫩叶让你吃。不过如果树桩起火烧焦,就没有一点用处了。

*

我们不断地训练心智,它越来越成熟、坚强、锐利,可以直接切开一切。好比刀磨个不停,不可能不快。因此我们修持,应当像磨刀一样不间断。身与心任何部分不健康,要不停的调整,直到获得好的结果。好结果升起时,我们会进入正定。心坚定地确立于当下,置于一处。我们的身与心同时获得力量。色身有力量,意思是无论那里有痛,我们可以调节地、水、火、风元素,产生舒适感。好比修理树枝: 哪根枝丫折断、腐烂,把它剪去,移栽一段新的; 新的断了,再接更多的新枝。我们不断地这样做,直到那株树健康、强壮。

*

心寂止有两个好处: 压制与斩除。如果我们还不能斩除,可以压制。“压制”意思是,心有杂染,但我们不让它烧起来,变成行动。我们控制它。“斩除”意思是,根本不让杂染出现。

*

为了调理心智,我们必须有观察力,看见什么需要纠正、什么需要培养、什么需要放开。如果你只纠正,不做别的,不会成功。只放开,不做别的,也不行。修行要求怎么做,我们就得怎么做。

*

心入定时,不会给经过的任何念头吸引。好比一个人专心工作。路人想与他攀谈,他不会应答,甚至头也不抬。同样地,心真正斩断外在杂念时,必然会专心守着禅定对象。

*

满是杂染的心好比海中咸水。你必须用许多寻想与评估,把心过滤、蒸馏、才能把海水变成雨水。

*

我们每一个人,好比独坐一叶小舟,在大海里漂行,周围是狂风巨浪。有的人漂得太远,根本看不见海岸。有的人上下沈浮,时而看见海岸,时而看不见。这代表那些在重复“佛陀-佛陀”的人。有的人漂得离岸近些,看见了鱼笼、帆船、岸上的绿树。有的人在拼命朝岸边游,还不曾到达。至于佛陀,他就像一个站在岸上的人,不再有海上的危难。他经历过人们正在遭遇的险境,因此有大慈悲,想助我们脱离大海、安全靠岸。这就是为什么,他教导我们修持布施、持戒、禅定,因为这些修持,能把我们安全地拉上岸

解脱的技能 禅那技巧


我们在内心培养佛、法、僧的品质时,不会有苦。使心进入法,各种破坏它的杂染会消失。我们得以逃离苦海。

一旦上岸,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乐趣,因为那里有许多海上见不着的事物。好比进入湄南河口,看见湿地树与鲜绿植物。我们着了迷,于是继续朝内陆走,进入苏胡提路。在那里看见了自行车、吉普车、各色漂亮汽车,于是更激动。有的人沈迷于陆地景象,换句话说,沈迷于禅定中出现的禅相。比方说,我们也许开始能回忆前世。忆起坏事,于是难过起来。忆起好事,便高兴起来。这样会转成渴求,与这个那个的缘起欲望。有的人痴迷过头,以为自己真是禅相里的人物。

如果我们的明辨不够强,无论看见什么,都会败坏洞见[vipassanupakkilesa,观染] ——好比有人看见一辆稀罕的车,激动起来,想进去坐一坐、开动一下,于是不看左右,便奔了过去,跑到路中央给车撞倒,或者撞死、或者断胳膊断腿。费了那么大功夫脱离大海,结果受到迷惑,又把自己置于险境。

但是如果我们的明辨足够强大,无论看见什么,都可以变成尊贵财富[ariya-dhana] 。看见湿地林也有用,可以砍作木柴,自家用或者去市场卖了。杂草丛生之地,可以锄草为田。不休耕,必定有收成。

受禅相吸引,称为“辨识走偏”。如果你有禅相,正确的反应是,要记得评估它,然后依照它的天性放开。不要抓住你看见的事物,因为那一切都是无常。如果你生来贫穷,会为发财的欲望而苦。生来富有,会为守财而苦,怕损坏、怕给人骗走、怕小偷撬门进来偷。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禅相也一样。因此无论你看见什么,必须依照它们的天性放开。把树留在林子里、草留在草坪上、稻苗留在田里。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有自在,因为你知道在陆地上感觉怎样、水中感觉怎样,何时该进、何时该出。你一旦有了技能,可以在水上、陆地旅行,轻松自如。你可以进退无碍。这便称为世间解[lokavidu] 。你可以守着知识,却不卡在里面。你可以住在海里不淹死。你可以住世不沈沦于世——如水中莲叶,水丝毫不能渗入叶中。

*

你做事诚心诚意时,诸事会有成就。比方说,如果诚心守戒,你的戒德会有果报。诚心修定,你的定力会有果报。诚心培养明辨,你的明辨会有果报。我们没有果报,是因为做事不诚心。五戒才五条,都不能清净持守,能指望成什么事? 四禅才四个,我们却继续摸索,找不着它们。有人会管理几百、几千亩田地,我们连四禅也不会,难道不丢脸?

*

如果我们在心念与行为上对佛陀的教导不诚心,那个果报会推着我们离法越来越远。有饥渴、受各种苦痛。因此佛陀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要诚心。有诚心时,即使在世间也有自在。我们知道怎样把苦清除出内心,使色身各处安适。和平与宁静,有赖于心的满足与充实。心有满足,外在的火焰进不来。色身充满念住时,心里还缺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我们想有满足,必须尽量培养定力。喜感会升起。喜感升起时,不给卡着,因为我们知道它不可靠,最终会消退。因此放开喜感。我们放开喜感时,心自在,有乐感。这样的乐与自在感,比喜感更精细、更深刻,没有喜感的动态外相。喜感好比某人看见什么可喜事物,以微笑、大笑表示出来。乐感没有什么外相。它藏在心里,好比某人富有,却丝毫不显出来让人看见。正是这种乐使心宁静。显示在外,没什么意义。这样的乐感使心清凉,使心得休养,引向寂止与宁静。心有宁静时,它会明亮、清晰起来,好比风平浪静的海上,可以看见十里外的船。东西南北,无论哪个方向来什么,不需要望远镜,看得一清二楚。我们的视感比平常要远。维巴沙那,即让我们对世间真相有如实知见的洞见,便是这般升起。

*

如果我们有一只椰子,把它砸开吃果肉,只会饱一次。如果不吃,把它种起来,长成树,结更多椰子,再种起来,最后我们会成为椰树种植园的百万富翁。

如果我们有了钱,只是存起来,不会起什么作用,有一天它会开始不安全。因此我们得布施给佛教,找正确的地方存放。那样它会升起更多的果报。

如果心只达到定力,停滞不前,只会有自在感。我们必须利用那个寂止,来升起明辨。那时候我们才会有最高的喜乐。

*

我们心有内在满足感,与别人交往时,他们也会感到那股满足感。心有痛苦,与别人交往时,也会使他们痛苦。

*

如果我们培养起心力,可以传送慈心,助他人减轻苦痛。但是如果我们不纠正自己,是不能真正帮助他人的,好比一个疯子不能使另一个疯子清醒过来。如果我们自己着火,别人也着火,怎么帮他们? 得先把自己的火灭了,才能助人清凉下来。我们必须“有”,才能“给”。

...查看更多
禅那和禅定的区别是什么
禅那和禅定的区别是什么

佛门中的智慧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的词汇对我们体会佛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很多的师兄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奢摩他、三摩、禅那讲的是什么意思吧!

奢摩他

此云止。涅槃经云:奢摩他,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名能调,能调诸根恶不

善法故。又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来静故。又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贪

欲嗔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

三摩地

(术语)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

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自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禅那

梵语禅那,华言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

相,便能随顺寂灭境界,即是息二边止,义当中观。故经云:zd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

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和禅定的区别是什么

。(息二边止者,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止息、有无等二边


之相也。)

都是修定的心法。实修上都是以持戒为本,以清净本心,入于定中。

当我们在修行和体会的时候,首先就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对我们感悟其中的含义是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我们也可以知道自己修行佛法的功德是什么,对我们改善生活有哪些帮助。

...查看更多
禅那境界
禅那境界

禅那境界

摘自:德宝法师 著 《深度禅修》

随着禅修的逐步深入,你会逐渐经历许多种越来越微妙的境界。你从当下起步修行,不断向前走,就会超越思维与感知的领域。

全部的人类语言、思维都与感知密不可分。我们十分依重视觉和听觉,以此作为主要的感知方式。因为受到感官的甚深束缚,我们对其他事情茫然无知,甚至我们的抽象观念也基于感知。当我们想要说自己理解某事时,通常会说“我看穿你的意思了”,或者说“我听清你的话了”。然而,对于超越视觉、听觉或任何感官之上的世界,“理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我们实在无法准确地谈论这些事情,因为我们通常的观点完全不适用于这些超越思维的东西。而这正是禅那所领略的境界,我们必须用语言将它描述出来,因为这是唯一的交流方式。然而,伴随着我们对禅那境界不断深入的描述,语言会变得越来越具有比喻性。但这仍然无法帮助我们如实地理解禅那,因为我们所拥有的,全部是感知王国的概念。因此,有一点必须谨记于心:我们绝对不能言说全部真理,只有体悟本身才能够揭示真理。

世间禅共有两类:第一类世间禅没有名字,仅仅被依次称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它们被统称为色界禅(material jhanas),能够修入色界禅的修行者被称为“禅悦为食者”。

第二类世间禅被称为无色界禅,因为这些禅那的禅修对象都是纯粹的概念,而不是任何的物质(色)。心灵专注于某个概念之上,直至直接体验到超越概念的禅境。能够修入无色界禅的修行者被称为“得解脱安乐者”。

这两类世间禅之后便是出世间禅,我们将在第十四章予以讨论。

色界禅

进入色界禅会体验到四种境界,这些境界高于我们通常的知觉和感官世界,但它们与感官仍然存在某种联系。我们可以用最普通的语言来描述其中的某些事件和现象,但我们必须记住:很多话都是比喻性的。你可以“看见”自身体验的某些特征,但这并非真的视觉感知。

有些人可以绕开色界禅,仅仅通过内观禅修就能获得解脱。

初禅

证入初禅之后,会发生某些奇妙的事情。你会完全抛弃通常的想法和觉知,心灵忽然会专注于出入息,并安住于此。呼吸虽然继续着,但此时已经不再是“事物”,而仅仅是微妙的念头,酷似记忆或残留的影像。世界隐退了,身体的疼痛消失了。但你此时并没有完全失去知觉,它们只是退居到了幕后。

你止住了纷乱的念头,留在心中的只有善待所有众生的微弱念头。

证入初禅之后,你会感到无比喜乐,心神高度专注。阵阵喜悦之感不断涌起,你也会感到深沉而持久的愉悦。这种喜感可能是身体的感受,可能全身的毫毛会根根竖起。它如同短暂的电光或波浪,再三向你涌来。乐感则较为和缓、平静而持久。

佛陀打了个很好的比方。有个人在沙漠中流浪,因为脱水而濒临彻底崩溃。喜就如他渴望的甘霖或惬意的冷水浴,而乐则如同随后在树荫下的憩息。

初禅的境界通常犹如电光,转瞬即逝,但你可以通过修持,使它持续得越来越久。最终,无论何时禅修,你都能体验到它,并能自主决定何时出禅。在初禅中,感受以喜为主。

证入初禅时,你就阻止住了障碍,并放弃了那些常见的有意识念头。但你还需要放弃其他东西。

二禅

证入二禅时,你甚至消除了出入息的微妙念头。善念的微细念头逐渐消失,此时你的心灵完全没有任何拘于文字或思维的念头。保留在你心中的,仅仅是念头和知觉的微细观照,酷似记忆或残留的影像。二禅以喜为主,同时有乐、正念和禅定。

三禅

很难想象有人会对喜生起厌离之心,但这种事的确会在三禅时发生。喜接近于兴奋,比起更微妙的乐受,它显得较粗糙。三禅之时,你的心灵会更微妙而稳定地转向乐受。

平等心在增长,甚至对最强烈的乐,你也会产生舍心。乐其实只是另外的物质实体,尽管它很精妙,但仍然会将你束缚在思维和感觉的纷繁世界中。此时,如果你不执著于乐,它就会自行消失。

三禅之时,更微妙的乐受不断增强,充盈于你全身的每个细胞之中。你会对佛法生起信心,正念和禅定也不断增强。外在世界也许会消失不见,但身体的感受仍然存在。此时,身体极为安静,出入息也极为微细,这种感受十分美妙。

四禅

四禅时心灵更加寂静,你远离了各种会扰乱深度禅定的心境,甚至包括喜受和乐受。这种远离会自然发生,并不需要任何努力。此时,平等心和禅定变得更加强大。

初禅之时,痛苦的感觉就会消失;而四禅之时,身体的乐受也会消失,毫无任何念头。你的知觉超越了苦受或乐受,而安住于禅定和平等心中,心灵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寂静,身体和出入息也是如此。四禅时的感受,仿佛你已经完全入灭,再也不会醒来。此时,只有事先定好时间,你才能从四禅出定。

在四禅中,正念和禅定结合,形成了能够深入洞见存在本性的高度觉知。此时,你能完满而直接地觉察到世间万相的三个基本特征:苦、无我、无常。从初禅到三禅,你只能粗浅地理解这些特性,但当你安住于四禅的境界时,你就能深入地观察苦、无我、无常。

无色界禅

无色界禅有四种禅境,它们和通常的认知或感官世界几乎毫无关系。普通的言辞已经无法描述它们,因为它们是“无形象”(无色)的禅那。我们可以通过专注于某种物质形象或慈心的概念生起的感受,来证入色界禅。然而,要证入无色界禅的禅境,我们则需要超越所有色界的觉知。

为了证入色界禅,心灵需要不断摆脱各种事物。而要证入后续的无色界禅,你则需要以物代物,将注意力转向更微妙的觉察对象。无色界禅都具备心一境性和平等心,但随着禅境的深入,心一境性和平等心会变得越来越精细。此时,禅定越来越深入而稳定,没有人能够惊扰你,你会在预定时间出离禅定。

无色界禅并不以数字命名,每个禅境都有独立的名字,以描述心灵专注的觉知范围。我们在下文中对它们按数字命名,只是为了显示其次第。

五禅:空无边处

心中出现的任何念头都可以被认为存在于“某处”,就如置身于心灵空间之中。此时,你不再关注心中任何事物的特征,转而关注它所占据的空间。这种无限的空间是你的观修对象

禅那境界


你专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视为某些交流媒介所传递的信号。此时,你不再专注于这个信号,转而关注传送它的承载波(carrier wave)。你将心灵视为空间、媒介、通道或交通工具,并把它作为你的觉知对象。

此时,平等心和心一境性已经完全成熟,你发现自己止灭了所有的色界感知,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扰。尽管如此,物质感觉的最微细迹象依然存在,但你完全意识不到它们。如果你将注意力转向它们,禅境就会因之消失。

六禅:识无边处

对无限空间的觉察需要无限的觉知,因而你将注意力转向无量的警觉(alertness)。此时空无边处的念头消失了,留下来的是无边的觉知,你安住于无边的识之中。

七禅:无所有处

对识无边处的无限觉知没有对象,空寂无物,因此,第七禅之时,你将意识转向这种虚空,并完全专注于空识。此时,你的觉识安住于此虚寂无物之境。

八禅:非想非非想处

对空的觉知仍然是觉知,最终,你的心灵会感到厌倦,力图彻底消除任何觉知,这当然是不可思议的。

此时,你的注意力不再专注于空识,而是转向空无所识的寂静。但如果你心中还存在着想要获得这种寂静或消除空识的最微细欲望,这种转化就不会发生。

证入此禅之时,已经不存在较粗的觉知,但对禅境自身仍然存在着极微细念。

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是获得解脱的绝对前提,无论是修习内观,还是修习禅定,我们最终都要修入出世间禅。它是两条修行之路的交汇点。

在出世间诸禅中,束缚着心灵的根深蒂固的习性枷锁逐渐被斩断了,不曾留下任何痕迹。这是禅修者为脱离轮回所做的最后工作。

这些禅境听起来不同寻常,十分吸引人,不是吗?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这些禅境呢?我们会在下一章解答这个问题。

...查看更多
结语

禅那手印是两手叠成碗状,将拇指指尖相连。将完成姿势的手放在大腿上,切记一定要按照正确的禅那手印去做,这样才能积累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