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七是什么意思

"

用禅宗的参禅方法打七就叫做「禅七」;用净土宗念佛法门打七叫做「佛七」;其它像专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观音七」;专持楞严咒、大悲咒的「楞严七」、「大悲七」等等,都是随修行法门而得名的。所以顾名思义,「禅七」当然是指「用禅宗的方法打七」啰!禅宗的方法也有很多,最普遍的是「参话头」;其进行方式是在禅堂内,以静坐和跑香调和身心来运转方法,达到开发觉性的目的。

禅七是什么意思_禅七怎么打_禅七有什么好处_禅七开示

禅七是什么意思_禅七怎么打_禅七有什么好处_禅七开示

觉与迷──九十九年春季大众精进禅七开示
觉与迷──九十九年春季大众精进禅七开示

觉与迷──九十九年春季大众精进禅七开示

(一)

修行就是要认识自己,要觉悟自己是谁。众生都是在迷,事也迷,理也迷。所谓「迷事」,就是日常生活上所作所为没有方向、没有原则,这就是迷。悟了,在事上也悟、理上也悟,做人做事有一个原则、有一个方向。觉与迷,一般的说法,就是善与恶。

在迷的人不知道修善是一件功德、是一件好事,是我们自己的事,不需要人家知道,这就是所谓的「为善不欲人知」,否则就成了伪善、沽名钓誉。伪善,就是在迷惑当中。悟了以后,知道这是自己的事情,是本分上的事情,做人就是要有人格,这在事上就是悟了,不会做坏事、不会做错事。

以佛法来说,知道三皈五戒是善,就找到一个方向了,这是属于自利、属于消极的。以积极面来说,不但自己要好,也希望大众好,这是在事相方面。在迷的众生,只管自己,不管人家;只为自己的幸福,不管人家的死活,这就是在迷的众生。在理上来讲,要经常检讨反省,这念心不要迷失掉了。哪一念心?就是诸位听法这一念心,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禅宗祖师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般人心当中不是善念就是恶念,不是恶念就是杂念,不是杂念就是无聊,这些都属于众生境界。修行学佛,要把恶念变成善念,杂念变成正念,就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藉由诵经、持咒、打坐,对治当下这念心,这就是悟了的人。理上来说,悟到这一念心,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一般众生不知道佛在哪里,生命在哪里,吉凶祸福在哪里,这念心已经迷掉了,在黑暗当中。这念心起贪、瞋、痴、杀、盗、淫,等于一潭浑水一样,心妄想、颠倒,所作所为都没有善法,这个时候求什么都没有感应,求什么都求不到。因为福德是从善法当中得来的,觉悟是从净心当中得来的。我们明白了,就知道人生就是这么两条路,一个是善与恶,一个是悟与迷。禅宗云:「迷即众生,觉即菩提。」这念心迷惑了,迷失本心,迷失方向,就是众生;相反地,这念心觉悟了,就是菩萨。所谓「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菩萨在哪里?就在返迷为悟,就在净心、定心、明心。从这个方向来努力,就是菩萨。烦恼即众生,明心即菩萨。这念心有体、有相、有用。体,打坐的时候一念不生,什么人都找不到自己;还要检讨、反省心当中的过失,把它除得干干净净,这样心就明了。打七,就是告诉大众心要净、心要定、心要明,有静、有动。

(二)

觉是什么?就是我们本具的觉性,人人都有,没有哪个人没有。不但人有,动物也有,觉性是本具的,本来就有,就称为「本觉」。知道痛痒、冷热……这个觉性每个人都有,只是不觉。

第一个是本觉,本具的觉性、本具的佛性。密宗称为「本尊」,不是另外有一个本尊,而是我们的觉性本自具足、本自尊贵。有些人不了解,自己观想一个佛、观想一个菩萨,认为这是自己的本尊,这是错误的。那是自己所想出来的,是五蕴境界。《金刚经》云:「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想出来的,本来没有,在无中生有,所以,并不是本觉,而是一个幻境。

每个人都有觉,觉性、佛性在哪里?波罗提尊者说:「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觉性在眼睛称为见,在耳朵就称为闻,这是觉性的作用。「在鼻辨香」,在鼻根知道香、知道臭。在舌根,就知道酸、甜、苦、辣。在手就知道拿东西,在脚就知道走路。今天很冷,你知道冷;今天很热,你也知道热,这都是觉性的作用,这是身根对触尘。意根对法尘,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精打细算,这也是觉性的作用。例如,蚊子在脖子上叮一下,觉得痒痒的,马上就知道这是蚊子,这是觉性的作用;假使把蚊子打死,就是觉性迷惑了,就杀生、造了恶业。

心的作用属于生灭,每个人都有。强盗、土匪的心也有作用,他的作用是去偷、去抢……如一般人所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狗急跳墙」,这些都是心的作用。所以,要净化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一般科学、哲学研究这念心的作用,称之为「念力」。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把这念心集中,就能产生作用,就能产生力量,这是心的作用,一般称为第六识。第六识的作用无远弗届,这念心没有阻碍,隔山隔海都影响不了它。例如,自己的亲戚、朋友或孩子到外国或大陆去念书、做事,心当中非常、非常地想念。所谓「母子连心」,想了一段时间,想念到一个程度,也会有感通。忽然有一天,我想念的人好像病了,打个电话连系,真的是生病了!一般人认为不得了,其实,这就是把心收摄、集中以后,心念所产生的作用,如佛经所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但是,心不作用的时候又在哪里?一般人就不知道了。打禅七,就是告诉大众,心不作用,一念不生,在这个地方来保养圣胎,这个才是自己。

「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把这念心放开,则遍沙界;收摄回来,一念不生,就在一微尘。儒家也讲这个道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把这念心放大,充满世界、充满天地;把心收回来,退藏于密,什么人都找不到。

世间人只知道看相、算命、掷筊杯,求神问卜,这是一般的习俗。心专注了,也会有一点点感应,也有相似的境界,这都是心的作用,但并没有真正的帮助。一般人都知道,「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要净心、定心,这样就能在这一生当中找到一个方向;否则,始终在迷惑当中。

(三)

唐朝一行法师,人称圣者,他会看相、会算命,不但会帮人看相、算命,连动物、植物,甚至是花瓶,他都会算,而且算得非常准确。有一次,他预测一个花瓶在某月某日某时就会毁坏,花瓶的主人虽然觉得莫名其妙,但时辰快到了,他就把这个花瓶放在桌子上,找很多人来观察,看看这个花瓶怎么坏?到了中午,主人的儿子在抓鸡,鸡跳到桌子上把花瓶撞倒,花瓶掉下来砸得粉碎。大家抬头往厅堂一看,正好是这个时辰,花瓶真的破掉了。这是一般看相、算命的人望尘莫及的。

一行禅师曾说过几句话:「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看一个人的面孔,五官端不端正?有没有福报之相?就决定你的终身富贵。有的人去找医生整型,想要像佛一样两耳垂肩。佛的鼻子称为宝直鼻,很高挺。现在可以动手术,把耳垂加大、把鼻子垫高。这样好不好?没有用的,甚至还有副作用!佛的相好是善业所感。所以,只有佛受用。

佛经记载,佛的睫毛如牛王像,眼睫毛很长。现在的人会戴假睫毛,看起来也很漂亮,可是,如果不注意,睫毛插到眼睛里,眼睛都会瞎掉。一般人本末倒置,是在迷的众生。在自己身上作假,骗自己又骗别人,没有好处,到最后就是一场空。

报纸上刊登,有一个外国人的牙齿、鼻子都是假的,晚上睡觉时把假牙、鼻子拿掉,他的太太一看,吓得要死,赶快办理离婚手续。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手术修出来的,而是修善得来的。修善法可以改变自己,不但改变身体,还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行禅师会看相、会算命,他知道这些都是未来的果报,但是这种果报是不一定的。你得善报,但做了坏事,恶报又来了;例如,你做了善事得到长命的果报,但做了坏事又变成短命。所以,不要认为看相、算命,就有所依靠,没有这种事情。一行禅师说:「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脸孔就是一尺长,称为「一尺之面」,看你的面相,「天庭饱满,地格方圆」,这是富贵相。但是,相会变,假使心不正,鼻子也会跟着歪,好的就变成坏的。你以为运不会变?会变的。「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不看你的面孔,只看你的鼻子有没有鼻库,正不正?好不好?就知道你这一生的富贵、穷夭、寿通。「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一切都源于我们这一念心,心要定、心要净、心要明,就能得到解脱。

(四)

一行禅师懂得天文、地理,最后他什么都不做了,他还是要修行、打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其他统统放弃了,在修行、打坐?」他说:「你们不知道,心才是根本。不管看相或算命,都是一种公式,从过去累积经验归纳出来的。人生的富贵虽然可以从相当中看出来,但是不离开我们这念心。富贵之命,是前世修善法,今生享用的善报,就像银行里有很多存款一样。」怎么知道今生是富贵命呢?是从「四柱」──年、月、日、时,推算出来的。你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哪一个时候,一查,这是吉时,那就是富贵命,看好到什么程度,从这当中再来区分;如果过去生中没有修善,缺少福报,今生一生下来,年、月、日、时都不好,就是中等命、下等命、贫穷命、短命命。你为什么生在这个时候?前世缺少善法,才会生到这个时候。一行禅师通古博今、博古通今,通得心法,所以知道要赶快修心才是最重要的。

唐朝宰相裴度,年轻时学问渊博,可是时运不济,屡试不中。一次上京考试前,裴度去看相,看相师问:「你有什么期望?」裴度说:「我要上京去考试。」看相师东看看、西看看,说:「你不要去了,因为你会短命。你是短命相,还考得上吗?」裴度说:「你怎么知道我短命?」他说:「你纵理纹入口,凡是这种相的人都会饿死,我看你不要去了。」什么是「纵理纹」?一般称为法令线,就是鼻翼、嘴角两侧的纹路,每个人都有。

之后,裴度到寺庙烧香拜佛,看到凉亭里有一条玉带。这条玉带非常名贵,价值连城,只有达官显贵才有。裴度就把它包起来,坐在那里等候失主。等了三、四个钟头,看到一个妇道人家哭哭啼啼,边走边找。妇人看到裴度就问:「这位公子,你坐在凉亭里面,有没有看到我的玉带?」裴度说:「我正好捡到一条玉带,正在等候失主。你这条玉带怎么会放在凉亭里呢?」妇人说:「这条玉带关系到全家人的性命,我中途上厕所时把玉带放在凉亭里,出来之后又马上赶路,赶了十多里路,才发现玉带不见了。」裴度说:「好,我把玉带还给你。」妇人后来靠这条玉带救了全家人的性命。

裴度再度经过看相师的算命摊,看相师一看,说:「你的相变了!不知你做了什么大功德?」看相师再一看,又说:「你这次去考试,将会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裴度成为唐代的宰相。所以,相会随心转,有善法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了解了以后,不要去看相、不要去算命,而要修善积福,净心、定心、明心,就是这样细水长流,这才是菩提大道。

(五)

佛是「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修一切善而不执着,无善可修;断一切恶,无恶可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能所俱空,最后归于自性,一尘不染,这就是佛。

过去,释迦牟尼佛和舍利弗出外行脚托钵,随缘度化众生。途中,看到一只鸽子被老鹰追赶,鸽子被追到走投无路,看到佛陀在下面,马上飞下来停在佛的影子里。鸽子一停在佛陀的影子当中,就感觉安全、得到保障了,老鹰在上面怎么样都看不见鸽子。所谓「大树底下好遮荫」,佛是无上正等正觉,佛的慈悲、光明,就像大树一样,底下好遮荫。

佛告诉旁边的舍利弗:「这只鸽子在如来的影子当中就很安心,如果鸽子在你的影子底下,它就会惊慌恐怖。」舍利弗心想:「我已经证到罗汉果了,怎么会有这个情形?」佛知道舍利弗心中的疑惑,就说:「你可以试试把你的影子笼罩在鸽子上。」结果,鸽子在舍利弗的影子底下立刻全身发抖。舍利弗觉得很奇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佛说:「如来三惑漏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虽然证了罗汉果,断了见惑、思惑,贪、瞋、痴、慢、疑、邪见没有了,可是你还有无明惑,无始无明还没有漏尽。所以,鸽子在你的影子当中还会惊慌恐怖。」慈悲心是很重要的。举例来说,杀猪的屠夫,走到猪旁边,猪都会跳起来,就是因为杀业太重,一身都是杀气;杀牛的人去买牛,牛都会流眼泪,这是心的感应。人有恶气、有浊气、有善气,一般人不了解,这就是佛经里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打坐的时候为什么要检讨?为什么要反省?目的是用种种法门来对治心当中的烦恼。修定要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才能三惑漏尽。修定还不够,还要有慧,要定慧等持。智慧,就是菩提心。这念心知道瞌睡来了,马上就要对治;妄想来了,马上就要停止。自己要知道打的是什么妄想,是贪、瞋、痴、慢、疑、邪见所起的妄想?自己要知道。假使不知道,怎么去对治妄想?佛经提到,瞋心重的人就要修慈悲观,不杀生,爱护众生。要发大慈悲心,在家居士最低限度要吃三净肉、不杀生,这就是慈悲心。

假使烦恼一大堆,你要知道是什么烦恼。如果是贪心的烦恼,看自己贪什么?贪名?贪利?贪财?贪色?要检讨出来。检讨出来,了解这就是自己心中的病,要把它除掉。否则,就需要修到最高的定──金刚喻定。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定又称为无间道,就像烧香,这一支香燃烧了以后,香烟冉冉上升,当中没有一点空歇。静坐成就了,就是这个样子,这念清净心和香烟一样,当中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就是金刚喻定,这个时候就能破无始无明。

(六)

「异熟」是什么意思?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有的是现在要受报,有的是未来才受报,有的经过几生才受报。每个人都有八识田,必须转识成智,把八识田中的种子转过来或是化掉。种子就是无始无明,必须靠禅定、智慧和自己的悲愿来改变。佛法是很有道理、很有智慧的,要改变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就要定慧等持。

我们平时觉得自己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好像没有了,其实它只是潜伏到八识田当中,由于我们有善法,有觉察、有觉照,有检讨、有反省,有观照的力量,所以它不敢动。慢慢地,这些烦恼就潜伏到八识田中。假使定力高,根本就把它压着,它动也不敢动。

古人有个譬喻,以戒、定、慧防制我们心当中的贼人。戒,就是把贼人找到了,看着他,他就不敢来偷我的东西。定,是把贼人抓到了,戴上脚镣、手铐,关到禁闭室、监牢里面。把贼人关在监牢里,不理他,他还是在,只是他现在不会做破坏的事情,但他还是一个贼人,将来把他放出来,还是会故态复萌。社会上很多坐牢的人,关个几年出来,照犯不误。因为在监牢里面,你没有感化他,他出来又造反。

所以,藉由打坐,把贼人定到八识田中,最后,还要用智慧把它化掉、把它照破,就永远得到解脱,超凡入圣,苦海就变成天堂路了。苦海,就是我们的烦恼,烦恼多如水,像海这么多。要怎么离开苦海?不是等菩萨来救我们,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要把心当中的贼人统统化得干干净净,心水就清凉了,马上就能得解脱。

所以,要定慧等持。什么是定慧等持?坐在这里,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这念心不动如山,这是定。如如不动是石头压草,石头坏了,草又会长起来,所以还需要慧。慧,一个是返照自心,漏尽烦恼;一个是清楚明白的这念心,这是菩提心、无住心。所以,慧当中有定,定当中有慧,就是保任定慧不二的这念心。这念心保养成功了,就是道。假使没有经过一番保养,只是悟到这个理,起不了作用。

为什么起不了作用?因为我们的八识田中有很多种子,蠢蠢欲动,降伏不了。要达到定慧等持、定慧不二,念念分明,「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起初,用善念来降伏恶念,到最后善恶两亡,不但恶念不起,善念也了不可得,只有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解脱,就是无上菩提。直截了当告诉诸位,我们打坐就是要保持定慧不二的这念心,这就是真功德。

我们现在是古镜蒙尘,打坐就是要把尘劳擦掉,没有别的。尘劳擦掉,心中就光明、自在。过去,茶陵郁禅师悟道后说:「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从过去到现在,我们这一念心被尘劳封锁了,现在心净、心明,尘垢没有了,就得到解脱。

(七)

为什么要打禅七?为什么要定心、净心、明心?这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一切都在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哪一念?就是诸位听法这一念心。所以,这念心很重要。禅宗祖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什么意思?修了这么大的福报,为什么说修行无益?因为即使是有福报,生生世世都在人天享福,但是,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又要受轮回,这是不是跟作梦一样?所以,除了修善,还要净心、定心、明心,还要检讨反省,漏尽心当中的烦恼,这就是菩萨行。

修行学佛,这条路走对了就有保障;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南辕北辙。我们修行总是有一个道理、有一个根据、有一个方向,这一生做多少算多少,点点滴滴地累积,广集福慧资粮。大众受三皈五戒、护法护教、出钱出力、禅修静坐,这都是菩萨行。

现在时间不多,明天就解七了,在这里即使没有大彻大悟,最低限度我们人生这条路找到了,不但不会走错路,而且不会走远路,走一步就离成佛近一步。佛经里讲,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不但是人,一切动物都有,这是本具的觉性。虽然觉性本具,但看看现在觉不觉?现在开始觉悟就是始觉。社会上一般人听都没听过,这是不觉、迷惑的众生。诸位是始觉,已经开始觉悟了,要继续按照这个方法用功,细水长流。回到家庭、办公室随缘用;静坐就是专修,道场也是专修。

从始觉开始,慢慢进步,就是观行觉。起了烦恼,马上知道检讨反省,这就称为观行。到达这个阶段,做什么事情都不会走错路,都不会错误了。修行并不是得到什么,而是看看自己的贪心有没有减少?瞋心有没有减少?痴心有没有减少?慢心有没有减少?心得到清凉没有?这些自己都知道。假使没有,就赶快用功,要在心地上用功。一般人不知道观行,你骂他一句,他骂你两句:「我为什么要让你?你要注意喔,我已经在忍耐了,忍到忍无可忍,就赏你几个拳头、捅你一刀了!」这就是没有观行、没有觉悟。

假使我们进步了,你骂我一句,我笑一笑:「唉!不会跟你一般见识

觉与迷──九十九年春季大众精进禅七开示

!你是迷惑的众生,等于三岁小孩一样。」三岁小孩骂我一句,天天骂我,天天打我几拳,心想:「这是小朋友,你好!你好!」这就是观行觉的境界。如果他骂、你也骂,他打、你也打,那你和他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那修行就白修了!


我们现在是始觉,第二步是观行觉。观行有了功夫了,再进一步是相似觉,跟佛菩萨有点相似了。动静闲忙都能作主了,感觉身心很平静、很轻安,这是第三个,相似的境界。继续再用功,达到分证觉,「烦恼分分断,真如分分现」,就登地了,从初地、二地、三地……十地满心,一直到等觉。弥勒菩萨就是等觉菩萨。到最后是妙觉,就跟如来一样,无上正等正觉。

「万丈高楼从地起」,说来说去都是这一念觉悟的心。要悟到这念心,悟了以后还要修。修,还要步步为营、细水长流,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社会上有一些人胡言乱语,说自己是什么菩萨转世、如来转世,「只要摸一下,你就成道了」,或是「梦到如来传佛心法,我就开悟了。」这些都是骗人的,没有这种事情!修行学佛,必须点点滴滴,一步一脚印。

《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道理上可以顿悟,顿悟什么?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在哪里?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就是佛性,不要怀疑,直下承担!这是理。悟是悟了,现在悟了,一出禅堂又什么都不知道了,又和以前一样迷迷糊糊。这就是理上虽然悟了,但没有去保养,没有经过长期的磨炼,没有漏尽自己心当中的无明和烦恼。

有很多学者一看到佛经上说「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在哪里呢?「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就认为:「那我也有啊!好,不用修了!」这是自己害了自己。悟到佛性,还要保养,这属于修道位。保养成功了,才能得到解脱,所谓「大觉圆满」。这些理我们都要了解,了解以后才会如坐春风。

(八)

道就在心中。降伏自己的妄想,净化自己的心,要广集福慧资粮,细水长流。《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就是刚才所说的这个理,虽然是明白了,可是心当中还有一大堆的烦恼无明没有净化,所以现在就要下功夫了,诵经、持咒、参禅、念佛……念无可念,由有念归于无念,万法归宗,归于自心。

「理则顿悟」,悟到什么?悟无所得,悟无所求,悟心本具,凡夫心就是佛性,不要另外去找。我们现在是凡夫心,里面有渣滓、有烦恼、有垃圾,所以要清净凡夫心,不要染着。经云:「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我们现在这念心要净化,净化这念心,就属于修道。

悟,悟无所得,本自具足。有很多人说自己开悟了,你问他怎么开悟的?「我打坐见到一团光明,啊!我悟了!」「我晚上睡觉梦到菩萨给我指点,我开悟了!」这不是悟,这是一种境界,是光影镜头。真正开悟的人,这念心时时刻刻、二六时中、分分秒秒都在,如傅大士所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每一天佛跟我起床,晚上又跟我一起睡觉,就是这念觉性。究竟佛在哪里?「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讲话、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这就是开悟。悟了以后,还要悟后起修,才是真修,这是属于修道位。

「乘悟并销」,连悟了的这个心也要放下,它是现成的,烦恼心就是菩提心。假使还有「开悟」这念心,就等于没有悟。悟了以后还有事情做,要慢慢沉淀这念心,要把心当中的渣滓化掉,这就是悟了以后的工作。这念心每个人都有,没有哪个人没有,所以遍地都是菩萨、人人都能成佛。你悟了以后就是这种感觉,佛就是这个觉性,每个人都有。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事」,是指心当中的执着、贪爱、无明、烦恼……要慢慢净化,还要很长的时间,这是心路历程。悟了以后,会觉得人生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生命是无穷尽的,就找到一条新生、光明的无上菩提大道。

诸位明天就回到家里去、回到办公室去,每天早晚要诵一部《金刚经》,诵了以后,静坐二十分钟,这是最起码的,这样才对得起自己。所谓「静中养成,动中磨炼」,不论是动、是静,都有好处,动也是修行,静也是修行。在禅堂里打坐是静中保养,回到家庭、办公室、学校,要面对现实,是动中磨炼。

动、静是不相妨碍的,我们在禅堂里打坐、行香、跑香,不外乎是调身、调心。坐久了身体不舒服,要动一动;坐久了,我们这个心有昏沈,或是容易打妄想,就起来动一动。要坐就坐,要行就行,要跑就跑,要止就止,这是心的作用。无论是动、是静,是体、是用,就是要能控制自己,要能作主,念念分明,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打坐的时候,善念、恶念统统放下,保持无念,如《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现在还是用一样的功,说不定下一个钟头就坐到一支好香。好香也不要求,就是这样子坐。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查看更多
虚云老和尚禅七开示
虚云老和尚禅七开示

虚云老和尚禅七开示

这里的大和尚(苇舫法师)很慈悲,各位班首师傅的办道心切,加以各位大居士慕道情殷,大家发心来打静七,要虚云来主七。这也可说是一种殊胜因缘,只以我年来患病不能多讲。世尊说法四十余年,显说密说,言教已有三藏十二部之多,要我来说,也不过是拾佛祖几句剩话。至于宗门下一法,乃佛末世升座,拈大梵天王所献金檀木花示众,是时座下人天大众皆不识得,惟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咐嘱于汝。’此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下承当之无上法门,后人笼统,目之为禅。须知《大般若经》中所举出之禅,有二十余种之多,皆非究竟,惟宗门下的禅,不立阶级,直下了当,见性成佛之无上禅,有甚打七不打七呢,只因众生根器日钝,妄念多端,故诸祖特出方便法而摄受之。此宗相继自摩诃迦叶以至如今,有六七十代了。在唐宋之时,禅风遍天下,何等昌盛。现在衰微已极,惟有金山、高旻、宝光等处,撑持门户而已。所以现在宗门下的人材甚少,就是打七,大都名不符实。昔者七祖青原行思问六祖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思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思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六祖深器之。现在你我根器劣弱,诸大祖师,不得不假方便,教参一句话头。宋朝以后,念佛者多,诸大祖师乃教参‘念佛是谁’。现在各处用功的都照这一法参究。可是许多人仍是不得明白,把这句‘念佛是谁’的话头放在嘴里,不断的念来念去,成了一个念话头,不是参话头了。参者参看义,故凡禅堂都贴著「照顾话头’四字,照者反照,顾者顾盼,即自反照自性。以我们一向向外驰求的心回转来反照,才是叫看话头。话头者,‘念佛是谁’就是一句话,这句话在未说的时候叫话头,既说出就成话尾了,我们参话头就是要参这‘谁’字未起时究竟是怎样的。譬如我在这里念佛,忽有一人问曰:‘某甲!念佛的是谁啊?’我答曰:‘念佛是我呀!’进曰:‘念佛是你,你还是口念,还是心念?若是口念,你睡著时何以不念?若是心念,你死了为何不念?’我们就是对这一问有疑,要在这疑的地方去追究它,看这话到底由哪里而来?是什么样子?微微细细的去反照,去审察,这也就是反闻自性。在行香时,颈靠衣领,脚步紧跟前面的人走,心里平平静静,不要东顾西盼,一心照顾话头;在坐香时,胸部不要太挺,气不要上提,也不要向下压,随其自然。但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单单的照顾话头,不要忘了话头。不要粗,粗了则浮起,不能落堂;不要细,细了则昏沉,就堕空亡,都得不到受用。如果话头照顾的好,功夫自然容易纯熟,习气自然歇下。初用功的人,这句话头是不容易照顾得好的,但是你不要害怕,更不要想开悟,或求智慧等念头。须知打七就是为的开悟,为的求智慧,如果你再另以一个心去求这些,就是头上安头了。我们现在知道了,便只单提一句话头,可以直接了当。如果我们初用功时,话头提不起,你千万不要著急,只要万念情空,绵绵密密的照顾著,妄想来了,由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想来了,我总以觉照力钉著这句话头,话头若失了,我马上就提起来。初次坐香好似打妄想,待时光久了,话头会得力起来。这时候,你一枝香可以将话头一提,就不会走失,那就有把握了。说的都是空话,好好用功吧!

...查看更多
结禅七偈
结禅七偈

四十六、结禅七偈

从今以后,重新做人,不在人我是非上用功夫,要发大菩提心。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六日于万佛圣城万佛殿

今日圆满十禅七,

改头换面发菩提;

常握金刚智慧剑,

纵横南北与东西。

今天是十个禅七圆满日。我们往昔如何,不要去管它,只要从今以后,重新做人,改头换面,重头再练,跟以前的贪心鬼完全不同,不像以前尽在人我是非上用功夫,而要发大菩提心

结禅七偈


常常握着金刚王智慧宝剑,不要愚痴,不愚痴就不会做颠倒事。为什么颠倒?就因为愚痴无明,昏昧幽暗。应该时时拿着金刚智慧剑,纵横南北与东西,遨游天下,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也就是无人无我,无拘无束,大自在无是无非的境界。

...查看更多
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禅堂甲午年禅七共修法会圆满解七
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禅堂甲午年禅七共修法会圆满解七 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禅堂甲午年禅七共修法会圆满解七

厦门南普陀寺禅堂甲午年禅七共修法会起七仪式

起七仪式

则悟法师领众坐禅

本次禅七共修法会圆满结束,如期举行解七仪式

恭迎则悟法师为解七仪式主法

2015年1月10日(农历十一月二十),福建省厦门南普陀寺禅堂甲午年禅七共修法会圆满,如期举行解七仪式。

当天上午7时50分,南普陀寺副寺兼衣钵弘来法师传解七牌至禅堂,两序大众分立佛前“八字”排班,恭迎厦门佛教协会会长、南普陀寺方丈则悟法师为解七仪式主法。

自2014年12月28日起,为期十四天的禅七法会中,四众弟子精进办道。期间,礼请南普陀寺班首能元法师等为大众开示打禅七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希大众皆能如理如法的将心安于道上

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禅堂甲午年禅七共修法会圆满解七


解七之际,则悟法师再次勉励大众开示说:“昔日,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拈花传法予迦叶以来,到达摩祖师、直至六祖慧能大师,祖师们一代代将心法传开来,“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便成为禅门的主要特色。禅堂乃大众用功办道、了生脱死的地方,古来有选佛场之说,进了禅堂,就是进了成佛之门。既然来打七,就应当歇去万念,放下外缘,专精用功。你不放下,坐在这里最多就是养生,最多就是种个善根,这都是世间法,离出世法还差的远。歇诸外缘,万念不生,即是佛心;万念一生,即是妄心。

则悟法师继续告诫信众:禅七虽然告一段落,但修行还要继续,所以还要按照七支坐法的要求,调心、调身、调饮食等等。修行如聚沙成塔,不可操之过急,要有正确的心态,发菩提心、长远心,精进不懈;同时,要亲近善知识,在善知识的引导下修行才不会走错路。

则悟法师最后开示大众:解七,是修行的开始,希望大家把禅七经验和心得带回去,带到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花一点时间继续坐、继续参,并且还要善巧方便的影响周边的人共同精进,共同走向成佛之路。最后,祝福大家在修行的道路上,圆满解脱,无有障碍。

...查看更多
结语

禅七就是修行者集中在禅堂,以七日为期,严格修行,克期取证的一种修行方式,而且禅七的好处是非常大的,但是一定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