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教派。梵语摩诃衍,汉译为大乘,即世间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大乘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老师: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个很大的问题,过去也常常说。佛陀教法分为三乘:人天乘、小乘、大乘;或者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一佛乘。五乘的分法是最后的一佛乘相同于三乘中的大乘;五乘把三乘细分了,其中人和天分开,小乘也分为声闻和缘觉两个部分。
人乘是怎么做得现世福报,比如怎么求现世财富,怎么得现世健康,怎么去做才能再世为人?毕竟很多人并不会马上理解生命在六道里轮回的部分,也不会理解轮回的种种苦,所以有的人还会求再为人,在人的层面如何如何。这部分人佛陀当然也不弃,引领他们获得利益,给他们方法获得利益。
天乘就更厉害了,怎么做能投生天上,怎么样能获得天福,怎么做能保住天寿,怎么做能获得更殊胜的快乐?这一大部分是天乘要涉及的。佛陀住世的古印度很多外道修行的目的仅止于投生天上,所以天乘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天道分的非常细,有二十八层天,分三大部分:有修福投生、有修禅投生、有修空投生的。想投生到不同的天上就要凭借不同的业力行为,当有人仅仅是希望投生天上,结果去了四天王天,佛陀会告诉他忉利天更厉害;有人投生忉利天了,佛陀就会告诉他还有更厉害的,更快乐的地方,以这些利益引领这类人前进。到合适的时候佛陀会告诉他,天道也在轮回里,天福也早晚会有一天享尽再入轮回。
小乘分声闻和缘觉。声闻乘的结果是阿罗汉,缘觉乘的结果是辟支佛。小乘修行最高能达到辟支佛,但是不能契入菩萨乘,也就是小乘和大乘还有本质区别。
声闻是听闻佛陀讲法而成就的阿罗汉。从一果阿罗汉到四果阿罗汉共四段进程,不同的阶段要修持的内容也不同,一果、二果虽然都是圣人,但是还没有严格意义地出轮回,所以一果、二果还需要在六道转,完成到达三果的修行。到三果阿罗汉了,就不再需要投生轮回了,在生死里也仅当下一生,可以不再入轮回,但是又不是真的修完毕,在其他环境没有地方可待,就在色界天的最高五层中修持,以达到四果境界。到了四果阿罗汉就可以彻底的出轮回了。
小乘修行根本目标是对治自己的见思二惑。一果阿罗汉要破除三界共八十八品见惑,在见上没有错误才可以成为一果阿罗汉,所以一果阿罗汉必须在天眼的层面。如果这个人没有天眼不可能成为一果阿罗汉,因为他不可能看到三界的所有事物,自然也无法破除三界事物的干扰和错误
二果到四果阿罗汉要做的是在见惑破除的基础上去破除思惑。也就是思维上的错误,三界思惑共八十一品,这个是刚性的,不是瞬间就能跨越的。三界的思惑如果都能破除,是要在思维层面下很大功夫的,所以才有在色界五不返天修行的情况出现。
如果我们不能启动自己的思维,无法自己思维佛法,不可能达到二果阿罗汉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修小乘佛法不肯自己思维,完全照搬照抄其他人的说法见解,就算把所有经文都背下来,也不可能成为二果阿罗汉。
到达四果阿罗汉就是已经破除了八十八品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在见思两个方面不再有疑惑,这两个方面也不会再给他制造麻烦了。
到四果后就是要看心、守心,让心避免十二种粗重的心动,这十二种心动是牵引投生十二类生命的源头。不动这个心就不会投生对应的环境,所以可以不入轮回了。
小乘的最高境界就是辟支佛的境界。到了这里必须要有慧眼了,也就是在慧眼层面以上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辟支佛。慧眼是一个什么状态?他在任何事物上都可以看到灵灵闪烁的智慧在其中。就像六祖惠能,初听旅客念《金刚经》,随后说到“心内常生智慧”,这种状态就已经是慧眼层面了。也就是在任何处、任何事、任何思维、任何见、任何触中都可以发现其中的智慧。这种人确实应该算是根性很利的,可能有的同修是这样的人,不过这种人比例真的不高。那些老实、听话、肯干的人,能成阿罗汉,要想上升到辟支佛果没有自己的久修善根是无法企及的,也就是想修到辟支佛果没有长久的铺垫是没希望的。所以小乘的修行,乃至现在很多人提的小乘,一般也是到阿罗汉果就止步了,因为再上就不是靠几生几世的修持能获得的了。小乘到了阿罗汉是天眼级别,到了辟支佛必须是慧眼级别。
大乘和小乘拼的地方也不同,小乘拼自己修行,看心、守心做好就可以了出轮回。大乘不止于此,大乘是以慈悲心为基础,菩提心为方向。也就是说小乘就算到了辟支佛果也无法启动菩提心,勉强可以有慈悲心,但是想落实菩提行真的没有这个能力。
于是阿罗汉的慈悲心体现在他的无言,他没办法说话,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可观察八万劫内的生死因果,无法观察到更远的源头,所以他不敢说话,因为不知道这事是怎么回事,说了担心说错。我们知道佛陀收了一个老人出家,这老人被很多阿罗汉拒之门外不收他出家,阿罗汉们在八万劫内没看到此人的一丁点的善根所以不收他出家,而佛陀收了,因为佛陀看到此人在无量劫前在某佛前发愿,有这样的一个前缘。所以阿罗汉的慈悲在于忍,要忍着不说、忍着不动心、忍着不去表达、忍着看大家随自己的业力前行。就算前面有大坑阿罗汉也不能说,因为这是本人的业力使然,必须要去经历这些,不经历,不能醒,所以干扰他人的因果进程是不慈悲的。
辟支佛也有慈悲心,但是也无法表达,因为他没办法表述圆满。而辟支佛就嚣张了,他体现慈悲的手段可以比阿罗汉多,他可以在身体的周围释放出非常多的神咒,就像我们看动画片看到的那种如飘带一样的咒轮,辟支佛以流露这些神咒等等来利益大众。
大乘的慈悲是以法眼基础去做的,也就是大乘的慈悲是以授法为主体。比如一个烦恼要如何解除,以什么方法破解?这是大乘要研究的对象。如果面临了种种烦恼都解不开,就不是在走大乘的路了,所以大乘不同于小乘的不入轮回,大乘的玩法就是要入轮回,在生死里体会那么多烦恼痛苦,理解那么多痛苦烦恼,才能真地感受众生的痛苦,从而激发大慈悲心,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有人说“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可是菩萨道不是在人世间受苦遭罪就完毕了,而是在受苦遭罪的同时要能在其中体会,并且破解这些痛苦烦恼。所以我说过:“你所面临的痛苦烦恼,不只是你自己的,还是众生的。”你能解决了这个烦恼,才能把这个方法告诉给同样痛苦烦恼的众生,帮助他们也解决这个痛苦。如果我们没有手段没有方法,众生的痛苦解除不了,这个菩萨道就是还没走到位,这个菩萨道还没抓到精髓。
于是大乘的根本就是在于:在生死的体会感悟中、在烦恼和痛苦的磨练中掌握解决的方法,并能以此方法开解此类众生,这是大乘的根本。有的人有了方法没有慈悲心,也就是把法握着,看到众生有苦有求了也不肯伸手,这就不合适了。
所以大乘的门槛在慈悲心,大乘的根本在于传递解脱的方法,而大乘的目的并非是自己不入生死、不再受轮回,而是以慈悲心帮助更多众生也同样不受生死、得到快乐。这是大乘的正常心态,这样的大乘才契合佛乘,才适合叫做一佛乘。我们看看佛陀的行做,对十方众生、九法界一切众生完全的帮助,完全的利益,有什么样的要求就给予什么样的帮助,佛陀是在救度一切众生,那么菩萨道就是在学习救度某类众生。什么时候菩萨道能做到对九法界众生都能救度了,就能叫做真正的一佛乘了;什么时候对十方众生都能救度了,是需要有大慈悲的心量了。所以慈悲心是根基,但是如果只有慈悲没有方法能传递,这个慈悲也是空慈悲、假慈悲、样子慈悲。
严格来说大乘行者是佛子,是佛陀的儿子,是佛陀的亲子,因为这孩子和爹更像;而小乘好像是抱养的,怎么养也不是一条心。大乘的目的和行做标准与小乘是截然不同的,并不是以求自己安乐为根本出发,而是以救度自己的痛苦为出发点,能救度更多众生同享快乐,所以大乘和小乘表面上看是差着慈悲心,但是若深说完全是不同的。
金刚经是属于大乘佛法的,而且金刚经中也有很多的内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师兄在修行的过程中,就是要去多多的了解有哪些内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样我们也会知道诵读金刚经的好处有什么,下面我们就去了解一下吧!
1:大家在知道如何念诵金刚经 之后,就可以天天诵读,而且每天念金刚经,是可以破除大家眼前的迷雾,让大家更加清晰的看清自己,也会有什么困难的时候打倒大家。
2:每天读经书,大家的福慧福报也是会有所增加的,这样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会越来越幸福,也会非常的顺遂。
3:而且读金刚经也是可以消除大家的业障,罪业会给大家的省会带来很多的烦恼的,和不顺,所以大家是一定要尽快消除的。
4:在诵读过金刚经之后,大家的心态和心境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大家的心会越来越平静,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很快的冷静下来,寻找解决的办法。
《地藏经》是大乘佛法,它清楚地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许多人在修持《地藏经》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担忧的事情,怕自己的读《地藏经》的时候,犯下什么忌讳,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其实,你是不用有这些有这些忧虑的,大乘佛法都是度化众生的,不管是什么人,只要知道怎么读《地藏经》,都是能够修的很多福报的。那么要怎么读《地藏经》才合适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一、恭敬心、菩提心
诵《地藏经》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恭敬对待,还要有菩提心。我们学习《地藏经》就是为了能够从苦难之中解脱出去。如果你愿意利益广大的众生,那你修持《地藏经》的效果就是非常好的。
二、回向
三、注意诵经的质量
有些人在诵《地藏经》的时候,总是想着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做到念诵多少经文的目标,想着自己念完以后就能尽快许愿,实现自己的所求。我们诵《地藏经》是在修行,而不是在做任务,所以,在诵经的时候,不要念的太快,自己都很难听清楚。如果你念不清楚,过来听经的众生都是听不懂的。
虽然念《地藏经》是有方法的,但是你诵经的时候,还是会有违缘出现的。当你的违缘出现了的时候,你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果你能坚持诵读《地藏经》的话,违缘就会自然消除的。
...查看更多编者按:如今各地寺院或信众组织的放生活动非常普遍,但放生究竟有哪些经典依据?放生有何等功德福报?合理放生应当采取何等方式?古代高僧怎样看待放生?历代政府又是何等态度?
戒杀只是消极善行,放生才是积极善行。(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沙弥慈心救活群蚁,夭折命运顿时改变。(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能够既戒杀又放生,当然功德也会倍增
《杂宝藏经》卷四记载:有一沙弥的师父见他七日之内寿命将终,要沙弥返回俗家,七天之后再来,但没有说明原因。他在返家的路上看到一处池塘缺口,池水灌入池边的蚁巢,众蚁慌张夺路逃生。但是蚂蚁逃生的速度哪有池塘缺堤那么快速?眼看无数蚂蚁即将淹死,沙弥就用自己的袈裟包上土,把池塘缺口堵住,救活了所有的蚂蚁。过了七天,沙弥在俗家玩得无聊,又回到他师父跟前。师父一见觉得惊奇,问他这几天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沙弥以为师父说他犯了戒做了坏事,非常恐惧,答说什么也没做。师父是罗汉,即用天眼观察,知他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那就是救起被淹的蚂蚁。后来这位沙弥转夭为寿,得以长命终老。
《梵网戒经》是放生的理论依据,《金光明经》则是开设放生池的依据,其他大乘经如《六度集经》卷三有放生记载,而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记》卷九也讲到雁塔的故事。传说在中印度摩揭陀国有一个小乘的寺院,住着若干小乘比丘,他们本来不禁三种净肉(所谓三种净肉,是指不见为己杀、不闻为己杀、不疑为己杀的肉类)。有一天一位比丘没有得到肉,正好有一群雁从天空飞过,他就向雁群祷告说:“今日有僧缺供,大菩萨你应该知道时间了。”雁群应声自动坠地而死,比丘本来不信大乘,不相信雁是菩萨,所以用戏言来调侃大乘,想不到那一群雁就是菩萨显现而来感化他们的。小乘比丘惭愧不已,互相传告,“这是菩萨,何人敢吃?从今以后,应依大乘,不再食三种净肉”,并且建塔营葬雁体。
可见,放生是从戒杀而衍生的,也可以说戒杀的进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杀仅是止恶,是消极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积极的善行;如果仅仅止恶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因此在中国,从北齐萧梁以来便提倡断肉食、不杀生,且放生的风气也从此渐渐展开,从朝廷以至民间,由僧众而至俗人,都以素食为尚。历代政府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数日也定期禁屠;而从中央以至地方,或者为了祈雨禳灾,也都有放生禁屠之举。如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屠杀生命以祭祀宗庙;梁代慧集比丘自燃两臂,游历诸州,以乞化所得赎生放生;隋天台智顗大师发起开筑放生池,为被放的鱼类讲《金光明经》和《法华经》,又购买各类粮食饲予鱼鳖;陈宣帝时,敕国子祭酒徐孝克撰写《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这是中国有放生池及放生会记载的开始。此后由唐至宋及明,无不盛行放生。如唐肃宗时,刺史颜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宋朝的遵式及知礼两位大师,也极力提倡放生。明末莲池大师云栖袾宏,是历代高僧之中提倡放生最积极的一位。他在《竹窗随笔》中有《如来不救杀业》《食肉》《斋素》等文,又在《竹窗二笔》中写有《衣帛食肉》《戒杀延寿》《放生池》《医戒杀生》《因病食肉》等篇,在《竹窗三笔》中也有《杀生人世大恶》《杀生非人所为》《人不宜食众生肉》等文,鼓励戒杀放生。除了素食的文字之外,他也写了《放生仪》及《戒杀放生文》,以备大众于放生时对所用仪式有所依准。在现代人中,有弘一大师书、丰子恺画的《护生画集》计六册;另有一位蔡念生运辰居士,一生提倡戒杀放生,他编集了历代有关动物也有灵性和感应的故事成为一书,名为《物犹如是》。
大乘佛法既大乘与佛法,大乘:谓住大乘法性;为令自他证寂灭故;不由师教,发正愿已;修方便行;佛法: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成实论卷一举出六种‘佛法’之同义语,称为佛法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