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罗菩萨(GreenTara)梵名Tara.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绿度母、多罗观音,共有二十一尊,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二十一尊多罗菩萨之一,此尊现少女相,全身绿色,一面二臂,现慈悲相。头戴五佛宝冠,身佩各种珠宝,着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示庄严;坐菩萨座于莲花月轮上,右足呈蹍踏状,左足蜷屈。右手向外置于右膝上,作施愿印,持乌巴拉花,左手置于胸前,亦持乌巴拉花。修持此尊密法,能断生死轮回,消除一切魔障、业障、病苦,消灾、增福、延寿、广开智慧,凡有所求,无不如愿成就,且命终往生极乐世界。
多罗菩萨(Green Tara) 梵名Tara. 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绿度母、多罗观音,共有二十一尊,皆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又译为多罗母、多罗佛母、度母、救度佛母。佛教认为衪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女性菩萨,因此,有时经论、典籍又称作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二十一尊多罗菩萨之一,此尊现少女相,全身绿色,一面二臂,现慈悲相
多罗菩萨是汉语传统译词,是在唐、宋时代,由梵语直接音译成汉语,由於梵语「Tārā」含有多种意思,在翻译上符合「五种不翻」之一的规则,所以直接音译「多罗(菩萨)」,而没有采用意译,包括玄奘大师、不空大师、法贤大师等都是翻成多罗菩萨。日本、韩国、越南佛教界仍延用此译词;但华人文化圈因受藏传佛教的佛典藏文影响,反而较少人用此译词,多用「度母」或「救度佛母」。
有人以为汉译的多罗菩萨一词当中,用「菩萨」位格来作称谓,是汉传独有情况;其实在《藏文大藏经》中,也有用「菩萨」位格来作「度母」称谓的例子。据说,白多罗菩萨和多罗菩萨是观音菩萨的两滴眼泪所化现。多罗菩萨,是一位救世大菩萨,她坐在白色的莲花座上,依其本誓,是观世音菩萨因慈悲天下众生,伤心时掉下眼泪的变化身,所以是最慈悲的。
《多罗菩萨本源记》说:观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已普救了无数众生,可是有一天,菩萨用她的慧眼观察六道,发现受苦的众生并未减少,顿生忧悲,双眼流出眼泪,眼泪变成了莲花,莲花又变成了多罗菩萨,接着又变出了二十一尊多罗菩萨。《多罗菩萨颂》:二十一多罗菩萨是多罗菩萨的不同事业所化现的佛母,多罗菩萨则是二十一多罗菩萨所有功德的总摄聚集。
...查看更多藏传佛教的度母,与汉传佛教多罗菩萨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多罗菩萨的经典,包括源流、名称、咒语,因众生的因缘不同,而有不同的示现。因为现今修持多罗菩萨法门者,多依藏传的经典修持,而在汉传佛教中不空三藏的《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的多罗菩萨心咒和藏传佛教的绿度母心咒完全相同,故在此依《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略作介绍。
修持多罗菩萨法门的少分功德,经中提到包括:人天果报,满足菩萨地,求见观音、势至菩萨等都可以满愿。另外经中说到:「若于三时中,寂静心无染,一心常念诵,速疾满六度,具足如来藏,涅槃及实际,光明不坏身,无等等三昧,坐于金刚座,转无上法轮,开人天之眼,修行多罗故,如上皆满愿。」
修持多罗菩萨法门也可以开展智慧,经中说:「欲悟陀罗尼,仪轨诸方便,了义及修多,甚深之理趣,及息三有苦,当诵洛叉遍。」也说到:「问决诸疑惑,随事皆晓了。」以及求延寿命,丰富的财宝这些等等,只要依照经中所说方法修持,都可以满愿。修持多罗菩萨法门,既然连成佛利生的大愿都可以成就,何况世间一般的果报。但世间的快乐总是无常有限,我们应该不耽着于世间的快乐,而为了能够利益一切的众生,祈求往生净土及成就佛果。
伟大的文殊师利菩萨是诸佛之师,而多罗菩萨则是诸佛之母,经中提到:「多罗大悲者,一切之慈母,天人及药叉,无一非子者,故号世间母,及与出世间,观音大势至,金刚与善才,文殊须菩提,慈氏与香象,月光无尽意,离垢虚空藏,妙眼及大慧,维摩等菩萨,皆是多罗子,亦是波若母,三世诸如来,一切摩诃萨,无一非子者,皆称是我母,慈育诸有情,安载如大地
多罗菩萨(梵语IAST:Tārā;多罗,意为“眼”、“妙目睛”、“瞳子”、“极度”、“救度”;藏语:???????;Drolma;卓玛,意为“救度”),又译为多罗母、多罗佛母、度母、救度母。佛教认为多罗菩萨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女性菩萨,因此,有时佛教经论又作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多罗菩萨是汉语传统译词,是在唐、宋时代,由梵语直接音译成汉语,由于梵语“Tārā”含有多种意思,在翻译上符合汉传佛教“五种不翻”之一的规则,所以直接音译“多罗(菩萨)”,而没有采用意译,包括玄奘大师、不空大师、法贤大师等都是翻成“多罗菩萨”。
现在日本、台湾、韩国、越南、蒙古佛教界仍延用此译词;但华语圈因受藏传佛教的佛典藏文影响,也有不采用此译词,而采用“度母”或“救度佛母”。有人以为汉译的多罗菩萨一词当中,用“菩萨”位格来作称谓,是汉传独有情况;其实在《藏文大藏经》中,也有用“菩萨”位格来作“度母”称谓的例子。多罗菩萨的信仰在古印度时代就非常的流行,包括从那烂陀大学遗迹所出土的佛菩萨像中,有很多就是多罗菩萨像,现在的菩提伽耶大觉塔上,还是保留雕刻的多罗菩萨像。
在汉传佛教中,多罗菩萨被认为观世音菩萨的其中一尊,是从观世音菩萨目光所化现的女性菩萨,而称作“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或称作“多罗菩萨”。在藏传佛教中则认为是观世音菩萨悲泪所化现的女性菩萨,而称作“多罗母”、“多罗佛母”、“度母”、“救度佛母”。在藏传佛教所有教派,都对于多罗菩萨极为崇信,不管是阿底峡尊者的噶当派,或是其他教派都是相同。
在古印度有五千商人乘船去大海寻宝,他们在珍宝岛上获得很多珍宝,满载在一艘船里,又来到檀香岛采集檀香,等到第二艘船满载后开始返回时,大海中之守财神灵们发怒卷起狂涛,逆风海浪把装满珍宝和檀香的两艘货船卷到远方。商人们乘坐的木船面临危险时,他们向梵天、遍入天、自在天、日、月和俱吠罗等神灵祈祷了一昼夜但都无济于事
多罗菩萨(梵语:Tārā,意为“眼”、“妙目睛”、“瞳子”、“极度”、“救度”;藏语:?
多罗菩萨是汉语传统译词,是在唐、宋时代,由梵语直接音译成汉语,由於梵语「Tārā」含有多种意思,在翻译上符合「五种不翻」之一的规则,所以直接音译「多罗(菩萨)」,而没有采用意译,包括玄奘大师、不空大师、法贤大师等都是翻成多罗菩萨。
日本、韩国、越南佛教界仍延用此译词;但华人文化圈因受藏传佛教的佛典藏文影响,反而较少人用此译词,多用「度母」或「救度佛母」。有人以为汉译的多罗菩萨一词当中,用「菩萨」位格来作称谓,是汉传独有情况;其实在《藏文大藏经》中,也有用「菩萨」位格来作「度母」称谓的例子。
《多罗菩萨本源记》说:观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已普救了无数众生,可是有一天,菩萨用她的慧眼观察六道,发现受苦的众生并未减少,顿生忧悲,双眼流出眼泪,眼泪变成了莲花,莲花又变成了多罗菩萨,接着又变出了二十一尊多罗菩萨。《多罗菩萨颂》:二十一多罗菩萨是多罗菩萨的不同事业所化现的佛母,多罗菩萨则是二十一多罗菩萨所有功德的总摄聚集。
...查看更多多罗菩萨为观世音菩萨的修行伴侣。多罗菩萨也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一样的循声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