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菩萨阿弥陀佛因位之名。又称法藏比丘。法藏是梵语昙摩迦留(Dharma^kara,昙摩迦)之译。魏译《无量寿经》译为法藏;唐译《如来会》译为法处;汉译《平等觉经》译为法宝藏;宋译《庄严经》译为作法;《大智度论》卷十及卷五十称为法积。
问:法藏菩萨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有何深义?
答:此愿共三十六字,前五句是愿,此二句是誓,有愿有誓,誓愿弘深,不但广度人天,亦摄恶趣,故汉、吴二译皆云:“蜎飞蠕动之类。”宋译更言:“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往生者,众生当来之所得;正觉者,弥陀成佛之果德。佛欲令众生往生而成就果德,众生依佛正觉之果德而成就往生。若不能令众生往生者,弥陀之正觉则不成就;佛之正觉不成就,众生之往生则不成。法然上人于《和语灯录》云:“永劫之修行,此为谁哉?功让未来之众生;超世之悲愿,又何意乎?志赐末法之我等。我等若不得往生者,佛岂得成正觉乎?佛既已成正觉,我等亦当得往生。我等之往生者,依佛之正觉;佛之正觉者,依我等之往生。若不生者之誓故知,不取正觉之言无谬。”
此愿成就文云:“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弥陀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究在何处?即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亦即能救得了我,才是弥陀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不但救我脱出轮回,而且使我成就佛道,广度众生。
“若不生者”在前,“不取正觉”在后,具有下列三义:
一者利益十方众生为先:若不能使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念我名,而得到往生,故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二者成就度化众生能力:法藏菩萨为成就觉体之神妙力用,能自由自在救度十方众生,令得往生真实报土,故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三者完成众生往生功德:法藏菩萨为完成不可思议愿行功德,回施十方众生,作为十方众生往生成佛功德,故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要而言之,弥陀之成佛,与众生之往生,两者命运,结成一体,即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约。故若不生者之众生往生,与不取正觉之弥陀成佛,谓之机法一体。亦即阿弥陀佛将他的成佛,与我等十方众生的往生,结合一体,同时发誓:阿弥陀佛成佛的同时,即是完成我等众生的往生功德;若有一众生,没有为他完成往生功德,弥陀即不能成佛。故知:阿弥陀佛与我一体,他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犹如芦苇,相依相靠,缺一即倒。除了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无此誓愿
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如共命鸟,两命一体,互相依存,彼此需要。如今弥陀既已成正觉,我等归命,必得往生。是故,若称佛名、拜佛像、观极乐图,应思我往生早已成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法藏菩萨成佛之像、成佛之名、成佛之净土故。
洪钟虽响,不扣不鸣;弥陀虽度,不归不救。洪钟扣之则鸣;弥陀念之则生。
月光虽无处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弥陀虽无人不救,唯与念佛人同在。
法藏菩萨(梵Dharma^kara,藏Chos-kyi h!byun%-gnas)阿弥陀佛因位之名。又称法藏比丘。法藏是梵语昙摩迦留(Dharma^kara ,昙摩迦)之译。魏译《无量寿经》译为‘法藏’;唐译《如来会》译为‘法处’;汉译《平等觉经》译为‘法宝藏’;宋译《庄严经》译为‘作法’;《大智度论》卷十及卷五十称为‘法积’。
《无量寿经》卷上说过去久远无量劫,锭光如来出现于世,次有光远等五十二佛相次出世,接着于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彼佛说法发无上正真道意,乃弃王位为沙门,号曰法藏。其人高才勇哲,与世超异,寻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选择心中所愿,发四十八大愿。
关于法藏名称的意义,吉藏《无量寿经疏》释云︰‘在能蕴畜佛法,故曰法藏。’玄一《无量寿经记》卷上云︰‘所闻法教护持不失,故名法藏。’依慧云《无量寿经安永录》之意,‘法’是法门,因位的万行、果上的万德皆摄名‘法’。至于‘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说‘藏’有四义,即(一)含摄,相当于法藏及法处;(二)蕴积,相当于法积;(三)出生,相当于作法;(四)无尽,相当于法宝藏。
《悲华经》卷二说弥陀于因位当国王时,名无诤念王,出家时名无量清净,有观音、势至等千子。玄一《无量寿经记》卷上记载弥陀于因位时名龙珍王,与禄波那(即观音)、洗泽河(即势至)入山修道。谛忍《念佛无上醍醐编》卷下则认为法藏比丘是观音的异名,并引用《理趣释》卷下的‘妙法藏是观自在菩萨’证明之。此外,有人认为法藏即地藏菩萨。
...查看更多世尊在《无量寿经》以一首偈颂法语,解释法藏菩萨本愿力可以度众生的事实。世尊在《无量寿经》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在六字果号。“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十方众生只要闻信名号的意义,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闻名是信,欲往生是愿,就与善导大师在此所说的“一心信乐,求愿往生”同样意思——只要闻名欲往生就能得到什么功德利益呢?“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皆就是通通,悉就是每一个。每一个听闻阿弥陀佛名号而念佛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一个人都能够往生西方彼国,证悟阿鞞跋致,也就是三不退转的菩萨,就是《阿弥陀经》所说的“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所以阿弥陀佛有接引愿,我们众生有愿生心,机法相契,生佛一如。所以我们众生要做什么事情?发愿求生西方佛国,称念六字果号。我们若没有这个因,就没有往生的果。所以我们众生有发愿有念佛,愿行具足,往生之因就具足了,阿弥陀佛就以愿力,莲台接引这个念佛的众生回归西方。所以,佛有接引愿,众生有愿生心,相契相应,圆满往生的宿愿。
世尊在《无量寿经》所开示的这首偈颂法语,很值得诸位牢记在心。来跟着我读一遍: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所以,你要去做闻名欲往生的事情,也就是听闻阿弥陀佛本愿道理,信受阿弥陀佛的愿力,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说:“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这四句话就是我们众生要去做的信、愿、行往生三法。
“上尽一形”就是长在一生。一形就是一生。有的人得遇佛号的因缘很早,年纪轻轻就进入佛门念佛修行,有的人要等到七老八老才遇到阿弥陀佛的圣号,有的是死后才遇到阿弥陀佛的圣号,被人助念。信愿曾经助念过的亡者之中,有亡者死五十一天还未出殡,透过我们本愿山的莲友,礼请我去为亡者助念开示。这个亡者,一生不曾学佛修行,不曾念佛拜佛,死后五十天以内,也没有受他的家属助念,也没有任何助念的人员、莲友为他助念。第五十一天才遇到我为他念阿弥陀佛圣号,开示阿弥陀佛慈悲救度。所以,各人得遇佛号的因缘不同
所以诸位,不论你我年纪是轻或是年纪是多,我们能够得遇阿弥陀佛的圣号而一心称念,我们就是和阿弥陀佛很有缘,所以好好珍惜这殊胜的佛缘,一心修学净土法门,这是天下间最有智慧的人。人生充满诸多的苦难,一个有善根的人,把握得遇佛法,一心念佛,精进用功,真正有智慧。所以诸位能够放下万缘,一心安住我们南宣寺,每天虔诚精进用功念佛,你们实在很有善根,也很有福报。所以,一个把握现在当下修学佛法用功念佛的人,他的生命最有意义,他的人生最有价值,因为没有虚度光阴。如果活到长命百岁,无疾而终,可是不曾遇到佛法,不曾称念佛号,死后又再继续六道轮回,活到长命百岁,又有什么意义呢?又有什么价值呢?对不对啊?
所以,善导大师的开示,带给我们内心很大的安心,因为“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那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念佛乘阿弥陀佛的愿力。如果你不肯乘阿弥陀佛的愿力,想要靠自己念佛的功夫、念佛的本事,伏断烦恼,证悟菩提,那么就不一定如善导大师所说的“莫不皆往”喽。所以依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往生西方,成就菩提,千稳万当,如延寿大师所开示的:“万修万人去”。净土法门是万缘普机之教,任何人,无论上根性、中根性、下根性,只要一心念佛,都能得到阿弥陀佛的莲台接引,往生西方佛国。
...查看更多
法藏菩萨,是阿弥陀佛在菩萨因位时的名号,又称法藏比丘。音译为昙摩迦、昙摩迦留。据《无量寿经》上记载,过去久远无量劫,抄锭光如来出现于世,次有光远等五十二佛相次出世,接着于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此佛说法而发无上正真道意,乃弃王位出家为沙门,号日法藏。其人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于定中搜寻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之殊胜处,选择综合出袭心中所愿的净土形象,而发四十八大愿。
关于法藏名称的意义,吉藏在《无量寿经疏》解释为:能蕴蓄佛法,故日法藏。玄一《无量寿经纪》中则说:所闻法教护持不失,故名法藏。慧云《无量寿经安永录》中解为:“法”是法门,因位的万行、果上的万德皆含摄于“法”。至于‘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说‘藏’有四义,即(一)含摄,相当于法藏及法处;(二)蕴积,相当于法积;(三)出生,相当于作法;(四)无尽,相当于法宝藏。
《悲华经》卷二说弥陀于因位当国王时,名无诤念王,出家时名无量清净,有观音、势至等千子。玄一《无量寿经记》卷上记载弥陀于因位时名龙珍王,与禄波那(即观音)、洗泽河(即势至)入山修道。谛忍《念佛无上醍醐编》卷下则认为法藏比丘是观音的异名,并引用《理趣释》卷下的‘妙法藏是观自在菩萨’证明之。此外,有人认为法藏即地藏菩萨。
概略地说,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在还没有出家、成为法藏菩萨之前,是一个国王,他的出家、发愿修行的经过,在《无量寿经》卷上都有介绍。这位国王很有智慧,很有爱心,又很果敢,精进勇猛。他遇到一位佛,叫做世自在王佛,听了世自在王佛说法之后,就晓得即使当国王为百姓服务,总不如出家修行、传播佛法、救度十方众生来得尊贵有价值,于是他舍弃了世间一切而出家,他能够放得下,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正显示他的智慧与果敢。
...查看更多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在还没有出家、成为法藏菩萨之前,是一个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