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八正道

"

八正道(梵文Aryastangika—marga),佛教名词,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八正道中首先是树立正见,即正确认知实践佛陀所体证的理论与真实的意义。佛教并不反对其他的宗教,凡是能有助于个人修行的都可以融汇于佛教中。因而把正见当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佛法八正道_八正道说明_八正道学习_八正道是什么

佛法八正道_八正道说明_八正道学习_八正道是什么

由凡入圣的八正道
由凡入圣的八正道 由凡入圣的八正道


一、八正道的定义

“苦”是人生的实相,如何离苦得乐,求得究竟的解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所在。佛陀成道之初,为了让众生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特别开示了八条进趣圣人之境的修行方法,称为八正道。

“正”,脱离邪非,故名为正;“道”,能通的意思,以能通达涅盘的境地,故名为道。循此八正道,可使众生苦集烦恼永断,证得涅盘的圣贤境界,因此又称为八圣道。八正道如同船筏,可使众生从迷界的此岸渡到悟界的彼岸,因此又称为八道船、八筏。

简单的说,八正道是八条通往成佛大道的实践法门,是脱离烦恼痛苦的方法,是佛子正确的修行之道,奉行八正道可以完成学佛的目的。所以,做一个佛教徒,应该要了解八正道的意义。

二、八正道的内容

八正道是佛陀成道时,初转法轮所说;此后,直至涅盘时,又增说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共成三十七道品,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内容。八正道与三十七道品,仅是详略之分,其意义并无差别。三十七道品中,以八正道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因此一般以八正道为道谛的内容意义。八正道即:

正见:正当的见解。

正思:正当的思想。

正语:正当的语言。

正业:正当的行为。

正命:正当的生活。

正勤:正当的努力。

正念:正当的意念。

正定:正当的禅定。

(一)正见

“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观念。一个观念,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学佛修行就是要修正过去不好的习性,改往修来,所以正确的观念、见解更形重要。在佛教的经典中,对“正见”有诸多的诠释,《胜鬘经》说:非颠倒见,是名正见。《华严经》说:正见牢固,离诸妄见。《大智度论》说:正见是智慧。《法界次第门》说:若修无漏十六行,见四谛分明,是名正见。

综合诸经所说,正见就是离诸颠倒邪见的正观;是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因果的智慧;是透过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教的教理来观察宇宙万象而获得的正确见解。就广义而言,凡是佛教所认可的道理,都属于正见。

因此,学佛的人应该有以下的正见:

正见因缘果报:世间万法都是由因缘所生起,因缘和合才有一切现象,现象就是“果”报。果报来自因与缘的结合,有因有缘,必然有果,正如播了种(因),只要条件(缘)俱足,必然会开花结果。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靠各种因缘的和合而成就,因此,种好因好缘,自然会有好的结果;反之,植下恶因恶缘,必然会有恶的果报。我们能正见因缘果报,才能明因识果,由迷入悟。

正见善恶业力:业是造作的意思。也就是指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我们每天的行为造作,汇聚成一股极大的力量,决定一生的幸与不幸。业来自身行、口说、意想,业有善有恶,善恶业力,决定不失,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般人常因“好人受苦、坏人享乐”,因而对善恶因果产生怀疑,其实善恶因果不能只看眼前,有时好人受苦、坏人享乐,这是由于个人前世所造的业因而获得今生的果报。我们能够正见善恶业力,才能谨言慎行,免受恶报。

正见无常苦空:诸法是由因缘和合所生,没有自主性、独存性,随着缘聚缘散而生灭变异,所以说一切法“无常”。因为“无常”,所以好的有可能会变坏,坏的也有可能会变好,在不断的生灭变化中,我们感受到人生充满了苦苦、坏苦、行苦等各种的苦,故说“苦空无常”。正见“苦空无常”,可以使我们处顺境时,不耽溺乐事;处逆境时,不悲观消极。因为一切都会改变,而无常苦空将带给我们希望,激励我们精进,引领我们超凡入圣。

正见佛道永恒:我们常说“人生无常”,虽然人生的实相是“无常苦空”,但是在无常苦空中有一个“常乐我净”的涅盘世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成就正等正觉,这个正等正觉就是涅盘,也就是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生命永恒无限的境界,那就是我们每个人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真实自我。我们学佛修行,就是希望求得这样一个美好圆满的涅盘境界。因为人的生命,在时间上只不过是短短数十年岁月,白云苍狗,无非梦境;在空间上也不过是七尺肉身之躯,“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几斛”,面对这样有限的生命,如果我们能证悟涅盘,即是突破时空的藩篱,将生命遍布于一切空间,充满于一切时间,可以超越死亡和无常的恐惧,在无限辽阔的时空中生生不息。因此正见佛道永恒,就不会产生拨无因果的断见,进而修善止恶,终而达于涅盘的境地。

(二)正思

“正思”,又作正志、正思惟、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就是正确的意志、决心、思量、分别。《瑜伽师地论》说:“由正见增上力故,所起的无瞋恚、无害想,是为正思惟。”因此,正思惟也就是不贪欲、不瞋恚、不愚痴,远离邪妄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别。

贪、瞋、痴三毒,经常羁绊着我们,使我们无法迈向求道的路;贪、瞋、痴三毒,时刻盘据在我们的心灵,染污我们清净的本性。我们想远离这三种毒害,必须以坚韧的力量,长时忆念正法,具足柔软、慈悲、清净、无恚心,使我们的思惟时时和正法相应,三毒才能去除,趋入佛道。

(三)正语

“正语”,就是善良的口业,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即远离一切不慎之语、诽谤之语、傲慢之语、辱骂之语、刻薄之语、花言巧语和虚妄不实之语。因此,正语又作正言、谛语。正语必然是合乎道理的话,所以又称顺理语,如佛陀说法皆为真实语、如实语、不异语、不欺诳语,这就是正语。

正语的内容有四:

真实语:真实不虚,无欺诳的话。

慈悲语:慈悲柔和,令人生起信心的话。

称赞语:赞叹别人,令人欢喜的话。

利行语:帮助别人,有利于人的话。

(四)正业

正业,又作正行、谛行。指正当的身业。即行为举止正当,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也就是十善业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泆等。但这仅是消极的不做恶业,正业的积极意义应是“护生”、“慈悲”、“布施”等。

此外,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或于住时,于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广说乃至若解劳睡正知而住,是名正业。”因此,平常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正业。譬如适当的睡眠、饮食、运动、休息、工作,不但能增进个人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家庭美满,社会安定的主要因素。

(五)正命

“正命”,就是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正常的经济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部分的罪恶,都是从经济生活的不正常而来。譬如开设赌场、酒家、屠宰场,经营贩卖杀生用的钓鱼具、猎枪等商店,都不是正命。

正当的生活应该是

合理的经济生活

高尚的道德生活

和谐的社会生活

净化的感情生活

(六)正勤

“正勤”,又作正精进、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就是朝真理的目标勇猛迈进。经云:“在家懒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丧于法宝。”《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说:懈怠是一切恶道的根本,是生死的种子,世间的一切苦恼都由此而生。欲断生死缚者,应该精进,舍离懈怠。

精是不杂,进是不退,也就是努力为善,努力断恶。《大智度论》中以四正勤为精进的目标。四正勤就是: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

(七)正念

“正念”,又作谛意。就是清净的意念,即不生邪念,意念正道。《遗教经》说:“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所以学佛的人不要把念头放在人我是非、得失成败、金钱名利、感情欲望之上,应该时时心存正念。

正念的内容就是四念处,即:

观身不净:一般人常因贪爱自身的美丽、健康,而产生执着妄想,事实上,我们的身体内充满了粪尿、涕唾等秽物,可以说是众秽所集,何来可爱之处?佛陀教我们“观身不净”,是要破除我们对身体的执爱,进而借假修真,以证得永恒不死的法身。

观受是苦:世间的种种苦乐感受都是苦,因为人生充满了生老病死各种苦,纵使偶有快乐,却因世间万法变幻无常,迁流不息,快乐也会因时空的变化而消逝,因此说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念分分秒秒忽而天堂,忽而地狱,时好时坏,时善时恶,时生时灭,如猿猴般,念念无定,所以说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世间万物终会散灭败坏,没有一样东西是有自性,能自主的。懂得“观法无我”,才能从五欲尘劳中,找回自己的真如法性。

我们把心时时放在无常、苦、无我之上,对世间的锱铢小利就不会贪恋,而能够勇猛向道。

(八)正定

“正定”,是以正确的禅定集中意志和精神,而收摄散乱的身心,培养完美的人格。真正的禅定,不在于形式上的打坐,而是在于内心能源的开展。正当的禅定应该是:

健康的禅定:能令身体获得健康。

安心的禅定:能令心意专注一境,而得轻安。

开悟的禅定:能令思想豁然开通,由迷入悟。

见性的禅定:能令佛性开显,寻回真实自我。

三、八正道的重要

《大毘婆娑论》说:“由正见故,起正思惟;由正思惟故,得正语;由正语故,复得正业;由正业故,复得正命;由正命故,发起正勤;由正勤故,便起正念;由正念故,能起正定。”一个人有了正知正见,对于是非、善恶、真伪才能做正确的思惟判断,发诸于身口意才有正确的行为,才能向正确的目标努力精进,长养善念慧命,安住清净无漏的禅定中。所以,八正道是一体的,其中任何一项的实践,必然使其余七项伴随同时圆满成就。八正道中,正见居首。正见就是明慧,是修行的导师,如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罗盘一样。正见又像一部照相机,拍照时必须调好光圈、距离、速度,画面才能清晰美丽,洗出来的照片也才不会走了样;学佛的人,必须具备正知正见,才能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不致于产生错误或偏执的思想、行为。《杂阿含经》卷廿八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由此可知正见的重要,而八正道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四、八正道的实践

佛法不是一种学说,不能单作理论上的了解;尤其八正道完全是日常生活的指导,因此更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去实修、体证。譬如,为了信仰佛教,不管遭遇任何委屈、不平、困难、迫害,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佛教的信仰,这就是正见。平日所思所想,都与佛法真理契合,这就是正思。与人交谈说话都是慈颜爱语,令人生起信心、欢喜、希望,这就是正语

由凡入圣的八正道

。乃至平时所行所做,都合于道德礼义,不会为了一己的私欲而去侵犯、伤害别人,进而主动扶弱济倾,乐善好施,努力行善止恶;遇到各种情况,都能沈着、冷静,运用智慧去判断、解决事情等等,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八正道的方法。


八正道包含了信仰和道德的要素,是通往成佛大道的法门,是人类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如果人人都能奉行八正道,必能解脱无明烦恼,获得清净快乐的人生,这就是佛教真正的道德生活。如果人人都能奉行八正道,可以净化自己,推进而净化社会,使大众行正道,成为善的、安乐的、幸福的人生社会!

佛陀开示实践的八正道,已具有戒定慧三学的次第增进,如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戒学;正念、正定,就是定学;正见、正思惟,就是慧学;而以正精进为策励戒定慧三学的完成。八正道为圣者解脱的正轨,要求解脱,必须循着此八正道实践力行。


...查看更多
用八正道来引导你的思想
用八正道来引导你的思想

用八正道来引导你的思想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那么佛教的因缘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说这个生命,我们本来清净,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出来呢?首先他会得到一个知见,这个知见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他的生活的经验,他可能在生活当中遇到很大的挫折,很大的逆境的考验,或者他曾经被骗,他就认为人性本恶。那么他成长过程当中,他得到很多人的资助,他建立的人生观,他认为人性本善。或者他有幸遇到佛法的启发,他知道人性本来清净,那么他由不同的知见,经过他长时间的这样子思维消化,会产生一种很大的引导力量,叫作胜解。.

这就是为什么人会有不同,因为他从他的人生的经验当中,他得到很多的概念,而这个概念他慢慢累积,形成他一种自我意识,那么这个自我意识就带动他的身口意三业,他就会讲出不同的话,他会造不同的业,他从事不同的职业等等。那么这种情况他不是一天两天,他会数数的熏习,这个精进他的不断地熏习,点点滴滴的累积,所以你年纪越大,你自我意识,你所成就的思想越坚固。那么由这个思想会产生一个念头,你的一个判断力,那么最后变成一个很坚固的一种胜解的正定,这个到正定就很难改变了,那么这个正定又加强了你的思想。

所以这个八正道的公式,当然它主要是讲佛法,但是这套公式也适用于所有的众生,只是如果他是错误的,把这个正,第一个正改成邪,其它都一样。如果你一开始是邪恶的知见,你就会产生邪恶的思维,邪恶的身口意,邪恶的精进,邪恶的念头,邪恶的禅定,最后又加强你邪恶的思想。所以我们的第一因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会犯罪,他内心一定有一个错误的思想,他才会犯罪,佛法认为是从思想去推动你的身口意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他随佛出家以后,他前面几年是依止僧团,但是他后来就自己一个人住茅棚了,那么他自己在那打坐修行修了六年,功夫都没有长进,没有长进他很苦恼,他说我修了六年,我的内心我出家的时候遇到事情是起这个烦恼,现在六年后还是起这个烦恼,一点都没有长进,他就想要还俗回家了,这个大慈悲的佛陀看到这件事情,佛陀就现出另外一种行脚比丘的样子,就跑到这个住茅棚的比丘地方说:我是行脚比丘,我可不可以在你这个茅棚跟你借住几天?

这个住茅棚比丘说:欢迎。佛陀所示现的比丘就跟这个比丘两个人就住在一起了,每天陪他打坐,陪他一起吃饭等等。有一天这个佛陀所变现的比丘就跟住茅棚比丘说:我今天带你去一个地方好不好?我们在那打坐,那个环境非常好。这个住茅棚比丘说:好啊。那么这个佛陀化现的比丘就带着这个比丘到了一个海边,然后这个地方很多的石头,他们两个就坐在两个石头上面对大海打坐。

坐着坐着,在沙滩上出现一个乌龟,乌龟在沙滩里面慢慢地走动,慢慢地走动,走动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个野犴,野犴有点像狐狸,比狐狸还小的一个动物。这个野犴看到这个乌龟就过去吃这个乌龟的肉,这乌龟看到野犴一来,就赶紧把这个六根收回去,就住在它的乌龟壳里面去了。佛陀变现的比丘就跟另外一个比丘说:你看这个乌龟很不错,乌龟有护身之铠,野犴不得其便。他说乌龟为什么没有让野犴吃掉呢?因为它知道把六根这个肉把它收起来。

这个比丘得到这个启示以后,他就知道他错了,因为他以前都是空心静坐。空心静坐就是什么都不想,空心静坐你的烦恼会一时的淡薄,但是你没有产生一个对治的力量,所以你空心出来以后,你的烦恼原封不动,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诸法因缘生,我们今生的思想是很多生很多生的累积,就像流水一样,如果你没有做出改变,它就不会改变。就是说你没有创造一个改变的因缘,你今天就跟昨天一样,因为你没有做出改变的因缘,所以我们今天内心当中没有修习道法的观照,你今天跟昨天一样是很正常的,因为你没有产生一种对治的力量。

这个球它滚过来,你中间没有另外踢一个方向,它就是这个方向而已。所以这个比丘他做了一件错事,他以为说坐在那个地方,念念佛,持持咒,然后就大事已办了,那你没有去对治妄想,妄想就跟你出家的时候一样多。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必须做出改变,而这个改变的能量它的方法必须从先圣先贤的经典里面去学习,是这个意思。

...查看更多
学会了八正道,就不会有烦恼了
学会了八正道,就不会有烦恼了


八正道,实际上就是佛和菩萨教给我们的消除烦恼的八种方法。

首先是正见,就是说我们对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要认识它,见解要正,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首先要正确地去理解,用正面的心态去看别人,这就叫正能量。人家告诉你“某某说你不好”,你怎么办呢?没有正能量、不是正见的人就会想:“对啊,这个人肯定会讲我不好。”心里不开心了,然后自己又讲不出来,闷了半天。如果从正面看:“他不会讲我不好的,他是一个学佛人,他是一个好人,他怎么会在背后讲我不好呢?呵呵,我才不相信呢。”你照样念经。

第二叫正思。思就是思维,就是脑筋里想的都是好的东西,想出来的都是把别人往好的地方想,比方说:“妈妈很辛苦,爸爸工作很累,我要好好地努力,我一定要好好读书”;比方说别人做错了一点什么事情,你会想到:“他家里一定很忙,所以约会才会迟到,他一定尽了自己的努力,所以我们不应该责怪他”。这样原谅别人,给别人一个空间,你就给自己留有一条退路

学会了八正道,就不会有烦恼了

。很多人就是死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在家里吵架的时候经常说:“你说啊!你说啊!你看,你说不出来了吧?”就是死盯着别人,最后弄得自己下不了台。很多人说:“我说过了又怎么样?你能拿我怎么样?”又讲不出来了。不要把别人逼到死胡同,你就会有一条生路出现。


第三叫正念。正念就是你看到事物之后想到它、观察它,长期的正念,就叫善观因缘。

第四是正语,就是不说谎、不骂人、不讽刺别人,什么话都是把别人往莲花上讲。说人好话就叫口吐莲花:“哎呀,好久没见到你,你怎么满脸红光啊!”“好久没看到你,你的精神越来越好了!”“哎呀,恭喜你,你修心了,吃素了,念经了,许愿了,多好啊!”这就叫口吐莲花。有些人不是正语的话,一开口就说:“哎,你好什么啊?世界上就你最好,我不好?”要想一想,一句话出来要正,别人都会听;讲一句歪理,人家都不要听。

第五是正业。正业是什么?你的行为不能偷盗、不能淫乱,你选择的工作也要是善业。很多人问:“我们在餐馆里做工,我们有杀业,但是我们是为了生活,没有办法,可以不可以?”告诉你们,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你的命运,如果你今天的职业不好,你的命也不会太好。你今天有杀业,就不叫正业;你今天好好地做那些去帮助别人的工作,就是选择了正业。

第六是正命,就是用正确的方法来延续你的生命。一身正气,浩浩乎塞乎天地之间。要顶天立地做人,而不要天天动坏脑筋,去伤害别人、嫉妒别人。要好好地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第七是正精进,正就是什么事情都是做对的,精进就是努力。对我们学佛人来讲,就是弘扬正义、认清邪恶、专心修心、一门精进、勇攀四圣。

第八是正定,就是正确地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要被外面的名利搞得迷惑颠倒,这就叫正的定心下来。正定的人,他能够控制自己的定力,因为定力是靠戒律来控制的,希望学佛人好好守戒,天天念经,让自己不犯错、不造业,你就是天天在做菩萨的事。

“八正道”就是拥有了正见、正思、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学会了八正道,你这个人就不会有烦恼了。


...查看更多
以八正道度生死流
以八正道度生死流


往昔佛陀与五百位大比丘在摩竭国神祇恒河水边时,世尊告诉所有比丘:譬如摩竭国中愚惑、少智慧的牧牛人,想要驱赶牛群从恒河的此岸到达对岸,却不事先了解两岸间的地形何处深、何处浅,便驱赶牛群入河,让瘦弱的牛先走,年幼的小牛走到河的中央,由于体态瘦弱,无法过渡到对岸。再者,不肥不瘦中等体型的牛,因为被前面的牛群困在河流中央,同样无法过渡,而生苦恼。此外,即便身强有力的牛只,也同样受困在水中。

僧团中的比丘也是如此,如果心意闇钝、缺乏智慧,无法善分别生死因果,不能分辨邪法,想度过生死之流,却不勤习戒法,便会使魔王波旬得其方便,趁虚而入。所以若想从邪道求得涅槃,希望超越生死,这是永远不可能的。这样不但自己造恶业,也将使他人堕于罪业之中。

就好比摩竭国中聪明有智的牧牛人,想把牛从此岸驱赶至对岸,就会先观察河床地势的深浅,先驱策力气强壮的牛到对岸,再驱赶中等体型的牛只,其次再让较瘦弱的牛群跟上,小牛就跟随在其后也得以过度到对岸。

比丘们!如来也是如此的,善于观察今世、后世,观察生死之海及邪魔之径路,自己以八正道度过生死之难,再以八正道之法,度化尚未得度者,就好像以正确的方法引导牛群,前面的牛方向是正确的,其余的牛群从后跟随悉皆渡河。

佛陀的弟子也是如此,漏尽烦恼达到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世中以身作证而随缘游化,度过魔境界达到无为之境。就如同那强而有力的牛,度过恒河此岸到达彼岸,我的声闻弟子也是如此。断五下分结尽,证得阿那含果,般入涅槃,不再回来这个世间,已度过魔扰境界到达无为之境,好比那中等体型的牛群,得以度过恒河,毫无疑虑与困难,我的弟子也是如此。断三结使,淫、怒、痴薄,证得斯陀含果,之后再来受生于世,便尽除所有苦趣,断除魔境界到达无为之处,好比那些体型羸瘦的牛群引导小牛们度过恒河流水,我的弟子也是如此。断三结使,证得须陀洹果,未来必定得证涅槃,度过魔境界及生死之劫难,如同小牛跟着母牛而得以度河,我的弟子也是如此。秉持信心遵循佛法,断除所有魔障系缚,终能到达无为之处。

此时,世尊便说此偈:

魔王所应获,不究生死边,如来今究竟,世间现慧明。

诸佛所觉了,梵志不明晓,犹涉生死岸,兼度未度者。

今此五种人,及余不可计,欲度生死难,尽佛威神力。

因此,比丘们

以八正道度生死流

!应当一心专注,修不放逸之行,勤求方便成就圣贤八正道;依着贤圣之道,便能自度越过生死大海。外道梵志就譬如前面所说那位愚痴的牧牛人,自甘耽溺于生死之流,也让跟随他的人堕于众罪的渊薮。而恒河水喻如生死大海,那智慧的牧牛人,就像是如来,依循圣贤八品之道而度过生死之劫难。所以,比丘们!你们应当勤求方便,成就八圣道之法,应当如是学习。


诸比丘听佛开示后,法喜充满,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九·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二(六)》

省思:

佛陀以此譬喻教示弟子修习“八正道”之重要性,譬如牧牛人欲度牛过河,若不能预先观察河床地形的浅深,便驱牛入水,便会使牛群在水中动弹不得,饱受困厄。八正道犹如修行之正路,依着贤圣八品之道修行,便能断世间烦恼结缚,越过生死大海,得到清净涅槃,解脱自在。经云:“贤圣八正道,安隐趣涅槃。”此是佛所教,圣法当勤学!


...查看更多
结语

佛法八正道指的是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每一项内容都是需要师兄用心去学习,不能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