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入门之道
2009年元旦路过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的一位教授请吃素斋。
在饭桌上,教授说道:我喜欢参观寺院,但不懂什么是佛法,如何修学。
此时,服务员正好送上一碟小菜。
我说道:教授,你看,这价值几块钱的小菜却要摆在桌上,而你脚上价值千块的鞋却只能踩在地上
。
教授一愣,好像平日都用功在尖端课题,对这么平常的事件从来没有思考过,现在经我这么一提,似有所悟,点点头:有道理!
我缓缓说道:这就是佛法。这就是入门之道。
...查看更多
人间天:经文埋藏着佛法的真义
同修:老师好,一声阿弥陀佛圣号能消一百大劫重罪。为什么我们还要诵经消业呢?
人间天老师:消八十亿劫也好,五十亿劫也好,你看一下所得利益要求的境界,也就是要知道你得跨越什么样的门槛,才能把这个利益拿到手里,而不是站在门外看着院子里的山水。
很多学佛人,只是拿着字面的利益,这是不够的,这又叫做:画饼充饥,数食不饱。所以流传这样的一句话“觉者转法华,迷者法华转”。为什么被《法华经》转了?是因为只拿字面的利益,没拿到里面的东西;为什么可以转法华呢?是因为拿到了里面的精髓,自然可以随便地取用《法华经》的种种。所以经文字面里提到的全部的利益,有一个算一个,你需要知道怎么才能真正地获得,而不只是以为我念了,就得到了,那是不可能的。
同样的一句话,因为你的位置不同,效力不同,影响力不同
。就像电信资费高贵死,我们抱怨了N年,可是有什么用呢?领导一发话,几个月就开始陆续落实了。
经里提到了一个太子监国的例子,国王不在家,把权利都给了太子,虽然太子不懂得如何治理,但有诸位大臣辅佐,也可以把事情打理好。为什么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可以管理国家?因为他是太子。换而言之,你拿得到佛法里面的精髓,你就是太子,是法子,是法王子;你拿不到其中的精髓,你就是草寇,是流民,是乞丐,是掏大粪的那个苦力。
不学经文,不懂得教义,只是拿了一个方法去做,这也很好,起码有执行力。但除非你能因此开悟,因此证果,因此入三昧境界,不然其中的大利益,也依然是拿不到手。
而学习经文就不一样了,拿六祖惠能的例子来说,诸位有空可以看一下《坛经》。在对净土内容的描述上不够圆满,这个不圆满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对净土经典无读诵而来。
换而言之,你就算证果入圣位了,没学习这个经文,就不知道这里面的内容。虽然可以通过你的修为探知一部分,但不可能比经文讲述得全面和完整。这也是为什么佛讲经的时候,那么多菩萨也要来听的原因。
经文已经把事情说得那么直白了,就算是那么多大菩萨都要来听佛陀的讲经,你老大贵姓,学佛了不读经呢?
这个不读经的流弊,是因为中国古代认字成本很高,普罗大众没机会学习,所以他们没办法读经,那么就必须要开启不读经的修行方法,那就是简单粗暴的:听话、肯干、能忍、能坚持,就可以了。
但现在我们谁有那个韧劲呢?谁真正地听话、肯干、能忍、能挺呢?又没有这个韧劲,又不读经,这是打算把自己学死了。
诸位开开眼界,去看一看,哪一个不读经成就的?就算六祖这样级别的人物,不也要在客栈偶听《金刚经》吗?没有《金刚经》,他能开悟吗?没有这《金刚经》的听闻,他能去找五祖,最后承袭衣钵吗?
这类的事情那么多,为什么看不到呢?还觉得不读经没问题?净土的祖师,一般都是圆寂后,后人根据他的贡献和修为而封的,其多是从禅宗过来的,落脚扎根到净土,自然要带来些唯心净土的影响,带来一些由禅宗解释净土的角度。
但净土就是净土,它是独立于禅宗之外的,不是禅宗之下的净土,不是某个宗门以下的净土,净土本身就是圆满的,不需要在什么宗门解释之下才能存在。所以我们学净土,不知道净土到底是什么,要依靠其他宗门的解释,这是玩啥呢?又有不读经的流弊;又在修其他宗门定义下的净土,这有多和自己过不去啊?
既然诸位学净土,就要真正地理解净土,以净土的角度解读净土,而不是站在什么其他的高度来评论、定义净土。净土不同以往的任何修行路线法门,如果拿其他的路线来衡量净土,这是恨自己不死的节奏,和自己有仇,准备给自己挖坑。
为什么你来学净土?因为只有净土能给你解脱的机会和希望。如果你又不能扎实地学明白净土,你是多不希望获得这个解脱的机会呢?所以,不要再做那种对自己修学净土不利的事情。
如过去说:既然你们来到幻海迷局,我希望你们把过去的所学的那些概念都要暂时封箱打包,在这里仔细地、重新地认识佛法,认识净土。虽然这有些大言不惭,但你如果不肯放下这些,你在这里可能有什么收获呢?你在别处又能有什么收获呢?
诸佛成就众生、救度众生,皆以讲经说法为手段。作为弟子,不学习经教,不能推演宣传经教,就已经算是不肖之徒了。地藏菩萨如何救度众生的?观音菩萨又是如何救度众生的?诸大菩萨又在如何救度众生?哪一尊脱离了讲经说法?哪一尊的成就,脱离了讲经说法?哪一个众生的成就解脱不是由讲经说法而来?
所以经文是佛之密髓,是佛的法身舍利,不在这里求真义,却在他处求真经,舍了诸佛法身舍利,求法门法义,求法宝法利,无异于缘木求鱼,钻冰取火。
经文是你的土壤,你当好好地保有它,才能在它的滋养下,枝叶繁茂
...查看更多
在佛教弘传的过程里,我们常会发觉有不少佛学名相具有神秘的色彩,这对以解除人生疾苦是有害的,那将会落入迷信的云雾中或者变成谈玄说妙的形而上学,因此古德告诫学人说:“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至于撰述本文,或许早已落在名相的分别中,但为了显示“佛法无边”一词应有的意义,而不偏向讲感应、神通诸类的事迹,或者将其解释成佛教的法义是非常深奥不可思议如大海般广大无边的境界,因此提出个人的见解如下。
“佛法”,是指佛陀所亲身体证的真理——缘起法。“无边”,是说明依著缘起法的正见来修行,就可以不执著苦乐、有无、一异、常断等二边。因此“佛法无边”的正义,是指依于缘起法而开显不落二边的中道,中道才是“佛法无边”的真实义。以下我们将引据几则原始圣典来说明“佛法无边”所要阐扬的中道缘起观。
首先让我们看看佛陀成道后为五比丘最初说法的内容,这在南传巴利文的《转法轮经》记载:“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是)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是)无意义之事。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
佛陀在开宗明义的第一次说法,就标举出离于苦、乐二边的中道,而中道即八支圣道,这就是佛教的根本法义。因为悉达多太子在未证道前的在家生活是纵逸的乐行,出家后转向于克己的苦行,但这两者都是根源于情识的极端,是无法修行得到解脱的。于是在菩提树下觉悟缘起法的宇宙人生真理的释迦牟尼佛,就明确地向鹿野苑的五比丘宣说离此苦、乐二边的中道缘起观。然而,这中道的缘起观,并不是折中的思想,乃是从八正道的正见为身心行为的准则,进而净化人心迈向解脱的圣域。
其次,我们再从北传的原始教典《杂阿含经》来解说“佛法无边”——以正见为导的中道缘起观,是如何不落于二边呢?在《二六二经》中如是云:“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是说明如来所宣说的中道缘起法,其目的就在于教导我们不要落入有、无二边,届时即能远离我执、永断忧悲恼苦,一如阐陀比丘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
另外,在《二九七经》中则叙述佛陀从不落入一、异二边的角度来表达“佛法无边”的道理。该经如是宣说:“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缘无明行。”此外还有《三OO 经》不落常见、断见二边的中道宣言:“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则堕断见。义说、法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上来从南、北传最初的圣典所列举的几篇经文中,不论是“苦乐”、“有无”、“一异”、“常断”等偏颇的知见,其目的只是为了显发缘起法不落二边的中道观,这种以正见为导的中道缘起观,是佛陀说法的根本心要,只要是依于缘起法所开展出来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就能远离“常断”、“有无”等等执著二边的戏论,因此才说“佛法无边”。(信息来源:《嘉义新雨杂志》)
编辑:明蓝
...查看更多
为什么说“净土法门是佛法中的特别法门”? 了生脱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念佛法门,是佛法中特别的一法门。此法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逆恶罪人,皆当修习。皆可仗佛慈力,现生往生西方。其功德力用,与佛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迥然不同。何以故,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己戒定慧力,了生脱死。勿道具缚凡夫不能了,即已证初二三果之圣人亦不能了。四果阿罗汉,方了。此约小乘说。若约圆教说,五品位所悟,与佛同俦,而见惑尚未能断。五品后心,断见惑即证初信。此位菩萨,约断惑,与小乘初果相同。其功德智慧,神通道力,超越初果千万亿亿倍。直至六信后心,断思惑尽,则证七信。此位菩萨,方了生死。了生脱死。岂易言哉。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难,难如登天矣。六信位菩萨,尚不能了,况具足惑业之凡夫乎。唯净土法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无一不于现生临终得往生者。(三编卷一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一) 嗣后阅大乘诸经,皆仗自力了生死法门。法门虽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死,又不知要经若干劫数。以约大乘圆教论,五品位尚未能断见惑。初信位方断见惑,便可永无造恶业堕恶道之虑。然须渐次进修,已证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议,尚须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岂易言乎。即约小乘藏教论,断见惑即证初果,任运不会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生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宁肯捨命,决不犯戒。初果有进无退。未证初果则不定,今生修持好极,来生会造大恶业。亦有前半生好,后半生便坏者。初果尚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证四果。天寿甚长,不可以年月论。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若是凡夫,欲仗自力修持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其难也难如登天。(三编卷一复吴思谦居士书) 佛一代所说各法门,仗自力修持,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其难也逾登天。若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万修万人去。然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复以化他。普令一切人同修净业,同生净土。(三编卷一复徐志一居士书) 又在凡夫地,欲得真穷惑尽,亦非易易。而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如来之万德洪名,熏自己之无明业识。久而久之,习以成性。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门之妙,莫此为最。(三编卷一复陈飞青居士书三) 佛所说一切法门,虽高深玄妙,圆顿直捷,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若断而未尽,则尚不能了,况完全未断者乎。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三编卷二复郑琴樵居士书) 但当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人人皆能修,人人皆能得其实益。此佛法中之一特别法也。三根普被,凡圣同修。愚夫愚妇,皆能入于其中。大圣大贤,不能超出其外。若于此法能生信心,虽是业力凡夫,即可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倘不于此法认真修持,而于如来所说一切诸法中,随修一法,或兼修各法,欲了生死,勿道即生不能了,或经百千万生及百千万劫,尚不能了者,多多也
。何以故,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专仗佛力。自己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圣号。则于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其余一切法门,必须修到业尽情空之时,方可了脱生死。否则任汝工夫深,功德大,烦恼若有一丝一毫未尽,则仍然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之外。以自力了生死,比仗佛力了生死,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也。(三编卷二复丁普瀞居士书) 如来一代所说之法,皆令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唯净土一门,专重佛力。以佛力故,虽罪业深重,若具信愿,皆得往生。若能断证,则所证更高。此法普利上中下三根。世多以愚夫愚妇能念,而遂以为愚夫愚妇之事,致不愚者,反为愚者所怜悯,其原皆由无智以自牧也。使能以智自牧,当必圆证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以成福慧具足之佛道矣。(三编卷二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又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各别。他种法门,皆仗自力。唯此法门,全仗佛力。(三编卷二复龚宗元居士书一) 了生死法,净土法门,最为稳当。无论何等根性,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持念佛号,求生西方者。临终必蒙佛力加被,往生西方。此之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一切法门,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恼,烦恼断尽,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颇有此种人,而今则恐全世界也无一二人可得也。是以愈向后,愈宜专修净业也。(三编卷二复石金华居士书)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非宿有净因,颇难生信。禅者以见性成佛自雄。讲者以宏扬教观自矜。不但不肯提倡,极力破斥者,居其多数。末法众生,不遇净土法门,纵能明心见性,深通教观。谁能不断烦惑,了生脱死。(三编卷二复化凡居士书) 现今无论何等根性,皆须以净土法门为主。盖净土法门,为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成始成终法门。语其浅近,则三岁孩子皆能修。语其深远,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净土,为凡夫依之现生了生死者,置之不究,纵将一切法门通究得十分通彻,谁能现生将烦恼断得净尽无余,而到自力了生死地位乎。仗自力者,既不能得。仗佛力者,又以不知而不注意。则所学之佛法,皆为现在撑场面,未来种善根而已。欲得真实了生死利益,则难之难矣。(三编卷三复福州佛学社书)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识,亦每每以宗教之义论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断烦惑,即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不思议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者,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彼以宗教之义为准,故致有此过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义,则其利大矣。聪明人多以明理悟心为志事,而不知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径。念念若能相应,自可明理悟心。即未做到,而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较彼明理悟心,未断烦惑,仍复轮回生死,了无出期者,已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既往生矣,亲炙弥陀圣众,当即亲证无生法忍,岂止明理悟心而已哉。净土法门,唯上上根人,与愚夫愚妇能得实益。而通宗通教之聪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为志事,甘让愚夫愚妇早预圣流也。贵邑或有此种见解之人,故为稍说其所以耳。(三编卷三复秦铭光居士书) 又须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说一切诸法中之特别法门。其道理超出一切禅教律密之上。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必须断尽烦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烦恼惑业未断,任凭你见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济事。此各法门,皆仗自力故难。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愿志诚念佛者,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则烦恼不期断而自断。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长功德智慧,了无令人起贪瞋痴者。故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马鸣菩萨称为最胜方便。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实则普度一切凡圣。(三编卷三复王(雨,雪)夕居士书)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覆,似地均擎。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诚可谓三世诸佛之总持法门,一代时教之特别妙道也。但以法门大而摄机溥。用力少而得效速。致稍通宗教者,皆藐视之。谓为愚夫愚妇之修持法门。而不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不可以语言文字形容也。以一切法门,依戒定慧力,修到业尽情空地位,方有了生死分。业尽情空,岂易言哉。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纵令见地高深,以烦惑未断,仍旧轮回。再一受生,退者万有十千,进者亿少三四。自力之不足恃,敢矜己智,而不随顺如来誓愿摄受之道乎。修净土法门者,但具真信切愿,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其平素所作所为,不与佛法世谊相悖。则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纵丝毫惑业未断,带业往生者。其所得,尚超过业尽情空之阿罗汉上,以种性不同故。况已断者又何待言。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议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圆显。(此自力,与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别。)固与专仗自力者,奚啻恒河沙数之天渊悬殊也。是知此之法门,不可以一切普通法门之道理论。以是特别法门故也。(三编卷三思归集发刊序) 念佛一法,乃如来普度众生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等觉菩萨,不能出于其外。下之逆恶罪人,亦可入于其中。不断惑业,得预海会。一得往生,定证菩提。而况末世众生,根机陋劣。不依此法,其何能淑。(三编卷三杭州云居山常寂光兰若七七念佛缘起)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本妙心,轮回生死。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众生机,说种种法。虽大小权实不同,偏圆顿渐各异。要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成佛而已。然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又为末世众生业障深厚,智慧浅薄,寿命短促,知识稀少,匪仗佛力,决难了脱。于是特开一总摄初中后法,普被上中下根之净土法门。俾彼已证法身者,速成佛道。未断烦惑者,亦出轮回。其为利益,超出一代时教之上。以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兼仗佛力。譬如跛夫,尽日只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洲。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三编卷三乐清佛教净业社缘起) 大觉世尊,调御众生,随机说法。虽大小偏圆不同,权实顿渐各异。要皆为令众生亲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然此佛性,即心本具。非从外来,不自他得。如取家宝,受用现成。故其证也,乃极易事。无奈众生久居生死,迷惑甚深。喻如宝镜历劫蒙尘,欲令即复本体,彻现照天照地之光明,固非一日二日揩磨之功所能得也。如来悲心真切,知众生自力亲证之难。纵有修持,以烦惑未断,再一受生,不免复迷。从兹堕落者多,超升者少。于是特开信愿念佛法门。俾彼已证法身者,速成佛道。未断烦惑者,亦出轮回。较彼唯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其难易盖天渊悬殊也。以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兼仗佛力。譬如跛夫尽日只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洲。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三编卷三沪西念佛社缘起) 窃闻如来说法,众生得度,难易迟速,大有差殊。是以圆音顿演,机熟者即证菩提。一雨普润,根小者但长分寸。由是顿渐偏圆,广设逗机之教。律教禅密,大开利物之门。求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念念佛,即念成佛。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直登妙觉者,无如净土法门之殊胜超绝也。诚可谓佛教之宏纲,出尘之捷径。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在昔正像,代有高人。续焰传灯,腾辉竺震。末世劣机,欲了生死,捨此法门,其何能淑。(三编卷三宁波宝庆寺念佛堂置田碑记(代益舟师作)) 如来大法,利益宏深。阴冀郅治,显淑民情。使民日迁善,不知所以为之者,非止唯令人断惑证真,以自了出世而已。良由真如佛性,生佛体同。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但以迷而未悟,故于六尘境缘,妄生染著。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致令长劫轮转,永无出期。如来愍之,为彼说心具佛性之理,三世因果之事。令修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与即心即佛,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道。俾上根一超直入如来地。中根渐次修习证菩提。下根洗心涤虑为贤善。芸芸众生,无一不被其泽。又以末世众生,上根绝少。于是特开净土法门,冀若圣若凡,同于现生成办道业。其法门之简便易修,与利益之殊胜超绝。一代时教,悉无有二。故虽愚夫愚妇,若能依教修持,亦得现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因兹古今有心世道人心之伟人,莫不提倡修习,护持流通焉。(三编卷三济南净居寺恭请大藏功德碑记(代作)) 古人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华严一经,圆该诸法。究其归宿,乃在回向往生西方。诸大乘经,无不赞扬净土。四经专明其致。西天,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菩萨,自行化他,悉皆指归净土。东土,自远公庐山结社以来,昙鸾,道绰,天台,善导等,代有闻人。良以佛悬知后世众生,根器薄弱,特开念佛法门。故诸菩萨祖师极力提倡,以期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脱生死。语云,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念佛法门,须以实行做去。故莲池大师临终嘱大众曰,愿大家老实念佛。诸位果能老实念佛,则不负如来说此特别法门之大慈悲心矣。(三编卷四净业社开示法语) 佛法的最要问题,就是了生死。若论了生死这桩大事,很难很难。我们凡夫,根机劣,知识浅。而且五浊恶世,邪师外道甚多。要了脱生死,究竟如何了脱呢。惟有念佛法门,真信切愿,精进念佛,求生净土。佛法之中,方便多门,参宗学教,都可以了脱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因为参宗研教,都要务到极处,如实修证,才有希望。这是全仗自力,谈何容易。念佛是攸赖佛的愿力加被。是兼仗佛力,自然确有把握了。譬如渡海,仗自力如飞渡。仗佛力如驾慈航。飞渡难免堕落之虞。驾慈航决定有到彼岸的日子。其中难易安危,想大家都能辨别底了。总而言之,仗自力参禅悟道,了生死,未证到家,总是不易了。念佛求生净土,只要信愿真切,行持坚固,就有了脱的功能。(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查看更多
-
中国佛教,蔚为大观,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摘要: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中国佛教频道正在建设...
-
人间天:不要让佛法缺席你的这一生人生可能有千万种不圆满,也可以有无量的缺憾,但是不要让佛...
-
不要拿佛法来指责别人在很早以前,我认识一个女的,她堕胎了,内心很痛苦。来找我。为了劝她好...
-
人间天:你知道你有多大的报福才能闻到佛法吗?有同修问我:“老师,我现在读经发现最难的不是...
-
佛法系暖男养成秘笈 你知道吗?佛陀讲法一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郁阇迦。...
-
佛法治失眠梁小姐是我以前的同事,有一天我回原来服务的机关看老同事,见她面容憔悴,精神不佳...
结语
佛法其实是非常深奥的智慧,它的本意就是让人们认识思想、摆脱思想束缚、进行自由创造的教学观照体系,也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