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夫图片

"

在《金刚经》的后半部分,我们经常会遇到凡夫这两个字,如何理解呢?其实关于凡夫指的是什么?,佛的回答只用了8个字: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翻译过来就是:须菩提,所谓凡夫,如来说即非凡夫,只是被称为凡夫,名称为凡夫而已。佛所说的凡夫并不是真的凡夫,而是名为凡夫而已。其实任何东西都一样,包括如来、佛法、佛经、菩提等都只是名,而不是本来的属性。

凡夫图片_凡夫是什么意思_凡夫俗子意思

凡夫图片_凡夫是什么意思_凡夫俗子意思

雪漠:成就者的快乐与凡夫的快乐
雪漠:成就者的快乐与凡夫的快乐 雪漠:成就者的快乐与凡夫的快乐

成就者的快乐与凡夫的快乐

◎陈亦新:修行者不仅要“明理”,而且还要“明事”。我认为一个人活着就要消除烦恼,任何东西都要放下,并且对于任何事都不要执著。但世间有那么多的事情,我用“理”作为事的参照去做的时候,总觉着会行不通,比如生活中出现的很多细小的问题。

●雪漠:大手印最主要侧重两个方面。第一是当下关怀,也即觉醒、清明、快乐、明白于当下,过去的不管,未来的不管,专注于当下该做的事。这一点,好多人都可以做到,但仅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大手印要求的就是在做到“当下关怀”的同时,还要实现一种超越。这种超越,也叫“终极超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下”和“破执”。

所谓放下,不是不去做事,而是在做事的同时不执著于所做的事,也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享受做事本身带来的快乐和明白,但不可把做的事当做一种负担。

对于大手印修炼者来说,上车也好,走路也好,回家也好,不回家也好,他的眼中无处不是家。如果这时候有辆车坐,他很快乐。但是,要是他自己不在这登车的十个人之内,他也会很快乐。这种快乐源于自心,与外面的世界没有关系。如今,活在世间的人把自己心灵的快乐,建立在心灵之外的外部世界上。当这个外部世界一有变化,他的快乐也就会随之变化了。

在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大手印修炼者的快乐是自己内心的光明,与外部世界的物质没有关系。

◎陈亦新:那这种快乐就是随遇而安?

●雪漠:随遇而安也是一种快乐。但凡夫俗子的随遇而安是一种无奈,而大手印行者的随遇而安是一种自在的随缘。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放羊娃在放羊时,他认为很快乐,但对于他来说,这种快乐也许是一种愚昧。当他丢了羊,或是知道了外部世界、有了对比和欲望之后,他就不一定快乐了。但大手印行者的快乐,即使在阅尽红尘之后,他也仍然会快乐,因为他没有了分别心,没有了执著。成就者的快乐和放羊娃愚昧的快乐是不一样的

雪漠:成就者的快乐与凡夫的快乐

。前者是无条件的快乐,后者是有条件的快乐。成就者睁开眼睛看到世界之大之富后仍然会快乐,而愚者是闭着眼睛看不到世界、所感受到的那种小富即安的快乐。


◎陈亦新:有人会说,现在很多人都是及时行乐,那些吃喝嫖赌的人也觉得很快乐,张三谈谈恋爱也觉得很快乐,李四喝喝酒照旧也很快乐。

●雪漠:但是,这些人的快乐都建立在外部世界的基础上。当张三在失恋之后就不快乐了,李四因各种原因没有酒喝时也会不再快乐。

◎陈亦新:可有些人在失恋之后立刻就会调整过来。他们会认为:女人嘛,没了这个,还会有另外一个。这时的他们仍然也会快乐。

●雪漠:像这种情况就叫做贪婪,当有一天,这个人在追逐一个女人的同时,或是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他再也没有物质基础和生理基础去追逐女人的时候,他就会不快乐了。

◎陈亦新:有一小部分人也不会不高兴,他就会想:我反正也年轻过了,也享受过了,现在这样也很满足了。在你的立场来说,他的确很愚昧。可在他自己看来,自己也很高明。

●雪漠:当然,这种快乐就是我刚才讲到的放羊娃不明白的快乐、愚痴的快乐。对于那些追求欲望想得到快乐者,佛教中比喻为咬断自己的舌头饮自己的血;或是他们想喝大海之水来解渴,喝的海水越多,反倒越渴了。

这种快乐叫庸人的快乐,被称为红尘中凡夫的快乐。这种快乐很快就会消失。因为在物质满足之后、追逐到女人之后,或者在女人消失之后、健康消失之后,更或者说欲望得不到满足之后,快乐也就消失了。那份快乐就好比太阳下的霜,是很容易被蒸发的。

任何快乐只要在自己的心灵之外去寻找的时候,都不属于究竟的快乐。换一句话说,如果这种快乐是建立在心灵明白之外的快乐,那么它就会受制于外部世界。当这颗心受制于外部的物质世界时,他的贪婪是很难满足的。

大手印的快乐和修行人的快乐是一种无为的快乐,也即一种无条件的快乐,是心灵的光明所焕发出的一种无条件的快乐。而凡夫的快乐是依托于外部世界物质的快乐。

那些凡夫无论怎么快乐,无论怎么自身调理,但是在死亡来临的时候,他又会相应的不快乐。

而如果是一个真正证得了大手印的人,是不怕死亡的。因为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说,死亡也是一种节日,是解脱的最好机会。我写了一部书,叫《让死亡成为解脱的良机》,就讲了这个道理。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查看更多
雪漠: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
雪漠: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

雪漠: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

雪漠: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

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

●雪漠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既像上楼一样简单,也像登天那么难。第一道难关,在于你必须先要明白什么叫心性?就像一个人去山野露营,想玩得开心,不该带的东西就统统别带,但是你首先得知道什么该带什么不该带,要不连饭都吃不上,或者迷在深山老林里出不去,那可就成玩命了。部分看过《大手印实修心髓》的朋友,也许已经明白了“什么是本元心”,但是对如何修行还是摸不着头脑。《大手印实修顿入》的诞生就是为了回答你的这个问题。为了帮助你尽快“通关”,下面我会讲一些常识,它包括了人在红尘中间慢慢磨炼,最后证得究竟成就,实现终极解脱的所有过程。大家可以把这个人当成一种象征,也可以当成你自己,看看我们把自己当成一个参照时,你应该做什么?你可以看看热闹,也可以把自己代入故事中去——当你成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时,就会明白,面临各种情况时,你应该怎么做。因为涉及凡人从开始修行到证道之过程的完整展示,在这个“故事”中,我将更倾向于渐修根器者。借此,你就会知道一个凡人向圣者升华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怎样的环节。这些环节,即使对于上根之人,也不能省略。这里所说的“上根”,仅仅是他在经历这些过程时,比别人用的时间少一点,并不是说他可以越过这些阶段。比如某个华侨已经在美国生活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国内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他来说自然易于反掌。事实上,对于所有的修道者,五级证道的名相可能有些差异,但其过程是不能省略的。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认为“道次第”和“大手印”是对立的。事实不是这样,实质上所有的道次第也罢,幻身也罢,拙火也罢,生起次第也罢,圆满次第也罢,明白心性之后的“修”和不明白心性之后的“修”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人们大多爱住电梯楼?因为上楼够快,而且不费力。有电梯和没电梯完全是两回事。大手印见地就是这电梯。像终极解脱之路这样的“参天大厦”,没有大手印见地的“电梯”,何年何月才能到达光明的顶端?没有大手印见地的“修”,是为了得到某种见地,空性见地,空性觉受,这就像是找到电梯入口。而有了大手印见地的“修”则是得到空性觉受之后,再去保任,继续修。就像找到电梯入口了,你只要知道自己要到哪一层,按钮就是。即使明心见性,这个“上楼”的过程还是少不得的,找到电梯入口可不等于就已经到楼上了。但如果连电梯入口也找不到而徒步上楼,10楼、20楼你也许还能爬得上去,30楼、40楼你能上得去吗?况且这时候你连大厦到底有多少层都还没搞懂。“太累了,今天先回去,明天再来吧!”也许你会这样想,然后走了回头路,于是参天大厦的楼顶就变成一个只供仰望的梦想,而非一个可以达到的光明之顶了。所以说,要破除所有执著,必须先找到大手印见地的“电梯”。当然,这个比喻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其实是像森林里迷路的孩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朝哪个方向走,他根本就没有进入“楼道”――这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正确的传承――那么,他最应该做的,便是先找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把他带出迷宫般的森林,将他带入智慧的楼道。否则,他可能会在森林里迷上一生一世,或是多生多世。我们所说的开悟,主要是指进入楼道之后再要寻找的那个入道口。对于一些外道来说,是根本谈不到开悟的。因为目的地不同,入道口也不同。许多宗教是不求开悟的。开悟只是佛教追求的目的。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是不谈开悟的。它们的目的地,是另外一个。当我们真正进入智慧的的楼道之后,我们的目标便是找到那个能通往上层的入“道”之门。要是找不到这个口,我们也可能会在一楼待上一辈子,许多没有开悟的教徒便是这样。对于真正的大手印行者来说,修行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认识空性,第二是保任空性并增长空性。就是说你认识空性、明白心性、明白大手印之后的修是保任并且增长,是为了稳固空性。如果不明白这些,没有大手印见的修是一种盲修,执著是很难破掉的。佛教中有许多门派,大家走的路线虽不一样,但都是对的。香巴噶举学派的琼波浪觉祖师在有了大手印见地、明白了心性之后还是照样修拙火,修幻身,修光明。这些他都验证过了,验证了之后,仍然在修。所以说,见地是见地,行履是行履。见地要高,行履要扎实。也有些大师都重见地而不重行履,但没有行履的见地很容易成为狂慧。香巴噶举的大手印源于智慧空行母奶格玛,它也有顿渐两种。顿根如进入电梯后的超越,需要上等上师和上根弟子加上殊胜因缘和信心。渐修从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入手。但了义地说,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本为一体。生起次第是缘起,圆满次第是性空,二者本是一体。虽然在修时有前后之分,但要是没有空性正见,那生起次第是很难修好的。在香巴噶举的五大金刚灌顶中,有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到最后的“句义力灌顶”,也称“大手印灌顶”,上师就会为你开示心性,你就能契入大手印。因为众生根器不一,遂有了许多方便法门,我们称之为方便道。光明大手印是解脱道,如果你是上根之人,遇到具德具证的上师,那么你就可以直证大手印。不过,无论你会不会游泳,有没有船,“过河”的过程还是少不了的。没有修,便不可能有成就。所有修习大手印的那些行者,最初也是迷者,他们由向往真理,而寻觅上师,得师开示心性,进而悟入,见到空性,保任而入修道,终而破执证果。下面,我们给自己沏一壶清茶,在空性的袅袅茶香中,选好最舒服的坐姿,探求绝对自由的旅程马上就要开始了。――选自雪漠《大手印实修顿入》

...查看更多
行者与凡夫的不同就在于能走出自己的天地
行者与凡夫的不同就在于能走出自己的天地

行者与凡夫的不同就在于能走出自己的天地

修行人要破除知识对我们的操纵、识形态对我们的控制,

乃至于那些灵界、阴界,磁场、能量、光波…好多好多各种不同的名相,其实都一样,统称为「心王」。

……………

在整个修行的过程当中,杂讯太多,邪魔外道到处流窜,你脑子里头就会贮存一大堆的东西。有些人借着这种知识的领碱,一再的讲「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么,这些人本身已经受到知识的操纵。

现在,外面流行的「学术至上」,他就以为他的知识绝对是对的,这本身是一个很不好的见解,对修行人而言,这些统统要破除。知识对我们的操纵、意识形态对我们的控制,乃至于那些邪灵、灵界、阴界,磁场、能量、光波……好多好多各种不同的名相,其实都一样,统称为「心王」。

我们经过这样的训练以后,你应该能够感受那些杂七杂八的存在。一个行者要作什么? 要挣脱这些束缚

行者与凡夫的不同就在于能走出自己的天地

。这些统统都是阎罗王派出来的使者,他们随时在操纵着这些凡夫,所以,你才会有生死轮回。要是能免除这些的操纵,你就了生死了、不再轮回了。各位要是能够了解到「了生脱死」是什么?就是不受这些控制。


阎罗王的这些使者,带有好多好多的工具,就是这些意识形态,就是这些磁场、能量,这些轻安、清凉,什么灵界的、阴界的,跟你讲东讲西的,带你上天堂的、带你下地狱的……你必须要能够不受它们操纵,你必须要能够活出自己的天地来。

要懂得啊!一个行者与世间凡夫,包括君王将相都一样,通通叫凡夫,你和他不同在哪里?就在于我们自己能够走出我们的天地,我们不受任何的拘束,我们自由自在。在涅槃的国度里,没有任何的限制。这就是行者的殊胜、行者的伟大。

...查看更多
益西彭措堪布:有些人得神通后,下场凄惨,凡夫人的处境都很危险
益西彭措堪布:有些人得神通后,下场凄惨,凡夫人的处境都很危险 益西彭措堪布:有些人得神通后,下场凄惨,凡夫人的处境都很危险


摘录自益西彭措堪布《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唐朝代宗大历年间,有一位隐士叫李源,原先是位贵族子弟,父亲死于安禄山叛乱,他便把府宅捐为寺院。当时寺院住持圆泽禅师,和他关系很好,两人相约去四川游历峨眉山和青城山。李源想从荆州坐船由水路去四川,圆泽却想从陆路由长安入川。两人争论很久,半年没有决定。李源说:“我已经不和官场上的人来往,我不愿再走长安的道。”圆泽说:“那就听你的。”这样便从湖北进发。

船行到南浦地方,当时天还没黑,就靠岸停船,这时岸上有个女人背着瓦瓮,正来河边取水,圆泽一见就两眼流泪说:“我不想经过此地,就是怕见她。”

李源问:“这一路这样的女人不少,为何独独为她感伤呢?”

圆泽说:“这个女人姓王,我应该作她儿子,她怀孕三年,以我不来,所以没有分娩,今天见了,已是无法可避,请你多呆几天,助我速生,并把我葬在山谷之中。三天以后,请来看我,到时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的中秋月夜,你来杭州天竺寺外,那是与你再见之日。”

李源很后悔这次水路之行,使圆泽到此地步,心中非常难过。圆泽沐浴,就坐脱而去。

三日之后,李源到王家去看,女人果然生了一个男孩,当他抱着婴儿时,婴儿果然一笑作为凭信,李源把详情告诉王氏,王氏厚葬了圆泽禅师。

李源无心再去四川,就回到慧林寺,询问圆泽的弟子,才晓得圆泽在出发之前,早已把后事嘱咐好了。

过了十二年,李源如约来到杭州天竺寺外。那天夜晚,月光特别明亮,忽然听到葛洪井边传来一阵歌声,只见一个牧童,头挽双髻,身穿短衣,骑在牛背上,敲着牛角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是圆泽后身,上前问道:“泽公可好?”

牧童答:“李公真是信士,你我路不同,不要接近,你俗缘未了,如能勤修不堕落,便可相见。”说完又唱歌乘牛而去。歌词是“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功德藏》中说:“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在高空飞翔的金翅鸟身影,虽然暂时不在地面显现,但是它一刹那也未离开,一旦金翅鸟俯冲下来,当处就会立即现前它黑乎乎的巨大身影。在未从水路上三峡入川之前,一切似乎都显得平安无事,此世的圆泽是一位老禅师,而当船行到南浦,业的时轮已走到正点时,一切都无可逃脱,就连能知晓过去未来、具有坐脱立亡本领的圆泽禅师,也无法遮止业力的现行,只有随业入胎,改形易面变成一个婴儿。

当年,目犍连尊者被裸形外道打得全身稀烂时,人们问他:“你是声闻众中神通第一,怎么会被打成这样?”他说:“被前世业力所持的缘故,我连‘神’字都想不起,更不必说显神通。”本来以目犍连尊者的神力,右脚指一踩,便可以撼动整个帝释宫殿,然而以前世骂母的业力成熟,在业力现行的同时如何能施展神通呢?

下面是琉璃王诛灭释迦族的公案:

波斯匿王新登王位时,想娶一位释迦族的女子作王后,就叫一位大臣去迦毗罗卫国求婚。当时释迦族五百人聚会一处商议,他们都很不高兴,因为释迦族的种姓很高贵,不能与女奴的儿子通婚,有人说应该结亲,有人说不应结亲,长者摩诃男对大家说:“波斯匿王这个人很暴恶,如果不答应他,他会毁坏我们的国家。”摩诃男的婢女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就让她沐浴更衣,以宝车亲自送到波斯匿王那里,而且对他说:“这是我的女儿,可以成亲。”国王很欢喜,就拜她为第一夫人,很快有了身孕,生下一个孩子,就是琉璃太子。

太子八岁的时候,波斯匿王告诉他:“你可以到迦毗罗卫国去学习射箭的技艺。”太子便乘着大象,带着许多仆人,朝着摩诃男的家里来了。摩诃男召集五百童子,陪伴他学习。

当时新建了一座讲堂,如天宫一般,他们说:“我们应当先请佛与僧众应供,可以获得无量福报。”于是敷设座具,悬挂幡盖,以香水洒地,焚烧名香。这时琉璃太子跑到讲堂,而且登上狮子座,释迦族的人见了,不客气地叫他:“女奴的儿子!”并把他牵出门外,翻倒在地。琉璃太子对旁边的苦行梵志说:“释迦族的人这样对我横加毁辱,以后我登王位时,你要以此事提醒我。”

后来波斯匿王死了,太子继位,苦行梵志就把此事告诉琉璃王。琉璃王命群臣集合四兵,去讨伐释迦族。到了迦毗罗卫国时,琉璃王远远看见世尊在一棵枯树下结跏趺座,就下车作礼,问道:“为什么不坐在枝叶繁茂的大树下,却坐在这里呢?”

佛陀说:“亲族阴凉的缘故,胜过一切外人。”

这时国王就说:“今天世尊为了亲族,我也不应该征讨。”

但是苦行梵志一再地奏明要讨伐,琉璃王又一次兴兵而来。

这时候目犍连尊者对佛说:“琉璃王讨伐释迦族,我想把他的四部军队全都抛到他方去。”他又想起拔出虚空,又说移入海中,或移到铁围山中间,又想把人移到他方国土,或者想用铁笼子覆盖全城。

佛说:“虽然你具有这种功德,但终究无法把舍卫国的人置于安全之地,众生有七个方面不可避免,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因缘,想避也避免不了,怎么能覆盖住往昔的业呢?”

目犍连始终放心不下,就把相识的四五千人摄取,全数放入钵中,一直举到空中星宿之际。

释迦族的人集合四兵,从城中走出一由旬来对抗琉璃王,在一由旬之内,远远见到琉璃王,他们技艺高超,或者射掉对方军队的头髻,或者射断对方的弓弦,或者损坏器杖、幢幡等等,但是并未伤及一人。

琉璃王心中害怕,对群臣说:“你们看这箭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他们真想伤害我的话,我是死定了。”因此下令退回舍卫国。苦行梵志说:“大王不必畏惧,释迦族都是持戒的,连蚊虫蚂蚁都不杀,何况杀人呢?还是应当进军。”琉璃王听从他的话,释迦族人果然退入城市。琉璃王说:“你们快开城门,如若不然,全部杀尽。”

城中有个叫奢摩的十五岁童子,登上城墙独自应战,伤害许多敌军,敌军一下子崩溃而散,藏在土洞里面。当时释迦族人告诉童子说:“你有辱于我们释迦族的门户,谁不知战斗呢?但是我们释迦族向来是修善的,连蚂蚁蚊虫都不杀害,何况是人命?我们一人可敌万人,但是杀害人命,死后只会堕入地狱,即使转生人中,也是寿命短促。你尽快离开,不要住在此地。”奢摩就这样离开了城市。

琉璃王的军队再次来到城门下,当时魔王波旬化作一个释迦族人,叫道:“快开门。”释迦族的人见是自己人,也就开门了。

琉璃王说:“释迦族的人这么多,把他们双脚埋在地下,让暴象踏死,而且要选五百个释迦族的女人,带到我这里来。”

当时,摩诃男乞求琉璃王说:“我现在沉入水中,不管我出来快还是慢,你答应我,在此期间允许释迦族的人随意逃走,等我浮出水面,你再杀死他们。”琉璃王答应他。

摩诃男跳入水中,把自己的头发绑在树根上,就这样牺牲了性命。

城中的释迦族人这时从四门争先恐后地奔逃,琉璃王问大臣们:“摩诃男还没出来,怎么回事?”他们入水抱出摩诃男,他早已死去了。琉璃王很悔恨,说:“我的外祖父已死,他是为了救护自己的亲族,假如早知道,终究不要这样讨伐。”

琉璃王的军队血洗迦毗罗卫城,血流成河。

军人走了之后,目犍连尊者对佛说:“承佛神力,我保护了四五千人

益西彭措堪布:有些人得神通后,下场凄惨,凡夫人的处境都很危险

。”


佛说:“你去看一下。”

目犍连尊者从星空取下钵来,人全都死了。

琉璃王来到尼拘罗园,对五百侍女说:“你们不必忧愁,我就是你们的丈夫。”然后抓到一个释迦女。释迦女说:“为什么我要和女奴的儿子通情呢?”

琉璃王大怒,把她的手脚全部斩掉,扔进深坑之中。

五百侍女都骂琉璃王:“谁会以自己的身体和女奴的儿子交通!”她们也遭到如前一样的惩罚。

这时,五百侍女呼唤如来的名号,意思是,我们同为释迦种姓,你出家成佛,我们正身受此苦,为什么不忆念我们?佛和比丘们往迦毗罗卫城来了,释迦女远远看见,都心怀惭愧,世尊对帝释说:“女子们很惭愧。”帝释就以天衣覆于女子身上。佛告诉毗沙门天王:“她们饥渴已久,你去办一些天食,让她们吃饱。”佛对她们演说苦集灭道,侍女们随即尘垢消尽,得到法眼净,命终都升到天上。

佛来到东门时,看见城中一片废墟,就对比丘们说:“从前我和比丘们在此处说法,今日已成废墟,空无一人,从今以后不再来这里了。”

佛回到舍卫国祇树园,告诉比丘们,琉璃王和他的兵众七天之后都会毁灭。琉璃王听了很恐怖,到了第七天,琉璃王带着军队和釆女来到阿贻罗河的两侧举行宴会,忽然之间起大雷震,云团起来,暴风骤雨,这些人全被损伤漂溺而死。琉璃王入了阿鼻地狱,天火把宫殿焚烧一空。

比丘们问佛:“释迦族是以什么因缘遭受这种苦难?”

佛说:“往昔,罗阅城有一个捕鱼的村子,当时闹饥荒,人们都吃草根,以一斗金子买一斗米。村庄里面有一个大池塘,里面有很多鱼,人们都捕鱼吃。其中有两条大鱼都这么说:‘我们是水族,不是处在干地当中,而这些人都来吃我们’,村中有个孩子,年纪才八岁,虽然不捕鱼,但见到人们捕鱼发了欢喜心,当时的罗阅城人就是现在的释迦族,当时的两条鱼,一条是琉璃王,一条是苦行梵志,见到鱼笑的小孩子就是我,因为杀鱼的罪业,在无数劫中受地狱之苦,我也因为对造恶发欢喜心,所以今日头疼,如被石压一般。”

在自己最亲爱的祖国面临全部毁灭的时刻,大慈大悲的佛陀何尝不想伸出援救之手呢?但是如果以个人意志可以遮止业力的现行,又怎能成立业果不虚?所以,具足十力的佛陀,在业力决定成熟的时刻,也不可能拯救全族中的任何一员,毕竟业果的规律谁也无法改变。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联想到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长达三十年的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唐山大地震、东京大地震,文化大革命,这个世纪的伊拉克战争,印尼大海啸,疯牛病流行,非典流行等,在业力成熟之时,确实无法抗拒,瞬息之间就可以让无数众生毁于一旦。如果不懂业果,或许会觉得这些天灾人祸不会降临于自身,可是以业果来衡量,就会令人恐惧,因为我们正身处在无边业海之中,过去世造过无数能显现类似甚至更严重果报的罪业,而这些象一颗颗等待引爆的核弹一样,正安住在自己的阿赖耶识之中,一旦暴发,就会被炸得魂飞魄散。所以我们不是活在太平世界当中,在表面安乐的里面,的确有恶趣现前的极大危机。凡夫人的处境都很危险,说不定何时业力发动,就会染上艾滋病,就会被卷入战争,或者被洪水冲走、被大火焚烧。所以认识业果的相之后,自己应励力忏悔,祈求上师金刚萨埵加被,能在恶业成熟之前,把它忏除。

关于神通不敌业力的一篇相关文章——

如果三宝真有威力,为何寺院佛像会在天灾人祸中被毁?

◎佛像等圣物被毁,不代表它们没有力量。

佛法开示无常之理,世间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经历产生、维持及消失的过程,圣物是如此,世俗的人、事及物也是如此。即使本师释迦牟尼的应化色身,也在二千多年前示现入灭的现像。

世界上的圣物,是令众生积聚福德资粮的福田。众生能借着对它们观仰、顶礼、供养及绕行等修持而积集成佛的资粮。

但它们的住世与否,取决于众生的业力及福德因缘。如果众生没有足够的福德,它们便会不复存在,例如被毁或在天灾人祸中消失。

拉萨的大昭寺内,供着一尊世上最神圣的佛像。这佛像是悉达多太子十二岁的等身像,依着太子当时的容貌塑制而成,后来传入汉地,又在汉地文成公主入嫁西藏时传至拉萨。

在历代的预言中都有述及,即使这尊最神圣的佛像,最终也会沈入地底,自人间世界消失。

那是因为众生之共业所致,我们不再有福德得见这尊神圣的佛像,并不是说佛陀没有力量保护他自己的身像,也不是诸佛没有悲心的缘故。

有些人有了神通之后,下场反而很凄惨!

作者 达真堪布

出离心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出来,通过四外加行的修法,才能成就出离心。修四无量心,尤其是慈悲心,才能修成菩提心。通过消业、积福,业障小了,福报大了,有上师的窍诀,才能证悟空性,证悟一切法的真相与真理。我接触过的人当中,也有直接修气脉明点的,结果把自己的身体修坏了,身心上都有问题。不要这样,一定要从基础开始,把四外加行详细地学,反复地听,不断地思惟、体会,这样才能改变人生,改变一切。

什么也不懂,马马虎虎的坐着修禅有什么用?也许会进入一些状态,进去的时候没有思想,没有念头,特别舒服,特别清净,有的人就执着那个状态。但是他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没有智慧啊!从禅定中出来了,烦恼依旧,习气依旧,一接触外界环境,还是跟以前一模一样。这说明了什么?没有智慧,不是解脱。真正的佛法是能够对治烦恼、对治习气的,你念了、学了、修了,烦恼减少了,习气改变了,虽然还没有彻底,但是这已经说明你有修行了,你得到正法了。坚持修下去,有一天你肯定会战胜这些烦恼和习气,达到究竟的解脱、圆满。

刚才说的那些禅定境界很普遍,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也许能修成一些神通神变,但是死亡以后只能升天,这并不是解脱。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去修禅定,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是解脱最大的障碍。

你有神通神变了,解脱难了!因为你还没有证悟空性,你一定会执着这些。你连暂时的利益都那么执着,那么放不下,修成神通了,你能放得下吗?神通才是大名利、大财富啊!你还没有出离心,对这些还特别贪恋;没有菩提心,对这些还特别自私;没有证悟空性的智慧,还特别执着,一定会利用神通神变搞世间法,去造业。你没有神通神变的时候,造业也没有太大的力量;你通过神通神变,造的业就更多了,修行上的障碍就更大了,你的下场会更惨,死了以后会变成鬼神。你觉得他们有神通神变,他们挺厉害是吧?他们的痛苦,我们无法表达,无法形容,他们是饿鬼道的众生!

证悟开悟之前不能修神通,即使有了,也不能用,佛特别禁止这个事,怕造业,怕障碍解脱、成就。证悟开悟以后自然会有很多神通神变,但是那对你来说都无所谓,都是一场梦、一场戏,不会障碍你,不会影响你,之前一定会影响你,一定会障碍你。

本来这些信佛的人就容易喜欢神通,佛如果示现神通,信佛的人就更会去追求这些神通,都不能解脱、不能成就了,所以佛特别反对。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小阿罗汉怕迟到,听不到佛的开示,通过神通飞来的。佛问他,你怎么来的?他说他飞来的。佛说,你赶紧回去,你从哪里飞来的,你再从那里走过来,才可以听我的开示。佛就这么反对神通,因为怕都修偏。所以别总是搞这些神通。

很多人都特别爱搞神通。如果你是个真正想成就、想解脱的人,就一定要去修正法,不要总去算命。佛已经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用问吗?佛已经说完了!他们有的算的也很准,但是没有必要。佛的神通是最大的,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告诉我们了。“前世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来世苦。”所有的这些都是有因缘果报的。你查这查那没有用啊,他也许给你查出来,但是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信因果,相信轮回,一心念佛,一心修行。发现自己有问题,这叫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叫成就。毛病越少,你的命运就会越好。多看自己——看自己的不足,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看别人优点,看别人的功德,这样才能慢慢改正所有的缺点,学会所有的功德。功德圆满了,福德圆满了,所有的缺点、毛病都没有了,你不就圆满了吗?命运不是不能改变!

有的教派里讲,命运是不能改变的,佛不承认。有的教派里讲,改变命运就要靠神、仙,佛不承认。佛讲,所有的众生都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改变命运不能靠别人,完全靠自己。改变命运的方法,其他教派里也讲了很多,但是佛都不承认。佛讲,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自己的毛病,你的这些烦恼、习气、毛病越少,你的命运就越好;你的烦恼、习气、毛病越多,你的命运就越不好。


...查看更多
结语

凡夫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凡夫俗子意思,简单的来说就是凡人,但是凡人通过修行和学习佛法,也是可以达到另一种境界,前提是一定要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