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梵文Catursatya的音译。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指苦、集、灭、道四谛。谛为佛经中所指的真理。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苦谛;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灭谛;而要达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须长期修道,叫道谛。
永不颠倒的真理——佛学四谛之苦谛
春华秋实,我们在这个祥安和谐的时节,和大家陶冶在释迦经典的佛学宝藏中,我和大家一样感到温暖、自在。充满法喜的日子真好!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十二缘起)的原由之后,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佛学的四个真理——四谛。
谛,就是真理。这是释迦摩尼对佛学中心论点的概括。
四谛,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学四谛”是佛学的基本教理之一。宣示着佛学对于凡尘以及修行的基本观念,代表着对我们万千世界的真理的看法和观念。四谛文字虽短,却揽扩了佛法修行的四大阶段,因此成为“谛”,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故也被称为四圣谛。
佛学,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面貌,同时,也促使它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从今天开始,我们于四谛的学习,大家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当前,佛学正在走向世界各地,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了解,这就更有力的说明它有适应社会人心的层面,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然需要。你可以信仰,你也可以不信,但都应该宽容和理解,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安宁美好的社会。
我们先来看这第一谛——苦谛。
举个大家都了解的例子:婴儿离开了母亲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欣喜若狂,不是兴高采烈的高呼:“啊!你好。美丽的人间,我来了!”。
不是,是什么?
是放生大哭!就像梅兰芳在京剧【玉堂春】里的那一声“哭头”,那声呐喊“苦啊!”是呀,人生充满苦厄。哪里都是个苦。人生如同苦海泛舟。
佛学还把这种苦为我们进行了分类和量化。世尊告诉我们说,苦有八种之多——
一、生苦:
胎儿出生,皮肉细嫩,在接触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充满痛苦。妈妈的母体温暖如春,悠然自得。一旦离开苦难便开始了。
二、老苦:
人到老年,发白脱落、牙齿老化、嚼食困难、耳聋背驼、行走艰难,倍感痛苦。无论是风光了一生还是穷困潦倒一辈子都难逃老之将近,何尝有苦尽甘来?
三、病苦:
人要患各种疾病,造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个苦是道不尽,说不完的。
四、死苦:
人将临死,对死亡充满恐惧,弥恋现世的生活,感到痛苦。谁也躲避了的苦。
五、怨憎会苦:
与自己所讨厌的人不得已而相会、结合。对自己憎恶的环境想脱离而又脱离不了。不想遇到的事偏偏又遇到,令人苦恼不堪。
六、爱别离苦:
与自己相爱的人别离,与自己所喜欢的人或环境分开也是痛苦的。劳燕分飞,人各一方,自古就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苦。
七、求不得苦:
自己想做的事做不成,自己想追求的事或人得不到,精神上感到痛苦。这样的苦谁也躲不开。
八、五盛荫苦:
人生就是苦,人生是诸苦的集合体。处处都是个苦,怎一个“苦”字了得啊。
八苦无所不包,无所不扩。生命的现象呈现著迁流变化的情形,叫做“诸行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没有一件事物不会毁坏,也没有永远的欢乐,当我们拥有的事物毁坏时,当欢乐远离悲伤来临时,自因沮丧、失望而痛苦,所以“无常故苦”,故依照苦的性质划分了上面的八苦。
种种的苦,像一条无形的锁练,紧紧的缠绕著身心,令人烦恼、无助、陷入无法自拔的痛苦深渊。
佛学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佛法真正的核心思想,也是真实不虚的如来本意
需要强调的是:佛学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承认人自身的伟大,从人本身去寻求真知,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才使佛学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菩提之花开遍全世界。
...查看更多永不颠倒的真理——佛学四谛之灭谛
苦谛,我们了解到“人间遍地都是苦”的状况。集谛使我们知道了这般“苦衷”的由来,佛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文化,今天的灭谛,就告诉了人们一定要学习、感悟、实践正见,追求真理、超越低俗追求、灭除低俗情欲,追求正大光明,超凡脱俗,便可脱离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的道理。
灭圣谛即是苦灭圣谛。它说明有情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即是涅槃。
涅槃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关于涅磐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了解:
一、涅磐有不生不灭之义。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就是真理。现代汉语言文字很难诠释,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所以才有了:“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的说教。涅槃并非因缘所生,是无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是无常,也不是断,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还有这回事呢?这就引出了下面的继续阐释。
二、佛陀演说涅磐的原因: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叫执着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断。我们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磐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又会使人误解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大家迷惑在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认为它是生灭的。譬如,在【释迦牟尼传】这部电影里从佛陀降生到他涅磐,也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里面并没有人在生,在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闪去,在这些光影中,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这位圣者在生,在灭。
而世间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就以为他有生、灭,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这个涅槃。此涅槃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另有一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此才可称为证得涅磐。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都希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迷惑,所以以为它生灭。
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到: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并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称为证得涅磐。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既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磐了。
以凡夫的眼光来看,证悟涅磐者再也没有造作,他不求生,也不求断灭,他不会认为这个世间给他种种苦,要把它们断掉,他的内心没有执著与挂碍,寂灭清凉、(寂是寂静不动;灭是烦恼不生。)心行处灭,这和我们凡夫不同,凡夫的心无时无刻不住在一个地方造作,而证入涅磐者就没这回儿事。这便是涅槃的大概含义。
灭谛也有很通俗的释义,那就是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我们喜贪心不舍离贪嗔痴诸烦恼,循善不善业而受苦报、乐报及不苦不乐报,若厌离喜贪心,永尽贪嗔痴,则寂静涅磐,心解脱慧解脱,不受苦报,不受乐报,不受不苦不乐报,不受后有。厌、离欲、灭尽、涅磐,是名灭谛。灭谛别无商量的余地,不灭尽苦因贪嗔痴,必定在苦果中尝受苦、乐、不苦不乐。若说不离欲而得解脱者,灭谛便失其真谛的意义了,四圣谛实时坏失。究其实际,皆因为从来没有人不离欲而得解脱,所以四圣谛是一切学佛者所应当知道,应当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在无明的蒙蔽中游荡。由此,我见我所见,有见无见,常见断见,无边的葛藤络索,触处系著。如能从幻相而悟入平等无差别的法性,即能从执障中透出,而入脱落身心世界的清净地。
法是绝对平等的,如何从千姿百态的事事物物的差别相中去体悟它的平等法性呢?重要的第一步当然要见法。所谓的见法,就是见诸法实相。见法、见性要在哪里见?就在万物千差万别的差别相中,在生灭迁流的变化中观察体验,了解它的生灭非实如幻,明白它的缘起性空,体证法法空寂的平等法性
这也就是灭谛的实相。
...查看更多永不颠倒的真理——佛学四谛之集谛
一个人有了苦,而且是“种种的苦难”其原因有是什么呢?就让这个集谛来作答: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主观上的:“业”和“惑”。
“业”是指身、口、意等各种善恶之造作,“惑”是疑惑、思惑。
集,存在着招聚的意思。比如,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所以我们说它是集。
谛,在这里是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把这两个加在一起就是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发现了吗?四谛与六度和十二缘起等佛学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不然,就不能是“佛学”体系了。在【谛分别】中,佛陀以五种方式来解释集谛:
一、爱欲叫集谛;
二、十种烦恼【贪、瞋、痴、骄慢、邪见、疑、昏沉、掉举、无惭、无愧】叫集谛;
三、一切不善法叫集谛;
四、一切不善法及能造成投生的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叫集谛;
五、一切不善法与能造成投生的善法或一切不善业力与能造成投生的善业力都叫集谛。
有人会发问了,既然一切不善业力与能造成投生的善业力都是集谛,那么为什么佛陀在本经中只说到爱欲是集谛呢?
那就要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一颗种子中只要还有黏性或潜能,遇到适宜的环境时就还会生根发芽对不对?
同样的道理,只要业力还有爱欲伴随,它就还会结成果报,如果没有爱欲,业力就无法结成任何果报。这就是为何佛陀说爱欲是集谛的原因。
只要说到爱欲,大家要记住,爱欲也有三种:
一、欲爱,以欲望而贪爱享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二、有爱,伴随着常见而贪爱六尘,六尘是灵魂,生生世世存在;
三、非有爱,伴随着断见而贪爱六尘,虽然六尘是灵魂,在人死亡之后即完全毁灭。
我们记住集谛是苦的因。在本经中佛陀如此教导:“简单地说,五取蕴是苦。”因此,集谛是五取蕴生原因。大家应当记住这种因果关系。
佛陀在苦谛中真实地分析出人生的八难之后,将会在集谛中带领我们冷静地搜寻形成苦难的原因。
根据佛陀教言,无明与渴望是苦的根源,因为不明白道理而执著,因此会产生种种欲望,可是无情的现实又不能满足这些欲望。所以我们开始烦恼,直至痛苦,所谓“有漏皆苦”。
人生一世,能够让我们产生烦恼的原因多种多样。任何会摧毁心灵平静,带来心理痛苦的心理状态,让心灵扰乱、煎熬、折磨,如此的感受即是烦恼。烦恼就是个苦,就要再来认识这个集谛。
通过对集谛的学习我们要了解到,佛陀只存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绝无主宰支配众生的意图。因此在佛教徒心目中,佛陀虽然福慧双圆、神通广大、自在逍遥、至尊无上、功德无量,却毫无领导者、主宰者的威慑性,而是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在佛教中,佛与人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人人可以成佛,显而易见,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又一特质和基本精神。
人人知道苦,了解这个苦的根源,然后知道集谛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苦从何来,烦恼滋生的“沃土”。明白这个道理是一件非常好的一件事,每个人都会喜欢这种被佛陀关怀的感觉
我们还要啰嗦一句上面已经阐述过的话。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
那就是戒除五毒,这仍是我们前面讲到过的内容:贪、嗔、痴、慢、疑。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
总之,一切法的存在,都不过是原因条件的假合。存在的是结果,同时也是因,凡是可为因的,也必是从因所生。凡是假合的,它的本身一定是迁动变化的,它依因缘而存在,同时又与他法作缘,他法也迁流变化而存在。这便是集谛告诉我们的真理。
...查看更多
来源:网络 编辑:善缘
释迦牟尼成佛后就开始宣扬他所体悟出来的“佛法”,其最初说法史称“初转*轮”。“初转*轮”的主要内容是“四谛”、“十二因缘”,这也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称为“四圣谛”、“四真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四谛”也就是佛教中四种最基本的道理和真理。“苦谛”指人生是一个苦海,“集谛”之“集”是“集起”的意思,说明人生所以是苦海的原因,“灭谛”是指人生摆脱了各种烦恼痛苦之后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道谛”指修行的道路和方法。
1、苦谛
在佛教看来,人所居住的世间,称为“娑婆”。“娑婆”即“堪忍”的意思,意谓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时时处处充满痛苦,必须安忍十恶,忍受三毒以及种种烦恼痛苦,才能生存下去
在佛教中,最常说的是“八苦”。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生苦虽然不为自身所知晓,但考之于旁人,则很容易了解。十月怀胎,犹如地狱,母亲喝汤,胎儿在母腹中备受煎煮。出生之际,冷气热风触身,犹如火烧刀割,婴儿坠地,呱呱大哭,乃是肉体上种种痛苦的自然反映。
第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衰老是任何人所无法避免的。而人一旦衰老,牙齿动摇,白发苍苍,视觉茫茫,听觉嗡嗡。加之,长期劳累,弯腰驼背,肌肉松弛,神智昏迷。对于女人,除了生理痛苦之外,更有青春易逝的痛苦,昔日明目皓齿,今日齿摇发落;昔日倾城倾国,今日老态龙钟。衰老,固然使人感慨,但又有谁能使青春永驻呢?
第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人自呱呱坠地,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等,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等,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谁能够保证自己一生都不得病呢?
第四,死苦,即面对死亡的痛苦。宇宙万象,生、住、异、灭,永不停息。山峰岩石,寿命也有尽头。一个血肉之躯,到底能够支撑多久呢?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世间万物,安有例外?人于死后,固然万念俱灭,但人之将死,四大分离,呼吸急促,千言万语,欲吐不能。这时,儿孙环绕,生离死别,凄楚难言。
第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之人分离的痛苦。生离死别,人间惨事。中年丧子,固然万分悲痛,即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分离,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然而,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也难于终生相守,更何况其它呢?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法避免的。
第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相遇的痛苦。此苦与“爱别离苦”相对。与意气相投的友朋,海誓山盟的恋人,由于种种原因,终须撤散相反,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者利益冲突,两不兼容的人,偏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样的人,若能终生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人事问题,纷繁复杂,不是冤家不聚首,在某些情形下,愈是互相怨恨的人,愈容易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象永远摆脱不掉,这怎能不令人苦恼万分呢?
第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能遂愿的痛苦。想获得一件东西,经济条件达不到;想谋求一个职位,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还有,即便是有些愿望实现了,第二个愿望又会随之产生,山谷易平,欲壑难填,人什么时候会感到心满意足呢?不满足,就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第八,五取蕴苦,又成“五阴炽盛苦”,即“五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佛家认为,这才是痛苦的总根源。“五蕴”,也称为“五阴”。“蕴”、“阴”都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佛教认为,此五种要素是构成众生之身体的五种基本元素。
“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以“变碍”为其内涵。佛教中所作分类甚多,此处则以“十四色”暂作解释。“五根”、“五境”及“四大”,构成“十四色”。“色”、“声”、“香”、“味”、“触”为“五境”或称“五尘”。“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四大”即指地、水、火、风。
“受”就是感受,以“领纳”为义,指感觉、感情,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领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所产生的喜、怒、爱、乐等感受。
“想”就是想象,指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造成概念及表象之作用;或指所作之概念及表象。依感觉或知觉而起认识作用时,如红花、白布之红、白、花、布等等概念,或造成概念之功能即为“想”,即浮现于心中的“相”。
“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也就是对外境生起贪、瞋等等意念。
“识”就是了别的意思,即“意识”,也就是对于外境之分别与记忆等意识活动。
上述“五蕴”除“色蕴”之外,其余都属于“心法”。也就是说,除“色”属于有形体的物质之外,其余四蕴都指人的感性、知觉、理性、意识等精神活动。佛教认为,此五蕴汇聚而成众生之身。众生执着于自己的身体以及内心的精神活动,便有了生、老、病、死等苦。
佛教从“苦”入手来建构自己的教义,这说明人生问题是佛教关注的中心。佛教视各类生命体所生存的“三界”为火宅,由之再衍生出跳离火宅、脱离苦海的种种修行方法和解脱理论。
2、集谛
“集”是招聚、集合的意思。旧译作“习”,有修习、熏习的意思。“集谛”主要探讨苦的原因。佛教认为,人生之所以时时处处充满痛苦,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对于人生真理的无知(即“无明”),不懂得人生本身就是一种幻影,而错误地把人生当作一种真实的存在。既然将人生当作一种真实的存在,就会产生种种欲望和追求,譬如生存欲、爱情欲、繁荣欲、成名欲、权利欲等等。由于各种欲望的驱使,就导致贪、瞋、痴等烦恼。这无数的烦恼,也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在佛教中,“贪”、“瞋”、“痴”是三种最根本的烦恼,称之为“三毒”。所谓“贪”,即贪爱、贪欲,贪于名利、声色,由此起恶造业。古语云:贪为万恶之源,即是此意。所谓“瞋”,即仇恨、愤恨。由于众生虚妄地区分“我”、“法”,虚妄地执着人、我之别,因此对于他人以及各种事情产生仇恨之心、憎恨之情,由此造成种种恶业。正如佛典中常说的一句话:“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所谓“痴”,即是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特别是指不明了佛教的真理,因此,坠入生死轮回,备尝人生的种种苦难。
除“三毒”之外,佛教还常说“慢”、“疑”、“见”等大烦恼。“慢”即傲慢、骄傲,“疑”即对于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真理和解脱之道的怀疑。“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身见”是执着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所谓人死如灯灭,这叫做“断见”,又有一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这叫做“常见”,这种执断执常的见解,都偏于一边,故名“边见”;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如谤无因果,坏诸善事等;“见取见”之“见”即指“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不舍,对于上述三种不正见,执以为是,名“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邪戒,错认以为是正戒。“三毒”、“慢”、“疑”与“五见”合起来构成“十烦恼”。这“十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这叫迷事惑、迷理惑。有了“惑”,就使身、口、意作不善之业,因此就有了三界轮回之苦。
3、灭谛
“灭”也称为“寂灭”、“入灭”、“灭度”、“圆寂”、“涅槃”等,意思是灭除烦恼,获得解脱。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佛教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变幻无常、假而非真的,人生在世也是烦恼无穷、苦多乐少。而当人们认识到佛教所言的真理,了悟了人生的真谛,就会进入一种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入灭”或称“涅槃”。
4、道谛
“道”即道路,佛教中指灭除烦恼、获得解脱的途径和方法。
佛教的修行方法,与其它宗教多有不同。它不单纯依靠信仰,而更注重智慧,注重智慧解脱。这种强调智慧解脱的修行方法,在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上——“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三学”、“六度”,有充分的体现。
所谓“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种圣者的道法,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第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指佛教所说的“苦”、“集”、“灭”、“道”四谛论及其它佛教自身的见解和智慧。有了正见就会不为世间邪俗之见所迷惑。
第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指离开世俗的主观分别,离开邪妄迷谬,以佛教的纯真智慧来思考。
第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远离妄言、两舌、恶口,做到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等。
第四,“正业”,即正当的业行,即言行清净。佛教认为,起心动念,无非造业,修道须身不造杀、盗、淫等业,口不作欺妄语,意不起贪、瞋、痴,这就叫“正业”。
第五,“正命”,即正当的生活和谋生手段,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行业,如相命、占卜、自说功德等。
第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不断策励自己,努力于道业。恶业未断者,应当立即求其断;善业未修者,应当立即求其修;未起之恶不令起,已修之善令增长。
第七,正念,即正确的忆念,即应当时时忆持佛法,不起邪思邪念。
第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也就是正身端坐,心注一境,远离散乱心,深入沉思冥想,以佛教智慧观察世界、洞察人生,从而获得身心的解脱。
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从“八正道”又衍化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共有七科三十七分,为修行入道之品类,因此名之。“七科”为“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分”。
“四念处”又称“四念住”、“四意止”、“四止念”,或单称“四念”,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念”为能观之智,“处”为所观之境。即以智慧观察对境,而留住意念于此。以“身”、“受”、“心”、“法”等四念处,观自相、共相,而一一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对治“常”、“乐”、“我”、“净”等四颠倒的观法。于此四境起不净、苦、无常、无我等观慧时,就能够使念止住于其境,因此称为“念处”或“念住”。
“四正断”,即“四正勤”,已生恶使其断灭、未生恶使其不生、未生善使其生起、已生善使其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是“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一是“欲神足”,指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所发起的禅定。二是“精进神足”,指不断止恶从善之力发起的禅定。三是“心神足”,指由心念之力所发起的禅定。四是“观神足”,指由思惟佛理之力发起的禅定。
“五根”,“根”为坚固不动之义,据《释摩诃衍论》卷一载,“根”有十义:下转、隐密、出生、坚固、相续、出离、集成、茂叶、具足、高胜,这是以草木之根来譬喻修行者所依据的五种内在条件。“五根”如下:一是“信根”,“信”为入理之根本。据《释摩诃衍论》卷一载,“信”有十义:澄净、决定、欢喜、无厌、随喜、尊重、随顺、赞叹、不坏、爱乐。二是“精进根”,又作“进根”、“勤根”、“精进根”,是指深信教法后,如实勤奋地修行。三是“念根”,由精进故,心于所缘境,念住不忘。四是“定根”,又作“禅定根”,即指使心止于一处,不为外境动摇之“禅定力”。五是“慧根”,观达真理,称为“慧”;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因而称“慧根”。在“三十七道品”中,“信根”、“念根”是由修“四念处”所形成的,“精进根”是由修“四正勤”所形成的,“定根”则是修“四神足”所形成的,“慧根”则是修行四谛所形成的。
“五力”是指由“信”等“五根”的增长所产生的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的力量。具体而言:一是“信力”,指对于如来所修植的清净法门产生坚固的信心进而形成“信根”,再也不会被外道以及世间之法所吸引牵夺,“信力”是“信根”显现出来的力量。二是“精进力”,指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为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三是“念力”,指由勤修而念住于所缘之境,能抗外来之障碍而至无念。四是“定力”,指止息散乱之心,归于静寂之禅定力。五是“慧力”,指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七觉支”,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觉分”等,“觉”的意思是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七觉支”。第一“念觉分”,又作“念觉意”、“念等觉支”。修道者在证悟佛法的过程之中,明记“戒”、“定”、“慧”“三学”以及“四圣谛”、“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忆持不忘。在这种状态中,修道者之心是以“念”为其体性的。例如恒常正念正知,了知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无我”等,并将此等佛教正确之世界观,忆持不忘,即是此一证悟阶段——“念觉支”的修行相状。第二“择法觉分”,又称“择法觉支”、“法觉意”、“法解觉意”,指以智慧选择分别诸法之真伪,取真舍伪,而进入菩提。第三“精进觉分”,又称“精进菩提分”、“精进觉支”,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精”意思为“不杂”,“进”是毫无间断,也就是修诸道法时,能觉了且息止无益的苦行,而于真正法中,专心一意,无有间歇。第四“喜觉分”,又称“喜等觉支”、“喜觉支”、“喜觉意”、“爱喜觉意”,即心得善法,以“喜”为体而产生的欣悦欢喜之心理感受。第五“猗觉分”,又作“轻安觉支”、“猗觉支”、“除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即断除诸见、烦恼时,能觉了、能除弃虚伪法,并增长真正之善根。第六“定觉分”,又作“定等觉支”、“定觉支”、“定觉意”、“惟定觉意”,以“定”为体,令心安住而不散乱。修此法已,则“定觉”满足,灭除“贪”、“忧”,于是产生“舍心”,进而修习“舍觉支”,待“舍觉支”满足,则可达于无畏之境界。第七“舍觉分”,又称“舍等觉支”、“舍觉支”、“行护觉意”,“舍”为舍离之意。舍离所见念著之境时,能觉了而永不追忆虚伪不实之法,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以“行舍”为体,而住于寂静。
“八圣道分”即前述“八圣道”。
上述“三十七道品”为修行之通途,入圣之法要,因此,是大小乘佛教共同提倡的。“三十七道品”又可归结为“三学”。“三学”即戒、定、慧。
戒 ,主要是指佛陀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所制定的戒规。戒的作用是防非止恶,纯洁行为。佛教的戒规很多,有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八十四戒等。其中,“五戒”是最基本的,是所有佛教徒都应该时时遵守的。
“五戒”和“八戒”是在家佛教徒所应该遵守的戒条。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身体的酒类及毒品。八斋戒又作“八戒斋”、“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第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第二,不与取,不取他人不给予自己之物;第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第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第五,不饮酒,不饮用一切酒类;第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是指不身涂香饰花鬘以及观看舞蹈、听闻歌曲等;第七,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坐具、卧具之上;第八,不非时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五戒”和“八戒”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二者不同的是,“五戒”一旦授受,就不许违反;而“八戒”则可以一日一夜受持,较为灵活。
“十戒”为出家修行的“沙弥”及“沙弥尼”应受持的戒条,又称“沙弥戒”、“沙弥尼戒”。即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欲,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涂饰香鬘,第七不歌舞观听,第八不坐高广大床,第九不非时食,第十不蓄金银宝物。
“具足戒”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所授受的戒条,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
“定”,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禅定”。“定”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三昧”、“三摩地”,意思为息止散乱之心,使心专注于一境。本来,“禅”和“定”是有区别的,“禅”是“静虑”之意,意谓正审思虑。中国佛教常常将“禅”、“定”合称,这样,“定学”在中国佛教中就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
慧 ,即智慧。佛教强调用智慧获得解脱,因此,“慧学”在佛教修行中常常占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所谓智慧,即“四谛理”、“十二因缘”等佛教义理。通晓这些义理,便能把一切事物,包括人生当作因缘和合而起的假相,进而不执着、不追求,这样便无有烦恼,即可获得解脱。
随着佛教的发展,“三学”又进一步扩大为“六度”。“六度”即“六波罗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下文将给予叙述。
上文所说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三学”等,均属于“道谛”。从上文的介绍中也可以看出,“四谛法”不仅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而且是整个佛教的基本思想。后来佛教的许多教义和思想都是从“四谛法”中派生出来的,是对四谛法的进一步发展。
除“四谛法”之外,原始佛教的另一个根本教义是“十二因缘”。
2.“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具体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这构成了佛教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佛教认为,人生是一个念念不住的流转过程,具体表现为“三世两重因果”,也就是由过去世之惑业感现在世之苦果,由现在世之惑业感未来世之苦果。
过去世的惑业,包括“无明”和“行”。“无明”是“惑”,“行”是“业”。“惑”也就是愚痴,无智慧;“业”即善恶诸业。也就是说,众生之所以会在过去世造出种种善恶之业,是由于对佛教真理的无知。正是这种无知,才产生种种世俗的身心活动和行为,也即“业”。由于前世造下的“业”,所以感生现在世之苦果。
现在世的苦果,包括“识”、“名色”、“六入”、“触”、“受”。也就是由于过去世业力的牵引,妄生颠倒分别而入胎之“神识”;“名色”也即组成众生之生的“五蕴”的总名,也就是在母胎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的混合物;“六入”也即在母胎中长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器官;“受”也即由接触外界而产生的苦乐的感受。
有了苦乐的感受,就会避苦求乐,自然就会有所厌恶;有所贪爱(“爱”),就有追求、执着之心(“取”)。这就是现在世的惑(包括“爱”与“取”)与“业”(“有”),由此惑业更感生未来世之苦果。
未来世之果,也即“生”与“老死”。因现在世之业因,再去受生,再去受报,再造业,再老死,如此轮回流转、延续无尽。
上述十二个环节,辗转感果,所以称之为“因”;互为条件,所以称之为“缘”;合称则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链条的,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还没有获得解脱之前,都逃不脱这一因果律的支配。“十二因缘”是生命过程的总结,也是众生痛苦的因由。
不仅如此,“十二因缘”也是一种修行方法。传说释迦牟尼就是“逆观”十二因缘而成佛的。后来出现的《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卷四将其归纳为四种观法,可以参照理解:第一,“杂染顺观”,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等,顺次而观迷惑之生起。第二,“杂染逆观”,即把“老死”等安立谛说,从“老死”逆次第而观迷惑之生起。第三,“清净顺观”,即从“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第四,“清净逆观”,即从“老死”灭是由“生”灭的缘故,逆次第而观成正觉之真理。“顺观”也称“流转门”,“逆观”则称“还灭门”。“顺观”则为“苦”、“集”二谛,“逆观”则为“灭”、“道”二谛。为便于理解和记忆,现将“十二因缘”的基本内容及其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列表如下:
┌1 无明 (贪瞋痴等烦恼)─────(惑)
┌过去二因─┤
│ └2 行 (造作诸业)───────(业)
│ ┌3 识 (业识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缘 │ │6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与 ─┤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爱 (对境生爱欲)──────(惑)
│现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 ┌11 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未来二果─┤
└12 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佛教四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它里面所蕴含的智慧是无穷的,是需要师兄用心去学习,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