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十戒

"

十戒还有菩萨念的十戒,也称为大论十戒,是天台宗根据《大智度论》卷八十七中的文字定下的十种戒律。还有菩萨奉持三世诸佛的十种净戒;菩萨所持的身净等十种净戒;菩萨所持的不舍菩提心等十戒;菩萨所持的十重戒;《梵冈经》卷中说的十重禁戒;大小乘共通的十善戒等。另外,十戒也指菩萨让众生防护的十戒,也称为十种护持或者防护十愿,包括禁戒,也就是持四重禁;清净戒,也就是护持僧残;善戒,也就是持波逸提等;不缺戒;不析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成就波罗蜜戒。

佛教十戒_沙弥十戒_十戒是什么

佛教十戒_沙弥十戒_十戒是什么

终生受益!利生十戒告诉你做人的涵养
终生受益!利生十戒告诉你做人的涵养 终生受益!利生十戒告诉你做人的涵养


第一戒:谨言行,以寡过

讲话和行为要特别地谨慎,才能少做错事。祸从口出,嘴巴乱讲,动作乱作,出事了吧?你们去看看澳大利亚那些被施暴的女孩子,很多都是半夜出去穿着超短裙,引起别人做坏事的,这些问题已经被很多宗教讲过了,后来还引起争论。师父今天在这里不讲好坏,就讲很容易让人家意识上先犯罪,导致自己受害。

第二戒:节饮食,以养生

吃东西少的人,是尊重自己的心,不会脑子不好,因为脑子和心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胖的人脑子就不会动的快呢?你们看看胖的人有几个聪明的?吃得太多,人胖了,脑子就不听使唤。

第三戒:省嗜好,以养心

你的嗜好越少,你的心就越平静。很喜欢喝茶,这个嗜好不算坏吧,有些地方喜欢茶道,小杯茶可以喝上一天,这也是浪费时间,所以,嗜好是越少越好,比如喝酒,抽烟,赌博,好色等。心中越是没有嗜好,就越是没有欲望,心就会越平静。心不能平静,怎么修心呢?

第四戒:耐烦劳,以尽心

一个人如果能够忍耐、任劳任怨的话,这个人的心是很踏实的,是我做的,实实在在我做了,开心吧。菩萨的佛言佛语都是教我们怎么做人。人有阳寿,非要拼命抽烟,叫你不要参加汽车比赛,非常去撞车,叫你开车当心一点,非要酒后驾车,才会产生恶果。菩萨教我们多劳动,劳动就是运动,劳动产生美,尽心尽力了,你才会舒服,你就不会后悔,你就不会难过。

第五戒:慎喜怒,以平气

开心的时候要特别谨慎,发怒的时候也要特别当心,气直接关系到你的喜怒哀乐,生气了,发脾气了,开心了,喜气洋洋,都是你的气在动啊。一个人如果没有气了,不就死了吗?人活着不就是一口气吗?所以要掌握好自己的这一口气。很多人以为中六合彩了,原来是把6看成了9,白开心。

所以喜和怒都要谨慎。今天发脾气之前,好好想想,我这脾气该不该发,发了是不是值得,会不会伤我身体,会不会伤我心上的人。不要发脾气。今天我喜的时候,我开心了,开心过头了,照样出事,因为随喜而来的就会有灾祸。它就是阴阳,阴阳是相接的。一个人一辈子不会永远顺利,也不会永远倒霉。人就是在理解喜怒的时候,容易把喜事会忘记,因为他开心的时候,他就不太感觉到正在开心。你们去试一试,看喜剧片的时候,你笑的时候,你自己没感觉的,就只知道开心。但是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难过的时候,他就知道,我在难过,我真的过不去。明白了吗?实际上菩萨跟我们就在人间。想想看,这些都是菩萨教我们怎样做人啊,人成即佛成。你做人像菩萨了,你不就是菩萨吗?平气,就是心平气和。

第六戒:戒夸张,以集事

一个人吹牛,就叫夸张。明明一点点事情,他把它说成好大,也称为夸大。人活在世界上,不要夸张。不能神话,做人不要把自己夸张。因为你是在用灵性、是用菩萨的智慧在救人,你肉体展示的东西不一定跟菩萨一样。但是在说法的时候,在救人的时候,你绝对是个真菩萨。你平时可以稍微讲点笑话。师父昨天在走路时,还随缘救了一个人。讲得他服服帖帖,呆在那儿了。这就是走到哪里,救人到哪里,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救人。明白了吗?来的人是什么样,师父就说什么话。不要居高临下。以集事,就是说任何事情都是大家一起来把它做好。任何事情都是靠着大家的力量,你会错吗?如果你一个人做,你就有可能犯错。集思广益啊。这些精辟的语言,是把佛法转化成白话来救度众生的,你们要好好学啊。

第七戒:崇退让,以合众

人在社会上,要学会退让。一个不懂得退让的人,是不合群的,是不能和大家在一起的,有什么可傲慢的。你看有些强国,想做国际警察,想打谁,就打谁,结果也经常被人打,经济衰退第一个。很多国家都不喜欢它,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定要谦让。崇就是崇尚、尊重、推广的意思。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步,前途无量。很多人越让,前途越好。越冲,前途越艰难。

第八戒:慎诺言,以全信

就是说承诺要谨慎,才能让人家全方位地相信你。要想得到信任度,尽量不要去夸大,尽量不要说谎话。师父对你们的要求已经很低了,师父要你们尽量不要去吹牛,尽量不要去说谎。一句谎言需要十句谎言来弥补,而且很多人说完谎记不住,又自己说出去,所以大家要好好记住。

第九戒:减耗费,以惜福

尽量减少你生活中的浪费和家里的耗费,要珍惜福气。人道为什么可以修上天,也可以下地狱?实际上,人道是个很奇怪的道,这个道就是借假修真的地方。如果你在人道狂修,你也许永远不会到下面去了。如果你借用这个地方,像个中转站一样,狂做坏事,你也许永远做不了人。很多听众问师父,为什么只有人道才能修行,今天告诉你们,因为人道具有灵体和肉体,所以可以双修。鬼道有肉体吗?阿修罗道有肉体吗?畜牲有没有智慧本性的灵体吗?畜牲的灵体是固定的,不是人的智慧的那种灵体,不是菩萨智慧的那种灵体,而是受过处理的、像二手货似的、不是原型的灵体了。

第十戒:存悲心,以养德

人的道德是怎么样来的,因为你慈悲人家,你悲悯人家,你感觉这个人苦,那个人苦,你的德性就出来了,师父教育你们,看见谁都要觉得他可怜,你觉得人人都可怜,你就养成慈悲心了,你就不恨人家了,积福德啊。养德,什么叫养德?你的德性是养出来的。什么叫养

终生受益!利生十戒告诉你做人的涵养

?不是养孩子的养,是培养出来的,所以为人慈悲是为人之天地之本,学佛修心可以保持你的这个“本”,借假修真才是真正的爱惜这个“本”,培养佛境界,坚持度众生,才能让这个“本”得到清源,回归天界,共证无上正等正觉。



...查看更多
立身十戒
立身十戒 立身十戒


第一、谨言行以寡过。就是说讲话和行为要特别地谨慎才能少做错事。祸从口出。

第二、节饮食以尊心。吃东西少的人是尊重自己的心,不会脑子不好。因为脑子和心是连在一起的。

第三、省嗜好以养心。就是说你的嗜好越少,你的心就越平静。嗜好是越少越好,比如喝酒、抽烟、赌博、好色等。心中越是没有嗜好就越是没有欲望,心就会越平静。心不能平静,怎么修心呢?

第四、耐烦劳以尽心。一个人如果能够忍耐、任劳任怨的话,这个人的心是很踏实的。是我做的,我实实在在做了,开心吧?菩萨都是教我们怎么做人。人有阳寿,非要拼命抽烟;叫你不要参加汽车比赛,非要去飙车;叫你开车当心一点,非要酒后驾车,才会产生恶果。菩萨教我们多劳动。劳动就是运动,劳动产生美

立身十戒

。尽心尽力了你才会舒服,你就不会后悔,你就不会难过。


第五、慎喜怒以平气。就是说开心的时候要特别谨慎,发怒的时候也要特别当心,气直接关系到你的喜怒哀乐。生气了、发脾气了、开心了、喜气洋洋,都是你的气在动啊。一个人如果没有气了不就死了吗?人活着不就是一口气吗?所以要掌握好自己的这一口气。很多人以为自己中六合彩了,原来是把6看成了9,白开心了。所以喜和怒都要谨慎。今天发脾气之前好好想想:我这脾气该不该发?发了是不是值得?会不会伤我身体?会不会伤我心上的人?我不要发脾气了。今天我喜的时候我开心了,开心过头了照样出事,因为随喜而来的就会有灾祸。它就是阴阳,阴阳是相接的。一个人一辈子不会永远顺利,也不会永远倒霉。人就是在理解喜怒的时候容易把喜事忘记,因为他开心的时候他就不太感觉到正在开心。你们去试一试,看喜剧片你笑的时候,你自己没感觉的,就只知道开心。但是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难过的时候,他就知道我在难过、我真的过不去。明白了吗?实际上菩萨跟我们就在人间。想想看,这些都是菩萨教我们怎样做人啊,人成即佛成。你做人像菩萨了,你不就是菩萨吗?平气,就是心平气和。

第六、戒夸张以集事。一个人吹牛就叫夸张。明明一点点事情,他把它说成好大,也称为夸大。人活在世界上不要夸张。不要居高临下,要以集事。以集事就是说任何事情都是大家一起来把它做好。任何事情都是靠着大家的力量,你会错吗?如果你一个人做,你就有可能犯错。集思广益啊。

第七、崇退让以合众。就是说人在社会上要学会退让。一个不懂得退让的人是不合群的,是不能和大家在一起的。“崇”就是崇尚、尊重、推广的意思。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步前途无量。很多人越让,前途越好;越冲,前途越艰难。

第八、慎诺言以全信。就是说承诺要谨慎才能让人家全方位地相信你。要想得到信任度,尽量不要去夸大,尽量不要说谎话。一句谎言需要十句谎言来弥补。

第九、减耗费以惜福。尽量减少你生活中的浪费和家里的耗费,要珍惜福气。人道为什么可以修上天,也可以下地狱?实际上人道是个很奇怪的道,这个道就是借假修真的地方。如果你在人道狂修,你也许永远不会到下面去了。如果你借用这个地方狂做坏事,你也许永远做不了人。人道像个中转站一样。

第十、存悲心以养德。人的道德是怎么样来的?因为你慈悲人家、你悲愍人家,你感觉这个人苦、那个人苦,你的德性就出来了。我们看见谁都要觉得他可怜。你觉得人人都可怜,你就养成慈悲心了,你就不恨人家了,积福德啊。什么叫养德?你的德性是养出来的。什么叫养?不是养孩子的养,是培养出来的。所以为人慈悲是为人之天地之本。学佛修心可以保持你的这个“本”,借假修真才是真正的爱惜这个“本”。培养佛境界,坚持度众生才能让这个“本”得到清源,回归天界,共证无上正等正觉。


...查看更多
沙弥十戒
沙弥十戒 沙弥的生活轨范,共有十条守则,名为沙弥十戒,是从五戒的基础上,加了五条与世间的俗欲隔离的规定,而成为养成出家人格的训练。因为,要使凡夫众生,从滔滔的人欲洪流之中抽出身来,便不得不先以自我的意志远离物欲,最后才能达到无欲的境地。
仅守在家的五戒虽也能够到达无欲的边缘,然对于夫妇关系的淫欲未断,终究尚差一步。当然,如果能以在家身份而守出家的戒律,也能达到离欲无欲的目的。
现在,将十戒的名目,条列如下:
①不杀害有情:此与素食思想虽有关联,但却并不等于规定素食,而是规定不得杀生。
②不偷盗他人财物:乃至一针一线。
③断绝男女的淫事:此与五戒所不同者,乃是由不邪淫而进为不淫。
④不妄语:此与五戒的相同。
⑤不饮酒:亦与五戒的相同。
⑥不非时食:过了日中之后,不得进食,这是印度当时,各沙门团的共同原则,也是出家人的共通生活方式的一种。
⑦不用花等的一切装饰,也不得以香水、香油等物擦脸涂身:这是为了避免虚荣心,以及男女之间的相互诱惑而制。
⑧不得自作歌舞、音乐、伎艺等的世俗游戏,亦不得存心去观赏世俗的歌舞、音乐和伎艺等的演唱:此乃为了不使已经出家的身心,再为世俗的娱乐所迷,引发贪恋欲情的心理。
⑨不坐卧华美轻软而高贵的床座:为免引起高傲心和舒适感,而忘了生死的苦恼,所以应当卧坐坚硬低下的床座。
⑩不为自己保持金钱:出家的人,应该常处于物质生活的贫穷之中,不储蓄金钱,也不手持金钱等的财宝,目的是灭除对于身外之物的贪求之心,若有一念贪求存在,他便无法进入解脱之门。不过,为了教团大众的生活,以及寺院经营的维持,保持金钱,不为过失。
这是出家沙弥的戒律,也是进入解脱之门的守则。但是,在家的信徒,也有学习出家戒律和体验出家生活的机会,即是逢到每月的斋日即是布萨日,依现代而言,也可称作佛教的假日或节日吧!在家的信徒,可在那天的一日一夜中,守持沙弥十戒中的前八条,称为八关斋戒。
至于沙弥尼戒,和沙弥戒相同。所不同的是沙弥依止比丘而住,为比丘当待者,并且学习比丘的威仪;沙弥尼依止比丘尼而住,为比丘尼当侍者,并且学习比丘尼的威仪

沙弥十戒


沙弥十戒
所谓沙弥,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同此,出家女子称“沙弥尼”。以其勤于策励成为比丘、比丘尼,故前者译为“勤策男”,后者译为“勤策女”。
《摩诃僧祇律》及《四分律行事钞》以年龄区别沙弥(尼)为三种:
(一)驱乌沙弥(尼):年龄在七至十三岁之间,尚无法担负其它任务,但已具有守护谷麦,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
(二)应法沙弥(尼):年龄在十四至十九岁之间,已可堪任服役,与法相应,五年中受师调练后,即可进入比丘(尼)位。
(三)名字沙弥(尼):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尼)者。不论何种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方能正式称为沙弥(尼)。沙弥(尼)十戒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捉持金银宝物。前九戒与八关斋戒相同,唯第十戒,乃因佛陀深知金银货币易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这是为了破除贪心而制定的戒条。
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罗。至后世,对受持十戒的沙弥(尼),称为“法同沙弥(尼)”,是真实的沙弥(尼)。如果只是剃发染衣,还未受沙弥(尼)十戒的,则名之为“形同沙弥(尼)”,即实质上未具有沙弥(尼)的资格。


...查看更多
沙弥的十戒

沙弥的生活轨范,共有十条守则,名为沙弥十戒,是从五戒的基础上,加了五条与世间的俗欲隔离的规定,而成为养成出家人格的训练。因为,要使凡夫众生,从滔滔的人欲洪流之中抽出身来,便不得不先以自我的意志远离物欲,最后才能达到无欲的境地。

仅守在家的五戒虽也能够到达无欲的边缘,然对于夫妇关系的淫欲未断,终究尚差一步

沙弥的十戒

。当然,如果能以在家身份而守出家的戒律,也能达到离欲无欲的目的。


现在,将十戒的名目,条列如下:

① 不杀害有情:此与素食思想虽有关联,但却并不等于规定素食,而是规定不得杀生。

② 不偷盗他人财物:乃至一针一线。

③ 断绝男女的淫事:此与五戒所不同者,乃是由不邪淫而进为不淫。

④ 不妄语:此与五戒的相同。

⑤ 不饮酒:亦与五戒的相同。

⑥ 不非时食:过了日中之后,不得进食,这是印度当时,各沙门团的共同原则,也是出家人的共通生活方式的一种。

⑦ 不用花等的一切装饰,也不得以香水、香油等物擦脸涂身:这是为了避免虚荣心,以及男女之间的相互诱惑而制。

⑧ 不得自作歌舞、音乐、伎艺等的世俗游戏,亦不得存心去观赏世俗的歌舞、音乐和伎艺等的演唱:此乃为了不使已经出家的身心,再为世俗的娱乐所迷,引发贪恋欲情的心理。

⑨ 不坐卧华美轻软而高贵的床座:为免引起高傲心和舒适感,而忘了生死的苦恼,所以应当卧坐坚硬低下的床座。

⑩ 不为自己保持金钱:出家的人,应该常处于物质生活的贫穷之中,不储蓄金钱,也不手持金钱等的财宝,目的是灭除对于身外之物的贪求之心,若有一念贪求存在,他便无法进入解脱之门。不过,为了教团大众的生活,以及寺院经营的维持,保持金钱,不为过失。

这是出家沙弥的戒律,也是进入解脱之门的守则。但是,在家的信徒,也有学习出家戒律和体验出家生活的机会,即是逢到每月的斋日即是布萨日,依现代而言,也可称作佛教的假日或节日吧!在家的信徒,可在那天的一日一夜中,守持沙弥十戒中的前八条,称为八关斋戒。

至于沙弥尼戒,和沙弥戒相同。所不同的是沙弥尼依止比丘尼而住,为比丘尼当侍者,并且学习比丘尼的威仪。

所谓沙弥,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同此,出家女子称;沙弥尼。以其勤于策励成为比丘、比丘尼,故前者译为;勤策男,后者译为;勤策女。

《摩诃僧祇律》及《四分律行事钞》以年龄区别沙弥(尼)为三种:

(一)驱乌沙弥(尼):年龄在七至十三岁之间,尚无法担负其它任务,但已具有守护谷麦,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

(二)应法沙弥(尼):年龄在十四至十九岁之间,已可堪任服役,与法相应,五年中受师调练后,即可进入比丘(尼)位。

(三)名字沙弥(尼):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尼)者。不论何种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方能正式称为沙弥(尼)。沙弥(尼)十戒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捉持金银宝物。前九戒与八关斋戒相同,唯第十戒,乃因佛陀深知金银货币易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这是为了破除贪心而制定的戒条。

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睺罗。至后世,对受持十戒的沙弥(尼),称为;法同沙弥(尼),是真实的沙弥(尼)。如果只是剃发染衣,还未受沙弥(尼)十戒的,则名之为;形同沙弥(尼),即实质上未具有沙弥(尼)的资格。

...查看更多
结语

佛教十戒指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