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寺禅院

"

佛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浮屠祠、招提、兰若、伽蓝、精舍、道场、禅林、神庙、塔庙、寺、庙等名;或源于梵文音译、意译,或为假借、隐喻,或为某种类型的专称、别名,到明清时期通称寺、庙。寺原是古代官署名称,东汉明帝时,天竺僧摄摩腾等携带佛教经像来洛阳,最初住在接待外宾的官署──鸿胪寺,后将此寺改建,称白马寺,后世相沿以寺为佛教建筑的通称。

佛寺禅院_佛寺图片_古佛寺

佛寺禅院_佛寺图片_古佛寺

闽南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药师佛道场石室禅院
闽南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药师佛道场石室禅院 闽南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药师佛道场石室禅院

药师佛道场石室禅院(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石室禅院)

药师佛道场石室禅院位于厦门海沧区玳瑁山下,面对灵鹫山,据《漳州府志》、《龙溪县志》、《海澄县志》记载:石室禅院创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原为人们修行的石室。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始建为寺院,是闽南千年古刹之一。

石室禅院在宋、元、明、清、民国年间曾多次重修,明朝时规模最大, 殿宇三重,僧舍六十四间 。现仅存大殿一幢,建于道光年间,经光绪年间重修,遗留至今。现存建筑物占地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寺墙内庭院长21.8米,宽11.5米,进深12米。石室禅院坐南朝北,寺后山上的 游城古寨 、 尖山古寨 为明代戚继光抗倭遗迹。2001年,政府批拨土地100亩用于禅院重新扩大修建。

现任住持忠明法师是在1997年完成了闽南佛学院本科的学业后,经由杏林区政府邀请,担任了当时比较偏僻的石室禅院住持一职。忠明法师驻寺后乃发起重兴石室禅院药师佛古道场之宏愿,内重自修,举办各种法会,外重弘法,积极促进与各界交流。2000年元月,忠明法师发起初创立了厦门市石室禅院慈善功德会。

崇峻的玳瑁山,雄壮的灵鹫山,千年的石室古寺,药师佛专修道场,在广大善信的热心建议和鼎力支持下,如今已配套完善了大雄宝殿、药师密坛、福寿楼、福慧楼、斋堂、讲堂、禅堂、云水寮、地藏殿、琉璃宝塔、祈福钟殿、万福万寿和平钟、钟楼、鼓楼、内外山门、护法殿、三宝楼、慈善公益机构、义工服务中心等,使石室禅院成为一座集弘法、学修、朝山、揽胜、慈善、教育、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禅院。今禅院住有僧伽30人,常驻护法志工120位,全国各地在册慈善会员20000余众。

因缘聚合,石室禅院又于2015年与海峡两岸各界人士共同发起创立了厦门市石室书院。历史上最早的 石室书院 位于四川成都,已建校2100多年,是中国地方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 最古老的地方 官学 。而今海沧区所辖区域历经多次沿革调整,但是其间却不乏鸿儒传经讲学的身影。因此,这处海疆之地早在宋朝就开始接受儒学文教的滋养,并逐渐孕育形成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在此期间,海沧古代的书院作为教化一方的平台和载体,功不可没。从明代开始,石室禅院附近就有著名的华圃书院与文圃书院等古代书院

闽南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药师佛道场石室禅院

。石室书院的成立更使石室禅院提升成为集学修、教育与文化交流等多功能的独特人文景观,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打造集国学、佛医等方面的高水准学术交流、培训、研讨、实践为一体的重要工作基地。


2017年6月,经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厦门市石室书院在厦门市石室禅院设立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全国首家省部合作共建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基地成立以来,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人才集中 的优势,合理规划开展对台工作,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根据国家对台政策适时调整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方向;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平台,运用彼此学术资源和文化资源,承办多场次两岸交流活动,广泛增进两岸民间文化互信。

...查看更多
雪中皇家禅院 绝美西川圣境
雪中皇家禅院 绝美西川圣境 雪中皇家禅院 绝美西川圣境

距成都60公里,在都江堰和崇州交界处的凤栖山上,有一座赫赫有名的皇家禅院——光严禅院,因为大明王朝开国帝君朱元璋的叔父和孙子先后在此出家避难,而被誉为西川圣境。

凤栖山原名凤岐山,属于青城山外山,因为山石的形状酷似凤头而得名。这里山幽林秀,百鸟啾啾,如和凤鸣,历史上曾属青城山一百零八景之一,自古有“藏龙栖凤”之称。

踏着川西初雪,兴致勃勃走进栖凤山,深山密林之中,参天古楠下,古意盎然的光严禅院迎着风雪巍然耸立于幽静的密林之间。

悟空禅师,明太祖朱元璋的幺叔,本名叫朱五六,出家后法号为“法仁”,曾云游西藏,印度等地,如西游记中的唐三藏一样也取回了一本真经----真品《贝叶》经。回来后辗转到了光严古寺,并当上了主持方丈,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他的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当朱椿造访古寺,得知太祖的幺叔法仁在此出家,便奏禀太祖敇赐法仁徽号为“悟空”。

悟空在古寺潜心修炼,最终坐化圆寂于此,传说曾有两只小虎,常伴左右,驯善地守护他直至圆寂。禅师死后其肉身历经600年余年不朽,古寺的僧人们专门为这位得道高僧在上古寺正殿旁建一座佛塔,安放其金刚不坏之身供世人摩拜,后人在佛塔门柱题联曰:“从今日回头大悟,是浮云过眼皆空”联尾藏悟空二字,此即为悟空宝塔的由来。

朱元璋小时候曾当过和尚,所以对在这里出家的叔父非常尊重,曾提写“纯正不曲”表达敬意。

传说朱棣兵逼皇宫,大火围困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只身从秘道潜出,侍从连同宫殿俱被大火吞噬。朱允炆遂乘船连夜赶往青城山相邻的凤栖山常乐寺投奔叔曾祖父法仁以避其祸。

光严禅院因始建于晋代,故又名“古寺”,它深藏于凤栖山密林之中,群山环绕,林木蓊郁,因为明朝皇室的原委,古寺在四川及中国佛教禅林中亦有着特殊地位。

明代朝廷赠送古寺的《洪武南藏》经书是明代刻造此经的三个官版中保留至今的唯一印本。上古寺有联云:”名甲西川,天下皇家寺院少;贵推南藏,此间帝室骊珠多。“参天蔽日的密林中,殿宇巍峨,阁楼交错。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处处香火弥漫,梵音缭绕。

弯弯的木质栈道在密林中蜿蜒,薄薄的一层积雪已经覆盖其上,游客行进其间需得小心翼翼,避免跌滑。

光严古寺居于凤栖山深处上千亩原始森林中,在木鱼峰、香炉峰、干佛蜂一带,整个林区树木繁茂,挺拔入云,在银絮飞舞、雪花飘飘下尽显苍翠峥嵘之态。

由于下雪,游道旁的摊贩几乎都关门大吉,只剩收拢的竹编招牌在林间风雪中摇曳。

走过数百米的小道,来到称之为下古寺的光严禅院,银装素裹的庙宇在白雪漫舞下,碧瓦红棂,格外充满禅意。

古寺初名常乐寺。唐武宗灭佛时被毁,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由善思和尚重建。现在大门上所悬横额,就是清康熙皇帝特为此寺御题“光严禅院”匾额。

紧挨古寺的瓦檐,还有腊梅簇拥。品性凌寒高洁的梅花与佛家清净无争的修为如此地和谐亲近,自然也成了古寺最让人值得品味的一处景观。

民国初年,在加固下古寺大雄宝殿、报本堂时,建筑者们借鉴了罗马圆柱、哥特式柱、哥特式门窗等欧式建筑元素,使古寺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欧式风格相结合的建筑典范。

古寺里保留着明代朝廷赠送五大镇寺之宝:1.半副銮驾,2.龙凤旗,3.朱元璋手迹碑刻,4.《洪武南藏》,5.皇锅。皇家寺院的神秘色彩,镇寺之宝的名声远扬,加之朱元璋叔父悟空禅师肉身长存,更使古寺气势不凡,吸引八方僧众信徒前往。

寺中重檐飞阁、古朴幽雅,踏雪寻梅,脊兽深情凝望梅香深处的古寺就更显出别样的凝重和灵性

雪中皇家禅院 绝美西川圣境


拾阶而上,雪越下越大、越下越密,但是对于难得一见如此大雪的成都人来说,只是更添诸多乐趣而已!

登上百余级石阶,眼前是一广阔平台,迎面则是宽达几十米,高约七八米的红岩摩崖佛像群雕,佛雕用叙事手法展现了释迦牟尼八相成道图,鎏金大字为原西藏自治区主席江村罗布所提。

瑞雪中的清凉佛界,大慈大悲的佛祖愈发显得宝相庄严,圣洁祥和!

于右任先生的草书“藏经楼”在苍茫中更显遒劲。而飘飘洒洒的雪花,则像菩萨的妙笔,将光严禅院大雄宝殿绘成一幅禅意婆娑的画卷。

大雄宝殿内,一场庄严肃穆的法事正在进行中,为了不惊扰大师们,远远用长焦拍摄了一张,一位年轻英俊、正在敲打木鱼的青年和尚便定格在雪舞中。

漫天的雪花,纷纷扬扬洒向古老的光严禅院,惧怕严寒未来者,因为不愿意承受寒冷的滋味错失人间美景,而这些兴奋欢乐踏雪前行者,才能真正体验到南国雪境中的快乐!

...查看更多
震旦第一丛林 唐僧在此受戒的皇家禅院
震旦第一丛林 唐僧在此受戒的皇家禅院 震旦第一丛林 唐僧在此受戒的皇家禅院

成都,承载着三千余年历史的十大古都之一。如果要问在成都人心目中最能体现成都韵味的古老地标是谁?那么处于繁华的春熙路、太古里商圈包围中的大慈寺肯定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大慈寺始建于魏晋时期,天竺僧人宝掌禅师东游中土,入蜀驻蓉建空慧寺以供奉普贤菩萨,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正殿门上“古大圣慈寺”的题刻为清光绪年间,时任四川按察使的著名书法家黄云鹄所题。

历史上由于唐玄宗、唐僖宗先后避乱幸蜀,许多宫廷画师也随之入川,使得蜀中绘画之风大盛。历经唐、宋、明、清数朝,近千年间,众多知名画师在大慈寺创作了无数精美绝伦的壁画,使大慈壁画艺术光彩夺目,比肩敦煌。

安史之乱,唐玄宗避祸入蜀,大慈寺无相禅师(新罗王子)广施仁义,救济灾民,并为唐皇祈福。玄宗感其忠义仁慈,乃御笔敕书"大圣慈寺"匾额,赏地千亩。

其后,大慈寺面积不断扩大,南到新南门,北到猛追湾,东至东门大桥和武成桥,西到新光华街,几乎是大半个东门片区,共有96院,楼阁、亭台、塔房、厅舍、殿堂8542间,供有佛像1215尊,天王、明王、药王像262尊。

于是,大慈寺作为蜀中规模空前的皇家禅院,成为唐代第一大庙,高僧云集,名声大噪,香火鼎盛,名僧辈出。“震旦第一丛林”的美誉传遍宇内四海。(震旦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天下文人骚客纷纷入蜀,画师工匠乐师艺伶也争相汇聚成都。古书《大圣慈寺画记》曾这样描绘当年成都的盛景:“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

在唐代,几乎所有出名的画师都在大慈寺留有作品。因而大慈寺最有特色和影响的文物是名画和铜佛。据专家评价:该寺所有画像"皆一时绝艺",是一座极其珍贵和罕见的艺术宝库。不过该寺曾有的大小数百尊铜佛、石佛,均于战乱中被毁。

历史上大慈寺多次毁于火灾和战乱,现存诸殿系清代顺治后陆续重建

震旦第一丛林 唐僧在此受戒的皇家禅院

。但始终未能再现唐宋时期盛况。殿宇现有天王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和说法堂、藏经楼等,均为清代木构建筑,寺内殿宇宏丽,雄伟壮观,院庭幽深,古木参天。


这里是有名的唐代高僧三藏法师受戒之圣地。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玄奘入川游学,学习佛教经纶。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年满二十岁的玄奘,正式在大慈寺受具足戒,萌发前往天竺求取真经的宏愿。随后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踏上漫漫西行路。

大慈寺培养出一代高僧玄奘大师,造就玄奘高尚品格与无上智慧,使得玄奘立志解惑、西行取经,最终完成驰名中外的西天取经。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兴起灭佛运动,大慈寺因有唐玄宗御题的匾额,故尔在蜀中得以保全。但是在明末张献忠入川后,由于张献忠痛恨朱明王朝富养僧侣,于是将大慈寺僧众屠戮寺庙焚毁。

现在的大慈寺,夹在高楼大厦中,占地仅七十亩,虽然规模渐次缩小,但是小巧精致,寺中游走,僧人手植的曼陀罗和香客祈福的红绸带相映成趣。只是寺内精美壁画等珍贵艺术再也无法复原,着实令人痛心疾首。

门外喧嚣不绝,寺内林木参天。梵音飘飘、清幽安然、香烟缭绕,人们在此烧香祈福、参观游览、品茶听琴,感受心禅的宁静与安详。有人说:大慈寺的美,其实就是一种极致的禅韵。

大慈寺还是禅茶文化的发祥地,据说日韩茶道都是从这里学来的。而且在唐宋极盛时,大慈寺是当时成都名流打卡地,附近商业繁荣,寺前形成诸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市等季节性市场。

寺前广场上,建于明朝的惜字塔挺拔依旧,塔高7.6米,为双层六角砖式结构,采用青砖砌成。它默默见证着大慈寺的沧桑变迁。

苏东坡盛赞大慈寺“精妙冠世”!的确,大慈寺长期雄踞着成都佛教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娱乐中心的地位,甚至可以这样说,大慈寺培育出成都最吸引人的城市气质:热爱生活、乐观包容的生活态度;安闲舒逸、宠辱不惊的生活方式,多姿多彩的艺术流派和民俗文化。

...查看更多
震区禅院打破禁忌 一百单八婴儿降生罗汉寺
震区禅院打破禁忌 一百单八婴儿降生罗汉寺

震区禅院打破禁忌 一百单八婴儿降生罗汉寺

“五.一二”大地震周年前夕,极重灾区四川什邡市的罗汉寺内重新布置,超度遇难者同胞的亡灵

中国 如果不是四川汶川地震后一百零八个可爱的孩子出生在这片佛门清净之地,成就一段前所未闻的人间传奇,写下中国佛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四川省什邡罗汉寺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为世人所熟知。虽然这座香火旺盛的千年古刹,早就因为禅宗第八代祖师马祖在该寺出家而享誉佛教丛林。

记者近日踏访罗汉寺,追寻当日僧人打破千年禁忌救人于禅院的温暖故事。

中午时分的罗汉寺一片静谧。简陋的茶棚中,三两茶客围坐,品茶聊天。去年大地震造成的印迹依然清晰:大雄宝殿顶上右边巨龙已杳然“飞走”;寺院内,工人在忙着修复受损的建筑。

在寺庙工作人员朱老师引导下,记者看到,当日救人生命于危难的“产房”已回复原貌:寺院西侧的一片空地;用于搭建手术台的三个禅凳,已收藏到当地文物部门。

正当记者欲离开之时,恰逢住持素全法师归来。风尘仆仆的素全法师未曾片刻歇息,便引记者一行来到会客禅房。四十二岁的素全法师,戴一副黑框眼镜,圆脸上笑意浮动,让人有安心之感。

罗汉寺紧邻什邡市二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去年五月十二日大地震当天,市妇幼保健院大楼震成危房,如何安顿院内滞留的十八名产妇和二十多名孕妇,让院长桂逢春犯难。她想起罗汉寺有一片空地,就找到素全法师试探着问:“师傅,能收留一下产妇和孕妇吗?”

素全法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还是犹豫了几秒钟,主要考虑到来的是女性,生孩子会见血光,都是犯佛门禁忌的事

震区禅院打破禁忌 一百单八婴儿降生罗汉寺

。但转念一想,危难之际怎能不救人?见死不救是佛门最大的忌讳,有了生命才有希望。”寺僧们总动员,搭起了简陋的篷子。刚搭好,受灾的群众就挤进来了。


素全法师立刻召开僧人会议,宣布三个“无条件”:无条件接受灾民、无条件提供所有物资、无条件解决吃饭等生活问题。寺里动用了所有可以搭救灾棚的材料,为受灾的人们遮风避雨。

去年五月十二日晚,狂风骤雨,钟鼓楼和方丈院均被毁坏。十三日凌晨,孕妇陈世超就要临盆了。医生在临时搭的帐篷里诊断,发现胎儿头盆不称,必须在庙里找地方剖腹产。

桂逢春院长第二次找到素全法师,求他让孕妇在寺中生产。素全法师答应得相当爽快。素全告诉记者:“答应让她们进庙,就已经料到会在寺里生孩子,没什么可犹豫的。”

当时,只能在寺院唯一没有被破坏而漏雨的小饭堂,用三张饭桌拼在一起,上面垫一些卫生纸,简单消毒后当产床。没有照明,没有水,护士用几盏手电筒照着做手术。十三日早上七点三十六分,剖腹产手术顺利完成,一个健康的女婴呱呱坠地,成为地震后这里出生的第一个婴儿。素全法师在博客中写道:“她的出生最为艰难,哭声也最大,我给她取名叫唐震雯。”

为了避免产妇和婴儿淋雨,素全亲自将“报本堂”内给马祖像遮雨的棚子取下给产妇搭避雨棚。

五月十三日,在罗汉寺又搭了一个容纳十几间床的较大避难棚。桂院长找到素全法师,说还要搭个手术台。素全想起寺里的禅凳,结实,高矮也合适,就用三张禅凳拼成一张禅床作手术台。这之后,每有孕妇临盆,就被抬到禅床上生产。直到七月四日,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送来了一张比较现代化的手术床,医疗条件才大为改善。前前后后,到去年八月一日,共有一百零八个孩子出生在罗汉寺,一百零八个“罗汉娃”美名由此远播。

如今,“罗汉娃”都快满周岁了,有的就在本地,有的随打工的父母远在新疆、广州等地。据回访“罗汉娃”的什邡市有关人士称,他们目前都很健康。在今年“五·一二”周年前后,一百零八个“罗汉娃”将全部回到罗汉寺,在出生地集体参加“周岁抓周”纪念活动。

说起“罗汉娃”,素全法师十分欣慰。他说:“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他们中有很多都是我给起的名字,他们是灾区的明天和希望。我祝福他们,希望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不负天地所托,不负众生之爱。”(稿源:中国新闻网)

...查看更多
结语

佛寺禅院全国有非常的多,每一个佛寺都各有各的特点,所以拜佛的时候,也不用纠结去哪里,因为佛是平等的,只要诚心拜佛,哪一个佛寺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