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身法门

"

法身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法身法门_法身菩萨_法身是什么_观音法身

法身法门_法身菩萨_法身是什么_观音法身

虚空之中,法身遍布
虚空之中,法身遍布

虚空之中,法身遍布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唾了一口痰。

侍者见其情景很不以为然,急忙问道:“老师!你为什么要把痰吐在佛像上面呢?”

道一禅师立刻咳嗽了两声,反问侍者道:“虚空之中,到处都有法身,我现在还要吐痰,你告诉我,我的痰往哪里里吐呢?”

侍者茫然不知。

又有一次,道一禅师用很不高兴的样子朝虚空吐了一口痰。

侍者又很不解地问道:“老师!方才吐痰为什么要生气呢?”

马祖禅师解释道:“我在这里打坐,虚空之中,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显现在眼前,叫人觉得厌烦,所以我就忍不住要唾痰。”

侍者不解道:“那一切都是修证的瑞相,可以说是好事,老师为什么要厌烦呢?”

马祖道:“就你来说固然是好事,可是对我而言却是很讨厌!”

侍者茫然不解地问道:“这是什么境界?”

马祖答道:“菩萨境界!”

侍者皱起眉头,摇摇头,表示不懂,说道:“这种境界真令人难以懂得。”

马祖道:“因为你是人,不是菩萨

虚空之中,法身遍布

。”


侍者问道:“菩萨不是名为觉有情吗?”

马祖终于呵斥道:“因为你是一个拘谨不觉的傻瓜,怎能称做觉有情?”

在马祖道一禅师的呵斥下,侍者终于有所体悟了。


...查看更多
学佛人若没“共同一法身”概念,学得再多是知识不开智慧
学佛人若没“共同一法身”概念,学得再多是知识不开智慧

【科】辛二、小行不可称计

【经】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

数不清,太多了。地球上人口不多,是个小星球,比地球大的星球太多太多,还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天眼能看到、慧眼能看到、佛眼能看到。

世界无量无边,记住“共同一法身”,学佛不能没有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你的佛法提升很难,学得再多是知识,智慧不开。一定要记住,遍法界虚空界跟我是一体、一个身。“一个身”是什么?法身,“共同一法身”。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在这句话里头提到,我们是“三世”里面的后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我们是“未来世”,没有一个众生不成佛的,只是时间不一样,成佛的缘分不相同,肯定成佛,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这个话要记住,就是因为“本来是佛”,所以佛才能帮助你成佛。你本来不是佛,佛帮不上忙。所以我们要承认,“我本来是佛”、“你本来是佛”、“他本来是佛”。

“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在宗教教学里头没有比佛教讲得更透彻,讲得更彻底,平等,没有高下。迷了之后有高下,迷、悟不同;真正彻底开悟了,没有高下,回归到自性。

“小行”,念老有注解。

【解】小行者不计其数

学佛人若没“共同一法身”概念,学得再多是知识不开智慧

。“小行”者,《无量寿经钞》云:“小行等者,十信菩萨名为小行,对不退故。”


跟前面的“大行”,“大行”是不退,“小行”是会退转。

“十信菩萨名为小行。”对前面大乘不退。

“小行”,十信位,从“初信”到“十信”都可能退转,但是他退到最底是初信,他不会退出来,这就是它殊胜之处。他慢慢从“初信”、“二信、”“三信”,慢慢再向上爬,爬的不小心又堕落下来,再爬。到什么时候才真正不退?登第就不退,证到“初地”以上就一直往上升,不会再往下堕落,为什么?“无明烦恼”破了。

我们最麻烦的是“无明烦恼”(“无明”是糊涂),世出世间一切法本来是明了的,样样都清楚、样样都“看破放下”,这一迷,问题出现了,迷了,许许多多假的以为是真的,执着这个东西是真的,犯了大错,造成堕落。这个注里头讲得很清楚,念老讲得很清楚。

【解】盖谓不退菩萨名为大行菩萨,十信称为小行菩萨,以升沉不定也。

经教能帮助这些升沉不定的菩萨再向上爬。

【科】庚二、他方 分五

前面说了“十方三世”,这个地方要为我们介绍“十方三世”。

【科】辛一、结前生后

【经】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

“我刹”,释迦牟尼佛说的。娑婆世界这些菩萨“往生彼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方诸佛国土里头亦如是,许许多多菩萨往生,包括不退转的菩萨,法身菩萨。

法身菩萨为什么还要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成就快,提前;在十方诸佛刹土时间慢,一定会成就,时间慢。极乐世界快,这就是读四十八愿就明了,本愿威神加持的,所以他快,快在这个地方。

这个世界凑热闹烦恼太多叫你堕落,在极乐世界凑热闹能成佛

我们把这些名称念一遍:

【科】辛二、略举他方十一刹

【经】从远照佛刹。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

“远照佛刹”里面菩萨多了,什么样的菩萨?菩萨摩诃萨。“摩诃”是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称“摩诃萨”。菩萨摩诃萨,生彼国土。

【经】东北方宝藏佛刹。有九十亿不退菩萨。当生彼国。从无量音佛刹。光明佛刹。龙天佛刹。胜力佛刹。师子佛刹。离尘佛刹。德首佛刹。仁王佛刹。华幢佛刹。不退菩萨当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

【解】以上明他方十一佛刹之名,及往生菩萨之数。此下复标第十二、第十三两佛刹。《会疏》曰:“十三次序,为出世前后,为约方所,其义未明。”故今亦不必深究。经中举本土及他方十三刹,此十三刹仅为无量刹土中之略例。

我们不能不知道。由此可知,现在人喜欢热闹的,极乐世界热闹,十方菩萨都到那边去了,人多热闹。那个地方好,那个地方凑热闹会成佛,不会生烦恼;我们这个地方凑热闹烦恼太多,都叫你堕落,极乐世界是帮助你提升的,妙极了!我们仰慕阿弥陀佛、佩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够用娱乐这种方式让人家开悟,比讲经、比坐禅活泼多了,你只要能到极乐世界,你就能够欣赏到,他那是娱乐里面,就帮助你成无上道了。

...查看更多
学佛之人虽然相信法身不生不灭,但不应相信有个不变的灵魂
学佛之人虽然相信法身不生不灭,但不应相信有个不变的灵魂


人死后有没有灵魂?目前科学还没有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死后灵魂或上天堂或入地狱,而佛教却不相信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除非他是唯物论者、无神论者,往往都会相信人人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欧美倡行的“灵智学会”他们研究的对象正是灵魂。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属于灵魂信仰的一类,以为人的作善作恶,死后的灵魂,,便会受着上帝或神的审判,好者上天堂、坏则下地狱。

在中国的民间,对于灵魂的相信,更是根深蒂固,认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灵魂与鬼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由于鬼类有些小神通,又以为灵魂是“三魂六魄”组成的集合体

其实,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人类也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作为人,固然有生有死,作为鬼,同样有生有死,更何况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至于灵魂,中国民间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看同房子与屋主一样,老房子坏了,搬进新房子,房子经常在汰旧换新地搬进搬出,而住房子的人,都是永恒不变地来来去去。这也就是说,人是灵魂套上了肉体的东西,肉体可以换了又换,灵魂是一成不变的,以为灵魂就是我们生死之流中的主体。

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如此,精神也是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着死死、也就是变变或化化。物质的物理现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那么精神的心理现象,就更容易觉察出来了,因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是由于精神的变动而来。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了人的行为或善或恶,善恶的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心理现象的倾向。我们的前程远景,就是靠着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而定的。

灵魂不变,灵魂永恒,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不消说死后没有固定的灵瑰,就是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刹那不停地变了又变而且变变不已之中,这便是佛教的不同之处,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价值,却又更加肯定了自性的升华价值。佛教既不相信灵魂,那未,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与超凡入圣的本体,究意又是什么呢?

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认为物质是因缘生法,精神也是因缘生法,因缘聚合而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宇宙;小至一根小草,一粒微尘、一颗原子,无一不是假借了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从根本上看,是空无一物的,这在研究物理化学的科学家们,可以给我们正确而正面的答案。

佛教虽不承认灵魂的观念,但决不是唯物论者。佛对精神以一个“识”字理解,小乘佛教只讲六个“识”,以第六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增加两识,共有八识,是经第八识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大乘佛教的八个识,前六识同小乘的名称一样,只是将小乘第六识的功用更加详实地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识和第八识。

八个识的主体其实只有一个,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因为前七识的为善为恶,都会把账目记在第八识的名下

学佛之人虽然相信法身不生不灭,但不应相信有个不变的灵魂

。第八识是一切业种业因的仓库,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识,搬进搬出是第六识,造作业的是第五识。这样说来,第八识的功能在于储藏。但不等于只进不出,不断地由外而藏进去,也不断地从里而搬出来。藏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或种子;搬出来的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受行为,称为业果或现行。就这样进而出,出而进,种子而现行,现行面种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转生到二期三期乃至无数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现世今生的因果对流,到无数过去和未来世的因果回还,都不出于这一种子而现行与现行而种子的律则,因此而构成生命的连贯与生死的相续。


正因为种子与现行的刹那不息地进进出出,所以第八识的本质,也在经常乃至刹那不息的变动不已,不要说这一生的第八识质量与前后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与后一念也是不同的,正由于念念生灭念念不同,人们才会有浮沉生死甚而超越生死的可能。所以说,第八识的存在,正是存在于这刹那变动的业因与业果的连续性之间,如果根除了业因与业果的变动连续,也就没有第八识的本质可求:正象水的潮流,是由于水的连续性才有的,离了相续不断的水性,也就没有潮流可求了。佛教人修持解脱道的目的,就是在于截断这一因果相续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识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进去什么,也拿不出来什么,那就成了空性,在佛教称为“转(烦恼)识成(清净)智”不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于生死之中。

可见佛教的第八识,并不等于永恒的灵魂,如果迷信有个永恒的灵魂,那么超凡入圣的解脱生死,也就不可能了。佛教在观念上否认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不过,第八识被否定之后,并非等于没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体的显照,而不是无明烦恼的缠绕不清。


...查看更多
一根小蜡烛,点燃家人法身慧命
一根小蜡烛,点燃家人法身慧命

一根小蜡烛,点燃家人法身慧命

萧秀娇/南投县双冬里

怀胎十月备艰辛,产下爱女唤君柔

童稚天真惹人怜,奈何七年缘已尽

放生功德释冤结,生西途上观音畔

思女之情沁心脾,午夜梦回泪沾襟

愿承弥陀本愿海,家人团聚在西方

八十七年三月,妹妹君柔,在屋外戏耍,骑脚踏车,跌倒挫伤后,遂感双脚乏力,于接骨所包扎,未见好转,忐忑不安。在草屯惠和医院就诊时,复健师建议,至彰化秀传医院,作核磁共振,竟是骨癌。搂著君柔,潸然泪下,难以启口,黯然欲绝。往后的治疗,痛楚漫漫,如何面对。

后至林口长庚医院,作部份骨头切除及化疗,期约半年,便返家休养。思及疗程,备受折磨,万般不忍,夜阑人静,望著君柔,瘦弱身躯,虔心祈求,愿代受其苦,怎奈苍天无语,声泪俱下,柔肠寸断。

办理延缓入学,结识郑老师,种下日后学佛的契因。

某日,突然高烧,紧急送回医院,方知是癌细胞转移肺部,造成感染。住院两个月后,因引发败血症,医生宣布治疗无效,但仍不放弃。此时君柔全身疼痛难忍,父母的心宛如刀割。

当家人颦眉蹙额,陷入愁云惨雾之际,郑老师、校长前来探视,建议上山请示上圆下因老法师,可指引拨云见日之径。

上山当日,郑老师等五位居士,先代买物命放生,并将功德回向十方及君柔的冤亲债主。素昧平生,于此茫然无措时,承蒙师兄、姐尽心相助,铭感五内。

带著弱不胜衣的君柔,八十七年十一月,正值佛诞日,上山谒见上圆下因老法师,师父慈悲,替君柔及家人皈依,并嘱付,定要吃素、放生。同时给予往生被、念佛机、金光明砂。老和尚叮咛,这些佛物很重要。且鼓励君柔念佛求往生,君柔当下哭泣,师父直言:“她在忏悔!她在忏悔!”

返家后,因君柔常见异相,心生怖畏,直喊魔鬼、魔鬼。故请上溥下因师父前来,向君柔冤亲债主开示,念佛回向

一根小蜡烛,点燃家人法身慧命

。每日放生,不敢中辍。事后,君柔舌上的小肿瘤,虽未消失,但说话较前清晰。


另一不思议事,皈依前,全身痛楚不适的现象,不复见。且日日感恩父母,常说:“妈妈,对不起,又害您整夜没睡。”亦向我忏悔,以往不该忍不住痛,打妈妈。母女泪眼相对,相拥而泣,擦干泪,君柔鼓励我及同修,要精进念佛。

有一天,君柔突然提起,见观世音菩萨,著白衣,法相庄严,欲带她至遥远的地方。明知菩萨慈悲,将接君柔往生,但以母亲立场,百般难舍,愚痴的回答:“可不可以和菩萨讲,让你好起来,长大再去。”

皈依后,第九天下午三点多,君柔忽喊心脏不适,呼吸急促,急忙将她移至大厅,开始助念,君柔躺在床上,两眼直祖双亲,面带微笑,笑脸中淌著两行泪水,似乎向父母告别,最后转头,望著三圣佛像,在家人念佛声中,安然往生。强忍悲痛,连络高师姐等,前来助念,持续八小时。入殓时体软如绵,唇色粉紫,眼球呈蓝色,眼睛微闭,似菩萨三分眼。

君柔往生后,婆婆思念心切,黯然神伤,坐在君柔床边念佛,忽见小莲花,打转画圆,而后变成一朵大紫莲,花瓣一叶一叶开。

瑞相二,君柔往生后,第四十九天,逢外婆过逝,阿姨到家中暂宿,就寝时,忽闻念佛声,仔细聆听,竟是君柔。此时君柔端坐莲花,从天而降,身著蓝色长袍,间系腰带,整朵莲花绽放白色光芒,无法直视。此二瑞相,应该是君柔告知,她已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家人之前未学佛,藉君柔往生的殊胜因缘,公婆目前诚信佛法,同修也护持师父每月大放生时,买鱼、点鱼的事务。

君柔菩萨,如同小蜡烛,虽已蜡炬成灰,但它放出的光热,正点燃家人的法身慧命。亦为此浊恶世中,作一向导,愿见闻者,发真信心,修持净业,临终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常享法乐。

...查看更多
结语

法身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法身经常用明镜、明月等来譬喻。如果不受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自性是清净无暇的,这就是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