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沙尊者的偈语

"

弗沙尊者即弗沙佛。本为二十八宿之一,意译为鬼宿、炽盛宿。尊者出生时,正值弗沙星座,故名。据《倶舍论》卷十八载,佛陀于过去世三阿僧祗劫修行成满后,更勇精进修行百劫相好业之际,适逢底沙佛坐于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遂专诚瞻仰,翘足而立,经七日七夜而不倦怠,净心以妙伽他赞彼佛: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由此,乃超越九劫,而以九十一劫成正觉。

弗沙尊者的偈语_弗沙尊者图片_弗沙尊者寓意什么

弗沙尊者的偈语_弗沙尊者图片_弗沙尊者寓意什么

有首偈语代表了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
有首偈语代表了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一位伟大论师,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

《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其中的一道偈语,代表了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这首偈语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第一句诸法不自生。世间万事万物,不可能不依赖任何其他的条件,而自动生起。比如人不能只靠自己就能活着,人要依靠阳光、空气、水分,还要依靠别的人,要依靠整个社会,他不能独立存在。世间没有任何一件事,或者任何一样东西,只靠自己就能独立存在的。

第二句亦不从他生。他就是客观条件。今天我想在这里办个讲座,只有我讲没有大家来听,今天这个讲座是办不成的。主观和客观,都要具备才行。主观的我,客观的他,两者要因缘和合才能生起,一个主一个客,这两者不能单独存在。

第三句不共不无因。自他因缘和合叫共,不共生,即使是升起来一个事物,都是无常的,也是无我的。无因就是无缘无故,就是偶然。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相遇是偶然的,其实哪有那么多偶然呢,茫茫人海,为何你就跟他相遇而不是别人

有首偈语代表了佛教最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

?这偶然当中有必然,一成不变的既定的规则当中,有它的变化无常性,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他不可能无因,所以是不无因。


第四句是故说无生。通过前三句的分析,得出第四句这样一个结论。佛教认为生命的起源就是缘起无生,无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无,无生就是一切法本来无生,即使现在存在,也是无常的,也是无我的,最终是没有的。我们见到美好的事物,不要执着它,不要妄图去留住它,因为那只是众缘和合的一个假象。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信了佛,佛法里的大智慧,学之不尽,取之不尽,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都能起到很大的助益。

人生匆匆几十年,一晃而过,大家一定不要懈怠,不要等到生命快结束的时候,才想起学佛一辈子,没有在佛法上得到真正的受用,那不是空过了我们的人生吗!


...查看更多
宣化上人:治疗眼病的方法--普门品中的四句偈语
宣化上人:治疗眼病的方法--普门品中的四句偈语

这四句偈颂真是妙不可言。什么妙不可言呢?这四句偈能治眼睛的病。人的眼睛如果有毛病,可以常常念这四句偈颂,眼睛的病就会好了。可是眼睛的病虽然好了,你还要自己生出智慧,才能彻底治好。如果没有生出智慧,纵使暂时好了,将来还会发作。在观音异记上,有记载能医眼睛的病。那么究竟他怎会医治眼睛的病?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乃是观世音菩萨的威神力加被。总而言之,你要是相信经文,而应用于任何事,都非常灵验,有效用。你要是不相信,它就没有功效了。所以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宣化上人:治疗眼病的方法--普门品中的四句偈语

。佛的大法好像大海无量无边,不知多深多大?你要是有信心,佛便能把你接引过来。


《转自》:“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浅释”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问:弟子的朋友苏建明因车祸失明,寻遍名医均无法治愈,恳请上人指点,应如何求治,才能痊愈。谢谢您!

答:你要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普门品》上有四句偈颂,说: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你这个车祸,这都是前因后果的,你大约前世,或者把什么众生眼睛给打瞎了;或者是射小鸟;或者是杀畜生,先把牠眼睛给弄伤了,所以今生要受这个果报。这没有什么,就是如此而已。

《转自》:“真正的快乐是无求" 一九九三年一月九日晚间 宣化上人开示于台湾台北工业技术学院


...查看更多
义乌佛堂文化主题公园引争论 偈语公园如何更好表达“文化味”?
义乌佛堂文化主题公园引争论 偈语公园如何更好表达“文化味”?

2018-11-26 09:57 | 浙中新报

偈语诗铜墙

近日,义乌佛堂镇在江北新建了一个公园,名叫偈语公园。

开园后不久,有多名读者向新报反映,称偈语公园为赶在“十月十”民俗文化节时开园,出了一些笑话。希望记者能到实地看一看、评评理,并“敦促”当地相关部门能“知不妥马上改”,让偈语公园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公园,成为佛堂古镇的一道独特文化景观。

昨天上午,记者在蒙蒙细雨中来到位处佛堂镇江北“音乐喷泉”岸边的偈语公园。公园虽已向公众开放,但园内可供游客观赏的景观并不多,有几处花坛甚至还没种上绿植。最引人注目的位处公园中央的一堵“铜墙”,也是公园目前唯一的标志性景观。对于这处标志性景观,随后赶来的几名当地文化爱好者则有话说。

说法一

没有解说,“偈语公园”让人一头雾水

“偈语,指的是‘佛经唱词’,一般文人都很难读懂,何况普通百姓?这个新建的公园,为何取名‘偈语’,没有文字说明,我们这些搞文字工作的老学究都觉得纳闷,游客就更是一头雾水了。”贾先生是个“老佛堂”,年过六旬的他身在佛堂长在佛堂工作在佛堂,潜心研究佛堂历史文化已有数十年。

“十月十”民俗文化节期间,贾先生曾站在这堵新建的“铜墙”旁,笑问过往游客,“偈语公园”的“偈”怎么念?结果没有一个游客读对音。有个携家人一道来观景的高校文学硕士,居然也笑着对他说:“好像读‘ye’吧,这字不常见,我不确定。”

为此,贾先生还专门就“偈”字做了一番探究。“偈”是个多音字,有[jì]和[jié]两种读音。偈(jié)的本义是“斗士”“勇者”;偈(jì),佛经中的唱词,意译为颂,“颂”是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因此,“偈语公园”中的“偈”,正确读音应为[jì]。

“佛学中有一个偈语是这样讲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偈语’中的‘偈’,应把拼音[jì]标注上去,免得游客读错字。”贾先生认为,“偈”是个不常见的汉字,更何况还是个多音字,标注读音很有必要。

贾先生同时认为,关于公园名称由来,整个公园里没有碑文解释,也是不妥的。建议在公园入口处竖一块牌子,向游客解释一下该公园为何取名“偈语公园”,把公园的“文化味”表达出来。

说法二

偈语错乱排列,游客难懂其意

据了解,位处佛堂镇江北的这个偈语公园,名称源自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傅大士的一首偈语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20字的偈语诗,是傅大士禅诗中的经典之作。“公园用佛堂历史文化名人傅大士的禅诗做主题,创意是非常好的,可惜表达方式走偏了。”喜欢研究古代诗词的王先生指着“铜墙”上的一排方格铜字苦笑着说。

如果把傅大士这首禅诗,按诗句顺序排列,游客即便不能完全理解诗的意境,但也不至于读不通。记者粗看“铜墙”上的这首禅诗,也很难把上面高高低低、大小不一的20个铜字整理成一首完整的诗句。在旁的几名游客更是不无感触地说,在王先生的指点下,把20个铜字按原诗顺序排列好,都感觉很费力。

“诗句错乱排列,游客根本看不懂。”贾先生补充说,前几天,他辗转找到制作这堵铜墙的设计机构及制作铜字的人。对方回复他,“这本身是一个叫人猜的谜语”。

“我问那个制作铜字的人,谜底在哪里?制作人因一时答不上来,扭头就逃走了。”贾先生笑言,他也曾找佛堂镇政府具体负责这个“创意”的公园文化主题设计者,对方也表示当时没想那么多,还以为把诗句错乱排列,能更容易引起游客的关注,让大家在探究中更好去理解傅大士的这首偈语诗,提升公园的“文化味”。

贾先生认为,古代的禅诗本身就难懂,多数禅诗乍读起来颠三倒四,扑朔迷离,爱好写诗和喜欢研究古体诗的他都经常犯难,何况是普通百姓。“如果选的是骆宾王的《鹅鹅鹅》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妇孺皆知的诗句,错乱排列让大家猜猜谜底倒也无妨,傅大士的偈语诗叫人家怎么猜啊?”

说法三

究竟是“牛过桥”还是“人过桥”

“再说,如果作为一种‘猜谜’的娱乐,有意把字句打散,那么应注明‘谜底’在何处,或者在旁边附上用正楷写的整首原诗。否则什么意思呢?让人费解,才是娱乐?”闻讯赶来“论理”的陈先生也是一个“老佛堂”,钟情宗谱研究几十年的他,对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傅大士也研究颇深。

陈先生说,傅大士原诗歌中,第三句为“牛从桥上过”,而铜墙上变成“人从桥上过”了。究竟是“牛过桥”,还是“人过桥”,他为此翻阅了大量资料,权威资料显示,“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才是正确的。

为此,贾先生曾拿着相关书本找佛堂镇相关领导反映情况。结果对方回答:“牛”字改成“人”字,是从“”上核实的。记者搜索“”,发现在描述傅大士的这首禅诗时,的确是“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随后,记者与佛堂镇志办几名文学爱好者仔细翻阅了大量镇藏文史资料,包括一些古代编纂的宗谱资料,发现傅大士的原著里是“牛从桥上过”。冯志来的《傅大士传》、王春平的《佛堂古镇历代诗文选粹》中也都用了“牛从桥上过”,而宋代《五灯会元》里则是“人从桥上过”。

“其实,前一句‘步行骑水牛’,人已骑在牛背上了,怎么还能写‘人从桥上过’呢?只有‘牛从桥上过’才对的呀!”贾先生认为,“人从桥上过”是以讹传讹,应以傅大士的原创为准。“资料只能做参考,事实还得尊重作者的原创

义乌佛堂文化主题公园引争论 偈语公园如何更好表达“文化味”?

。把‘牛’字改成为‘人’字,更增添了读懂的难度。傅大士是义乌知名历史文化名人,佛堂因他创建双林寺而名,他的作品岂能如此轻易被篡改与戏弄?”


说法四

有诗没有人,公园主题如何凸显

中国佛教协会妙华法师认为,合矛盾二语为一是傅大士思想的基本形式,诗文偈诵《空手把锄头》是一首有名的禅诗,虽读起来好像颠三倒四、扑朔迷离,却包含着禅的境界和参禅的方法。傅大士用一颠倒了的话表达了一个永久的哲学命题,即“空”和“有”的关系。“有”的世界是一种表象,其本质是“空”的,但这个“空”,不是去掉或搬掉什么东西的“空”,也不是主观上否定客观存在的“空”,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是当体即空的“空”。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的含义从文字表面上看,一个行路之人,多想有一匹坐骑。倘若乘船,骑牛就是多余。引申讲,参禅的人就如同行路人,正因迷了本性才需用“参”来洞彻本来面目。傅大士用步行便无骑者,无骑者便无不骑来开示迷误的人;“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在普通人看来,桥是静止的,桥下的水是流动的。可傅大士却认为,牛在桥上走过时,桥是流动的,底下的水是静止的。桥本不流,不流故流;水常流,流故不流。这就打破了相对的时空概念。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荒诞、离奇。但从世学的窠臼中挣脱出来,重新体悟本身和世界,既站在某个角度也不固执某个角度,以每个角度全方位看问题,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这就是般若智慧。

在场的几名文学爱好者认为,傅大士学识渊博,诗偈立意深刻,“偈语公园”将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傅大士的偈语诗做主题,想法非常好。但睹物思人,整个公园没有傅大士的雕塑,显得公园的文化主题还没有真正凸显出来。建议在公园显眼处安置一个傅大士的塑像,并在旁边立一块碑,刻上傅大士的生平事迹,让后人在记住这位先人的前提下,再去了解更多关于他的文化遗存。

“偈语公园是赶‘十月十’民俗文化节急急完工的工程,后续应该还会有些查漏补缺的工作,希望它能在完善中越来越完美。”佛堂镇志办几名工作人员表示。

(原标题《义乌佛堂古镇新建的文化主题公园引争论 偈语公园如何更好表达“文化味”?》,原作者王志坚。编辑童晓)

...查看更多
金刚经四句偈语愈风癞
金刚经四句偈语愈风癞

金刚经四句偈语愈风癞

强伯达,唐朝房州人。他弱冠时便已染患风癞,这是他家世代遗传的恶疾。 元和九年,伯达禀告父兄说:「我知道这种病是治不好的,既然难以活命,又惟恐贻患于后,不如把我送到山岩下去。」父兄们虽然于心不忍,考虑再三,最后不得已,也只有照着他的话去做。于是准备好粮食,护送他到山岩下,然后依依不舍地含泪道别。 伯达独居于岩下,绝食数日,忽然有一位和尚经过,看见他那痛苦的神情,悲悯之心油然而生,告诉伯达说:「你可以念金刚经中的一句四句偈,或许可以解除一些痛苦。」和尚当场传授给他,伯达学会后,就不停地念诵。 经过了数日,伯达看到一只老虎走了过来,他非常恐惧,就闭目虔诚的念诵四句偈。老虎走到他的面前,用舌头舐遍他身上的疮口。他感到一阵清凉,仿佛敷上了良药,不再觉得痛苦。过了很久,老虎离去之后,伯达发现疮口竟已干合。 次日,那位和尚又来探望他,伯达叙说昨日老虎前来舐疮的经过,和尚又到山边拔了一把青草,交给伯达说:「你将这把草带回家去煎浴,就可以痊愈了。」 伯达跪拜在地感动得热泪盈眶,再三地向和尚致谢他的救命之恩,和尚抚摸着他的背部,安慰一番后,就离去了。 伯达回到家中,具说事情的本末,他的父母及所有亲族对于伯达的奇遇,都感到惊异万分,一再地赞叹经力的不可思议。伯达煎洗沐浴后,身上的疮疤,从此也没有再复发,于是终身念偈,从不懈怠。...查看更多
结语

弗沙尊者即弗沙佛。本为二十八宿之一,意译为鬼宿、炽盛宿。尊者出生时,正值弗沙星座,故名,还有其它相关知识,师兄可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慢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