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的故事

"

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圆满觉悟真理者之总称。为佛教用语。印度梵名Buddha,巴利名同。又作浮头、没驮、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觉悟者。觉悟明白三世一切诸法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示现于人类历史上之佛陀,唯有释迦牟尼。但依经典所载,则有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如过去有燃灯佛等诸佛,未来则有弥勒佛等诸佛示现。十方,例如著名之东方阿閦佛、西方之阿弥陀佛等。

佛陀的故事_佛陀的一生_佛陀的格言

佛陀的故事_佛陀的一生_佛陀的格言

许愿和还愿——莫把佛陀当贪官
许愿和还愿——莫把佛陀当贪官



许愿和还愿,是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们事佛礼佛的一种方式。

一般说来,佛教信徒有什么愿望,就到佛前祷告,祈求佛祖施展法力,满足自己的愿望,如:有求财的,有求子的,有求免灾的,有求保平安的。

在祷告的时候,信徒为了表示诚心诚意和愿望的迫切,一般都同时许下诺言:如果佛祖能满足自己所求的愿望,就给予佛祖以一定方式的报答,如:供奉一定的香火钱、重塑金身、重修庙宇,做某某善事,等等。这就是许愿。事后如果佛祖真的满足了信徒所求的愿望,信徒履行自己对佛祖许下的承诺,以报答佛祖的恩典。这就是还愿。

如何许愿和还愿?这里面确有许多需要弄明白的问题。我观察进寺庙的许愿还愿者,有不少做法是不如法甚至是谤佛的。比如,有的赌博输了钱,希望佛陀能帮他把钱赢回来;有的犯了法,希望佛陀能帮他开脱罪责,免除法律制裁;有的希望迅速转变命运,财运亨通,指日成为亿万富翁;有的希望快速当官,当大官,愿佛祖帮他连升三级,等等。还愿的也有不少滑稽之事,有的把鸡鸭鱼肉敬献佛僧,竟然以杀生还愿。

那么,究竟应该用什么方式许愿、还愿呢?

一者,许愿要正。

也就是说,求佛菩萨帮忙的事情、目标一定要正当。不能求菩萨帮你满足非分之想,更不能让佛帮你做坏事。这样的许愿佛菩萨是不会答应的。佛菩萨答应了这种许愿,岂不是成了贪官?而求身体健康、求病痛痊愈、求找个合适的工作之类的这些都可以,但切记不能歪心和贪心,不能要求过高。

二者,还愿要善。

不能用造恶业的办法来还愿。佛菩萨帮你满足了愿望,你却去杀生,那岂不是佛菩萨在鼓励你杀生么?所以这种还愿万万不可取。还愿方式最好能根据因果关系和许的愿相对应。比如求身体健康的,最好用放生的方式来还愿,求财求工作的,最好是用财布施、法布施等方式来还愿。

三者,修行助缘。

在许愿和愿望达成之前,一定要采取实际行动争取佛菩萨的感应,诚心持咒或者念佛菩萨名号,或多行善事,广结善缘,有助于所愿成就。许愿只是播种,播种不等于收获,要想有收获,必须有辛勤的劳作,坐而代收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视许愿为导引我们刻苦修行的契机,而不应该把它看成某种渔利的时刻。

许愿是一种承诺,还愿是践行自己的承诺。是基层民间对佛陀的一种信仰方式,绝不是商场上世俗的交易。许愿是建立在对佛陀崇信基础上的一种发愿形式,还愿是建立在信、愿、行基础上的对愿言的一种履践方式

许愿和还愿——莫把佛陀当贪官

。从根本上讲,许愿和还愿都不应有什么功利色彩,而是促使信徒舍邪归正、修行精进的方便法门。


求佛,实际是求自己,只要自己做好了,什么事情都能如愿。佛帮助你,也只能通过求佛人的主观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单方面的求佛许愿,让佛给你“打工”,自己去做“甩手老板”,所愿不可能成就。许愿、还愿要和正信正行、断恶增善挂起钩来。我们学佛者,一定要把这个道理弄明白,破除迷信,切不可入俗随流,以免影响自己的修行,也败坏了佛门的声望。

切记:莫把佛陀当贪官!




...查看更多
迎接佛陀第一人
迎接佛陀第一人

迎接佛陀第一人

须菩提尊者体证了空理,很会宣扬空理,他的一切行住坐卧,也最能表现空理。

有一次,佛陀忽然外出,不在僧团内,佛陀所有的四众弟子,到处寻找,都不知道佛陀的去处。后来天眼第一的阿那律,以天眼观察,知道佛陀到忉利天为圣母摩耶夫人说法,大概要三个月的时间才回来。阿那律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大家都非常的思念,每个弟子对佛陀都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

三个月很快过去了,佛陀重临人间,当佛陀还没有到达僧团的时候,知道的弟子都争先恐后出去迎接,那时须菩提正在灵鹫山的窟中缝衣,他听到传报佛陀下降人间的消息,随即站起来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正在这时,他心中一动,又再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心中想道:「我现在去奉迎佛陀的圣驾,是为了什么呢

迎接佛陀第一人

?佛陀的真身,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可见,我现在去迎接佛陀,把佛陀的法身当做地水火风四大的和合,这是没有真实的认识诸法空性,不认识诸法的空性,就见不到佛陀的法身,因为佛陀的法身,诸法的空性,是没有造作主,也没有所造作,要想见到佛陀,则一定先要了解五蕴四大是无常的,明白所有的一切是空寂的,知道森罗万象的诸法是无我的。没有我,也没有人;没有作,也没有所作。一切法是空寂的,法性是无处不遍的,佛陀的法身是无处不在的,我皈依奉行佛陀的教法,我已体证到诸法的空理,不应该为事相所迷。」


须菩提有了这样的认识,就没有再去迎接佛陀,他很安然的坐下来继续缝补衣服。

佛陀的归来,像天大的喜事,僧团中到处充满了喜气洋洋,大家都想先去拜接佛陀,那时,在比丘尼中有一位神通第一的莲华色,第一个抢先迎接到佛陀,她对佛陀一边顶礼一边说道:

「佛陀!弟子莲华色第一个先来迎接佛陀的圣驾,请佛陀接受弟子的拜见!」

佛陀微笑着,慈和的说:

「莲华色!妳不能说是第一位来迎接我的人!」

莲华色非常惊奇,看看左右,大迦叶等长老才从身后赶来。莲华色以怀疑的口吻问道:

「佛陀!弟子敢问,在莲华色以前,是谁已迎接到佛陀呢?」

佛陀笑着,看看很多弟子都赶上来,像是回答莲华色,又像是告诉大家道:

「你们很好,很远的赶来迎接我,但是第一个迎接我的是须菩提,须菩提这时在耆阇崛山的石窟中观察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见到我的人。见法的人,才能第一个见到佛陀,第一个迎接佛陀。」

莲华色比丘尼和诸弟子,经佛陀这么一说,才知道在佛陀的教法中,是对宇宙人生真理的体会,大家都惭愧的觉得还不及须菩提尊者。

经过佛陀特别的赞叹,须菩提的美名盛德,在僧团中更是受人尊敬了。

...查看更多
迎请佛陀回人间
迎请佛陀回人间

迎请佛陀回人间

超定

值兹释尊圣诞佳节,全世界的佛教徒,无不以欢欣鼓舞的心情,为欢迎佛陀降生人间而举办各式各样的庆典节目。尤其是今年宝岛台湾,继香港特区之后,首次欢度公定的佛诞假日。据悉早在数月之前,佛教界已经紧锣密鼓地筹备,拟办全国性的、深具意义而多彩多姿的大型活动。从大台北首都、省府台中、到南台湾高雄港,各佛教团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表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可以预见的,此时此地的佛教,比起二千六百余年前,悉达多太子诞生于尼泊尔蓝毗尼园的盛况,更是热闹非凡!这是台湾人的福报与光荣,可喜可贺!深信在佛门四众弟子的努力下,佛陀的慈悲、平等、自由、民主的精神,必能带动全人类走上正觉、光明的坦途,终于促成大同世界、人间净土的实现——不胜馨香祝祷之至!

奉行圣教以庆佛诞

佛陀入灭已经二千五百多年,身为今日佛教徒,难免自感薄福障深,以不能亲见佛陀、恭闻圣教为憾,如云:「佛出世时我沉沦,我出生时佛灭度,惭愧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其实,佛陀在最后遗教明言:「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如来金色身,仍是四大假合的血肉之躯,终不免无常败坏,与常人一样的,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佛陀戒定慧所成的法身,四智菩提所摄的无边功德。

语云:「百善孝为先」,大乘菩萨戒经也以「孝名为戒」;「孝顺至道之法」。佛陀对弟子说:「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佛门日课之一,「广修供养」,除香华灯涂果、茶食宝珠衣而外,「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反之,如不能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依菩萨三心而行六度,尽管把佛像塑得庄严无等伦,佛殿盖得美伦美焕、规模宏伟,天厨妙供、金缕袈裟,外貌壮观而内在粗陋,又如何住持正法城,使如来慧命长存,法身常住于人间?

懈怠众生,不求上进,不自觉悟,往往以「末法」一词为借口——自认命运如此,随业流转,无可奈何也!殊不知,佛法否定尊佑论,也绝非宿命论,而是因缘论。末法思想的兴起,乃因当时印度佛教,面临异族入侵,外教排击,恶王毁佛,加上佛教内部的龙蛇混杂,身披如来衣,心行外道法,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在此佛教命脉存亡绝续之秋,佛门耆德才发出「末法」的警讯:佛弟子再不争气,庄敬自强,精进于内修与外弘,佛陀慧命就断丧在我们这一代的手里!关心佛教前途的同人,「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发起菩提心吧!据实而言,正法、像法、末法,都不离因缘法,如能时时不忘正觉之音,处处行如来正法,别说佛灭二千年不是末法,就在一万年后,还是正法呀!此时大家正在兴高采烈地庆祝佛诞,其意义在于唤起信众的潜在觉性,负起荷担如来家业的使命,大家一起来实践我佛的遗教,续佛慧命,使正法久住人间。

人间的佛陀观

佛是什么?佛是由人的地位,发心修菩萨行,悲智双运,福慧庄严,自利利他,功德圆满者之尊称。历史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父名净饭,母摩耶夫人,十六岁结婚,娶耶输陀罗公主为妻,生子罗目侯罗。少年时代在王宫享受人间的五欲,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度生四十五年,八十岁那一年入涅槃。很显然地,佛生人间,出家、修行、成道、说法都在人间,肯定是即人而成佛的。「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在在证明,佛是人间的觉者,不是渺茫无稽之神。佛陀的教法:五蕴、六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都是对人而宣说。其所救度的对象,虽遍及一切有情,但以人类为本

迎请佛陀回人间

。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以为天上是清净、光明、喜乐,而人间充满罪恶、黑暗和痛苦;相反地,佛教主张,「佛出人间」,「人身难得」,人间是天神所仰望的乐土。无可否认的,天人「身胜寿亦胜,乐胜定亦胜」;人间的身体、寿命、欲乐、禅定,确不如天上的人。然而苦乐渗半的人间,正是启智兴悲的大好环境,而人类的特胜:忆念、梵行、勤勇的德性,不但强过于三恶趣众生,还比天人更优越呢!这三大特胜,正是人性通于佛性,成就佛陀大悲、大智、大雄力的基础;依人类本能的忆念力,净化而完成佛果的大智,藉梵行的升华而为大悲,以勤勇的强化,而发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无畏大雄力。人间才有真理与自由,也唯有人才能发心修行而达到正觉的解脱;天上,有的是欲乐的享受、定乐的陶醉,最后终不免于乐极生悲,福尽而堕落。


佛在人间,示同人法,有生老病死的无常相。但佛陀体悟真理,觉证缘起正法,其伟大而平实的人格,表现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原始佛教时代,乃是佛弟子共知共见而不争的事实。然而,佛陀入灭了,弟子们不见如来金色身,不闻大觉者的法音;人天眼灭,众生顿失依怙,如孤儿丧失父母,内心何等的感伤!虽然佛说:「我所说法、律,我灭度后,是汝大师」,依法、律而修,见法即见佛。但去圣时遥,弟子们对佛陀永恒的怀念,信强而智弱者,在感情上是无法满足的,于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陀观应运而起,如说:「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一剎那心了知一切法,一剎那相应般若知一切法」。衡之于佛所证与所说的缘起论,显然不太协调。缘起的特性是相依相待的,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乃是人类为无明所蔽而衍生的无限意欲的绝对化。人类欲壑难填,在现实的世界里,要求知识、能力、权位、财富、寿命、眷属的圆满,是绝无可能到达的梦想。理想的佛陀观,应该是根源于一般宗教意识的影射,而想以佛陀取代高高在上创造神的地位。后期佛教提高群神的身份,以壮大自己的声势,没想到:佛教普及了,佛弟子神化了佛陀,满足了宗教情绪,而「佛在人间」,缘起为本的如来正法也因此而被遗忘了。

确立人间佛教的信仰

十方现在有佛存在的信仰兴起,给与佛弟子对佛灭后永恒的怀念以莫大的安慰。佛入涅槃了,往那里去?会不会再回人间?如来灭后,去、不去、亦去亦不去、非去非不去?涅槃甚深,不可记说。好在大乘佛教的「无住涅槃」,解答了这个难题。佛陀是大智者、大悲者、一切功德圆满者,佛陀的入涅槃,当然不是「灰身泯智」,而是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于此岸与彼岸间,得大自在。虽然如此,但世尊毕竟入涅槃了,纵使乘愿再来,我们的肉眼又如何证知?何必期待释尊再回来,就在此时,十方世界都有佛出现呀!如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粊佛,南方宝生佛,北方成就佛等。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求生彼国,当得见佛!由于他方佛国的存在,厌此欣彼、舍近就远的净土法门兴盛了,而此时此地此人的释迦本教,被束诸高阁,少人问津。大家一窝蜂地涌向移民潮,为死后的归宿而申请证件,索取「阿毗跋致」的保证书!届时,学佛的人都走光了,留下来的不是神教徒,即是非宗教的唯物论者,人间佛教的前途何在?

印度佛教的变迁,由「佛法」而「大乘佛法」,终于「秘密大乘佛法」。人间的佛陀,渐渐地被召请到天上;人本的、理智的、自力的佛教,倾向于神本的、感情的、他力的信仰;由原来的「诸佛皆出人间」,转而为「色究竟天处,离欲证菩提」;由初期的出家解脱相,演化为在家慈悲相,终而变成天神的具贪相、忿怒相。诸行无常,佛之所说,因缘如此,夫复何言?不过,我看佛门仪轨,如皈依、受戒、礼忏之前,主法者领导信众,手执香炉,奉上鲜花,唱「香花迎,香花请,一心奉请本师释迦牟尼佛。」菩萨戒弟子至心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等得戒本师。」每逢念诵或讲经之前,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证明:此时此地的佛弟子,尚知饮水思源,肯定人间佛陀——释迦世尊的崇高地位。这个世界,因释迦的诞生,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我们人类才有了真理的光明与温暖;佛陀之所以出现世间,乃为救护我们而来。今天佛弟子纪念佛诞,务必确信佛在人间,由人修行而成佛的重要意义,才不致于迷失修学的方向,误入歧途而不自知。

佛历二五四四年四月初八佛诞日

...查看更多
金刚力士与佛陀的故事
金刚力士与佛陀的故事

关于金刚力士的相关介绍是有很多的,只要大家能够经常去修行,就能够收获到很多的知识,从而使师兄们有很多的帮助,那接下来就先为师兄们介绍下金刚力士与佛陀的故事吧。

佛陀灭度的娑罗林,在都城西北三、四里处。娑罗树树皮色青白,叶面光润。林中有四棵树长得特别高大,相传这就是佛陀入灭的所在地。树旁有一座砖砌的大精舍,中有佛陀涅槃像,头枕北方,右胁而卧。

佛陀于娑罗林中入灭,天神金刚力士看到佛陀入灭,悲恸地大喊:

「如来舍下我们入大涅槃了,自此以后,我们再也无有依靠,也无人能保护我们了。痛苦就如毒箭般射中我,哀愁的烈火要将我烧成灰烬。」

金刚力士丢掉金刚杵,闷绝倒地。

当醒来时,仍哀恸道:

「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悲恸与唏嘘,彷徨与哀伤,天神们是如此,大众不也是如此哀恸吗?佛陀右胁卧狮子床,告诫大众:

「勿谓如来毕竟寂灭,法身常住,离诸变易,当弃懈怠,早求解脱。」

之后,佛陀便入于涅槃。末罗族人供养毕,欲举金棺时,阿那律要求停棺七日供天人供养。于是天人散妙天华,游于虚空之中,赞叹佛陀的圣德,与大众共兴供养。

上面就是为师兄们介绍的有关金刚力士与佛陀的故事,相信能够帮助到大家。师兄们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金刚力士,就应该要经常去修行,从而使大家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并且还能够有很好的提升

金刚力士与佛陀的故事


...查看更多
结语

佛陀的故事里面讲述了佛陀的一生,其中蕴含了无穷的智慧,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利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