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住禅林

"

禅林语出北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春园柳路,变入禅林;蚕月桑津,迴成定水。倪璠注:言本住宅,改为佛寺。唐陈子昂《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序》:入禅林而避暑,肃风景于中林。明叶宪祖《丹桂铟合》第一折:薄游吴郡,侨寓禅林。清赵翼《题九莲菩萨画像》诗:要今人识清修业,特赐禅林法相尊。

法住禅林_第一禅林_白云禅林_三昧禅林

法住禅林_第一禅林_白云禅林_三昧禅林

杨云唐居士:四无量心与正法住世
杨云唐居士:四无量心与正法住世

杨云唐

生命是人类一直想了解的课题,似乎了解了生命就能解决人的最大的问题。可是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等等对生命探索的方向与内容却有很大差异,虽然有互相参考,但都还坚持自己的方向与看法。这差别其实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目的的不同,科学家想让生命长寿,哲学家想找到生命的解析与安顿,宗教家想为生命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以摆脱现实的不足或限碍。

然而佛教既不像科学家的「治标」,也不像一般宗教家的「治本」(虽然不见得是真治本)。然所谓的「治本」应是能「长治久安」,得到永久的幸福快乐,但佛教认为生命本身是「无明」的产物,由无明因缘而有的存在,只会随因缘而不断变异,即使有天堂,生命也无法「长治久安」,仍是离不开苦,所以佛教对生命的态度主要是为了让生命的苦得到完全的出路。

佛教对生命的建议是-认清生命的本质,做该有的努力与负责,但这些「求生」的努力仍不能当作此生的安顿处,即使进一步如一般所说的「念念活在当下」,能不思求长寿或接受现实的继续往前走,一生无愧天地,还是未脱离因缘变异的支配,未解脱生命苦的事实。亦即,未断除生命根底的繁衍,生命的因缘就不会止息,在轮回的现实下就无法无苦地生存着。但人既有了生命,就不得不好好活着,既不能靠自杀来离苦,又不能「无欲」地不需要物质上的支持,纯住在精神世界里,而且又不该靠追求物质的满足,达到极乐无苦,知道不论苦行乐行都不能解脱苦,于是佛教提出「八正道」的建议,以「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来导引人生,以止息无明及寂静无明所之后,续而有的种种因缘,彻底除灭苦的根底。

这套方法说给未学佛者听,大多数人会避佛教远远的,因为虽现世爱不能圆满,但对「后有爱」的期待是无法放舍的。这关键在谁都希望永远地存在着,所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成为比较能接受的说法,于是后来的「菩萨道」取代原本的「解脱道」,成为北传的显学。

菩萨道法在流行近二千年后,大乘佛子开始回头注意到解脱道的必要性,因为若没有解脱,就根本无法如经中所言于苦中屹力不摇,能八风不动还愈挫愈勇。原来那种菩萨道是摩诃萨才做得到的。追问之下,原来那些法身大士都是已解脱的「非人类」,倒驾慈航根本是无来无去,我们若想学之,当然还是应先具足解脱再说。况且,放眼大乘教界,所谓「再来的」菩萨行者,连基督教世界也很多,我们不能关着门自吹唯有我们大乘才能「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一直以来,大乘佛子若追求解脱道就会被说成堕入二乘,失菩提心,说他们没有大慈大悲,将成焦芽败种。修解脱道者,并非失菩提心,不会就不慈悲。我们不能以自说要「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就表达真大慈悲。而这样的生生世世到底是「想当最便宜的圣人」心态,还是只是激励与劝勉,我们不可不明究理。

到底什么才是慈悲呢?我们打开窗说,教界一直强调的慈悲,往往是说得到做不到。勉强说,慈济功德会是表现了舍己为人的菩萨精神,但教界仍不会认为这样就是菩萨道,因为说他们没有入空无我思想,仍有功绩名利之心。但我们也别以为知法就能行大慈大悲、广度众生,结果尽是在否定他人、宣扬己德,要人归降与认同,却造成自他对立与烦恼,教界的争辩不断。这显然与「大悲者无敌」相悖。

本文想就在慈悲大海中,掏一滴尝尝后,作一点不成熟的观点,希望教界能将慈悲与正法契合,别让佛子们眼高手低,到头来还变成以慈悲之名作攻击异派的胡涂行者。

佛教的「正法」以什么作标准呢?这可能有很多说法,笔者认为至少应合乎「八正道」,才可称为正吧!基本上教界已有很多文章介绍八正道,以下只稍作简介:

所谓「正」是指身口意合乎缘起正见,是正中于道的意思,简单讲就是「入于正道支流」。而什么是正道,即有八支:

1)正 见:知缘起故,知生死轮回如何起、灭,见到八正道。破常见、断见,知无常、无我。不再是信仰教条。

2)正思惟:如理思维—依佛陀十二因缘所教,追根究底。

3)正 语:身口意合乎缘起四圣谛。

4)正 业:(爱所作名为业)清净身口意。

5)正 命:不造来世因。造次、颠沛仍不苟且偷安

6)正精进:四正勤。随正见、正念(非随缘),正智而住不放逸。

7)正 念:四念处,安住六触入处时离贪断爱。起修七觉分,如实知现实。渐次断欲漏。

8)正 定:三摩地(喜、轻安、定)。不是指四禅定,而是心不受、不取。心不缘着,定慧具足。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当人欲漏断近,诸事已办,心无牵扯,才能真的念念活在当下。

所以「正命」不是「正确维持生命的手段」而已,因为那样只是世间法,而应是如上所言「不造来世因」,即令无明贪爱之缘息灭。佛陀说正见的八正道,即是完成初转四圣谛*轮,而初转四圣谛后,以「信为欲依,欲为勤依」。信净信「四不坏净」,即走向出世间的清净,而不再以「我见、我爱、我慢」杂染生命。如此净信出世间(绝对无我)为生命的出路,不再疑惑,就会入初果之破我见、疑、戒禁取。破戒禁取是因离我见故,人不再以吉庆祸福长寿为求,所以不会为了趋吉避凶寻找依恃(风水、神明之类),不会为了活命与权势而畏缩惧怕得罪天地鬼神。

不疑、不畏,就能因信心而生起乐欲,远离一切恶见恶习,知道离贪为离苦之道,进而趋向精进修道,这就进入二转*轮的修道位。

修道中,四无量心会渐生起。慈悲可分世间与出世间,一般世人所要的当然是世间的慈悲(予乐拔苦),即乐的需求与苦的安顿,认为谁给我越多,谁就是慈悲,谁包容我、原谅我、代人受苦就是大修行。例如佛陀受毒菇的供养而提早入涅槃,一般人就认为因佛没有瞋心,所以原谅供养者醇陀,但这只是世间角度。以佛的立场是「醇陀令我得入涅槃」,所以佛陀称之为最好的供养。佛陀不是在打妄语,一位没寿者见的圣者,不会以寿命长短为考虑。当时佛陀本已年迈体衰,这机缘正来得是时候,当然是最好的供养。这同时也可见于禅宗的坐脱立亡,很多被世人认为是自杀的,但在他们是示现生命该舍即舍,不会以百岁为追求。这种似乎不长住世间度众生的行径,或许会被认为不慈悲,但他们是让世人知道什么是生命的态度与智慧。

无明与贪爱故,世间苦是无止尽的。生命是能量的活动(亦即,五阴是大环境因缘的反应作用),死亡并非谁的生命结束,只是五阴世间因缘相的转变,而一切世间的存在都是随缘变异,即使圣人也不例外,这种以身示「法」的教示,就是慈悲,这才能提供一切苦的出路,寻声闻苦的度一切苦厄。所以维摩经说:「无我如何慈悲?曰以无我慧示人是慈悲行。」就像父母无法一直照顾子女到老,教孩子自立更生才是正道。一个到老还要祈求神明眷顾者,是还没学得人生智慧的人,到头来不得已走了,子孙还要担心他转世到哪里去了,倒不如以入涅槃之示现,皆大安心。「朝闻道夕死可也」就是说,作好人生功课,自他都有最完善的交代,才真的无愧天地。

佛陀对弟子的遗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教要众生做到的是努力修学正法,自己负责莫依赖,这样的人生才能真的自利利他,不给世间带来负担,也不给世人留下错误示范。所以佛称八正道是古仙人道,亦即自古行者都以此留示世间,清净而没有拖泥带水的污染,不像世人卸任总统之职,还在背后指指点点或自称受政治迫害。若一个人做鬼还怨后人不孝,这是他生平没有学得自依止、法依止,而还以为他人应该为他不断付出,连死后还要继续。当然本文绝不是说不要孝顺父母,而是说若我们为人父母就应该以正法留给后代,而不是用道德绑子孙。虽然道德是世间的成熟表现,而正法才是与解脱相应的,生命最终仍应归向正法才能找到出路。

从以上例子可见,慈悲不是爱的呵护,「予乐拔苦」是世间的定义;慈悲是要合于八正道的,尤其正语是教示他人以解脱的智慧,不是世间的不妄语两舌而已。而正业是对所爱取之业结,当知清理、离系,不是互相缠缚,造成伴侣追随黄泉的悲剧苦果。

为何无我才能行真慈悲呢?并不是他大公无私或会舍己为人,是他不会拖别人入于轮回苦的世间,亦即他不让世人追求以「满足」为求的习惯。世人不管是行善的好事或为恶的坏事,都有找他人「入伙」的习惯,从绩效言,这无可厚非,但从心理观察,有很多追求他人认同自我的成份。

前面言因缘,故凡事都在不断变化,但即使改变了,人无明故,不观因缘的变化性,一直还守着熟悉及喜欢的部分,这部分里潜存着个人的影子或血汗,是为我见(于十二因缘称为「无明缘行」),所以会有想继续保有及光大的希求。当这些内容得以延续,四食的满足就让五阴得到润泽滋长,这即是「行缘识」。这种五阴的作用、显现,会让自我的存在,从影子变得更趋真实,使生命更有价值。这是一般人想要的。

人因为有这种需求,而同类又容易相吸,所以自我存在的部份就容易从互相认同、合作而强化,继续延续。所谓「志同道合」、「物以类聚」,就是要满足需求。若延续得令人满意,又产生爱着,以之为我的成就,使我见更坚固(是为取),从取又激发五阴的作用(是为有),这就是十二因缘所说的「触受爱取有」

杨云唐居士:四无量心与正法住世

。这「有」又解释成「业有」,亦即这就形成强大的力量因缘,牵引着人的生命走向,乃至命终仍会牵引下世的五阴的延续。所以说「有缘生」。


人靠重复喜欢与熟悉部分来强化我的存在,最明显的就是在「财权名食色」,一但爱染,很容易熟悉,也容易从影子的世界变成自我的存在感,而这些又是世人共同熟悉的,所以很容易找到同好,故被称为「人性之欲」。这也可解释为什么人趋恶容易行道难的原因。「古今圣贤皆寂寞」,实在是愿意走离欲解脱之路的人确实很少,而很少的原因并不是离欲较辛苦,而是同类太少。也就是说,若世间修道、成道者多,则行善、离欲反而有很多人趋之,为恶则少了。这就是因缘法,因缘在改变人、在决定人类的走向。所以从佛教立场言,要救世间就要有更多贤圣的因缘为伴,而圣者的出现不是靠发愿,而是靠正法住世。培育圣贤绝不是像世间人以「吸引同业」为方法,不是找更多人出家或壮大某派系,而是开拓八正道,让正法住世,让人们在行于古仙人道时,明白生命的真谛趋向「离欲向于舍」的无我清净。

所以佛教的慈悲,是看到世间「拉人入伙,相濡以沫」的习惯,不管是为善为恶,都有强化自我的色彩,都会形成「爱取有」的力量,让世间更迷惑无明贪爱,是非争执不断,所以不想相牵入火坑,不想「己所不欲而施于人」,不愿造成「两相情愿」的业习污染世间。见因缘牵动之法者,对以前自以为是的习惯,生起惭愧,不想再以「思求欲」为习,以此同体慈悲,对正见不疑不惑,即使孤单上路也不改对正法的信念,就会生起喜的力量。对世间不黏着,对僧众不相惑,对涅槃解脱愿趋向为舍。所以二转*轮后,四无量心自然生起。亦即,没有入果就没有真的四无量心,这四无量心不是像教界流行的靠观想而修的,也绝对不是舍不得众生,而是舍得自我与世间,以如此慈悲正行才让八正道留传世间。所以佛陀又遗言说「我不摄受僧团,是法在摄受。」佛教寺庙是以法摄僧,本来也没有会长、方丈、监院之职,但因行于世间而不得不施设,若寺庙中出现拉人出家以壮大僧团,或聚众争取职位权势,这就是走世间的俗路。若是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则是走八正道的路,则是在住持正法,是在转*轮。(注)

因缘是多面的,眼前的路是多条的,以正见作择法觉支(即选择离欲之法)或为了个人的丰功伟业作打算,关系着道场与佛教的存亡与正法的安住,这是我佛门人应当明白抉择而依法笃行的。八正道不是小乘法,是解脱法,更是菩萨具备慈悲必学必行之道。

注:三转十二行*轮(正确菩提道次第)

初转四圣谛—悟「道」:

觉缘起—知集→知灭→知味→知患→离

亲近善知识(悟道者),听闻正法,如理思维。

《慧解脱》善知识:纯一满净具梵行,知教授八正道者。

二转四圣谛—修「道」

修八正道—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继续如理思维(四念处),法随法行(法次法向)。

精进正行,三转四圣谛—证「道」: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贪爱止息(正定),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心解脱》

...查看更多
杨云唐:四无量心与正法住世
杨云唐:四无量心与正法住世


生命是人类一直想了解的课题,似乎了解了生命就能解决人的最大的问题。可是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等等对生命探索的方向与内容却有很大差异,虽然有互相参考,但都还坚持自己的方向与看法。这差别其实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目的的不同,科学家想让生命长寿,哲学家想找到生命的解析与安顿,宗教家想为生命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以摆脱现实的不足或限碍。

然而佛教既不像科学家的“治标”,也不像一般宗教家的“治本”(虽然不见得是真治本)。然所谓的“治本”应是能“长治久安”,得到永久的幸福快乐,但佛教认为生命本身是“无明”的产物,由无明因缘而有的存在,只会随因缘而不断变异,即使有天堂,生命也无法“长治久安”,仍是离不开苦,所以佛教对生命的态度主要是为了让生命的苦得到完全的出路。

佛教对生命的建议是——认清生命的本质,做该有的努力与负责,但这些“求生”的努力仍不能当作此生的安顿处,即使进一步如一般所说的“念念活在当下”,能不思求长寿或接受现实的继续往前走,一生无愧天地,还是未脱离因缘变异的支配,未解脱生命苦的事实。亦即,未断除生命根底的繁衍,生命的因缘就不会止息,在轮回的现实下就无法无苦地生存著。但人既有了生命,就不得不好好活著,既不能靠自杀来离苦,又不能“无欲”地不需要物质上的支持,纯住在精神世界里,而且又不该靠追求物质的满足,达到极乐无苦,知道不论苦行乐行都不能解脱苦,于是佛教提出“八正道”的建议,以“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来导引人生,以止息无明及寂静无明所之后,续而有的种种因缘,彻底除灭苦的根底。

这套方法说给未学佛者听,大多数人会避佛教远远的,因为虽现世爱不能圆满,但对“后有爱”的期待是无法放舍的。这关键在谁都希望永远地存在著,所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成为比较能接受的说法,于是后来的“菩萨道”取代原本的“解脱道”,成为北传的显学。

菩萨道法在流行近二千年后,大乘佛子开始回头注意到解脱道的必要性,因为若没有解脱,就根本无法如经中所言于苦中屹力不摇,能八风不动还愈挫愈勇。原来那种菩萨道是摩诃萨才做得到的。追问之下,原来那些法身大士都是已解脱的“非人类”,倒驾慈航根本是无来无去,我们若想学之,当然还是应先具足解脱再说。况且,放眼大乘教界,所谓“再来的”菩萨行者,连基督教世界也很多,我们不能关著门自吹唯有我们大乘才能“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一直以来,大乘佛子若追求解脱道就会被说成堕入二乘,失菩提心,说他们没有大慈大悲,将成焦芽败种。修解脱道者,并非失菩提心,不会就不慈悲。我们不能以自说要“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就表达真大慈悲

杨云唐:四无量心与正法住世

。而这样的生生世世到底是“想当最便宜的圣人”心态,还是只是激励与劝勉,我们不可不明究理。


到底什么才是慈悲呢?我们打开窗说,教界一直强调的慈悲,往往是说得到做不到。勉强说,慈济功德会是表现了舍己为人的菩萨精神,但教界仍不会认为这样就是菩萨道,因为说他们没有入空无我思想,仍有功绩名利之心。但我们也别以为知法就能行大慈大悲、广度众生,结果尽是在否定他人、宣扬己德,要人归降与认同,却造成自他对立与烦恼,教界的争辩不断。这显然与“大悲者无敌”相悖。

本文想就在慈悲大海中,掏一滴尝尝后,作一点不成熟的观点,希望教界能将慈悲与正法契合,别让佛子们眼高手低,到头来还变成以慈悲之名作攻击异派的糊涂行者。

佛教的“正法”以什么作标准呢?这可能有很多说法,笔者认为至少应合乎“八正道”,才可称为正吧!基本上教界已有很多文章介绍八正道,以下只稍作简介:

所谓“正”是指身口意合乎缘起正见,是正中于道的意思,简单讲就是“入于正道支流”。而什么是正道,即有八支:

1)正 见:知缘起故,知生死轮回如何起、灭,见到八正道。破常见、断见,知无常、无我。不再是信仰教条。

2)正思惟:如理思维—依佛陀十二因缘所教,追根究底。

3)正 语:身口意合乎缘起四圣谛。

4)正 业:(爱所作名为业)清净身口意。

5)正 命:不造来世因。造次、颠沛仍不苟且偷安

6)正精进:四正勤。随正见、正念(非随缘),正智而住不放逸。

7)正 念:四念处,安住六触入处时离贪断爱。起修七觉分,如实知现实。渐次断欲漏。

8)正 定:三摩地(喜、轻安、定)。不是指四禅定,而是心不受、不取。心不缘著,定慧具足。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当人欲漏断近,诸事已办,心无牵扯,才能真的念念活在当下。

所以“正命”不是“正确维持生命的手段”而已,因为那样只是世间法,而应是如上所言“不造来世因”,即令无明贪爱之缘息灭。佛陀说正见的八正道,即是完成初转四圣谛法轮,而初转四圣谛后,以“信为欲依,欲为勤依”。信净信“四不坏净”,即走向出世间的清净,而不再以“我见、我爱、我慢”杂染生命。如此净信出世间(绝对无我)为生命的出路,不再疑惑,就会入初果之破我见、疑、戒禁取。破戒禁取是因离我见故,人不再以吉庆祸福长寿为求,所以不会为了趋吉避凶寻找依恃(风水、神明之类),不会为了活命与权势而畏缩惧怕得罪天地鬼神。

不疑、不畏,就能因信心而生起乐欲,远离一切恶见恶习,知道离贪为离苦之道,进而趋向精进修道,这就进入二转法轮的修道位。

修道中,四无量心会渐生起。慈悲可分世间与出世间,一般世人所要的当然是世间的慈悲(予乐拔苦),即乐的需求与苦的安顿,认为谁给我越多,谁就是慈悲,谁包容我、原谅我、代人受苦就是大修行。例如佛陀受毒菇的供养而提早入涅槃,一般人就认为因佛没有嗔心,所以原谅供养者醇陀,但这只是世间角度。以佛的立场是“醇陀令我得入涅槃”,所以佛陀称之为最好的供养。佛陀不是在打妄语,一位没寿者见的圣者,不会以寿命长短为考量。当时佛陀本已年迈体衰,这机缘正来得是时候,当然是最好的供养。这同时也可见于禅宗的坐脱立亡,很多被世人认为是自杀的,但在他们是示现生命该舍即舍,不会以百岁为追求。这种似乎不长住世间度众生的行径,或许会被认为不慈悲,但他们是让世人知道什么是生命的态度与智慧。

无明与贪爱故,世间苦是无止尽的。生命是能量的活动(亦即,五阴是大环境因缘的反应作用),死亡并非谁的生命结束,只是五阴世间因缘相的转变,而一切世间的存在都是随缘变异,即使圣人也不例外,这种以身示“法”的教示,就是慈悲,这才能提供一切苦的出路,寻声闻苦的度一切苦厄。所以维摩经说:“无我如何慈悲?曰以无我慧示人是慈悲行。”就像父母无法一直照顾子女到老,教孩子自立更生才是正道。一个到老还要祈求神明眷顾者,是还没学得人生智慧的人,到头来不得已走了,子孙还要担心他转世到哪里去了,倒不如以入涅槃之示现,皆大安心。“朝闻道夕死可也”就是说,作好人生功课,自他都有最完善的交代,才真的无愧天地。

佛陀对弟子的遗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教要众生做到的是努力修学正法,自己负责莫依赖,这样的人生才能真的自利利他,不给世间带来负担,也不给世人留下错误示范。所以佛称八正道是古仙人道,亦即自古行者都以此留示世间,清净而没有拖泥带水的污染,不像世人卸任总统之职,还在背后指指点点或自称受政治迫害。若一个人做鬼还怨后人不孝,这是他生平没有学得自依止、法依止,而还以为他人应该为他不断付出,连死后还要继续。当然本文绝不是说不要孝顺父母,而是说若我们为人父母就应该以正法留给后代,而不是用道德绑子孙。虽然道德是世间的成熟表现,而正法才是与解脱相应的,生命最终仍应归向正法才能找到出路。

从以上例子可见,慈悲不是爱的呵护,“予乐拔苦”是世间的定义;慈悲是要合于八正道的,尤其正语是教示他人以解脱的智慧,不是世间的不妄语两舌而已。而正业是对所爱取之业结,当知清理、离系,不是互相缠缚,造成伴侣追随黄泉的悲剧苦果。

为何无我才能行真慈悲呢?并不是他大公无私或会舍己为人,是他不会拖别人入于轮回苦的世间,亦即他不让世人追求以“满足”为求的习惯。世人不管是行善的好事或为恶的坏事,都有找他人“入伙”的习惯,从绩效言,这无可厚非,但从心理观察,有很多追求他人认同自我的成份。

前面言因缘,故凡事都在不断变化,但即使改变了,人无明故,不观因缘的变化性,一直还守著熟悉及喜欢的部分,这部分里潜存著个人的影子或血汗,是为我见(于十二因缘称为“无明缘行”),所以会有想继续保有及光大的希求。当这些内容得以延续,四食的满足就让五阴得到润泽滋长,这即是“行缘识”。这种五阴的作用、显现,会让自我的存在,从影子变得更趋真实,使生命更有价值。这是一般人想要的。

人因为有这种需求,而同类又容易相吸,所以自我存在的部份就容易从互相认同、合作而强化,继续延续。所谓“志同道合”、“物以类聚”,就是要满足需求。若延续得令人满意,又产生爱著,以之为我的成就,使我见更坚固(是为取),从取又激发五阴的作用(是为有),这就是十二因缘所说的“触受爱取有”。这“有”又解释成“业有”,亦即这就形成强大的力量因缘,牵引著人的生命走向,乃至命终仍会牵引下世的五阴的延续。所以说“有缘生”。

人靠重复喜欢与熟悉部分来强化我的存在,最明显的就是在“财权名食色”,一但爱染,很容易熟悉,也容易从影子的世界变成自我的存在感,而这些又是世人共同熟悉的,所以很容易找到同好,故被称为“人性之欲”。这也可解释为什么人趋恶容易行道难的原因。“古今圣贤皆寂寞”,实在是愿意走离欲解脱之路的人确实很少,而很少的原因并不是离欲较辛苦,而是同类太少。也就是说,若世间修道、成道者多,则行善、离欲反而有很多人趋之,为恶则少了。这就是因缘法,因缘在改变人、在决定人类的走向。所以从佛教立场言,要救世间就要有更多贤圣的因缘为伴,而圣者的出现不是靠发愿,而是靠正法住世。培育圣贤绝不是像世间人以“吸引同业”为方法,不是找更多人出家或壮大某派系,而是开拓八正道,让正法住世,让人们在行于古仙人道时,明白生命的真谛趋向“离欲向于舍”的无我清净。

所以佛教的慈悲,是看到世间“拉人入伙,相濡以沫”的习惯,不管是为善为恶,都有强化自我的色彩,都会形成“爱取有”的力量,让世间更迷惑无明贪爱,是非争执不断,所以不想相牵入火坑,不想“己所不欲而施于人”,不愿造成“两相情愿”的业习污染世间。见因缘牵动之法者,对以前自以为是的习惯,生起惭愧,不想再以“思求欲”为习,以此同体慈悲,对正见不疑不惑,即使孤单上路也不改对正法的信念,就会生起喜的力量。对世间不黏著,对僧众不相惑,对涅槃解脱愿趋向为舍。所以二转法轮后,四无量心自然生起。亦即,没有入果就没有真的四无量心,这四无量心不是像教界流行的靠观想而修的,也绝对不是舍不得众生,而是舍得自我与世间,以如此慈悲正行才让八正道留传世间。所以佛陀又遗言说“我不摄受僧团,是法在摄受。”佛教寺庙是以法摄僧,本来也没有会长、方丈、监院之职,但因行于世间而不得不施设,若寺庙中出现拉人出家以壮大僧团,或聚众争取职位权势,这就是走世间的俗路。若是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则是走八正道的路,则是在住持正法,是在转法轮。(注)

因缘是多面的,眼前的路是多条的,以正见作择法觉支(即选择离欲之法)或为了个人的丰功伟业作打算,关系著道场与佛教的存亡与正法的安住,这是我佛门人应当明白抉择而依法笃行的。八正道不是小乘法,是解脱法,更是菩萨具备慈悲必学必行之道。

注:三转十二行法轮(正确菩提道次第)

初转四圣谛—悟“道”:

觉缘起—知集→知灭→知味→知患→离

亲近善知识(悟道者),听闻正法,如理思维。

《慧解脱》善知识:纯一满净具梵行,知教授八正道者。

二转四圣谛—修“道”

修八正道—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继续如理思维(四念处),法随法行(法次法向)。

精进正行,三转四圣谛—证“道”: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贪爱止息(正定),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心解脱》



...查看更多
有关“法住智”与“涅槃智”的精彩回应
有关“法住智”与“涅槃智”的精彩回应

有关“法住智”与“涅槃智”的精彩回应

时 间:95年5月21日

地 点:玄奘大学慈云厅

场 次: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第七场研讨会

内 容:林建德发表论文〈论印顺法师对“法住智”与“涅槃智”之多元诠释〉

回应人:性广法师

整 理:陈悦萱

【编按】

95年5月21日下午,在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的第七场研讨会中,林建德居士发表论文〈论印顺法师对“法住智”与“涅槃智”之多元诠释〉,引起了热烈的回响。其中性广法师有关“法住智”之内涵的回应,因为内容非常精彩,也非常重要,因此主持人卢蕙馨教授特许她破例作了约十分钟的讲述(一般回应不得超过三分钟)。

会后有许多来宾欲罢不能,许多未能到来的读者,亦耳闻当日性广法师论法的精彩片段,甚欲窥其全豹,因此主编委请陈悦萱同学将录音资料作文字整理与润稿,以飨读者。

《佛教弘誓电子报》主编

释传法

性广法师发言:

在这里提供我的看法,以回应林建德居士的观点。

印顺导师在禅学思想的研究上,关于“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讨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见,也引起后来学人的关注。其中一位观净比丘的说法,比较有瑕疵。他认为导师之所以强调“慧解脱阿罗汉”,是否因为导师说:大乘菩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而慧解脱阿罗汉也没有禅定,所以慧解脱阿罗汉是大乘菩萨的起源?接下来观净法师以一部派对于“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解释,来说导师的诠释是错的。以导师“错解”“法住智”的理由,来推翻导师的大乘思想,并认为可以做“典范转移”。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在于被观净比丘挑起来,而在于导师所述,本自《须深经》的“法住智”与“涅槃智”内容。须深是外道出家的,像在座的魏德东教授非常谦虚,他自称是“外道来研究佛法”。须深对于佛法有很深的好奇,他看到比丘中,居然有不得色界与无色界诸禅定,而证得阿罗汉的人,觉得很奇怪,于是请教佛陀。佛陀说:“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这指的是:佛法的解脱与智慧有关,有没有甚深禅定不是最重要的,这是问题的原始脉络。

您(编按:指林建德居士)刚才提到,导师对“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解释,是闭锁性的还是开放式的?乃至于认为可以有多种开放性的诠释。虽然您在后面有比较周延的说明,但是“多元诠释”这样的标题,会不会让人引起误会,认为导师对“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解释,是超出经论正理而“自创”的“多元”诠释?其实,《阿含经》中的〈须深经〉对于“法住智”与“涅槃智”没有进一步说明,但是到了部派论义,就开始有了不同的诠释。而观净比丘引用的,不过是众多部派其中的一个说法而已。

在这里提供一个例子:导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里,对于日本学者认为“十二分教是后起”的说法提出批判。日本学者认为五分教,乃至九分教,是早期说法,因为项目比较少;而“十二分教”的项目多,所以是晚期所出。导师认为无论是五分教、九分教还是十二分教,重视的是法义脉络的必然次第,多说少说则视说法的时节因缘,而更是与项目的说多说少无关。不然佛陀有时说得多,有时说得少,将说少的归为原始的,说多的就叫后起的,这是错误的论断。依此来看,导师说“法住智”与“涅槃智”,重要的是进入慧解脱时,从共世间禅定转向不共世间观慧,而得慧解脱的两个必然步骤,是经历“法住智”,再到“涅槃智”,一定要具足这两个程序。所以我认为这个观慧得证的次第是“必然”的,不可以说是“不必然”。

再举一个关于禅定的例子。在《清净道论》里,把色界禅定分为五禅,但是在根本教的《阿含经》中是四禅。四禅与五禅,难道是诠释系统有开放性与闭锁性吗?不是!从经典与论义来看就知道,把色界的禅心分得粗一点,就是四个阶段,若分得细一点,就是五个阶段。所以以禅心的多少、有无来区分,入了初禅得五禅支;入二禅以后,《阿含经》说是“无寻无伺”,少了寻、伺二心所,禅支就更少了。《清净道论》则把“无寻有伺”的中间禅,当作是在“无寻无伺”之前的另一级(第二禅),所以《阿含经》的二禅是《清净道论》的三禅,二者对于色界禅定层级的区分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修学禅定,离欲界五盖得五禅支,以升入色界定心的次第却是必然的。从这里来看,原来连禅定浅深的不同,都可以在“必然”的次第范围中,再有浅、深,粗、细的“多元诠释”──不必然。

导师在谈“法住智”与“涅槃智”时,主要是着眼于把握住佛法不共世间禅定而得解脱的重要关键。从部派论义来看,声闻禅法中以《清净道论》为主的南传禅法,讲五清净、十六阶智(前面的戒清净、心清净的二清净,属于戒学与定学),以西北印有部为主的北传禅法则说四双八辈的知、断、证、修。两个修道系统中,证道阶位的多寡与名称是不同的,但其中不共世间禅定的“无我观慧”是相同的,而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的慧学的必然次第也是相同的。说得近一点,比较《清净道论》的觉音论师与当今帕奥禅师的禅法系统,二者将“法住智”放在十六观智其中的哪一个位阶,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后来有人用这点来大作文章,把重点放在“到底哪一个观智是‘法住智’?”而以某一特定见解的孤例来批评导师对于“法住智”的解释是错误,这是不公道的!如果不是部派的偏见,就是孤陋寡闻!这就像争执“色界禅定的层次到底是四禅或是五禅?”,“到底是《阿含经》说的“四禅”对,还是《清净道论》的“五禅”对?”的论诤一样,没有把问题厘清,不知其中同异的关键在何处。

林建德居士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搜罗列举导师对于“法住智”与“涅槃智”的所有论述,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也在这里提供我对“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见解。

为什么要见“缘起”?为什么要得“法住”?我们读佛书读到现在,都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知道“一切缘起”。可是请问大家,每一个人在对境历缘的见闻觉知中,有没有一个“我”在做统觉?有没有一个“我”在做思维?有没有一个“我”在做反应?有统觉之“我”的惯性,而在名言概念上说“无我”,那是不能证得解脱的;因为那只是概念上的“无我”,而在生命的直观里,那个让我们随之而起贪、瞋、痴、慢、疑,因之而颠倒生死,轮回不已的“我”却如影随形,恒恒时,常常时地伴随生起。

那个“我”的统觉,在哪里出现呢?在一切能知心对所知境的历程中──触、作意、受、想、思的五遍行心所中;当我人的遍行心所运作时,“我”一定会出现。所以佛陀才要强调“知法住”、“得法住智”。为什么要得“法住智”?“法住”是什么意思?经论常出现的表述内容,也是导师最重视的,就是“见缘起”;只见一切法“依缘而起”,没有无明谬见的“我”在其中。见“缘起”就叫做“法住”。“法”是什么

有关“法住智”与“涅槃智”的精彩回应

?泛说是“依缘而起”的一切法,进而言之,从静止面观察,是一一法的自相与共相。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六处、六界,乃至于是诸色、心法的一一自相,就是法的自相。“无常、空、无我”是法的共相;广义而言,观察到法的自相与共相,都可以说是得“法住”。但是因为“我执”而有的生命状态,应该更从动态来观察,观察一一法,其因缘前后辗转相生的时间因素,故顺逆观察“法”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时相──法的十二缘起相;经论义解与导师重视的,就是观察这十二“缘起”法相。而当“法住智”现前时,是观智的直观,是可以做到“但见缘起,不见于我”的,这是转凡成圣的重要关键。


谈到这里,您刚刚也说,导师提到:“闻思”也是“法住”。这也是一个重要关键。当我们修禅观的时候,如果观的是身、受、心、法,但是在观的背后,却暗示自己有一个“我”在观身、受、心、法,那么在直观的经验上虽是缘起的,无我的,可是在惯性的思维中,以及受到不正确宗教修行系统的暗示中,则告诉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我”才能作观──无论它叫做甚么,这样的观法,观到驴年马月也没有办法破我执得解脱的。

既然如此,这个“观”要如何起观?以正见为导的闻思,为什么与“法住”有关?闻思的内容,正是佛陀的教法。佛陀教我们:要“但见于法,不见于我”;导师依于佛陀的教旨,提示我们:观!就只能见一一法。那“我”在哪里呢?先要有“无我”正见的引导,而不受“有我”邪见的暗示,不在触、作意、受、想、思的心所运作中,固执、错误地要去找一个“我”来执取。这个“我”的不见──无我,是净慧直观的“正见”,不能只是概念名言的口诵称念,不能一直告诉自己:“无我!无我!”,把它当作口头禅,而是要只见一一法,不见有“我”,这是证成“法住智”,趋入“涅槃智”的重要关键。

“不得法住,不得涅槃”,从以上的解释来看,部派论师对《阿含经》中“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诠释,就像《清净道论》对于禅定次第的广略,已有不同于《阿含经》的开展。依经教以观,见缘起,才是破我执的重要关键,从这里来谈“法住智”与“涅槃智”,没有所谓开放式解说的可能,这是必然的,是一定如此的,而在《须深经》的脉络里,就是为了分辨不共世间禅定,而共三乘的慧证。

所以您刚才提到说,“法住智”是否禅定比较弱的?“涅槃智”是否禅定比较深的?不必然如此!禅定深与禅定弱,都一定要有能力见一一法──得法住智。禅定深的人,如果能得色界的四禅──根本禅,定力是比较稳的,所以能够观得非常清楚,那是刹那刹那毫不间歇的见法,知法住、得法住智。反之,如果是观慧力强而定力弱,只能用刹那定来作观,那么,观的内容确实不如定力强的人来得那么清楚,但是“法”依然是见的,“我”依然是破的。破了我执,就顺向解脱:从法住而顺向涅槃。这是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也是佛法中“依定发慧”(请注意,不是“依定生慧”)的观慧特色。

回到大乘的脉络来谈,为什么一直在讲“法住智”与“涅槃智”?其实大乘菩萨的心源不是禅定不深的慧解脱阿罗汉,而是依大悲心,不忍众生苦,而作禅定所缘转向的人菩萨行者。我曾说过:声闻是缘自身苦,发出离心,证涅槃果;菩萨是缘众生苦,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二者的修行所缘是不同的。这其中的教证与理证,我已在拙作〈人间佛教禅法的禅观所缘〉一文中论述。

我觉得林居士非常用功,对于导师关于“法住智”与“涅槃智”的多面诠释,已经整理出来了,但是这个多面的诠释,一定要掌握这样的要领:从闻思所得的“法住”──正见,到后来现证所得的“法住智”。果能如是,即可知晓:导师的多面诠释,是在同样的一个系统——就像《清净道论》把色界的四禅心讲成五禅心,只是做这样的开放诠释而已。但是“先知法住”到“后知涅槃”的必然性,不可以作开放性的解释。

回归到导师立足“人间佛教”的大乘禅学思想来看,大乘跟声闻重要的不同,不在于“法住”与“涅槃”的争论,而是在于依大悲心入世间,从大悲的所缘转向中,缘众生苦,发菩提心。但经过林居士这样的讨论,让我们得以在导师谈声闻禅观要领的“法住智”到“涅槃智”当中,重新肯定他老人家对于共三乘禅修见解的深刻,这是我的体会,谢谢!

林建德居士发言:

刚才有许多法师及居士回应了我的问题,彷佛像上了一堂课,尤其是性广法师。我觉得江灿腾老师讲得蛮有道理的:这真是“人间佛教禅学家的诞生”。我觉得她在这方面下了蛮扎实、蛮深厚的工夫,我与有荣焉!自己要加强的地方还很多,这是我从性广法师与传道法师身上得到的启示。

可不可以开放的去理解,一定有一个原则。像我自己治中国哲学、东方哲学,我发现古代的典籍,有很多可以开放理解的空间,因为它们是古书,就断句或就文句中的脉络而言,可能存在着歧异性。我看到很多现代学者的论证,都是依循古本,却可能因为断句的方式不一样,就可以吵一场架。不过我看观净法师说《阿含经》文可能是误义,是传抄的错误,应该是“得知法住智,得见涅槃智”。于是想到:古籍可能有不同理解的空间,所以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诠释。

我认为:大原则不能变,从大处着眼,小处则可以多元。印老扣紧了佛教很核心很关键的思想,着眼于大处,对“法住智”与“涅槃智”做出诠释,我觉得这样已经够了!

说到底,“法住智”与“涅槃智”,可不可以分成两种阿罗汉?我觉这已经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是“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才是佛教当中最核心的教法,解脱开悟的关键,应该就在这里。

...查看更多
性广法师:有关“法住智”与“涅盘智”的精彩回应
性广法师:有关“法住智”与“涅盘智”的精彩回应


有关“法住智”与“涅槃智”的精彩回应
时 间:95年5月21日
地 点:玄奘大学慈云厅
场 次: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第七场研讨会
内 容:林建德发表论文〈论印顺法师对“法住智”与“涅槃智”之多元诠释〉
回应人:性广法师
整 理:陈悦萱

【编按】

95年5月21日下午,在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的第七场研讨会中,林建德居士发表论文〈论印顺法师对“法住智”与“涅槃智”之多元诠释〉,引起了热烈的回响。其中性广法师有关“法住智”之内涵的回应,因为内容非常精彩,也非常重要,因此主持人卢蕙馨教授特许她破例作了约十分钟的讲述(一般回应不得超过三分钟)。

会后有许多来宾欲罢不能,许多未能到来的读者,亦耳闻当日性广法师论法的精彩片段,甚欲窥其全豹,因此主编委请陈悦萱同学将录音资料作文字整理与润稿,以飨读者

性广法师:有关“法住智”与“涅盘智”的精彩回应


《佛教弘誓电子报》主编
释传法


性广法师发言:

在这里提供我的看法,以回应林建德居士的观点。

印顺导师在禅学思想的研究上,关于“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讨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见,也引起后来学人的关注。其中一位观净比丘的说法,比较有瑕疵。他认为导师之所以强调“慧解脱阿罗汉”,是否因为导师说:大乘菩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而慧解脱阿罗汉也没有禅定,所以慧解脱阿罗汉是大乘菩萨的起源?接下来观净法师以一部派对于“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解释,来说导师的诠释是错的。以导师“错解”“法住智”的理由,来推翻导师的大乘思想,并认为可以做“典范转移”。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在于被观净比丘挑起来,而在于导师所述,本自《须深经》的“法住智”与“涅槃智”内容。须深是外道出家的,像在座的魏德东教授非常谦虚,他自称是“外道来研究佛法”。须深对于佛法有很深的好奇,他看到比丘中,居然有不得色界与无色界诸禅定,而证得阿罗汉的人,觉得很奇怪,于是请教佛陀。佛陀说:“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这指的是:佛法的解脱与智慧有关,有没有甚深禅定不是最重要的,这是问题的原始脉络。

您(编按:指林建德居士)刚才提到,导师对“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解释,是闭锁性的还是开放式的?乃至于认为可以有多种开放性的诠释。虽然您在后面有比较周延的说明,但是“多元诠释”这样的标题,会不会让人引起误会,认为导师对“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解释,是超出经论正理而“自创”的“多元”诠释?其实,《阿含经》中的〈须深经〉对于“法住智”与“涅槃智”没有进一步说明,但是到了部派论义,就开始有了不同的诠释。而观净比丘引用的,不过是众多部派其中的一个说法而已。

在这里提供一个例子:导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里,对于日本学者认为“十二分教是后起”的说法提出批判。日本学者认为五分教,乃至九分教,是早期说法,因为项目比较少;而“十二分教”的项目多,所以是晚期所出。导师认为无论是五分教、九分教还是十二分教,重视的是法义脉络的必然次第,多说少说则视说法的时节因缘,而更是与项目的说多说少无关。不然佛陀有时说得多,有时说得少,将说少的归为原始的,说多的就叫后起的,这是错误的论断。依此来看,导师说“法住智”与“涅槃智”,重要的是进入慧解脱时,从共世间禅定转向不共世间观慧,而得慧解脱的两个必然步骤,是经历“法住智”,再到“涅槃智”,一定要具足这两个程序。所以我认为这个观慧得证的次第是“必然”的,不可以说是“不必然”。

再举一个关于禅定的例子。在《清净道论》里,把色界禅定分为五禅,但是在根本教的《阿含经》中是四禅。四禅与五禅,难道是诠释系统有开放性与闭锁性吗?不是!从经典与论义来看就知道,把色界的禅心分得粗一点,就是四个阶段,若分得细一点,就是五个阶段。所以以禅心的多少、有无来区分,入了初禅得五禅支;入二禅以后,《阿含经》说是“无寻无伺”,少了寻、伺二心所,禅支就更少了。《清净道论》则把“无寻有伺”的中间禅,当作是在“无寻无伺”之前的另一级(第二禅),所以《阿含经》的二禅是《清净道论》的三禅,二者对于色界禅定层级的区分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修学禅定,离欲界五盖得五禅支,以升入色界定心的次第却是必然的。从这里来看,原来连禅定浅深的不同,都可以在“必然”的次第范围中,再有浅、深,粗、细的“多元诠释”──不必然。

导师在谈“法住智”与“涅槃智”时,主要是着眼于把握住佛法不共世间禅定而得解脱的重要关键。从部派论义来看,声闻禅法中以《清净道论》为主的南传禅法,讲五清净、十六阶智(前面的戒清净、心清净的二清净,属于戒学与定学),以西北印有部为主的北传禅法则说四双八辈的知、断、证、修。两个修道系统中,证道阶位的多寡与名称是不同的,但其中不共世间禅定的“无我观慧”是相同的,而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的慧学的必然次第也是相同的。说得近一点,比较《清净道论》的觉音论师与当今帕奥禅师的禅法系统,二者将“法住智”放在十六观智其中的哪一个位阶,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后来有人用这点来大作文章,把重点放在“到底哪一个观智是‘法住智’?”而以某一特定见解的孤例来批评导师对于“法住智”的解释是错误,这是不公道的!如果不是部派的偏见,就是孤陋寡闻!这就像争执“色界禅定的层次到底是四禅或是五禅?”,“到底是《阿含经》说的“四禅”对,还是《清净道论》的“五禅”对?”的论诤一样,没有把问题厘清,不知其中同异的关键在何处。

林建德居士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搜罗列举导师对于“法住智”与“涅槃智”的所有论述,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也在这里提供我对“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见解。

为什么要见“缘起”?为什么要得“法住”?我们读佛书读到现在,都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知道“一切缘起”。可是请问大家,每一个人在对境历缘的见闻觉知中,有没有一个“我”在做统觉?有没有一个“我”在做思维?有没有一个“我”在做反应?有统觉之“我”的惯性,而在名言概念上说“无我”,那是不能证得解脱的;因为那只是概念上的“无我”,而在生命的直观里,那个让我们随之而起贪、瞋、痴、慢、疑,因之而颠倒生死,轮回不已的“我”却如影随形,恒恒时,常常时地伴随生起。

那个“我”的统觉,在哪里出现呢?在一切能知心对所知境的历程中──触、作意、受、想、思的五遍行心所中;当我人的遍行心所运作时,“我”一定会出现。所以佛陀才要强调“知法住”、“得法住智”。为什么要得“法住智”?“法住”是什么意思?经论常出现的表述内容,也是导师最重视的,就是“见缘起”;只见一切法“依缘而起”,没有无明谬见的“我”在其中。见“缘起”就叫做“法住”。“法”是什么?泛说是“依缘而起”的一切法,进而言之,从静止面观察,是一一法的自相与共相。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六处、六界,乃至于是诸色、心法的一一自相,就是法的自相。“无常、空、无我”是法的共相;广义而言,观察到法的自相与共相,都可以说是得“法住”。但是因为“我执”而有的生命状态,应该更从动态来观察,观察一一法,其因缘前后辗转相生的时间因素,故顺逆观察“法”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时相──法的十二缘起相;经论义解与导师重视的,就是观察这十二“缘起”法相。而当“法住智”现前时,是观智的直观,是可以做到“但见缘起,不见于我”的,这是转凡成圣的重要关键。

谈到这里,您刚刚也说,导师提到:“闻思”也是“法住”。这也是一个重要关键。当我们修禅观的时候,如果观的是身、受、心、法,但是在观的背后,却暗示自己有一个“我”在观身、受、心、法,那么在直观的经验上虽是缘起的,无我的,可是在惯性的思维中,以及受到不正确宗教修行系统的暗示中,则告诉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我”才能作观──无论它叫做甚么,这样的观法,观到驴年马月也没有办法破我执得解脱的。

既然如此,这个“观”要如何起观?以正见为导的闻思,为什么与“法住”有关?闻思的内容,正是佛陀的教法。佛陀教我们:要“但见于法,不见于我”;导师依于佛陀的教旨,提示我们:观!就只能见一一法。那“我”在哪里呢?先要有“无我”正见的引导,而不受“有我”邪见的暗示,不在触、作意、受、想、思的心所运作中,固执、错误地要去找一个“我”来执取。这个“我”的不见──无我,是净慧直观的“正见”,不能只是概念名言的口诵称念,不能一直告诉自己:“无我!无我!”,把它当作口头禅,而是要只见一一法,不见有“我”,这是证成“法住智”,趋入“涅槃智”的重要关键。

“不得法住,不得涅槃”,从以上的解释来看,部派论师对《阿含经》中“法住智”与“涅槃智”的诠释,就像《清净道论》对于禅定次第的广略,已有不同于《阿含经》的开展。依经教以观,见缘起,才是破我执的重要关键,从这里来谈“法住智”与“涅槃智”,没有所谓开放式解说的可能,这是必然的,是一定如此的,而在《须深经》的脉络里,就是为了分辨不共世间禅定,而共三乘的慧证。

所以您刚才提到说,“法住智”是否禅定比较弱的?“涅槃智”是否禅定比较深的?不必然如此!禅定深与禅定弱,都一定要有能力见一一法──得法住智。禅定深的人,如果能得色界的四禅──根本禅,定力是比较稳的,所以能够观得非常清楚,那是刹那刹那毫不间歇的见法,知法住、得法住智。反之,如果是观慧力强而定力弱,只能用刹那定来作观,那么,观的内容确实不如定力强的人来得那么清楚,但是“法”依然是见的,“我”依然是破的。破了我执,就顺向解脱:从法住而顺向涅槃。这是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也是佛法中“依定发慧”(请注意,不是“依定生慧”)的观慧特色。

回到大乘的脉络来谈,为什么一直在讲“法住智”与“涅槃智”?其实大乘菩萨的心源不是禅定不深的慧解脱阿罗汉,而是依大悲心,不忍众生苦,而作禅定所缘转向的人菩萨行者。我曾说过:声闻是缘自身苦,发出离心,证涅槃果;菩萨是缘众生苦,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二者的修行所缘是不同的。这其中的教证与理证,我已在拙作〈人间佛教禅法的禅观所缘〉一文中论述。

我觉得林居士非常用功,对于导师关于“法住智”与“涅槃智”的多面诠释,已经整理出来了,但是这个多面的诠释,一定要掌握这样的要领:从闻思所得的“法住”──正见,到后来现证所得的“法住智”。果能如是,即可知晓:导师的多面诠释,是在同样的一个系统——就像《清净道论》把色界的四禅心讲成五禅心,只是做这样的开放诠释而已。但是“先知法住”到“后知涅槃”的必然性,不可以作开放性的解释。

回归到导师立足“人间佛教”的大乘禅学思想来看,大乘跟声闻重要的不同,不在于“法住”与“涅槃”的争论,而是在于依大悲心入世间,从大悲的所缘转向中,缘众生苦,发菩提心。但经过林居士这样的讨论,让我们得以在导师谈声闻禅观要领的“法住智”到“涅槃智”当中,重新肯定他老人家对于共三乘禅修见解的深刻,这是我的体会,谢谢!

林建德居士发言:

刚才有许多法师及居士回应了我的问题,彷佛像上了一堂课,尤其是性广法师。我觉得江灿腾老师讲得蛮有道理的:这真是“人间佛教禅学家的诞生”。我觉得她在这方面下了蛮扎实、蛮深厚的工夫,我与有荣焉!自己要加强的地方还很多,这是我从性广法师与传道法师身上得到的启示。

可不可以开放的去理解,一定有一个原则。像我自己治中国哲学、东方哲学,我发现古代的典籍,有很多可以开放理解的空间,因为它们是古书,就断句或就文句中的脉络而言,可能存在着歧异性。我看到很多现代学者的论证,都是依循古本,却可能因为断句的方式不一样,就可以吵一场架。不过我看观净法师说《阿含经》文可能是误义,是传抄的错误,应该是“得知法住智,得见涅槃智”。于是想到:古籍可能有不同理解的空间,所以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诠释。

我认为:大原则不能变,从大处着眼,小处则可以多元。印老扣紧了佛教很核心很关键的思想,着眼于大处,对“法住智”与“涅槃智”做出诠释,我觉得这样已经够了!

说到底,“法住智”与“涅槃智”,可不可以分成两种阿罗汉?我觉这已经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是“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才是佛教当中最核心的教法,解脱开悟的关键,应该就在这里。

...查看更多
结语

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借指寺院。一般常指佛家修行的寺院,可见寺院的叫法也是有很多的,这些都是基础的佛学常识,通过慢慢的学习佛法,都是可以了解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