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执是什么

"

法执佛教语。两种我执之一。对于人我执而言。也称为法我执。谓不知诸法由因缘而生,以为外界有独立自存的客观实体的妄执;同时法执是八地以上菩萨或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后末断尽尘沙惑,于佛一切种智未能证得,于佛所应证过恒河沙等法未能证得,而产生法执。法执是断尽一念无明以后之境界。断尽一念无明之后,想要修行成佛才知有法执。破法执的人,必先破我执而后破法执,破法执者是究竟佛。

法执是什么_法执的意思_法执和我执

法执是什么_法执的意思_法执和我执

业是强烈的我执、法执
业是强烈的我执、法执

业是强烈的我执、法执

我执法执的产生是因为对宇宙人生真相,缺乏透彻的理解。

物迁境移、人世变动,在在都向我们明示‘世间无常’这件事实。

偏偏每个人都活在错觉中,误以为在变动不居的时空迁流背后,有一个不变的实体。

由于对这个玄想式的实体(reality)加以执取;遂衍生我执、法执两种颠扑难破的心态。

我执强烈的人,可说是‘自我中心主义’,凡事皆以自己的标准定夺。合己意则欢喜,违逆者则愤恨、痛苦。这种人烦恼重、是非多、嗔恨心特别强。

有位信徒来向我抱怨,说他接二连三换了好几个工作,都是因为人事上的纠纷。

他向我埋怨自己业障深重,遭人排挤

业是强烈的我执、法执

。整整说了将近一个钟头,我发现问题的症结点根本出在他身上。


他把责任推托是别人蓄意中伤,其实是他固执己见、心态骄慢;当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往往嗔心大作。长期下来,愤怒早已烙印在他的脸庞。

为了避免刺伤他的自尊,引发他更大的怒火;我于是借用广钦老和尚的教示,希望能点化他。

我说:‘即使自己明明对,别人却硬说你错,那就承认自己错。’

‘修行人是不与人争论是非、对错。’

一个有修养的人,无论有理、无理都保持沉默;心中没有是非,自然放下我法二执。

...查看更多
净界法师:我执、法执到底是怎么来的?如何破?
净界法师:我执、法执到底是怎么来的?如何破?


我们在修无分别智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无分别智到底所要破的是什么?当我们来到人世间以后,业力所显现的种种的果报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身为第六意识,它会产生一个错觉,它认为这些果报是真实的。所以第七意识的执著,它的前提是要来自于第六意识的错觉。没有第六意识的布局,就不可能有第七意识的执著,第七意识如果是魔王的话,你第六意识为魔王创造了它活动的空间嘛,你第六意识不攀缘,第七意识能执著吗?

我们必须让第六意识冷冻起来,你第六意识对人生是一种错觉,你一直认为人生是有相续的,你不知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攀缘心是我们一个最大的错觉。

第二个你攀缘以后也就罢了,你开始安立名言,把它分别产生一种人世间的对立,我相、人相的对立。当你开始攀缘再加上你的分别以后,第七意识就开始活动了,就产生执著了,它就把你所攀缘的所分别的影像,就把心住在上面,这个时候就是一种颠倒妄想。一般的妄想不可怕,但是它已经变成一种强而有力的、坚固的颠倒妄想,这个就是为什么它可以把我们的生命从这一期带到下一期,就是这个颠倒妄想,带有执著的妄想,那么这一块就是我们整个无分别智所要破坏的。

怎么去修无分别智呢?

这个无分别智有三个次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那么这种智慧怎么观察?观察从因缘所生的这种色心诸法的假相,有三个:「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依他起性」就是纯粹从业力所变现的人事的相状,就。好像虚空中的花,虚空中本来没有花,那是因为眼睛有毛病、有业力,把花变现出来。但这个虚空中的花本是什么?它不会持久,它刹那刹那生灭嘛。所以虚空中的花,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暂时存在的这些因缘所生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你的业力在释放的时候,它可能现出一个美丽庄严的花,也可能变成一个丑陋暗淡的花,这个花就在你的内心当中,你的虚空的清净心当中变来变去。

那么愚痴的凡夫在这个虚空梦幻的花当中,认为是真实的,认为是有所得的,就去攀缘它,攀缘的结果就产生执著了,就好像说你把它当作一种真实的花,其实这个是体性跟相状都是毕竟空的,叫「遍计执」。那么我们在观察花的时候,我们就忘了虚空这件事情,只看到花:哦,这个花是不错哦……就是你从小到大你不可能对所有影像都执著,但是你小时候会留下一些影像,让你在心中数数的现行。让你挥之不去的影像,这个影像你就得小心了,因为你抓住不放一定有道理,就是你的心已经住在上面。《楞严经》一再强调,妄想,颠倒妄想为什么有力量?因为你给它力量。所以有人问佛陀说:既然是妄想,那它为什么牵引我去轮回?佛陀说:妄想是没有力量的,但是你的心灵,你赐给它力量,因为你执著它,所以你赐给它力量,你把生命的主宰权交给它,是你自己把主宰权交出来的,你本来是自在的,本来没有轮回嘛,所以本来是没有轮回,是你自己要去招感轮回。

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轮回是我们自己去攀缘招感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没有轮回是正常的。那么当我们对这个影像产生执著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多了一种轮回的力量,叫「遍计所执性」。那怎么办?佛陀的无分别智,就必须破坏这个执著,在依他起上,我们观察我法本空,就是说:你要告诉你,你抓这个影像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个影像本来是个假相,你为了执著这个影像,你付出了轮回的代价,你每一次的受生,都必须受老病死的折磨。

也就是说,当我们执著这个影像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人看到生命的真相了,因为我们老是被这个心中的恨跟爱来主导,我们为了让这个爱的影像、恨的影像能够有相续的结果,你一次一次的付出轮回的代价,你每一次的投胎都付出了惨痛的痛苦。所以你只要把这个影像放下就好,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力量,是你给它力量了。所以我、法本空,你观二空,你就把虚空的本质找回来。只要你把花给放掉,这个花自己会消失掉。

所以无分别智的意思就是说:你不需要把这些影像把它破坏掉,你把它放掉,它自己会消失掉,因为它本来就是生灭相。所以在修空观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很重要,叫「离相清净」。诸位不要对相产生破坏,以后你会后悔。所以我们无分别智破坏的是什么?是你的「执取」。因为这个相状以后还非常好用,后面会讲到,你修菩提心的时候,你回入娑婆的时候,你还得要借这些顺逆的相状,叫做「顺逆皆方便」。也就是说你后半段行菩萨道的时候,你还得借这个相状,来成就你的功德庄严。

当然我们现在从一个离开轮回的角度,这个相状你不能碰它,现在不是你碰相状的时候,你没这个本事。佛法意思先离相清净,再借相修心。

现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把你心中经常执著的影像,把它放掉,观察这个影像本来就是生灭的,你抓这个影像对你没有好处,你累积了轮回的力量,因为它这个遍计执就是轮回的根本。那么你放下影像以后,你的心就恢复到原来的清净了,这个清净心就是什么?就是「圆成实性」,一种解脱的功德。这个就是我们对三性的观察。

那么这三个概念大家建立起来了:我们破的是「遍计执」,我们要成就的是「圆成实」,整个破遍计执成就圆成实,都是在「依他起」的相状来修行,你都是在从相状的执著到放下。

离开了心就没有一切法的存在

你知道说:其实你今生所有的影像,都是第八识的种子变现出来。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它是一种业力的释放,也就是说没有真实的东西,都是你内心的业力变现,让你自己来受用。“知唯是心”就是你要知道你所受用的影像,都是「自变自缘」,你第八识释放一个影像,让你来攀缘,跟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今生的遭遇没有人需要负责。如果一定要有人负责,那就是过去的你来负责。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业力嘛,你不能够说:欸,他伤害了我,你这样子讲就不对了,什么叫「他」?也就是你心中的影像嘛,它可以释放一个影像,但是受不受伤害是你可以决定的,你可以不受,你可以不抓这个,你可以不取这个影像,所以我们第六意识还是有主导权的。

我们要知道这一切,释放者是第八识,接受者第六意识,全部都是内心的世界。首先你要知道人生是自变自缘,断除你的向外攀缘的心。离开了心就没有一切法的存在,这是你学唯识学的第一个概念。所有的事情都在你的内心发生,不管是变现影像、不管是攀缘影像,都是你内心的事情,这是你要建立的第一个概念,「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的境界。当然你从佛堂里这样思惟,离开了佛堂以后,你若心住念,你还是要想办法,让心安住在一种这样的观察、这种念头、这种正念,就知唯是心的观察。你要观察:这一切的人事,其实没有真实的外境,都是你的第八识变现一个业力的影像,让你第六意识来攀缘,不要使心去攀缘外境,而不自觉知。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可能要去佛堂里面去培养一种正念,然后离开佛堂以后去历练,慢慢慢慢地去告诉自己:其实所有的世界,都是你内心的影像,在念念当中,悉当观察,随心所有缘念。你一旦想到这些攀缘外在的人事以后,你还得要把心抓回来,安住在知唯是心的正念,使令内心永远知道是自己内心自己产生妄想,而不是外境有妄想。外境本身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它没有太多分别,所有的分别,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

一个人要能够成就,第一件事情,你要开始培训内观,这是很关键的。知道这一切的影像,都是你的内心变现出来的,自己去攀缘

净界法师:我执、法执到底是怎么来的?如何破?

。就是你必须把向外攀缘的心,把它变成向内观照,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


我们的分别心不但攀缘外境,还让它产生对立!

在修无分别智的时候,它是两个次第:第一个次第是断除你向外的攀缘,让你内观;第二个断除你心中的分别。

其实一切的外境人事,它之所以产生长、短、好、坏、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种种的概念,这种想法都是我们捏造出来的,外境根本没有这些差别,而起于分别。也就是说,我们的分别心不但攀缘外境,还把这个外境安立了名言,让它产生对立,诸位,要执著一定要产生对立:哦,这个花很好、这个花不好;这个人很不错、这个人很不坏、很差,其实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人世间它在释放影像,本来它是一真法界,你自己要在一真法界里面,你自己把它切割成对立的世界。所以第六意识坏就坏在:它为第七意识的执著,它等于是为它做了一个很好的一个布局,第一个向外攀缘、第二个虚妄分别。你说这个杯子好不好?如果杯子会讲话说:冤枉,我就是一个杯子,我那样就是那样,对不对?所以,所有的好坏,所有的对立的概念,首先我们要知道,外境没有好坏了,它就是一个如的境界【《法华经》里的“十如是”境界】,它那样就是那样。那么好坏的概念是怎么来的?是第六意识多事,它自己把它分别出来的。

当知一切的外境,其实自己根本就没有产生分别的概念,它本身没有长短好坏有无的概念,它本身是离一切的对立相。所以我们在观察,其实一切法的对立,是我们自己第六意识捏造出来的,离开了第六意识的对立,一切法就没有差别。所以我们第六意识,第一个向外攀缘影像,第二个把这个影像,安立很多名言,让它产生对立。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


...查看更多
法爱法执是修行的障碍

法爱,简单的定义就是:自己认为自己的法很了不起,生贪着心,法爱就是自己认为自己很有修行,或者是自己的法门最殊胜,对法的爱的执着。在座诸位!一定要用佛的心性修行,就是说:我今天修什么法门,那是我自己的事情,千万不可以去抨击任何一个法师,或者道场、一个法门,这个也是法爱的另外一个转向、变相。攻击别人,就认为自己对,好朋友谈一谈,行;邪知邪见不在此限,因为邪知邪见会误人!八大宗派平起平坐,是站在正知正见的角度说,不是站在恶知见、邪知邪见的角度说。

如果你有一点点智慧(就觉得自己很行,深以为是),这个就叫做法爱,法爱智。对法,你认为你自己开了智慧,很喜欢自己的成就,这个叫做法爱,这个就是智爱,智慧的爱。你务必把这个念头放下,不要说:我开悟了,别人不开悟,我可以拿一支皮鞭,认为我是般若的皮鞭,我够当作你们的老师!诸位!这是禅师所忌讳的,你已经落入法爱了。

这个法执的爱一坚持下去的时候,就有门户之见,就会有攻击别人、伤害别人,其他的法师讲的法,跟我们这个上人讲的法不一样的时候,绝不包容,然后自己奠定自己是正法,然后贴标签,贴标签:我就代表正法!好像去释迦牟尼佛那边申请了专利,我就是贴上:我是正法的标签,其他统统不行!没有宽恕心、没有包容心,完全站在这种法爱的角度。

法爱是佛门的毒瘤,这个是很可怕的东西!一修行密宗,他就会觉得其他:我们是最上,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一修学净土宗,他就会法爱,那就是:我们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哪一个八大宗派有这么伟大的?没有!禅宗,修禅的人如果有法爱:即心是佛,哪有这么多的葛藤?对不对?持律的就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戒、定、慧是三学增上,没有持戒,空谈理论,没有用的!持戒。

有一个出家众,一个小尼师,去读了律学院回来,她的师父来跟我诉苦;她的上人没读什么书,书读得不多,也没读过什么佛学院,她疼爱徒弟,就把这个徒弟送去律学院,专门持律的,去研读。这个徒弟回来,每一天跟她上人对干,说:师父!你这个不如法,水果要怎么排怎么排。师父!你这个,已经十二点多了还在吃,这个不如法!我们到律学院的时候,十一点半、十一点四十五,筷子就放下!回来一直骂她,说:师父!你这样不如法、那样不如法!这个上人很苦恼,来到我这个地方,她说:慧律法师!我怎么办

法爱法执是修行的障碍

?我说:你就当作说徒弟给你增上缘,她讲的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叫你持戒是对的,不过方法是错,因为你是上人,她是下人,下对上怎么可以对师父这样说:你这样犯戒、你这样不持戒!


她(师)说:她去律学院回来,把我从头嫌到尾!说我没持戒,这样不清净,过午要几点对不对?要怎么样怎么样做。我们种一个果园,她就说:你这个不如法,出家人种什么果园,怎么可以这样子?那个是杀生!她师父就说:难道要我像你整天坐在那边,这样那一堆果园、茶园怎么办?这个其实也是无解,这个就是对持戒的一种法爱。持戒不是不对,持戒不是不对,很好;但是方法:如果要纠正人家,要向这个持戒的方向,可以用更慈悲、更柔软、更弹性的。

自生法爱的意思就是:自己认为自己很有修行,或者对某一个法特别的喜欢、特别的着。《金刚经》里面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还是要舍离的,不是让你贪着的,法是借着佛陀所讲的真理,从生死的此岸,要让你解脱到彼岸的,法不是让你执着的,法是让你还没有悟以前暂时依靠的,如果悟了,法法皆空。乃自生法爱,不达修证性空。

只有有法爱的修行人,他才会吵架,争来争去,搞个能所;本觉的妙性没有这个。

以超越法爱、法执;诸位!这个法爱跟法执是修行人最难突破的,当他对法有觉受的时候,或者是有一点点功夫的时候,他写那个文章起来就不可一世。一个人的法爱、法执是很可怕的,而且束缚于修行人没有觉察,束缚在修行人的没有觉察。为什么?因为修行人都会固执自己的,修行到某一种程度,本来法是要解脱的,他却把法当作是一种内在里面自己的财富,可以随时随地的炫耀,诸位!拿法来炫耀就是法爱、法执。

所以般若之智觉得以生起。般若之智觉生起之后,又再进一步观照:此能觉之智以及所觉之理,皆是本自空寂,以皆是如来藏心所现故。因此又破除进一步的法执:甚至对能觉之智(般若智),以及所觉之理,皆能不生贪着。

法执是什么意思?对自己所拥有的修持觉得很殊胜,叫做法执。自己修的法门爱取不舍,同时贬低别人,有法执、有法爱,就会排斥别人,对法上的执着,对法上的爱。法执断故,我见、我慢、我执亦断。因为没有自己的知见,站在尊重、平等的角度,都应该包容。哪怕哪一个人知见、看法跟我们一样、不一样,我们都包容、宽恕。

什么叫自生法爱?诸位,这一句是讲给老修行人听的,老修行修到一阵子以后,懂得很多的佛学的名相,他就拿这个来自负,拿这个来骄傲别人,认为:我可以为众生开示几句佛法了,堪受供养了、堪受礼拜了!这个念头就坏了,这个叫做法爱。法爱就是认为自己很有修行,贪爱自己的法,认为自己很行。认为自己很行的,就是不行!

——选自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

...查看更多
治学如修行,去除我执、法执,才能洒脱自在
治学如修行,去除我执、法执,才能洒脱自在

治学如修行,去除我执、法执,才能洒脱自在

天心365-2018.3.20

如是我说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就应该像南老这样,不仅不被外相束缚,也不被辞章训古所束缚;不仅去除我执,同样也没有法执。且听印竹、印安如是我说~

印安说南怀瑾先生曾撰一联:“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此联乃南老的大彻大悟:勘破“功名利禄”和虚幻外相,引导我们明心见性,回归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

印竹说记得南老还曾说过“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他虽九万里悟道,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收拾河山”,真乃大菩萨再来!

在我学习国学的历程中,南老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导师。记得在我20岁左右的时候,同妈妈一起去她的同事家玩,看到她的书架上有一排厚厚的书,我便好奇地走了过去,于是就看到了《南怀瑾全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南怀瑾”这个名字。妈妈的同事见我有兴趣,便与我聊了一些她读南老的书之后的一些感受。虽然当时我是懵懂的,不是很明白她讲的是什么,但这无疑为我种下了种子。随后我也买了南老的书:《论语别裁》《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这一部一部的经典经南老讲出来,我很快就入门了,而且对于儒释道三家也一下子就通达了。

南老特别强调经史合参,强调道不离器,他反对空讲道理,认为先贤的所有经典都是可以经世致用的。当然他的这一观点并不是他所发明,而是清代的章学诚先生,在章学诚先生的“六经皆史”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引发的。章学诚先生说:先儒之所以认为孔子之功莫大于《春秋》,正是因为《春秋》切合了当时的时事。他认为后来的人言道理作著述,都是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他说这让我们不知道他在讲的是什么。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经史之学也。

章学诚先生在清代以“六经皆史”的观点来纠正当时重今轻史的弊端,反对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他说:《周易》讲的是从伏羲到文王的历史,是“以天道切人事”,“吉凶与民同患,象天法地,其教盖出政教典章之先”;《春秋》讲的是东周到鲁哀公的历史,是“以人事挟天道”;《尚书》讲的是从尧舜到秦穆公的历史,概述了先王的刑政教令;《诗经》讲的是从商汤、武到陈灵这一段历史,是史官采于民间及士大夫,而成“风、雅、颂”;《礼》《乐》讲的是二帝三王的历史,是移风易俗的律令,所以他认为这六经皆是与史相关的。

他反对盲目的崇拜经典著作,泥古昧今的治学态度。他是早于南老就提出要使“六经”恢复经世致用的实际而亲切的本来面目,并且也强调读“六经”一定要了解它是在当时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地方,面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而讲出的经典智慧。章学诚先生“六经皆史”的思想,是让我们挣脱传统经学的束缚,无疑为后世思想解放开了先声。

而继他之后,在这个方面对我们最有实际引导的便是南怀瑾先生了。虽然在学术界对他也是有争议的,但我认为他可称作真正的文化人。因为他可以从辞章训古中挣脱出来,所有的经典都已化作他生命中的能量,他从不被外相所束缚,他的治学是那么的洒脱自在。而更、更重要的是他的见地,他的见地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正确而光明的修学之路。还有就是他的救世情怀,他虽然九万里悟道,但他既没有选择回归诗酒田园,也没有选择上如来宝座,而是选择了“收拾河山”,他为我们做出了道不离器的很好示范。真正的大彻大悟,是可以在世间忙得不亦乐乎,但心随时都可以回归到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

我始终认为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就应该像南老这样,不仅不被外相束缚,也不被辞章训古所束缚;不仅去除我执,同样也没有法执。我们学习经典,重要的不是要弄明白圣人所说的某一个字到底应该是这个意思还是那个意思,而是从圣人的智慧中汲取能量,化为自己的正见。让自己拥有正见,无论对于认识世界,还是认识我们自己,都是最最重要的。南老就是身体力行地在引导着后辈学人如此这般走在修行的路上,学习国学走在修行的路上,不是为了让我们空涨些浮华,多一些谈资,不是让我们逃离这个世间,逃避社会责任,而是让我们能在与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上的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而且我们的心可以随时随地的回归田园。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经典诵读

家风教化,是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共同努力建立的。只有父慈才能子孝,只有兄友才能弟恭……听雷磊老师经典诵读《颜氏家训》的家风之说~

《颜氏家训》节选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今天《颜氏家训》说的是教育感化这件事,是应该从上向下,从先向后推动来施行影响的。所以父母不慈爱子女,那么子女就不会孝顺父母,兄长不友爱弟弟,那么弟弟就不会不尊敬兄长,丈夫对妻子不仁义,妻子就不会对丈夫温柔。

这段话说的是“齐家”靠的是所有家庭成员相互成就,相互影响,只有父亲、兄长、丈夫用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作为去教育影响儿子、弟弟、妻子,后者才能同样以孝顺、恭敬、和顺的态度对待前者。正是在彼此的良性互动中,和睦的家庭关系才得以建立。

即使是君王家庭,也需要好的家风。假如国君的家庭没有形成好的家风,国君的贪婪暴戾,最终会导致国家的动乱。这是对国君的警示,也是对一切领导者的告诫。因为领导者拥有权力,其家庭成员也会连带拥有影响力,因此领导者一旦丧失了道德准则,家人也会随之失去约束,肆意妄为,国家因之而败亡。

在中国古代,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左传·隐公元年》中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一节,郑庄公弟弟共叔段之所以会起兵叛乱,就是因为从小受母亲姜氏的溺爱,而郑庄公自己又不及时教育弟弟,制止他的行为,最终导致弟弟出奔,庄公与母亲差点儿决绝。

《左传》将整个事件归咎于庄公没有妥善处理自己的家庭关系,并总结道:“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共叔段根本不像个弟弟,兄弟二人像两个国君,争得你死我活,《春秋》称“郑伯”而不称“郑庄公”,这是讽刺他不重视对弟弟的教育,不能处理好家庭内部的矛盾。虽然这个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对权力的贪婪,郑庄公家庭失教,无疑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

所以良好的家风,需要家庭成员合力建立,共同保持。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诗歌赏读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的诗篇,江城武汉的那些著名诗篇里总少不了黄鹤楼。今天我们一起在黄鹤楼见证一场繁华的离别,用诗歌陪伴每一天,且听雷磊老师诗歌赏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诗,江城武汉尤为多,而很多诗中都少不了黄鹤楼。今天我们要赏读的是“诗仙”李太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友人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湖北安陆是李白的“第二故乡”,他自己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在安陆过了十年的诗酒会友的生活。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李白曾经赠诗孟浩然,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体会友谊之深厚: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讲 师 简 介

付健(印竹)萃辰天心国学传播集团总裁

萃辰天心国学传播集团总裁,中国国学院执行院长,成人教育专家,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自2007年创办萃辰天心书院,先后在书院开讲《金刚经》《心经》《史记》《道德经》等经典课程,并倡导开设中国式礼拜——半日禅修,研发首创“明心见性香茶花”系列课程,并在CCTV接受著名主持人陆一鸣采访,畅谈国学,著有自身感悟散文集《跟随》一书。

国学不仅是知识更是能量,相信国学的力量!——付 健

陈伯安(印安) 萃辰天心书院院长

文化学者,诗词联赋作家。曾任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局长、江汉大学武昌分校副校长、武汉工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为萃辰天心书院院长。已出版《思维的技巧》《伯安百说》《读书趣话》《联语哲思》《新武汉三字经》《横山联唱》《南山窖雪》等文学专著,参与主编《古今绝句鉴赏辞典》(任副主编)。任萃辰天心书院院长以来,在书院亲授国学经典多部,言传身教,影响广泛。

雷 磊 萃辰天心书院常务副院长

萃辰天心书院常务副院长,武汉作家协会会员,潜玩诗社社长。在天心书院受国学经典熏陶8年,通诗词歌赋。已在书院开讲【朝花夕拾】国学经典入门课程,并多次为出国留学生讲授国学一对一课程,曾为“新东方”学员讲授国学课程。

国学教给人一种看待事物的角度,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一种立身处世的智慧,一种心灵空明的解脱。——雷磊

天 心 365

一个家庭的文化,是家庭的基石,是家庭沟通的重要媒介,是家庭和乐美满的关键因素。

国学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学习圣贤经典,增长智慧能量。

和家人一起快乐的亲近国学,进而促进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提升。

这就是我们做《天心365》的初衷,让国学智慧走近千家万户。

赶快关注我们,每天轻松学国学。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书 院 地 址

武汉总院: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1153号解放公园内

海南分院:海口市美兰区和平大道66-58号

重庆分院:重庆市涪陵区兴华西路40号

上海分院:上海市浦东新区杨高中路2108号天物空间541室喜捨

...查看更多
结语

法执的意思是是断尽一念无明以后之境界,断尽一念无明之后,想要修行成佛才知有法执;而破法执的人,必先破我执而后破法执,破法执者是究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