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皈依三宝

"

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佛宝指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后以指佛教。三宝是佛教徒皈依的对象。在大乘起信论中,佛宝: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形容佛智、佛身、佛德。法宝: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形容法身体性为真如平等,不增不减,又具足无量恒沙功德,能满足一切净法,使众生获证涅盘,离苦得乐。僧宝:如实修行等。指一切依法如实修行的贤圣僧与凡夫僧。

皈依三宝_佛教三宝_三宝是哪三宝

皈依三宝_佛教三宝_三宝是哪三宝

家人不理解若自行皈依三宝行否?
家人不理解若自行皈依三宝行否?

开示:圣空法师

摘自《51届楞严法会》

答:家里人不理解,不需要他理解,因为成佛是你的事情,因为成佛修行是个人内心的改变,个人素质水平的改变,不需要家人理解,需要的是你改变做到了给他看,感化他、感应他、改变他就好了

家人不理解若自行皈依三宝行否?


如果你自己悄悄地皈依三宝,改变了自己,升华了自己,而且回去之后,你变好了,家里人都高兴、都欢喜了,问你是跟谁学的,你再告诉他。如果你皈依了之后越变越坏,家里人怎么理解?如果你皈依之后,越变越好,家里人以前看到你不顺眼,现在左看右看,咋看咋顺眼。以前你做啥事都做不成,现在你做啥事都成,以前你是又懒又馋,现在又不懒又不馋,那你说家人理解不理解?肯定理解,不仅理解还告诉,你再继续去跟那个师父学,学得更好。

可见,我们以前是没有让家里人受益,没有给家里带来利益,没有给所有身边的人带来利益,我们天天喊着学佛、皈依三宝,只知道往外拿钱,一到寺院他们就知道了,哎呀上寺院又要拿钱了,又要去做功德,回来你看看这个样,我好不容易赚一点钱,都让你拿去布施了你傻呀。这话肯定来了,你不仅没有功德还有罪,为啥?你让你家的人诽谤三宝,你上哪去有功德?首先你要改变自己,然后升华自己,最后家里人还说,你天天去吃人家的,你看你现在变得这么好,都没交学费,是不是拿点钱去,也买点吃的给人家,看看人家,感谢一下人家。



...查看更多
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路上的整个修行
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路上的整个修行

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路上的整个修行

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当我们通过皈依仪式成为佛子后,又该如何进一步修学呢?《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后应行四法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通过这些相应的修习,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义。

1、亲近善知识

皈依,虽是皈投十方三世一切佛宝、法宝、僧宝,但在修行实践中,还须落实于具体的善知识。皈依之后,须选择如法生活,具备佛子威仪,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还须具足正见,深信因果,进而契入空性,解除内心迷惑,打开生命宝藏。这一切,皆有赖师长悉心指点。

佛陀规定,新出家弟子必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可见,善知识是培养僧格的有力保障。就象婴儿需要父母呵护养育一样,新出家或刚皈依的佛弟子,必得善知识悉心指点,方能羽翼丰满,健康成长。对于在家佛子来说,虽无条件常随善知识左右,但也应确定一位堪能依止的师长,时时请益。

而具足正见乃至契入空性,更需善知识的耳提面命。因为佛法义理博大精深,尤其是止观部分,包含极为微妙的行持,若无明眼人指点迷津,无法于错综复杂的心行中找到突破口,甚至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众生的心,充斥无数飘浮不定的想法。我们每天徘徊其中,被种种情绪左右而不得安宁。如何令狂心顿歇?如何引发生命潜在的巨大力量?皆应借助止观修行。若将止观比作开发生命内在宝藏的技术,那么窍诀就掌握在善知识手中。或许有人会说,难道不能在佛经中寻求答案吗?须知,凡夫的认识是有限而又充满错觉,这都障碍我们对佛法的理解。更何况,佛法是有传承的,尤其在修证层面,无法于经教中完全表达。那缺失的无法言传的部分,唯依善知识应机设教,方便化导,将教法落实于心行。

那么,怎样才堪为众生依止的善知识呢?这也是目前很多学佛者存在的困惑。因为善知识不会贴着标签,不会标榜“我是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辨别、抉择。

经论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选择善知识的标准。《大乘庄严经论》中列有十种:一、具足戒;二、具足定;三、具足慧;四、德行圆满;五、精进;六、通达教理(教富饶);七、通达真实;八、说法善巧;九、具足悲悯;十、断除疲厌。

若是严格按照这十个标准衡量的话,还是存在相当难度。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没有足够的福德因缘,很难值遇具足德相的善知识。那又该怎么办呢?在此,我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标准,即作为善知识必须具备的三点基本素养。换言之,是作为善知识的底线。若这些素养尚未具备,对于我们修学将难有帮助,甚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这三点标准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

其一是具足戒行。佛法修行乃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律为修行基础,具足戒行,才堪为人天导师,众生依怙。佛陀将灭度前,谆谆告诫弟子们“以戒为师”,充分说明了戒律对于修行的重要性。

其二是具足正见。这是善知识标准中最为核心的一点,甚至比戒律更重要。如果知见存在问题,根本无法将我们引向解脱。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主要也体现于见地。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经之路,但仅凭持戒或修定很难作出判断。由戒而言,许多外道甚至邪教也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戒律;由定而言,四禅八定也非佛教特有的修行成就,但他们正是因为知见偏差和错误而无法解脱,甚至走上不归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见甚至比破戒更严重。所以,正见是佛法与一切宗教的不共所在,一旦破见,自断善根。

其三是具足悲心。唯有具足摄受众生的悲心,才能给弟子无微不至的指点。否则,闭门独修,入山惟恐不深,即使具备前两个条件,只怕也无缘亲近,无缘追随左右,聆听法益。

当我们值遇善知识时,又如何亲近并获得教授呢?若不善于依止,即使相遇,也可能错失良机。反之,若能与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生生世世都会得其摄受。关于亲近善知识,《菩提道次第论》中谈到如下几点要求:

第一是净信为本。对于自己亲近的善知识必须具足信心,观德莫观失,切勿依自身情绪及立场随意评判。凡夫心是充满主观的,以这样的心观察世界,所见自然难以清净圆满。若不善于发现善知识功德,很可能会顺着凡夫习气寻其过失。如是,便无法对依止师生起净信和恭敬心。相应的,善知识所授教法也就无法对我们产生应有作用。所以,《菩提道次第论》特别强调“视师如佛”,因为我们不会对佛陀生起寻过之心。“视师如佛”的重点,不在于师长是否具备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而在于这种净信对修学有莫大帮助。

第二是念恩生敬。在无尽生死中,我们所以能听闻佛法,种下善根,不曾离开善知识的教导之恩。不仅是今生的善知识,也包括过去生的善知识。若无善知识携手相扶,我们可能仍在三恶道沉沦。所以,应时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

第三是身口给侍,以身口意三业供养善知识。其中,又以依教奉行的供养最为殊胜,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亲近善知识的根本意义,是为了依照正确方法修行,直至解脱。

对于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即使如此,尚不能穷尽佛法全部,是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无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此外,僧团难免龙蛇混杂。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2、听闻正法

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何为“多闻能知法”?多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广学多闻,广泛读诵大小乘经典;一是对同样内容反复不断地听闻思维。如因果之理,无我之理,必须不厌其烦地数数听闻,将法义无一遗漏地拷贝于脑海,镌刻在心中,成为思维的一部分。多闻是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数量,才能转化为摧毁错误观念的力量,所谓功到自然成。凡夫心刚强难调,若没有量的积累,法义对我们产生的作用,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即刻消隐不见。唯以多闻不断强化,才能使佛法在心中打下深深烙印,乃至起心动念皆与法相应。

此外,多闻还能帮助我们远离不善,是为“多闻能远恶”。生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生观。若是观念错误,便会不断制造问题,导致不良心态。一旦观念调整,心行必随之调整。而树立正确观念的捷径便是闻思经教,通过观察修端正认识,从而远离不善的行为和情绪,如此,也就扭转了人生轨迹。

第三是“多闻舍无义”。无义,即没有意义的人生。在这个世间,多数人只是随波逐流地生活,浑浑沌沌地度日,忙碌于工作、事业、家庭、儿女等,以此为生命轴心,有些不堪重负,也有些乐在其中。但从佛法智慧观察,这一切于人生仅有暂时意义,只是行将消失的泡沫而已。无论事业还是金钱,一切成败得失无非意味着泡沫的大小,除此而外,别无意义。通过多闻,我们能拥有透视现实的智慧,看清世间本质。否则也会像世人那样,将之当作真实来追求,耗费一生光阴。当然,多闻的关键是听闻佛法,而非世间林林总总的知识、信息。唯有听闻正法,才能帮助我们照见人生真相。

最后是“多闻得涅槃”。涅槃是彻底的息灭烦恼,契入生命的真实。这一境界,亦需通过多闻乃能证得。因为多闻能使我们获得佛法正见,进而契入空性,导向涅槃,证佛所证。

了解闻法意义之后,应进一步端正闻法态度。若将我们的心比作法器,如何将法乳尽数装入其中并保持原有品质,需以相应的条件为前提。《菩提道次第论》中,为我们总结了闻法必须远离的三种过失和六种观想。

关于三种过失,宗大师比喻为倒覆之器、不净之器及漏器。

其一是倒覆之器,谓于闻法过程中心不在焉,思绪纷飞,不能将法义注入心田。这种时常处在昏沉和散乱中的心,就如倒覆的器皿,无法装入任何东西。所以,闻法时当摄心端坐,专心聆听,切忌昏沉掉举。

其二为不净之器,带着许多固有观念而非清净心闻法,于所闻法义不能如实接受,反而使其经过原有想法的处理和染污,不再是纯正的佛法。就象在一个充斥辣椒、酱油、陈醋等佐料的器皿中,即使倒入最纯净的水,也会变成辣椒、酱油的混合物,面目全非。所以,我们应以清净心闻法,从而保持所闻法义的纯正性。

其三为漏器,虽然对所闻法义没有染污,但闻法后不加思维温习,就如有漏的器皿,虽已将水完完全全地倒入其中,仍将流得一滴不剩。大家这几天来此听闻皈依教法,或许听的时候都很认真,但如果回去后不再忆念,不久就会遗忘,于修行自然难以产生作用。

以上是我们闻法时必须远离的三种过失。此外,还应具备六种想:于已须如病者想;于说法者须如医师想;于教法生起药物想;于修行生起疗病想;于如来须作正士想;于正法生起久住想。

学佛有如疗病。平时,我们偶感小恙也会焦急不安,却很少意识到自己是贪嗔痴的重患。因为我们被无明所惑,虽暗夜临深渊,却不见轮回险境。须知,色身健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灵健康,象诸佛菩萨那样自在安详,无有挂碍、恐怖,无有颠倒、执著,内心恒常安住于慈悲和智慧中。返观我们自身,何时不被烦恼和情绪左右?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自身病情。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积极地设法治疗,并对法和法师生起恭敬之心。大家来此闻法,是否认识到法师是拯救我们的医师,认识到佛法是治疗疾病的良药?唯有作如是观想,我们才能对法生起不共的信心,从而虔诚闻法,依法修行。

那么,哪些属于正法,又依怎样的次第修学呢?在此,我为大家提供一些基础书目。

首先,应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树立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可学习《随念三宝经》、《增一阿含经三宝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等。其中《随念三宝经》、《增一阿含经三宝品》能帮助我们认识三宝的甚深功德,通过对三宝的了解和忆念强化皈依之心。《地藏经》、《普贤行愿品》是阐述地藏、普贤菩萨因地修行的宏伟愿力和广大行持,为大乘行者应当积极培养的信念。

其次,是学佛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正见和行仪,指导我们如法地生活、持戒、止恶行善,相关经论有《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学处品》、《佛说善生经》、《佛说吉祥经》、《十善业道经》等。其中《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学处品》介绍了在家居士应当认识和遵行的学处,并对五戒有详细说明。《佛说善生经》、《佛说吉祥经》阐述了居家之士应如何待人处事,如法生活。《十善业道经》揭示了缘起因果,止恶行善的意义,指导我们简别佛法与其它宗教在知见上的不同,为修学打下基础。

此外,应奠定相应的教理基础,明确学佛的基本套路和次第,推荐书目为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成佛之道》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其中,《佛法概论》叙述了佛法的基本内涵;《成佛之道》标明了成佛修行的基本脉络;《菩提道次第论》提供了由学佛到成佛的完整纲要,能帮助我们在短时间之内掌握佛法要领,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这就必须树立佛菩萨那样的行愿。有关于此,必读典籍为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和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重点了介绍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其中,《菩萨地》从菩萨的发心及行果,全面阐述了菩萨道的修学内容。尤其是《菩萨地》中的《戒品》,在汉地、藏地都曾单独译出,广行流通,成为实践菩萨道的重要准则。《入菩萨行论》在唐宋时期已有汉译,惜未能引起重视。而在藏地,译出后即为各大宗派共同推崇。此论由暇满人生的重大意义开篇,详细说明了菩提心修习的前行、受持及如何依六度圆满菩提心的过程,对于菩提心、菩萨行的实践原理及方法论述得非常透彻,操作性极强。

具备行愿之后,还需进一步解除烦恼,入佛知见。《辩中边论》、《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可为我们提供指导。《辩中边论》是唯识宗重要典籍,依三性建立唯识中道见,为我们阐述了何为中道,何为边见的根本问题,对树立佛法正见有重大指导意义。《金刚经》为般若系重要典籍,也是国人最为熟悉的佛经之一,主要阐述空、无相、无所得的思想,指出了菩萨行者在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过程中应当具备的中观正见。《六祖坛经》是禅宗的根本典藉,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至高见地,为我们开显了成佛修行的捷径。

作为普通居士,若能有序地按此次第深入,逐步前进,将为修行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3、如理作意

作为佛弟子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藏传佛教中,以思惟人生难得、念死无常、思惟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有观念,简称四共。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摆脱凡夫心中,使修行继续深入。在“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这部分,已介绍了前三项内容。在此,专就“深信业果”作一说明。

业力,是推动生命延续的重要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业创造一切,业就是一切。因为生命的存在就是业力的存在,生命的延续就是业力的延续。所谓业,是我们身口意行为留下的痕迹。对于生命,佛教和其他宗教的看法不同。其他宗教往往认为生命有一作为主宰的灵魂或神我。但佛法认为,生命只是五蕴和合的因缘假相,包含无数想法和情绪。其中,有些力量较大,有些力量较小。而这些力量又源自以往的生命积累,某些人是在积累这种力量,某些人又在积累那种力量。不断贪的人,会强化生命中贪的力量,形成以贪为主的人格;不断嗔的人,则强化内心嗔的力量,演变为以嗔为主的人格,等等。每一种力量都代表着生命的积累,并直接影响到未来人生。

怎样衡量一个人?依职业还是头衔?依家庭角色还是社会地位?这些外在形式,是无常变化,不足为凭的。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正是我们的业力。也就是说,你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路上的整个修行

。我们过去的行为决定了现在;现在的行为又决定了未来。在此过程中,没有特定的主宰。因而,生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我们赋予其什么内涵,它就会成为什么。


在生命洪流中,任何心念和行为皆功不唐捐。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心行,都将留下痕迹,区别只在于力量大小。当我们生起慈悲心时,是在强化生命中的慈悲;当我们生起贪心时,是在强化生命中的贪心。不同的心行,强化着不同的力量,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方向。

说到业果真实不虚,不仅有外在影响,更有内在作用。很多人关注外在结果:我这样做,将来会不会下地狱?我那样做,将来会不会升天?我认为,从因果原理来看,外在结果并不重要,值得关注的反而是每种心行在生命中形成的力量。因为客观结果终归是梦幻泡影,终归会成为过去。而内在力量若不通过忏悔来消除,将尽未来际影响着我们,所以这种力量更为持久,更为可怕。

同时,我们应深信“业决定之理”,即每种业都将招感果报:善业招感乐果,恶业招感苦果。不仅招感未来的果报,也体现于当下的改变。善的业力,代表着善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和谐的力量。当我们生起悲心和爱心时,内心是温馨、怡悦的,当下就会感到快乐,并能将这份快乐传达给周围的人;而当我们生起嗔心、嫉妒心时,内心必定处于对立、冲突中,当下会感到痛苦,进而使周围的人受到伤害。所以,善恶业所招感的苦乐果报,完全是因为各自心理特性所决定。

“业决定之理”还告诉我们,哪怕一丝一毫的快乐或痛苦,皆非偶然,同样是由善恶业力招感。《菩提道次第论》中说到:乃至地狱众生在承受无边痛苦的间隙,偶尔感到凉风吹拂,这一点点凉风带来的快乐,亦与往昔善业有关。反之,声闻圣者所显现的病苦及磨难,亦来自曾经造作的不善业。

业的特点还在于,不作不得,作已不失。业不会凭空而有,如果我们不曾造作,任何人无法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我们。但凡是已造作的业力,必定不会消失,不会侥幸逃脱因果规律。在这一点上,业果之理远比法律更为公平、更为准确。

此外,业能够增长广大。相应的,也会萎缩乃至消除,关键是看我们赋予其何等因缘。若赋予其善因缘,不断忏悔、修行,恶业便不再有生长机会,反而会逐渐消除。反之,若不断增加烦恼,会使恶业在肥沃的土壤中迅速生长,乃至百千万倍地增值。就象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衍生几千、几万、几十万的种子。 “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关于业果之理,我们既要深信业的真实不虚,也应认识到,佛教的业力观是无我的业力观,故业力亦无自性,可以通过忏悔改变。若不能改变的话,无始以来所造业力足以使我们长劫受苦,永无出头之日。净除业障,乃一切修行的前行,主要通过追悔力(因信业果而竭力追悔)、依止力(修习皈依并发菩提心)、对治力(读诵大乘经典及修空观等)、遮止力(不复再造)进行对治。同时,广泛修习善行,使生命不断提升,生生增上。 4、法随法行

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不断地训练。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修行内容,更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及四无量心。

皈依之后,首先应以相应修习增长对三宝的信心,使之坚定不移,乃至宁舍生命亦不舍皈依。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均安排有数项加行作为修行基础,如念诵四皈依、大礼拜、念诵金刚萨埵、供曼扎等,以此强化皈依,集资净障。我觉得,这种训练对于初学者非常必要。世间不少技能都需要从练习基本功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使三宝深深铭刻在心,起心动念不忘三宝,正是学佛者所要具备的基本功,这就必须通过修习皈依来完成。

修习皈依,重点在于强化对三宝的信心,这需要量的积累,所以我们要作为每日定课来完成。具体修习方式可根据《皈依修习仪规》进行,其中,“安住修”部分的称念三皈应在一千遍以上。若确因学习工作极为繁忙或出差不便等个别情况,至少应以虔诚心称念一百零八遍三皈,不使一日空过。同时,也避免三日打渔两日晒网的懈怠习性。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对于初学者,应以两至三年的时间修习皈依,称念三皈累计至百万次。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称念三皈不仅数量要达标,质量更不能放松。每次修习,皆应以正确的发心和观察修激发对三宝的渴求,激发虔诚求皈依之心,真正做到心口如一。

皈依修习还应结合礼佛同时进行。礼拜,不仅是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恭敬和感恩,也是忏悔业障、扫除修行障碍的最佳方式,更能折服我慢,培养谦和、柔软的佛子威仪。当我们以虔诚心礼拜时,同样要结合观想进行,观想自己带领六道一切众生共同投归三宝怀抱,包括自己的亲人朋友,也包括素不相识者,更包括曾经的冤家仇敌以及形形色色的动物,与他们一同礼佛,一同称念三宝,一同感得殊胜加持。

为保障修习效果,皈依修习主要于座上进行。修习者可根据自身条件在佛堂内陈设坛场,供养佛像、经书及供品。佛像宜以本师释伽牟尼佛造像为主,经书则可选择《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法宝。佛堂应营造庄严神圣的氛围,每日清扫并以香、花、灯、果设供,条件不具备时,可供清水一杯,在强化皈敬心的同时,积集福德资粮。

其次,是修习发心。从下士道的增上善心开始,进而修习中士道的出离心和上士道的菩提心。出离,不仅是对现世的出离,更是对轮回的出离。依出离心修习三无漏学、三十七道品,可成就解脱道。菩提心,即觉悟利他之心,更兼无限、平等、无相无所得的特征。认识到菩提心的诸多特征,可通过座上观修生起愿菩提心,具体法门有自他相换法、七因果和十种因缘。其中,自他相换由寂天菩萨提出,七因果出自阿底峡尊者的《修心七要》,由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增上意乐而至菩提心,十种因缘则出自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分别是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父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为念正法得久。当愿菩提心生起后,还应通过座下实修发起行菩提心,随分随力地修习利他行。关于发菩提心的相关内容,可参照《认识菩提心》一文,其中有较为详尽的说明。

第三,应奉行五戒十善。五戒为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在五戒的前四条之后增加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嗔、不邪见。五戒十善为佛弟子基本行为准则,虽属人天乘修行内容,若发菩提心修习之,同样能成为佛道资粮。受持五戒,应通过相关律典的学习,了知开遮持犯。戒为三无漏学之一,依戒修行,方能成就定、慧资粮。同时,止息凡夫心和生命的不良串习,更能使未来获得暇满人身,远离堕落恶趣之苦。

此外,还应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是予乐之心;悲,是拔苦之心;喜,是对众生一切善行的随喜;舍,是对众生的平等相待。无量,是菩萨无我利他的广大心,一是指所缘众生无量,一是指能缘之心无量。这种无限的心行,与凡夫心确实存在很大距离。在初修习时,可从身边的亲人开始观想,然后扩展到素不相识者,最后是曾经的冤家仇敌。逐步打开心量,包容一切,平等一味。

以上四点,为佛法修行的共同基础。如果说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那么发心就为我们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

四法行的修习环环相扣,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由正法指引而能如理思维,具备正确观念和体会之后,才能如法修行。如此,从认识外在三宝到开发内在三宝,最终实现生命本自具备的三宝品质。

...查看更多
学佛修行,为何要皈依三宝?
学佛修行,为何要皈依三宝?

所谓三宝,是佛、法、僧的总称,他们都是令众生得度的重要因缘。

“佛宝”是觉义,指证悟宇宙真理﹝自觉﹞,而又能本着无尽的慈心悲愿,以真理来教化众生﹝觉他﹞的圆满觉者。

“法宝”是正义,众生依止奉行佛的正法教义,就能证得真理,得到究竟的解脱。

“僧宝”是净义,他们是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僧团,是延续佛的慧命者。

唯有依靠佛、法、僧三者的力量,才能离苦得乐,到达自在解脱的世界,缺一不可。因此,“佛法僧”称为三宝。

而“佛法僧”对应的“觉、正、净”又叫自性三宝。觉悟自性,顺应自然,见性成佛是我们佛弟子修行的方向。

那么“皈依”又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身心归向它、依附它。皈依佛门乃佛教徒之根基入门。所谓内道、外道之区别在于有无皈依三宝。皈依为皈投或依附之意,也就是盼望投靠三宝的加持而得到救渡与解脱。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皈依三宝也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个旁听生罢了。

世间上的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一、皈依三宝的内容是:

1、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2、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3、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二、皈依三宝的真实含义:

皈依佛,觉而不迷;

皈依法,正而不邪;

皈依僧,净而不染。

三、对皈依三宝的误解:

◎皈依三宝需要吃素吗?

皈依三宝是一个人入佛门的标志,表示正式成为佛门弟子。许多人不敢皈依,怕皈依了不能吃肉。皈依只是宣誓自己终生信奉三宝,不改变信仰,不是受戒,更不是出家,没有要求必须吃素。吃素属于个人的意愿,个人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有意愿想吃素才发愿吃素的。

◎皈依三宝以后可以祭拜神明、祖先吗?

皈依三宝的人仍可以敬神、祭祖。因为皈依与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种信仰;拜拜是一时的,是表示尊敬、礼貌。我们平时看到异教徒,都可以跟他握手、点头,表示礼貌,对于我们的祖先、神明,当然也可以表示尊敬,但是尊敬不同于信仰,所以皈依后不可以再迷信神明。

◎心中有佛,何需皈依?

有人认为“只要心中有佛,就不用皈依”。现在明确告诉大家,这是大妄语,也是在误导众生,断人慧命!古今无数高僧大德一再强调,学佛修行必须皈依,皈依是解脱的第一步,在此郑重声明!以正视听!

皈依三宝需要什么条件

皈依三宝,无需任何条件,一颗真心即可。记得带两张免冠相片,用于皈依证。

具有僧团的寺院都会定期举行皈依法会,如需皈依,可以先致电寺院客堂查询具体时间,再参与皈依。皈依弟子自称居士,互相之间敬称师兄,以此维持一种恭敬别人,自我谦卑,追求觉悟的好状态。

另外,皈依和受戒是两个概念。

很多人担心皈依之后要遵守很多戒律,其实皈依只是明确自己依止的方向,而不是皈依了就要遵从各种戒律。一般都是皈依后随师父修行,机缘俱足,明理之时,再行受持五戒,菩萨戒。而三坛大戒则只针对出家人,在家居士最高就是菩萨戒。

皈依的功德利益非常之大,是言语所道不尽,愿大家早日皈依佛门,南无阿弥陀佛!

那么皈依三宝之后,要做些什么事呢?

这里引用《瑜伽论》说的八件事──两个四种正行。

第一四种正行:

1.皈依后应常亲近善知识,必由师长渐次指导方能有进益故。

2.依师愿为学法,故必常常听闻正法,要由闻法,乃能了知何者应断,何者应修,断修关要,非自臆度所能了知故。

3.闻正法已,应自审谛如理思维,必以现量比量等观其是理非理,乃能引起定智,非唯听闻便能决定故(听闻只能引生闻慧,思维方能引生思慧)。

4.既善思维,了知其是理非理。如知苦谛真是苦,惑业真是招感生死之因等,则须如所知者而起正行,渐由戒定慧三学,或资粮、加行等五道,进求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法随法行)

第二四种正行:

1.皈依三宝后须渐学制伏烦恼。烦恼之起,多由根随境转,引起非理作意而生,故防护根门,制止烦恼之生缘,是为初学佛者第一要着。通常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者,即近此法(躲避现前环境,虽非真能对治,在初心学习,先使心有所专,减少烦恼生缘,烦恼较易调伏)。

2.皈依三宝后,要依佛说而行,进一步须随自力能受学学处(学处即戒律)。如佛说随佛学者常发大悲心,爱护众生命,故须不为己利而杀生。若皈依三宝仍好乐杀生,则难得学佛之益,当随自己能力,学习如来所制学处。

3.随佛学者须修悲心。当念无始生死以来,无一众生不曾作过我之父母兄弟姐妹诸亲眷属。既是亲属,则皆于我有恩,皆应报答。幸我今日皈佛因缘,了知世事无常而复得知正趣解脱之道,然此世间于我有恩众生,处此苦海,竟无知觉,实可怜悯。我须发心精进学佛,进度一切众生。

4.由知三宝殊胜功德故,则知唯有三宝是无上福田。又知众生所受苦乐皆随业感故,唯修福业乃能得乐。今我值遇如是无上福田,若不培福,如入宝山空手而返,殊为可惜,故应随力随时供养三宝,修诸福德资粮。

【总结】

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学佛修行,为何要皈依三宝?


皈依,是确定我们修行的目的;

三宝,是教示我们道路的方向。

要到达最终圆满解脱的目的,靠的是自修,若不修行终不解脱,

这个患不在三宝,而唯在自身!

...查看更多
修行之路,为何以皈依三宝为首要条件
修行之路,为何以皈依三宝为首要条件

在刚开始踏上佛教徒修行之路时,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与人类灵性行为之间的关连十分重要。透过这层关系,我们才可成为佛陀的追随者。佛教徒的定义是在佛法的教义与僧团之中寻求最终极的皈依——这就是皈依三宝。

对我们来说,若要生起愿力于三宝中寻求皈依,首先就必须体会眼前生命的困境无法令人满足;我们必须明白生命的悲惨本质。在对此有深刻、真实的体会之后,我们内心当然生起欲望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并终结我们的痛苦。例如,我们会想要找出离苦得乐的方法。我们视此方法为逃避人生苦难的避风港。佛法僧三宝提供这样的避难所,因此它们是避免人生痛苦最适切的皈依。佛教是以这种精神于三宝寻求皈依。

在我们逃避痛苦之前,必须先对痛苦的本质与原因有深刻理解。这样能加强我们出离痛苦的念头。这种兼俱研读经文与冥思的心理过程,也必须应用于培养对佛陀特质的喜爱之上。这会使我们珍视当初衪获致这些特质的方法:即佛陀的教义——法。我们会因此对于遵循法的教诲而精进灵修的僧伽,内心生起无比敬意。我们思及此道理亦会更增进对于皈依法的尊敬,终至化为每日精进灵修的决心。

身为佛教徒,当我们皈依佛陀的教义(法)时,实际上是皈依由痛苦中释放的大解脱境界,以及达到此境界的方法或道路,这种透过有意识的灵修以遵行教义的过程,称为原法。离苦的境界也可称为原法,因为这是遵循法的教义获得的结果。

当我们对于法的理解与信心增进之后,便会对于古往今来曾获此大解脱境界的僧侣,生出尊敬之心。然后我们才能了解一个人由负面心性中获得完全解脱的可能性;成为一个佛。我们愈明白生命悲惨的本质,便愈能体悟佛法僧三宝之可贵,这也是我们寻求心灵庇护的地方。这份体悟益发增进我们内心离苦得乐的渴望。

刚开始成为佛教徒,我们希望从三宝中得到庇护的需求,最多只能从智性上理解的途径得到满足

修行之路,为何以皈依三宝为首要条件

。尤其针对信心尚未建立者,情况尤其是如此。因为在其他传统中都有类似三宝意义的对等物,所以接受这类传统薰陶的人,较能明白三宝的价值。



...查看更多
结语

佛教三宝是哪三宝呢:第一宝是佛宝,第二宝是法宝,第三宝是僧宝,每一个代表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这些都是需要师兄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慢慢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