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佛教名词、动词。佛教语。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是佛教徒之基础入门。表示对佛﹑法(教义)﹑僧三者归顺依附﹐故也称三皈依。三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课诵,皆有三皈,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应以三皈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区,他们把三皈看得特别重要,以唱三皈作为行持,也以唱三皈为人祝愿。后多指虔诚信奉佛教或参加其它宗教组织。谓身心归向﹑依托。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的加持。
信心是开启皈依之门
皈依,是开启一切佛法正道之门;信心,则是开启皈依之门。如果不相信皈依的对境,怎会有真正的皈依呢?又如何得到三宝的保护呢?就像我们遇到危险时,会找有能力者来救助,如果不相信他们的能力,不听从安排和引导,当然得不到帮助。没有信心,就无法进入皈依之门,所以皈依之前,对上师三宝生起虔诚的信心,非常重要。
皈依是一种实修,是每天的修持功课
皈依不仅是佛教仪式,尤其在金刚乘中,它是一种实修,是每天的修持功课
皈依是最高的法
皈依,是归向依止之意,就是为了遣除一切恐怖而依止皈依处。暂时来说,皈依是以上师三宝作为保护和不变的依靠,究竟来说,则是对诸法实相的了解和证悟。所以,从究竟意义而言,皈依是最高的法。
何为皈依,皈依是什么意思
皈依是有了依靠的意思,皈依三宝就是用三宝做为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依靠。相信三宝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在此就不与大家做过多的介绍了,皈依是作为一个佛弟子最基础的修行条件,你只有诚心诚意皈依三宝,供养三宝,这样你才会得到佛力的加持,得到漫天神佛的庇佑,才可以在死后能够迅速的往生极乐,从此不再受六道轮回之苦。
皈依之前肯定是要发心的,而发心又被分为上中下三种,其中上等的发心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便意味着我们得到了诸佛世尊沿袭至今是传承。中等的发心是为了得到个人的解脱,也就是死后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等的发心是为了今生得到的如意平安
皈依体是由三世诸佛和历代佛教的祖师代代传承而得到的。全心全意的皈依三宝,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得到佛陀和历代祖师的传承,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接受,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皈依体,就像我们用来取水一样,你用什么样的器皿去去水,得到的水量也是不一样的。共同接受三宝的慈悲加持。这样的皈依,才是最为殊胜的皈依。
有的人会问,皈依三宝究竟能不能获得最根本的解脱,并且获得许多现世的诸多利益。首先你应该明白,作为佛弟子皈依三宝的人,是作为宇宙中最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正式成为了佛陀的弟子。皈依以后,可以不堕恶趣,有经点说;皈依佛以后,可以不堕地狱,皈依法,可以不堕畜生,皈依僧,可以不堕恶鬼。皈依三宝以后,就此就可以在饿鬼道除名,从此天人有份。
皈依三宝以后可以庄严自己的人格,皈依三宝以后,信仰可以得到层次提升,就好像人穿上了华丽的服装,人格就从此庄严起来了。皈依三宝以后,可以得到诸天护法的护持,佛陀曾经在入灭之前,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神,在末法时代,都会保护皈依三宝的弟子。皈依三宝的人,能够得到天人大众应有的尊敬。佛教大能曾经这么解释过皈依的意思。皈依就是对法,法,僧三宝的认可,接受和依靠,用佛教的修行方法来帮助我们。走出来一条光明正大的前程的菩萨道来,这个叫做皈依。
学诚大法师解释过皈依的意思为;皈依是依靠的意思,这是毋庸置疑的,依靠三宝,比如我们社会上面的自然灾害,把我们的住宿给烧掉了,我们没有住的地方了这个时候的我们是迷惘的,是心力憔悴的,我们只有去寻求朋友的帮助,或者是周围关系比较好的人来让自己有住的地方,让自己可以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给自己一个安身的场所之所在。
这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在生活层面,物质层面遇到问题和苦难的时候,需要别人给我们帮忙的时候,那是我们内心里面的问题,烦恼,欲望,在世间感到迷茫的时候,我们也要寻求心灵上的一种慰藉,让自己能够在这个尘世中可以获得清净。在世间找来找去,只有寺院里的佛法僧三宝,就是帮我们解决这样问题的人。让我们在污浊恶事中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在喧嚣的尘世中能够将心灵平静下来。
皈依三宝是佛弟子入学的第一课。这堂课教给你的主要是学佛的宗旨,我们就是要学习一个觉悟,一个佛法的精神。法是正确的如法的修行。僧,则是修行路上的榜样。进一步了解,我们每个生命体内在本有的觉悟,用作者自己总结的话来说,皈依佛,可以让自己有觉悟而不会显得迷茫,归依法,可以让自己或者正念而不被邪法侵入自身,皈依僧,可以让自己的心灵纯净无暇,不受到尘世的污染。
学佛就是过正觉,智慧,清净的生活,我们把这样的生活称之为宝。因为这样的生活无论是品质还是内涵,还是我们学佛之人最终追求地方果报来讲,都是最为圆满的。若是可以真正的实现这样的一种生活目标,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所以这才会被称之为宝。皈依,则是说明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每个人都可以过得,就好像每个人自身都有一个宝藏。我们需要知道这个宝藏所在的方位,从而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开启这个宝藏,那么每个人都会是生命中的富翁了,因此皈依三宝对于每个生命来说,都是非常殊胜的因缘。
皈依是每个发愿往生的人都可以去做的,每个人只要发愿,诚心念佛,都是可以有成佛的可能的,佛陀慈悲,不管什么时候,都不会丢下往生极乐之人,选择皈依三宝,三宝就成为了我们的指南针,可以指导我们在茫茫人生苦海中找到人生的避风港。每个人都知道晚上下班后回家,而对于佛弟子来说,皈依三宝,诚心念佛歌颂三宝的功德,那么我们就可以仰仗三宝功德的加持,我们就会找到真正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家。所以,皈依三宝就是让我们在这个婆娑世界里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让我们在未来可以有家可回。
...查看更多皈依是入佛法门的第一步。《优婆塞戒经》说:;若男若女,若能三说三皈依者,名优婆塞、名优婆夷。(净三归品第二十)宗喀巴大师在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是故皈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门。(卷四,116页)是否获得皈依体是;内道与;外道的分水岭。而皈依体能否获得,根本在于三归羯摩是否如法。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年了,但是皈依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虽然经过教内一些大德的提倡,三归五戒的传授仪轨已经逐渐完备,在正规的法会中也能依照施行,然而,在传授三归时,对作法的要求,却常常被忽略。往往是台上法师唱念俱佳,台下信众不知所云。尤其是授皈依的一些耆德法师,话语中带有浓重的家乡口音,南北轩轾,更令听者一片茫然。一、二个小时的法会之后,领到皈依证一册,就算是皈依三宝了。至于羯摩是否如法,信众的皈依体是否获得,则少有人过问。
甚至有人做了很多年的;居士,再对照羯摩的要求一看,自己当初受皈依时;作法不成,连;三归居士的资格都成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另外一些居士则在皈依之后,既信这个教,又信哪个神,对自己皈依体早就破失的事实犹然不知,实在令人痛惜。因此,强调皈依作法成就的条件和皈依体破失的因缘与守护,实在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现代佛教界集中讨论皈依问题,是在一九五三年六月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之后。在成立的代表大会上,即一致根据经论认定;佛教徒以受持三归为基本条件。随后《现代佛学》即在七月号刊出演济法师《论佛教徒的基本条件》一文,此后的半年时间里,每期均有文章讨论三归问题。然而这些文章多从三归体性、如何受持、三归的现实意义等方面立论,仅有二埋法师《论三归的授与受》(十一月号)涉及授受时应注意的问题,但也略而不详。至于破失的因缘以及如何防护,则更是罕见涉及。
本文拟根据弘一律师所辑《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以下简称《备览》)及《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简称《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以下简称《略论》)等典籍的论述,就皈依作法的成就与皈依体破失的因缘及防护等问题作一次浅略的探讨。
【皈依作法成就的条件】
《备览》引《羯摩注》指出必备的条件是:《善见论》云:;并须师授,言音相顺。若不出言或不具足、不称名、不解故不成。(第18页)下面,我们将根据这段话分别进行解释。
〈一〉对授皈依师长的要求:
1、身份必须是出家众。
《事钞》云:;《智论》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众得作,当教言: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即发善法。次结云: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结。(《备览》第18页)这里所说的五众,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而且一般多由比丘传授,在没有比丘时,才能按比丘尼等次序依次进行。
至于在家居士,在有出家众的时候,是没有资格传授皈依的,更不要说借传授皈依来;收徒弟、求利养了。寄禅法师在《在家二众不应剃度收徒说》中明确指出:;如《报恩经》所明:三宝不现前,不得成皈依。即内秘菩萨行,外现居士身者,引人皈依则可,如自据师位,即毁律仪,必以善因而招恶果,教有明文,宁无惊惧!并说:;余遍阅大藏,不见有听从在家二众边受皈依法者。(海潮音文库第三编,第35页)
对此问题,或有居士另持异说,和;居士也可以称僧宝、也可以受礼拜收供养等观点一样,多是不知惭愧,以同文殊、普贤等大乘菩萨圣僧并肩自许,不仅违背戒律精神,而且有大妄语的嫌疑。由于这一问题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当另文研究,此不具述。
2、作法时要用受皈依者能听懂的语言。
受皈依者获得皈依体的关键在于三白羯摩,即三说:;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业疏》说:;作法之时,知三说已,无作(指皈依体)便生,故能所不昧于作业也。(据《备览》第19页所引)正作法时,必须由授皈依师教导(引导)受者三说。假如授皈依师的口音受者听不懂,使得受者对三白羯摩的内容不能正确了解、如法随说的话,皈依体就不能生起。显然,授皈依师在作法时要用受皈依者能听懂的语言,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二〉对受皈依弟子的要求:
1、三说之时必须出声。
一般说来,是以身语业及能生起身语业的心和心所法、诸随行等善之五蕴为能皈依之体,所以,身语业不可缺一。窥基大师在分析皈依与敬礼的差别时说:;皈依义重,必合身语;敬礼统轻,唯一即是。(《大乘法苑义林章》;归敬章第十二)由于受者有了身业的跪礼、语业的三说、意业的殷重心,才会发无作的戒体。若不出声,皈依是不能成就的。《优婆塞戒经》说:;阿那邠坻教告家内在胎之子,悉受皈依,是胎中子实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当口自宣说。虽不成就,亦能护之。(净三归品第二十)
2、所说内容必须完整。
这里包含这样二层意思:
第一,三白羯摩必须完整。即一定要说三次:;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少于三说,作法即不成,受者不能生起皈依体。也不能分别向三位师长各受一归。《济缘释》解释说:;三师各受。答不得者,人法俱异故。(据《备览》第19页所引)
第二,三宝必须具足。这里有二层涵义,即首先一定是皈依佛、法、僧,不能只皈依;一宝或;二宝。所以《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以下简称《多论》)说:;问曰:若称佛及法不称僧者,成三归不?若称法僧不称佛宝,成三归不?若称佛僧不称法宝,成三归不?答曰:不成三归。(卷一,第506页)窥基大师在分析皈依与敬礼的差别时说:;具归三宝,方是皈依;但敬一尊,即是敬礼。(《大乘法苑义林章》;归敬章第十二)
其次,一定是皈依事、理两类三宝。现在有些法师偏重教导弟子只皈依理体三宝,不皈依事相三宝(住持三宝、化相三宝),或者用皈依贤圣僧(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取代原本通于凡、圣二种僧宝的泛指——;僧等等作法,表面看来立意甚高、用心颇深,而实际上按照皈依作法的要求来说,这样的皈依,作法也是不能成就的。《多论》明确指出:;问曰:为皈依俗谛僧、为皈依第一义谛僧?若皈依第一义谛僧者,佛与提谓、波利受三自皈,不应言‘未来有僧汝应皈依’,第一义谛僧常在世间故。答曰:以俗谛僧是第一义谛僧所依,故言‘未来有僧,汝应皈依’。有欲尊重俗谛僧故如是说。(卷一,第506页)
的确,理体三宝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是本体;但是,住持三宝,却是我们这些未开悟、未证得自性真如的凡夫的根本皈依处,他是理体三宝的作用。理体三宝和事相三宝,是缺一不可的。印顺法师指出:;但皈依世俗,自不免流于形式的崇拜;而专重胜义(真实),也不免过于高深,不是一般所能明了。所以必须皈依现实事相的住持三宝,依此进向真实的三宝。佛教的重视‘像教’,其理由就在此。(《成佛之道》第一章;归敬三宝,第30页)圣严法师也说:;信仰佛教,应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乃在追求理体三宝的显现(发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己未证理体三宝,便以只信理体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堕的行为了。(《戒律学纲要》第一章;三宝与皈依,第35页)
还有些人学了一点教理知识,了解佛从觉照义上说为佛宝,佛德具轨持义说为法宝,从合和无诤义上说为僧宝,本身即使一体具足三宝,所以认为只须皈依佛宝即是皈依三宝,不必一一皈依;甚至有些人因见出家人之过失,而只皈依佛宝、法宝、不皈依僧宝的作法,都是错误的。这样的皈依,无法生起皈依体来。
;二宝居士或者仅以法宝为皈依的义理研究;居士,可以说不是佛教信仰者。圣严法师曾严肃指出:;如说,不受三归,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信佛法,而不礼僧宝,他根本先就违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宝不能分家,强予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学佛的善果,那是永远不会有的事。(《戒律学纲要》第一章 ;三宝与皈依,第29页)
3、说时必须自称名字。
受皈依的根本目的在于向三宝求救,所以三宝以;救济为义,由彼为依,能永解脱一切苦故。(《俱舍论》卷十四,第21页)《瑜伽师地论》说:;齐四缘故,说能皈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别故;三、自誓愿故;四、更不说有馀大师故。(卷六十四,第1页)其中;自誓愿表明受者求受的态度是自愿非受强迫,这就要求在作法时,受者必须自称法名或者俗名,即;我某某(一般写作‘某甲’)皈依佛法僧。如果不称名字,皈依作法不成。
应该注意的是,现在通行的传承宗派的法名带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在佛陀时代并未见有用这种方式起法名的记载,所以无论是阿难、难陀出家,还是迦叶、舍利弗出家,用的仍然是自己的本名。给出家人起法名还有助于区别僧俗,;以法名来表示已经进入了佛门,一切重新开始。故由法名的取得,也表明了一个新人生佛教的人生。(圣严法师《学佛知津》;僧人的姓名源流,第129页)而给在家人起法名,却往往容易产生某某是我的师父,我是某某派的弟子的错误认识。
严格说来,如果师长仅仅只为求受皈依者授皈依,作皈依的证明师,而不是求受皈依者的依止师的话,是没有资格为求受皈依者起法名的,因为求受皈依者皈依的是一切的三宝,并非一师一派。而现在通常一经皈依仪式之后,便自觉不自觉产生了;某某是我的皈依师、;某某是我的皈依徒弟之类的错误认识和言论,这对守护皈依体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甚至皈依数次之后,面对一大堆的法名,自己都不知道用哪一个好
至于为依止弟子起法名,也最好参考印光大师的作法,不取继承各宗字派的方式,而取通过法名对弟子进行教化、警策的方式,既可收到提醒居士自己是学佛人的作用,又避免了误以为皈依某师某派的弊端。
4、所说内容必须懂得。
这里主要指的是对皈依作法时师父有关皈依问题和三白羯摩作法的开示及自己对三说内容的了解。除此之外,自己对皈依的含义、为什么三宝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等问题的了解也是一个重点。弘一律师曾经说过:;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归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归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决不能得三归;或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归;或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处,亦不得三归。(《律学要略》)
从受皈依的对象来看,六道众生都可以受三归,但根本在于;解。《业疏》说:;五趣为言皆得受也。除报重者、自馀山间空远轻系地狱皆成三归,除不解者。《济缘释》解释说:;除不解者,通简五趣,以人天不解亦不成。(据《备览》第19页引)可见,即使是报轻者,如果不解,也是作法不成的。
5、三宝的顺序不能颠倒。
即在三白羯摩时,一定要依佛、法、僧为序,不能相互颠倒。曾有人问:既然佛以法为师,为什么在三宝中不把法放在前面呢?这是因为,法虽是佛之师,但如道由人弘一样,法非佛不弘,所以佛要放在前面。《优婆塞戒经》说:;一切诸佛虽皈依法,法由佛说,故得显现,是故先应皈依于佛。(净三归品第二十)
假如在皈依作法时,不明白这些道理,三说次序颠倒,可成皈依。但如果懂得却故意倒说,则不仅不成皈依,而且获恶作罪。《多论》说:;又问:若受三归,或时先称法宝后称佛者,成三归不?答曰:若无所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归。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突吉罗,亦不成三归。(卷一,第506页)
【皈依体破失的因缘】
皈依体可谓难得而易失,如果不知道破失的因缘及守护的方法,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破失的因缘,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中说有二种:
其一是明确表示舍弃皈依,如向能听得懂自己语言的有情说;我不信佛教、;我没有皈依三宝、;我只是对佛教有兴趣、研究佛教,并不信它等等,哪怕只是开玩笑说出这类的话,对方如果认同了,即破失皈依体,因为他违背了皈依后纵遇命难不舍皈依这一条原则,这是正舍皈依。
其二是虽未明确表示舍离三宝,但错误地认为同三宝相背的外道;大师与三宝功德相同,如说;儒教与佛教相等、;道家证得的最高境界与佛教的最高境界是相同的、;某某气功大师达到了佛的境界(甚至超过了佛)等等,这就违背了前面所引《瑜伽师地论》所说的;更不说有馀大师的原则,犯了;二许的过患。既然对于皈依不能坚决信解,;心未诚归,故亦成舍。至于仅仅违反这二条外的其他要求,则是;仅违学处,非是舍因。(均见《广论》卷四,第116页)
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三教同源、;三教合一、;三教一家的思想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仅没有认识到这种思想是破失皈依之因,反自认如何圆融高超,对于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来说,有极大的;隐性危害。
古德虽从一些特殊因缘出发,说了些调和三教的话,但并没有将其放在同等的地位上。莲池大师在;答桐城孙镜吾居士广寓的信中指出:;三教一家,不可谓不同。虽云一家,然一家之中,有祖孙父子,亦不能谓尽同。必欲约而同之,使无毫发之异,则坏世相,为害不浅矣。如一株树然,有根有枝有叶,终不可以枝叶而认作根也。(《云栖法汇》;遗稿二书,第1138页)
憨山大师在《观老庄影响论》中也说:;孔子为人乘之圣也,故奉天以治人;老子为天乘之圣也,故清净无欲,离人而入天;声闻缘觉,超人天之圣也(后略);菩萨,超二乘之圣也(后略);佛则超凡圣之圣也,故能圣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异类分形,无往而不入,且夫能圣能凡者,岂圣凡所能哉!(《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四十五,第2420页)
这些见解与我们现在的一些近似;乡愿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可见,古德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极为鲜明。
相反,不别内外,将佛教与道教、儒教、天主教等五六家;融为一炉,制造出;几不象的大杂烩,往往是邪教(如;清海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等)和现代;超级气功大师(如;法*功的李*志)的拿手好戏。每一个正信的佛教信仰者,尤其是现在热衷于教学佛者读《论语》、诵《孟子》、学《孝经》、大弘《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者,对这一严重问题,应该格外警惕!
【皈依体守护的方法】
要保护自己的皈依体,除了经常作意守护外,还要用一系列;学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依照《广论》卷四所说的;学处,一般有以下六种:
皈依后不再皈依其他的天神。
这里天神是泛指,如大自在天、帝释天、山神、龙神等。即使到这些天祠神庙或教堂,也不能顶礼膜拜,更不能有皈依之心,否则即失皈依体。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馀天神等。(据《广论》卷四第107页所引,下凡引此经均同)
这里要注意的是,破不破皈依体,关键在于有没有皈依、崇信之心。《优婆塞戒经》说:;若人为护舍宅身命,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皈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皈依法。(净三归品第二十)不过,一般人对这一原则很难把握。三宝是我们最究竟的归投处,舍宅、身命有危险时,与其向诸神求护,不如向三宝求护,这才是学佛人的正行。
皈依后不能对有情损害舍弃。
即对于人、畜等,杀害、打骂、系缚、囚禁、穿鼻、不能负重强令负重等损害有情的事均不能做。否则,易由失慈悲心而种下破失皈依体之因。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
皈依后不能与外道共住。
不共住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不与外道一起生活,恐被外道的习气熏染,生起邪见。第二是;对于三宝不信,或且诽谤者,不应随顺也。(《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二,第50页)即使在不方便的时候,也不能附和别人对三宝怀疑、诽谤的言论,否则即易失皈依体。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皈依后必须恒修皈依。
也就是要经常地思惟内外道的差异、三宝间的差别和三宝的功德,以坚定自己对三宝的信心。并且经常念诵皈依三宝的偈颂,如;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能海上师说:;此颂每日多诵最好。西藏任何仪规之首,皆有此颂,此为修行之根本故。(《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讲记》)
皈依后纵遇命难不舍皈依。
众生在六道中轮回,身命、受用等,是不可能不舍离的,如果为了这些舍弃皈依,意味着在生死苦海里永无出头之日。《略论》说:;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立誓自决,任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卷二,第54页)
皈依后应该恒修供养三宝。
《广论》卷四引《三摩地王经》说:;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作为三宝弟子,应当明白,我们今生的一切圆满受用,都来自布施等善业,获人身而学佛,更是由往昔修十善业、亲近供养三宝而来。所以说乃至饮食以上,皆由三宝功德所致。这样,我们必须恒修供养,以报答三宝大恩,同时也圆满自己成佛所需的福德资粮。
按《广论》的说法,供养有;一切物与;一切时这二个特点。所谓;一切物,《广论》说:;复次恒需受饮食故,尔时若能首先供养而无间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故随受用净水以上,应以先首至心供养。(卷四,第111页)这是说我们每天都必须饮食,如果自己喝一杯水都事先供养三宝,不用花很多的气力,就能圆满极多的资粮。所谓;一切时,是指不拘任何时间都可以供养三宝。《广论》说:;故一切时,当勤精进供养三宝。(第112页)这主要是从培养我们供养心的角度来说的,与;供食物不能在午后的说法并不矛盾。至于其他的供养方法等内容,可参看有关经典及《广论》的论述。
三归之后,应行与应止的内容还有很多,《瑜伽师地论》中有详细的解说。法尊法师在《从为什么皈依三宝谈到皈依三宝后应做些什么》一文中也有明晰的讲解,这里也就不再详谈。我们衷心希望佛教界对关系到法身慧命最根本的皈依问题认真研究,高度重视,不愧对已在中国流传了二千年的佛教!
...查看更多目录:
三 皈 依 是什么意思?
三 皈 依 的内容
三皈依,即皈依佛(觉)法(正)僧(净)三宝,皈依两足之尊佛陀、皈依离欲之尊佛法、皈依众中之尊僧伽。意为对佛法僧的归顺依靠。佛陀是已经觉悟的人,法是佛陀讲述的觉悟之道,僧是全心全意依法修行的人。皈依佛法僧三宝,就意味着自己愿意在生命的茫茫旅途中,以佛为榜样,以僧为助伴,踏上这条觉悟之道。三皈依是我们建立佛教信仰的开始,进入佛门的前提,修行的开始。
佛,梵语‘佛陀’,译为觉者,或智者。即真正圆满觉悟诸法事理,了了分明,究竟无余的一切智人。觉有正觉、等觉、无上觉三义。正觉简别凡夫的不觉,和外道的错觉。凡夫对于事物的真相不明,起种种颠倒,所以名不觉。外道依于寻思推度,或有限的定力和通力,见著了事物的某些部分道理,妄执为全部的、真实的,而建立种种的错误理论,自命是觉者,实际上仍然是有漏分别心的错觉。佛陀以无漏无分别智亲证诸法的真如实相,对于诸法的事相理体无增无减地平等如实觉了,是真正觉悟的人,所以是正觉者。等觉即遍觉义,简别二乘圣人
法,梵语‘达磨’,译名为法,是轨则义。《成唯识论》说: ‘法谓轨持。’《成唯识论述记》解释说: ‘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这就是说: 凡是一种事物,能固持自性,如花有花的体,树有树的体,而又能表现其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使其他有情见之即可了解其为何物,合此任持自性、轨范物解两义,即名为法。故这个‘法’字,实即概括了宇宙间一切的东西。
佛法的法,是指佛陀依如实所觉而宣示于世间众生的善巧教法;这些教法,有它的自体,可以为一切众生的轨则,与‘达磨’的意义相当,所以名之为法。论其正体,应该是三乘无漏所摄的教、理、行、果。教即文字声音,理即二谛四谛等义理,行即三乘所修的二利行,果即三乘无学所得的二转依果。若就所化的机来说,则法可以为五乘: 为人乘说五戒法,为天乘说十善法,为声闻乘说四谛法,为独觉乘说十二因缘法,为菩萨乘说六波罗密多法。若就对治的法门来说,则有八万四千法;就修持的总纲来说,则只有戒定慧三学。
佛陀入灭以后,由大迦叶尊者为领导,召集佛弟子们,把佛陀垂示众生的一切教法,由阿难诵出,结集起来,总分为三藏: (一)‘素呾览’,译言契经,即是经藏。(二)‘毗奈耶’,译言调伏,即是律藏。(三)‘阿毗达磨’,译言对法,即是论藏。藏是含摄义,即三藏中含摄了一切所应知、应行、应证的法义。考其所诠,各有通局。就局而言,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以通言之,则各相交摄,三藏是能诠教,三学是所诠义,以教摄义,无有遗余。
又从如来对机说法的多种形式和事义的差别,分为十二分教: (一)契经。即诸经宣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四谛、菩提分法等法义的长行文句。(二)应颂。即诸经长行文的中间或最后,以一定的字数组成颂文,重行概括长行文句已说的法义,或显示未明了究竟的法义。(三)记镃。即诸经中记说诸弟子命终以后生处的差别,或授记菩萨何时何处成佛等事。(四)讽颂。有的经典,宣说法义,不用长行文句,而是以颂文的形式体裁宣说。这是纯粹颂文体的经典,所以又名孤起颂,如法句经等。(五)自说。为令正法久住,或为令众生得大利益,有的殊胜法门,不因请求,如来自然宣说,这就是不列诸请法人的经典,如阿弥陀经等。(六)因缘。即一切摄有因缘事相而说的教法,如别解脱经等。(七)譬喻。即诸经中以譬喻来显了本义而说的教法。(八)本事。就是佛陀宣说弟子们过去世因缘事的诸经典。(九)本生。如来说自己过去世种种生死,行菩萨行等事。(十)方广。诸经中宣说能证无上菩提的诸菩萨道,令证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这是方正广大的真实事义,所以名为方广。(十一)稀法。佛陀宣说弟子们最殊胜奇特的神通功德,和甚深的法义。这都是稀有的,不可以常情思议的,所以名为稀法。(十二)论义。即研究解释诸经的宗要和意义的经典。
这十二分教中,契经、应颂、讽颂三种,约经文上的体裁而立名;其余的九种,是从经文所载的各别的事义而立名。从多分义摄来说,契经、应颂、记镃、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稀法,是为素呾览藏;因缘是毗奈耶藏;论议是为阿毗达磨藏。
僧,梵语‘僧伽’,译和合众,三人以上的名称(旧译四人为众);即是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为什么称为和合众呢?和合有两种意义: (一)理和,同证择灭理故。(二)事和,具有六种:
(1)戒和同修。即对于所受的戒法,善护受持,无杂无秽,称赞不毁,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平等共同受持。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
(2)见和同解。即对于出离尽苦的圣道法,能善巧如理的通达于如是见。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见解一致的共同修学。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
(3)利和同均。即对于获得的如法利养(财物),个人不别藏隐,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平等受用。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
(4)身和同住。即对于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修习身慈业,有疾病等违缘,互相照顾。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
(5)口和无诤。即对于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修习语慈业,有善法功德互相赞叹鼓励,有过失互相善意的谏止举发。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
(6)意和同悦。即对于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修习意慈业,念诸道伴,皆是替佛宣扬教法者,受行正法者,思惟正法者,是正法的住持人,是自己不容易得到的善友,是帮助自己成就道业的善知识。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和合共住。
僧的分类,有两种: (一)声闻僧,即修习小乘三学,剃发染衣,具足出家沙门的形相。(二)菩萨僧,即修习大乘三学者,有出家和在家的形相。还有三种的分法: (一)声闻僧。(二)缘觉僧,有麟喻、部行两种,部行成僧众。(三)菩萨僧,即修习大乘的人。
...查看更多皈依仪式一定要了解清楚,同时对于皈依后的禁忌也要了解清楚,这样才能在皈依之后避免出错,从而通过正确的皈依仪式,正确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