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为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发源地为陕西西安华严寺。该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〇年,即法顺)为初祖。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其理论有四法界、六相、十玄门等。
修学华严宗, 或仅受持《华严经》,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会让我们觉得和诸佛一鼻孔出气,没有分别,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修学华严以后,每天的生活好像游泳在一切智海里面,畅游于一切时空之中,感到生命无始无终、无去无来、无生无死,一切的世界宇宙都跟你合为一体,我们的身心安住于一切的地方、一切的时辰,生命得到了永恒。
修学华严宗或受持《华严经》,得到灵异功德事迹的记载很多,以下举出几个例子:
一、元朝正顺法师,出家于五台山,平时以深密的树林为茅蓬,以读诵《华严经》为修行的日课,数目超过一千余部。他同时修学法界三观,每次一进入华严法界的观想以后,三、五天才出定,因此人人都称他为华严菩萨。将要圆寂的时候,门徒乞求开示法语,他说:“历劫本无去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入灭时,灵桌上出现五彩之龙,飞游于烛光庭宇之间。
二、唐朝有位城慧比丘,在五台山真容院,跟随法顺法师出家,经常在李牛谷的地方诵《华严经》,吃的是嫩草树叶,当他诵经时,经常有五、六位身着儒服而不知姓氏、来历的人围坐下来听经。其中有几位送奇花异果来供养他,花经久不谢,果子吃了肚子不饿。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们是谁,众人回答说:“我们都是山神,因为你的诵经法力,使本山清净平安,特来供养服侍
三、后魏文明元年,有位王明干,平时作恶多端,死的时候,堕于地狱,被狱卒牵至门口,看见一位出家人,自称是地藏菩萨,并且教他持念《华严经》的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当他见到阎罗王时,王就问他:“你有什么功德?”他说:“只能诵一四句偈。”于是就大声念诵刚才地藏菩萨教他的那首偈语。阎罗王就放他回来了,同时地狱里受苦的人听到四句偈语时,也得到解脱。
受持《华严经》得到很大的功德利益,历史上的记载比比皆是。 (信息来源:佛学研究网)
编辑:明蓝
大家好,我是文英,现在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唯识宗。
唐代最著名的佛学家玄奖(602一664)是这一宗的创始人。玄奘为了弄明白一些佛经的思想,决定去印度取经。他去印度先后17年,解决了他的疑问。他带了经书回国翻译,在唐朝政府的支持下,他先后花了19年时间。玄奖所译佛经量多质高,是当时其他译佛经者所不及的,主要译著有《成唯识论》。他的长足弟子窥墓著《成唯识论述记》是这一宗的代表作,并因此而得宗名。这一宗的思想来自印度大乘法相宗,所以也叫法相宗。玄奘住过慈思寺,因寺得名,又称慈思宗。
唯识宗的最大特点是把“识”当作世界的本源
因此它会污染第七识“末那”。
第七识“末那”起着联系前六识和第八识的作用,并且是为第八识服务的。而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前七识的根本依据,所以又叫“根本依”。它主持一切,又叫“心”。
“末那”,译为“意”,即思量的意思。“阿赖耶”,译为“藏”,也叫“藏识”。阿赖耶识是收藏一切现象的种子仓库,是包摄一切现象的种子的总体。唯识宗认为世界上一切自然现象和精神现象都不是自在之物,它们的存在唯一地只是以种子的状态隐藏在人的心中。人心中的种子是世界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万事万物起源、变化的根本原因。总之,人心中的阿赖耶识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撅。所以,他们的结论是“万法唯识”。法指事物,万法指万事万物。
印度法相宗的理论十分复杂,玄-m-十分忠实地翻译了印度佛经,治学严谨,知识广博,义理精深。他创立的法相宗,在皇帝的支持下,于唐代盛极一时。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玄奘死后,唯识宗就逐渐失去影响力。一种宗教要得到广泛流传,就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唯识宗把人分为五类,只有一类半可以修行成佛,多数人被拒之门外。另外,成佛还很不容易,要果世修行,经过56亿多年,经历17种境界,才能成佛。玄奘13岁出家,21岁受戒,去印度17年,取回梵文佛经650部,在他主持下译出经论75部,合共1335卷。这么多佛经,多数人买不起、看不了、读不懂。内容极为复杂繁琐。所以,愿意跟着修行的人就非常少了。进入天堂的门票太贵,穷人只能望佛兴叹,富人也不肯问津,因为还贪恋着富贵荣华。
这样,法相宗的寺门自然也就可以罗雀了。
这一宗以阐扬《华严经》而得名。立宗的关键人物是法藏(643-712),传说武则天封法藏为贤首菩萨戒师,所以又叫“贤首宗”。
《华严经》是印度龙树的著作,东晋时代传人中国。
华严宗还要从法顺说起。法顺,原名杜顺(557一640), 18岁出家。《华严传》载,有人向杜顺学习,杜顺就叫他读《华严经,。智俨(602- 668)12岁时,法顺向他的父母要收智俨当徒弟,这样,智俨就继承了法顺的宗旨。法藏16岁时听说云华寺智俨法师讲授《华严经》,就去听讲。法顺、智俨、法藏,就悬华严宗的三祖。法藏以后几十年,澄观(738--839)大弘华严宗,后世推尊为第四祖。法藏得到武则天的支持,曾经显赫一时。澄观活了100多岁,是唐代几个皇帝的国师。所以,华严宗也成了佛教一大宗。澄观死后六年就是会赞许多宗派与华严宗一起受到沉重打击,华严宗也因此消沉。
法,指事物。界,分界、类别。统摄一切万物总称为“法界”。华严宗通常是在万物的本源和本体上使用法界这个名词。所谓“法界缘起”,是说世间和世外的一切现象,都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法界就是彼岸性的精神实体。郭朋认为,把“法界”看成派生世间一切的造物主,因此,华严宗的哲学世界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查看更多
华严宗法界缘起纲要
华严七祖以马鸣为初祖,然此论中未及圆融之旨,何以称耶?向未有知其者,后学竟茫然莫辩,故了不加意,使古人建立宗旨 无以畅明于世也!故今略示其要,令知所宗。 华严圆宗以一真法界统四法界,依四法界立十玄门,惟四界十玄皆由六相立,是则六相以成圆融无碍之宗也!此论总明六相,则包括四界十玄理趣无遗;以六相为圆融之统,是则此论摄法界而无尽矣!故首标一心真如为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且此论宗百部大乘所造,然百部大乘乃化佛建立即实之权,今此论总摄权乘归于一实,要显即权之实,引归果海圆融之极致也!然论中虽未明显圆融之旨,且三乘五性顿渐修证都归一心果海之源,而圆融具德皆一心之妙,已具华严宗中,故此不说;单为引摄归于性海,故论中最初所归者乃报身佛,及断惑所见者亦报身佛;而论义具明染净同真,为一心之相用,以一念为染净之源起,是则全同华严以法界缘起为宗,而十二绿生即如来普光明智也!是知要入华严法界必由此论为入法界之门也!
言六相者-乃总、别、同、异、成、坏也!
一者总相-即一心真如为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二者别相-即一心二门、三细六粗、五意六染修断差别也!
三者同相-即圣凡染净、因果性相同一真如,即瓦器微尘之喻也!
四者异相-即染净诸法各各差别,不一不杂,如尘器之不一也!
五者成相-即染净诸法皆由一念绿起而成也!
六者坏相-即染净诸法各住自位,各各无性,无以自立也!
言四法界-乃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者理法界-即一心真如,更无别法,全一真理。
二者事法界-即一切圣凡染净、依正因果诸差别事法也!
三者理事无碍法界者-由上理事相成共有十门,以事揽理成,故全理成事;以理成事,故全事即理。以理能成事,故事不碍理而能显理;以事揽理成,故理不碍事而能融事。理能成事,故全事即理;事能显理,故全理即事;以理事相即,故得理事融镕无碍也!法界观十门分别最为昭著,此略举其要。
四事事无碍法界-以上理事无碍,今全理成事,故不必更言其理;以全事全理,故事事融摄无障无碍。但以六相该收一切事法,则法法圆融,故成十重玄门,以彰法界之大用;故此论义会六相,则已摄事事无碍圆融具德宗也!十玄门义具在华严玄谈中说,今但列名。
十玄门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融具德门此十玄门义如法界观及玄谈中说。
...查看更多相信诸位师兄都知道华严宗的,不过今天要介绍的是华严寺,华严寺是“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全国佛教重点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华严宗的思想精髓是圆融无碍、相互成就。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
据《长安志》所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长安城南著名风景区,这里既是春秋宴乐、夏日避暑的胜地,又是文人墨客驻足蛰隐之处,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咏诵。唐代诗人杜牧《望故园赋》中写道:“余三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暮草。”
1956年,华严寺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华严寺中的华严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位于西安南郊长安区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上,距西安城约15公里。唐代华严寺居高临下,襟山带河,殿宇庭院精致幽邃。它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原,南望终南山雾岩、玉案诸峰,正如唐朝诗人岑参题寺诗中所赞:“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
据历史文献记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从出土建筑遗迹看,其建筑年代最早可推到汉代。
华严寺从初建至今,无高大殿堂建筑记载。始终以凿原为窟,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
唐代长安是佛教兴法弘教的中心,各宗高僧硕学云集,经新疆、甘肃进入中国的译经三藏多半在此成就译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华严寺的社会影响所致,华严寺一度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唐会昌二年(842年),唐武宗颁布敕令,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史称“会昌禁佛”。从会昌二年(842年)到会昌六年(846年),没收寺产,责令僧尼还俗,毁破寺院无数,帝都长安左街留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庄严寺。华严寺亦在打击之列,损毁严重。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大兴佛法,华严寺又得重兴。唐宣宗在《幸华严寺》中说道:“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帐殿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说明了宣宗在位时的华严寺状况。
宋张礼在《游城南记》说:“东上朱坡,憩华严寺,下瞰终南之胜,雾岩、玉案、圭峰、紫阁,粲在目前,不待足履而尽也……已而子虚、希古开樽三门,予赏苏子美诗,明微吟唐僧子兰诗‘疏钟摇雨脚,积雨浸云容’句,读相国陈公‘悔把吾庐寄杜城’言,则又知华严之胜也。过东阁,真如塔在焉,下阁,至澄襟院……”。宋名相寇准在《游华严寺》诗中说道:“寺对南山积翠浓,水村鸥鹭下遥空。层楼望尽樊川景,恨不凭栏烟雨中”。说明了华严寺在宋代的情况。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午夜,发生了八级“关中大地震”,塔崩桥毁,建筑倾颓,使唐宋时期的地面古建筑几乎损毁殆尽,幸存者若凤毛麟角。据《陕西通志》记载,华严寺内主体建筑在这次地震中俱遭灭顶之灾,只有唐代杜顺大师舍塔和清凉国师塔得以幸存。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皇帝下诏加封四祖澄观大师为“妙正真乘禅师”,此圣旨碑现在澄观大师塔前。清乾隆年间,发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仅存华严初祖杜顺法师塔与四祖清凉国师澄观法师塔两座。
民国十九年(1930年),陕西大旱,民国政府遣朱子桥先生来陕赈灾,在瞻礼华严寺塔时,见到元代重修碑内有“修塔即降甘露”字句,便于塔前发愿“重修两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桥遂与佛教界人士动工修塔,一时传为佳话。此次修缮,重修两塔,建殿三间,并在初祖杜顺、四祖澄观塔下小堂内分别石刻两祖遗影。
1956年,华严寺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大炼钢铁开始后,碑石用去炼钢,殿堂、僧房被占用,古树全被砍伐。文革期间砸毁佛像,僧人被赶,殿堂被拆。1976年文革结束后,寺院仅存杜顺大师和澄观大师舍利塔及少数碑石。2006年,华严寺塔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局部整修。2009年,华严寺重建工作正式启动,重建工程预计10年左右完成。
上面就是一个关于西安华严寺的介绍了。其实我们平时除了修行佛经之外,我们也是可以去一些佛教的名山去看一看的,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
...查看更多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又称贤首宗,汉传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华严经》为所依,故称为华严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