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嗔中的嗔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热恼,犹如火烧,所以也称为三火;此外,由于能病恼有情,坏出世善心,令众生长劫受苦不得出离,所以又称为三病。
戒嗔
以瞋报瞋者,是则为恶人;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
——《杂阿含经》——
一、瞋心的起因
瞋,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热恼,犹如火烧,所以也称为三火;此外,由于能病恼有情,坏出世善心,令众生长劫受苦不得出离,所以又称为三病。 据《俱舍论》、《成唯识论》载,对违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为瞋。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都是以瞋的部分为体,是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五盖、五钝使之一。 瞋有三种相,即: 一、非理瞋:他不来恼,而自生瞋。 二、顺理瞋:他人来恼,尔乃生瞋。 三、诤论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瞋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的对境所生起;相反地,瞋则从不顺心,即逆己的对境而产生。
二、瞋心的过患
《华严经》云:“一切恶中,无过是瞋,起一瞋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法苑珠林》亦云:“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刀斧。”由是可知,瞋是修学佛道上最大的障害。因此,经论中常告诫之,如《佛遗教经》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人。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大智度论》亦载:“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 所以,《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载,瞋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瞋。
三、瞋心的果报
据《地持论》载,身苦多瞋恚,死后当堕于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常为一切求其长短:因前世瞋恼,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
四、瞋心的对治
瞋之为害,具说难尽;要获得安稳无忧,唯有杀瞋。如《大智度论》载,“杀瞋心安隐,杀瞋心不悔。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杀瞋诸佛赞,杀瞋则无忧。”那么,要如何对治瞋心呢?《正法念处经》载,能忍之人,则具第一善心。能舍瞋恚,即为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于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具足一切功德,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 又《摄论》载,由观五义可以去除瞋恚: 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 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 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 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 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 总而言之,对治瞋心的方法,不外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来化解之,这犹如“赠礼不受,物归原主”,也就是所谓“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
...查看更多
戒嗔小泥巴
戒嗔初到天明寺的时候,曾经烦恼过好一阵子。
那时的戒嗔,忽然之间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即便从来没有想要过,但那个本不应该属于戒嗔生活瞬间便属于了戒嗔,还将要伴着戒嗔一生。
师父们很和气,同龄的师弟戒傲性格活跃,但不顽劣
相信很多的师兄都是看过戒嗔法师讲过的很多的佛教故事的,这些故事都是很有哲理的,而且我们若是可以看一看戒嗔法师的故事的话是可以对我们的修行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戒嗔法师讲的水果的故事。
我们山下有个小镇叫淼镇,也有人叫这里庙镇,庙镇这里附近的寺庙有三座,除了我们天明寺,还有一座叫宝光寺,宝光寺是近几年才建的,建在风景区里面,规模也比我们寺大很多,香火也旺,庙里的大师也是佛学院毕业,他们寺的禅房比我们寺大很多也华丽很多,师父说宝光寺的大师佛法很好,不过我觉得他的佛法未必比我师父好,禅房的大小和华丽程度可能和修为是无关的。就好像个头很大的山果未必会甜,掉在树边的小果子,其实已经熟透了。只上过三年学的戒嗔也可以在网上写故事和上过大学的施主们交流也许也是一个道理。
淼镇是我们去的最多的地方,镇上有位姓蔡的施主,他是卖水果的,我们经常去他那里买水果,蔡施主人很好,他每次对我说:“小师父,我给你的价格已经是最低的了。”不过有几次师弟买的价格比我低。
有一些施主说蔡施主喜欢扣称,不过他从来不扣我们的称,或者是因为我们没有还价吧。
蔡施主的水果有两种,一种贴着商标,另一种没有,我们通常只买没有贴商标的那种,因为有几次我们买回了贴着商标的水果后,发现贴商标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疤痕,寺里的人几乎都知道这个规律,所以不买带商标的水果成为了一个惯例,有一次宝光寺的大师来我们寺,给我们带了一些水果,全是蔡施主店里带着商标的那种。师兄弟们都笑话宝光寺的大师没经验,不过这次揭下商标后,我们才发现这次水果几乎都是完好的
师父说:惯例和例外相伴而行,就好像现在街上有很多自称是佛家弟子的施主,他们也许就是惯例下商标后的疤痕,然而我们真正忧伤的是,当例外来临的时候,我们心里依然可以见到那个商标下并不存在的疤痕。
今天没买水果的时候,特意没有挑选,也许商标下的疤痕对戒嗔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吧。
上面就是戒嗔法师讲解的水果的故事了。现在很多的师兄都是在修行佛经的,我们若是可以的话是可以找一些法师来帮助我们修行佛法的。
...查看更多戒嗔的洗发水
那天智缘师父在讲故事的时候,忽然有事,便让戒嗔临时替他讲了一则故事。
因为是第一次讲故事,虽然讲得不好,可是施主还是挺支持戒嗔的。
有位女施主说,要送戒嗔一个礼物,作为戒嗔讲故事的奖品,戒嗔急忙推辞说不要,可是女施主已经走了。
第二天一早,女施主来到寺里,手中拎着一个小纸袋,她交到戒嗔手中,说是送给戒嗔的礼物。戒嗔打开纸袋,里面有个精美的小盒子,几位师兄弟都很好奇,便让戒嗔打开看看是什么礼物。
谁知道女施主阻止住戒嗔,让戒嗔到晚上才能打开,戒嗔笑着答应了。
女施主笑眯眯地向我们告辞,我觉得她笑得有点诡异。
到了夜晚,整整控制了一天的好奇心的师兄弟们集中在我的小屋子里,等待我打开礼品。撕开严密的包装,打开小盒子,大家哑然失笑,里面居然放着一瓶洗发水。
想到施主的笑容,原来施主在拿戒嗔开玩笑,这个礼物虽然不能说不好,不过对我们太不实用了。
几个师兄弟笑着散开了。戒嗔打开洗发液的瓶盖,有种淡淡的香味飘荡,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智恒师父的手中多逃几次,让头发长长点,早日争取用上洗发水。
把洗发水放在水池附近的地方,便暂时没有管它了。
有天早晨起床,看到洗发水的瓶子倒下了,有些洗发液还留了出来,伸手把瓶子扶正,也没有在意。
早饭的时候和戒傲聊天,发现戒傲身上有点香,细细一闻,居然是洗发水的香味,并不戳穿他,只是心里好笑,原来戒傲虽然笑话戒嗔得到的礼物,然而他们自己却偷偷地使用了。
碰见小师弟戒尘,他的身上居然也有这种香味,心中有些疑虑,难道小师弟戒尘,也偷着用了洗发水?平时帮他洗头,他都苦恼得很,泡沫一多,就居然自己主动洗了
坐在佛堂中念经,鼻子中淡淡的香味又传来,环顾四周,不知道来自哪里。身旁的一位师兄忽然偷偷拍我一下,他说,戒嗔,你今天身上为什么这么香?
戒嗔惊异,在身上找寻,抬起衣袖,发现袖子的拐角上沾了一块洗发液,因为是扶瓶子的时候擦上的。原来上午经常闻到的香味并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来自戒嗔自己身上。
似乎每个人都习惯把任何不好的事情,先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其实若从自己身上找起,反而更容易找到。
...查看更多想要戒嗔,就要先知道戒嗔是什么意思,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戒嗔,而且这个也是学些佛法之前必须要了解和戒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