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北海白塔(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修行人所必须具有的。
戒,虽然有五戒、十戒、菩萨戒等等,然而最基本的,要算是五戒,那就是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能持戒,就不会造罪。
什么是 定 呢?照普通来说,就是禅定。范围广一点来说,就是不变的意思。有些人修行,妄想很多,今天参禅,明天听说念佛的功德大,于是便舍参禅而念佛,过两天又听说念咒的功德殊胜,于是又不念佛而念咒。诸如此类,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又修那个法门,结果一事无成。又有些人对于念佛和念菩萨,一曝十寒,今天念,明天便不念,这都是没有定力的缘故。定力对于我们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定力,那么,修道一定不成,而且也会因为缺乏定力、道心不坚的缘故,很容易受到外来的引诱而堕落。
其次,说到 慧 ,就是智慧。世界上的人,有贤愚之分,究竟为什么有些人聪明,而有些人却愚痴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以由 定 中,也可以产生出 慧 。若是不 定 的话,那么杂念丛生,奔波劳碌,又怎能冷静地判别是非、明白真理呢?
戒 ,是一种规律,防止我们犯罪的;在不犯罪中,我们又要修道。而修道的秘诀是 定力 。有了定力,便能产生智慧,更能进一步地了道,成佛。
戒定慧 这三个字,是修行人所必须具有的条件。不持戒,就会造罪招业;缺乏了定力,就会修道不成;没有智慧,便会愚痴无知。
...查看更多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一节、培育戒定慧
应该怎样去除这些烦恼呢?
佛教将断除烦恼的方法叫做修行。
修行,又叫禅修,巴利语bhàvanà。
bhàvanà是什么意思呢?
是培育!
培育什么呢?
培育戒、定、慧!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其中,戒是指道德、品行;
定是指心的平静;
慧,是智慧。
大家认为道德品行是好还是不好啊
内心的平静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烦躁,还是喜欢内心平静呢?
有智慧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智慧,还是喜欢愚痴呢?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查看更多我等既欲成佛,先当审观因地发心,除去烦恼根本,烦恼苦灭,佛性圆彰。若因地修行不真,则果招邪外之曲。若论修行之方,机有上、中、下之异,法亦有三乘、人、天法门不同。若为上机者,则为说大乘微妙法门;为中机者,为说出世解脱法门;为下机者,则为说解脱地狱、饿鬼、畜生三途之苦。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皈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途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皈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
佛兹先释三皈,次明五戒。所谓三皈依者,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何以先当皈依佛?佛为大觉世尊,究竟常乐,永离苦恼,导诸众生出迷笼,就觉道。佛为教化主,故先当皈依佛。次当皈依法者,是我佛法门,三世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无量清净功德。今日既欲返本还源,净除心垢,舍佛法无由,故次当皈依法。三当皈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须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从闻思修证果成佛。况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了,难了之法,既藉僧得闻,此恩莫极,故当皈依僧。又名皈依三宝。三宝之义,分别有三:一者一体,二者别相,三者住持三宝。
论到禅那,岂有初步、究竟之别?不过行人对治习气,看哪一法门较易用功。即如止观,各家虽多,及其到家一也。话头虽多,融之则一也。如以“念佛是谁”而参,食饭是谁?说话是谁?苦者、乐者是谁?乃至日间无论作息者是谁?如是参之日久,自然得到实用。日间这样修,夜间在梦里也如此修。生也如此,死也如此,早把生死忘记了。
佛学宗门下但论见性,不重禅定解脱。若能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便是定境。食饭之时食饭,睡眠之时睡眠,诚其一心,一切三昧不越此也。说来容易,行之实觉为难。若把持不定,虚负一生!处兹末法,无论参究任何法门,总以世尊所说清净明诲为根本。
佛法万木零落腊月终,浮生幻化本来空。空空空到无空处,破腊寒香不待风。直的金乌玉兔,西照东辉。有时坐却日头,不知天晓。忽然案山点头,逼塞虚空。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实希有,也大奇!天无四壁,地绝八维。百川众流来入海,衲僧闻见朗如眉。未审诸上座还识衲僧见处么?若能识得分明,与此法门有相应分,不负来山参学一番!其或未然,只知事逐眼前,不觉老从头上;不自精进,终无了日。虽然如是,即今小参一句,又作么生?
佛学文化智慧自古禅德,无不从参学而入。所谓参学者,即戒定慧是也。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定慧相资,其道乃成。是以道非常道,名非常名,皆由智慧而显机用。故智有抉择之功,慧有晓了之义,如以禅定熏修,方与如来法流水接。
所以《楞严》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若见吾不见之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云何非汝?”如此是如来觌体为人处。虽则如是,亦复要知命根在什么处!必须亲遭毒手,摄入大冶红炉,将三学凡流,一齐抛向炉中,烧得焦头烂额,使其说心说性、论是论非、牵长漏短,总没有开口处!到此时节,拟议停机,劈头便棒,设有个出格的丈夫出来道:“恁么时如何巴鼻?”直向他道:一镞撩空高着眼,弓弦向处日中看。
菩萨,佛《楞严经》云:“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是故佛慈岂但及于人类,而慈及蚁子。佛法平等,无高下故,佛眼观之,大地众生皆能成佛。又《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
我佛洪恩,初唱三皈,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众生苦。其恩浩大,岂碎身之所能报其万一哉!是故闻说此三皈五戒之义,当从解起行。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主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钦遵佛制报感乐果,抑且冥助国律,益补邦家,斯乃三皈五戒之名德行相也!
佛学,文化,智慧诸位若能真实行持,则得成佛种子,行解相应,方到彼岸。愿诸大众,从此之后,从闻生解,解而思,思而修,则成佛可期。常勤精进,辗转示人,方报佛恩。希诸大众,各宜努力,前途无量,消灾免难。若能受三皈五戒,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能与道相应,无上佛道,可以圆成矣!
善知识!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贤圣,因行果位,一道齐平。
佛学文化智慧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跟,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
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生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查看更多蕅益大师说:“各言七重者,表七科道品”。七科是哪七科
你想修学佛法,如果把戒否定掉,你就修不成,你想往前走,你没有安全保障,这是很危险的。学习佛法,一是你要明白这条路往哪里走;二是你得保护好自己往前走。你不修,在那里就随业受报,那也没办法;你如果想修,你想从凡夫解脱,要成佛,要利益广大的众生,要使自己的生命提高,如果不持戒的话,你就很容易被外道、邪教、各种陷阱骗了。有一些人有一点神通、感应,或者有些妖通,甚至会算命、打卦、看相,都会把你忽悠的死去活来。有些人看了几个会打卦的人,就去问一问,如果把问题问清楚了,就觉得他们都是活佛了,不知道是活佛还是活什么,是活宝也可能。
如果不以戒定慧做标准去衡量修行,而是以世俗的神通感应做标准,就很容易出问题、出偏差。那些外道、那些邪教、那些骗人的,都是把一个人看得过分高明,有一点能力好像掐指一算就能算出个子丑寅卯来的,然后你就跟着他屁颠屁颠跑了,这样就没有正信,所以正信佛法一定是以戒定慧为根本。 你看在极乐世界,它的依报七重栏楯,就是指在七科的修行当中还是以戒律为主。因为它像栏杆一样地保护着所有在极乐世界的众生,所以它“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也就是说他的快乐是在遵循宇宙法界的因果规则的范围内,他不是杀鸡取卵,不是把子孙后代的福报用尽;他不是今天做了,明天又拆,后天做了大后天又后悔,不是这样的,他做的事情是符合生命快乐的规则的。什么叫符合快乐的规则?你做的事情没有逼迫自己,也没有逼迫别人,没有逼迫都是心甘情愿的;而且你做的事情因上没有逼迫,你的结果对自己也不会有任何的伤害,这才是真正地保护着自己的快乐,所以极乐世界是绝对按照这个规则来办,这就是戒定慧三学的规则。
...查看更多戒定慧是佛教用语,那么到底什么叫戒定慧?其实指的就是三无漏法,即防非止恶、息虑静缘、破惑证真,可以说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