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德怎么积

"

佛陀:人生在世需积的五种德,如有积累将功德圆满!佛陀说的人生以及众生的善恶,也都是有着一定道理,人生在世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多做一些行善积德的事情,无论是对于家庭还是后代都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人们都想得福报,儿女都好,都有前途,父母长寿,怕凶事横祸降临自己的身上和家中。要想得到福报,无灾无难,就要做行善积德之事,不做损人利己的坏事。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话一点不假。还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话更道出了救人性命会积下大阴德,从而得到上天眷护善人得福报的真机。

积德怎么积_积德福报_积德行善照片

积德怎么积_积德福报_积德行善照片

改运不如多积德
改运不如多积德


改运不如积德

问:我家的房屋正对着几个大烟囱,一般人到我家都会觉得不舒服,说是风水不好。学佛之后倒也没把这种说法放在心上,但是家人身体真的是很不好,所以有了疑惑,请指点一二吧!

答:风水──是因还是果?

风水问题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不是作用不作用的问题,而是分清因果的问题。

许多人把风水不好看作是自己运气不好的因,用改风水来改“运”。这个做法实际就是企图用改变环境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福报

改运不如多积德

。凡是了解因缘果报的人,都能看出这个做法的不合理处。


比较正确的看法是,风水反映了自己的福报,是果的现行,而不是因。不好的风水跟不好的运是同样福报在不同方向上的表现。就好像感冒会头痛发烧一样。头痛与发烧是同一病因在不同方向上的表现。

所以,要改运不如积德,发菩提心多行善广积德是改造命运的最好方法。

持续放生者,受佛菩萨、天地一切神仙赞叹护佑,必然有求必应。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查看更多
改变相貌无需整容:行善积德使贫贱短寿转富贵长寿命
改变相貌无需整容:行善积德使贫贱短寿转富贵长寿命


改变相貌无需整容:行善积德贫贱短寿转富贵长命

《三命通会》有一个故事,宋代有个人叫尹洙,顶骨凹陷,眼睛无神,牙垠露出,山根塌陷,按理应该贫贱短命。

后听一个名叫蔡襄的相士劝告,多积阴德,还周济了很多灾民

改变相貌无需整容:行善积德使贫贱短寿转富贵长寿命


忽然一天晚上浑身发抖,之后顶骨凸起,双目有神,牙根掩藏,山根隆起。后来不仅长寿,并且高官厚禄。

这些术数,只对一般凡夫有用。大善之人和极恶之人,这些术数都不管用。

明朝有一位袁了凡,碰到一位高人把他一生的情况都详细地推算了出来,前后都应验了,连细节都非常地准确。

直到有一天,一位真正得道的禅师教他积德改命的方法。从此他努力地改过积德。

此后,命运就发生了变化。本来没有儿子结果生了两个儿子,并且都成了才;科举考试算来只考第三,却考第一;本来考不上进士,结果考上;本来作官只能做到知县,结果却上升到兵部;本来寿命53岁,却活到74岁。

所以我们应该从心态入手,从根本入手,根本改变了,枝节就会随着改变。弄清因果的道理,才能明白“命”、“相”之所以然。

从十二因缘的道理解释,我们的身体就是由果报所生的,也是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做“报身”。

一个人相貌的好坏、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通,属于正报;家庭环境的好坏、亲属子女的优劣、生活享用的厚薄,属于依报。正报有福,依报自然也丰富满足;正报无福,依报也就困窘恶劣。

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正报和依报,都是过去种的“因”、现世结的“果”,并不是从外来,全是自作自受。一个人的“命”和“相”正是这些业因果报的体现。

三世因果论从根本上揭示了“命”和“相”约原因及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因为这是舍本逐末的。

“命”和“相”算也是这样,不算也是这样;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因”,才能转变未来的“果”。

造作的业因,种种因,哪怕是过了很久很久的世间,依然不会损坏无论我们做得是善因、还是恶因。都会成为一颗种子,一旦和其配合的条件具备,那么就会有果报出现。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查看更多
改命从积德开始,这样积德一生好命!
改命从积德开始,这样积德一生好命!


一、好德的重要性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一个人有了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德,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尽的。因为“好德”能赢来长寿、富贵、康宁和善终。因此,我们可以说,“好德”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

“好德”需要我们不断培植,正如长寿、富贵、康宁需要随时培养一样。假使我们现在不把“好德”的因继续种下,那么一切享受都会变成非常奢侈的“消费品”,因为没有播种,福报享用完了,必然会贫穷匮乏。

古德曾说:“保藏的东西不一定属于自己。享用的东西不再属于自己,只有施舍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当我们用种种方式把财物贮存或积蓄起来时,我们不一定会再拥有那些财物。譬如你拿钱买股票,股票可能会下跌;买黄金珠宝又可能被盗贼抢走;参加合伙投资,不但有风险,而且万一被合伙人骗走,那岂不前功尽弃?买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会赔本,将来万一遇到败家子,也会倾家荡产,难怪《大宝积经》上会说:“一切财物都是天灾、人祸、盗贼、官府和败家子这五家所共有的。”

享受物质就是消耗福报,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乐,这是很肤浅而又很短暂的,享用过的财物永远不能再属于自己。只有把财物施舍在适当的地方(佛经上叫做“福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那么财物才具有永恒的意义,而不致被天灾、人祸、盗贼、官府和败家子所夺去。所以古人劝我们要布施积德:

“三宝门中福好求,大富之家前世修。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财产总非真,及早将来施于贫。水火盗官并逆子,五家有份尽来侵。

一粒落土百粒留,一文舍出万文收。与君寄在坚牢库,汝及子孙享不休。”

没有布施修德,将来的日子很难挨过,尤其是一个临命终时,一切财物、朋友、眷属、权力都带不去,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恶业力跟随着我们。就这一点来说,修德真是非常实用的。

问题是,我们并不知道死神何时会来。但死神肯定要来。而且随时都有突击我们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趁早修德吧!

二、德的种类

德的分类非常多。例如:它可分为“阴德”和“阳德”两种。阴德的力量比阳德大得多。

《中庸》里提到智、仁、勇三达德。只有仁爱而没有智慧,会产生为虎作伥的流弊,有智识而没有仁慈会危害社会;有智有仁,而没有勇气实行,则一切美德成了空谈。

《论语》里又叙述了温、良、恭、俭、让五德。温和柔软可以导致心理健康;善良仁慈可以导致长寿善终;诚恳恭敬可以导致平安宁静;节俭勤劳可以导致财富和身体的健康;谦虚礼让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保住前面四种德行而不致流失。

三、品德的四个层次

品德的层次可分为下列四种:

(一)算盘式的道德——以功利主义做出发点,做任何善行,都会仔细地考虑到成本、效用、果报和名利等因素。确实认为划得来,才会开始去做。这种人不会平白无故送你东西,他一定有所企图。他行善时常希求回报。

(二)“四海经之内皆兄弟”式的道德——这种人行善是出于一片同胞般的爱,比较没有自私心的心机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当兄弟一样,因此,行善较为自然,而且也出于真情。但是因为有我执在作崇,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别,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三)爱人如己的道德——因为这种人已破除了我执和烦恼,所以能忘我。而达到爱人如己境界。能这样做已经是圣人了。但因为他还没有破除法执,所以行善时,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观念(例如:“贫苦”和“功德”等)。因为他有名相的负担,所以还不能做到绝对地自在。

(四)最完美的道德——行善不但不望回报,而没有人我的分别,甚至也没有任何名相的负担,这种人的慈悲心是没有条件和无限量的。因为他行善时,连一点负担也没有,所以最真诚、最自然,也最快乐。

古人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意思是说:“品德高的人绝不会执着功德和名利,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会计较功德和名利。初学的人行善,难免会执着善相”,等修养的功夫纯熟以后,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缚和牵累了。

四、修养好坏的六个等级

我们也可以把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好坏分为下面六个等级:

(一)损人损己——这种人简直比禽兽还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样,只爱用责骂和伤害的方式来求满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们损伤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例如:杀人然后自杀。

(二)损人利己——这种人是害群之马,根本谈不上修养。他们为了达到自利的目的,不择手段,使用欺诈和损害众生的手段,或者从者杀害动物职业。

(三)不损人、不利己——这种人像行尸走肉一样的地醉生梦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或游手好闲,专干无聊的勾当虚度光阴。

(四)不损人、只利己——这是修养最起码的工夫。又可分为两类:

1、假利己——工作赚钱是假利己。赚来的钱换得物质享受,这是消福,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梦,得不偿失。

2、真利己——读书明理以后,自己闭门思过,下功夫修养品德和锻炼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稳自己的脚跟以后,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为苦,利人永不疲劳。牺牲自己,帮助别人,这是菩萨的风范,是难能可贵的

改命从积德开始,这样积德一生好命!


钱少如何做好事积阴德?

“种善因”就是做善事。

许多香港人,一提到“做善事”,就会有一连串的意念:“这是有钱人做的事。”“入息不多,怎么做到善事?”“要捐钱出去?”

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觉,认为“做善事”就等于出钱。要“出钱”,才能“做善事”。

其实,“做善事”的范围相当广,有“出钱”做的善事,如:开设医院、创办学校、建安老院、办孤儿院、赠医施药、造桥修路、设灯照路、赈济饥荒、施衣济寒、施棺葬尸、创修寺院、印造经文、捐印善书、买物放生等。

亦有“不出钱”能做的善事,如:慈悲戒杀(减少世间一份杀孽),解除他人冤怨(调解怨恨,化干戈为玉帛),替人隐恶扬善,息除是非争端,原谅别人过犯,宣扬善德,捡除挡路之瓦石(香蕉皮、西瓜皮、玻璃碎片等),修桥补路,文明礼让。尊敬长辈,爱护小辈,孝敬老人,扶伤残人士过马路或上下车,让座位给孕妇或老人,路见病危、尽力救护,出言语安慰病危或轻生之人,鼓励意志消沉之人,成全他人之名利或节义,助人骨肉团聚,讲经史谈道义而化导*顽愚昧,劝人弃邪淫而向正道,容人之过错,怜人之孤贫,劝人信因果,种福因,敬惜字纸,勿使污亵,施恩于人,勿求报谢,献血救人,诸如此等,都是不用花钱而能做到的善事。

由此可知,“做善事”不一定要“出钱”,最要紧的,是要“出心”去做!

“做善事”的范围很广阔,处处都是“种福之门”,只是世人有无立“心”去做而已!

我有好几次由太古城乘坐飞翔船到中环,发现有一位船上的职员,在船泊码头之时,不厌其烦地扶持老人小孩上落船,而且态度慈和,我不由自主投以敬佩之眼光,在默默中,用目光来表示我内心的崇敬和赞叹。

在车上见到让坐的人;在马路上见到搀扶失明人士的人,我都投以崇敬的注目礼,他们不但品德高尚,令人敬服,而且他们都在为自己种福。

更有不少人做善事不给人知,不给人见,如匿名捐款济贫,暗中息除他人冤怨,暗中替人消灾解厄,暗中成全他人等等,这些人种的福德更大,暗而不显之善事,是谓之阴德。亦是佛经所云“无相布施”也。

阴德对一个人很重要,如何积阴德?

阴德,就是默默做好事,不告诉别人。阴德是使命运向好里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中国古人非常重视阴德,反而认为阳德(做了点好事嚷嚷的人们都知道了)只是得到了一些虚名,于改变命运向好发展没有太大的实际利益。总之,多积积阴德没有坏处:

(1)如果钱还宽裕,别养二奶,偷偷帮助几个贫困山区的学生。别让人家知道你是谁,要不然见面了多尴尬,多不好意思。但是你心里一定会觉得舒坦,比包二奶提心吊胆的要好得多!

(2)遇到夜里摆地摊的,能买就多买一些,别还价,东西都不贵。家境哪怕好一点,谁会大冷天夜里摆地摊?

(3)遇到学生出来打工的、勤工俭学的,特别是中学生、小姑娘。她卖什么你就买点,如果她不是家庭困难,出来打工也需要勇气的,鼓励鼓励她吧!

(4)捡到钱包就找找失主,如果你实在缺钱就把现金留下。打电话告诉失主就说你在厕所里捡到的。把信用卡、身份证、驾驶执照还给人家,一般人家也不会在乎钱了。把人家的地址记在你的笔记本上,以后发达了去找人家道个谦,把钱还给人家!

(5)遇到迷路的人打听某个地址,碰巧你又知道,就主动告诉一声。别不好意思,没有人笑话你

(6)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头老太太,能送回家送回家,不能送回家的送上车、送到派出所也行,如果有电话的替老人或小孩打个电话就走,反正你也不缺那两个电话费!

(7)雨雪的时候、天冷的傍晚或者是雪天的傍晚,遇到卖菜的、卖水果的、卖报纸的,剩的不多了又不能回家,能全买就全买,不能全买就买一份,反正吃什么也是吃、看什么也是看,买下来让人早点回家!

(8)上车遇到老弱病残、孕妇,让座的时候别动声色,也别大张旗鼓。站起来用身体挡住其他人,留出空位子给需要的人,然后装作下车走远点。人太多实在走不远,人家向你表示谢意的时候微笑一下!

(9)如果时间还宽裕,就请把这几句话多转几个地方,毕竟好人多了咱们心里也舒坦!谢谢!

大积阴德

世间人,都有个愿望,希望儿女好、子孙好,孝子贤孙,儿女有福有慧,都有这个愿望。有这个愿望,这是个好的愿望。如何能达到?必须从大积阴德中,才能求到。积阴德已经不容易了,大师说:“大积阴德”。种善因,才有善的果报。那么什么叫阴德?做了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这个叫阴德。你做好事,没错,你所做的好事,社会上给你一表扬,这报纸上一登,传播一表扬,你的福德就报掉了。诸位要晓得,名就是福,大家对你尊敬、赞叹,说你好人,就报掉了,你来生变成没福。所以懂得修福的人,修福决定不能让人知道,这个叫阴德,你后面的果报就殊胜。

因为这么一个道理,所以我们有过失,造作罪业,希望人知道的越多越好,为什么呢?这个人骂你一句,那个人瞪你一眼,报掉了,你的业障就消掉了。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业障在佛菩萨面前偷偷的忏悔,没有用处,消不了。多少人造作罪业,不敢让人知道,在家里拜《梁皇忏》、拜《水忏》、拜《大悲忏》,拜什么样的忏,也忏不了。所以佛教给我们发露忏悔,露是显露在外面,没有隐藏,社会大众都知道。这样你的业障消除的才快。你不要看世间造作罪恶的人,报纸天天登他,每一个人看他都骂他,他报掉了。如果这种人能够回头,能够有机会闻到佛法,改过自新,他的成就很快,我们不能瞧不起他,往往他的成就超过我们,为什么呢?我们造作的罪业还藏在那里,没有人知道,没有消掉。我们修的那一点福,早就报光了。他的罪业都报掉了,他也有做了好事,没有人知道。

所以诸位细细的去观察,你才了解事实真相。这样才不至于冤枉人,才不至于高估了自己。所以我们如果要想家庭美满,子孙贤慧,一定要积功累德,特别著重在阴德,这是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的。他也举了例子,他说如果我们要想转回天心,这意思就是改造命运。改造命运,一定要从真实改过迁善,就像明朝时代袁了凡先生,踏踏实实的去做。人要真正这样做,没有不得感应的。诸佛菩萨、天地鬼神都保佑他,都护念他,这是必然的道理。一个人不怕过失,改过自新,这个人就是圣贤。什么人不相信因果呢?印光大师说,愚人,愚痴到了极处,他不相信因果,他不相信罪福报应。这个是愚痴,烦恼、习气深重。能不能叫他回头呢?必须得有耐心,要有善巧方便,要有长时间去帮助他。不但要劝导他,而且要做出好样子给他看,使他见了、听了,慢慢的感动,慢慢的回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叫大慈大悲。


...查看更多
改变命运的黄金法则:行善积德
改变命运的黄金法则:行善积德


改变命运的黄金法则---行善积德!

一、诸恶莫作:

1、为人莫作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2、善念刚起,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恶念刚生,祸虽未至,福已远去。

3、不做违背良心和大众利益的事,完善自己的人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就是改造自我命运的根本。

二、谦受益,满招损:

《易经》上说:“上天对于骄傲自满的万事万物,总是亏损他,以帮助谦虚的事物。”

山高处的水,总要往下流,以添补低陷的地方。

鬼神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总要折损他,而庇护谦虚之人。

人心也一样,骄傲自满者,必为人所憎恨,惟有谦虚之人,才受人敬重。

三、众善奉行:修心向善,广积福德命运自然会改变。

1、造命在过去,立命在人(在今生),本立而后道生。力行善事,广积阴德,则人生就会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变了。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4、坚 持 去 做 这十 种 善 事,必 有善 报!

(一)爱惜物命。(二)与人为善

改变命运的黄金法则:行善积德

。(三)护持正法。 (四)劝人向善。(五)救人危急。(六)公益济世。 (七)仁义诚信。(八)成人之美。(九)敬重尊长。 (十)惩恶扬善。


四、印经说法,有五种福,讲经说法和印经送人,这种法施可以得到下列五种福报:

(一)长寿——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造杀业,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应到长寿的果报;

(二)大富——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不去偷盗,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应到大富的果报;

(三)端正——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心平气和,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应到长相端庄的果报;

(四)尊贵——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会信仰佛法,归依三宝,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应到尊贵和有名望

的果报;

(五)聪明——因为人们听经和读经以后,领悟力会增长,而且容易明白微妙的道理,所以施者将来能感应得聪明的果报。(见《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和《都乘法数》第四百四十四页。)阿弥陀佛!摘自(知足常乐幸福人生集)《下集》

比风水更厉害的命运修造

一、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

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

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

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

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

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

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二、吸引定律: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

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

又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

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

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

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

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

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深信定律: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

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

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

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

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四、放松定律: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

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

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则这些东西的到来有时候能快到令你吃惊;相反,如果你对结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举个例子: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安定自然凉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倏忽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

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这是定律,这是放松定律

《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要了凡先生念准提咒要达到无念无想的地步,就是这个道理。

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当下定律: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

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

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人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

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六、 80/20定律: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获得。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

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

须知命运修造是长久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

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后20%的努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七、应得定律: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

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八、间接定律: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

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须通过首先提高别人的自尊间接实现。

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过成就别人间接达成。

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产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

这就是间接定律在起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九、布施定律: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

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

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

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

十、不图报原则:这是布施定律的补充。

这个原则是说:你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例如类似的情况不知你有没有碰到过:一天你开车赶着去会见重要客户,路上看到一对年老夫妇的汽车爆胎了。你因为赶时间不想管,但又觉得必须管,于是你停下车帮他们换轮胎。

你把轮胎换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笔钱表示感谢,你婉拒了老人家并且祝他们好运然后你继续上路。

当你赶到约会地点,却发现客户比你来得还晚,而且客户很爽快地就和你签了协议。

你会不会觉得很走运呢?

但这不是运气,而是定律。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

给大象(施)称重量,大家说如果再给大象加一条丝巾(回报),大象的重量会增加多少呢?

十一、爱自己原则: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

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

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

这点非常重要。

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

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

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

所以请先好好认识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谈爱其他众生。

十二、宽恕原则:如果把消极思想比作一棵树,那么其树根就是“嗔心”,把这个树根砍掉,则这棵树就活不长。

要砍掉这个树根,必须懂得如何宽恕。

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记住你无需与他们勾肩搭背嘻皮笑脸,你无需与他们成为好朋友,你只要简单地、完全地宽恕他们,就可以砍掉消极之树的树根;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

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保证不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

内疚这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会让你有所作为,相反会阻碍你成为面貌焕然一新的人。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十三、负责原则: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人如果依赖心重,就会往后看,盯着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长吁短叹。

事实上,对你负责的也只能是你自己。

请时刻提醒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完全的责任。

所以人一定要对的起自己,通过修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阿弥陀佛!

摘自(知足常乐幸福人生集)《下集》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共修善法,得大自在!


...查看更多
结语

积德行善是很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很大的功德和福报,但是积德怎么积也是需要了解的,因为只有正确积德才能获得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