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律

"

戒律一词多指有条文规定的宗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戒律的梵语是尸罗,S/ila译曰戒。意思是防非止恶之义。梵语优婆罗叉Upalaks!a,译曰律(净影),梵语毗尼Vinaya,译曰律(南山),法律之义。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

戒律_和尚戒律_戒律是什么意思

戒律_和尚戒律_戒律是什么意思

有一种爱叫“我舍我的王权富贵,你守你的清规戒律”
有一种爱叫“我舍我的王权富贵,你守你的清规戒律”

前段时间抱着打发时间的想法把《西游记女儿国》这部电影给看了,原本在影片还没出来时,我对这部片子是不抱期望的。和大家一样,我也认为赵丽颖不适合演女王,即使我对她挺有好感。

但是之后才发现,咦,这部片子好像还不错?

不知从何时开始,和西游记挂钩的影片每年都会出,每次伴随而来的都是一部分视觉党的赞扬,和一部分原著党的讨伐。

西游记早就是国人心中无法撼动的经典,它在一千个人中有一千种不同的情怀。也许大众既不想看到它适应市场需求被流量化,又不愿错失任何一个可以重新解读它的机会,所以这类改编题材的电影才一直存在。

其实撇去种种复杂的商业内涵,只单单作为一个怀揣春心的“少”女,我承认我是被打动了的。也许只是一点点,也许只是不经意的一句台词,也许只是对BE结局的惯有遗憾。

影片还没出来时,我们以“女王”的基本标准去审视赵丽颖,自然是觉得她不够格的。可等看完了她演的西梁国女王,我们才明白——哦!原来这部影片的女王是这样一种设定啊!其实女王也可以纯真可爱的嘛,谁说一定要霸气侧漏了?

一直觉得,唐僧虽然意志较寻常人更为坚定,但他也只是凡胎肉身,他不是佛,他还没有真的舍弃七情六欲,所以爱情在他身上发生那并不是过错,也不是诟病。

西行路上,本来就不只是降妖除魔,这中间交杂了许许多多人妖之间的爱恨。若真不懂爱,不懂众生疾苦,又何来资格普度众生?

所以他应该明白,爱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心情,在影片的末尾,他最终说出了这样一番话,他说:“其实,门一直都在那里,走不出去的,始终是我们自己。生为万物,情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轮回不息的原因。我们从中参悟的爱,最终能成为永恒。这份爱告诉我, 爱一个人,与爱众生,没有分别。 ”

所以爱便是爱了,他不曾欺骗自己,只是他一直都很清醒,自己的目标是要西行,取得真经解救众生。

他跟女王一直都很清楚横亘在两人中间的是什么,所以女王对他说,要跟他一起去西行。即使唐僧什么也给不了她,她仍然不在乎。她要的,只是陪在他身边而已。

听到她说“我舍我的王权富贵,你守你的清规戒律”时,我明白了她对唐僧的爱是种什么样的感情。

你有你的坚持,我不会强迫你。我爱你,可以为你放弃一切,但你并不需要回应我。

我想唐僧应该也是感动的吧,他并不是不能容下女王的存在,这说明他也能包容自己内心对女王不同寻常的感情。在那一刻我几乎以为女王真的会跟着唐僧走了,即使两个人不能相爱,西行路上一路风雨相伴,那也值得慰藉。

可是没有想到,当女王踏出那一步的瞬间,整个女儿国都化为了焦土。命运对他们如此残酷,一个必须要走,一个必须要留

有一种爱叫“我舍我的王权富贵,你守你的清规戒律”

。认清这一现实,两人平静的接受了各自的使命。


想与你相守时,我能为你舍弃所有;必须分别时,我也能做到成全。这也许是最纯粹的爱了吧,无关个人私欲,只是不想你不快乐的活着。

一往情深,终化作眼角落下的一行清泪,和一句虚无的承诺:若有来生。可是啊,今生他们再无缘分。他是佛祖钦定的圣僧。会在西行的尽头取得真经,飞升成佛,不再受人间六道轮回之苦。所以他只有今世,没有来生。故事的结局,只能是无言的离别—— 并且这场离别,永无重逢之日。

也许女王的面庞最终会在唐僧的记忆里淡去,对她的爱也会被归于众生之中,再无另眼相待。可是啊,这段情对唐僧来说或许是唯一了吧。

...查看更多
严守清规戒律,40年不与妃嫔亲近的皇帝,最终死因令人心酸又失笑
严守清规戒律,40年不与妃嫔亲近的皇帝,最终死因令人心酸又失笑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朝代更迭,兴衰起合,皇帝都是个不能忽视的存在。他即是至高王权的象征,万里山河都坐拥脚下,但同时又被各种教条规则所束缚,不能随心所欲,但历史上总有那么几个特立独行的皇帝,这种“出格”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要讲的是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创建者,曾创造了多个历史之最。

最推崇佛教的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连皇位都抛弃了,直接去寺庙当了和尚,但这一大摊子也不能说不要就不要啊,甩手掌柜也没这么干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把一众大臣给急上火了,这怎么了得,于是一群人风风火火的都涌去庙门前,哗哗跪了下来,磨嘴皮子,好说歹说也说不通,最终咋着

严守清规戒律,40年不与妃嫔亲近的皇帝,最终死因令人心酸又失笑

?用一亿钱捐给寺庙,以“赎肉身”的名义把皇帝给赎回来的,一次还嫌不够,来来回回折腾了3次最终才彻底消停下来。


最清心寡欲的皇帝。因为笃信佛教,严格尊崇不近女色的戒律。后宫众多妃嫔,除一位贵妃外,其余的全都外放了,将近40多年与女人绝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心软的皇帝。不杀生也是他的戒律之一,为此他取消用牛羊祭祀的惯例,改为各类素菜。东魏大臣侯景因国内矛盾前来投奔,遭到大臣的一致反对。因侯景此人人品,大家都有目共睹,眼儿坏,收留他后患无穷,这事儿真做不得。但萧衍太心酸,看人家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就受不了了,坚决的把他给留下了。

这一留就留出大祸了。一肚子坏水儿的侯景勾结萧衍侄儿,一心觊觎皇位的萧正德,发动叛乱,叛军顷刻就围困了台城,而底下的王公大臣却选择袖手旁观。萧衍直到此刻方才大梦初醒,却悔之晚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人人在年轻的时候却也是杀伐决断,驰骋沙场的英雄,在战场冲锋陷阵,以小队人马截断敌人后路,与三十万大军对峙,最终智退北魏,也给自己挣得了高官厚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晚年却落得如此凄凉的结局,令人扼腕。这个一心礼佛,和善待人的皇帝在位48年后,最终在饥饿中绝望而死。人们送了他一个“菩萨皇帝”的称号,只可惜他的柔软心肠却没有换来同等的待遇。淹没于长河中的这段历史提起来很多人觉着即心酸又不免失笑。

...查看更多
因果与戒律
因果与戒律

戒律的清净受持,绝非痛苦之事,由明白因果的可畏中谨慎言行,必然渐渐内化成自然而然的清净!当然,要使戒律成为自然而然的流露,必须有进一步的定慧的修行,这就是戒定慧三而一、一而三的体用了,到最后都是圆证本心清净了生脱死、妙用无穷的法宝!

因果与戒律

一个人如果真正明白了因果,他就会开始持好戒律,明白了戒律的保护作用,就会小心因果!

只有小心因果、持好戒律的人才能更进一步深入培养专注、明了,得定开慧,从而慢慢断苦恼、出轮回。如果没有因果、戒律的基础,那即使是得定、得慧,也只是邪定、邪慧而已!

见法则见佛,若不见法,纵披如来袈裟,亦不名见佛。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由僧传,法仗僧弘,三宝一体,不一不异,毁谤三宝,犯大重罪,必堕地狱,因断无量众生慧命故!世间的福报来自于持戒、布施等。

五戒十善【注27】圆满,人天福报圆满,有任何缺失,小罪、中罪乃至大罪的过患,即有福报不圆满之处。菩萨戒乃成佛之福德。

保持惭愧之心,常行忏悔、反省,则福德增上矣!断灭见【注28】流行,我执不断或者外道常见迷惑人心,总032 /来自阿兰若的法音

使社会人心越来越差,恶业充满角落;唯有因果业报,实行戒律振兴,才能从基础上救治社会人心!而内观自心,根本克服恶习则是解脱轮回的良药!

因果正见、戒律规矩,此乃佛门之大根大本,切须痛讲;若迷昧因果、废弛戒律,则佛门大厦倾颓危险矣!俭朴淡泊乃僧家本色,也乃高士之德行,更是成就之助缘耶!看破无常幻梦,放下苦乐得失,心性无染无著,真修实证不远矣!懂得了因果,持好了戒律,具备正见,什么法门都能修好;不信因果、违背因果,故意破戒犯戒,也无正见,什么法门都难成就!

学戒持戒、因果正见、专注定力,这是实修的要件,除了实修以外,还有何事能真了生死呢?还有何事重要呢?戒律、因果、正见乃修行的基本要求,有戒律在,即有佛教的精神在、生命在;有正见才能有正念,才能真修实证解脱,明白因果、不违背因果才不会落入恶业、恶报!贪、嗔、痴的业力驱使我们造作各种轮回的烦恼,唯有透过戒律克服粗重的恶业(杀、盗、邪淫、妄语、烟、酒、毒品),然后以智慧的警觉,了知因果业报,在纯净、善德的专注(非情欲、嗔怒、迷醉)中,摧破内心细微的习气(情欲、嗔怒、恐惧、愚痴),才能逐步走向解脱!

持戒的要点就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谨慎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灵,知道因果报应一点不虚,随时忏悔过失,保持清净的行为、语言和心灵。这样身心清净,就是修持定慧的良善基础!

真正的修行从明因果、守持清净的三皈五戒开始,假如连基本的教义和戒律都不遵守的话,就和盖楼没有地基一般,非常无知可笑!

因果能警醒我们有一个清净、坦诚、正直的心灵,戒律能让我们随时保持清净的行为、语言、心灵,它不会造成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恶果!只有这样的清净、正直、坦诚的心灵、语言、行为才可能进一步的修习定慧!

慈悲并不是要我们与世俗同流合污,恰恰相反的是,要我们认清凡情俗见的过患,远离苦恼,以种种方便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轮回

因果与戒律

!当没有因果戒律、正见正念的生活时,世俗只能是轮回苦恼;当自己具备因果戒律、正见正念的自觉时,才有可能对世间产生救度的力量,否则,说得再高,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多有祸患!


戒律的清净受持,绝非痛苦之事,由明白因果的可畏中谨慎言行,必然渐渐内化成自然而然的清净!当然,要使戒律成为自然而然的流露,必须有进一步的定慧的修行,这就是戒定慧三而一、一而三的体用了,到最后都是圆证本心清净了生脱死、妙用无穷的法宝!

...查看更多
宣化上人:淫业这个业力,这个海太大了,佛弟子要收守好戒律
宣化上人:YIN业这个业力,这个海太大了,佛弟子要收守好戒律


这个业力,这个海太大了,太不可思议了。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你要犯淫,造这个淫业,什么叫淫业呢?就是淫乱,男人结婚了还想各处去找女人行这个淫欲的行为,女人已经结婚了还想另外找一个男人,行这个淫欲的行为,将来都会堕地狱的。

堕什么地狱呢?堕那个炮烙的地狱,这炮烙地狱很不可思议,很妙的,本来是一个铜的东西烧红了,但是你这个有淫欲的男人、女人,男人看见那个炮烙,就是那个女人,也就是你在生的时候所最喜欢的那个女人,于是乎跑到前面去把你最欢喜的女人抱住,你看这个女人也没有穿衣服,甚么衣服都没有,比那个跳脱衣舞的女人还更生动。

当然一抱怎么样呢

宣化上人:淫业这个业力,这个海太大了,佛弟子要收守好戒律

?就沾上了,再也离不开了,于是乎把这个身体都烧成火炭,你说那个时候难受不难受?但是难受也没法子不受了,这男人欢喜行淫欲受炮烙就是这样的;女人要是欢喜行淫欲,又怎样呢?她看见这个地狱的炮烙就像她所欢喜的那个男人一样,于是乎,她也走向前去把她所喜欢的男人抱住,这一抱也就离不开了,被炮烙的火把身体烧焦了,变成了炭发出一股臭味,这个时候她知道痛苦了,啊!这个真是难受了,但是没有法子不受,也要受的。


这是犯淫的男女有这种行为。有一个人现在听见这种讲法说:这个不会吧!不会就不妨试一试。

那么你要犯打妄语的罪,怎样呢?这会入拔舌地狱,到地狱里把舌头给割下来,叫你再打妄语,甚至来生就不会说话了,因为没有舌头所以不会说话。

好饮酒的人怎样呢?你欢喜饮酒,到地狱里,就用酒点着了,把你放在着火的酒里来烧,这是人造业受报,要是广说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说

“业海广大不思议”,这个业力,这个海太大了,太不可思议了。

“众生苦乐皆从起”:众生所受的苦和享的快乐都从业而生起。

“如是一切能开示”:像这种道理,佛能开示众生,令众生明白这种因果。

“此华幢王所了知”:这种的道理,这种解脱门就是华幢紧那罗王他所知道的。

《万佛陈金刚菩提海》第264-265期


...查看更多
结语

戒律也叫戒条,是宗教徒必须遵守的法则,因此在决定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戒律是一定要了解清楚的,同时也要做到,积累更多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