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人

"

净人:佛教僧团受到佛陀戒律规范,在生活上有许多受到限制之处。在佛陀时代,有一些在家居士会主动至僧团所在之处,以劳务来供奉僧团,这些在家居士后来被称为净人。净人可以替僧人收受与衣物等值的金钱并代为置办、料理食物、管理净地(仓储),以避免僧人违反戒律。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僧团开始拥有自己的土地与财产,许多寺院将土地出租给佃农,这些人也被称为净人。这些佃农除了需要缴地租给寺院,也会为寺院服劳役。

净人_净人是什么意思_净人与居士的区别

净人_净人是什么意思_净人与居士的区别

教育净人心

曾经有一位师范学院的资深教授告诉我,随著社会风气的转变,现在学校的教育环境,让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感到灰心,所以也影响师范学校毕业生教学的意愿。他很忧心现正就读师范学院的学生,未来是否能坚守教学岗位,发挥专长?并且该如何让这些未来的老师都了解以教育净化人心的作法?

教育家看世界总是悲天悯人,处在理想与现实、客观与主见、自我与环境相对的世间里,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成长过程均有所不同,其作法、看法也就不尽相同。所以要让这批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明白,他们将会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与学生,不能强求全班都是上品的优等生,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做一名教育家应本着可以做到、能做到、该做到的,尽心去做,做不到的事不必强求;尽心尽力呼吁大家认同,可是当他人不认同时亦应无所怨尤。宗教师亦是如此。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广度众生,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但众生那么多,众生的烦恼也似乎越来越多,可是身为宗教家是永远不会失望的,只会永无休止地尽其在我。教育学生也应如此,事先要有面对艰难的心,本着理念和理想,能奉献多少就奉献多少,能救几人便救几人。

有人认为,不乖的小孩由我摸摸头,祝福一下就能改善。若真的有用,我又何必如此忙碌到处弘法,奔波劳累?只要坐着专门摸头即可

教育净人心

。也有人问说:“社会风气不是很好,是否可由高阶层的政治领袖们带头改良风气?”我说:“是的,所谓‘上行下效’是有可能的,但也不是绝对有用。”因为有许多事,不是少数高阶层人士所能够解决的。


佛法“共业”,即是要结合大家共同的力量,希望社会大众养成共识,但是共识的养成也不能一厢情愿,不见得人人都会来响应。也有人说,大家来信佛就会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事实并非如此单纯。毕竟人类的问题,并非完全是客观的,尚有个人主观的因素存在。因此,用教育的确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改变,但是要想完全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则是奢求。所以,能救多少算多少,反而是更积极务实的作法。

------摘自《人行道》 教育净人心

...查看更多
净人所行是净业
净人所行是净业

现在有很多的师兄在寺庙中修行,其实在寺庙中除了有佛教徒,还是有很多义工或者净人。学佛的师兄是知道净人,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人不是和你熟悉,那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净人的介绍吧!

净人,佛教名词,流行于古代印度,意指在佛寺中服劳役的一般人,他们未出家受戒,因此可以执行某些佛教僧侣受戒律限制不能做的日常事物。目前在南传佛教中,仍然保有此一习俗。

中文名净人

解释佛教名词

性质宗教

类别佛教

定义

佛教僧团受到佛陀戒律规范,在生活上有许多受到限制之处。在佛陀时代,有一些在家居士会主动至僧团所在之处,以劳务来供奉僧团,这些在家居士后来被称为净人。净人可以替僧人收受与衣物等值的金钱并代为置办、料理食物、管理净地(仓储),以避免僧人违反戒律。

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僧团开始拥有自己的土地与财产,许多寺院将土地出租给佃农,这些人也被称为净人。这些佃农除了需要缴地租给寺院,也会为寺院服劳役。[1]

注释

1.^《四分比丘戒本》:“若王、若大臣、若婆罗门、若居士、居士妇,遣使为比丘送衣价,持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1)彼使语比丘言:‘大德!有执事人不?’须衣比丘应语言:‘有

净人所行是净业

!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此是比丘执事人,常为诸比丘执事。’(2)时彼使往至执事人所,与衣价已,还至比丘所作如是言:‘大德!所示某甲执事人,我已与衣价,大德!知时,往彼当得衣。’(3)须衣比丘,当往执事人所,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应语言:‘我须衣。’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若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应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令彼忆念。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4)若不得衣,从所得衣价处,若自往、若遣使往,语言:‘汝先遣使持衣价与某甲比丘,是比丘竟不得衣,汝还取,莫使失,此是时。’”


《十诵律·比丘诵》:“塔物无尽者。毗耶离诸估客。用塔物翻转得利供养塔。是人求利故欲到远处。持此物与比丘言。长老。是塔物。汝当出息令得利供养塔。……佛言。听僧坊净人。若优婆塞。出息塔物得供养塔。是名塔物。”

2.^第一次集结时,长老富兰那迦对大迦叶提出的七项异议中,其中包括了,在没有净人可以帮忙时,佛教僧侣可以自行清除果核食用。显示在佛陀时代,就已经有净人存在。《五分律》卷30:“论已,富兰那语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内宿、内熟、自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

3.^《南法寄归内法传》:“依如律教,僧家作田,须共净人为其分数。或可共余人户,咸并六分抽一。僧但给牛与地,诸事皆悉不知,或可分数,量时斟酌。西方诸寺多并如是。”

4.^《大唐西域记》卷5〈羯若鞠阇国〉:“临殑伽河有三僧伽蓝,同垣异门,佛教严丽。僧徒肃穆,役使净人数千余户。”

文字“净人”基本认知

一、南传比丘不持金银,因此若有净人(或受持五戒的居士)能够适当帮忙处理与金钱有关的事物,就能让比丘在生活上及行政上更能顺畅,并减少修行及弘法上的障碍。

二、僧团须要在家居士作为外护,而居士若能亲近如法的僧团或比丘,则可于佛法的领域里更深一层体会法味。居士若能进而当任「净人」(Kappiyakaraka比丘的随从),则更能亲近比丘的身教。

三.受持五戒的男女居士若希望当比丘的净人,则可主动向比丘邀请,说:「师父(Bhante),我(在某段时间)可以当您的净人,如果您需要任何帮忙或服务,可以告诉我说。」。比丘也可以主动邀请居士当净人。

四、净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帮忙一位或多位比丘处理日常的需要。

五、有些居士想要供养比丘但不知比丘受持不持金银的戒律;净人当时若在旁,则可主动处理,并告诉施主:「我是净人,可帮忙师父处理日常生活必需品。」

六、施主委任净人供养比丘「生活必需品」的等值品(cetapana资金)事宜之后,可直接跟比丘讲:「我供养师父日常生活必需品价值若干,已交代给某净人,若您有需要任何必需品时,可以向他索取」。施主也可请净人代为报告。比丘被告知之后才能提出必需品的索求。

七、比丘通常会主动告诉净人他欠缺的日常生活品,以便净人能从施主已供养的「生活必需品」(catupaccayo四资具﹑钱)中,适时的拿出来使用。而净人(或居士)亦可善巧观察,主动关心比丘是否有欠缺日常生活品。

八、若施主知道比丘受持不持金银戒,且想要供养比丘,但当时净人不在身旁,而只有比丘与施主,这时施主可善巧地请问比丘:「哪一个地方是安全的?」「应将供养的资具放置哪边?」并且告知比丘:「师父我供养您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价值(多少)元,请转告净人。」

九、净人可帮忙处理施主供养比丘的「生活必需品」。如果比丘没有资具,也没有净人或不用净人,那么施主可直问比丘:「师父最近有没有需要什么?」或可邀请说:「师父若有生活上的需要时,请告诉我。」如果施主有这样的邀请,比丘在四个月内,可以找施主表明他的需要。施主也可以提出「终身」的邀请。

十、净人因不谙戒律或正法,有时心中会有疑点,因此适时且适当地提出问题是正确的。除非有下列特定的因缘,净人才不再护持某比丘:「有诸优婆塞以小小瞋嫌比丘便不复敬信。佛言:优婆塞不应以小小事不敬信比丘,若比丘成就八法然后不应敬信,(1~4)毁訾三宝及戒,(5)欲不利诸优婆塞,(6)与优婆塞作恶名声,(7)欲夺优婆塞住处,(8)以非法为正欺优婆塞,是为八。」(《五分律》卷第二十六﹐大正

以上就是对净人的详细的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寺庙中我们都是要好好的去念诵佛经的,这样我们就是慢慢的体会佛经中的含义,就是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帮助的,解脱自己的内心,更好的去修行。

...查看更多
净人的介绍
净人的介绍

现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开始学习佛法,经常的修行,这样是对师兄是非常好的。经常的念诵佛经是可以让自己清净,轻松自在的生活。那师兄你知道净人吗?那你知道净人所行的事情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早在佛陀时代,即有净人出现。《五分律》云:“富兰那语迦叶言……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

中国寺院的净人,可见的记载始于晋代。《法苑珠林》录有“晋滕普见净人为沙门行食”一事。晋代以后,关于净人的记载渐多。

净人的作用,是“为僧作净”、“供给比丘”,日常事务,就是做僧人不能做的一些事,从而使僧人行持清净,所以称为“净业”。

比如僧人“不自熟食”,即不能亲自做饭破坏生种(例如苹果有籽可做种子,需作刀净、火净、爪净等来破相去除生气),所以由净人来准备寺院的每日斋饭;僧人“食时须手授、坐不动身”,所以由净人来为僧众行堂;僧人“不捉持金银宝物”,所以由净人接受施主委托来置办僧团日常必需品等。

僧人违背佛制,行持非法,称为“不净业”。而金银、奴婢、牛羊等,为佛所说“八不净物”。

所以僧人的“净”与“不净”,是按佛教戒律来定,奉行者为“净”,违反者为“不净”,故佛教中有“持戒清净人所奉”之语。

净人分为多种,各自侧重不同

净人的介绍

。有单纯对僧团内务作净的,也有在僧团与外界信众之间作净的,这类净人,更多的是处理供养事务、与社会对接等。


所以,净人是个重要的角色,他必须清楚了解僧人所守的“金钱戒律”等,如法护持僧人持戒,令僧清净;同时也使信众的供养如法圆满地完成。

以上就是对净人所行是净业吗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学佛的师兄在念诵佛经的时候,一定要多去了解一些注意事项,这些对师兄念诵是非常好的。我们需要每天坚持用心去修行。

...查看更多
净人的基本认知
净人的基本认知

净人是佛教中的词语,在古印度中流行,就是在寺庙中服劳役的一般的人,他们没有出家没有收到戒律,可以接受寺庙中僧团因为受戒而不能做的事物。我们要多加了解,我们还要多去念诵佛经,因为佛经中是有很多好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念佛经的好处吧!

诵佛经的好处

1、便于记忆和理解佛经的真实义:诵经,比如诵《地藏经》《金刚经》《法华经》等等经典,功德至大,

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活了起来,还能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佛陀的深妙智慧,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佛经的真实义。

2、更能体会佛经之美:佛经为佛陀所说,由佛陀的亲随大弟子录成文字,并由中印两国极具文学修养的大德高僧们经反复推敲,逐字逐句翻译而成。佛经之美,非深入经藏,潜心诵读者不能体会。

净手敬香后,翻开佛经“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会愈读愈有味。朗读时读音清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在诵读的和雅妙音声中,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佛经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和义理之美。

3、得佛加持:大声诵读需要集中念力,端心正意,使大脑处于空的宁静状态,更有利于安心息妄,得佛加持,常见贤圣,远离鄙恶,除烦增福。会使诵读者清净明利诸善根,欣悟不可思议法,把向善的种子,在声声诵读中播种进自己的识田。

4、天神护佑:佛经所在之处如同佛在,若有人能虔诚诵持,诸天护法也会随侍听闻,所以能以恭敬心诵持佛经的人,必常为诸天善神之所护佑,消灾免祸,道心增上,不易退转。

5、说法无碍:心念口演的诵读,会使佛子们在饱餐法味之余,积累到大量的佛学词汇,于不知不觉间纳法入心

净人的基本认知

。待功深力到,自然会出口成章,说法无碍。


诵经,除了帮助我们明理增慧,愉悦身心,让我们洞彻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开悟,使我们业消智朗,生生世世向善外,其最终的的好处是:了脱生死,成就佛道。

以上就是对佛教中的净人是指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为了让自己可以更好的领悟佛经中的好处,所以师兄一定要坚持用心去念诵佛经,慢慢的领悟其中的好处,然后慢慢的开悟。

...查看更多
结语

净人意指在佛寺中服劳役的一般人,他们未出家受戒,因此可以执行某些佛教僧侣受戒律限制不能做的日常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