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善

"

戒善有三种,具戒戒善、五八十戒戒善、菩萨戒戒善(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一、具戒戒善。就十业中,互为四句:一﹑善而非戒,十中后三,但制意地,非所持故;二﹑戒而非善,谓恶律仪;三﹑俱是者,十中前七,随分修行,名善,要期普周名戒;四﹑俱非者,身口无记也。二、五八十戒戒善。就余三戒,十中前四,俱善戒也,后六善而非戒。如上四分善生经说,四人所受,通七支也。三、菩萨戒戒善。若据菩萨,十善俱戒。

戒善_戒善的意思_戒善比丘尼

戒善_戒善的意思_戒善比丘尼

一行禅师对五戒善巧的解释
一行禅师对五戒善巧的解释

1991年春季静修活动结束后,一行禅师重新翻译了五戒,将它们的含义揭示得更加清晰明了。他以一种新的方式阐释五戒,改变了“不要做什么”的说法,从而清楚地表明了这些积极向上的修行。

1意识到毁灭生命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养同情心,学习善巧,捍卫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我决心远离杀戮,制止杀戮,决不宽恕任何的杀戮行为,无论它们是出现在周遭的世界、我的脑海,还是我的生活方式之中。

2意识到剥削、社会不公正、偷盗、压迫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博爱心,学习善巧,为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福祉而奋斗。我发誓践行慷慨,与那些真正需要的人们分享我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我决心永不盗窃和拥有应属于别人的东西。我尊重别人的财富,但我将会制止建立在人类和其他物种痛苦之上的牟利。

3意识到错乱性行为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责任感,学习善巧,维护个人、夫妇、家庭乃至社会的安定与完整。我决心远离没有爱和长久承诺的性关系。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我决心尊重自己的承诺,也尊重他人的承诺。我将竭尽全力,保护孩子们远离性虐待,制止夫妻和家庭因婚外性关系而破裂。

4意识到妄语和不能倾听别人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爱语和专注的倾听,给别人带来欢欣和快乐,解除他们的苦恼。意识到语言能够带来快乐和痛苦,我发誓学习说真话,那些能够带来自信、欢乐和希望的言辞。我决心永不散播那些我不能确信的消息,永不批评谴责那些我不能确信的事情。我将远离那些引发分裂与不和的言辞,那些引起家庭和社会分裂的言辞。我将尽我所能,调和与解决一切冲突,无论它是多么微小。

5意识到漫不经心的摄取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培养健康,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身体上的,为了我自己、我的家庭和社会,充满正念的吃饭、饮酒和消费。我发誓,只摄取那些有助于在我身心内保持平和、安宁和快乐的食品,从而保持家庭和社会的平和、安宁和快乐。我决心不再滥用酒精和其他麻醉品,也不再摄取含有毒素的食品和其他东西,诸如某些特定的电视节目、杂志、书籍、电影以及交际

一行禅师对五戒善巧的解释

。我意识到用这些毒素伤害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是对历劫祖先、父母、社会和穷未来际子孙的背叛。通过践行规范的饮食,我转化自己的和社会的暴力、恐惧、嗔恨和疑惑。我知道,规范的饮食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转化十分重要。


...查看更多
戒善的好处有什么
戒善的好处有什么

佛法现在是很多的人在修行,而且很多的师兄在修行的过程中,也会戒善,戒善就是持戒的善根。那么当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一直戒善,那么就是能够知道修行佛法的功德是什么,下面我们就去先去简单的了解吧!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在《阿弥陀经》或者其他净土经典里,都讲到念佛之人会得到佛菩萨和龙天鬼神的护念,佛陀在涅槃的时候,诸天、修罗、药叉等等全都发愿说,在冥冥当中,以行乐道,布施念佛的人。所以在座各位只要保持精进念佛的心,好好念佛,冥冥之中自有龙天护佑。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大家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教化的净土,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大菩萨,都是阿弥陀佛随行的菩萨。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可以得到诸大菩萨的护佑,因为大家知道,菩萨发了一个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戒善的好处有什么

。像观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度无量众生,各位虔诚念佛,一定会得到菩萨的护佑。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这刚好契合了弥陀本愿,大家知道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只要是念我佛名号的,都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相应的愿力的加持,这是弥陀本愿。

四、一切饿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悉不能害。

当我们有了念佛的功德,有了诸位天神、菩萨的护佑,有了佛光的加持,自然一切的鬼神、罗刹啊、怨贼等等都会远离。念佛的人,不会遭到邪恶众生的侵害。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佛法讲“一切唯心造”,就是我们所遭受的命运,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如果一个人心怀贪婪、嗔恨等种种不善的心念,他就招感恶的境界;念佛的众生,他的善业召感的必是平安、吉祥等具有福报的境界。所以,念佛的众生能够转变自己的心念,通过念佛名号,能够与弥陀宏愿相应,就会远离横死灾害,这个也是念佛的功德。

佛门中的智慧是非常多的,而且对我们的帮助也是非常的多,这样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一直坚持戒善就是能够体会到的,而且我们也是能够知道更多修行佛法的功德有什么。

...查看更多
戒善说的是什么
戒善说的是什么

很多的师兄在修行佛法的时候,是会知道戒善的,但是戒善讲解的内容是什么,很多的人都不是非常的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净宗法师讲解戒善是什么吧!

问曰:念佛之外,戒善等一切行,何故不论?

答曰:一、法本如是。弥陀本愿,唯说念佛,不说余一切行故。此超世本愿,诸佛尚且不及;唯咨嗟共赞彼佛名号,不赞余一切等;又岂容凡情些子分别哉

戒善说的是什么

!


二、法不别说。如禅宗自性之外一切不论,以无有一法出于自性之外故;净土宗者,名号之外不别论戒善等一切行,以六字之中摄尽一切善、总括一切行故。

三、机不可论。如目盲足跛之人,一日之中欲行万里,唯只可乘坐飞机,决不相互议论:「如何行走,如何骑车」等;造罪凡夫,一生之间欲至极乐涅槃国,只可念佛,岂可论戒定慧等一切行乎!

四、强论有损。若言「持戒念佛往生」,岂破戒、无戒之人念佛不能往生乎?若言「善人念佛往生」,岂恶人念佛不能往生乎?若必须成为持戒善人念佛方能往生者,则今世无一人得往生矣。

五、戏论无益。既然持戒、破戒,有戒、无戒,善人、恶人,有智、无智,但念佛皆往生者,何不急劝念佛,普使速归净土?反而循环戏论,令人歧路盘桓、不知旨归,遂失往生大益耶?和尚释曰:「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着眼)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

慈愍和尚有偈曰:

「彼佛因中立弘誓 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

此亦只论念佛,不论余一切行也。

问曰:专修念佛行者绝对不论戒善等余行乎?

答曰:为成「一向专称」之旨,可论之也,亦必论之。此《观经》之旨也;推而广之,三藏十二部教言皆是也。以故,善导和尚疏《观经》而结论曰:「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凡善导和尚论及戒善余行之处,皆为成「一向专称」也。

问曰:专修念佛行者自不行戒善乎?

答曰:此大错也!一向专称之内行之。虽行戒善,舍而不言。末代凡流且置,善导和尚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敢言不行戒善乎!

末代念佛凡夫,自不可比及,然承「触光柔软」之愿功,自可随力护持戒善、敦守伦常,报四重恩也。若言专修念佛行者,即不行世善,是谤「触光柔软愿」无其愿功也。

问曰:既行戒善,何故不言?

答曰:和尚德比山高,行比海深,尚且绝不一字提于口笔,且每每曰:「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等愚痴身,旷劫来流转。」「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何况今世凡夫,悉皆罪业滔滔之辈,谨依和尚教导,专修本愿念佛,纵有微尘小善,敢无惭愧,遂以戒善之身自居而训人乎!

所以不言者:一、知惭愧故,二、除慢心故,三、真厌舍故,四、专念佛故。

既知自心实非戒善,佛祖明鉴,何敢人前标榜?即虽独居自省,犹觉无地自容;故虽有小善,深纳心底,耻于向人也。

又善导和尚言:「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此即苦乐总厌,善恶总贱也;以三界之乐非真乐,人天之善皆伪善故。若虽厌苦而求其乐,贱恶而贵乎善;经无量劫不得出离也。三界之中,善恶苦乐一切法,悉「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是污染相,是破坏相,颠倒不净。」余生生世世被其诳惑,虚然流浪生死;今既愿生净土,高超三界,即当发大菩提,奋金刚志,岂可于中舍一取一,毁此赞彼乎!既知此善是虚伪法,是轮转法,是无穷法,是污染法,是破坏法,是颠倒法,是不净法;有何可标于口?厌之尚恐不极,贱之尚嫌不切也。唯「南无阿弥陀佛」是真实法,是解脱法,是清净法,是坚固法,是涅槃法;以故,口也不言善恶,心也不思善恶,意也不凭善恶;唯声声相次急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也。唯佛是赖,唯佛是凭,不赖不凭余一切法;此即是本愿一向专称行者。「一声称得弥陀号,到彼还同法性身」,身虽在此界,心已归极乐;被彼佛无碍光明自在神力,摄而「置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故。

阁下尚滞此三界善恶法中耶?

专修念佛行者,既心沁至善之名号,则不见余一切善矣;如阳光之下,不见一切萤火灯光。见尚不见,从何而言?《无量寿经》云:「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晃养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真实念佛行者,直趋佛果,声闻菩萨因果尚以不顾,而况凡夫人天戒善因果?此亦是念佛人之大菩提心也。莫作蔑慢声闻、菩萨诸圣贤众之误会。

问曰:专修念佛之人不劝人行戒善乎?

答曰:为成「一向专称」而劝之,若坏「一向专称」即不劝之。

若言:「虽念佛,若无戒善,难可往生,故必须戒善。」此坏「一向专称」矣。若言:「末代造罪无智之人,但念佛,定往生,此是弥陀本愿,丝毫不应有恐;然当随力慎护戒善,不可以有如是慈悲而更加放逸无惭,既自漏于本愿,又招人谤嫌。」此则成「一向专称」矣。

又鉴时察机,于可劝之时,又可劝之人而兼劝之;于不可劝之时,不可劝之人,不劝之。然则,不论何时何机,必可劝「一向专称」;而末法恶机,唯可劝「一向专称」也。

所言时者,正像之期,可有戒劝;末法但有名字比丘,灭法则戒之名字尚不闻,何由劝之。

今入末法千有余年,「法、体、行、相」暗昧不闻,谁人能持佛戒?直以剃发、染衣、独身、素食为「戒」者,亦太可怜;乃顺世俗见,非真实说也。且顺世俗浅见劝之、行之,当常怀惭愧,知我无戒,莫起慢心,谓我持戒也。出家尚尔,何况在家?

总劝「行善积德」,亦可。然真实「行善积德」之人,极为希有;悉以慢心,自以为贤善也。处此世此时,谁人能逃此五浊恶世之外,又何人能离罪恶凡夫之名乎?善导和尚斥言:「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诚然,闻此言,当心惊胆怖,极怀惭愧,一向念佛也。

所言「机」者,有生熟浅深之别。浅机贪求五欲之乐,则劝之曰:「欲求乐果,须种乐因;能修戒善,乐果自来矣。」

彼人贪乐故而行戒善;行戒善已,则劝之曰:「三界之乐非真乐,既持佛戒,何不力修,求出离乐乎?」

既求出离,进劝之曰:「旷劫罪业,系属三界,些微善功,难可凭籍;然成佛虽难,求往生易得。何不回向戒善求生净土乎?一至净土则常享法乐。《观经》有言『一日一夜,持八戒斋,可得中品中生。』况汝善人,常时戒善,弥陀必喜,但愿生彼净土者,必不相拒也。」

既求生净土已,进劝之曰:「戒善之功,必不唐捐,然必须真实心中作,又「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业」;与弥陀疏而不亲,亦嫌为杂而不纯也。虽得往生,止在化土,见彼佛世尊有入灭相。以故,和尚言「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又言:「随缘杂善」不能前至彼「极乐无为涅槃界」也。窃思我等,殊无真实心;三业所作,不离贪瞋烦恼;「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然彼土世尊阿弥陀佛,昔有本愿:凡专称彼佛名号者,必被彼佛无碍光明,摄取不舍;现生安稳利乐,命终直入报土。其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为无上功德,总摄诸佛、诸菩萨、诸神咒、诸行法一切功德故;乃是「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亦称为「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岂凡夫有为有漏、虚伪颠倒、不实功德所可比乎!今既愿生彼佛净土者,何不舍有为生灭法,取无为涅槃法;舍有漏有上法,取无漏无上法;舍不实功德,取真实功德;舍诸杂行,专称名号耶?且「舍」之一字,非谓令破戒造恶也,只是舍「赖余行功德回向往生」之观念而已。若虽念佛,犹以为不足,执我戒善之功回向,以为于往生可更有把握者,则是「信心不淳,信心不一,信心不相续」之杂行人也,有「千中无一往生」之失。若一向念佛,全凭名号往生者,虽饮食睡眠尚且不妨,岂戒善为有妨碍耶?固知一切不妨,纯然专修念佛人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诸有智者,当思量之!

其深熟之机者:深厌三界,急求出离;恐虑自力之不及,切盼佛愿之拯救。如是之人,急劝专称名字,言:「本愿不虚,称念必生。」

又遇渔人,难劝戒杀;妓女,难劝戒淫。如是等机,皆劝曰:「如是罪重之辈,地狱一定;然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不嫌一切愚恶造罪之辈,但称佛名,必定往生。」彼能受教,一向专称,以佛名之德,既得往生决定,亦可渐转现缘。

总之,一向专称以为宗旨,急求出离将为要路也。善导和尚言:「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修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着眼)劝即(着眼)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即称诸佛本愿意也。」则是于可劝之人(能修人天果)、又可劝之时(千三百年前,岂比今时之恶)尚且专劝念佛,而况今时众生!

是以本愿法门,察时鉴机,急劝念佛。教导行者,深省自心;知我心恶,则心怀惭愧;有惭愧故,心地柔软;心柔软故,能行善法,和乐家庭社会。此亦是「触光柔软愿」之功也。

为了我们更好的去体会戒善讲解的内容,师兄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是要知道多多坚持修行,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非常容易影响我们对佛法的体会和感悟,而且也是对我们开悟有一定的影响。

...查看更多
戒善讲的是什么
戒善讲的是什么

戒善是很多修行佛法的师兄都会遇到的一个佛门术语,其中很多的师兄也不是非常的了解其中的含义,其实戒善就是保持善根的意思,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有的,这样修行佛法的效果才会更加的好。

念佛人,真正在这一生得往生的,一定要换心,老师教我们要换心。换什么心?平常我们的心都留恋著五欲六尘,心里都有这些东西。现在人所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你心里是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在心里根深蒂固,不知不觉他就会起心动念。

祖师讲这是熟了,熟透了,随时随地它就冒出来;念佛不熟,常常忘掉,忘掉叫失念,不知不觉的念头没有了。初念佛的人都有这个现象,不要害怕。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浓,时间太久,念佛太生疏,时间短,所以这句佛号压不了烦恼。知道之后,时时刻刻提起。也会时时刻刻忘掉,忘掉,一下惊觉起来,赶紧佛号就接著,这样就好。应该有个三年、五年,真控制住了,心里真有佛号,除佛号之外,其他的都没有了。真念佛的人,对这个世间一无所求,你有一桩事情有求就是打闲岔、就是夹杂。这个世间彻底放下,真正明了这个世间是虚幻不实的,《金刚经》上所说的「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不但六道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至少我们要到一真法界,就是到实报庄严土,那叫一真法界。

所有一切物质现象全都是五蕴法,就是色受想行识统统具足。正报里面,我们一个细胞,依报里面就是山河大地、一粒尘沙,都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你说这个范围多大。我们面对著这三种现象,要生慈悲心,慈心是爱心,悲心是怜悯心。现在我们彼此都一样,迷而不觉,共同生活在六道轮回当中,看到他苦,就想到我也曾跟他一样。它是畜生,我过去也曾经在畜生道待过;他是饿鬼,我也做过饿鬼;他堕地狱,我又何尝没有堕过地狱?见他苦,生怜悯心,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出离,帮助他的方法离不开经典的教诲。诵经的时候,应当知道将诵经的功德回向给山河大地、回向给法界众生,念念不忘,这是第一个念。

面对一切众生,他是什么态度?完全随缘,「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戒善讲的是什么

。佛为我们的示现,我们要能体会、要能学到,佛跟大众接触,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换句话说,他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个厉害!


戒善对我们修行和体会佛法中的智慧是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对我们了解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解决自己的烦恼也是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我们的对佛法的感悟也会更加的好,开悟也会更加的快。

...查看更多
结语

戒善的意思是持戒的善根,其中戒善有三种,具戒戒善、五八十戒戒善、菩萨戒戒善,每一种都有很深的含义,需要师兄用心的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