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士五戒

"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是中国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础。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远离一切恶法,生长一切善法的基础,严持五戒,即为得一切戒的根本,证得一切无漏功德和圣果的所依处。

居士五戒_五戒是什么意思_五戒的功德_佛法五戒

居士五戒_五戒是什么意思_五戒的功德_佛法五戒

居士五戒属别解脱戒吗
居士五戒属别解脱戒吗

问:居士五戒属于别解脱戒吗?

达真堪布答:什么叫别解脱戒呢?别是个别的意思。谁受了这个戒,谁就能得到解脱

居士五戒属别解脱戒吗

。它要有出离心的基础。没有出离心的话,不是别解脱戒。


居士五戒、沙弥戒、比丘戒这些本身都属于别解脱戒。你今天受了居士五戒,但是如果相续中没有出离心的话,只是一般的戒,不是别解脱戒。你要有出离心的基础,在这个上受这些戒,才能成为别解脱戒。

...查看更多
居士五戒诵戒仪轨
居士五戒诵戒仪轨

在学习佛法时一定要遵守佛门中的规矩,这是对佛的尊敬。所以居士学习佛法时一定要遵守五戒,同时也要记得念诵戒仪轨,这样对学习佛法是有帮助的,对自身的修行也有益。那下面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内容吧!

一、上香(三拜)

上香三拜

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

三、忏悔(三称三拜)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居士五戒诵戒仪轨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四、诵戒(跪诵)

诸佛净戒难得闻,经于无量俱胝劫。

读诵受持亦如是,如说修行者更难。

今逢白(黑)月十五(四)日,

我弟子某甲,谨于佛前诵戒。

第一、不杀生,是优婆塞(夷)戒,

我弟子某甲奉持。

第二、不偷盗,是优婆塞(夷)戒,

我弟子某甲奉持。

第三、不邪淫,是优婆塞(夷)戒,

我弟子某甲奉持。

第四、不妄语,是优婆塞(夷)戒,

我弟子某甲奉持。

第五、不饮酒,是优婆塞(夷)戒,

我弟子某甲奉持。

受戒易,守戒难,莫将大事等闲看,

浮囊渡海须勤护,一念差池全体残。

理胜欲,便安澜,把定从来生死关,

任他逆顺魔军箭,凛凛孤怀月影寒。

五、发愿(三称三拜)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言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六、回向

诵戒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三拜)

...查看更多
居士五戒详解淫戒:什么是邪淫?各种邪淫及其破戒的轻重
居士五戒详解淫戒:什么是邪淫?各种邪淫及其破戒的轻重 居士五戒详解YIN戒:什么是邪YIN?各种邪YIN及其破戒的轻重



下文中的”优婆塞”是在家居士的意思。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原文及白话翻译文

原文翻译: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白话翻译:佚名

淫戒第三

佛经原文: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尚不应生心。何况起欲恚痴结缚根本不净恶业。是中犯邪淫有四处。男女黄门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亦同于上类。

白话文翻译:佛告诉比丘们:优婆塞不应该生起欲想和欲觉,淫欲之心尚且不应该生起,何况发起贪欲、嗔恚、愚痴三毒齐具的烦恼根本不净恶业。这其中犯邪淫的情形有四种:男性、女性、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女性:女人、雌性非人、雌性动物。男性:男人、雄性非人、雄性动物。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的情况也同于以上的分类。

佛经原文: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邪淫。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犯不可悔。若发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下可悔。若二身和合止不淫。犯中可悔。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与女人、雌性非人、雌性动物,口、肛门、产道三处行邪淫的,犯不可悔罪。如果与男人、雄性非人、雄性动物,被阉割者,两性兼有者,于口、肛门两处行淫的,犯不可悔罪。如果发心想要行淫,没有和合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二身和合立即中止淫行,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佛经原文:若优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于中行邪淫者犯不可悔。余轻犯如上说。三处者。口处大便小便处。除是三处。余处行欲皆可悔。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女仆已经婚配有主,在此期间与之行邪淫的犯不可悔罪。其他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所谓三处:口处、大便处(肛门)、小便处(产道)。除了这三处,其它地方行淫欲都是可悔罪。

佛经原文:若优婆塞。婢使未配嫁。于中非道行淫者。犯可悔罪。后生受报罪重。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女仆尚未婚配,在此期间与之三处以外行淫的,犯可悔罪,但来世将会受罪苦重报。

佛经原文:若优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

居士五戒详解淫戒:什么是邪淫?各种邪淫及其破戒的轻重

。共彼行淫二处。犯不可悔罪。余轻犯罪同上说。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有男性僮仆等,与其口、肛门二处行淫欲,犯不可悔罪,其他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

佛经原文: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同妓女行淫,不给钱的,犯邪淫不可悔罪;给了钱的不犯。(阳光师姐编注:此处可能翻译有误,请参照净空法师恩师李炳南老居士的以下问答解释)

问:‘在家律要广集’卷三第四十页第九行有段:‘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既然‘与直无犯’,优婆塞就可涉足绿灯妓女户寻乐。此节难解?请老居士破疑。(李荣棠)

李炳南老居士答:戒律之犯,在原则上即是犯矣,或情节不一,而有轻重不同,故于犯戒情节,制有可悔与不可悔之别,可悔者可通忏悔也,不可悔者,不与通惭悔也。此条云‘不与直者犯邪淫不可悔’是言犯不通忏悔之罪,‘与直无犯’是言无犯不通忏悔之罪,非言不犯邪淫也。犯戒者,虽有许新之忏悔,然举行忏悔,不有至诚惭愧,则无所获效,因事忏礼繁,理忏心难消灭也。(摘自: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转自地藏孝亲网:http://www.dizang.org/wd/zj/115.htm,感谢莲友unknow115 提供此信息)

佛经原文: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坏。共彼行邪淫。女者三处犯不可悔。轻犯同上说。

白话文翻译:如果人死乃至动物死后,身根没有坏,和这些尸体行邪淫,如果尸身是女性,在口、肛门、产道三处行淫,犯不可悔罪。其他轻犯的情况如上所说。

佛经原文:若优婆塞自受八支。行淫者犯不可悔。八支无复邪正。一切皆犯。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在自己受八关斋戒期间,行淫欲的,犯不可悔罪。八关斋戒期间,不论邪淫还是正淫,都犯戒。

佛经原文:若优婆塞。虽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白话文翻译:如果优婆塞,即使根本没受戒,但是破坏了佛弟子具清净戒行之人梵行的,虽然没有犯邪淫戒之罪,但是这一生以后永远不许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戒。

佛经原文: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

白话文翻译:佛对比丘们说:我有两种身,生身和戒身,如果善男子为我的生身造立多宝塔,高至梵天,若有人破损此塔,其罪过尚属可悔,但亏损我的戒身(坏失戒律)所犯的罪无量,所受罪报就像伊罗龙王一般。


...查看更多
居士五戒是什么
居士五戒是什么

修行佛法不是随意的事情,是需要居士用心去修的,而且在修行佛法时居士也需遵守五戒,这是修行佛法的一个基础,而且有了这五戒在修行时效果也会更好。但居士五戒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相关介绍吧!

居士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戒律,进入佛门之后的在家弟子,便应受持,所以通常称之为在家戒。分别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或毒品。

五戒虽仅五条,但其细则,非常繁复。五戒的毁犯,皆有轻重之别,重罪不通忏悔,所以称为不可悔;轻罪可通悔,又分两类,称为中可悔与下可悔。根据大乘菩萨戒,虽犯重罪,如能作取相忏,在佛前礼忏,得见好相,见光见花,见佛菩萨前来摩顶,罪即悔除。但是,忏悔除罪,只是除的犯戒罪,而不是性罪,比如犯戒杀人,戒罪应堕三涂,如能取相灭罪,即可不堕三涂;然而欠人一命仍需要偿,因缘成熟,必定还报,如果不入无余涅槃,即使证到阿罗汉果,仍得还他一命,乃至杀一虫蚁,性罪永远不灭

居士五戒是什么

!盗戒也是一样,不过盗戒的戒罪虽与杀戒一样,盗戒的性罪,只要偿清所盗之值,便可了结。


在五戒之中,杀、盗、邪淫、妄语的四戒,均有可悔与不可悔罪;饮酒一戒,虽犯均为可悔。五戒的前四戒,皆有戒罪与性罪,饮酒一戒,只有戒罪而无性罪。所以称前四戒为性戒,饮酒戒为遮戒。性戒是在佛法与世法中皆所不许者,佛不制戒,犯了杀、盗、邪淫、妄语(欺骗)行为的本性,就是罪恶;遮戒是佛陀制来为弟子们遮止防犯性戒于未然的,所以唯有受了佛教五戒的人不得犯。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怀疑:不受佛戒,做了坏事,只有一重性罪,受了佛戒,反而增加一重更大的戒罪,那又何必受戒?其实,受戒是为戒除恶业,难道说受戒之后,还准备造恶吗?即使真要造恶,也可随时舍戒,万一未及舍戒便造了恶业,虽将下堕三涂,但也毕竟可以成佛,如果永不受戒,也将永无成佛的可能,下了种子,因缘成熟,必有收获。

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们如法持戒,如法持戒的作用是为增长功德,但此功德之来,均由悲心的陶养而起。看五戒的表面,是消极的不作恶,而无积极为善的作用;事实不然,如能稍加体察,便可明白,守持五戒,实也含有无限悲心。此谓悲心,可以解作同情心的扩大,这是推已及人而及于一切众生的同情心。因为不忍自己被人杀害,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有不忍被杀被害之心,故有不杀生戒;因为不忍自己的资生财物遭人偷盗而去,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有不忍被偷被盗之心,故有不偷盗戒。以下的三戒,亦可准知。因此,我们可以说,持戒的功德,固然由于信仰而来,也由于悲心的陶养而来,佛的功德最大无极,佛的悲心也是最大无极,那就是同体大悲了。

所以在佛典中,每称五戒为五大施,持五戒而能持到彻底,绝不仅止于止恶,当能做到行善。不杀生而要护生与救生,不偷盗而要行布施。其余三戒,亦可准知。不过五大施的本意,是在施予一切众生的无畏惧心,由于我持杀戒,不必怕我伤害;由于我持盗戒,不必怕我偷盗;由于我持邪淫戒,不必怕我淫污其亲属;由于我持妄语戒,不必怕我欺骗;由于我持饮酒戒,不必怕我以饮酒而疯狂。故称五戒为五大施。

...查看更多
结语

佛法五戒是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的,具体指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做到这些,那么是可以体会到五戒的功德,不但利益自己,也利益家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