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助印

"

助印的意义是印经书,就是代表佛菩萨、善神、圣贤弘扬善道,功德无量。行善积德,福报巨大。行善的方式很多,放生、施食、救助贫困、救助失学儿童、修路、掩埋动物尸体、赞美别人、鼓励弱者、赞美放生行善者、义务献血、印经书等等。印经书,也是一种积累功德,消除业障的好方法。印经书,功德十分巨大。戒水认为,印经书,可以使得佛菩萨、善神、圣贤的智慧,迅速普及人间,迅速传递给有缘者。印经书,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重要方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我们印经书,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

经书助印_助印功德_助印佛像_助印感应

经书助印_助印功德_助印佛像_助印感应

迎请经书的请进
迎请经书的请进 迎请经书的请进

各位同修大家好,我受我师兄的委托帮她结缘玉历宝钞书给有缘人,经书是我师兄自己出资助印的公德无量,不求有所回报只希望同修能够了解更多的佛教知识,增加经书的流动量,使更多的人接触到善书明白三世因果的真实不虚,远离痛苦的轮回之苦,起心动念善为先,众善奉行 诸恶莫作 共同修行同正无上菩提

迎请经书的请进

!!阿弥陀佛!!需要迎请经书的同修写上你的具体地址、邮编以及姓名,我会安排时间统一邮寄的。如有疑问可以随时加我104244310这是我的QQ号码~~阿弥陀佛!!由于我上班比较忙,只有晚上回来才能及时回复,请同修见谅。邮寄我会安排在周末来进行!!


...查看更多
益西彭措堪布:对于佛像经书亵渎不恭敬的人要注意了!
益西彭措堪布:对于佛像经书亵渎不恭敬的人要注意了! 益西彭措堪布:对于佛像经书亵渎不恭敬的人要注意了!


(一)

《安士全书》里记载:

古代武功县西边有一座寺庙。寺庙里有毁坏废弃的大藏经。有个叫康对山的人,少年时曾经和五个同学一起在寺庙读书。当时隆冬季节,天气很冷。四个人就用废经烧火来取暖,另一个人用来烧洗脸水。康对山心里责怪他们不恭敬经书,却不敢说出来。

当天晚上,康对山梦见三位官员开堂,忿怒地呵斥烧书的人,判烧经取暖的四个人全家灭尽,判烧水洗脸的人考不上科举。又指责康对山说:“你为什么不劝阻他们?”康对山说:“我心里知道他们做法不对,但我年纪小不敢说。”官员说:“一句话劝解,可以免去五个人的罪孽。现在姑且不追究你的过失。”康对山醒来,就把这件事记在书本后。

不到几年,烧经取暖的四个人全家都得瘟疫死去,用经书烧水洗脸的书生多次考试不中,最后以教童生而告终。

佛经是三世诸佛的法身舍利,佛经所在之处就是有佛和一切圣贤。用佛经来烧火取暖、烧水洗脸,会长劫堕落地狱,受极大的苦报。这里全家灭尽、穷困潦倒还只是现世报应,后世还要感受极其漫长难忍的果报。

(二)

《感应篇注疏》中记载:

颖上的高天佑和两位考生一同去江宁考试。他们听说鸡鸣山的守源禅师特别有修行,就一起去拜访禅师。禅师说:“你们两位都能考中。只有高君用《楞严经》做枕头,他考不中。”高天佑听了很吃惊。过了很久,才想起自己行装里有《楞严经》,当时睡觉没有取出而垫做枕头。发榜时,高天佑果然没考中。

佛经是如来的大法,一切天龙八部都应当领受奉行。这和普通书籍根本不同,就像皇帝的敕命和普通的通知不同一样。所以对于经书亵渎不恭敬,就会导致迅速损坏福德。高天佑就是因为枕经折福而失去功名。

有位大德这样说:“我们对佛法的戏耍真是无所不作,但不恭敬佛法和法师正是坏灭智慧的因。现在这样愚痴已经够了,不能再造愚痴的因!如果让愚痴增长,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三)

《释门法戒录》里讲到:

明朝万历末年,北京鹫峰寺的住持济舟师,为人朴实,奉佛诚敬,只是对酒戒没有严格遵守。

有一天,有个穿两截衣服的人对他说:“我们是地府的无常,有个老太太因为生前没有行善积德,留在地狱中无法度脱。她过去每月初一、十五都来寺院拜佛,而且带来果品供养你,所以求你替她念一部《法华经》,就能托生。”

济舟心里怀疑,就对他说:“既然是鬼,难得来一次佛地。你可以去顶礼。”鬼说:“现在有都城隍在里面,我不敢进去。”济舟想起来,当天在五更时候有人要做佛事,在大殿旁设了城隍牌位,他说的不假。就答应下来。

七月十五,济舟在佛前跪着诵《法华经》。念到第五卷时,天热了口干没找到茶水,见到桌子上有只酒壶,还有点剩酒,就喝了一口冷酒,继续把经念完。

第二天,无常鬼又来说:“老太太蒙法师念完四卷经,整个地狱都放射金光。正当要离开去投生时,忽然一阵酒气吹进冥府,从第五卷到第七卷都是这样。因此还是没起到作用。”济舟听后,毛骨悚然,发至诚心,为她重念。从此严持酒戒,永不敢犯。

(四)

《竹窗随笔》里记载:

明朝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平常持诵《金刚经》。有一天,一位阵亡的士兵托梦说:“明天派我妻子来您这里,请为我诵一卷《金刚经》,以作超拔。”

第二天,果然有个女人哭着来求见。问她情况,和梦中所说一样。戚继光答应了她,早上起来就为他诵经。夜晚梦到士兵说:“承蒙大恩,但只得到半卷经,因为夹杂了‘不用’两个字。”戚继光琢磨是什么原因,想起诵经时妻子派仆女送茶饼来,远远看见时,挥手示意不用,口里虽然没说,心里在说“不用”

益西彭措堪布:对于佛像经书亵渎不恭敬的人要注意了!


第二天早晨,再次闭门诵经。当晚梦到士兵致谢说:“已经获得超度。”

从这些例子就知道,诵经时要至诚一心,没有杂念,才有力量。如果心不至诚,不断地起各种杂念,那不只是夹杂了两个字,而是夹杂了一大堆杂乱、污秽的话语。诵经的心好比是屏幕,心里现起的一句句经文好比在屏幕上一句句地呈现;如果从始至终至诚一心,没有杂念,那从最初显现“如是我闻”,直到最后显现“作礼而去”,是清清净净的一部经文,有无比加持的圣言。这样在心上完成了一次对经文的清净熏习,就得到了极大功德。而且以经文熏在心上,就种下了很大善根。如果念诵期间,在清净的圣言当中夹杂了非常多的染污话语,那就像纯金当中夹杂了各种铜、铁等的杂质,大大消减了持经的功德。也因此,至诚的念诵有比散心杂念大百千倍的功德。

如果是自己有意放肆,比如边说闲话边念经,或者诵几段,再吃点零食,放一段歌曲,那就会以亵慢佛法的恶行使罪业越来越增长、福慧也越来越灭尽了。

印祖曾经教诫说:“礼诵持念,种种修持,都应当以诚敬为主。如果诚敬至极,经中所说的功德,纵然在凡夫地不能圆满获得,而所得也已经难思难议。如果没有诚敬心,那就和唱戏相同。一切苦乐悲欢都只是假装,而不是由衷而发。纵然有功德,也只不过是人天痴福。而这痴福一定倚仗它造恶,将来受苦,哪有了期。”

(讲到这里,大家要注意:平常念诵不能只是漫不经心地随口溜过,也不能只是为了每天应付差事,匆匆念完而算数。那样就完全失去了诵经的意义。要字字句句从至诚的心中念出,才是真实的修持,也才能得大功德。)

(五)

康熙初年檀香卖得特别昂贵,苏郡有一家做香的香铺,以前以三金请了一尊檀香的观音菩萨像。香铺家的人私下商量说:“如果能把这尊观音像制成檀条出售,可以得十六金。”于是要毁坏佛像,趁着檀香涨价赚一笔钱。但是佣人害怕造罪业,就劝阻他们不要做。

当时,香铺家的女婿准备接妻子回家,正住在岳父家里。他对佣人说:“你是佣人,这事与你无关,你只要照着办就可以。”当天晚上,香铺家的女儿因为肚子不舒服,不能回家,就在娘家住了三天,还是没好转。

第二天,街上有个6岁小孩,忽然指着香铺问父亲:“那一家的房屋为什么用红条封住?”父亲以为他看错了,叫他不要乱说。

当天晚上,香铺着火,一家人都葬身火海,大火却没烧到邻家。当时,香铺家的女婿想从楼上房屋的洞里钻出,被一件东西拦住而死于火中。那位佣人当天早上被另一家香铺强拉着去做了两天工,只有他幸免于难。

所以因果报应没半点差错,存的是什么心,就遭什么报应。那位女婿和佣人的存心截然不同,前者胆大妄为,对于佛像没有任何敬畏,后者敬畏佛像,不敢造罪。报应也刚好相反:女婿本来要回家,却死在大火中;佣人不想到别处去,却被人强行雇佣而得到免难。

香铺一家人算是集体造罪,把尊贵的佛像作为商品营利,很快就全部遭到报应,全体葬身在烈火中。来世还要堕落恶趣,不知道还要受多长的果报。在三宝份上做的事,果报来得尤其深重。如果有至诚恭敬的善心,做出尊重、供养等的善行,就能迅速消除业障增长福德;如果没有至诚恭敬的善心,反而做出亵渎轻慢的行为,那也是罪过弥天,会迅速消减福德,而且会遭到惨烈的报应。所以一定要谨慎才是。

来源:《持经利益随心论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查看更多
学佛者必知:佛教最受欢迎的三部经书
学佛者必知:佛教最受欢迎的三部经书

一、《地藏经》

《地藏经》专门讲因果,主要讲述百善孝为先的道理,提倡“孝”字。

《地藏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小编就不在这里细述了~

总之,你读了《地藏经》以后,你就能够知道因果报应,真实不虚的道理,就会深信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做了就不会失去,不做你自然也得不到什么。所以要多行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心存侥幸

学佛者必知:佛教最受欢迎的三部经书


二、《金刚经》

《金刚经》中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主要说“无相”,而不说“空”。

释迦牟尼佛弘法四十九年,而其中廿二年的时间就用来讲般若,由此你可以看出来般若是非常重要的了!而《金刚经》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经》里的一部分,也是《大般若经》里边的精髓,是我们学佛毕诵的经典!

八万四千法门,总有一个是适合你的,所以如果你能够诵持《金刚经》,了解《金刚经》的奥义,你终有一天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

三、《大悲咒》

《大悲咒》出自“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那么《大悲咒》里边具体讲什么?

《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而宣说的神咒,总之就是你是要平安,还是要福,或者是要财富,都可以诵读《大悲咒》。

如果不信,你可以看一看《观音菩萨普门品》,里边讲得很清楚,你必须要深信不疑,不能有半点的怀疑。

...查看更多
学会三点,就懂得如何有效的诵读经书
学会三点,就懂得如何有效的诵读经书

学佛修行者如果懂得以下三点,研修必将事半功倍

佛家大德净慧长老有句禅语:“物质上的丰收总是回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财富。”人类的进步,知识就便萌芽在人类的智慧中,从茹毛饮血的远古到高度文明的当代,知识的进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在中国儒释道的文化是最有代表性的传承,这些传承与历史离不开文字,离不开书籍的记载,这些都是促进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如我国的儒释道就有“儒经”、“佛经”和“道经”。

佛教观世音菩萨

就如有叙述者所言:“经是圣贤生命之载体,智慧之载体,故经之所在,即圣贤之所在。佛经之所在,即佛菩萨之所在;儒经之所在,即孔孟之所在;道经之所在,即老庄之所在。”所以,我们在深读经书时,就如走进圣贤们的智慧世界里。所以,当我们在修读经书时,就需要有端正的心态,拥有一颗虔诚的心来吸取圣贤之精华。那对于我们佛学修行爱好者,学佛修行者如果懂得以下三点诵读经书研修,必将事半功倍。

一、诵读经书时必须要有正信、正心学佛修行,我们在诵读经书时,就应该有一颗虔诚的心,如佛经中常诵的《心经》、《金刚经》等。这些经书都是圣贤者佛菩萨的生命智慧,无比的庄严和殊胜,是人间的稀有法宝。所以我们在诵读研修圣典时,必须要正信、正心。

佛教老祖寺石佛诵经

二、诵读经书时必须要端正其身,正所谓“端正其心者,必先端正其身”学佛修行,在正心前我们必须正身,正所谓“端正其心者,必先端正其身”。我们用什么样的姿势诵读研修,就能引起什么样的心态和情绪。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不管是儒释道经书,都有诸多礼仪,就是要人们端正外形姿态来达到端正内心的态度,即通过正身在来达到正心。这是学佛修行者必备的知识。如按佛教的严格来说,为了能我们自身能达到某种心念,在诵读经书时,还有开偈经“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等。

三、诵读经书“唯有身静,才得以心净”在诵经的第一步是正身和守礼。那么同样“唯有身静,才得以心净”。如果我们身体不自然,四处移动,转来转去,心自然难以安静下来,身心都不静,身心固然难以清净。身体的清净,是经络气脉畅通的表现,如果能清净心诵读经书,杂念固然就会少,所以想要身心清净,必须要做到身心宁静。

禅宗四祖寺景

换而言之,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三点,不管我们阅读哪些书籍,相信自然就能更快的吸收书中能量知识。在佛学史里,能称为“经”的书籍,都是圣贤者的智慧。所以在很多大德中就有言,很多学佛、修行、参道者数十年未能得以受用,重要之一就是自己身心不净,就没有办法理解和感悟佛教的经典。

诵读研修经书者,正心固然有,如果能通过正心的心态,能有宁静的清净之心研修,相信并能更快的参悟到圣贤的智慧。过去的人们,如寺院等在阅读经书时,能放下万缘,安处静谧之中,都是采用盘坐或端坐姿势,今而能达到“收心”的状态

学会三点,就懂得如何有效的诵读经书

。收心就是凝神,就是专注,就是专心诚意,精进不一。学佛修行者,诵读研修佛家的经书是必然之一,所以我们在研诵经书时,一定要有清净的心,如果能达到以上三点要求,相信不管诵读研修哪些书籍,定能事半功倍。


...查看更多
结语

经书助印功德是很大的,戒水认为,印经书,可以使得佛菩萨、善神、圣贤的智慧,迅速普及人间,迅速传递给有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