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梵名Maha^-ka^s/yapa,巴利名Maha^-kassapa音译之略称。全名大迦叶、摩诃迦叶(叶字音摄)。又作迦叶波、迦摄波。意为饮光。付法藏第一祖。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迦叶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灭后,成为教团之统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直至阿难(梵A^nanda)为法之继承者,始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方行涅槃。
“世尊灭度了!”所有的佛弟子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地悲伤,甚至有许多阿罗汉都决定要跟随佛陀入涅槃。
迦叶尊者知道后,便集合五百位阿罗汉,向他们宣布:“佛陀已经入灭,如果要弘演佛的圣教,让众生了达人人本具真如法性的道理,就必须集结佛的教法。所以,你们现在赶紧以神通力前往十方恒河沙刹土,召集八亿四千位阿罗汉来此结集经藏!”
佛弟子当中,阿难是唯一记持佛陀所有教法,并且能够背诵出来的人,但因还未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未能入此行列。为了让阿难在道业上有所提升,迦叶尊者施以激将法,使他痛下决心,不分昼夜精进用功,七日后终于漏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大家知道后都非常欢喜,诸天圣众亦来歌咏赞叹。
结集会上,阿难尊者升座,准备宣读佛陀教法,迦叶尊者特别叮咛阿难尊者应依经藏的类别,如: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等各自集着一处,一言一句都要谨慎小心,千万不能有所缺漏。当阿难尊者诵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叶尊者及众阿罗汉皆忍不住泪流悲泣,感叹地说:“人生无常,如梦如幻,昨日见佛,今日听法已是如是我闻。”
经藏集结后,迦叶尊者继续领导僧团二十余年,最后将法传给阿难尊者,并且交代:“我要入涅槃了,今将大法交付予你,你要好好守护,永续传承。”临行前,迦叶尊者去向阿阇世王告别,但因大王正在休息,只好请守卫转达。
迦叶尊者来到鸡足山中,以草席地而坐,并且说道:“我今身着粪扫衣,手持佛陀的金缕衣,将以神通力令此色身不朽,直至弥勒佛降生,再将佛佛相传的金缕衣给他。”语毕,大地即产生六种震动。迦叶尊者又说:“阿难尊者、阿阇世王前来见我时,山峰当为他们而开;他们离去后,山峰将再复合!”帝释天主释提桓因以香花散满天际供养尊者,至诚礼拜后,鸡足山峰随即合起,覆盖了尊者之身。
此时,鸡足山的毕钵罗山神见到迦叶尊者入灭,哀道:“今日尊者入灭,如法山崩坏,法船沉没,法树摧折,法海枯竭。众魔王得大欢喜,诸天人皆哀恋悲泣。”当日,阿阇世王梦到天梁折坏而惊醒,守卫于是向大王报告迦叶尊者曾来向他告别入灭之事
省思:
善知识如灯塔,为众生指引方向;善知识如甘霖,滋润众生的心灵。
从古以来,善知识们为众生种下了甚深的善法种子,使佛法得以传承,正法得以听闻。现在,许多善知识也提携护念着我们,当以感恩之心,珍惜每个因缘,莫待失去后才知懊悔。
...查看更多摩诃迦叶尊者承佛嘱咐,令正法住世,勿令失传。于是召集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论法藏,令四众弟子得以依三藏修行。迦叶尊者已证得灭尽三昧,得总持四辩。法藏结集后,尊者依次第将佛所说的法付予持戒修善之人,使佛法处处流布,行者得以经常读诵,法无断绝,利益一切众生。
尊者常自思惟:世间无常,我已年迈老朽,死亡随时到来。我已遵照佛陀教示,住持宣说法藏,令听闻者各依己力而悟入;欲得解脱的善士,得以受持法藏为法王子。佛恩深广,我所做的一切,实在难以报答世尊深恩于万一,但又有谁能报尽佛恩呢?如今一切学与无学,都能和合依教奉行;时时刻刻受持清净梵行,摄化世间众生。此老迈之身我已荷担甚久,疲惫至极,臭皮囊身已用至极尽!如今,该是入涅槃之时。于是尊者说偈曰:;已结修多罗,以修治道路,世尊之法语,处处广宣说。又曰:;无惭愧已除,已摄有惭愧,已作自饶益,我涅槃时至。
于是摩诃迦叶尊者前往阿难居所,付嘱长老阿难:;世尊付我法藏后,即入涅槃。现在,我欲入涅槃,将法藏付嘱予你,你当受持。在王舍城,有一商主出生一儿,此儿出生时即有舍那衣覆身,所以名为舍那婆私。舍那婆私于出海经商返回后,将皈依佛法,修大供养,你当教化之,度其出家,并传法付嘱舍那婆私,使佛法流传不绝。
当迦叶尊者将法藏付予长老阿难并殷殷叮嘱后,尊者思惟:世尊导师以大慈悲心,教化周遍,难行已行,广修无边功德庄严佛身。我应往世尊舍利处礼拜供养,这是我入涅槃前应作之事。复说偈言:;是我世尊,摩诃慈悲,世尊舍利,我已供养。菩提三昧,之所出生,难作已作,最后供养。
迦叶尊者以神力前往世尊出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以及八舍利塔处,以无上恭敬心,一一虔诚礼拜供养。又入龙宫,供养佛牙舍利;尊者入龙宫,如同师子王踏入池湖那般无所怖畏,神态安稳寂然,内心清净无垢。供养佛牙舍利后,又如龙王现于虚空,转瞬间即至忉利天宫,帝释天及诸天人欢喜供养尊者。供养圆满后,尊者想于此处入于涅槃,这时帝释天问:;尊者常住山中,持清净戒行,是何因缘而来到这里?此处孤独无有归依。迦叶尊者回答:;憍尸迦!我想礼敬佛牙及佛的天冠、摩尼宝珠、如来应量器,此是我此生最后供养之处。复说偈言:;为说苦尽,是故我来,为看佛相,是故我来。
帝释天及诸天人众听了迦叶尊者所说,心生苦恼。他们恭敬以双手捧持佛牙,迦叶尊者至诚顶礼,眼光不舍暂离瞻仰舍利;又以漫陀罗华、薄拘罗华、牛头栴檀周流那香,礼敬供养。迦叶尊者告诉帝释天及一千诸天人等:;诸位应当精进修行,慎勿放逸。这时,在须弥山顶的迦叶尊者忽然隐去,即时回到王舍城。迦叶尊者将佛法藏付嘱阿难,之后阿难便日日随从迦叶尊者身后,说言:长老!莫入涅槃。迦叶尊者告诉阿难:;从今以后,我与你各自随所应行而行吧!
这一天,阿难尊者早起,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迦叶尊者亦早起,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路途中迦叶尊者思惟:我与阿阇世王有过约定,在我入涅槃时,会去见王。于是迦叶尊者至王宫,向守门人说:;我欲见王,请你入宫告知。门人回答:;大王现在正在眠卧,须等王醒来,方可为您启奏。迦叶尊者说:;你可唤醒王。门人回答:;不可!如我唤醒王,王必定大怒,瞋怒之下会惩治我罪。长老迦叶告诉门人:;待王醒时,你向王陈述:迦叶欲入涅槃,所以今来见王。说完之后,迦叶尊者入城乞食,乞食毕,即入鸡足山。此时山裂为三峰,尊者于山中铺草布地而坐,说言:;昔日如来以粪扫衣披覆我身,我当住持此身,直至弥勒佛出现世间,传付僧伽梨衣予弥勒住持佛法藏。复说偈言:;我以神通力,当持于此身,以粪扫衣覆,至弥勒佛出。以此故弥勒,教化诸弟子。
这时候,迦叶尊者入三种三昧。一者,身覆粪扫衣,如入涅槃相,三山合一覆护其身,犹子在母胎,安稳不坏,直至弥勒佛出现世间,传付佛法藏。二者,若阿阇世王来山欲见,山峰应时开启;迦叶尊者思惟:若阿阇世王不见我身,会吐血而死。三者,若阿难来山见我,山峰应开。之后迦叶尊者从三昧起,入于涅槃。此时大地六种震动,帝释天及无数天人众,以各种香花供养,山峰随即合起,覆护迦叶尊者之身。帝释天及诸天因迦叶尊者入涅槃而生苦恼,说偈言:
我等今日,远离迦叶,心生懊恼,不能自胜,毕钵窟天,众难法生。
摩伽他人,生贫孤独,一切世间,无有归依。今此迦叶,第二佛灭,正法山堕,正法船动,
正法树落,正法海涌。
魔王欢喜,摄受法乱。
尊者说偈之后,随即隐去不现。当迦叶尊者入涅槃之时,长老阿难在王舍城刚乞食毕,正在思惟无常即至。阿阇世王于睡眠中,梦见其母姓忽灭,因此惊醒
阿难带领阿阇世王前往鸡足山尊者入涅槃处,看见诸罗刹守护迦叶之身,又见天人散花覆盖其身。大王举手拍头,如象触树而全身倾倒,至诚顶礼尊者,而后即找寻材薪,准备荼毗尊者之身。阿难见此情况问说:;大王要做何事?王答:;我要荼毗迦叶尊者色身。阿难回答:;千万不可!尊者正以神力护持色身,直至正觉弥勒佛九十六千万弟子围绕来至此处,尊者色身将现于弥勒佛诸弟子前,弥勒世尊会对弟子们说:‘这位迦叶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少欲知足最为第一,并结集释迦牟尼佛法藏,使佛法得以传续。’弥勒世尊复说偈曰:‘此仙比丘姓迦叶,释迦牟尼大弟子。最胜善见益世间,是其受持彼法藏。’
;彼时弥勒佛的弟子思惟:那时候的人身甚小,难道释迦牟尼佛身也是如此吗?佛身应是大身吧!此时弥勒佛告诉诸弟子:‘摩诃迦叶身上的粪扫僧伽梨,就是释迦牟尼世尊的僧伽梨衣。’弥勒佛弟子听闻之后,深知业报差别,九十六千万弟子当下证得阿罗汉果,无数人受持戒行而得功德,又于此山山顶起塔供养迦叶尊者舍利。阿阇世王听了长老阿难的开示后,返回城内,此时三山再度合而为一,覆护迦叶尊者身,阿阇世王于山上建立宝塔,并以种种香花供养。
典故摘自:《阿育王经·卷第七·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品第七》
省思:
经云:;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尊者为法忘躯、念念为众生的精进行持,示现了大乘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弘法精神。人身虽是无常,若能善用有限色身,实践自利利他菩萨行,不仅开显个人光明的真生命,亦能启发众生法身慧命,功德无有穷尽。
...查看更多世尊灭度了!’所有的佛弟子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地悲伤,甚至有许多阿罗汉都决定要跟随佛陀入涅槃。
迦叶尊者知道后,便集合五百位阿罗汉,向他们宣布:‘佛陀已经入灭,如果要弘演佛的圣教,让众生了达人人本具真如法性的道理,就必须集结佛的教法。所以,你们现在赶紧以神通力前往十方恒河沙刹土,召集八亿四千位阿罗汉来此结集经藏!’
佛弟子当中,阿难是唯一记持佛陀所有教法,并且能够背诵出来的人,但因还未证得阿罗汉果,所以未能入此行列
结集会上,阿难尊者升座,准备宣读佛陀教法,迦叶尊者特别叮咛阿难尊者应依经藏的类别,如: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等各自集着一处,一言一句都要谨慎小心,千万不能有所缺漏。当阿难尊者诵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叶尊者及众阿罗汉皆忍不住泪流悲泣,感叹地说:‘人生无常,如梦如幻,昨日见佛,今日听法已是如是我闻。’
经藏集结后,迦叶尊者继续领导僧团二十余年,最后将法传给阿难尊者,并且交代:‘我要入涅槃了,今将大法交付予你,你要好好守护,永续传承。’临行前,迦叶尊者去向阿阇世王告别,但因大王正在休息,只好请守卫转达。
迦叶尊者来到鸡足山中,以草席地而坐,并且说道:‘我今身着粪扫衣,手持佛陀的金缕衣,将以神通力令此色身不朽,直至弥勒佛降生,再将佛佛相传的金缕衣给他。’语毕,大地即产生六种震动。迦叶尊者又说:‘阿难尊者、阿阇世王前来见我时,山峰当为他们而开;他们离去后,山峰将再复合!’帝释天主释提桓因以香花散满天际供养尊者,至诚礼拜后,鸡足山峰随即合起,覆盖了尊者之身。
此时,鸡足山的毕钵罗山神见到迦叶尊者入灭,哀道:‘今日尊者入灭,如法山崩坏,法船沉没,法树摧折,法海枯竭。众魔王得大欢喜,诸天人皆哀恋悲泣。’当日,阿阇世王梦到天梁折坏而惊醒,守卫于是向大王报告迦叶尊者曾来向他告别入灭之事。大王知道后悲伤无比,马上请阿难尊者与他前去鸡足山一看。果然,当阿难尊者和阿阇世王来到鸡足山时,山峰自然裂开,他们看到迦叶尊者已端然入于定中,身上还覆盖了美丽的天花。两人供养礼拜后,即难过地离开。
典故摘自:《释迦如来应化录·卷二》
省思
善知识如灯塔,为众生指引方向;善知识如甘霖,滋润众生的心灵。
从古以来,善知识们为众生种下了甚深的善法种子,使佛法得以传承,正法得以听闻。现在,许多善知识也提携护念着我们,当以感恩之心,珍惜每个因缘,莫待失去后才知懊悔。
大迦叶尊者入定处——鸡足山华首门
大迦叶的告别——世间夫妻的楷模
我不和你结夫妻的缘,但我与你允同修梵行的诺。我若得遇明师,必记挂你还在红尘漂泊。我若得度,必来度你。
鸡足山,佛陀弟子大迦叶尊者隐没之地,尊者因承诺佛陀,将在弥勒出世前久住人间,所以他没有涅槃,而是于鸡足山入定。
我们生在佛陀已灭度的时代,未能亲眼目睹佛陀住世的繁盛景象,但我们却生在了大迦叶等待弥勒的漫长岁月里。曾有柏格森博士游历鸡足山,后来遇到大迦叶,皈依佛门的故事,在那座含藏着太多典故的远山里,尊者一定在等待着有心人的到来。
我看过关于大迦叶的动画片。影片中,大迦叶常常在树下独坐,有人经过他的身边,他也浑然不觉。衣衫褴褛不堪,举止却威严尊贵。
大迦叶,本名毕钵罗耶那,是树下生的意思,生长在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尊者从小聪慧,厌恶世间一切欲乐,惟以修道是从。年岁渐长后,父母为他操办婚事,他用了很多种办法,推辞拒绝,但终于还是无奈,迎娶了美丽的妙贤。
据说,他们的新婚之夜,是在沉默中度过的。妙贤愁眉不展,垂泪到天明引起了大迦叶的好奇,他问她,你为什么伤心?妙贤说,我一心修道,被父母逼迫与你成婚。大迦叶听后非常高兴,家里竟然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厌恶爱染,乐于清净修行的同修道友做眷属!他把自己的情况说给妙贤以后,两个人约定:“我若眠时汝当经行。汝若眠息我当经行。”他们共同实践,彼此成就道业。
这是大迦叶对妻子妙贤的第一次告别。他告别的是还未开始的婚姻。在他的心里,俗世的爱情,不是他今生的任务。他要做的,就是完成觉悟,完成使命。
对父母,他们行孝道,扮夫妻;对对方,他们修梵行,为道友。这样的生活,经历12年,他们的因缘逐渐成熟。在大迦叶的父母谢世后,大迦叶不再有违逆父母心愿的顾虑,他目睹农人在耕田时,锄头伤及无数土中生灵,心中痛苦无法解决,在家做事,举手投足,都在造业,而业不尽,六道轮回不得出,他真的着急了。与此同时,妙贤听闻家中仆役说榨油时死了很多小虫,对小虫的悲心和对人类的口腹之欲之间的矛盾,令妙贤也觉得当下的处境需要反思。就在他们共同面对棘手思维的时机,大迦叶决定离家修道。
他对妙贤说,我走,是为了寻找明师。我若寻到,必来接你。这是大迦叶和妙贤的第二次告别。这次告别,是大迦叶对俗世生活的告别,从此以后,他了断了伦常里的进退,终于可以在修行的天地里自由、深入地用功了。这次告别,也是大迦叶对妙贤的承诺。我不和你结夫妻的缘,但我与你允同修梵行的诺。我若得遇明师,必记挂你还在红尘漂泊;我若得度,必来度你。他们之间的长揖告别,这样的放手,超越了男女爱人的痴缠,道尽知音同修之间的酬答。
《西土二十四祖纪第二》中记载:大迦叶和妙贤之间的前世因缘。妙贤曾经是个贫苦的女子,为了补佛像,乞讨集资,筹得金珠,而大迦叶彼时是锻金师,二人合力将佛像缺处补足,从此发下誓言,常为夫妇,身为金色。后来及至大迦叶被父母逼婚,他发难说,造一金像,若有女子像它,就娶进家门,不成想,妙贤竟和金像如孪生一般。
大迦叶在寻访之中,遇到了佛陀,经过再三的观察后,于佛陀座前剃度
四年的分离中,妙贤为了求法,早已疏散家财,误入外道。当她来到教团后,因为貌美也遭受了更多的诽谤。妙贤为了明志,不再出外托钵。大迦叶听说后,心中怜悯,在自己托钵乞食后,将食物分一半给妙贤。大迦叶的行为受到了搬弄是非的人的讥嫌,说:“此二人原本就是夫妻,怎可能清净无染?如今同食一粥,当初怎会分床而眠?”
讥嫌本是妄语,大迦叶阔心无碍,但为了令他人停止口业,也为了激励妙贤,他沉默,离开,不再和妙贤来往。他没有向众人辩解,也没有和妙贤嘱托。他只是沉默了。这是大迦叶和妙贤的第三次告别。尽管没有任何言语,但水中冷暖,于拈花人自知。
妙贤受到了更大的激励,道心非但没有退转,反而在逆缘中得以考验增长。不久之后,妙贤通过艰苦的修行,获得开悟。至此,曾经有过夫妻的名分,同修的因缘,道友的恩情,在一次次的告别中,悉数放下。由有欲望的凡人夫妻,到少欲知足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再到无欲则刚的阿罗汉,大迦叶与妙贤,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和成长。
大迦叶以一己的放下,悲深行苦。剃度后八天便得到开悟。他是结集佛说正法的组织者,三藏典籍得以存世流传,其首功不可磨灭。他与佛法意相通,佛陀称之为“迦叶功德,与我不异”。他在灵山会上的破颜微笑,成为禅宗的著名公案,也是中国禅宗的西天始祖,他的精神是中国禅宗思想萌生的源头。而这样的始祖,竟是以苦行戒行来示范的。
大迦叶告别的不仅仅是爱情,他告别了一切欲望的纠缠,从幻相里修出实相,一再告别,一再离开。他是一个告别了富裕生活,却又走进富裕境界的行者。
从苦行里看到舍离,从贫寒里修出富足,从艰辛里奋发出精进,由头陀行的信守,方能见证到中道的圆融。那么,痴缠的情爱,由此也被照见执取的痛,不能解脱的缘由。大迦叶,和他曾经的伴侣妙贤,是我们所有还在行路中沉浮的男女,能够作为明鉴的师尊!
...查看更多迦叶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付法藏第一祖,为禅宗第一代祖师,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