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贪欲、愤怒、忧怖、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现象,都叫做心病。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视。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佛教静坐大致有:安那般那数息法;不净观、白骨观;参话头的中华禅;观想佛像、菩萨像、净土胜境的显教观想法;观想种子字、咒轮、曼陀罗、本尊的密宗观想法;九节佛风、拙火等藏密瑜伽气功法。
我们如能经常静坐,会使心情平静,由于心平气和,血脉畅通,疾病便不易发生。相反,若心情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情绪困扰不安的话,则必令气血失调,久之必引致百病丛生。
初学静坐,两腿会觉麻痹,妄念也难以收摄,但习坐日久,酸痛便会消失,妄想也可控制。而且双腿盘坐,约五分钟,身心便能宁静稳结,如坐四十五分钟,或二小时,身心反而舒畅,此时下座,精神奕奕,如吃灵丹,快感难以形容。苦于静坐中间,忽因要事下座,假使发生浑身不舒服感觉,补救办法,可于事后,再去静坐,至血气畅通舒适为止。以静坐时,血气正在周身循环,末走至终点,忽然令其中止,故下座后有不适现像,若静坐日久,此种现像便会消失。静坐也比睡觉有益,常人熟睡时,消耗能量比清醒时,降低16%左右,打坐如有功夫,甚至能下降34%。书中有说:人从生下来,脑内就有一百四十亿个脑细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静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脑细胞在活动,若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冬天感觉手脚寒冷,静坐半小时,会觉全身发热,夏天气候炎热,静坐能使身体清凉。所谓:「息灭心头火,除热得清凉。」又说:「心静自然凉。」因此,打坐不只御寒,却能去热,更令肥人变瘦,瘦人增肥,因为肥瘦皆是病态,静坐能消万病。由此可知,静坐对人有百益而无一害。
儒家有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家有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其义大致相同。静坐有功夫时,身体会发生不寻常的变化,不知内情的人,往往会说是走火入魔了,其实不尽然。心念注意丹田日久,腹部会充实。觉有一股真气,每从放谷气时,将腹内郁积逼出。时有阿肚现像,每月一至两次,或经一至两年始能停止,请勿恐惧,此是将多年累积的湿热泻出来。首先功效是满身流汗,身体动摇,指手画脚。或觉某部分痛养,重如泰山,轻若鹅毛。或觉身大丈许,小如拳石,或觉身体升高,如腾云驾雾。或觉下沉,如降落深渊等种种变化,不一而足。若遇此种现像,切勿惊怕,此乃静坐之功效,由于气血走动,身理会发生变化,血气犹如车辆,脉管好似道路,若车辆有力,可将道路阻碍冲去,以是静坐若久,血气充沛,会将脉络打通,上下通行无阻。未静坐前。全身毛孔似有闭塞现像,静坐数月,感觉遍身毛孔虚通无滞,呼吸也微细而慢长。平常人之呼吸,每分钟男士十六至十八次,女士十九吹左右。习静坐之入,可能减至七八次或三四次,甚至达到一两次。气息达至最微细时,几乎不用鼻孔出入,这时感觉一切毛孔有如藕孔,也如鱼网,无不疏通。
静坐之前方便静坐前后,切勿发脾气,若坐前而动肝火,于静坐时难以入定。若在静坐后生烦恼,由于气息仍在细脉中运行,尚未散至粗脉,会引致血液突然沸腾,致人感觉烦燥不安,胸部似有物件梗塞,此种情形,有时会延续数日不散,故不可不注意。
静坐须找一处清净地方,离开热闹的环境,并须每日抽出些时间,静坐两次,每次由十分钟增至二十分钟,再由二十分钟加到三十分钟,若能经常坐半小时,三个月后,必见功效。第一次坐最好在上午大便之后,因大便后气虚加强,静坐可以大补元气。第二次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后,以洗澡后气血畅通,静坐加速血液运行。
静坐若无清闲幽静之处,于嘈杂的地方用功,也并非不可以,不过须要置心一处,不可随境所转。又须注意,面对喧闹声音,切勿生讨厌心,或生恐惧之念,或想办法躲避,须知此心一生,便是随境所转,仍是分别妄想,应将一切声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顾功夫,如是练习日久,则闹处一样可以入定,此时定与声音两不妨碍。不过,功夫未曾用到纯熟,不易燎解个中奥妙,比如三人屋内款款深谈,对房外大炮声恍若不闻,如俗语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因「心不在焉,」此也如是,以心系念一处,外声不能扰乱,古德有说:「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这个意思。
静坐时须将两腿盘起来,盘腿可以减短血液通道,其心容易入定。每有人于公园运动之后,端坐于石上或椅上,两腿垂下来,双目紧闭,如是静坐,实未得法,极难得到入定功夫,因身心有连带关系。若四肢缩心必宁,四肢舒心必散,上述其人因身体舒散,其心不易入定。佛家之静坐,要人四肢蜷缩起来,由于身体收敛,其心容易入定。
本来练功的入,于行住坐卧,出入往返,均可历境习禅,由于初学,心粗意乱,必须以坐入定,不论佛住世时,佛教传入中国,弟子修行证果,皆以打坐为首要。古德偈说:「得道惭愧人:安坐若龙蟠,见画踟趺坐,魔王亦惊怖。」故于四威仪中,以静坐为胜。
静坐有四字真言,所谓:「松,静,守,息。」松是将全身机体放松,头部,两肩,两眉及口角,解衣宽带,全身悉令放下;静是宁静思想,不使七情六欲生起,意念安守丹田(小腹),令心聚精会神;调和气息。逐渐入于细慢长的状况。
静坐之前,要将万缘放下,行动从容安详,不可粗犷。首先将身摇动数次,使各部分血液流畅,全身按摩,两腿,膝盖,腰部,脊梁,胸部,两臂,后脑,脸部,头顶,再加浴面:犹如洗脸样式,功用可以醒脑,降血压,少皱纹。
静坐有两种方法 一:双跏趺坐,也名结跏趺坐,复有两种方法:一是将右脚放在左脚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脚上,名如意吉祥坐。
二是将左脚放在右脚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脚上,名不动金刚坐。如此姿势,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摇摆。假使初学静坐,或年事已高,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半跏趺坐。
二:单跏趺坐,也名单盘膝坐,也有两种方法:一是只将左腿置于右腿上,不需再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为如意坐。
二是只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不需再将左腿置于右腿上,为金刚坐。此两种坐法,较双盘有缺点,因左右膝盖会落空,身易左右倾斜。
以上二种是佛家和道家的静坐法。如果单盘也做不到,可将两小腿交叉于两般的下面,也名交叉架坐。此是儒家的坐法。
然后安置两手,先将左右手掌伸直,手背迭于手掌上面,贴近小腹,放于脚上,两大拇指轻触,有如结弥陀印,功用可使左右血液交流。挺起胸膊,端身正坐,身不弯曲,也不高耸,头不低垂,也不昂仰,脊骨要直,总之,不可东倒西歪,身坐不正,气血不通,气血不通以至心难入定。从鼻孔徐徐吸入清气,用口吐出浊气,想气息从全身毛孔出入,至三五七次,然后闭口,唇齿相著,舌抵上颚,功用可以调摄细脉。天井有水(口水),应将咽吞,古人称口水为「玉体仙酱」,道家称为「玉液还丹」,或「长生药酒」或「炼津成精」等,其功用可以灌溉五脏六腑,促进消化不良,增长脾胃,镇定神经。眼宜轻闭,也有主张微开,恐人昏沉,苦不昏沉,还是以闭为宜,因眼对境,容易分心。呼吸用鼻,不可以口,用口出入,会引致白血球增加,盐化钠升,对身体不利。坐久若觉身有俯仰斜曲等事发生,即应随时矫正,否则,日久会生毛病。坐中随时长短,务要排除妄念。切勿摇动身体,四肢也避免移动,以身动故则心动,心既驰散,何能入定。
子年二时不适宜坐,因气走至病处,加重其患。也有人说,子,卯,午,酉四时打坐最好,因为天地正气感交时刻,这两种说法,不知谁是谁非,据我经验,子年二时最好小睡尤其是患病者,得益更大,西医也曾有说,午后少睡对人有益。当然,平素练功有术之入,无论何时都可静坐。坐时空气要流畅,但不要受凉,尤其是后脑,膝盖,脊梁骨,如果著了凉,仍以打坐医治。坐垫要软,但不可在梳化上坐,因在梳化上坐,气不能升起。静坐之处不可过光,过光心易浮动,也不可过于暗,过暗心易混沉。耳不外听,嘴唇轻闭
若两腿麻木不能忍时:可以将腿上下交换,如再无法忍耐,可伸直数分钟等麻木消失后,再重新盘腿坐。盘坐两腿麻痹,则有三种原因:
一:因人生来骨骼柔软,开始便能单盘或跏趺坐。
二:要经三五个月或一年,始能单盘或双盘,此是血气冲过骨节所致。
三:有些人坐虽经数年,仍旧无法单盘与双坐,这是气血不通所致,一旦气血忽然畅通,立刻坐一小时亦不觉麻木,所谓:气血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坐时若觉身体摇摆,此乃气血结滞不通所致,或神经紧张,或心理作崇,或任意放纵,坐时需要精柙集中,时时提高警觉,以免摇摆扩大,无法收摄。
...查看更多
静坐的功夫
作者:清风旧家
静坐功夫是个硬功夫,需要1-2年的时间,慢慢熬,慢慢练出来。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活受罪。一旦气脉通了,熬出头了,静坐就是最高的享受。
静坐,最好要修双盘,双盘的效果好。
静坐是靠耐力和恒心,慢慢来。不要急,不要急于求成。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打坐通脉的次第是这样的:脚踝--脚心--膝盖--跨部--腰椎--背椎--脊椎--颈椎--头顶。
一开始打坐的是脚麻脚痛,几月后,脚通了。然后是膝盖,然后是胯部。再后来就是脊柱了。再后来就是头部和昏睡。
等这些都通了,静坐就是享受,全身软绵绵的,暖洋洋的,感觉不到身体。似睡非睡,似想非想。
静坐需要注意两方面,熬腿子和入静。熬腿子是形,是渐。入静是意,是顿。
熬腿子是慢慢来的,因为身体是个障碍,需要循序渐进的去通脉。而入静可以当下进入,只要抛开身体的障碍,完全放松放下就行。所以这两点可以分开修,最后再结合在一起。
一开始熬腿子的时候是无法入静的,只能是苦熬,慢慢熬。这个阶段,可以放开姿势的约束,通过轻松舒适的姿势来入静。等身体熬通了,就可以直接通过静坐来入静。
能入静的,不可以放弃熬腿子,姿势很重要的。一开始是障碍,到最后,就是很大的辅助。既不能,因为熬腿子而无法入静,也不能因为能入静而不熬腿子。身心,形意必须结合。
半年时间轻松练就双盘
修行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戒律,在日常中遵守。定,也在日常中练就。
要修行定,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身体的障碍,最重要的就是练就双盘。
很多人觉得双盘很难,其实不然。只要有个合理的方法,循序渐进,最多半年,一般人都能练就。
双盘功夫的两个标准:久,常。
一个是你一次能坐多久,一个是你一天能坐几次。
有的人一次可以坐5-15-30-45分钟,有的一个小时,有的两个小时,等等。一般一课为45分钟,而能达到2个小时就基本合格了。就有了修行高级功法的基础。
而有的人,坐了一次,30-45分钟后,休息一下,要再坐就很难了,一盘上去就很痛,一种深层的痛,无法再坐第二次。而要合格,应该一天可以盘坐N次。休息一下,照样可以盘。
顿法:就是狠下心,坐越久越好,疼痛是一阵一阵的,忍忍就过去了。缺点是,一次超限了,第二次要坐就更难。
1. 一般双盘,前5分钟会痛,这个是因为没有热身,腿还没软化,就硬盘上去了。所以前5分钟会痛。这时最好是先做单盘,盘个5-10分钟,让腿先软了,再双盘。
2. 前20分钟,坐得会很舒服,暖洋洋的。而后面会慢慢的开始痛,而疼痛是一阵一阵的。可能脚心会冰冷,或者膝盖,或者胯部会痛。这个时候坚持住,这个疼痛就会慢慢的消退,像抽丝一样慢慢抽走。
3.之后15分钟会很舒服。
4.然后又慢慢的开始痛。最好能坚持。因为一旦放下来了,第二次要做就更难。
渐法:就是说从基础开始,半散盘,散盘,单盘,半双盘,双盘。
循序渐进,由易而难。只要利用上班时间,养成一个习惯,很容易就练成双盘。
1. 半散盘:一个月。就是上班时间,在座椅前放个墩子,用来盘腿。先放一只腿上去
2.散盘:一个月。左右半单盘都练就了。就开始散盘,可以做左脚在内,也可以右脚在内。累了就互换。而不可以放下来。这样一天八个小时盘下来。一个月基本上就练就了。双盘自然软化。
3. 单盘:一个月。或者左腿在上,或者右腿在上。可以互换。累了就互换,但不可把腿放下来。一天八个小时盘下来。同样一个月时间就练成了单盘。
4. 半双盘: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可以盘双盘了,但不要太急着双盘。先练习半双盘,很有必要。半双盘,就是做双盘的时候,只有做到一半。比如左脚压着右腿根,本来右脚也要提上来压在左腿上的。这个时候,右脚先不要提上来,而是放在外面。注意不要放在左腿下面,放在下面就成了单盘了。一开始的时候,左腿会翘起来。而慢慢的做久了,就会软化,而自然的贴附在地面上。这个时候,半双盘就练就了。然后只要把另外外面的那只提上去就行了。可以左右互换,一天八个小时下来。一个月就练就了。
5. 双盘:最后也就到了练习双盘的时刻了。其实已经水到渠成了。这个时候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选择专修哪种双盘。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的左脚长,有的右脚长。所以可以左脚在内的双盘,也可以右脚在内的双盘。关键是哪个双盘比较平整。一般情况是,双盘了,而在上边的那条腿的膝盖,没法贴附在地面,不够服帖。这个时候,就要换另外一种。看看那种比较服帖,就选择那种。要两只膝盖都服帖在地面,这样才平整。一般情况是有的人,左腿在内,右膝会翘起10CM,而换成右腿在内的话,左膝只会翘起来3CM,那就选择右腿在内。反之亦然。
6. 常久:后面要做的就是,每次盘坐的时间尽量长,一天盘坐的时间尽量多。一次30分到1个小时,一天6-7次。直到一次2个小时,一天3-4次。慢慢的形成习惯,只要坐着,都是双盘。因为这个时候,其他的坐法,你会觉得不舒服。只有双盘才最舒服。
注意点:请参照七支坐法。
1. 静坐的时候不要吹风,尤其正面和背面不可以吹风。
2. 静坐时,全身休息中。要注意保暖。双腿最好用个毛巾盖住。同时背部最好有个毛巾盖住。
静坐入静的诀窍--由睡入静
很多佛弟子不修行禅定,认为那是遥不可及的功夫。反而探求顿悟,探求侥幸。而其实只有蹉跎岁月,难有成就。
不少仙道反而喜欢静坐入定,容易开发出功能,也就是五通,很值得尊敬,但可惜的是没有佛法的究竟和圆满。
不少人练习静坐,却发现很难入静。
其实入静很容易,只是方法不对而已。
初级的入静,就是好比“清醒的睡着”“看着自己睡觉”,只要能睡觉的就能入静。
姿势是关键,一开始的时候,姿势是障碍,障碍着你入静。
站着,身体紧张,疲惫,难以入静。
躺着,身体松懈,容易睡死过去,没法在睡觉中保持清醒。
所以坐着,是中道,身体既可以放松,又可以保持清醒,“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但是,很多人静坐却不容易入静,为什么呢?
因为太勉强了!
很多人一开始静坐,可能就是双盘,单盘,散盘。
双盘的,很快双腿就痛了,难以入静。单盘的久了,双腿也痛。
散盘,坐一会儿,发现腰酸背痛。累了一天了,身体很疲惫,越坐越累,眼皮发困,只好放弃了,去舒舒服服的睡觉了。
这些都是自然现象,所以说身体是障碍。
如何排除障碍呢?
其实很简单,从容易的开始,从入睡开始。
初级功夫:“由卧入坐,由睡入静”。
其实,在坐和卧之间还有一个过渡,就是“坐卧式”。
具体做法,就是在你中午午休的时候,或者晚上疲惫的时候,散盘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腰部垫好,头部有地方靠着。身体向后倒,大概45度,这个姿势介于坐与卧之间,容易入睡。
这时要做的就是入睡,由于身体的疲惫,很容易就进入睡眠状态,而在睡眠状态中,头脑依然清醒。身心完全的放松和休息,头脑一片混沌,或者有一丝的思想在混沌中漂荡。
睡大概半个小时后,会感觉到后脑有热热的能量上升,头部颈部会自然的伸直,然后眼皮也开始有能量通过,变得顺畅,全身都有能量通过,自然的调整手臂、双手,之后调整背部腰部,全身软绵绵的,暖洋洋的,全身顺畅,舒服。
这个时候,你可以醒过来,或者开始静坐。
醒过来的话,会觉得精力充沛,头脑清醒。
静坐的话,就坐起身来,这个时候,身体已经得到很好的休息,全身柔软,顺畅。静坐的话,脊柱会自然的伸直,双臂,双手,头部,以及身体的每个部位,都会自然的调整,由内而外的调整,而不是勉强的外在的强求的姿势。
姿势自然的到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全身轻松顺畅。
然后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跟着呼吸走,调整呼吸,后面就是自己的功法了。
等熟悉了静卧入睡之后,就可以慢慢的开始升级。
先是拿掉头部的靠垫,不让头部有地方靠着,而只是背部有地方靠。让头部自然下垂,在这种姿势下入睡入静。
也就是双腿散盘,背部靠着枕头,头部自然垂下,这样的去入睡。
有了前面的基础,这个很容易就做到了。
那再下一步,就很简单了,就是背部不用靠,头部自然的垂下,让自己自然的入睡。
这个也就是静坐入睡,或者说静坐入静了。
再下一步,就是单盘改成双盘,去入睡了。
再下去,就是双盘,脊柱伸直,颈部拔直,标准的姿势去入睡了。
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由睡入静,由卧入坐。
关键是身心的放松,休息,身体舒畅了,解决了身体的障碍了。有了舒畅的身体,才有入静的前提。
这个就是通过自我催眠的原理,来排除身体的障碍,进入入静的方法。
◎观察感受的静坐法
今天静坐的方法:平静地、有感受地,慢慢地吸气,感觉从鼻口到喉咙整条气是凉的、平静的。慢慢地吸气之后,慢慢地吐气,速度不要太快,平稳不粗糙,轻松、舒服的。
进一步体验:今天你的感受如何?是乐的感觉?苦的感觉?还是不苦不乐的感觉?心可以抓到哪一个感觉?是无聊的感觉呢?还是兴趣盎然的感觉?或是想到手表,一直注意时间到了吗?整个过程清清楚楚,缓缓地吸气、吐气,影响最深刻的「受」是哪一个,抓出来就可以了
有一位台湾台中的读者,写信给我,大意说他因患胃病医治不见生效,就去学习道家的静坐吐纳,学了几个月,非但未治好胃病,反而得了什么“逆气”的怪病,肌肉萎缩,越来越瘦弱,使他十分恐惧,他说他四处求医,百般医治,都不收效,所以写信来给我。
他问我怎么样才可以走到金山寺参拜宣化长老,他说他多年前就听说宣化法师的许多神异事迹,只苦于无缘拜见,他说他现在已经无路可走,只有拜求宣化法师了。
我回信给这位读者说,只要他心存至诚念佛,宣化长老和金山寺的同人,大家都会为他祷念佛佑的,倒不一定要他远涉重洋来。同时,我也在回信上提及一些医院使用的物理疗法,包括热水池与运动,供他参考,我说我们有病祈求佛佑,同时也须采用适当的治疗。
相信这位读者不久必会写信给长老,也相信他不久必会渐渐复原,他患的并不是严重大病,他自己的过份恐惧才是真正的严重。
像他这样因学习道家打坐而“走火入魔”的人很不少,有些人还因打坐而成了半身不遂或全身瘫痪。
甚至于学佛家打坐的人,若不小心,也会走火入魔。台北中和乡有一位居士,到过西藏,学过打坐,他能一坐三天五天,又能坐到身体凌空而起,离地面两尺高,达数十秒钟之久,目睹者都叹为神奇,我却料他可能会走火入魔,后来不幸料中,也变成了半身瘫痪,至今无法解救。
我不善于打坐,虽然也学学,可是对于打坐可说是无甚智识。不过,依常识来判断,我猜想这些走火入魔的静坐者,多数是犯了求功之心太切,不顺自然,强迫自己静坐太长时间,而又缺乏运动,以致血液循环不良,造成了血液僵滞之症,甚至形成了“血死症”(Gangrene),全身的各部门得不到血液供应营养和运走废物,细胞缺少氧气,就会死亡,于是就有瘫痪。
少林寺的几千位和尚,每日在做完功课之余,必须练武,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锻炼体魄,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因久坐而致生病的机会,练武习技防身保寺,是少林寺的次要目的。当时的中原地带,萑苻遍地,官兵无力维持治安,少林寺僧人练武自卫,实有必要。有些人认为出家人与世无争,只宜诵经念佛,不宜练武,这是腐儒之见!
没有健全的体魄,如何担当传法济世出苦厄的艰重任务?出家人假如像林黛玉般病体支离,神昏气短,半死不活,怎能负得起大乘的重任?
我认为出家人和在家弟子,在诵经念佛功课之余,也应有适当的健身运动,别打坐长久不动造成血液循环不良,百病丛生。
道家的静坐,讲究吐纳数息,以为吐纳可得天地日月精华,长生不老,这种方法已有功利之心。岂能进入“定”“静”?心中拼命去数息,去讲究怎么“吐”,怎么“纳”,这是有为法!所谓“吐纳”,不过是“深呼吸”,其实无须打坐,人人到处都可行“吐纳”,如果在旷野“吐纳”,一面散步,一面吸新鲜空气,那功效比静坐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内好得多。
若是为了吸新鲜空气以获得较多的氧气来供给血液工作,那就不如到野外去散步了!
道家静坐,又讲究眼观鼻尖或观脐下丹田,又要数息,这样忙都忙不过来了,精神紧张万分,又有所求希望“长生不老”,希望打通任督二脉,将来可从天灵盖出去成仙!又以为越坐久越练得功夫。
其实,所谓任督二脉相通,不外是自律神经的颤动感觉,就是炼到了相通,也不过只是能够控制神经的颤动而已,那里就会脱出躯壳升仙?那么刻意执着于炼“气”,就已经是着了自心的贪魔之一了!心中又盼成功,又怕修不成道,患得患失,那已落入“五蕴”之中了!
求功心切,静坐了几小时,明知坐不下去,也强迫自己坐下去,一方面,那心中游思不断,名利物欲,七情六欲,声、色、光、影,不断出现,这样子,坐着就不如不坐罢!
道家的静坐,是未“空”的坐,坐久了,又不运动,很容易走火入魔──发疯癫,哭笑无常,瘫痪
佛家的趺坐,不讲求境界,不讲求成佛成仙,不数息,不吐纳,不强限时间,不计功段,不立念,唯一的念就是念佛,无所求,不所逐,心中空无一念,一切顺乎自然,一切随缘。六祖坛经所说:“不数息”“不观心”,正是深得此意!若不知此意,徒然“执着”久坐,心不能空,那么久坐又有何用?
“定”能出慧,“定”不是必从久坐而后生,也不必非打坐才生,六祖说必须不住而生其心,这已说得很明白,修定的方法必须“活用”“灵便”,并不是非要一坐几天就得“定”的,有人坐了十天也不得“定”,有人散步于山中闻天籁而猛然得到“悟”“定”,有人在都市中闻一声汽笛亦可“悟”而得“定”,“定”的时间不必非长久不可,一秒钟的“定”之中,也有千百亿年!定自然生慧,不须刻意以求!
当然,这些要体会过,才知是真定伪定,也要实践过方知是真禅或口头禅。不幸,世人是讲口头禅的居多,实践的少,许多不知禅定为何物的人,也大讲禅,以奇行怪僻甚至呵佛骂祖甚至放纵形骸恣情纵欲,标奇立异,自称已得禅定!欺人自欺,这是得了“空”魔!
要学打坐,想学禅定,仍须学习佛家的正统禅坐方法,而且须顺乎自然,心无所求,不要执着于想打坐到凌空升起之类。凌空升起,是一种境界,也不过只是很短暂的境界而已,并不是什么真正的成就,如果打坐执着,当心走火入魔!
以虚云老和尚那样高深的修为,当年在曼谷一坐九日,震动了泰京,泰皇及满朝官民都去参拜他,可是他出定以后,患了半身瘫痪,医了很久才痊愈。他是为了募化兴建佛寺而显修为能力,值得钦敬。可是他因久坐得病,不也值得我们学坐的人警惕吗?
我自己是坐不住的,我很少坐逾半小时,平常都是只坐十分钟,这短短时间内心中能进入一分钟的定静,那就十分欢喜了,我有时进入极短的定境,都是在散步于海边野外或在菜园做工时发生的,偶见境界,也多在此时。境界非我所求,也不足称,此外只是说明定静非限于打坐始可获得。我们学佛的人,修定不过是求慧,以行佛心,我们若求境界,就是“妄”了。
...查看更多静坐的好处是很大的,但是对于静坐不能盲目的坐的那里就可以,也是有方法的,只有根据正确的静坐方法去做,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