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净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中国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道绰、慈愍等大师的大力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奉行,是影响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为深远的宗门。
净宗起教,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中,唯为一大事因缘而建立,即拯救十方常没众生于生死苦海中,令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圆成佛道。净土法门以佛地果觉作众生修行之因心,全事即理,理事圆融,乃法界缘起法门。兹拟从净宗起教之无量因缘中,撷取与娑婆众生相关之四种略施讨论。
1.为末法众生提供救生艇
释迦本师以无尽大悲,宣说净宗法门,给予末法众生以横度生死苦海的救生艇。《大乘无量寿经》“大教缘起”品记载:世尊在灵山法会上,神态愉悦,通身放光,光色晃耀,数千百变,尖中还映现出十方佛刹,殊妙异常。尊者阿难睹见这前所未见的瑞相,便恭敬禀佛:“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世尊对阿难的这一启问,非常赞叹:“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阿难这一问的功德之所以有如此之大,就在于将念佛法门问出来了。未来一切众生皆因念佛法门而得以横超生死,圆成佛道。尊者阿难代众生祈请妙法,功德弥深。
释尊宣示的净土法门,虽然对正法与像法时期的行人,令其仰赖佛力,了生脱死,得大饶益;然于末法罪浊众生,尤其投注无量的悲悯与眷顾。末法之世,众生福薄障深,佛经将渐次从这个世间消失。众生在恶法冥暗中,为非作歹,自相残害,饥馑灾、疾疫灾,渐次发现,到人寿平均十岁时,出现刀兵灾,众生杀心隆盛,奉行“先下手为强”的原则,见人就杀,相互全部杀光。只有少量软心众生逃到深山,留作地球人种。末法众生之苦难,不堪尽述。释尊佛眼了知这些景状,以慈悲加持,独留《大乘无量寿经》住世一百年,给苦难众生提供最后救度的机缘。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唯存“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在那杀气弥漫、浊恶深重的时代,尚有众生发一念厌离秽土之心,有缘遇到净宗念佛法门,信愿持名,均可得蒙阿弥陀佛愿力,横渡苦海。诚如经云:“假使大火满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释迦本师为末法众生准备好救生艇,预垂济度,恩德弘深。
2.功高易进,胜异方便
佛教无量法门,头头可入,法法堪归,然求其收机广、下手易、功德殊胜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藕益大师语)。念佛法门的胜异方便,略标有四:其一,不值佛世,得常见佛方便。释尊灭度,弥勒菩萨尚未降诞,于此无佛之世,净业行人至心念佛,蒙佛力加持,于禅观中,或临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其二,不必断尽见思惑,得出生死轮回方便。依通途佛法,至见思惑断尽,才得出离三界六道轮回。念佛法门,只要信愿坚固,以己念力,及阿弥陀佛摄受大神力,即可带业往生,一生彼国,即横超三界,永脱轮回。其三,不必修习其他行门,得大总持方便。“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含摄菩萨六度万行。以六波罗蜜为例: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妄想不生,即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蜜。证知念佛法门,不出一心,行具足。其四,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大乘通途佛法,经历多劫(常云三大阿僧祗劫),勤苦修行,自力断惑证真,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特别法门,但持名号,蒙佛力接引,带业往生,一生圆成佛道,似风帆扬于顺水。准上四点证知,净宗胜异方便的特质,充分显示出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大悲大智。凡夫众生依此法门而修,千稳万妥;上根利智修持此门,也不屈才。所谓三根普被,圣凡齐收。念佛法门如陶铸万物的巨冶熔炉,随念佛人的根器功行,九品往生,各得法益。吾辈末法众生,仰赖念佛法门的方便直捷,得以度脱生死。
3.激扬凡夫众生的厌欣心
释尊洞悉娑婆众生的根性,无量劫来,沉迷自性,头出头没,贪恋瞬时幻乐,甘受永劫轮回之苦。为拯度如是众生,释尊以折伏与摄受二门,激扬众生的厌欣心。众生耽染娑婆,贪着五欲,释尊则极言娑婆之苦,折伏众生的迷妄,所谓五恶五痛五烧的情状,善恶因果实不虚。众生心量狭小,不晓界外胜妙净土,释尊则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来摄受众心。折伏门以威猛激荡众生的顽迷,令其对娑婆秽土生起厌离心;摄受门以慈悲举扬众生的超越意向,令其对西方净土生起欣慕心
4.佛力护持行人不遭堕落
时值末法,去圣日遥,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之情状愈演愈烈。凡夫众生在此各种浊恶交会聚集恼逼的时代,发心修行,多诸障碍。正法难闻,明师难遇,诸多邪师外道,利用人性弱点,以各种方法蛊惑人心。初发心者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无力认识,更无力控制,冒险而进,多有走火入魔者,这是当代社会的一大窘况,在气功界表现得较为明显。即便是佛学界静坐修禅者,亦是险象环生。《首楞严经》中广明行人于禅观中,击发五十种阴魔,行人正见稍失,便引魔网。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中,概述在此世界凭自力求证阿惟越致(不退转)的五种困难: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因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这五种障菩萨修行之事,在末法时期尤为触目惊心。比如有人远涉蛮荒陌径,路途布满坑坎、荆棘、蛇蝎、虎狼、岔道、悬崖等,稍有不慎,即遭险难,故自力修行为难行道。今念法门属他力门果教派,行人发心念佛,仗阿弥陀佛本愿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不能扰。又为十方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大势至菩萨等威德摄受,以及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故得远离魔障,安稳修持;仗佛力故,化险为夷,比如乘船顺风扬帆,疾登彼岸,故名易行道。念佛往生的易行道乃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究竟方便。
又念佛行人不求人天福报,不求神通境界,唯一心专志往生净土,所以,能做到淡泊宁静,平常质朴,自信自乐,这种心态不易引发魔障。由此,净业行人内有自己善力的把持,外有佛菩 萨的愿力护佑,所以,菩提道上一帆风顺,稳妥而入涅槃城。
5.即此妄心持佛名号方便
凡夫众生念念相续,如急流水,心猿意马,从未暂息。净宗奇妙方便法门令众生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利根行人念得纯熟,能所双亡,巧入无念,体悟本地风光。钝根众生未能念至三昧,亦能以信愿持名之念力,凭弥陀愿力,往生净土,华开见佛,识自本心。炽然求生而悟无生,就路还家,即凡成圣。在凡夫分上,容易下手;而成就道果又究竟圆满。
从以上所示净宗起教的五种因缘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两位世尊的大悲大慈,恩德浩大。吾人唯有宝重这个胜异方便的净土法门,以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冲出五浊恶世,撞开生死铁网,方可上不辜佛恩,下不负己灵,真正 成为如来第一弟子。(信息来源:摘自《净土宗教程》)
编辑:明蓝
佛教中对众生有着贡献的人物非常多,承远大师就是一位。 虽然承远大师的贡献很大,但是有些人对他了解的并不多,所以也就不清楚他的贡献。为对他有一个认识,下面一起来看看净宗三祖承远大师的详细介绍吧!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唐代高僧,是一位著名的净宗实践家。俗家谢氏,汉州(今四川锦竹县)人,年青时即有志于四方“甫志学始游乡校”,宿根善利且天资聪颖超乎常人。
自小接受儒家的教育,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思想境界因之改观。对于儒家经典中主张与理念怀有疑问,内心困惑无法诠释,常有“惊礼乐之陷阱,觉诗书之桎梏”的感受。由是时感迷茫,不明所趣。
在一次偶然的机缘里,听闻到学佛信士演说的佛家尊胜真言,顿时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时又觉得恍若前闻,意识到佛教的义理诚可释解迷困,因是神动而意往,决意寻师访道求学佛法,踏上了修道弘法的征程。
唐天宝初年(公元742年)三十一岁的承远,在外参学已历数载矣。经过几位大德的教导,最终受学于慧日三藏座下,得以传授修持净土深妙法门。无论从佛学理论上,还是在修行实践上来说都渐具根基。心想:既是终得其所,就不再外求他物,应收敛身心,择地安心修行是为上策
就在这简陋的居住环境里,承远大师开始了他修行办道的艰辛历程。
自己除了勤行般舟三昧外,还以热忱的心力去弘教济生。凡有求道问法者,皆立中道而教之权巧。
与此同时,为使所教之众于修行上能速得成就,特示专念法门,教导念佛求生净土。一时间,南极海裔,北自幽都,来求厥道者不绝于途。《净土圣贤录》卷三记云:“人从而化者万记”。可谓法缘鼎盛,群萌普荫。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七月十九日,承远大师自知世缘将了,弘法度生能事毕矣。乃于寺内顾命弟子,申明教诫已,打扫居室,结跏趺坐,恬然面西寂化,享年九十一岁,僧腊六十五年。
承远大师那不可思议的“生即侍佛”的事相,是因庐山法照而为世人所知。
因而被称为:人还活着,已生极乐。
庐山沙门法照与衡山承远素未谋面,然而法照于修念佛三昧时,一日于正定中神游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座下有着垢弊之衣而侍佛者,启问得知,乃衡山承远。
法照出定后,心系此事,深生欣慕心,即便径涉衡峰,求见承远。寻至衡山所见景象宛契定中之境,得见承远大为欢喜,决定留在承远身边执弟子服,师事座下。这的确是因缘殊胜,难思难议。
后来在承远的弟子中,就以法照最有成就。以承远大师那异乎常人的苦行与严谨的修持来看,仰慕其德来求法者纵然是成千上万,但真能随其左右学法受教者,必然为数不多,且能坚持不懈、勤学苦修者更是屈指可数。是以吕温在承远和尚碑中记云:“(承远)教中前后受法弟子百有余人,而全得戒珠,密传心印者,盖亦无几,比丘惠诠、知明、道侦、超然等,皆奥室之秀者”。这么说来,在吕温眼中,庐山法照当属“奥室之秀中秀”了。
...查看更多
宋延寿(莲宗六祖)延寿,字冲玄,钱塘王氏子也。少诵法华。钱文穆王时,知税务,多用官钱买放生命,罪当死。引赴市曹,王使人瞯之,色不变,命释之,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复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尝于国清寺行法华忏,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获大辩才。以宿愿未决,登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一曰万行庄严净土。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建隆二年,忠懿王,请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日课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诵法华经,积一万三千部
修持阿弥陀经能够让我们在烦躁和慌乱之中得到平静,使我们心中的杂念和忧虑得到消减,也能够为我们排除心中的焦躁和苦闷,使我们心灵更加纯净和清明并充满正能量。而且通过修持阿弥陀经还可以帮助我们破除心中的烦恼和执念。
其实我们通过修持阿弥陀经可以让内心变得更加的坚定和安宁并充满阳光,使我们心中的怨恨和狠戾之气得到消减,也能够为我们化解心中的痛苦和伤悲,使我们在修行时更加的快速和专注,而且观看“净宗法师_阿弥陀经要点”的视频,还可以帮助我们能更多的理解和认识阿弥陀经。
净宗是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