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ṣaṭ-pāramitā)佛教教义,又译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六度万行,方能成正觉。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自业他业,各领其受。魔障业障,二向缘由。随缘消业,莫造新秧。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这个六度在佛教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乎整个修行的成败。
菩萨六度 布施第一
布施是一个好事。在菩萨六度里面,布施摆在第一。
大家体会为什么会摆在第一?我们凡夫众生与生俱来很大的一个毛病就是贪吝——贪吝心。吝啬就是自己的东西舍不得给别人,这叫吝——吝啬——悭吝;然后贪呢,就是别人的东西想占为已有,这叫贪。这些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正因为有贪吝心,就使我们以“小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心量打不开,智慧不能显发,福德也没有。
所以对这个悭吝心的药方就是布施。布施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所以我们做布施的时候是对治我们悭贪的烦恼,不是说你把布施的事情作为一个手段去理解的。哦,我布施掉了就不生病,那也不一定这样。生病是有多种来源的:或者你现在不注意,四大不调生病了;或者你多生多劫的业力现前,生病了——业障病啦。这个生病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所以你说你布施掉了钱就不会生病,或者你节约一点钱生病时候可用,这些都跟这个布施没有关系。
我们布施——你当下就是布施,布施对于我们现在很多有钱的人来说——你赶紧去布施,布施是一个大福报。《大智度论》里面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这个龙树菩萨了不起,这个比喻是非常贴切的
你转世过来还有福德,再把那个钱去盖房子住,你布施最终是自己有利益。你不布施反而被无常之火烧掉了,要知道这个财富它是要流动的——财富如水,你一定要让它流到福田里面去,你不要成为像葛朗台一样的吝啬鬼。有钱赶快布施,布施种到福田,布施你的父母,布施穷人,布施三宝就好!
...查看更多佛门中的修行方法是有很多的,我们要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修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成功。而六度万行是佛门中的修行方法,那师兄你知道佛教的六度万行是指什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经常在佛教书籍中看到菩萨修“六度万行”,方能成正觉。这个“六度”在佛教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乎整个修行的成败。“六度万行”,就是指无量修持法门,皆可纳于“六度”的修行之中。“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翻译为中文是“到彼岸”的意思。因此,“六度”的含义,即是“六个到彼岸的修持方法”
“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1.布施
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财布施”是将自己的金钱、物品布施给需要的人。“法布施”是将自己所领悟的佛法精要,分享给他人,令他人同沾法雨,终于得悟。“无畏布施”,就是对处于恐惧、忧虑、痛苦状态的人,以爱心、善言给予劝导,使其不生恐怖之感。善男信女通过布施,可得“舍一得万”的果报。三种布施之中,又以“法布施”最为殊胜。
2.持戒
佛教最注重戒律,“经律论”中的“律藏”部分,都是关于戒律的详细论述。“戒律”是成佛的根本大道,故佛弟子必须持戒。如基本的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更高层次的戒律有比丘戒、菩萨戒等,种类繁多。做好持戒,方能不再犯恶业,使身语意清静无碍,始入成正觉之门。唐代高僧道宣律师就因持戒严谨,感得天人每日供养其素斋。
3.忍辱
忍辱就是能够忍受一切有情的羞辱打骂,且不畏寒热饥渴,断除嗔恨,消除魔障。在修道的途中,必然多艰,对待各种挫折困难,当不怨恨,不激怒,坦然处之。此等境界,正如寒山拾得所云。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4.精进
佛法无边,学无止境。对于佛法的参悟,永远不可止息。故须精进不辍,不能懈怠。若有过失,立即改正。只要对于弘法利生有意义的事情,当欢喜为之。
5.禅定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定就是禅定。要入佛法智慧之门,心不定不可为。有定力,止七情杂念,方可思维无上真理。修禅定,就是修“静”,心静、魂静,止息杂念,始入悟门。
6.智慧
禅定修到一定的程度,自然会产生高超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世间对于物质的解析、对于情感的协调等小聪明,而是超生脱死的大智慧。大智慧一现,便是成佛的根本保障,亦能随机广利众生。
“六度”乃是“到彼岸”的根本法门,故佛弟子须潜心持守,日久功深,必有所获。
以上就是对佛教的六度万行是指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修行的人的内心是非常清净的,因为坚持修行是可以净化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可以看得很开,不会为了一些事情而烦于心。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去修行。
...查看更多
布施是一个好事。在菩萨六度里面,布施摆在第一。
大家体会为什么会摆在第一?我们凡夫众生与生俱来很大的一个毛病就是贪吝——贪吝心。吝啬就是自己的东西舍不得给别人,这叫吝——吝啬——悭吝;然后贪呢,就是别人的东西想占为已有,这叫贪。这些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正因为有贪吝心,就使我们以“小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心量打不开,智慧不能显发,福德也没有
所 以对这个悭吝心的药方就是布施。布施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所以我们做布施的时候是对治我们悭贪的烦恼,不是说你把布施的事情作为一个手段去理解的。哦,我布施掉了就不生病,那也不一定这样。生病是有多种来源的:或者你现在不注意,四大不调生病了;或者你多生多劫的业力现前,生病了——业障病啦。这个生病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所以你说你布施掉了钱就不会生病,或者你节约一点钱生病时候可用,这些都跟这个布施没有关系。
我们布施——你当下就是布施,布施对于我们现在很多有钱的人来说——你赶紧去布施,布施是一个大福报。《大智度论》里面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这个龙树菩萨了不起,这个比喻是非常贴切的。他就说有一间房子已经着火了,生火了你赶紧要怎么样呢?赶紧要把你屋子里面值钱的金银财宝运出来呀。运出来之后,虽然房子烧掉了,你运出来的金银财宝还重新能盖房子啊,是不是?盖了房子你照样可以使用。那么我们在这个世间所有的,都是无常之火在焚烧,在这种情况下你赶紧去布施,就等于把你家里的金银财宝运出来了。运出来了,等你下一辈子转世过来,你布施的还是你的福德。
你转世过来还有福德,再把那个钱去盖房子住,你布施最终是自己有利益。你不布施反而被无常之火烧掉了,要知道这个财富它是要流动的——财富如水,你一定要让它流到福田里面去,你不要成为像葛朗台一样的吝啬鬼。有钱赶快布施,布施种到福田,布施你的父母,布施穷人,布施三宝就好!
大乘佛教的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发这四弘誓愿,时时刻刻、兢兢业业的督促自己用功。不只是为自了。六度万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第一个就是布施。为什么要修布施呢?就是要断掉我们的吝啬心,执着心。我们都执着吝啬得很,不肯舍。肯舍心量就大了。
第二是持戒,是指戒心不动。如果你心常常在动,妄念丛生就不行。
第三是忍辱,并不是说我们要发火了,硬压制自己把这股火气捺下去。不是!那样肝火旺会生病的。那怎么办呢?要观空,一切都不可得,连“我”也没有。既无我,哪有辱呢?没有我谁来受这个污辱?如此观察,即如《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人、我,辱从何来?既无辱又何须忍呢?不忍之忍,是为大忍。因为一切都没有,一切色相都是因缘合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为一切事物本身没有,都是因缘相聚之后才有的。所以就不要再着相了,不着相,那么你心就空了,心空了辱也就没有了。
第四是要精进。修法、学佛就是要精进。如何精进呢?就是勤除自己的妄习。所以净土宗一天要念几万遍佛号。就是为扫除我们的妄想、妄念。因为我们妄想不停,妄念多端。一天到晚妄念在脑筋里转,没有停的时候。只有坐下来念佛的时候才看见妄念。这个念头起了,那个念头来了。当你忙忙碌碌的时候,看不见妄念,还以为没有妄念。实际是妄念不停,你没有看见。这就犹如一杯浑水,浑的时候,你看不见泥沙,待泥沙沉淀下去,上面水清了,才能看见泥沙。所以,当我们妄念、妄心清静下来,才能看见妄念在不停的动。我们打坐,念佛看见妄念是好事。因为心逐渐清静了。有人说他打坐时看见妄念不好,还是不打坐好。不打坐看不见妄念,看不见妄念他以为就没有。不是!妄念永远不会息,不会停。所以我们做功夫要精进不懈,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时时刻刻观照,念头一起就看见它,不跟它跑。我们果真能这样精进不懈地做功夫,不过三、五年,就能打开来,见到自己的本性。有人修行许多年也不行,这是什么缘故?就是时时刻刻还在动念头,没有看住它,没有精进。假如时时刻刻看住它,只要三、五年就一定会把念头歇下来,一定会把身、心、世界化空,再经不断地在事境中锻炼,勤除习气,最后定能打成一片。肯定的!所以我们说修心中心法的人,要时时刻刻打坐。并不是打坐两小时后,下坐就放野马,任妄念蠢动,而须绵密观照,看住妄念不跟它跑。“打坐”打什么?打是打妄念,要看见念头起处不跟它走,坐就是见本性。要时时刻刻见本性才行。这个性能如影随形,要离也离不开。傅大士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夜夜睡觉是抱着佛,早上也是抱着佛一起起来。说明自性离不开啊!只要我们真肯用功,精进不懈,三、五年保你们成就。假如不是这么精进,有修无修的,高兴的时候打一坐,不高兴的时候,就不坐了。或者打坐时胡思乱想,一面念佛持咒,一面脑筋里妄念不停地转,那有何用?!我们打坐,必须死心塌地的放下一切,如大死人一样,只“心念耳闻”地绵密持咒,才有入处
第五是禅定。因精进不懈之故而得禅定。禅定是指对一切境界不迷惑,心不动摇,看见好的不爱,不是看见好的,心就“呼呼”乱动,想得到它,据为己有。看见不好的,逆己的事情就烦恼。心真空了,就常摄在定,遇事不惑了。说到定并不是坐在那里死了不动,更不是不能担任大事,而须照常的讲话,照样的工作,照样的走路。只是虽做一切而心不动摇。等于镜子照东西一样。镜子里面显现各种影相,但镜子不动。镜子没有说这个好我要,那个不好我不要。镜子它不分别,只是照物,什么东西来了就照什么。东西是长的就现长相,是短的就现短相,是方的就现方相,是红的就现红色,是兰的就现兰色,它不取不舍,毫无分别,这就叫“现量境”。这个现量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大家修行,都为了要见性,要见本来面目。这尊贵的性——本来面目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它不在别处,就在当人面前放光。我们只“啪”!一切放下,虽一念不生,而非如木石无知,而是了了分明。这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大家的本来面目啊!!我们于明见此性后,须时时刻刻保护这个本来面目,在荣誉或毁谤面前不动心,不理睬它,保护这个现量心。等保护纯熟了、圆满了,就不要保了,任它随缘自在,就成就大道了。所以,佛法讲起来并不难,只要我们肯做,肯放下一切,不懈地与自己斗争下去,必定能成就。
第六个就是智慧。就是指由禅定而开发的大智慧,明白一切事物的前因后果,明白一切众生生来死去的由来。讲到生死,我们本来不生不灭,没有生死,为什么现在生死偏偏不断地现前呢?这都是识心妄动的缘故。假如我们能对境不生心动念,不趣境,就无生死,所以生死是虚幻的。现在许多修佛法的人,执着死时要有个去处,还要预知去处。其实我们真悟道了,是没有去处的,因为我们未曾死,只随遇而安,随缘度生,逍遥自在,游戏三昧,用何去处!有人说:“你假如开悟了,应该知道死后到什么地方去,叫预知去处。假如不知去处,那就是没有悟道”。这句话听起来好像非常正确,其实还须好好商量。因为真正悟道了,佛性是遍虚空,周法界,不动不摇,无有来去,事事都是它的显现,处处都是它的幻化。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没有地方可去啊!假如有个地方去,岂不是未曾悟道吗?
...查看更多佛教的六度是什么呢?指的其实就是施度、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度和慧度,这个也是学习佛法之前必须了解清楚的,这样才能很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