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宗鼻祖

"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戒体,旧译无作,新译称无表。三家对此有所分歧。古师多依《成实论》,以无表业为色法,倡色法戒体论。南山宗道宣说《四分律》通于大乘,依《楞伽经》、《摄大乘论》所说,以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它和前二说相对,称为心法戒体。

律宗鼻祖_律宗佛像_律宗修行_律宗与禅宗的区别

律宗鼻祖_律宗佛像_律宗修行_律宗与禅宗的区别

永信法师:略谈少林寺与中国律宗
永信法师:略谈少林寺与中国律宗

◎释永信

少林寺及其所在的嵩洛地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源地和武术的圣地,也是律学和律宗的滥殇。少林寺对于律宗的开创与繁荣贡献很大,特别是曾任少林寺住持的慧光法师一系,对律学的弘扬和律宗的建立作用尤巨。慧光是当时的佛教界领袖,在律学、教理和禅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加强对少林寺前期律学系统的研究,充分展示跋陀、慧光一系对律宗的贡献,对于丰富少林文化的内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戒律是佛家之法”。自《十诵》、《四分》、《僧祗》、《五分》诸律,东晋时译出,高僧大德即已开始推行及研究。中国特盛之《四分律》,虽翻在姚秦,而实创于少林寺之慧光。慧光弟子有“十英”,尤以昙隐、道云、道晖、洪理各师,造疏及钞,力阐毗尼。唐代四分律学,演为南山(道宣)、相部(法砺)、东塔(怀素)、西塔(定宾)四大派系,然溯其初祖,皆源于慧光。唐代少林,实亦律学重镇。义净三藏归国,翻译“根本说一切有部”诸律,于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在少林寺设立“戒坛”,推行“小戒”。普寂的再传弟子真坚,以探讨毗尼为己任,制造仪钞,流行至新罗异域。新罗国的真鉴禅师惠昭,即不远千里,登少林寺琉璃戒坛受戒。蒙元时,雪庭福裕中兴少林,至古岩普就,奉行《百丈清规》,使少林寺“玄纲大振,道化日新”,延至明清,少林僧众犹以戒相庄严著称。

少林寺是禅宗祖庭。达摩祖师在少林寺后山石洞内面壁九年,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此宗以禅入道,从自心求佛,壁观自悟,明心见性。此宗弟子修禅成佛,成无上智慧。佛教有戒定慧三学。由戒入定,以定生慧。这是禅悟之根本。所以说,戒律亦为禅宗之最根本、最基础。无戒不为禅,无律不成宗;无戒无律,则禅宗不立。故少林僧众及禅宗门人自古就以戒相庄严著称于世

永信法师:略谈少林寺与中国律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少林寺与全国佛教界得以复兴;近年来,佛教界更面临与时俱进的改革之机。在爱国、爱教、面向生活三大原则下,研讨佛教戒律,十分重要。但是,近年以来律学研究较为冷寂。我们主办此次大会,目的之一就是推动律学的研究,并研讨新形势下对佛教戒律的改革意见,为振兴佛教文化而努力。

...查看更多
修律宗是怎样开悟的
修律宗是怎样开悟的

佛门在中国的历史是非常的久远,而且也分为不同的派别,那么有些人就想要知道净宗、禅宗、律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去详细的了解吧!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回,所说的言教结集为三藏十二部经典。佛经之多浩如烟海,由于中国佛教宗派繁多而且各有殊异,学佛的人们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依归何宗何派才是究竟解脱之道。

那么佛教里这么多的宗派和思想,难道都是究竟之道吗

修律宗是怎样开悟的

?如果各种不同的思想和各自不同的法则都是成佛之道的话,那岂不是有多种多样的佛了?这样一来佛教就没有固定的思想真理了,怎么会成为觉悟之道呢?


佛教起源于印度,东汉永平十年,由印度的摩腾和竺法兰尊者从官方正式把佛经带入中国,开始了早期的经典翻译。当时东汉的‘佛经’传入,不代表‘佛教’的传来,这是学佛的人们所忽略的大问题!

学佛的人们之所以不明白佛教的正法,就是因为把‘佛经’当成‘佛法’了。一般人们认为‘佛经’就是‘佛法’,可事实上‘佛经’并不能完全代表‘佛法’,为什么呢?因为经书是由文字组成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领悟程度都不同,大家都是用自己的思想在解读。 又比如那些邪教,他们都喜欢以佛经为理论依据,来构成他们损害个人和社会的邪见思想。

所以最初,东汉佛经的传入,其实只是文字的传入,因为当时佛教的思想没有传来。于是中国人就开始用中国的思想研究探索,并逐渐创立了中国佛教的许多个宗派,各个宗派依照佛经来研究佛陀要阐释的真理!例如隋唐时的智者大师,创立了天台宗,研究到了佛教一乘法的真谛,在天台山向西礼拜了十八年,祈求佛陀传承的正法能早日来到中国,希望能够印证自己所悟的思想。

到了南北朝梁武帝时期,达摩祖师才带着释迦牟尼佛所传承的佛教思想来到中国,这才是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在这里再强调一下,因为从东汉永平十年到南北朝达摩祖师来中国之前这个时期,只是‘佛经’的传入,而佛陀的思想还没正式传入中国。所以直到达摩祖师西来才是中国佛教的开始,是达摩祖师开创了中国佛教,成为了中国佛教的初祖。

释迦牟尼佛说了三藏十二部言教的目的,是教化不同根基的人,另外还传承了自证自性的思想宗旨。这个正法的思想是佛陀亲附迦叶尊者、至阿难尊者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作为三藏十二部的主导思想,依此来觉悟见性成佛。所以说,有了佛陀的思想才算是有了佛教的正法。

佛教的正法就是指由过去七佛至释迦牟尼佛,到迦叶、阿难,一直到二十八代达摩祖师相续传到六祖慧能祖师,始终不变的见性成佛的思想宗旨,称为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实相非相微妙法门。有了这个思想去解读三藏十二部,才能领会到佛陀的真正教义。

佛教的正法不是现在发明的,是过去佛和未来佛所觉悟到的不二真理。释迦牟尼佛没有传宗派,佛教在印度也没有宗派,佛陀只是说了言教、又用衣钵作为凭证亲传下来了‘以心觉心’的思想宗旨。在印度传承了二十八代,相续不断的传承至中国的六祖共三十三代。这三十三位尊者就是佛陀传承下来的代言人,称为传承正法 续佛慧命 以心传心的祖师。这就是佛教正法的源头。

不知道法脉渊源的行者们就像找不到航岸的孤船,在无际的大海里四处漂泊终无归期!学佛的人们不知道真理所在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寻根问祖,就像大树枝繁叶茂,人们盲目的寻其繁叶,在细枝末叶之中穷追不舍,又反而忘却了正根正枝的重要所在。

当我们在修行佛门中智慧的时候,还是要知道有哪些需要了解和体会,这样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含义才会更加的好,同时也是能够知道自己修行佛法的功德是什么。

...查看更多
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先进技术,深受人们尊敬,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
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先进技术,深受人们尊敬,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 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先进技术,深受人们尊敬,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

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先进技术,深受人们尊敬,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

唐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英雄时代,这一特点不光表现在文学、艺术、政治、军事等领域,同样也表现在宗教领域。继世界级名人玄奘大师之后,大唐又出现了一位国际级佛学大师,这位就是鉴真。鉴真是扬州人,14岁时就到扬州大云寺出家,曾云游过长安、洛阳等大都市,也算是见过世面的和尚。后来他回到扬州,开始传授戒律,逐渐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戒律大师。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曾说过“以戒为师”,传授戒律在佛教界中是一件神圣而伟大的事情,一般都是由才德兼修的高僧在专门设立的道场上传授,要求十分严格。

自从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后,逐渐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但当时的日本国内没有具备传授戒律资格的高僧,因而急欲聘清唐朝高僧东渡,以学习其戒律。在这种背景下,两位日本年轻僧人荣睿、普照来到了大唐。他们在时长安、洛阳等地学习佛法达10年之久,期间也曾请过一位叫道璇的高底僧去日本,但道璇的佛法修为还是差了那么一点,因此最终也没能完成正规的受戒仪式。

后来他们听说扬州的鉴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戒律大师,因此专门来到扬州请他到日本去传授戒律。鉴真有感于他们对佛法的虔诚,决心渡海赴日,传播佛法。当时东海上风急浪高,时常发生翻船、缺少粮食、失去方向的事情,但鉴真和尚无疑是他的前辈玄奘法师的精神衣钵继承者,他将玄奘的“一根筋”精神彻底发扬光大。公元742年起,鉴真开始第一次东渡。一切准备妥当时,不料同行僧侣间发生矛盾,鉴真一行被诬告为与海盗勾结。虽然事情很快真相大白,但第一次东渡也就这样流产了。

两年后,经过周密的计划,鉴真带了僧侣、工匠等一百多人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一带遭遇风浪而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上的一小岛,过了五天才被救。后来鉴真被浙江一带的寺庙邀请去讲学,第二次东渡也宣告结束。讲完学后,鉴真积极准备第三次东渡。浙江越州一带的僧人听说后,想挽留鉴真,于是向官府告发日本僧人潜藏在中国,目的是“引诱”鉴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将荣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荣睿途中装病,伪称“病死”,得以逃离。

第三次东渡就此作罢。江浙一带既然行不通,鉴真便打算从福州出海。但是他刚走到温州时便被官府截住,原来他的徒弟们担心他的安危,请求官府加以阻拦,于是第四次东渡计划还没实施便胎死腹中。已经试过四次了,但鉴真还不死心。公元748年,鉴真开始了他的第五次东渡,这次东渡也是最危险、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他们从扬州出发后,尚未出海便遇上风浪,飘到浙江海面上。

在荒岛上停留两月有余,后来再次出发后又遇风浪,在海上漂泊了14天后最终飘到海南岛

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先进技术,深受人们尊敬,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

。无奈之下,他们决定越过雷州海峡,从陆路返回扬州。一路历尽千辛万苦,历时两年,最终回到扬州。在这期间,东渡的积极倡议者荣容在广东不幸逝世,一直跟随在鉴真左右的祥彦也不幸病死。鉴真得了眼疾,后遭庸医治疗,双眼失明。这样的境遇,无论是谁都会受不了,但鉴真毕竟不是常人,在这种时候,他的“一根筋”精神达到了顶峰,他发誓,不达日本决不罢休。


公元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晁衡等人来到扬州,他们再次邀请鉴真去日本。鉴真的机会又来了。当时玄宗偏信道教,想让道士去日本传教,被日本遣唐使拒绝,恼怒的玄宗一气之下也不准鉴真东渡。鉴真再次追寻其前辈高僧玄奘的脚步,决定偷渡。他秘密来到苏州,搭上了日本遣唐使的船,最终安全抵达日本萨摩。一个多月后,鉴真在日本人民盛大隆重的欢迎下进入首都奈良。鉴真在日本受到朝野上下的盛大欢迎。不久之后,他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440余人授戒;为80门僧舍旧戒授新戒。

自此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公元756年日本孝谦天皇任命他为统管日本佛教事务的大僧都。公元759年,鉴真和弟子们一起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此后就一直在那里传律授戒。在营造、塑像、壁画等方面,他与弟子采用当时唐朝最先进的工艺,为日本天平时代艺术高峰的形成,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异彩。鉴真及其弟子身上有大量的中国元素,例如他们大多都擅长书法,东渡的时候还携带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真迹。后来受他们的影响,至今日本人民仍旧热爱中国书法艺术。当时日本的佛典大多从朝鲜传入,传抄过程多了,难免会出现错误。

为此,日本天皇特意委托鉴真校正经疏错误。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因而他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的始祖。后来,由于日本人民的热爱,鉴真逐渐被神化,以至于日本的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都认为其行业技艺为鉴真所授,都以鉴真为其行业的祖师。公元763年,鉴真圆寂。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千二百余年来,鉴真始终受到日本人民的景仰。鉴真东渡,把盛唐时期的文化全面地介绍给了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关注。

...查看更多
界诠法师:各宗要略——律宗
界诠法师:各宗要略——律宗 界诠法师:各宗要略——律宗

传流

从第一次结集,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为最初律部。随后二次三次四次的结集。自此以后,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毱多五师传持。佛灭后一百年间,纯是一味和合,一百年后产生异见,部派分裂,因着律仪上的争执,旋复至优婆毱多以后,更分为五种律部。

五部:

昙无德部四分律法藏部

萨婆多部十诵律一切有部

迦叶遗部解脱戒饮光部

弥沙塞部五分律化地部

摩诃僧祇部僧祇律大众部

实际传来中国只有四律,迦叶遗部仅传戒本。

四律:《十诵律》、《五分律》、《四分律》、《僧祇律》。

还有五论:

《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论》、《萨婆多论》、《明了论》。

在中国弘传最广的是《四分律》。早在曹魏时,昙摩迦罗于洛阳译出《僧祇戒心》,并立羯磨法,与中国出家人正式授戒。从译出《四分律》后,先有法聪开讲,口授弟子道覆。至慧光下有道云、道洪、智首、道宣相承。

与道宣同时弘《四分律》共有三派。有南山道宣、相部法励、东塔怀素。三者见解不同,故分三派。法励、怀素但盛一时,道宣至今弘传不绝。

判教

化制二教为本宗判摄。化教:教化众生,有种种随机言教,指经论二藏,所诠定慧法门。制教:制止过非,指律藏所制定的戒法,诠解戒学法门。通过制定的戒,能摄住三业不犯,便生定慧,由定慧伏断烦恼,证入道果。

此宗更于此二教内判立三教三宗。

化教中,更判为三教,以摄如来一代说法。

(一)性空教,俱舍、成实析法明空是小乘教。

(二)相空教,般若、三论等直谈无相是大乘权教。

(三)唯识圆教,华严、深密等是大乘中道实教。

制教中,更分三宗,以摄一切戒律的戒本。

(一)实法宗,以色法为戒体,立一切法为实有,小乘有部。(怀素所依)(二)假名宗,以非色非心为戒体,一切法唯有假名,无实体,大乘空教。(法励所依)(三)圆教宗,以心法种子为戒体,谓万法唯识,大乘唯识圆教。

宗义

道宣的四分律宗,是依大乘唯识圆教而立义。并主张四分律宗通大乘说,从律文中,有五种理由证明:

(一)沓婆回心:沓婆证阿罗汉后。求坚圆法,回心向大。

(二)施生成佛:戒本末偈云: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界诠法师:各宗要略——律宗


(三)相召佛子:序文有诸佛如是行,佛子亦如是。

(四)舍财用轻:舍堕戒中,舍财后僧不还,犯轻罪。

(五)识了尘境:妄语戒的见闻知觉的了别,通唯识义。

戒有四科:

戒法:圣人制教名法;

戒体:纳法成业名体;

戒行:依体起护名行;

戒相:为行有仪名相。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戒的内容广泛,以止作二持摄尽。止持是约戒条,止一切恶,不该作者不作。作持是约体道办事,修一切善,诸如受戒、说戒、安居、自恣、忏罪等。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大乘菩萨戒,不同小乘戒。声闻戒唯人得受,大乘戒诸趣通受;声闻戒有受有舍,菩萨戒有受无舍,是尽未来际受持。菩萨戒主要体现在三聚净戒上:

(一)摄律仪戒,七众所受别解脱戒;

(二)摄善法戒,奉行一切善法;

(三)饶益有情戒,广修善法以利益众生。

前二自利,后一利他,合为二利圆满。虽只讲戒,而与定慧相连。如把心停止,不起妄念,摄意业为定,详细观察思维,此应作,彼不应作为慧。如盗戒具三净戒:自不起盗心并防护为摄律仪戒;见有盗机而维护为摄善法戒,转告保护为饶益有情。其他戒也一样,一戒一行圆观解,具足一切行即为大乘妙行。

...查看更多
结语

律宗与禅宗的区别是很多的,比如创始人不同,发源地不同,主要修行的经书也是不同的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师兄慢慢的去摸索,只有自己摸索到的,才是属于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