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诃迦叶尊者

"

摩诃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梵名Maha^-ka^s/yapa。全名大迦叶、摩诃迦叶(叶字音摄)。又作迦叶波、迦摄波。意为饮光。付法藏第一祖。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摩诃迦叶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

摩诃迦叶尊者_摩诃迦叶入定_摩诃迦叶成佛了吗

摩诃迦叶尊者_摩诃迦叶入定_摩诃迦叶成佛了吗

摩诃迦叶的修行
摩诃迦叶的修行

大迦叶从此是以被人尊敬着的圣者的身份出现在僧团中了。有一个时侯,他和舍利弗同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阇崛山修道。那时有很多的外道们访问舍利弗尊者,向他提出种种的质问中,有问如来以后有没有生死问题,要说以后有生死? 还是以后没有生死? 或者以后既不是有生死? 也不是没有生死?

关于外道用这样的四问方式来问难佛陀生死的问题,舍利弗尊者便回答他们,唯有这个问题,不能说如来怎样。外道不满意舍利弗的回答就讥讽道:「这几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的人,怎么敢称是佛教教团的上座? 所谓智慧第一者,恰如婴儿一般。」外道嘲笑着蜂拥的走后,舍利弗徐徐的站起来,穿过满是绿色的森林,到不远的石窟中访问入定的尊者大迦叶。

舍利弗先把外道所问的问题,告诉大迦叶,跟后就问道:「尊者大迦叶! 佛陀为什么对于外道所问的问题,不曾给过解答?」 大迦叶即刻回答道:「如来的爱执已尽,心无烦恼,而永远解脱,他的证悟甚深广大,是不能以迷情的四句所能问,也不能以言词回答。唯有这个问题不应问,故如来不给解释。」

舍利弗听后很高兴,便告辞回到自己所修行的地方去。在诸大弟子中,常常互诉互督,互问互审,往复问答的切磋琢磨,所以,他两的问答本不足奇,但对于大智舍利弗尊者所提供的这种大问题,能够随时答复出来,由此可见大迦叶的修道是何等的深远

摩诃迦叶的修行

!


...查看更多
佛陀的拈花微笑与摩诃迦叶
佛陀的拈花微笑与摩诃迦叶



这个故事最早是佛祖释迦牟尼入寂前,在灵山召集大众举行最后一次说法。有一位大梵天王(佛教中的护法神)向佛祖敬献一枝金色莲花,请求佛祖:如果还有未说的最上大法,希望能宣示给众人和将来的修行者。佛祖拈起莲花,面向众人,瞬目扬眉,一言不发。众人不知佛祖何意,也都默然无语。此时只有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而笑。佛祖便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佛陀拈花微笑是2500多年之前的秘密,当时在场者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会意,这是禅宗的开始

佛陀的拈花微笑与摩诃迦叶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


莲花是佛教的代表,它具有花果同时的独特成长特性,代表了宇宙演化的实相;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清净心的佛性,清净心处理事物条理分明,人人皆有佛性,菩萨入世渡众生,出淤泥而不染;莲藕似空非空,代表了世界的本性。

“正法眼藏”是指朗照宇宙、包含万有的佛法全体,“涅妙心”是指摆脱一切虚妄的精妙思想。简单说,这两句就是指佛法的全部精华,所以它是“最上大法”。这个“最上大法”是真实的,却没有任何迹象,它极其微妙,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解说,只能在心心相印中传递。当时只有摩诃迦叶感知到释迦牟尼在无言中宣示的大法,所以佛祖说:我已经把它托付给迦叶了。

所谓“教外别传”,意思是它在佛教各个宗派中自成一个特殊的体系。按照禅宗的解释,一般的宗派都是依赖经典来传授教义的,这称为“教”;禅宗是不依赖经典、“不立文字”的,所以称为“宗”。

常见的佛祖造像大多有一种祥和、宁静、安闲的神态,我们想象他手拈一枝莲花面对众人时,而迦叶的微笑,应该是虔诚而又自信的,它把一种清明纯净的心境回应给佛祖。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两心相通,“最上大法”就这样完成了宣示和传承的过程。

禅宗把迦叶尊为西天禅宗初祖,就是第一代祖师爷后达摩祖师西来东土是中国禅宗一祖。

摩诃迦叶:“摩诃”是大的意思,“迦叶”译为饮光、光波(“叶” 字音 “摄” )。因为身上有金光,而且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所以叫饮光。

他怎么会有这个光呢?有个故事:他的妻子(紫金光比丘尼)在往昔是个很穷的女人。在毗婆尸佛灭度之后,有人为佛造塔塑像,但时间一久,塔倒像坏。这穷女人看了之后就发心要重新建庙塑像。于是她各处乞钱,把乞来的钱换成金子。辛苦了十九年,也积下了很多的金子,她就请一位冶金师来帮忙塑像。这位冶金师就是摩诃迦叶的前身,当知悉她如此辛苦地得到这些金子时,十分感动,就答应和他一起来做这件事。两人共同把庙与佛像都建好后,金匠就向穷女人求婚,穷女人也很欢喜地答应。因为给佛装金的缘故,两人身体都放金光。

迦叶一出生,身上就有金光。当他长大时,他父母给他张罗婚事,他不想结婚,就搪塞说:“我身放金光,要找个女人身上有金光的,才可以结婚。”本来是难为父母的话,谁知父母真找到了身上也放同样金光的女子。两人结婚后,也没有行淫,而是各自修道,后来又一起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摩诃迦叶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据佛经记载,他现在还在云南鸡足山打坐入定,等弥勒尊佛下世时,要把释迦佛的衣钵交给他。

这鸡足山时常有三种光:佛光、金光、银光。谁若真有诚心,到鸡足山拜迦叶尊者,不但可以见到光,还可以听见钟声。这钟声是自己响的,在几百里外都可以听见。

大迦叶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长的,专修苦行。有一次,佛在说法时,特地分了半边座,叫大迦叶与他共坐。这时迦叶已很老,大概有一百四十五岁。佛就向迦叶说:“你年纪太大了,不要再行苦行了,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住在较舒适的地方吧!”可是迦叶并没有听佛的话,他仍是照样行苦行。因此佛深深地赞叹道:“他能这样行苦行,我佛法一定会久住于世。”

摩诃迦叶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是苦行第一。所谓苦行,主要是:

一、穿百衲衣。百衲衣又叫粪扫衣,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衣烂衫。穿上这衣,可以息灭贪心。其他比丘看他穿得如此简朴,也会发起道心来修道。

二、日中一食、过午不饮浆,连茶和水果都不可以吃,只可以喝水。

三、树下住,而且不能在每棵树下住超过三天的时间。

四、冢间住,冢就是坟墓,在坟地里坐著修道,觉悟无常,破除执著。

五、夜不倒单,常坐不卧。等等,共有十二种,叫“十二头陀苦行”。“头陀”是梵语,中文叫“抖擞”——抖擞精神,就是不怕苦难,越困难越有勇气。

大迦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佛像雕塑中,假如佛的旁边站着两个人,一老一少,那么,年轻英俊的是阿难,而老者就是大迦叶。在敦煌莫高窟中的佛像中,常常可以看到迦叶的身影。


...查看更多
佛陀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涅槃前所做的几件事
佛陀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涅槃前所做的几件事


摩诃迦叶尊者承佛嘱咐,令正法住世,勿令失传。于是召集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论法藏,令四众弟子得以依三藏修行。迦叶尊者已证得灭尽三昧,得总持四辩。法藏结集后,尊者依次第将佛所说的法付予持戒修善之人,使佛法处处流布,行者得以经常读诵,法无断绝,利益一切众生。

尊者常自思惟:世间无常,我已年迈老朽,死亡随时到来。我已遵照佛陀教示,住持宣说法藏,令听闻者各依己力而悟入;欲得解脱的善士,得以受持法藏为法王子。佛恩深广,我所做的一切,实在难以报答世尊深恩于万一,但又有谁能报尽佛恩呢?如今一切学与无学,都能和合依教奉行;时时刻刻受持清净梵行,摄化世间众生。此老迈之身我已荷担甚久,疲惫至极,臭皮囊身已用至极尽!如今,该是入涅槃之时。于是尊者说偈曰:“已结修多罗,以修治道路,世尊之法语,处处广宣说。”又曰:“无惭愧已除,已摄有惭愧,已作自饶益,我涅槃时至。”

于是摩诃迦叶尊者前往阿难居所,付嘱长老阿难:“世尊付我法藏后,即入涅槃。现在,我欲入涅槃,将法藏付嘱予你,你当受持。在王舍城,有一商主出生一儿,此儿出生时即有舍那衣覆身,所以名为舍那婆私。舍那婆私于出海经商返回后,将皈依佛法,修大供养,你当教化之,度其出家,并传法付嘱舍那婆私,使佛法流传不绝。”

当迦叶尊者将法藏付予长老阿难并殷殷叮嘱后,尊者思惟:世尊导师以大慈悲心,教化周遍,难行已行,广修无边功德庄严佛身。我应往世尊舍利处礼拜供养,这是我入涅槃前应作之事。复说偈言:“是我世尊,摩诃慈悲,世尊舍利,我已供养。菩提三昧,之所出生,难作已作,最后供养。”

迦叶尊者以神力前往世尊出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以及八舍利塔处,以无上恭敬心,一一虔诚礼拜供养。又入龙宫,供养佛牙舍利;尊者入龙宫,如同师子王踏入池湖那般无所怖畏,神态安稳寂然,内心清净无垢。供养佛牙舍利后,又如龙王现于虚空,转瞬间即至忉利天宫,帝释天及诸天人欢喜供养尊者。供养圆满后,尊者想于此处入于涅槃,这时帝释天问:“尊者常住山中,持清净戒行,是何因缘而来到这里?此处孤独无有归依。”迦叶尊者回答:“憍尸迦!我想礼敬佛牙及佛的天冠、摩尼宝珠、如来应量器,此是我此生最后供养之处。”复说偈言:“为说苦尽,是故我来,为看佛相,是故我来。”

帝释天及诸天人众听了迦叶尊者所说,心生苦恼。他们恭敬以双手捧持佛牙,迦叶尊者至诚顶礼,眼光不舍暂离瞻仰舍利;又以漫陀罗华、薄拘罗华、牛头栴檀周流那香,礼敬供养。迦叶尊者告诉帝释天及一千诸天人等:“诸位应当精进修行,慎勿放逸。”这时,在须弥山顶的迦叶尊者忽然隐去,即时回到王舍城。迦叶尊者将佛法藏付嘱阿难,之后阿难便日日随从迦叶尊者身后,说言:长老!莫入涅槃。迦叶尊者告诉阿难:“从今以后,我与你各自随所应行而行吧!”

这一天,阿难尊者早起,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迦叶尊者亦早起,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路途中迦叶尊者思惟:我与阿阇世王有过约定,在我入涅槃时,会去见王。于是迦叶尊者至王宫,向守门人说:“我欲见王,请你入宫告知。”门人回答:“大王现在正在眠卧,须等王醒来,方可为您启奏

佛陀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涅槃前所做的几件事

。”迦叶尊者说:“你可唤醒王。”门人回答:“不可!如我唤醒王,王必定大怒,瞋怒之下会惩治我罪。”长老迦叶告诉门人:“待王醒时,你向王陈述:迦叶欲入涅槃,所以今来见王。”说完之后,迦叶尊者入城乞食,乞食毕,即入鸡足山。此时山裂为三峰,尊者于山中铺草布地而坐,说言:“昔日如来以粪扫衣披覆我身,我当住持此身,直至弥勒佛出现世间,传付僧伽梨衣予弥勒住持佛法藏。”复说偈言:“我以神通力,当持于此身,以粪扫衣覆,至弥勒佛出。以此故弥勒,教化诸弟子。”


这时候,迦叶尊者入三种三昧。一者,身覆粪扫衣,如入涅槃相,三山合一覆护其身,犹子在母胎,安稳不坏,直至弥勒佛出现世间,传付佛法藏。二者,若阿阇世王来山欲见,山峰应时开启;迦叶尊者思惟:若阿阇世王不见我身,会吐血而死。三者,若阿难来山见我,山峰应开。之后迦叶尊者从三昧起,入于涅槃。此时大地六种震动,帝释天及无数天人众,以各种香花供养,山峰随即合起,覆护迦叶尊者之身。帝释天及诸天因迦叶尊者入涅槃而生苦恼,说偈言:

我等今日,远离迦叶,心生懊恼,不能自胜,毕钵窟天,众难法生。

摩伽他人,生贫孤独,一切世间,无有归依。今此迦叶,第二佛灭,正法山堕,正法船动,正法树落,正法海涌。

魔王欢喜,摄受法乱。

尊者说偈之后,随即隐去不现。当迦叶尊者入涅槃之时,长老阿难在王舍城刚乞食毕,正在思惟无常即至。阿阇世王于睡眠中,梦见其母姓忽灭,因此惊醒。门人向王陈述:“迦叶尊者欲入涅槃,早先曾来,欲见大王。”大王听闻当下心乱,闷绝倒地。傍人以水洒大王面,王稍稍苏醒后便前往竹林精舍,顶礼阿难尊者后,悲伤啼哭的说:“我听说长老摩诃迦叶入于涅槃。”阿难回答:“是的,大精进尊者已入涅槃。”阿阇世王请求阿难:“我欲瞻礼、供养迦叶尊者身。”

阿难带领阿阇世王前往鸡足山尊者入涅槃处,看见诸罗刹守护迦叶之身,又见天人散花覆盖其身。大王举手拍头,如象触树而全身倾倒,至诚顶礼尊者,而后即找寻材薪,准备荼毗尊者之身。阿难见此情况问说:“大王要做何事?”王答:“我要荼毗迦叶尊者色身。”阿难回答:“千万不可!尊者正以神力护持色身,直至正觉弥勒佛九十六千万弟子围绕来至此处,尊者色身将现于弥勒佛诸弟子前,弥勒世尊会对弟子们说:‘这位迦叶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少欲知足最为第一,并结集释迦牟尼佛法藏,使佛法得以传续。’弥勒世尊复说偈曰:‘此仙比丘姓迦叶,释迦牟尼大弟子。最胜善见益世间,是其受持彼法藏。’”

“彼时弥勒佛的弟子思惟:那时候的人身甚小,难道释迦牟尼佛身也是如此吗?佛身应是大身吧!此时弥勒佛告诉诸弟子:‘摩诃迦叶身上的粪扫僧伽梨,就是释迦牟尼世尊的僧伽梨衣。’弥勒佛弟子听闻之后,深知业报差别,九十六千万弟子当下证得阿罗汉果,无数人受持戒行而得功德,又于此山山顶起塔供养迦叶尊者舍利。”阿阇世王听了长老阿难的开示后,返回城内,此时三山再度合而为一,覆护迦叶尊者身,阿阇世王于山上建立宝塔,并以种种香花供养。

本文摘自《阿育王经》


...查看更多
佛陀“头陀第一”弟子——摩诃迦叶尊者
佛陀“头陀第一”弟子——摩诃迦叶尊者

正法由佛说出,藉弟子们向四方传播,向后世传承,他们以自己的身、口、意为示范,续佛陀慧焰于他人,令佛法有了生命,令正法能够长存人间。而在佛陀无数的弟子中,又有“十位第一弟子”,最值得我们效法学习,今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走近“头陀第一”——摩诃迦叶。

多子塔旁的榕树下,佛光如溶金聚,在这里佛陀见证了,摩诃迦叶的皈依与受戒。在回王舍城的路上,大迦叶将僧伽梨折了四折,以供佛陀坐下休息:“ 惟愿世尊慈悲,接受这件僧伽梨 ”。(僧伽梨:三衣之一,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

佛陀接受了他的供养,并将自己的粪扫衣交予他。(粪扫衣:取种种弃之不用的衣片补纳而成)“你愿意穿我这件破旧的粪扫衣吗?”大迦叶欣然接受,这是其他弟子所无的殊荣,因为其中含有一个长久的约定。

古老的经典中,一再赞叹十二种,去除对衣、食、住贪著的苦行,也称“头陀行”。(含粪扫衣、乞食等)所以当佛陀将粪扫衣递去时,实则是在含蓄地问:“你能否在加入僧团之初,便贯彻头陀苦行,誓愿过简单、知足、出离与精进的生活?”

大迦叶以终身的苦行,对此作出了回应。当他年老时,佛陀担心粪扫衣不堪使用,而建议他换上其他衣物,他仍持守了年轻时许下的诺言。正因为大迦叶如满月般无染、无贪、无著,佛陀曾数次劝他,为诸比丘说法、教诫,不料却遭到了大迦叶的拒绝,他的理由如下:

第一个是无信敬心。他说如今有些比丘不是因为正信有此世他世、有生死轮回可出、有正法可修、有苦可息,所以皈依佛,愿以为师;皈依法,愿勤修持;皈依僧,愿证解脱。他们不是因为这样的发心来学佛,所以他们不听从他人的劝诫,接受规劝时态度倨傲。若为他们说法,不仅没有增益反而会导致他们轻视于法,发生退转。

第二个原因是无精进、惭愧和智慧。还有一些比丘,自以为有些聪明,有经不学,有教不依,有律不持,不肯踏实修学,偏好高谈阔论。无惭、无愧、无究竟智慧,他们就好像一弯缺月,日渐减损美丽(信)、圆满(惭)光明(愧)、高度(精进)广度(智慧),若为他们说法反增邪智,助其恶作。

第三个原因,大迦叶并未言明理由,反倒是佛陀说出了原因:从前的比丘们内心向往解脱,所以舍家弃欲、成为沙门、远离人群、远离名利场,为人们所尊敬。但如今受尊敬的却是那些著名的、受欢迎的、资具众多的比丘,于是年轻的比丘们就会努力效法其生活方式,不光让三毒毒害了自己,也让它毒害了他人。

许多年后,当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相继入灭,佛陀也入了涅槃寂静之中,后世弟子们得以学习参照的经与律也在第一次集结后得以保存。年长的迦叶尊者,想起了当初灵山会上的那朵花

佛陀“头陀第一”弟子——摩诃迦叶尊者

。当时,佛陀在灵山会上拈出一枝金色的钵罗花,大众默然,惟有他心心相印,破颜一笑。


所以,继当年的粪扫衣后,佛陀与他再次结下约定:“等到未来弥勒佛住世的时候,请你把这件金缕的袈裟转授给他”。“恭依佛敕”。他还记得当初的誓言,于是在将佛陀的钵传给阿难后,尊者持袈裟入鸡足山入定,等候弥勒菩萨的下生,至今仍于鸡足山中。

简单、知足、出离、精进,这八字修行理念与那件粪扫衣,贯穿了尊者的一生。如今在瞻礼迦叶尊者之余,我们还应回答千百年前,尊者向佛弟子们发出的质问:关于“戒”,迦叶尊者践行了当初的誓愿,我们是否行持了皈依、受戒时的发愿呢?关于自省,迦叶尊者提出了比丘们的三种不良习气。比照自身,我们能信敬佛法、放下自我、耐心聆听他人的教诲吗?能依法、依戒,踏实修行吗?能正信学佛,而非为了财、色、名、食吗?

佛陀曾对大迦叶说,只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尊重随顺下面五事,正法就不会消失与败坏,也即“佛、法、僧、戒、定”。由此可知不光是僧人,在家的佛弟子也是佛法的守护者。只要我们尊敬佛法,精进修行,传承千年的火炬,仍将经由我们传递下去,光明的慧焰也将永留世间。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摩诃迦叶尊者摩诃萨。

...查看更多
结语

摩诃迦叶因为领悟到了佛陀拈花一笑的精髓,因此得到佛陀的高度认可。相传佛陀将自己的钵盂传与摩诃迦叶,这就是著名的衣钵真传的典故。摩诃迦叶也理所当然成为禅宗西天第一代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