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又叫弥勒佛和弥勒菩萨摩诃萨,出身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修行菩萨道,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在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弥勒菩萨袒胸露腹、笑容可掬,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在中国历代备受敬仰和信奉,他在佛教信徒心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弥勒菩萨是娑婆世界的未来佛,曾蒙释迦牟尼佛亲为授记,同时他也是一尊笑佛、欢喜佛、幸运佛,能给人们带来福气、祥和之气。
傅大士,齐明帝时东阳郡人。父名宣慈,母王氏,世业为农。建安四年五月八日生,少未读书,常与乡里人等网鱼。每得到鱼时,却又以竹笼盛之,沉入深水中,且祝曰:欲去者去,愿止者止。因此别人都说他愚痴。
网鱼遇梵僧 水影悟前因
梁天监十一年,大士16岁,娶刘氏妙光,生2子。后来在稽亭塘下网鱼时,遇一梵僧,僧对他说:往昔在毗婆尸佛前,我和你同时发愿渡生,现今兜率天宫中你所享用的东西都在,你什么时候回去呢?大士闻之瞪目而已。其僧又道:汝试临水观影!大士低头见水中圆光宝盖,顿悟前因,于是抛弃渔具,携僧归家。请求修道之地,僧指松山下双梼树曰:此可栖也。遂结茅庵而居,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恩惠及小偷 定中见诸佛
大士住在松山之下,开垦土地,种植蔬果。有小偷常来光顾大士的菽麦瓜果等物。大士见了说:你不必盗取,把你篮笼拿来,让我给你采装。于是小偷满载而归。或为人帮佣,昼出夜归,如是苦行7年。一日当宴坐之际,忽见释迦、金栗、定光三佛自东方而来。复见金色自天而下,集在大士身上,从此身出妙香,并闻舍中唱言:成道之日,当代释迦坐道场。
郡守捉又放 大士是菩萨
不久,僧尼道俗四众都来问询作礼。郡守王杰,怀疑大士为妖妄,捉来囚了数十天,不给他饮食也饿不死,只得放他回山。大士回来后,更加精进,远近来皈依他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而且还有天人,每日早上自空而降,随喜行道。大士曾对弟子们说:我得了首楞严三昧。又说:我得了无漏智。大家闻听后都说:此三昧唯有十地菩萨才有。由此大家都知道了大士是十地菩萨示迹而来的。
为设斋会 卖妻养众
大士为了化渡群伦,先化妻子令发道心。于是把田宅通卖掉,设斋会普供四众,并说偈道:
舍报现天心,倾资为善会;
愿度群生尽,俱翔三界外;
归投无上士,仰愚普令益。
这一年正逢饥荒,大士设斋会之后,家无斗粮。士谕妻子卖身为人帮佣,以供大众道粮。其妻妙光说:愿一切众生,同得解脱。于是同里傅重昌以钱五万买之。士得钱营设大会斋,并发愿说:弟子善慧,稽首释迦世尊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今舍妻子,普为三界众生消灾集福,灭除罪垢,同证菩提。
后月余,傅重昌感大士德行,遣送妙光回山。其妻子自此纺纱,为人做工,从不稍事休息。同里有傅昉者,亦罄产布施,卖妻得米送山供养,大士都转给修道的人,自此灵异益多。
叔叔作礼 叔祖亦得作礼
一日,大士到他叔叔家中,自称:我是弥勒,特来教化,叔应顶礼。他叔叔闻言即作礼。他又欲去其叔祖孚公家中,其妻妙光谏道:叔祖一向不相信你,况且哪有叔祖向小侄顶礼之理,我看你还是不要去吧!大士闻其言,便解衣袒胸,金色闪闪,天香扑鼻。妙光仍劝他不要去!大士不听,竟到他叔祖孚公家里,要叔祖向他作礼。叔祖说:向你作礼?简直岂有此理!大士回山,其妻问道:叔叔作礼没有?大士答道:今日不作礼,明日管叫他一步一个礼!
是夜,叔祖梦见天人召之去叱责道:你贡高我慢,不听圣训忽然又看到大士金相奇特,在空中飞翔。叔祖边呼边追,但见石壁横空,大士与侍从等人直过无碍,可是叔祖却过不去,醒来悲悔非常。天亮后,亲自入山,看见大士便悲不自禁地哭拜于地。大士道:我从兜率天下来,正为相接你们,知过就好。叔祖孚公稽首愿为弟子,依止大士修行,得三业清净。
弥勒应身 未来佛祖
时有沙门慧集(观音大士)来山,大士为说无上菩提,慧集法师愿为弟子。以后慧集法师到处弘法时便说:大士是弥勒应身。
大士每次说法或作功德,两眼常出金色光芒。他告诉大众说:学道不遇无生师,终不得道。我是现前向无生法忍的人,以前尝把这事隐藏起来,今日启示你们不复隐藏。弟子感戴顶礼。大士又说:你们不要向我顶礼,可礼拜殿中佛,即我形象。
座中有弟子问道:善明世尊,是大士得道时的师父呢,还是发心时的师父呢?大士说:非发心时之师也,彼佛出时,我为国王供养彼佛,彼佛寿八万岁,将来我作佛时,寿量亦是八万岁。
慈力服猛兽 说法到帝阙
大通三年,大士与弟子等于云黄山所居前,约十里方圆开凿为精舍,种麻、豆等。到秋熟时,有贾昙颖居士者,来布施其濑里之地,大士受之。濑里为山地,林麓葱翠,其中猛兽特多,人多害怕。大士居之,以所余之食饲养它们,从此猛兽变得非常驯伏。
大通六年,大士以双林僻处,教化不广,想到皇帝宫中去宣扬正教,于是遣弟子傅暀奉书于梁武帝。帝诏大士进京,先叫侍者遍锁诸宫门。大士心通预先知道了,乃做了大木槌一双,既到已,用木槌扣打一门,余门都开。大士直入宫殿,唱拜不拜。武帝问他:师事从什么人?大士道:从无所从,师无所师,事无所事。
武帝是佛心天子,除了修寺、斋僧、写经以外,还会宣讲佛经。一日,帝升殿讲经时,公卿大夫俱起座礼迎,唯大士端坐不动。大夫中丞问道:大士何不站起来?士曰: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大士在宫阙住了约5个月,复还云黄山。激扬宗乘,武帝莫测高深。大同五年,复入京都。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他升座挥案一拍便下座。帝见之惊愕不已。志公问帝:陛下会吗?帝曰:不会。志公道:大士讲经已毕。(按:此乃禅家提倡宗乘之机锋转语。因志公入灭十余年后士方见武帝)
大士一日顶冠披衲靸履,武帝看到问:是僧吗
为渡众生发大愿 为救众生磬资财
大同七年,大士对弟子们说:我是贤劫千佛中之一佛耳,汝等若能生千佛中,即可见我。
大同八年,大士立誓持上斋,作愿文曰:弟子善慧,今启释迦世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弟子自念今生,无可从心布施,拔济受苦众生,今日起立誓三年持上斋,每月六日不饮不食,以此饥渴之苦,代一切众生酬偿罪业,降促苦劫,速得解脱。以不食之粮,广作布施,愿诸众生,世世俱足,财法无量,永离爱染,不作三业,得大总持,摧伏诸魔,成无上道。
这篇愿文言简意赅,真可为发大愿心之行者所效法。哄动京城道俗,沿途赶来参观,接连二百余里不绝于道,往来相庆,一代盛事,真是佛家功德不可量啊!
贪乞宝物 感德奉还
时有一沙门,来到大士住处说:久闻大士修菩萨行,所谓菩萨行者:乞头与头,乞眼与眼,国城妻子,皆不吝啬。现在我乞大士身中香炉,若给我即是真菩萨,否则硬是假菩萨也。大士道:舍与不舍,都不是菩萨。沙门不管三七二十一,强持香炉而去。过了十多天,沙门又来问道:前日我来强夺大士的香炉,大士心里有何感觉?大士说:得亦不有,失亦不无,唯愿上人,擎炉焚香,供养诸佛,增进菩提,常为善友。沙门闻言,感到非常惭愧,又把大士的香炉送回来了。
常见七佛 唯释迦与语
天嘉元年,弟子等欲启建龙华会。大士道:汝等可作请佛停光会,龙华会是我自己的事。你们能听从我所言说,将来一定会见龙华会的。又说:我悟道已经有四十劫,释迦世尊因为能舍身苦行,所以先我成佛。
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随后。于是对弟子们说:七佛之中,唯释迦常与我话语,其余六佛则不与我交谈,每次见到都是如此。弟子问:余佛为何不语?士曰:释迦今正教化此世界,我以后又是绍继人,故世尊见我即说也。
留诗别子 复还兜率
天嘉十年,嵩头陀入灭,大士心知。乃集诸弟子说:嵩公已还兜率,我同度众生之人己去完了!我也决不久住世间了。于是作《还源诗》十二章,并对子普建普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众生故,汝等慎护三业,当精勤六度,行忏悔法,免堕三涂!言讫进入涅槃,世寿七十有三。
进入涅槃尚能举手
大士入灭,肉色不变,形相端洁。七日后,乌伤县令陈钟耆来结香火缘,因取香火遍传四众,到大士身边时,大士虽然已经涅槃了,但是竟伸手起来受香。此乃表示生死即涅槃存灭非异之义也。
建造轮藏 普利有情
大士在世时,常以佛经繁多,恐人不能遍阅,乃在山中建一层龛,中间一柱,周圈有八面,把佛经都放进去,可以运转着看,谓之轮藏。并立愿说:凡登我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如无阅读能力者,手推轮藏至诚一转,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一样。今天下有建轮藏设大士像者,实始于此。
大士诗偈如水银泻地
大士虽未读过书,但以补处菩萨应世,故能一悟百了。慈悲渡人之外,吐语为经。现仅恭录其诗偈几首以作本篇结尾:
《还源诗》十二首:
还源去,生死涅槃齐,
由心不平等,宛尔有高低。
还源去,说易运心难,
般若无形相,教君如是观。
还源去,欲求般若易。
但易是非心,自然成人智。
还源去,触处可幽栖,
涅槃生死是,烦恼即菩提。
还源去,依理莫随情,
法性无增减,妄说有亏盈。
还源去,何须更远寻,
欲求真解脱,端坐自观心。
还源去,心性不思议,
志小无为大,芥子纳须弥。
还源去,解脱无边际,
和光与物同,如空不染世。
还源去,何须次第求,
法性无前后,一念一时休。
还源去,心性不沉浮,
安住三三时,万行悉圆收。
还源去,生死本纷论,
横计虚为实,六情常自昏。
还源去,般若酒澄清,
能治烦恼病,自饮劝众生。
大士慈悲,曾于居住舍前,把干涸小塘中之虫鱼等投到大江里去。己死者葬于山下,牛犬死者亦葬之,并为它们设会超荐而说偈曰:
昔贤舍头目,王子救虎身,
慈尊推国走,修忍救慈亲。
今余阐此德,仰慕菩提因,
倾资度牛犬,舍命济鱼身。
愿为常乐友,共趣涅槃律,
同为俗无俗,齐证真无真。
太清二年,大士复舍田园产业设会,为此土及十方世界、六道众生,怨亲平等,供养三宝,请佛住世,普渡群生,而说偈道:
倾资为善供,归命天中天,
仰请亭光照,流恩普大千。
三涂皆解脱,六趣超自然,
普会体无体,齐证缘无缘。
另有可思议与不可思议的二首颂,遍传丛林与讲座,亦极耐人寻味:
其一: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其二: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
其余诗偈尚多,如水银泻地,颗颗皆圆,不能一一俱录。
...查看更多弥勒菩萨的故事
无著菩萨前往鸡足山,他想面见弥勒菩萨后可以请求学佛窍诀。
于是在此山经过六年的苦行观修弥勒菩萨,结果连吉祥梦兆也未出现。他想:看来我现在修不成了。心灰意冷而下山。
途中看到路边有一人在用柔软的棉布擦磨一大铁棒。他问:“你这样擦有什么用呢
下山途中又看到路边一座高耸入云的大石山前,一人正在用羽毛蘸水后拂拭那块岩石。他问:“你在做什么?”那人回答:“这座石山太高了,我自己的房子在这座石山的西面,阳光不能照在上面,所以,我准备将此山拂尽。”无著菩萨心里又如前一样想了之后,再一次返回原处去,又修持了三年,还是连祥兆之梦也没有出现,所以,他又灰心意冷地想:现在无论如何也无法成就。便又下山了。
途中看到路边有一条双足残废的母狗,整个下身弥漫着许多小虫,仍然还在对别人生嗔恨心,提起上身疯狂乱叫,拖着下身前来咬人。无著菩萨对它生起了难以堪忍的强烈大悲心,他割下自己身体的肉施给那条狗,接着想要清除狗下身的小虫。心想:如果用手去抓,可能会捏死小虫,应当用舌头舔去这些小虫。但是,因为狗的整个身体已腐烂,脓汁充满,眼睁睁地看着是不忍舔的,于是他闭上双目伸出舌头,结果舌头没有接触到狗身,反而触到地面。他睁开双眼一看,母狗不见了,而至尊弥勒菩萨金光灿灿地出现在面前。无著菩萨说:“您的大悲心实在微弱,一直也不现尊颜。”弥勒菩萨说:“不是我不向你露面,实际上我与你从未分离过,而是因为你罪障深重,未看见我,后来你经过十二年修行罪业稍微减轻了,只看到这条母狗,现在由于你生起了大悲心,因此业障无余清静了,便真正地见到了我。你若不相信,将我扛在你自己的肩上,让众人看。”于是,无著菩萨将弥勒菩萨扛在右肩上,到集市上去了,他问人们:“我的肩上有什么?”那些人说:“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位罪障稍微清净的老妇人说:“您的肩上有一具腐烂的狗尸。”
之后弥勒菩萨将无著菩萨带到兜率天,为他宣说了慈氏五论等圣法,他返回人间,开始弘扬大乘佛法。
其实不将佛教看作是一种庄严的宗教,在了解佛学后会发现学佛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佛教里也有很多有趣精彩的故事。
佛的全称是佛陀,梵文为 Buddha,英文名也为Buddha。佛陀就是这个词的音译,在古代汉语的发音可不是现在这样。现代官方通用语言是以前的北京方言,在古代官方语言的口音可能和现在的闽南话和吴语更加接近。
Buddha在梵语中是觉悟者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所以也被成为佛陀。
佛陀并不是寺庙里庄严肃穆的塑像,在几千年前佛陀也是一个有血有肉鲜活平实的人,和中国的孔子老子一样的真实可触摸。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的第三位是摩诃迦叶,在梵语中摩诃就是大的意思,所以又称大迦叶。大迦叶尊者修苦行所以是十大弟子中的头陀第一,在梵语中头陀就是苦行的意思,现在的印度恒河边还有很多修苦行的僧人。
大迦叶尊者和他的妻子还有一段奇妙的前世今生的因缘,他们之间的故事可不止三生三世。有一世有一位家里非常贫困的少女,她家旁边有一座破庙。因为年代久远有没有人打理,庙中的金身佛像的金箔已经大片的剥落只剩一些零碎的金箔还在佛像身上。
少女看着佛像心中升起了一定要为佛像重新镀上一层金箔的想法。但是贫穷的少女哪有钱买金子为佛像镀金箔啊,少女找到一位金匠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位金匠就是大迦叶尊者的前生,金匠认为为佛像重新镀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就愿意免费帮助少女为佛像镀金。就这样他们两人之间结下了善缘,以后的许多世他们都结为夫妻并且一起共修佛法
这一世两人也结为夫妻,但是因为多世与佛法结缘,这一世两人都一心求佛完全对人世间的情爱没有兴趣,所以大迦叶和妻子结婚后长达12年没有同床。在大迦叶决心出家时,他告诉妻子以后他一定会来度她的。在大迦叶成为佛陀的弟子后,得知妻子成为裸形外道备受欺凌时非常悲怜她,大迦叶找到妻子并将她带到佛陀的女子出家众中成为一名比丘尼。
修苦行就是要舍弃对外物的贪着以严苛的生存环境磨砺自己的心性,修习头陀行的僧人必须身穿扫粪衣(就是百纳衣,由很多破布缝接而成)而且衣服不得超过三件,吃饭只能托钵乞讨每天只能吃一顿,只能住在坟墓旁,要在树下静坐而且只能坐着不能躺下。真的是在衣食住行上都非常的虐待自己,修习头陀行就是想通过艰苦的生活条件舍弃世间的贪爱心。
禅宗的典故中,大梵天王送一朵花请佛陀在灵鹫山讲法,佛陀就拿着这朵花静静的看着也不讲法,其他人都疑惑佛陀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时只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所以当时在场的人中只有大迦叶尊者懂得了佛陀所讲的法,在涅槃前佛陀也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大迦叶,大迦叶尊者也肩负起弘扬佛法的大任。
在佛陀涅槃九十日后,大迦叶集结佛陀的弟子僧众一起将佛陀生前所讲的法记录下来,这才有了后世的三藏圣典"经、律、论"。
佛陀涅槃前交代大迦叶尊者要留住在世间等待弥勒菩萨成佛,所以大迦叶尊者现在还活在世间。在玄奘法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有一段记载:大迦叶遵从如来法旨,护持正法。在佛涅槃后第七天,主持了第一次佛法集结。佛涅槃后二十年,"厌世无常,将入寂灭,乃往鸡足山。"
所以根据记载大迦叶尊者现在就鸡足山等待弥勒菩萨成佛,在印度有一座鸡足山在中国的云南也有一座鸡足山,大迦叶尊者到底是在那一座鸡足山,到现在人们还是议论纷纷。
在二十世纪初有一位英国的柏克森博士讲述了他在印度游历经历的一些事,他讲在印度的一座山遇到了一位印度僧人,他还和这位印度僧人交谈交谈中他深深被这位印度僧人的智慧折服,后来又发生一些奇妙的事情。柏克森博士讲出这个故事,世人就猜测这位印度僧人就是大迦叶尊者。
...查看更多诸经论中放生集要
●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
‘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戒杀放生,得长寿报,又戒杀放生,
● 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
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
‘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婆罗夷罪。’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造一所寺,不如救一人命。’
‘何业获报长命?有十种业。何等为十?一、离自无杀,二、离劝他杀,三、离庆快杀,四、离随喜杀,五,救刑狱杀,六,放生命,七、施他无畏,八、慈恤病人,九、惠施饮食,十、幡灯供养。如是十种获长命报。’
‘当遵慈仁。普惠恩及群生,
慈济悲愍,恕己安彼,道喜开化,
● 弥勒菩萨偈
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 观无量寿经
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大慈大悲,名为佛性。’
● 优婆塞戒经
● 大日经
● 梵网经
● 大智度论
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智者大师
永明大师
慧能大师
寒山/拾得大师
(寒山大师相传为文殊菩萨示现,拾得大师相传为普贤菩萨示现。)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放生功德如何?’
● 放生颂
放生无忧恼 放生少病疾 放生嗣胤昌 放生官禄盛
(志公禅师因果录)
遵氏大师晚年主持杭州昭庆、灵山等寺,讲经弘法,宋真宗赐号‘慈云’,大师曾以天台智者大师放生的故事,告诉州判王钦若,并请他奏准以西湖为放生池,获朝廷准许,下令西湖为放生池,禁止一切渔获捕猎,重现智者大师时代放生风范!
贪他一脔脔还他 古圣留言终不伪
(戒杀文)
人之生日到来 应当持斋戒杀 或是买命放生 或是诵经念佛
(庆生报本戒杀文)
‘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
‘戒杀之众,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具陈。若更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入不退地。’
‘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
‘诸放生者,或增福寿,或延寿算,
或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征据。’
‘若无财者,只发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劝他人放生,或见人放生,赞叹随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
‘心大德深,其事何验,盖利他者菩萨之行也,以此行门助修道业,譬如船得顺风,必能速到涅槃彼岸矣
‘今更立简易一法,佐使并行,不拘时日,见即买放。于某月下书某日放生若干,巨生以个数计,细生以觔数计,岁终总算,存以自考。’
细生如虾螺蛙蛤及小鱼等,
积功累德,当知果报不可思议。)
诚心念诵弥勒菩萨心咒:嗡美镇达楞梭哈,会有很大的功德,但是念诵的时候切记一定要抛弃杂念,用心念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