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语,佛经中的唱词Buddhistchantorhymn。偈陀之省。如:偈颂(偈文,偈句,偈言,偈语,偈诵。均为梵语偈佗。即佛经中的唱颂词)。附缀于佛经的一些读后感或修行的实践中得到的体悟写成的语句。因为多为四句组成,兼具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朗朗上口,尽管不是佛经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与佛经相提并论的典故。偈语是佛法之本,佛经是树干与青柯,偈语是果实与花朵。因为每首偈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成为僧人顿悟的美谈。
念佛诵经是在修行,而且念佛诵经也是有好处的,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有益。因为念佛诵经有很大益处,所以法照大师一生都在弘法,也在指引众生去念佛。而在念佛方面法照大师也是有劝念佛偈语的,只是法照大师的劝念佛偈语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法照大师偈语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借问家乡何处在?极乐池中七宝台;
普劝道场同行者,努力回心归去来。
借问今生多罪障,如何净土肯相容?
报导称名罪消灭,喻若明灯入闇中。
借问凡夫得生否,如何一念闇中明?
报导除疑专念佛,弥陀决定自亲迎。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华还到此间迎。
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莫辞念佛度朝朝,弥陀本愿许相招;
临命终时生安乐,闻法悟解得逍遥。
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愚;
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弥陀摄化无厌足,悲心常遶世间行;
但有倾诚能念佛,毫光直照目前明。
弥陀光明广无边,普照群生度有缘;
但有倾心能念佛,当来决定离人天。
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
西方极乐七宝池,八功德水不思议;
底有星沙岸香树,莲华涌出化生儿。
西方净土更无过,阎浮极苦罪人多;
欲得今生出三界,唯须至意念弥陀。
西方净土离嚣尘,众生到即断贪瞋;
总是善人菩萨众,亦无恶趣更怨亲。
西方净土实堪停,若欲求生发至诚;
弥陀令遣称名字,唯须专心尽一形。
西方进道胜娑婆,缘无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劳诸善业, 华台端坐念弥陀。
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觉,还来苦海作津梁。
朝朝暮暮念弥陀,为在阎浮降众魔;
暂到西方亲见佛,还来度脱此娑婆。
急须念佛莫悠悠,欲超苦海要船舟;
称名决定生安乐,永绝阎浮生死流。
阎浮浊恶不堪停,处处唯闻众苦声;
不如专念弥陀号,今生直到宝莲城。
万行之中为急要,迅速无过净土门;
不但本师金口说,十方诸佛共传证。
菩萨妙行虽无量,当知念佛最为先;
乘此因缘生净土,须臾即至世尊前。
众生随佛到西方,微尘故业自消亡;
如来愿力亲加被,闻法悟道证真常。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六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但知念佛莫生疑,不解之辈是愚痴;
只为超升令速疾,此地凡夫信者稀。
弥陀宝界不思议,唯叹娑婆去者稀;
阿鼻地狱人多往,一堕何年更出时。
旷劫已来流浪久,随缘六道受轮回;
不遇往生善知识,谁能相劝得回归。
念佛之时得见佛赞(大正藏八五册一二五九页)
念佛一声一化佛,皆从口出生红莲;
念佛千声千化佛,跏趺正坐在吾前。
一日常称一万佛,计佛高低出梵天;
愿我临终值诸佛,迎将净土证三贤。
高声念赞(大正藏八五册一二五九页)
第一能排除睡障,意令诸子离重昏;
障灭身心亦清净,更见西方百宝门。
第二动振天魔界,令遣心归念佛门;
但使魔宫闻一念,因兹永劫奉慈尊。
第三声遍十方界,为令恶趣苦皆停;
一一能闻无量寿,咸登净国住经行。
第四三途幽苦息,须臾变作宝莲城;
罪人尽处花间坐,登时闻法悟无生。
第五无令外声入,心心直往法王家;
光明长照琉璃殿,化生童子散金花。
第六妄念心无散,弥陀净剎想中成;
宝树林间宣妙法,声声唯赞大乘经
第七勇猛勤精进,无明尘埃自消除;
念念常观极乐国,弥陀慈主赠明珠。
第八诸佛皆欢喜,当来护念信心人;
一一咸令不退转,临终证得紫金身。
第九能入深三昧,寂灭无为漏禅 ;
念时无念见诸佛,永超生死离人天。
第十由具诸功德,恒沙福智果圆明;
临终净国莲花坐,弥陀圣众自亲迎。
...查看更多不论平时自己参究或者是精进共修期间,譬如禅三、禅七都不可以死守着坐禅当作是精进。禅不是修定,禅在一切的境缘之中,不一定在打坐之中。如果是修数息、观想、持咒、止观,这一些是修定,修定的时候适宜用七支坐法。所以在数息七之中,有的道场规定前四天或者前五天,乃至说全部七天要盘腿,这个是修订的方法,是定法正修,所以无可厚非。如果参禅也这样的话,那就有过失了,因为禅不是定,参禅与修禅定不同。
自古以来祖师们常常说:“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我们应当要深思这两句话。嘴巴里头喃喃有词,一天到晚唱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蛮好听的,但是心里面却在想:“今天下雨啊!我去参加念佛会做什么?太劳累了吧!不如在家里看电视……”可是嘴巴还在唱佛号,心里却想到电视情节去了。然后又联想着:“……看电视的时候买一包零食,泡泡茶也不错那样的话,阿弥陀佛呀,远在西天,不在眼前,更不在心田。因为只有嘴巴好像录音机一样不停地像循环带在放着佛号,心里面没有在想佛。所以念佛应当是在心里面想佛,那才叫念佛。所以念佛不在嘴巴念,而是在心里想念,心心念念想着佛,叫做“念佛”,不是只在嘴巴上诵读佛名就称为念佛参禅也是一样,如果是数息七,七天都在打坐,那是正确的。
修定而想证入定境,本来就是坐中容易修。如果是参禅、是禅七的话,那就不应该大部分的时间在打坐,应该是动中参的时间比坐中参的时间多才对,因为参禅不是为了练腿和摄心。要打坐,盘腿比较好,因为有盘腿的功夫身体就不容易晃动,心容易定下来。可是参禅不是叫我们把心保持不动、一念不生,参禅必须要我们这个心不停地起疑情、观察、分别、拣择。而分别、观察、拣择在动中容易相应。所以参禅应当是动中容易参,静中反而不容易相应,所以说参禅不在腿。
怀让大师云:“道由心生,岂在坐也。”所以马祖道一禅师没有遇到怀让大师之前,一天到晚打坐,想要求悟
禅七之中也不需要规定盘腿,所以我们的禅三坐姿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人单盘坐,有人双盘坐,所以有的人散盘坐,有的人是跨鹤坐,有的天神坐,有的观音如意坐,有的抱腿坐,有的人干脆抱着蒲团坐,还有的人干脆趴在垫子上面不动,只要你不妨碍邻座的人,怎么坐都可以。即使是这样不拘方式的坐,禅三也不过就坐那么一天,其他两天都在动中。为什么要坐这一天呢?为的是方便小参,以了解大家的状况。所以参禅不在腿,参禅也不在坐,因为动中的姻缘多,而静坐中因缘却很少。有道的禅师随时随地把握一切的境界和因缘,在行、住、坐、卧、饮食、工作之中引导一切的禅子们。他观察一切禅子们的因缘,有时候说转语,有的时候使用机锋,有的时候用话语当机锋,有的时候来个向上全提,所以不仅仅是在打坐之中而已。
我们平常参禅自修的时候也不可以死守着坐禅。许多人有错误的观念认为看话头应当坐下来看,认为参话头应当坐下来参,但是这个知见是错误的。因为看话头的功夫就是在动中特别好锻炼,静中反而不容易锻炼。参话头也是在动中的姻缘特别好,坐中之因缘特别的差。所以不应当死守着坐禅,否则的话,要开悟、要见佛性就很困难。
有的人开始参禅以后就怕做事情,希望谁都不要来打搅,好专心地去禅,但是我们说他错了。因为禅机处处都有,时时都有,随时随地都有出生法身慧命的因缘,所以参禅的人不应当推卸对于家庭、社会应尽的责任。在我们履行对于社会、家人的责任的那一些境界因缘之中,悟的姻缘特别的多。而打坐之中悟入的因缘非常少,所以我们不但不应当死守着坐禅怕做事,反而要每倒过来积极地投入一切应该做的事情里面。在我们做一切事情的每一个当下去参究,这样才容易悟入。但是在进入参究的过程之前,应该先要尽量在动中去看话头,因为看话头的功夫没有做好的话,明心之后要见佛性非常困难,所以在动中参禅之前,先要经历一段看话头的时间。
对于某些不能把看话头功夫做得很好的人,我们在此额外补充一些方便善巧法门:我们的眼睛不停地在移动视线,我们眼睛所看的对象不停地在换,眼睛一动就是一个话头。从一个点换到另外一个点的时候,另外的一个点上面就是话头,把眼睛所看的任何一个点跟我们所看的话头连在一起。因为我们的眼睛不停地在转动,不停地在换我们所看的点,所以我们所看的话头也不停地被提起来。这样去锻炼,话头就会常常在,看话头功夫就会愈来愈好。至于能长时间看住话头的人,则不必理会此种方便善巧法门,仍依原来方法用功即可。看到后来话头好像有一小团、有一点一样。我们说“好像”并不是真的有点、一团,而是说你感觉到话头是真实的一种存在,在我们心里面存在,在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存在,很具体地感觉到它一直存在。
到了这个地步,明心之后参究佛性的时候,答案一出现,马上就会一念相应,就会看得见佛性,这个功夫若没做好,悟了还是看不见佛性。所以参话头之前先要看话头,这个功夫必须要先做好,然后才开始参究。
...查看更多有一天王舍城裡的一位砍柴工人和他的儿子上山去砍柴。傍晚要回家的半路上,他们在靠近墓园的地方进食,也把两隻公牛的轭解下来,让它们去吃草。但这两隻牛却在他们不注意的情况下走失了,砍柴工人发现牛不见了,就去找牛,而叫儿子留下来看顾木柴。这砍柴工人最后在城裡找到牛,但天色已晚,城门都关上了。他的儿子只好一个人在牛车下过夜。
砍柴工人的儿子虽然年纪还
第二天清晨,国王的僕人发现王宫的盘子不见了,就四处去找,但全找不着。最后,他们发现盘子在男孩身上,认为这男孩是小偷,而把他带到国王面前。但当国王看见盘子上的文字时,就询问男孩。男孩回答说当夜曾被父母餵食,吃饱后,他心满意足的入睡了,毫无恐惧之心,除此以外,他一概不知。国王就派人去请男孩的父母来询问,之后,国王带他们一起去见佛陀。
国王问佛陀:「是不是只有繫念佛陀的殊胜才可以保护人,免于恶魔的迫害和危险?或者,繫念佛法的殊胜也同样有效?」 佛陀说:「国王啊!系念佛陀不是唯一可以保护人,免于恶魔和危险的方法,对六根中任何一根具足正念,都是护持一个人,免除恶魔迫害和危险的好方法。」
摘录自《法句经 故事集》达摩难陀法师着
...查看更多
清代有个和尚,住在华严庵,平时话也不多,好吃冬瓜,人称冬瓜和尚。
冬瓜和尚有一同参道友,叫慧照。慧照和尚还是蛮精进的,每日里佛号不断。但其好友冬瓜和尚则相反,禀性极好逛街,没事上街溜达溜达,看看热闹光景,每日里以逛街为乐
慧照和尚经常苦口婆心劝勉好友要精进,然而冬瓜和尚依旧我行我素。无论比丘俗家都对冬瓜和尚指指点点:说他没有出家人的样子,还身着僧衣;说他是僧人,十多年来每日在街上闲逛荒废光阴,胜过俗家纨绔子弟。好友慧照和尚常常叹息不已。
一年年底,冬瓜和尚在街上又趿拉着鞋闲溜达,突然看见慧照和尚也上街办事。冬瓜和尚上前一把扯住慧照和尚的衣袖,道:“正月初六我要去西方极乐,你要来送我!”
慧照和尚打量着好友一副颓废的样子,心中厌恶,然而嘴上还是说:“好啊,你果真能往生,到那一天我保准来送你。”
冬瓜和尚似乎没有看出好友鄙视自己,仍自顾自地继续嘱咐:“我是说到做到,你可不要忘喽?”“好了好了,我不会忘。”
转眼年过了,正月初六,慧照和尚如约来给冬瓜和尚送行,却遍寻不见冬瓜和尚的影子,一问方知,冬瓜和尚被一个居士请去法慧庵吃斋。慧照和尚不动声色,就坐在那里等好友回来。
冬瓜和尚吃完人家请的客,打着饱嗝回来,见到老友坐在那,甚是惊呀,问:“你怎么来了?”
慧照和尚看冬瓜和尚一副吃得心满意足的样子,讥讽地说:“往生的大菩萨,您说今天要走,我是来送您的呀!”
冬瓜和尚吃惊地说:“今天初六了吗?若不是蒙兄提醒,我都忘记了。”遂沐浴换衣,拜佛完毕坐在那里对好友说:“我走之前留下个偈子吧,劳烦师兄帮我写下。”
于是他口中诵偈道:“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说完,念一声“阿弥陀佛”便垂目不再言语。
慧照上前一试鼻息,果然是自在往生,至此,方知好友是菩萨再来。
古德有言: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意思是说,真正摄心用功的人,不一定要死板地拘于形式。所谓: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然忙似箭,不忘阿弥陀。
禅师有云:处处真,处处真,尘尘尽是本来人。要活泼,要洒脱,时时都是摄心时,处处都是用功处。
若过分拘泥,反引起人的诟病。同时,身心也不能调摄,工夫反而不易前进。但是,话得说回头,切忌不拘形式而放荡形骸,懈怠成性,无所用心,则上当非浅。
最好,如我人环境许可,四事具足的话,还是多做些形式的工夫,借此摄收身心。如学不拘形式,恐我人的根性还不够。
偈语是佛法之本,佛经是树干与青柯,偈语是果实与花朵。因为每首偈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成为僧人顿悟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