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位为佛教用语,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内容有所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共有三个果位,分别是佛、菩萨和阿罗汉。小乘佛教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可能有第二个佛,可见佛在小乘佛教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之乐,都不贪求;“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之境,都能舍离。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具大庄严
他具足广大的庄严。升到一切智慧的乘门。入到真正菩萨的果位。舍离世间的有为法。不贪世间的名,也不着世间的利。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之乐,都不贪求;“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之境,都能舍离。又得到佛的出世法,也就是三十七道品的法门。
什么是三十七道品?
①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② 四正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长,未生恶禁生,已生恶令断。
③ 四如意足:欲、念、进、慧。
④ 五根:信、进、念、定、慧。
⑤ 五力:五根发生五种力。
⑥ 七觉分:择法、精进、喜、除、舍、定、念。
⑦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命、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七项合为三十七道品。
尚有声闻乘所修的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
缘觉乘所观的十二因缘法,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菩萨乘所行的六度法,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这就是无为法。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都用智慧光明来摄受初发菩提心的大菩萨,决定能达到目的无上正等正觉究竟的果位上。
恭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明法品 浅释
“证十地事”:证,是证得。十地,是菩萨的果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三贤位。十地菩萨的果位──(一)欢喜地。欢喜,非常欢喜,时时刻刻都欢喜,没有哭的时候,到这种菩萨境界上的,不会哭,你打他,骂他,怎样他都欢喜。说他不好,他也欢喜;骂他,他也欢喜;无论怎么样,他都欢喜,这是初地。
(二)离垢地。离是离开,垢是染污。离垢就是把染污法都离开了,清净了。 因为欢喜,就离染污;离开染污,就发光了。
(三)发光地。有染污,就不会发光;离开染污,就有光了。什么叫染污呢?就是你那不干净的思想,不干净的心,尽有些欲望,贪自己舒服,这都是欲望。若有欲望,尤其是淫欲心,有淫欲心就叫染污,没有得到离垢地的程度,不能离垢就不能发光;离垢了,所以就发光了。
(四)焰慧地。焰慧地就是生出智慧,智慧好像火似的,烧得非常旺盛的火焰。这种智慧像火焰那么样,这是因为你发光,才能有智慧,所以第四就是焰慧地。
(五)难胜地。就是没有什么可胜得了他的,他的智慧现前,无论是谁和他辩论,一切一切的神通变化,都胜不了他了,这就是难胜地。
(六)现前地。什么现前呢?一切的智慧光明什么都现前。
(七)远行地。远行,走得很远。
(八)不动地。第七是远行,行得很远,第八不动了,不动地,“不动道场而化十方的众生”,他虽然化度十方众生,但是他可不动;虽然不动,但是能教化一切众生。
(九)善慧地。善慧,就是善有智慧。
(十) 法云地。这种法就好像云彩似的。上列这些是按照字义,讲大略的意思,要是详细讲,还有很多的意思。若欲详细知道三贤十圣(十地也叫十圣),应该研究《楞严经》,《楞严经》里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讲得很清楚,看《楞严经》,就会知道得比较详细
“毕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毕竟就是究竟,究竟不退。这不退有多少种?(一)位不退,不退三乘。(二)行不退,不退于凡夫。(三)念不退,不退于菩萨,他总行大乘法。这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三不退,不退什么呢?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为中文叫无上正等正觉。二乘人的觉悟,是和凡夫不同;虽然他觉悟了,可是没有正等。正等是什么呢?正等就是菩萨,菩萨正等于佛了。虽然正等于佛,和二乘不同,可是他还没有得到无上,唯有佛才叫无上正等正觉。无上和菩萨也不同,所以叫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的果位。这地藏王菩萨,现在虽然没有成佛,但是他的果位和佛是一样的,所以要来说他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种的因缘。
菩萨,是指内心修养达到一定境界,智慧与慈悲达到一定高度的圣者。这个名词是梵语音译的省译,全词音译是“菩提萨埵”,“菩提”就“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先通过修行让自己觉悟,然后通过各种方法使更多人觉悟,达到这种境界的圣者,就是“菩萨”。
“十地”,是修行过程种的不同阶段。按照《楞严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的描述,一个普通凡夫修行成为圣者(佛),共有五十二个阶位,它们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十地,即十个位次。当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四十过阶位以后,就登入十地之“初地”,达到这个境界的菩萨,称为“登地菩萨”,然后依次为二地菩萨、三地菩萨……直到十地。如果要详细了解每一地之境界,可以直接读《楞严经》等原经文。
“十地菩萨”,就是即将进入与佛境界相同的“等觉”位;而“妙觉”,就是大彻大悟的佛境界了。
...查看更多问:为什么阿罗汉破除我执解脱了轮回痛苦,却还未能获得菩萨的果位?
索达吉堪布:可以通过比喻进行说明,比如有人黄昏时见到一条花色绳子,误认其为毒蛇,恐惧异常,后来依靠灯等的光亮照见之后,才知道原来只是花绳而非毒蛇,于是恐惧感顿然消失。这时,不
必对花绳再次抉择——绳子实际是由毛线组成、毛线也并不存在等等,这纯粹是多此一举,因为只要了知仅仅是花绳即可遣除对毒蛇的恐惧,再没必要继续分析下去。
在上一比喻中,对毒蛇的恐惧实际是人我执,对绳的执著则属法我执,二者是分开比喻的。龙树菩萨在《微尘证悟品》中也说:黄昏时对毒蛇的恐惧是人我执,对绳子的执著是法我执
《四百论》中说:“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诸位修行人,最初趋入佛门时,首先需要遮除非福德的恶业,行持善法;中间应对人我进行遮破;最后,如同绳子等边见也应一一破除而现前大智慧。对阿罗汉来讲,首先破除我执时,只要了知蕴聚为空性就足够了,但如果想要获得菩萨或佛的殊胜果位,则再次详细观察十分有必要。
——《定解宝灯论讲记》
...查看更多果位指的是修行得道已证正果之位,与因位对言,但是想要得到果位,需要长期坚持的修行,同时在修行的时候,必须保持诚心,善心,这样才能慢慢的领悟佛法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