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

"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菩提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菩提_金刚菩提_菩提是什么意思

菩提_金刚菩提_菩提是什么意思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请菩提道分第二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请菩提道分第二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请菩提道分第二

(一)请示妙定

请菩提道分第二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分义】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自己从极久远以来,偏习多闻,但缺乏实际修行的功夫,所以定力不够,一遇到摩登伽的邪术就迷惑了。又阿难久远前因地里与释迦文佛同时发菩提心修行,佛陀精进修行,今已圆成佛果,而阿难偏持多闻,至今仍未开悟。是故深感惭愧内疚而悲伤哭泣。请佛开示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只此一请,是为全经纲要。圆觉经说:欲证圆觉,须修三法,一者寂静奢摩他,二者如幻三摩提,三者寂灭禅那。奢摩他以寂静为行,三摩钵提以观如幻为行,禅那以寂灭为行。此三种法门,即一法门。一法门者,即是楞严大定。十方如来皆因修楞严大定,得证菩提;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之行,皆依此法,圆成佛道。此法殊胜无有伦比,故名为妙。而修学楞严大定,必以开悟常住真心(即明心见性)而为先导。因为开悟常住真心,是修学楞严大定的方便;而楞严大定,又是成佛的方便。是故经中说为最初方便。由是可知,开悟常住真心,明心见性,是修学楞严大定圆证菩提的最为首要的最初方便。常住真心即是三世诸佛平等法身,悟此心而证未圆满者,名为法身菩萨,彻证此心者,即名成佛。若不见此心,纵得禅定,皆成魔外,或成二乘,不得成佛。若误将生死根本,当做常住真心,依之修学,就叫做认贼为子,自劫家宝。若因谬解,毁谤正法,且将堕三途,求出无期。故知学佛,切须慎重,慧命所系,不可草草。经中自此而下七征明心,十显见性,表为破妄,实为显真。即开显诸佛众生本具无殊的常住真心。

【菩提】此云觉道

【三摩提】此云正心行处,即此经中所示之究竟坚固大定法门。

...查看更多
不离菩提心供养

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讲:;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有的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第一,修行供养。;所谓如说修行供养。佛不需要你供养的身体、受用、善根,佛之所以让你做这些供养,接纳这些供养,主要是拿这些来做利益众生的事。若是你真正修行了,直截了当地就弘法利生了。因为你修行了,第一个利益的是你自己,你相续中有佛法了,这也叫弘扬佛法。什么叫正法久住?正法要住在哪里?正法不是住在大庙里,也不是住在大殿里。佛法常驻,正法久住,应该住于众生的相续中。如果你修行了,相续中有佛法了,正法就久住了,这叫弘扬正法;你修行了,你相续中有佛法了,能息灭你内心中的烦恼,能解除你内心的痛苦,这叫利益众生。既有弘法,又有利生。

你相续中有佛法了,这叫正法久住,弘法利生直接就有了。你修行取得了成就,通过你的相续,通过你个人的努力,可以传播佛法,传播智慧,还可以帮助和利益众生,这样又连续不断地、恒常性地弘法利生了,所以法供养最为殊胜。如法修行本身就是一种供养,这是修行供养。

第二,利益众生供养。如果你修行了,有成就了,就能弘扬正法了,就可以利益众生了。这样你就继承了佛的事业,圆满了佛的愿望,那是佛最高兴的事了。对佛来说这是最大的孝顺。你也就尽孝了,也可以说是报恩了。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

不离菩提心供养

。摄受众生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接纳众生。正如《上师赞》里所写:无论是美是丑,无论是善是恶,无论是颠倒还是愚痴,都一样能以慈心、悲心去接纳,去度化,这叫摄受众生。要摄受的是什么?就是你最讨厌、最烦的这个人,最不想见、最不想接触、恨之入骨的这个人;就要摄受、接纳怨敌仇人、鬼神恶魔等这些众生。


;他对我太好了,对我有恩德,然后就去接纳,这是自私,这不叫摄受。同修道友之间也是,稍微有一点点态度不好了,就再也不去见了,再也不去接触了,这不叫摄受。若是你想摄受众生,想接纳众生,就应该接受鬼神恶魔、怨敌仇人,摄受你最烦、最讨厌的这些人。

我们通常是对比较顺心、顺眼的,就想多看看,多接触接触;对不顺眼、不顺心的,就尽量躲避;对比较善良、比较慈祥的,就想多接触、多看看;对脾气不好、态度不好的,就躲得远远的,根本就不想见,不愿意接触。对比较聪明、比较有智慧的,如所谓的上师、大德,到处跑去见;若是遇到疯子、乞丐,就躲得远远的。其实,这些有什么差别啊?

对佛来说,摄受众生是最大的供养。因为佛会把所有的众生都视为自己身上的肉,佛会把所有的众生都视为自己的独子——家里唯一的儿子、唯一的女儿。当你去接纳他、度化他的时候,佛就高兴了:;这个人太好了。尤其是你去接纳那些比较丑,比较恶,比较愚痴的人,佛就更高兴了。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这种供养是最殊胜的。作为一个菩萨或一个修行人,应该将一切胜利和好处都献给众生,把一切恼害和损失都拿到自己身上。什么是自轻他重的菩提心?就是代众生受苦。我们现在就要学这种精神,要学习菩萨的精神,要学习佛的精神。不要害怕伤害和失败,不要总去希求胜利和利益。

要修一个平等的心态。胜利和失败都是一样的,有胜利就有失败,有失败就有胜利。利和害也是一样,有利益就有损害,有损害就有利益。什么时候你修出平等心来了,什么时候达到了那种平等的境界时,才没有分别。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是相对法。无论是利益,还是损害,这都是相对法。有利益就肯定有损害,有胜利就肯定有失败。所以,这还是轮回,还是痛苦。现在我们要超越,不逃避失败,也不希求胜利;不逃避伤害,也不希求利益。平等才是真正的;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平等心修出来了,当下就;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了。平等心是菩萨心、普贤行。有普贤行,才能进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不要认为;佛的要求太高了,上师的要求有点太过分了,一切胜利和利益都要给别人,一切损害和失败都要拿到自己身上。这我可做不到,我只要不去伤害众生就可以了!不是。你只不做恶,不伤害众生,那是小乘的境界。大乘要高出一层,不仅不伤害众生,还要利益众生。不仅利益众生,还要把伤害都拿到自己身上,替众生受苦。不伤害众生,是小乘;在不伤害众生的基础上,去利益众生,这是大乘。利益众生,将众生的痛苦拿到自己身上,自己的快乐给予众生,这种精神叫普贤行,是大菩萨的行愿。

...查看更多
不忘初心和菩提心如出一心
不忘初心和菩提心如出一心

佛法中说的菩提心和现在我们常听到的时候不忘初心,这两个心一样吗?

对于佛法讲的菩提心有狭义和广义,狭义是什么?是我们那个人生主观意识的彻底的圆融。这是叫狭义。广义是什么?是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和对自身的了解,对自身的了解,只能成就我们自己自我生命的解脱和释放,对世界的了解,你的生命这种影响可以遍虚空遍法界。所以是一个叫大菩提心,一个叫相似菩提心。为什么叫不忘初心跟他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吗?

不忘初心,实际上就是菩提心,这叫世间菩提心。因为你任何的生命,任何的阶层,说明一个社会当中,你如果忘记了你最初的这种价值观念,也就是我们最初的发心,你就不能实践你真正的价值,不能给这个社会给你自己的人生增添那个光彩,反过来给你带来很多的负担。所以说我们习主席提出来的不忘初心,实际上跟佛法一丁点不矛盾,这叫什么

不忘初心和菩提心如出一心


世间菩提心。你对世间的生活态度的认识和出发点一定要清晰,清晰在哪儿?出发点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定位。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活在这世界上,所以说这叫不忘初心,跟佛法一丁点不矛盾。只是一个是更多的更彻底的清晰的对生命世界的了解,了解才会放下,你不了解,只有执迷不悟,它是一样的。

你在世间的这种不忘初心也要了解,了解才能放下,你不了解就放下不了,就会执迷不悟。我们了解什么?了解我们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存在的空间,你只有真的了解,你才会面对很多所谓的困惑、纠结才会放下,才会完成你的生活价值。菩提心也是如此,我们了解了我们对生命的了解,对世界的了解,你才能完成生命真正的觉悟,这是这个概念,我们把它理解好就行。

...查看更多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宝积经第3-2集: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主题:宝积经第3-2集

主讲人:普献法师

地点:晓光空佛院

时间:2005年

接着,佛又对迦叶尊者说,怎么样去维护菩提心,生生世世菩提心不退,乃至成佛道场现前,就是成佛了。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何谓为四?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迦叶!是为菩萨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

第一个「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这个就是说,信佛学佛的人,讲话是一个很重要的,因为言为心声,你心里面所想的,你这么讲出来,就是这么真的一回事。世间人说「有口无心」,不是这样子的,有心才会有口。心里想什么,嘴巴就会讲出心中所想的,所以言为心声。

我们即使在一个失命的因缘,譬如说有人用刀子放在你的肩膀上,说「你如果发菩提心、信佛学佛的话,我要把你宰掉。」即使是在这么严重的情况之下,生命交关,我们也不可以随便说:「NO!我从来没有发菩提心,我也不想成佛,不想度众生,我根本就不信佛。」即使失去生命,这个是小事,而菩提心的功德生生世世还是跟随着我们。

如果为了生命,而故意讲这些话,这样对我们来说是不好的,你的菩提心就退光光了,我们成佛的信念丧失了。所以在菩萨戒里面有一条重戒,就是忘失菩提心的话,你所修的一切善法都会变成魔法,因为我们信佛学佛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因为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所以能够行菩萨道而成佛。

如果你没有发菩提心的话,那么我们所修的法不跟菩提心相应了,跟增上心、跟执着心、跟厌离心相应了,那就是不能成佛了。所以,「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这个是讲到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讲话要很小心很小心。

第二个「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这个是对上面所说的谄曲,就是不以直心。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是对人、对事、对物要真诚相待。中国古书上有一句话:不诚无物,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诚实的去讲话做事,他是不可能成就他的功业。

美国有个企业大师,他讲到一个企业的成功,最重要最重要还是「真诚」两个字,叫做Candor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作为一个董事长,作一个CEOS这个执行者,最重要的人格部分就是真诚,对人、对事有一颗真诚的心。


世间的事业尚且要有真诚的心才能成就,何况是我们成佛的大道,一定要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信佛学佛的人绝对不能有虚伪的行为,虚伪的语言,对同参道友能够经常以正直的善意往来从事,离去种种谄曲心,绝对不可存有恶意,使人引起不必要的疑悔。这是第二个不失菩提心的因缘。

第三个「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我们往往以貌取人,譬如这个讲经说法的时候,我们常常觉得这个师父长相其貌不扬,而声音也不是很好听,所学有限,我们往往就瞧不起;这个很麻烦。我常常说,瞧不起别人就是自己修养不够。

在我们求法过程当中,依法不依人,我们要听一个大德所说的经法,是不是让我们成佛成菩萨、利益众生的,还是一些人天善法。如果是宣扬这种为众生为法发菩萨愿、行菩萨道的,这个法师他本身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我们千万不要以貌取人,要尊敬他像尊敬佛一样。

只要这个师父是发菩提心、发菩萨心,希望能够乘愿再来的人,只要他能够守戒,发愿为三宝为众生而奔忙,我们都要以佛来看待。不要去吹毛求疵,「哎呀!这个师父长相不好,又不懂外文,又不懂美学、文学、艺术,什么都不懂。」

各位不要以为说佛菩萨很难有机会碰到,事实上我们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佛菩萨,都是夹杂在众生群当中,不断的以智慧、慈悲、福德来利益众生,不求名不求利,默默的在护持三宝,在弘扬正法。

不要以为菩萨是长相很庄严,音声洪亮,能文能武,站起来能讲,坐起来能写,不一定这样子的。我们要看他有没有发菩提心,有没有追求名利的心,只要不追求名利,默默无名的在耕耘付出,默默的在为三宝、为众生而努力的,都是菩萨再来的,都是未来的佛菩萨。

所以我们要「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要当做佛一样的尊敬来看待,而且「能于四方称扬其名」,不要到处去诽谤人家。这个是增长我们菩提心的一个方法。发菩提心的人,千万对所有发菩提心的菩萨,要当做是佛一样的尊敬。

第四「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信佛学佛的人,这个动机大致说来就是三种:一种就觉得生命很痛苦,生命出现很悲哀,做人很悲哀,生命是灰色的,所以发厌离心。如果我们以厌离心来信佛学佛,即使我们诵金刚经、华严经、大般若经,这些大乘经念再多,修再大的福德,最后还是成阿罗汉。因果是相应的,因为我们以厌离心来信佛学佛。

另外一种就是叫以增上心来信佛学佛。我觉得这生当中,我的福报、我的智慧不够,所以我要广结善缘,让我的来生大富大贵,一呼百应。以这种心来信佛,你做很多善事,诵很多经,最后只是造成了隔世冤。

什么叫做隔世冤?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这生当中我们发了这种愿:「来生大富大贵、眷属圆满、事业圆满」,那你达到这些了,可是没有智慧,所以容易堕落。为什么呢?富贵生淫欲。人在富贵当中,如果没有智慧的话,最容易堕落。所以《遗教经》说「豪贵学道难」。一个人有钱又有闲,吃喝唱跳什么都来了。如果没有智慧的话呢,必定是堕落的。

还有一种就叫做大悲心、菩提心,见众生苦不忍众生苦,不忍众生堕落,因为众生都是我多生多劫来的父母、兄弟、姐妹,而且这些众生过去都是从事士农工商,对我都有恩惠,所以我必须报恩、发菩提心。自己好好的努力净化身心,随缘去摄化这些多生多劫来的父母兄弟,这个是发菩提心。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自不爱乐小乘」,就是不以发厌离心来信佛学佛,而是以发大悲心、菩提心来信佛学。「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我们自己不发这种厌离心,我们也希望别人跟我们一样,能够发菩提心来信佛学佛、广度众生。

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必须有同行同愿的人,这个力量才会大。自己发心还不够,要以自己这种发心、行愿、悲愿,去感动我们身边有缘的人,也跟着我们一起来发愿信佛学佛、成佛广度众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世间。那么我们的菩提心会增长,也让别人安住在菩提心,互为增长,菩提心就不会退失了。发菩提心的人多了,互相鼓励,自然这个心就能够坚固。所以是自度度人。

我们不要以为说,哎呀!这个众生的根器大概不适合发菩提心,就赶紧叫他说:「你就赶紧断烦恼、断我执,不要再出现生命就好了。」这个是不圆满的。圆满的佛法是要面对生死,而不是厌离生死。在生死当中就是我们大显身手的一个好机会,在生死当中才能成就菩萨道。世间不是有一句话吗,「时势造英雄」,世间苦难多,有苦有乐,这些苦难也许在我们的身心上显现,也许在别人的身心上显现,或在社会上显现,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显现,随时随地都告诉我们有许许多多的苦难,让我们来发菩萨心。

所以在华严经里面怎么说呢,「因见众生苦而发大悲心,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觉。」也就是说,菩萨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众生赐给他的,众生示现生老病死,众生示现互相残杀残斗,以及种种不法的行为。因为种种的示现,让菩萨的菩提心能够坚固修行,所以要感谢众生,感谢这个世间相,随时在身边提醒我们要发菩提心,来广化众生一起来成佛。

那有人就会说了,你还没有证到信不退,你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但是我常常说,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就是要相信因果、深信因果,我们点点滴滴的受三皈依、受菩萨戒、然后布施、持戒、发愿,难道这个没有因果吗?我们诵经念佛、拜忏、作善事、关怀社会,难道这个都没有因果吗?我们天天发善愿,难道没有因果吗?

一个人如果经常发这个善愿——愿弟子世世生生见佛闻法,深信因果,护持三宝,天天发这个心愿,那么这个愿力不可思议,愿力就会实现。所以发菩提心的人,要从深信因果当中,来建立我们菩提心的信心。至于别人怎么说,泥菩萨过江也好,隔阴之迷也好,这是一种借口。一个人如果先否定自己,成功的门已经关起来了。我们应该先肯定因果,什么善因绝对会结善果。发菩提心,就是善因。

持戒、诵经、拜忏、默默行善,这一切都是为了成佛利益众生,而不是单单为了我个人成佛,是要跟众生一起来成佛;这个力量可大了。我们不但自己如此,也劝别人如此,汇集起来的力量很大很大。就像水的故乡是森林,那么森林里面的水一滴一滴的,滴水就成河了。然后河汇集起来以后,力量可大了。再流入大海的话,这个水的力量就更大了。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这一滴滴的水,汇聚起来以后就变成很大的力量,可以乘船、可以载货。

世间再怎么乱,世间再怎么不景气,我们这个菩提心就是要坚守住。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世间再怎么暗淡无光,我们成佛利益众生的心却不可以失去。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常常要检讨菩提心是不是退了。《阿含经》里面就讲到了:「若有于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地狱。」

信佛学佛的人也就是正见最重要了。所谓正见,有世间的正见跟出世间的正见。世间的正见是什么呢?譬如说深信因果、深信三宝。出世间的正见就是深信四圣谛、八正道,深信无常、无我、缘起空性。修行佛法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建立正知正见,发菩提心、持戒修行,必定可以如我们的菩提心愿,又再来(世间)。这一生未完成的志业,可以在多生多劫无限的生死当中去完成。

人生真的是非常有意义,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所以「若有于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地狱。」就是发菩提心的最好说明了。

...查看更多
结语

菩提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佛教用语,指的是觉悟的境界,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一定要诚心学佛,不能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