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
“菩提”一词是梵文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境界,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而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佛祖释迦牟尼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在菩提树下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
菩提岛位于河北省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中,原名石臼坨,又名十九坨
菩提岛是海上佛国,修心养性的清净之地。有禅茶品香的定香榭,香火旺盛的潮音寺(清朝末年),明万历年间的朝阳庵。
潮音寺为清末僧人法本所建,位于菩提岛中央的。整个全院建有佛殿三层,前殿三间为“金刚殿”,飞檐拱壁,金碧辉煌。第二层“天王殿”三间居中,设计独特,全殿呈亭子壮,又名“转角寺”。殿内天王正位,旁列十八罗汉,造型各异,彩绘精细,栩栩如生。第三层为“大雄宝殿”,殿门居中。进殿后,堂内涂绘,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围墙雕有千身罗汉,千姿百态,各具风韵。后殿两旁,各建有僧房八间。
这个季节虽然香火也不如鼎盛时期,但却十分规整,生机盎然,不见丝毫冷清荒凉。
来到这里足够让你放下所有烦恼,带给你禅意幽心。开车几百公里远离大都市,寻觅的不再是那份热闹,而需要的就是安安静静,属于自己的那份禅意幽心。
...查看更多
塔尔寺内菩提树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青海省藏传佛教的第一大寺院。
塔尔寺内有株神圣的菩提树,业障较轻的人能看到每片树叶上的狮子吼佛像。
这株神圣的菩提树是以尊贵无比的宗喀巴大师的脐血为种子,得受八万四千甘露精水之浇灌,蒙天地万物之灵气生长,增盛繁茂,殊胜庄严。树上有十万奇异叶片,每一片叶子上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圣像,熠熠生辉,好似在环顾着十方法界,目视一切受苦有情,一刻也不停歇,直至度脱一切众生。
当年,宗喀巴大师离家赴藏学法多年未归,其母思儿心切,捎信于他,希望大师回家见一面。但大师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 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 于是,大师的母亲与众信徒按大师的意愿,建了一座莲聚塔。后来,建成了塔尔寺,所以塔尔寺是先有塔,后有寺。
时至今日,那株高大的菩提树依然郁郁葱葱,不断繁衍生长,枝繁叶茂,姿态端严,每天都有无数的信众沐浴在这庄严、圣洁、清净祥和的慈荫下,聆听大师那深远、悠长的法音;也寓示着宗喀巴大师的殊胜法脉兴盛荣昌
我们现在学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总摄了八万四千法门精髓,是宗喀巴大师的心滴之血,是成佛的基础和根本。就如同这株菩提树,以大师灵血为菩提根,以清净法脉为主干,沿着大师的菩提之道,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为枝;攀沿般若主干循次而上;不断汲取三士道之精髓,吐露般若乘之芬芳,直至枝叶满天下,法果遍十方;收获金刚乘之果实,成就狮子吼佛之圆满果位。
因是般若乘,果是金刚乘,大师的殊胜法脉传承源远流长、延续不断,一直清静地传承到我的根本上师——喇嘛雍增仁波切。现如今,我在汉地弘扬这个法门,是我在有生之年,所传的最殊胜、最顶峰的法宝,也是留给有缘众生最珍贵的礼物。
佛成道处菩提伽耶(Bodhgaya)金刚座:位于古代摩揭陀国尼连禅河边,现今印度比哈尔(Bihar)省境内。此处著名的圣迹有菩提道树、金刚座及摩诃菩提大塔,世尊即是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最正觉。
佛涅盘后阿育王最初信奉外道,命人将此菩提树分寸斩截,积聚燃烧祠天,火焰未止,于其中忽生两树,猛火中茂叶含翠,阿育王见异相心生忏悔,以香乳灌溉残根,到日出时树生如初,王生欣庆。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此相关公案数则。
金刚座为金刚宝所成,经载贤劫千佛皆坐于此而入金刚喻定,为诸佛证道所在,又称“金刚道场”,佛成道时,大地种种震动,唯此金刚座坚固堪能承受
摩诃菩提大塔,最早亦阿育王所建,遭摧毁,后锡兰王也于此建精舍,回教徒入侵印度时摧毁,现存为十四世纪缅甸国王所重建,公元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八○年挖掘出后修复,塔高约五十二公尺,雄伟壮观,塔外石栏楯,为巽加王朝时期修造,颇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查看更多菩提树的寓意:身心之本性明净纯洁,时时注意修身的功夫,摒除各种尘俗贪欲杂念,使心性永远保持洁亮光明。传说佛祖是在菩提树下面顿悟成佛,所以它也就成为了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