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禅定

"

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

如何禅定_什么是禅定_禅定的境界_禅定入门

如何禅定_什么是禅定_禅定的境界_禅定入门

如本法师:真正的禅定是什么?
如本法师:真正的禅定是什么?

请问佛教真正的禅定是什么?

禅定梵语(dhyana),禅定的种类颇多,举之不完,说之不尽,若依佛法正观禅定,则有三种类:一则世间禅

如本法师:真正的禅定是什么?

。二则出世间禅。三则出世间上上禅。禅定固然种类参杂不一,有些了义禅,有些不了义禅,有些禅亦然停留世间,有些禅已出三界,已出三界之禅又有多种之类型,有出定入定之禅,有大寂静之禅,有无住处之禅,举例不完,现在就以真正了义禅定而阐述之:


禅定是远离一切相对待的,不落言宣的,离文字相、乃至离心缘相的,所能衬托禅定的方法,仅以种种譬喻来表征罢了,因而证悟禅定的内函。禅定不偏空,亦不偏有,不偏动亦不偏静,而能于空有自在,动静一如;禅定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乃至动静一如亦不可得,中道但有名,一如但有名,禅定但有名,诸有名相,造作诸法,皆不可得。

华严经云:“有相无相无差别,至于究竟终无相。”

华严经云:“法身(梵语dharma-kaya)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处界,未曾有所著。”

禅定最后的功能,是落实在空有,动静诸法之上,而不著空有、动静诸法,毕竟,诸法寂灭性,法尔甚深微妙,不可言宣,禅定若如是正观,必与佛之大定正等无异。

大般若经云:“无尽无数无量无边,若义若文,俱无差别,皆共显了诸法空故。”


...查看更多
如本法师:禅定可分为几种?境界有何差别?
如本法师:禅定可分为几种?境界有何差别?

请问禅定可分为几种?境界有何差别?

禅者梵语为禅那(dhyana),华译为静虑,或正定之义。禅的分类千差万别,广说不尽,今略提三种,供给诸位大德共参研:

一.世间禅:就是一般民间或修心养性之士,为了炼丹炼气,让身体得到健康安泰为主,如社会上的瑜珈术、静坐、数息调气、打坐、冥观、或于大树下吸取树之灵气之说,乃至于日月之下静观打坐,不分日夜,为吸取日月精英,这一连串的民间修炼之士,无非顾及身体之精气神,能延年益寿为宗,旨多少亦能有点精神的统一,达到身心的安康与舒适,甚至有疗治与感应之事迹,如此的行法,佛门称之为世间禅,这些与开悟见性毫无相关,尚有一遥远距离!

二.四禅八定及四空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境界;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称之为八定,这是三界中的色界与无色界所有的禅定,尚未出离三界,亦有生死轮回,仅是禅定所维系,禅定若尽,则随业又漂流投生他道,此四禅的境界,固然远此前面世间禅来得殊胜,胜过百千万倍之禅悦,但尚未究竟,亦非佛门弟子所依所归之处。

初禅的境界,有三天: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等二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

二禅的境界,有三天: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

三禅的境界,有三天: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

四禅的境界,有九天: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

如本法师:禅定可分为几种?境界有何差别?

。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等九天。


根据大涅槃经所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

以上是详细介绍四禅的境界,现在介绍四空定,又名四无色定,何谓四空定?分别如下:

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

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

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

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粗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如痴如醉,无所爱乐清净无为的境界。

以上就是所谓四空定,依此定而修,必感召生于四空处天,因为此四空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的四蕴,亦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处;无色界的四空天尚未解脱三界,故其禅定亦未究竟圆满,禅定若尽,亦有堕落之日,并非佛弟子所依所归,应该更上一层楼,以求解脱,共证菩提。

三.出世间禅:如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皆已出世解脱的圣者,其禅名为出世间禅,即已出三界之禅定,其中以佛之禅定最尊最上,最究竟、最圆满。


...查看更多
佛教闭关、禅定等修行,其实就是自我催眠的一个过程吗?
佛教闭关、禅定等修行,其实就是自我催眠的一个过程吗?

CHINA.PSY 林紫:有人说佛教的闭关、禅定等修行,其实就是自我催眠的一个过程,您怎么看?

济群法师:禅定是对所缘保持稳定的专注和觉知,在此过程中,心是非常明晰的,并将这种明晰穿透到每一念、每一刹那,所谓“了了分明”。而我所了解的催眠,是在不知觉间完成的心理过程。仅就这一点来说,两者就是迥然不同的

佛教闭关、禅定等修行,其实就是自我催眠的一个过程吗?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要不能保持觉知,我们的整个人生都是一场催眠,是一场自我催眠与相互催眠。



CHINA.PSY 林紫:现在有人在研究通过深度催眠来进行前世回溯,进而治疗心理疾病。您赞同这种方法吗?

济群法师:佛法并不提倡关注前世,虽然通过禅定或神通的修行可以做到这一点。佛陀反复教导我们的,是活在当下——让心安住在当下的每一刻,让每一刻都保有正念。


...查看更多
高月明居士:瑜伽、禅定、静功和气功间有什么异同?
高月明居士:瑜伽、禅定、静功和气功间有什么异同? 高月明居士:瑜伽、禅定、静功和气功间有什么异同?

瑜伽、禅定、静功和气功间有什么异同?

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知道错在哪里!成功也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是始终如一地运用一些正确的基本原则而已(而不是重复犯错误,以致犯错误成为一种习惯)。这一切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事实上,大多数真理都非常简单!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跳出另一个“庐山”,对自远古以来,关于瑜伽、禅定、入静、气功的渊源做一个最简单清楚的说明,以理清对禅定的认识。 瑜伽与禅定 人类对于“心灵力量”的追求,最早可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在喜马拉雅山区一位名叫希瓦的人发明的秘密瑜伽。在其著名的《中道》这本书中,希瓦简约明了用112种方法讲述了如何打开无形意识之门。以下是《中道》中几则最经典的摘录: 1.观想你的精气像一道道的光线,沿着脊柱逐轮而上,而你里面的生气亦如此节节上升。2.在交媾开始之际,首先凝注性火的发端,然后继续观照,最后不留余烬。 3.一物不思,可使有限的自我无限。 4.掩住耳朵,收紧肛门,即入无声之声。 5.亲爱的人啊,就在这个时刻让心灵、知觉、气息、形体、溶而为一吧。 以上内容在今天看来真是简单得不得了!然而这却是瑜伽的初始发端。 4500年后(公元前508年),即佛祖悟道之前,瑜伽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许多流派,并得到空前发展。佛祖在出家之初,用了六年的时间,学习并获得了瑜伽方面的最高成就。然而他却发现,所学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而又苦行六年,希望通过自折磨的方式,获得觉悟和解脱。而佛祖为什么要去苦行呢? 答案是当时印度很流行一种认识,认为肉体与精神是二元对立的。肉体肮脏,精神圣洁,只有对肉体折磨,才能使精神获得解脱。而这样的苦行也把许多人送上了死亡之路。比如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耆那教教主大雄的十一名弟子,有九人因断食苦行而结束了生命。 佛祖在经过六年“日食一谷一麦,拔除全部头发和胡须,不洗头不洗澡,与墓地腐烂尸体睡在一起”的苦修后,最终一无所获,反而身体消瘦,奄奄一息,频临死亡。 这时佛祖觉悟到苦行亦非正道,终受天报,仍在轮回,未得解脱,所以佛祖决然放弃苦行,另寻他途。 于是佛祖到尼连禅河中洗去六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一位牧女送给他的一碗乳粥。在体力得到恢复后,佛祖一个人走到伽耶城外一棵菩提树下,铺上柔软的吉祥草,面向东方,盘腿而坐,并发下誓言:“今若不证无上大觉,宁可粉碎此身,终生不起坐”。 这样佛祖在菩提树下禅定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金星升起之时(从黑暗到黎明的刹那之间)大彻大悟。这一天是 十二月八日,时年35岁,因果成佛。这个无上的觉悟,经论上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又简称为“菩提”。 一个最关键的内容是,佛祖悟道的过程好像很模糊,就是说佛祖到底是通过什么而悟道的呢?简洁干脆地说,任何的分析、推测、考证都毫无意义,佛祖在有生之年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即“以戒为定基,因定而生慧”。就是说在至今2500年中,“ 戒、定、慧”一直都是佛学唯一核心内容。所以佛祖是因“定”而悟道。 那么禅定起源于何处呢?很简单,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佛祖在苦修之前就在瑜伽上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当时瑜伽术最高深内容并没有让佛祖悟道。在苦修六年后,佛祖将瑜伽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创造出了“佛学禅定”。 另外要注意一点:禅定在一定的修行阶段是“共法”,而共法的原因却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首先在根源上,禅定可以认为是古瑜伽流派中的一个“大派别”。即是在佛祖悟道前,古瑜伽中已经发展出了“四禅八定”的内容,而经过佛祖的努力,让古瑜伽获得了“质”的飞跃,创造出了佛学禅定。 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被树为瑜伽标志性经典的《瑜伽经》,绝大部分内容却是借鉴佛经里关于禅定的概念而最终编撰完成的。证据是《瑜伽经》的编撰是在佛经大量出现后的两百年。最关键的是,瑜伽经中的基础理论“八支分法”(禁戒、劝戒、坐法、制气、制感、执持、静虑、三昧)几乎全部是佛经里的概念,只不过在说法上作了变形。 所以,禅定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而流传到今天的瑜伽的却是以佛经为基础编撰的。这样在今天的瑜伽师中,有许多人虽然在禅定修行上也可以获得一定成就,但都不究竟,即都不会最终获得佛学成就。以上就是“共法”的概念。 什么是不共法呢?不共法,在佛教各个派别上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如,十八不共法等),但最终核心的“不共法”只有一个,即是佛祖通过禅定获得的“大彻大悟”。就是说,佛祖将禅定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以发挥到终极的方式,觉悟到了一个其它教派修定所佐证不到的东西。什么东西呢

高月明居士:瑜伽、禅定、静功和气功间有什么异同?

?即是般若、实相、如来本心。从而实现了人类心智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密宗为何以瑜伽命名其修行方法呢? 在距今1400年左右,在印度大乘佛教呈衰落趋势背景下,早在一千年前就被佛祖释迦牟尼禁止的真言咒语在佛教内部开始合理化,而且极为盛行起来。由于这些真言咒语迎合了当时正处于复苏阶段的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中禳灾、祈福、崇祀众神等内容,所以就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流(在这一时期,正统佛学在我中华大地却开始广为弘通)。这一教派被称为密教。其修身成佛的方法是三密结合,即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和心做观想(意密)。 在此一百年后,随着《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的出现,才正式标志密教成为一个独立思想体系的佛教派别。由于密教教理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理论前提,所以其修练方法就被统称为瑜伽或密宗瑜伽。密宗的修持方法,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在今天已达到了千种以上。而依照藏传佛教诸派的共同认识,可以简分成四部瑜伽:作瑜伽、行瑜伽、瑜伽、无上瑜伽。 距今900年前,印度密教僧人阿底侠在西藏宣扬显密观行具备的教法,使密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之后其弟子仲敦巴奉四尊法(释迦牟尼、观音、救度母、不动明王),分别四密次第,由此奠定了西藏无上瑜伽弘通的基础,创建了西藏密教噶当一派。之后以此为基形成了宁玛、伽举、萨迦、觉曩、希结、觉宇、霞鲁等等门派。在距今600年前,宗喀巴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创建了格鲁派(又称为黄教),又下传达赖、班禅两大派系。 总之,密教以“瑜伽”命名其修行方法,显教(密教以外的教派)则以“禅定”为其修行的方法。 静功的渊源 入静、守静、静坐都属于静功的范畴,而静功源自于何处呢? 首先,关于“静功”的概念最早见于距今2500年前的《道德经》。其第十六章有:“致虚极,守静笃。而后以“守静笃”一语发展出“守静”的概念。守静的意思是“收住烦乱的心,寻找一个恬静的环境来看守它”。而守静的目的则是“归根复命”(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即是要想回归到生命的根源,就要入静;入静以后,生命就可以得到回复;生命得到回复以后,就能够体悟到宇宙的永恒法则。 在《道德经》出现350年后,即在距今2150年左右,由陕州隐者河上公注的《老子河上公章》对“静的功用”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在这本道家奉为宝典的书中说:“人乃天下之神物,而神物喜欢安静,所以不能用各种事物烦扰它;如果人能守住一个‘静’,就会像龙那样变化长久;若守不住静,则像老虎那样短寿”。 一百年后,另一部道家经典《太平经》又作了更进一层的神奇说明:人守“静”若久,则道自然显现,使人长生不死,与天地共存。 那么如何获得“静”呢? 《老君清静心经》说的很清楚:“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简单地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达,就会痛苦。道家又将“人性之欲”划分为六欲(眼、耳、鼻、舌、身、意)和三毒(贪、嗔、痴)。只有不断地遣除“三毒六欲”才能获得道家的最高境界“常清静”。获得“常清静”又有什么超神奇功效呢?就会与真道相合,也就是得道;得道后就会身腾羽化,名曰仙人。 这种“恬憺无欲、守静成仙”的修炼方法到了距今1300年前的唐朝,由于与当时盛世帝王享乐风气不合,便开始渐趋衰落。 与道教没落相反的是,佛教在唐朝得到了帝王的大力支持(《西游记》讲的就是唐朝皇帝大力支持和尚去西域取经的故事)得以广为弘扬。由于佛教在理论上的圆通和精致,引发了道教理论家的极大兴趣。在吸收了佛教“破除妄执、能所双亡”的理念后,道教理论家在以《老子》第一章中“玄之又玄”(“玄之又玄”的意思就是幽深而又幽深)的术语为结合点,提出了“重玄”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重玄呢?由重玄派代表人物玄英著的《道德经义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重玄的概念:有欲的人滞于一切实有;无欲的人又滞于一切皆无。当遣除上述两种滞着时,就被称为第一个“玄”。第二个“玄”的目的是破除第一个“玄”,就是不但不滞着于“滞着”,而且又不滞着于“不滞着”。这种遣除欲望又遣出“遣出”的方法,称之为“玄之又玄”。因为二俱不滞,所以又叫“重玄”。 什么是气功?与佛学禅定有什么联系呢? 简单地说,1955年6月,河北唐山市成立了一个关于运用古代养生方法调解心身健康的疗养所。在为这个疗养所命名时,因为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说法,也出于要找到一个没有明显封建迷信色彩的词,所以就“无以名之,姑以名之”地命名为“唐山市气功疗养所”。这一疗养所后来也就成为了中国第一个针对气功治疗和研究的机构。 如果为气功勉强寻找一个词源的话,还是可以找得到的。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650年前,一位名叫许逊的道士所著《净明宗教录》里的“气功阐微”一词。而关于带有气功名字的书籍最早为1934出版的《肺痨病特殊疗法——气功疗法》。就是说,在1934年之前,在佛家、道家、儒家、资治通鉴等等古籍中,找不到关于气功的专门论述。 气功在内容上的溯源则可以找到很多,如密教的“宝瓶气”、“炼气”、“气瑜伽”、“九节佛风”、《大安般守意经》中关于“息”(呼吸)的论述;道教中的“内气”、“真气”等等。 而关于对气功的定义,在50年前却是格外地简单:气,代表呼吸;功,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姿势的练习。而目的也很简单,即“祛病强身、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启发智力”。 总之,禅定起源于古瑜伽,但又完全超越了古瑜伽;静功源于《道德经》,其具体修持方法是自古以来由无数人完善出来的。最终,自古以来,可以通过一个方式,获得一种心灵力量的方法,操作性最强的只有佛学禅定。


...查看更多
结语

禅定的境界不同,但是如果知道了如何禅定,根据正确的方法去做,那么是可以有效的净化心灵,锻炼智慧,从而可以更好的领悟到学佛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