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
请问佛教真正的禅定是什么?
禅定梵语(dhyana),禅定的种类颇多,举之不完,说之不尽,若依佛法正观禅定,则有三种类:一则世间禅
禅定是远离一切相对待的,不落言宣的,离文字相、乃至离心缘相的,所能衬托禅定的方法,仅以种种譬喻来表征罢了,因而证悟禅定的内函。禅定不偏空,亦不偏有,不偏动亦不偏静,而能于空有自在,动静一如;禅定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乃至动静一如亦不可得,中道但有名,一如但有名,禅定但有名,诸有名相,造作诸法,皆不可得。
华严经云:“有相无相无差别,至于究竟终无相。”
华严经云:“法身(梵语dharma-kaya)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处界,未曾有所著。”
禅定最后的功能,是落实在空有,动静诸法之上,而不著空有、动静诸法,毕竟,诸法寂灭性,法尔甚深微妙,不可言宣,禅定若如是正观,必与佛之大定正等无异。
大般若经云:“无尽无数无量无边,若义若文,俱无差别,皆共显了诸法空故。”
请问禅定可分为几种?境界有何差别?
禅者梵语为禅那(dhyana),华译为静虑,或正定之义。禅的分类千差万别,广说不尽,今略提三种,供给诸位大德共参研:
一.世间禅:就是一般民间或修心养性之士,为了炼丹炼气,让身体得到健康安泰为主,如社会上的瑜珈术、静坐、数息调气、打坐、冥观、或于大树下吸取树之灵气之说,乃至于日月之下静观打坐,不分日夜,为吸取日月精英,这一连串的民间修炼之士,无非顾及身体之精气神,能延年益寿为宗,旨多少亦能有点精神的统一,达到身心的安康与舒适,甚至有疗治与感应之事迹,如此的行法,佛门称之为世间禅,这些与开悟见性毫无相关,尚有一遥远距离!
二.四禅八定及四空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境界;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称之为八定,这是三界中的色界与无色界所有的禅定,尚未出离三界,亦有生死轮回,仅是禅定所维系,禅定若尽,则随业又漂流投生他道,此四禅的境界,固然远此前面世间禅来得殊胜,胜过百千万倍之禅悦,但尚未究竟,亦非佛门弟子所依所归之处。
初禅的境界,有三天: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等二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
二禅的境界,有三天: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
三禅的境界,有三天: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
四禅的境界,有九天: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
根据大涅槃经所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
以上是详细介绍四禅的境界,现在介绍四空定,又名四无色定,何谓四空定?分别如下:
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
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
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
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粗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如痴如醉,无所爱乐清净无为的境界。
以上就是所谓四空定,依此定而修,必感召生于四空处天,因为此四空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的四蕴,亦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处;无色界的四空天尚未解脱三界,故其禅定亦未究竟圆满,禅定若尽,亦有堕落之日,并非佛弟子所依所归,应该更上一层楼,以求解脱,共证菩提。
三.出世间禅:如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皆已出世解脱的圣者,其禅名为出世间禅,即已出三界之禅定,其中以佛之禅定最尊最上,最究竟、最圆满。
CHINA.PSY 林紫:有人说佛教的闭关、禅定等修行,其实就是自我催眠的一个过程,您怎么看?
济群法师:禅定是对所缘保持稳定的专注和觉知,在此过程中,心是非常明晰的,并将这种明晰穿透到每一念、每一刹那,所谓“了了分明”。而我所了解的催眠,是在不知觉间完成的心理过程。仅就这一点来说,两者就是迥然不同的
CHINA.PSY 林紫:现在有人在研究通过深度催眠来进行前世回溯,进而治疗心理疾病。您赞同这种方法吗?
济群法师:佛法并不提倡关注前世,虽然通过禅定或神通的修行可以做到这一点。佛陀反复教导我们的,是活在当下——让心安住在当下的每一刻,让每一刻都保有正念。
瑜伽、禅定、静功和气功间有什么异同?
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知道错在哪里!成功也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是始终如一地运用一些正确的基本原则而已(而不是重复犯错误,以致犯错误成为一种习惯)。这一切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事实上,大多数真理都非常简单!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跳出另一个“庐山”,对自远古以来,关于瑜伽、禅定、入静、气功的渊源做一个最简单清楚的说明,以理清对禅定的认识。 瑜伽与禅定 人类对于“心灵力量”的追求,最早可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在喜马拉雅山区一位名叫希瓦的人发明的秘密瑜伽。在其著名的《中道》这本书中,希瓦简约明了用112种方法讲述了如何打开无形意识之门。以下是《中道》中几则最经典的摘录: 1.观想你的精气像一道道的光线,沿着脊柱逐轮而上,而你里面的生气亦如此节节上升。2.在交媾开始之际,首先凝注性火的发端,然后继续观照,最后不留余烬。 3.一物不思,可使有限的自我无限。 4.掩住耳朵,收紧肛门,即入无声之声。 5.亲爱的人啊,就在这个时刻让心灵、知觉、气息、形体、溶而为一吧。 以上内容在今天看来真是简单得不得了!然而这却是瑜伽的初始发端。 4500年后(公元前508年),即佛祖悟道之前,瑜伽经过无数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许多流派,并得到空前发展。佛祖在出家之初,用了六年的时间,学习并获得了瑜伽方面的最高成就。然而他却发现,所学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而又苦行六年,希望通过自折磨的方式,获得觉悟和解脱。而佛祖为什么要去苦行呢? 答案是当时印度很流行一种认识,认为肉体与精神是二元对立的。肉体肮脏,精神圣洁,只有对肉体折磨,才能使精神获得解脱。而这样的苦行也把许多人送上了死亡之路。比如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耆那教教主大雄的十一名弟子,有九人因断食苦行而结束了生命。 佛祖在经过六年“日食一谷一麦,拔除全部头发和胡须,不洗头不洗澡,与墓地腐烂尸体睡在一起”的苦修后,最终一无所获,反而身体消瘦,奄奄一息,频临死亡。 这时佛祖觉悟到苦行亦非正道,终受天报,仍在轮回,未得解脱,所以佛祖决然放弃苦行,另寻他途。 于是佛祖到尼连禅河中洗去六年的积垢,随后接受一位牧女送给他的一碗乳粥。在体力得到恢复后,佛祖一个人走到伽耶城外一棵菩提树下,铺上柔软的吉祥草,面向东方,盘腿而坐,并发下誓言:“今若不证无上大觉,宁可粉碎此身,终生不起坐”。 这样佛祖在菩提树下禅定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金星升起之时(从黑暗到黎明的刹那之间)大彻大悟。这一天是 十二月八日,时年35岁,因果成佛。这个无上的觉悟,经论上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又简称为“菩提”。 一个最关键的内容是,佛祖悟道的过程好像很模糊,就是说佛祖到底是通过什么而悟道的呢?简洁干脆地说,任何的分析、推测、考证都毫无意义,佛祖在有生之年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即“以戒为定基,因定而生慧”。就是说在至今2500年中,“ 戒、定、慧”一直都是佛学唯一核心内容。所以佛祖是因“定”而悟道。 那么禅定起源于何处呢?很简单,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佛祖在苦修之前就在瑜伽上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当时瑜伽术最高深内容并没有让佛祖悟道。在苦修六年后,佛祖将瑜伽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创造出了“佛学禅定”。 另外要注意一点:禅定在一定的修行阶段是“共法”,而共法的原因却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首先在根源上,禅定可以认为是古瑜伽流派中的一个“大派别”。即是在佛祖悟道前,古瑜伽中已经发展出了“四禅八定”的内容,而经过佛祖的努力,让古瑜伽获得了“质”的飞跃,创造出了佛学禅定。 而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被树为瑜伽标志性经典的《瑜伽经》,绝大部分内容却是借鉴佛经里关于禅定的概念而最终编撰完成的。证据是《瑜伽经》的编撰是在佛经大量出现后的两百年。最关键的是,瑜伽经中的基础理论“八支分法”(禁戒、劝戒、坐法、制气、制感、执持、静虑、三昧)几乎全部是佛经里的概念,只不过在说法上作了变形。 所以,禅定起源于古印度的瑜伽,而流传到今天的瑜伽的却是以佛经为基础编撰的。这样在今天的瑜伽师中,有许多人虽然在禅定修行上也可以获得一定成就,但都不究竟,即都不会最终获得佛学成就。以上就是“共法”的概念。 什么是不共法呢?不共法,在佛教各个派别上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如,十八不共法等),但最终核心的“不共法”只有一个,即是佛祖通过禅定获得的“大彻大悟”。就是说,佛祖将禅定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以发挥到终极的方式,觉悟到了一个其它教派修定所佐证不到的东西。什么东西呢
禅定的境界不同,但是如果知道了如何禅定,根据正确的方法去做,那么是可以有效的净化心灵,锻炼智慧,从而可以更好的领悟到学佛的好处。